自然灾害专题复习.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03356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灾害专题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自然灾害专题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自然灾害专题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自然灾害专题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自然灾害专题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灾害专题复习.docx

《自然灾害专题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灾害专题复习.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灾害专题复习.docx

自然灾害专题复习

自然灾害专题复习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纯自然的原因而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或严重人员伤亡的一类自然现象,是指自然界物质运动过程中一种或数种具有破坏性的自然力,通过非正常方式的释放而给人类造成的危害。

自然灾害一般包括天文灾害(如超新星爆发、陨石冲击、太阳辐射异常、电磁异暴、宇宙射线等);地质灾害(如火山爆发、地震、山崩、地陷、雪崩、海啸、滑坡、泥石流等);气象水文灾害(如风灾、水灾、旱灾、雪灾、雹灾、雷电、寒潮、霜冻、风暴潮、海岸侵蚀、海水倒灌、热浪、局部强气候异常、厄尔尼诺现象等);土壤生物灾害(如荒漠化、盐渍化、尘暴、森林火灾、病虫害、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

从高考的考查内容来看,高考对于自然灾害的考点主要集中在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两大类上。

一、天文灾害:

太阳活动的表现、标志、周期及对地球的影响是高考试题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太阳活动在光球层和色球层上的表现分别是黑子和耀斑的增多,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其活动周期约为11年。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使地球气候异常、影响电离层,导致地面通讯的中断及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

二、气象气候灾害:

气象气候灾害的成因、发生规律及其防御往往成为高考的热点内容。

而利用天气系统和气候因子分析气象气候灾害的成因与时空分布规律往往成为高考的最佳切入点。

因此复习时要结合大气环流、各种气候特点了解气象气候灾害产生的机制、发生的时间、影响和分布的主要区域,产生的危害及其防御对策。

如结合冷空气、锋面等因素分析旱涝、寒潮等灾害,结合大气运动分析台风、伏旱、中国华北春旱等灾害成因。

1、旱涝灾害。

旱涝灾害是对我国影响最大的一种气象气候灾害。

连续性暴雨或短时间大暴雨都会造成洪涝灾害。

亚洲是每年洪水发生最多的地区。

我国是世界上多暴雨的国家之一,主要发生在南方和东部地区。

但受冬、夏季风的强弱等气象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旱涝灾害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不同的表现。

在广大的西北地区,干燥少雨,旱情严重。

在东部季风区,旱涝受季风强弱影响。

在夏季风北上时期,当北方干冷空气较强时,雨带停留南方时间相对较长,形成南涝北旱;当北方干冷空气较弱时,雨带较快越过江淮流域,北方因雨水过多发生夏涝,南方出现旱象。

除这种旱涝同时出现于不同地区的情况外,在一地区内,先涝后旱或先旱后涝交替出现,也是常有的现象。

从中国历年旱涝情况看,大致是东北涝多于旱;华北盛夏多洪涝,春旱十分严重;长江中下游地区大体上夏多洪涝,盛夏多伏旱。

所以抗旱防涝,是中国农业生产的一件大事。

 

(1).干旱

干旱通常指淡水总量少,不足以满足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气候现象。

旱灾只是属于偶发性的自然灾害,甚至在通常水量丰富的地区也会因一时的气候异常而导致旱灾。

干旱和旱灾从古至今都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

随着人类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现象日趋严重,这也直接导致了干旱地区的扩大与干旱化程度的加重,干旱是一个突出的世界性问题。

干旱也是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气候灾害。

干旱的成因和对策

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

从自然因素讲,主要是偶然性或周期性的降水减少,全球气候变暖,但是近年来人类的一些自身活动也加剧了水的供需的失衡。

从人为因素上来考虑,人为活动导致干旱发生的原因主要有:

①人口大量增加,导致有限的水资源越来越短缺。

②森林植被被人类破坏,植物的蓄水作用丧失,导致地下水和土壤水减少。

③人类活动造成大量水体污染,使可用水资源减少。

④用水浪费严重,在我国尤其是农业灌溉用水浪费惊人,导致水资源短缺。

影响:

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应对措施

在我国,采取多种防御措施:

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结合的农业结构,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控制人口、植树造林、治理污染、发展环保产业已成为基本国策,作为农业大国,我们落后的灌溉方式也正在向高效节能的灌溉方式转变。

(2).洪涝

洪涝的成因

洪涝灾害具有双重属性,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经济属性。

它的形成必须具备两方面条件:

第一,自然条件:

洪水是形成洪水灾害的直接原因。

只有当洪水自然变异强度达到一定标准,才可能出现灾害。

主要影响因素有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地形地势。

第二,社会经济条件:

只有当洪水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方才能成灾。

受洪水威胁最大的地区往往是江河中下游地区,而中下游地区因其水源丰富、土地平坦又常常是经济发达地区。

洪涝的类型

洪涝可分为河流洪水、湖泊洪水和风暴洪水等。

洪涝的特点

从洪涝灾害的发生机制来看,洪涝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区域性和可重复性。

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几乎全部都发生在夏季,并且成因也基本上相同,而在黄河流域则有不同的特点。

洪涝灾害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和普遍性。

洪涝灾害不仅对社会有害,甚至能够严重危害相邻流域,造成水系变迁。

在不同地区均有可能发生洪涝灾害,包括山区、滨海、河流入海口、河流中下游以及冰川周边地区等。

洪涝具有可防御性。

人类不可能彻底根治洪水灾害,但通过各种努力,可以尽可能地缩小灾害的影响。

洪涝的防治

洪涝灾害的防治工作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减少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尽可能使已发生的洪涝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

①监测和预报②工程措施:

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分洪区③生物措施:

长期持久地推行水土保持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发生洪涝的机会。

④管理(非工程措施):

切实做好洪水、天气的科学预报与滞洪区的合理规划、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区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

 

2.寒潮

由强冷空气入侵造成(冷锋)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有

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冷空气过程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

(除西藏云贵地区外)  

寒潮影响

 寒潮是我国冬春季节的主要灾害天气,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从秋末到第二年初春期间,常受北方强冷空气的侵袭。

当强冷空气袭来时,北风劲吹,气温骤降,有时伴有风沙或雨雪,并出现霜冻,给生产、交通、电信带来一定危害。

降温使农作物受冻害,特别是在秋春季节农作物成熟期及生长期产生的冻害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大风能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破坏牧场;大雪、冻雨可压断电线、折断电杆,造成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由于地形和地理位置的关系,寒潮对中国各地的影响程度也不一样。

北方受寒潮影响较大。

发生在冬半年,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危害最大,影响范围大,我国除青藏、滇南外,各地都受影响(包括海南、台湾等地)

寒潮防御

因此要做好寒潮的预报工作,提早做好防寒准备,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船在大风前返航提醒有关部门作防寒准备。

3.台风

成因:

热带气旋强度最强的一级,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26℃以上的广阔海面上,由热带气旋转化而台风是热带风暴强烈发展而成的。

种类:

发生于太平洋的称为台风,发生于孟加拉湾和加勒比海的称为飓风。

西北太平洋上是全球台风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海域,中国是世界上受台风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主要集中在广东、台湾、海南、福建等省。

季节:

是夏秋季节影响我国的主要灾害天气。

影响中国的台风是来自北太平洋西部和南海海面上的热带空气旋涡。

盛发于夏秋季节的台风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琼、台、粤、闽、浙等)影响很大。

影响

过(危害):

当台风过境时,往往带来狂风、暴雨、风暴潮,在海面上可以掀起滔天巨浪和海潮,导致潮流上涨,影响渔类和海洋运输;在登陆地区还会冲毁堤坝、码头,淹没良田,摧毁建筑物,形成洪涝和风灾。

功:

台风带来的强风雨能在一定的程度上缓解华南和华东等地的“伏旱”,暂时消除酷暑。

台风防御:

监测和预报是防灾、减灾的重要措施。

目前中国已初步具备了利用气象卫星等高科技手段对台风的监测手段,能较准确地对台风进行预报。

4.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南美洲及太平洋东部和中部赤道海域海水异常增温并东流到达南美西岸的现象。

