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话传说简探.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36317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神话传说简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神话传说简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神话传说简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神话传说简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神话传说简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神话传说简探.docx

《中国神话传说简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神话传说简探.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神话传说简探.docx

中国神话传说简探

中国神话传说简探

论文摘要

神话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雏形,代表了民族文化的特性,也是人类童年时期的照片,如同孩子的诗般天真,仿若少女的梦般绚丽,世界上每个古老的国家和民族,都有其独特、宏伟的神话传说,自然中国也不例外,但由于地理条件、历史的原因等,中国神话没有集成专书,呈现零星片断的状况,而且由于过早地历史化、哲学化,使中国神话又散亡了许多,因而中国被认为是“没有神话的国家”。

其实尽管中国神话不能和希腊神话媲美,但其有自己得独特之处,且很瑰丽、丰富多彩。

本文试图从不同角度浅析中国神话的特点。

关键词:

神话历史化,狭义神话,广义神话,源,流,石头崇拜

引言:

要介绍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最好是要明确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一般脉络。

可是,要想在纷繁复杂、乱如碎片的中国神话传说的世界里清楚明了的探知这个线索脉络却并非易事。

  笔者不敢妄言,只能就中国神话传说的几个重要环节,浅谈中国的神话传说。

一、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简介

第一:

创世纪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关于宇宙、人类本身,乃至对于一切事物、自然现象的最初解释。

在各民族最初的神话中,初民们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焦于天地的开辟,人类的起源——创世神话的产生,是人类思维的一大进步,是先民们对宇宙的本源,人的本源的积极探索。

创世神话的产生,是人类思维的一大进步,是先民们对宇宙的本源,人的本源的积极探索。

  中国神话传说的“创世纪”与两个主要故事、两个主要人物有关。

  一个是开天劈地。

  开天劈地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它主要涉及到两个最重要的神:

一个是盘古,一个是夸父。

  先说盘古。

  《太平御览?

三五历记》上说: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劈,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

神于天,圣于地。

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

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故天去地九万里。

  《绎史?

五运历年记》中则说:

首生盘古,垂死化生:

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玉,精髓为珠石,汗流为雨泽。

  《广博物志?

五运历年记》:

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

  再说夸父。

  《山海经?

大荒北经》: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

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

后土生信,信生夸父。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

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

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列子?

汤问》: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

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

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

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一读上面几段文字,我们可能不太能完全读懂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意思。

但是它大致还是给我们描述了天地万物是怎么产生的。

应该说,它的想象是丰富的。

但是,给我最深的印象并非在于此,而在于中国古代神话有些变了味,读起来总感觉不那么舒服。

但就是如此,对天地万物的出现,中国的古代典籍还有不同的记载,请看:

  《庄子?

应帝王》则说: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

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

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日凿一窍,而浑沌死。

  《山海经?

海外北经》:

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

身长千里。

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之下。

  《路史前纪?

遁甲开山图》:

有巨灵胡者,偏得坤元之道,能造山川,出江河。

  这一来,我们可能有些迷惑,中国神话读起来不太舒服,还这么的乱,但孰不知这恰恰反映了中国神话的碎片式特征,没有自成体系,而散乱无绪。

  不管怎么样,天地万物出现了,那包括最高生灵人在类的其他动物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这就涉及到下一个故事:

女娲造人。

  女娲何等人也?

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而七十化。

她是如何造人的呢?

《太平御览?

风俗通义》上说: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给,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又说,今之富贵者,黄土人也;今之贫贱者,引绠人也。

  其实对女娲造人,中国古代典籍的记载也是不尽相同的。

《绎史?

五运历年记》上说:

盘古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

  在中国的神话里女娲于人类有两次大功劳。

一是造人,二就是补天。

天怎么要去补呢?

原来,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淮南子?

天文训》如是说。

  天柱既然折了,当然得有人补。

于是《淮南子?

