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农业地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36314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1.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印度农业地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印度农业地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印度农业地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印度农业地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印度农业地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印度农业地理.docx

《印度农业地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印度农业地理.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印度农业地理.docx

印度农业地理

印度农业地理

一、东部农业区  本区位于印度的东部和东北部,包括比哈尔、西孟加拉、奥里萨、阿萨姆、梅加拉亚、那加兰和曼尼普尔、特里普拉、米佐拉姆等邦,面积57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0%,全区有耕地约2400多万公顷(未包括休闲地,下同),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7%,人口1.76亿。

(一)发展农业的条件  该区地形复杂多样,有平原、丘陵及山地,但大部分位于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下游,因此地形以平原为主,海拔高度大多在150米以下,东北部台地丘陵地带的海拔高度也多在800米左右,其间分布有海拔1500~2000米的山地。

深受西南季风影响,气候温图22印度农业区划一、东部农业区:

1—1,恒河中游平原水稻、小麦、豆类区。

1—2,恒

河下游平原和西孟加拉三角洲水稻、黄麻区。

1—3,布拉与普特拉谷地水稻、茶叶、黄麻区。

1—4,东北部丘陵水稻、茶叶、林业和山地粗放农业区。

1

—5,半岛东北高地水稻、林业区。

二、西北部农牧业区:

2—1,喜马拉雅杂粮、水果、畜牧业区。

2—2,

旁遮普和哈里亚纳平原小麦、豆类、饲料作物灌溉农业区。

2—3,恒河上游平原小麦、甘蔗等多种作物区。

2—4,拉贾斯坦平原养羊业及杂粮、豆类牧农业区。

2—5,阿拉瓦利和中央温德亚豆类、杂粮、小麦等多种作物区。

  三、半岛高原农牧业区:

3—1,古吉拉特平原花生、棉花、杂粮及畜牧业区。

3—2,马哈拉施特拉高粱、棉花、花生农牧渔业区。

3—3,卡纳塔克杂粮、豆类、棉花农和湿润,最冷的1月除个别海拔较高的山地以外,各地月均温都在16~20℃之间;全年均为无霜期;年降水量多在1000毫米以上,东北丘陵区可达1500毫米,最高达4000毫米。

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及它们的支流构成了稠密的水网,水量充足,便于灌溉,但每当雨季也易造成洪涝灾害。

本区土壤主要为冲积土、红黄壤及部分砖红壤,除后者外,尚称肥沃,特别是冲积土,适宜于各类农作物生长,东北部丘陵地带分布有茂密的森林。

本区人口稠密,农业劳动力资源充足。

全区1.7亿人口,占全国总人口

的26%,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约300人,其中西孟加拉邦密度为最高,达每平方公里614人;比哈尔邦次之,为400人。

众多的人口主要集中于农村地区,约有70%的人居住于农村,充足的劳动力为农业集约化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但本区人均耕地少而比较分散,每一农户平均占有耕地数仅为全国平均数的60%,这种情况不利于机械化农业的发展。

(二)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1.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种植业占绝对优势。

在直接从事农业的人口中,小农和极小农占全区农业人口的80%,经营分散,且由于人口稠密,对粮食需求量大,因而水稻就成为该区播种面积最大的作物。

如布拉马普特拉谷地、恒河下游平原以及默哈讷迪河沿岸,水稻播种面积占该地区耕地总面积的

80%以上。

  2.农业生产技术落后。

首先表现在该区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许多农业操作靠人力进行,而犁地等则多使用阉牛。

其次,灌溉和排洪设施较差,多数农田依靠天然雨水,灌溉面积仅占全部耕地面积的2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阿萨姆邦为16.6%,奥里萨邦为19.6%,只有比哈尔邦稍高(占32.6%)。

此外,化肥施用量少,仅在茶叶种植园较重视化肥的施用。

全国目前平均化肥施用量为每公顷45公斤,而阿萨姆邦只有5.3公斤,主要施于秋季稻和黄

  

麻,奥里萨邦为13.1公斤,比哈尔邦26.6公斤,唯有西孟加拉邦较高,每公顷可达45.2公斤,但主要也是施用于次要的作物夏季稻、马铃薯和小麦。

在一些落后的部落地区,还存在着原始的迁徙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广种薄收,从不施用肥料,既破坏了森林,又影响了作物产量的提高。

  3.农产品产量低。

由于生产技术落后,高产品种面积又小,所以主要作物的总产和单产水平都很低。

1983—1984年度,本区水稻种植面积占全国水稻总种植面积的42%,但产量却只占35%。

从单位面积产量看,全国1983—

1984年度水稻平均每公顷产量为2185公斤,本区除西孟加拉邦达到这一水平外,其余几个邦水稻单产都低于全国水平,如比哈尔邦为1524公斤,奥里萨邦为1752公斤,阿萨姆邦为1640公斤。