因其多始于圣诞节前后,故被称作“厄尔尼诺”(西班牙语即“圣子”的意思)。

厄尔尼诺的出现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特别是厄尔尼诺会对热带气候产生影响,加剧热带地区的旱涝灾害的发生,同时厄尔尼诺会对大气环流与洋流产生影响,改变热带风暴出现的时间、频率、强弱等。

许多自然灾害与厄尔尼诺现象有着直接的关系。

(1)厄尔尼诺与全球性气候异常

厄尔尼诺现象使全球的水热状况发生变化,并改变大气环流的原有模式,从而导致全球范围的特大洪涝和严重干旱灾害。

暖水流以及它与大气作用产生的湿热空气转向东太平洋之后,会造成大面积的暴风骤雨,对整个北半球的大气环流造成干扰作用,最终改变正常气候状况导致全球性气候发生异常变化,发生水旱和飓风之类的严重灾害。

(2)厄尔尼诺现象与全球性变暖

厄尔尼诺暖流西流过程中与黑潮续流发生碰撞,使其向北移动。

黑潮续流是横越太平洋的一支暖流,来自日本附近,通常把巨大的热量输往东太平洋海域。

它的北移,使北部海域水温上升,北半球气温升高。

5.拉尼娜是指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海水水温比正常年份偏低(冷)、冷水区比正常年份偏大的现象,又被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

对它的形成仍有不少难解之谜。

但据观察,一次厄尔尼诺消失之后,往往出现拉尼娜,这与沃克环流的收缩变化有关。

当厄尔尼诺高峰期以后,西太平洋赤道海区的海水因为流向东、中太平洋,比正常年份要少得多,水温也低,因而沃克环流的源动力就大为减弱,迫使进入南美大陆的气流开始西退,厄尔尼诺开始减弱,逐渐衰亡。

由于沃克环流源头的热量比正常年份要少得多,从西太平洋赤道海区上升后在空中向东偏南运动的气流下降的位置偏西,因而,东太平洋赤道海区会出现大片水温偏低的海水。

拉尼娜现象就出现了。

待西太平洋海水逐渐增多,东南信风逐渐增强,沃克环流逐渐恢复到正常位置,全球气候也就趋于正常。

6.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是目前全球环境研究的一个主要议题。

全球变暖将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如冰川消退、海平面上升、荒漠化,还给生态系统、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

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温室效应增长可能是主要因素。

对于冰川来说则有显著影响了。

气温的轻微上升都会使高山冰川的雪线上移,海洋冰川范围缩小。

由于近年来温室气体的不断增加,造成了全球性气温上升,导致海水受热膨胀、高山冰川融化、南极冰盖解体,使得海平面上升。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世界上某些地区的降水将减少,而蒸发将增大,致使径流减少。

地表径流减少导致一系列的缺水问题。

世界上本来就存在一些水资源短缺的地区,在此背景下将变得更加困难,荒漠化是必然结果。

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海洋生态系统受全球变暖的影响更大。

海水温度变化以及某些洋流型的潜在变化,可能引起涌升流发生区和鱼类聚集地的变化。

某些渔场可能会消失,而另一些渔场则可能扩大

水分供给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转变成作物种植和粮食生产中的脆弱性,使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的农业生产风险增大

7.沙尘暴

沙尘暴(黑风暴)是大风扬起沙尘,水平能见度低于1000米的恶劣天气,属于沙尘天气(浮尘、扬沙、沙尘暴)中最强的一种。

沙尘暴易发生于降水少而多大风的季节,多发生于沙漠及邻近的地区,中亚、北美、中非及澳大利亚是世界四大沙尘暴区,中国北方是中亚沙尘暴区的一部分。

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特别是春季,空气不稳定,多大风(冷锋活动),气温回暖解冻,干旱少雨而蒸发加剧,地表干燥裸露疏松,容易起沙。