览冥篇》里说: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

苍天补,四极正,狡虫死,冀州平,颛民生。

神话作为原始先民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先民对自身和外界的思考和感受,包孕着浓郁的情感因素。

这些神话意象在历史中固定下来,通过文化积淀,在一代代人的心底流淌,并总是不失时机地通过各种形式,在后代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

也就是说,神话对于文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是文学家的素材,更为重要的是,那些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神话原型的作品,都可以把作者或读者领入先民曾经有过的那种深厚的情感体验之中,从而缓释现实的压力,超越平凡的世俗。

神话作为原型的意义要比它作为素材的意义更为重要。

第二:

诸神纪   

  老实说,在创世神话中,中国的神话人物不但在系统上是缺失的,而且就神仙个体而言,也是简单的。

他们主要是:

女娲、盘古、夸父、共工、混沌、伏羲等等。

  但是后来,中国的神话世界里又增添了一大批神仙,他们的出现却是外来文明传入的结果,尤其是南亚印度的佛教传入带来的影响。

于是,在中国神话世界里,我们除了看见有本土的诸神,还有来自外国的诸神,这两者就构成了中国神话世界的重要神仙。

  在名目繁多的众神中,如来佛祖是神界的最高领导人,是众神之神。

但是这个神却并非土生土长的中国神,是个“移民”神、外来神。

这一点往往令我很感兴趣,一个外来神竟然成了中国的众神之神。

难道真应了那句俗话: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吗?

  当然,如来佛的出现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他是在伴随着佛教的传入而传入的。

但是中国文化具有一种神奇怪的包容性和可重塑性,外来的神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逐渐也被中国化了,这些神仙们不但有了中国人的面孔,也有了中国人的语言和思维,总之他们成了彻头彻尾的中国神仙。

他们主要是:

如来佛祖、南海观世音菩萨、五百罗汉、各类尊者、普贤菩萨、弥勒佛等等。

  但问题结下来就产生了,中国神仙就出现了两个系统,一个是本土系统,一个是外来系统。

按照古希腊罗马神话的模式来套用的话,中国神话世界里谁是最高的神?

是如来佛,还是女娲?

还是盘古?

我们不能回答。

因为没两套神仙系统在中国本不发达的神话世界里并没有得到彻底的兼容。

不过,由于中国本土神话在人们的头脑中渐渐远去,于是外来诸神自然是后来居上,成为中国神话的最主要神仙。

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描写的不正是后者吗?

而描写前者的神话小说《封神榜》无论在哪一方面都不及后者的影响。

  先说后羿。

  《淮南子》说:

“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羿上射十日,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山海经》也说: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

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

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希于桑林。

万民皆喜。

置尧以为天子。

  还有史书记载:

后羿,又称“夷羿”,相传是夏王朝东夷族有穷氏的首领,善于射箭。

当时夏王启的儿子太康耽于游乐田猎,不理政事,被后羿所逐。

太康死后,后羿立太康之弟仲康为夏王,实权操纵于后羿之手。

但后羿只顾四出打猎,后来被亲信“寒浞”所杀。

  但是在神话传说后羿是嫦娥的丈夫。

后羿在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烧得草木,庄稼枯焦,后羿为了救百姓,一连射下九个太阳,从此地上气候适宜,万物得以生长。

他又射杀猛兽毒蛇,为民除害。

民间因而奉他为“箭神”。

  不管神话传说不本身是否具有一致性,但是后羿是个英雄应该是中国神话的共识。

  那后羿怎么又和嫦娥扯上了关系呢?

嫦娥又怎么到月亮里去了呢?

  《灵宪》记载说:

“嫦娥,羿妻也,窃西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或说嫦娥奔月后居住于广寒宫,有玉兔和吴刚相伴。

  有意思的是,在道教中,嫦娥为月神,又称太阴星君,道教以月为阴之精,尊称为月宫黄华素曜元精圣后太阴元君,或称月宫太阴皇君孝道明王,作女神像。

  再说精卫。

  《山海经》: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第三:

传说纪  

  中国神话的虽不十分发达,但有关的神话传说却很是不错,自有它独特的地方,也自有它独特的魅力。

在西方神仙、鬼怪、人,这三者可能就像我们的邻居,他们随时都可能互相往来,互相交流(包括战争等)。

但是中国的神话里,人们却刻意把这三者给他们划分开来,于是,就有了所谓的“三界”:

即神仙们居住的神界、妖魔鬼怪所居住的妖界、凡人们所居住的人界(即人间)。

  西方神话里神仙和凡人有着异常频繁而亲密的交往,中国神话里也并不稀缺。

神与人的神话和传说在中国有自己异常独特的传说和演绎。

  在中国民间传说里,有三个故事最为动人,它们是:

梁祝(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董永与七仙女(传说为玉皇大帝第七个女儿)、白蛇与许仙。

但是严格意义上讲,梁祝(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是民间传说,但并不是神话传说。

  而后两则神话传说,所讲述的无疑都是他界,神仙界(或妖界)女子(至少是以女子的容貌而出现的)与人间男子的故事。

相同的是,中国神话里的普通人,没有希腊神话里那些半神半人的那点勇气和能力,他们最终都皈依了原先的秩序体系。

  ——这既是他们命运的必然,更深层次讲,也是一种民族文化和心灵的皈依!

  当然,在董永与七仙女(传说为玉皇大帝第七个女儿)、白蛇与许仙这两则神话传说里,两者又是有区别的,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虽然出现比起创世纪诸神来说已经是很晚很晚的了,但是在它的故事中却折射了我们的祖先对宇宙现象的一定认知。

  董永与七仙女最后分开了,阻隔他们的正是绝情的王母娘娘丢下的那支银簪而幻化而成的那条无边的银河。

按照神仙体系的归纳,我想它应当是属于创世纪神话的组成部分。

  这一点似乎也再一次印证了中国神话传说的诸多特点。

二、中国神话的总特点

(一)中国神话零星分散的特点及其原因。

世界上每个古老的国家和民族,都有其独特、宏伟的神话。

中国因历史地理条件的限制,没有出现象古希腊荷马那样的行吟诗人,因而那些本来零散的神话材料就没有得到适当的整理和加工,仍然保持其零星片断的原状。

加上后来历史家和儒家之徒把神话历史化,使神话又散亡了许多。

东一处、西一处地分散在古人的著作里,毫无系统条理,因而中国被认为是缺乏神话,一个“没有神话的国家”,这是很让人遗憾的。

鲁迅先生曾在他的《中国小说史略》著作中列举了中华民族的祖先重实际,轻玄想,及儒家思想的束缚和人神混杂的现实,是中国神话只存零星片段的原因。

 就神话的内容而言,在各民族最初的神话中,先民们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焦于天地的开辟,人类的起源,这就是创世神话的产生。

创世神话的产生和出现,是人类思维的一大进步,是先民们对宇宙的本源,人的本源的积极探索。

中国神话自然也不例外。

  但是中国神话从始至末,最大特点恐怕就是碎片式的。

后人要了解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很大一个途径就是要去翻阅那些非常晦涩难懂的《尚书》、《周易》、《山海经》、《诗经》等,也因为此,给世人的感觉是中国的神话是不成体系、不够发达的。

有人甚至因为这一点就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缺少抽象思维的民族,一个不善于抽象思维的民族。

中国神话传说的特点不容否定的,但是中国神话传说的特点的出现有其自身的历史原因,它与我们民族的思维并没有根本联系。

  排斥人性,讲求理性,应该是中国神话的第二大特点。

神话与理性本来就是一对矛盾体,一个过于理性的民族,它的神话肯定是要受到影响和削弱的,甚至可能是缺失的。

  中国的神话传说充满了说教,肯定是中国神话传说的第三个特点。

一部神魔小说〈西游记〉,充斥了无数的说教。

虽然它具有不可否认的奇幻性、艺术性、欣赏性,但是在说教的艺术构思下,它的艺术性和欣赏性肯定要大打折扣的。

  中国神话传说打上了深深的政治烙印应该是它的第四个特点。

〈西游记〉里的天庭、天庭里的清规界律无疑是地上朝廷和地上人间在天上的重现、克隆。

  那么是什么造成中国神话不发达呢?