全区粮食不能自给。

  作为本区主要经济作物的黄麻单产也很低,一般每公顷产量为1250公斤,只及中国的1/4。

经济作物中,只有茶叶的产量较高,如阿萨姆邦和西孟加拉邦的茶树种植面积占全国茶树总面积的76%,而产量却占全国总产77%以上,单位面积产量也从70年代中期的每公顷1393公斤,增加到80年代初

的1537公斤。

(三)农业生产存在问题和今后发展方向  1.三角洲地区地势过于低洼,加之西南季风期降水过于集中,极易发生洪涝灾害,从而影响农业生产的稳定性。

为此应建设多项水利工程设施,全面综合治理水患。

如在各河上游山地修建调节水库拦蓄洪水;平原地区全面疏浚和整治河网,加固堤岸,提高排涝能力;地势低洼地区筑堤围田,修建圩田等。

2.农业技术落后导致作物产量不高,特别是单产水平低。

今后应充分利

用本区优越的自然条件及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推广各种作物的高产品种,特别是粮食作物的高产品种;提高施肥水平等;提高作物的产量,尤其是提高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这不仅能满足本区的粮食需求,对全国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3.农村经济单一化影响了该区经济全面发展。

由于本区机械化程度不

高,耕牛在农事活动中作用很大,但由于饲料缺乏,所以牛的数量和质量受到很大影响,阉牛的使用、乳制品及肉类的生产均受到限制。

因此今后需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发展茶叶、黄麻的生产,并适当开发林业,发展畜牧业,挖掘多种经营的潜力。

(四)根据各地自然、经济条件差异,本区又可细分5个二级区1.恒河中游平原水稻、小麦、豆类区本区包括北方邦的东部和比哈尔平原,面积约14万多平方公里,众多的

人口和文化、经济上的重要意义,使它成为印度的心脏地区。

本区地势低平,地面海拔高度一般都在100米以下,由西向东逐渐降低,到达东部的科西平原,海拔高度只有30米。

但北部的巴巴尔地区地面切割破碎难以农耕,为此区农业不发达因素之一。

南比哈尔平原与低丘交错分布,在接近边缘山地区海拔高度可达150米。

  本区气候具有恒河上游平原与下游平原的过渡性质。

它既像上游地区那样,冬季受到西来气旋的影响,偶然发生寒潮,夏季受干热风(卢风)影响而产生干旱;也像下游地区那样受来自孟加拉湾的湿润气流影响,比西部地区湿润。

季风对本区气候影响甚大,每当夏季风来临时,雨季就开始了。

雨季开始的日期由东向西推迟。

比哈尔邦北部和东北部从6月7日开始进入雨季,比哈尔邦西部推迟到6月15日,到北方邦东部已是6月下旬了。

全区年降水量一般为1000~1500毫米,各地6~9月的季风时期降水量都占全年降水总量的80%以上。

如比哈尔邦北部,年降水量为1226毫米,6~9月占85%;北方邦东部993毫米的年降水量中,88%降于6~9月。

由于季风雨的来临,使气温有明显下降,所以各地最热月为季风到来前的6月(见表51)。

1月是本区最冷的月份,但平均气温一般也都在16℃以上(东部16.6℃,向西降低至16.1℃),使越冬作物生长良好,但偶而日均温也会降至10℃,北方邦

东部低达8.9℃,这对喜温作物的生长会有一定的影响。

表51

地点月份

6月

7月

8月(℃)

巴特那瓦拉纳西克勒格布尔默尼哈里

32.9

33.7

31.5

30.1

29.7

30.0

29.6

28.9

29.2

29.1

29.2

29.1全年降水总量能满足作物生长,但由于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分配不均,

雨季降水强度过大(有时一昼夜达300毫米),易造成洪灾,也加剧了土壤侵蚀;而有些年份正当作物需水时,却又因降水少而造成干旱。

一般来说,恒河以北平原洪涝、干旱比南部更为严重。

年降水量变率西部为23%,向东逐渐减小。

所以,发展灌溉、调节水量是本区农业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区内灌溉方式有井灌、渠灌及水塘灌溉等,西部以井灌为主,东部渠灌超过井灌。

北方邦东部的灌溉面积占净播种面积的37%以上,比哈尔邦北部只占7%,降水较少的南比哈尔比重较高,灌溉面积可占净播种面积的60%,南比哈尔东部因降水变率大,农民十分重视灌溉,灌溉面积已占净播种面积的75%。