人类不当活动破坏植被和地表,增加了沙尘来源,是导致沙尘暴日益频繁的重要原因。

造成的危害表现在:

强风、风蚀土壤,沙埋,严重的大气污染,影响交通等。

通过气象卫星对沙尘暴的监测,目前已能作出准确预报。

减缓沙尘暴灾害频率与强度,关键在于做好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如建设防护林,从沙源区防治沙漠化入手,制止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对不适宜耕种的土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推广免耕法,加强国际合作等。

8.逆温

在对流层中,总的情况是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减降低,这有两个原因:

首先是因为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它热量的主要来源是地面的长波辐射,因此距离地面越远获得的热量就越少,温度也就越低。

其二,越靠近地面空气密度越大,水汽和固体杂质越多,因而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也就越强,温度越高。

但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地点,会出现随着高度的升高,对流层的气温不再下降,而是上升,也就是逆温现象。

引起逆温现象的原因很多,如:

地面辐射冷却,空气平流冷却,空气下沉增温,空气湍流混合等,但无论哪一种逆温现象,都对天气有一定的影响。

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称为辐射逆温,如图,辐射逆温的生消过程:

a为辐射逆温形成前的气温垂直分布的情况,为正常状态

b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间,地面很快辐射冷却,近地面的气温也随之降温,由于越靠近地面则受影响越大,降温就越快越大

c随着地面辐射的冷却加剧逆温继续发展,一直到日出前,达到最大

d、e日出后,地面很快升温,逆温便逐渐由地面开始消失

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几百米,在大陆上常年可以出现,以冬季最强,夏季夜短,逆温层薄,消失也快。

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在山谷与盆地区域,由于冷空气还会沿着斜坡流入低谷和盆地,因而常使低谷和盆地的辐射逆温加强,往往数天不会消失。

此外,暖空气流到冷的地面或冷的水面上,会使暖空气冷却,越靠近地面空气降温越多,而上层空气受冷地面的影响小,降温较少,于是产生逆温,以及冷暖气团相遇时,暖气团在上冷气团在下,形成锋面逆温等。

9.雾:

凡是大气中因悬浮的水汽凝结,能见度低于1千米时,气象学称这种天气现象为雾。

 雾形成的条件:

①冷却,有使水汽凝结的冷却过程和凝结核。

②加湿,增加水汽含量,地表空气中水汽充沛。

雾的种类:

①这是由辐射冷却形成的,多出现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且比较稳定或有逆温存在的夜间和清晨,气象上叫辐射雾;

②平流雾:

是暖而湿的空气作水平运动,经过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渐冷却而形成的雾。

③蒸发雾。

即冷空气流经温暖水面,如果气温与水温相差很大,则因水面蒸发大量水汽,在水面附近的冷空气便发生水汽凝结成雾。

这时雾层上往往有逆温层存在,否则对流会使雾消散。

④城市中的烟雾;是人类的活动造成。

早晨和晚上正是供暖锅炉的高峰期,大量排放的烟尘悬浮物和汽车尾气等污染物在低气压、风小的条件下,不易扩散,与低层空气中的水汽相结合,比较容易形成烟尘(雾),而这种烟尘(雾)持续时间往往较长。

雾消散的原因:

一是由于下垫面的增温,雾滴蒸发;二是风速增大,将雾吹散或抬升成云;再有就是湍流混合,水汽上传,热量下递,近地层雾滴蒸发。

雾的危害:

雾造成的损失非常惊人。

大雾天气导致地面能见度太低,影响交通、输电线路、雾天由于湿度过大,人呼吸不畅,心情抑郁不安,呼吸道疾病与关节、腰腿痛等发病率显著提高。

例如:

①、秋天的黄昏,夜晚或早晨日出之前出现在低洼地区的浅雾。

例如农村的学生早上上学和晚上放学时经常看到袅袅炊烟。

会发现天地间有一层薄薄的青雾。

②、冬半年我国大陆上多为高压控制,天气晴朗,很有利于雾的形成。

为什么呢?