我以为原因有三:

其一,中华民族祖居黄河流域,早熟的占主导地位的周文化重视理性,重视政治与道德的作用,而排斥富于玄想的神话;其二,中国的先民受儒家思想影响大,讳言怪力乱神;其三,中国古代史家整理古代遗产,注重考信于被称为“六艺”的礼、乐、射、御、书、数,而对神话或者不讲,或者改为实有的人的历史。

(二)中国神话的历史化现象。

儒家之流为了宣扬他们的主张学说把神加以人化,把神话传说加以理性的诠释,统治阶级为了达到统治的目的,把神话传说里的劳动英雄变成他们行迹“雅驯”的祖宗,而写进历史。

这样,神话就变成了历史,人们渐渐相信记载在史册上的历史,传说的神话就日渐消亡。

现存的神话片段里,除了大部分已经归入于统治阶级的“列祖列宗”里去的“正神”,也还有为数不少的“恶神”或“邪神”,他们是“反抗神的神”(高尔基),象羿、鲧、夸父、刑天……等,如果听任这些“叛逆”的神话流传,统治者的统治地位就会受到影响,于是这些“高贵的”大人先生们继续不断地加以修改,转化做历史,于是这些神话上“反抗神的神”,在历史上都以坏蛋的姿态出现了,羿为民除害,在历史上则是“不修民事,淫于原兽”;鲧偷取天帝的息壤来平息洪水,在历史上则是任性乖张,不服从上面的命令,也和大众的关系搞不好……由此可见神话被改做历史,完全是因为它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但这样一来神话也就散失,消亡了。

幸好,神话的不少片段还是被诗人和哲学家保存在他们的诗篇和著作中,如《离骚》、<九歌》、《天问》、《远游》、《列子》、《庄子》、《淮南子》……等,但同时又出现了哲学化的倾向。

三、中国神话的分类及源与流

(一)广义神话与狭义神话。

袁珂把神话分为广义神话和狭义神话(袁珂,985)。

狭义的神话,即指原始神话,是上古时期的神话,是原始人类混沌状态下意识的统一体,是今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及文学艺术各种各样事物萌芽的土壤。

广义神话。

其实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神话,包括了狭义神话,但涉及的面更广,从天文、地理、历史、医药、民族、宗教、动物学、植物学、地质学、海洋学、气象学、文学、艺术……里,都可以见到神话的踪影。

中国神话——广义的神话包括九个部分,主要部分是神话,是神话因素最浓厚的明显的神话,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刑天断首”等。

其次是传说,三、历史分两种一是神话化了的历史,如武王伐纣,李冰治水等,原来是历史,却赋予神话色彩,二是历史化了的神话,如少吴以鸟名官,颛项绝地天通等。

四、仙话,如嫦娥窃药奔月,瑶姬帮助大禹治水。

五、怪异,如“江郎神”、“狐鬼变人”、“天公狗”、“太岁”等。

六、一些带有童话意味的民间传说,“十兄弟”、“中山狼”等。

七、来自佛经的神话人物和神话故事,如“哪咤闹海”、“天女散花”等。

八、关于节日、法术、宝物、风习和地方风物等神话传说,如“七夕”、“端午”、“孙悟空七十二变”等。

九、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如“格萨尔王”、“阿诗玛”等。

(二)中国神话的源与流

中国神话主要的源来自于《山海经》和《淮南子》。

《山海经》是一部多学科性质的书,它包罗宏富,内容庞杂,有关神话传说、历史、地理、历象、动物、植物、矿物、宗教、民俗……等记叙。

被称为古代人们生活百科全书,是我国古往今来记述神话故事书籍的鼻祖。

大略与之并肩的《淮南子》也可以称为中国神话之源,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都比较完整地记载在这部书中,如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九日,嫦娥奔月。

其余先秦诸子如《庄子》、《墨子》、《吕氏春秋》、《韩非子》,史书如《左传》、《国语》、《史记》等,在它们当中,也保存了一些原始神话或历史化、哲学化神话的零片,可以称做为中国神话之小源。

中国神话之流大致有以下几部分。

一历史人物的神话;二仙话中的神话;三中国化的佛经人物神话;四民间流传的神话;五后世产生的带有地方志色彩的神话;六神话小说;当然还包括少数民族神话的源与流。

四、中国神话的其它特点

(一)中国神话中真人史实的神圣化。

在中国神话中,有种和神话历史化相反的现象,将现实中的真人史实加以神秘化及神圣化。

几乎每个开国的帝王都有感生或异常出生的神话,通常所强调的是这些帝王或伟人,不是像一般人一样是父母结合所生,或感日月流星,或梦与神交,其目的并不是在于指出这些帝王伟人都是无父而生的私生子,而是在于强调伟人不同一般凡人的神圣性。

又如许多历史上的人物,如秦代的李冰,三国时代的关羽,宋代的岳飞,包丞等,也都是被神秘神圣化而从人的地位提升到神的地位,成为被祭祀崇拜的对象,成为神话化的史实人物。

中国的历史,几乎就是由神圣化的历史和神话的史实交互组成的,这些被神话化的帝王伟人,成为民族的共同信仰和祭祀的诸神,他们的事迹有很浓

厚的神话色彩。

(二)中国神话中关于石头的信仰与崇拜。

石头是人类最初的工具和武器,人类的文明启蒙于石器时代,不论西方东方,代人由于长时间使用石器为生活上的工具和武器的关系,由此而有石头崇拜的原始信仰。

在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出现以前,古代中国最早的开辟神话是女娲,构成女娲神话内容的有补天、治水、化万物、造人、主婚姻、乞雨、化石、生子等等。

女娲与石头的关系,除了补天的神话以外,女娲本身另外还有化石以及石中生子的神话传说。

根据《楚辞·天问》、《氏春秋》的记载,禹曾娶涂山,涂山氏(女娲)化为石,石中生启。

促使女娲神话与禹王神话相结合的原因,除了是由治水的神话内容而形成的以外,石头也是这两个神话结合的重要因素。

大禹的妻子固然有化石以及石中生子的神话传说,做为丈夫的大禹,是生于石的。

女娲做为始创人类婚姻的原始媒神的神话,在内容上与女娲造人的神话内容是相当一致的,原始的媒神也就是授子神,太平洋文化圈的各民族,经常以石头做为原始生殖女神表象。

国的拜石求子的信仰就是起源于古代的灵石崇拜与女娲神话的结合而形成的。

透过女娲神话与石头的种种关系也许可以看出古代中国巨石崇拜的原始信仰流入神话之中做为化石性的潜在内容而存在于神话中的一些痕迹。

结束语:

神话作为文学的源头,它是每个民族永恒的胎记,也是人类共同的胎记;更是整个人类精神最初的写照,它记录了人类追求生活的无限理想和希望,同时它又库存了人类为了争取未来而洒落的潸潸泪水和琅琅笑声……

华夏—汉族是务实的民族,原始性的自然宗教始终没有在内部发育成高级的人为宗教,中国人免除了“原罪”、禁欲、原教旨主义之类的精神负担和黑暗世纪、宗教战争之苦但也使得中国的原生态神话仅存片断,显得晦涩、枯索而零乱,而且过早地历史化,造成中国文学缺乏印度文学,希腊文学那种奇诞和神秘之美。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神话十分发达“神”的传说已成为欧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神的各字如主神Zeus、太阳神Apoao、文艺女神Muse、春天女神Venus、小爱神Jupitar等等。

在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甚至成为专有词汇,如Oedipus情结等等。

相形之下,中国神话中,“盘古”、“嫦娥”、“伏羲”、“女娲”、“牛郎”、“织女”似乎只能算是“土”神,但尽管如此,国神话在中国文化中自有它的一席之地,她也很丰富多彩,和希腊神话比起来,中国神话显得纯朴,可爱,更具有中国的特色。

参考文献

(1)袁珂.《民间文学论坛》1984(4),7页

(2)袁珂.《中国古代神话》北京:

华书局,1961,24页

(3)叶名.《中国神话传说》新华出版社,1991,13页

(4)陈钧.《中国神话新论》广西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11页

(5)袁珂.《袁珂神话论集》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96页

(6)王孝廉.《中国的神话世界》北京:

作家出版社,1991,128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