因为晚上天气晴朗,大气的逆辐射弱,地面降温快。

③、我国四川盆地是有名的雾区。

重庆有中国的雾都之称。

因为这些地方很有利于逆温的形成。

④、当暖湿空气流经冷的下垫面时,往往会形成平流雾。

如海雾:

我国沿海春夏为多雾季节。

雾:

是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情况,形成雾的基本条件是地表空气中水汽充沛,有使水汽凝结的冷却过程和凝结核。

10.列表比较:

主要的气象灾害

 

概  念

成  因

时间、分布

主要

灾害

防御

措施

热带气旋强度最强的一级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26℃以上的广阔海面上,由热带气旋转化而成 

①每年的夏秋季节②亚洲东部、南部和北美洲东海岸③中国沿海地区的台、闽、粤、琼等

强风特大暴 雨和风暴潮

监测和预报是防灾、减灾的重要措施

指24小时雨量在50㎜以上

①自然原因:

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持续时间较长的降水天气系统②人为原因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等活动加剧了洪涝灾害。

夏秋季节全球范围

①亚洲是每年洪水发生最多的地区②中国因季风气候最典型,是世界上多暴雨的国家之一

①淹没农田,造成人员伤亡②经济财产受损

①监测和预报②工程措施:

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分洪区③非工程措施:

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区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 

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

全年全球范围都可能发生

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采取多种防御措施:

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结合的农业结构,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

密寒潮

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冷空气过程

由强冷空气入侵造成(冷锋)

发生在冬半年,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危害最大 

影响范围大,我国除青藏、滇南外,各地都受影响(包括海南、台湾等地)

降温使农作物受冻害,大风能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破坏牧场;大雪、冻雨可压断电线、折断电杆,造成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

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船在大风前返航

提醒有关部门作防寒准备

风沙天气

西北季风吹扬干旱地区的沙尘,加之地表植被破坏

冬春季节,以春季最严重,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区

风大、大气含沙量大,能见度低,范围广,影响生产和生活

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加强环保意识

 

三、水文灾害(赤潮)赤潮是需要关注的热点知识。

1.发生赤潮的原因:

 

①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 。

由于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海中,使营养物质在水体中富集,造成海域富营养化。

此时,水域中氮、磷等营养盐类;铁、锰等微量元素以及有机化合物的含量大大增加,促进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

②水文气象和海水理化因子的变化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

海水的温度是赤潮发生的重要环境因子,20—30℃  是赤潮发生的适宜温度范围。

海水的化学因子如盐度变化也是促使生物因子—赤潮生物大量繁殖的原因之一。

在赤潮发生时,水域多为干旱少雨,天气闷热,水温偏高,风力较弱,或者潮流缓慢等水域环境。

③海水养殖的自身污染亦是诱发赤潮的因素之一

赤潮的危害

①赤潮对海洋生态平衡的破坏②当赤潮发生时这种平衡遭到干扰和破坏。

③赤潮对海洋渔业和水产资源的破坏:

破坏渔场的铒料基础,造成渔业减产;赤潮生物的异常发制繁殖,可引起鱼、虾、贝等经济生物瓣机械堵塞,造成这些生物窒息而死;赤潮后期,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在细菌分解作用下,可造成环境严重缺氧或者产生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有些赤潮的体内或代谢产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鱼、虾、贝类等生物。

④赤潮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有些赤潮生物分泌赤潮毒素,当鱼、贝类处于有毒赤潮区域内,摄食这些有毒生物,虽不能被毒死,但生物毒素可在体内积累,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

赤潮的预防

①控制污水入海量,防止海水富营养化②建立海洋环境监视网络,加强赤潮监视

③加强海洋环境的监测,开展赤潮的预报服务④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⑤搞好社会教育和宣传。

四、地质地貌灾害

地质地貌灾害是历年高考中考查频率较高的重点内容,复习地质地貌灾害时要结合地壳运动、内外力作用、植被破坏、地形、地势、气候等因素分析,特别是在结合并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解释世界上一些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

1.地震-地震成灾的原因:

地震是地球内部某些部分,在内力作用下突然急剧运动而破裂,产生地震波,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振动现象。

可以分为:

构造地震、火山地震、人工地震。

我国处于两大地震带上,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震级:

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等级,用里氏为单位。

烈度:

指地震对地面的破坏程度。

震源:

岩层发生断裂引起地震的地方。

震中:

与震源相对应的地面上的一点。

震源深度:

震源与震中的垂直距离

地震灾害 是一种危害最大的地质灾害。

地震分布:

①世界上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带分布于濒临太平洋的大陆边缘与岛屿。

(连续成带性明显,集中了世界上80%的地震,包括大量的浅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几乎所有深源地震和全球大部分的特大地震)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带(横越欧亚非三洲,带状特性更加鲜明。

该带集中了世界15%的地震。

主要是浅源地震和中源地震,缺乏深源地震)②大洋脊地震带:

分布在全球洋脊的轴部,均为浅源地震,震级一般较小。

③此外,大陆内部还有一些分布范围相对较小的地震带。

如东非裂谷地震带。

我国邻近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印尼地震带的交接地区,地震频繁。

④中国地震带分布:

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和京津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地区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的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地震的危害:

地震是一种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可以造成房屋倒塌、人畜伤亡、地面裂缝、喷沙冒水、甚至还能引起滑坡、崩塌、火灾、瘟疫等其他灾害。

强烈的地震是严重的自然灾害,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与安全,影响国计民生。

地震防御:

①监测-加强科研,灾情预警②管理-灾害管理,健全法规③预防-工程措施、生物措施④宣教-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提高环保意识⑤此外,天气和动物的异常反应,地光、地声的产生,也是地震将到来的预兆。

2.火山-火山成因:

火山爆发给人类带来惨重的灾难,严重影响地球生态环境。

进入21世纪以来,地全球火山进入一个高喷发期。

在地表以下200千米的温度大约1500摄氏度,这里的岩石处于高热状态,部分熔融产生所谓的岩浆。

由于岩浆的温度比周围的岩石高,密度也较小,所以它会向地表上涌,而且在浮升过程中再熔化掉一些岩石.一旦岩浆找到通达地表的途径,它就会立刻喷出地表,形成熔岩.火山爆发时所喷出的熔岩大都来自地表下100~300千米的地方。

火山分类 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锥式火山构造 火山口、火山锥、火山通道

火山的分布:

(1)环太平洋火山带,从南北美洲、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经勘察加半岛、日本群岛、菲律宾群岛直至新西兰。

约占全球的60%。

(2)红海沿岸和东非带。

 (3)地中海-印度尼西亚火山带。

(4)洋底火山带。

有的火山在水下喷发,有的已露出水面,成为火山岛屿。

我国著名的休眠火山有五大连池、白头山天池等。

火山危害:

①火山爆发喷出的大量火山灰和暴雨结合形成泥石流能冲毁道路、桥梁,淹没附近的乡村和城市,使得无数人无家可归。

泥土、岩石碎屑形成的泥浆可象洪水一般淹没了整座城市。

②火山爆发时喷出的大量火山灰和火山气体,对气候造成极大的影响。

③火山物质会遮住阳光,导致气温下降。

④此外,它们还会滤掉某些波长的光线,使得太阳和月亮看起来就像蒙上一层光晕,或是泛着奇异的色彩,尤其在日出和日落时能形成奇特的自然景观。

⑤火山爆发对自然景观的影响十分深远。

也给人类提供了十分肥沃的土壤、丰富的地热。

火山灰富含养分能使土地更肥沃,如火山灰让周围的土地肥沃,当地的葡萄年年丰收。

3.滑坡-影响滑坡的因素

自然因素:

①昼夜的温差,季节的温度变化,促使岩石风化,降低其抗剪强度;夏季炎热干燥,使粘土层龟裂,遇暴雨水沿裂缝渗入,大气降水,斜坡土体湿化,重量增大,粘聚力低,均能导致崩塌滑坡的产生。

②降雨、融雪和地下水位:

降雨和融雪的渗透水作用,是产生滑坡的最主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