本区广大地面为冲积土所覆盖,此种土壤当地也叫作“卡德尔”土和“班

加尔”土。

前者年代新,分布于河流附近的泛滥平原上,每年有新的沉积物补充,即使在干季也能通过河流的渗漏而获得水分,因此没有灌溉也能耕种。

此种土质为粉沙质或沙质,疏松易碎,腐殖质及氮含量低,钙质少,但因质地疏松,适宜于块根作物和甘蔗一类多年生作物的种植。

“班加尔”土是一种老冲积土,分布于不受泛滥影响的高地上,多为粘土质壤土,石灰质含量多,排水不良,因它具有硬的粘土层而持水性强,适宜于水稻的种植。

  此外还有“巴塔”土,或叫钙质土,是冲积土的一个变种。

主要分布于萨尔尤帕尔的东部和北比哈尔平原的中、西部靠近河岸和低地区域,排水良好,含25~30%的石灰质,比较肥沃,利于耕作,特别宜于种植甘蔗。

  其他土壤还有德赖平原的德赖土,也属于冲积土的一种,分布于北部狭长地带,土质粘重,适于种水稻。

全区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较大,可开垦的土地几乎全被开垦,耕地面积占全区面积约70%。

其中北方邦东部大多数县这一比例已超过75%,只有少数几个县因森林分布而耕地面积所占比例略低;南比哈尔平原超过

70%,北比哈尔甚至超过80%。

  水稻是本区最主要的作物,播种面积大。

据1983—1984年度统计,北方邦水稻种植面积为537万多公顷(占全国水稻总播种面积的13.1%),比哈尔邦为490万公顷(占全国水稻面积12%)。

主要种植于北部狭长的德赖平原(从东部比哈尔邦的昌帕兰向西与恒河上游平原北部边缘带相连)、北方邦东部各县和比哈尔邦的恒河平原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占两邦耕地总面积的

28~36%,东部少数几个县所占比例更可高达53%。

除东部地势低平、水量供应充足的地区可以种植双季稻外,其他地区多为单季的冬稻,在水源缺乏的地区则有旱稻种植。

由于种植面积大,1983—1984年度两邦稻谷总产量达

1766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9.7%。

但耕作粗放,所以单产水平低,北方邦每公顷产稻谷1895公斤,比哈尔邦为1524公斤,分别为全国同期水稻平均单产的86.7%和69.7%。

  小麦是本区最重要的春收作物,集中于持水性能较好的肥沃粉沙质壤土地区,即北比哈尔平原的巴格马蒂河以西的南达尔彭加县和邻近的北蒙吉尔县,以及南比哈尔平原西部有灌溉的格雅和沙哈巴德县。

比哈尔小麦播种面积占全国7.3%(177万公顷),产量占全国小麦总产的6.1%,单产也低于全国小麦平均单产。

豆类是本区仅次于水稻的重要作物,以种植鹰嘴豆为主,占豆类总播种

面积的1/5。

主要种植于通气和排水良好的沙质和壤质土壤中,集中分布在沙哈巴德、格雅、巴特那和蒙吉尔县。

在北方邦东部几个县及比哈尔邦的恒河平原地区,豆类种植面积占该地区总播种面积的23.9%。

除上述作物外,比哈尔邦的巴特那和瑟赫尔萨县还盛产黄麻,两县的黄

麻产量占比哈尔邦黄麻总产的80%。

但由于土质粘重,黄麻单产较低,黄麻种植面积虽占全国17%,但总产却只占全国的11%。

玉米主要分布于排水良好、比较肥沃的沙质壤土地带,布尔希干达克河的南部和东部(瑟瑟拉姆、南恰布拉、穆扎法尔布尔、达尔彭加)和瑟赫尔萨、布尔尼亚及蒙吉尔县大部地区。

大麦在春收作物中仅次于小麦,分布于北比哈尔平原,常与鹰嘴豆进行混作。

本区由于开垦历史悠久、人口稠密(每平方公里300~600人),所以可

垦荒地甚少,土地扩种潜力不大,农业发展的方向是推广高产品种、改进生产技术、增加灌溉设施,以提高各种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

2.恒河下游平原和西孟加拉三角洲地区水稻、黄麻种植区本区包括比哈尔邦的布尔尼亚县一部分以及除布鲁利亚等处山地部分以

外的整个西孟加拉邦,从北部具有茂密森林的喜马拉雅山麓到南部的孟加拉湾,最大距离为580公里,从西部的焦达讷格布尔高原边缘到东部的孟加拉国边境,最大距离为200公里,平原中部紧靠恒河处,有一拉杰马哈尔丘陵,使平原在此变窄,宽仅16公里。

平原海拔高度一般均在30米以下,略向东南倾斜,三角洲地区更为低洼,加尔各答以南海拔高度不超过7.5米,随着河流携带的粉砂物质沉积,使三角洲不断向海推进。

三角洲沿海约112公里宽的地带为潮汐林带,称“松达班”,林带内分布有许多咸水沼泽。

三角洲地区被稠密的水网分割成许多小块,季风雨季中易发生洪水泛滥,恒河支流胡格利河的下游地势过于低平,常发生潮水倒灌,淹没加尔各答附近大片土地。

  本区属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各月闷热潮湿,月均温不低于29.4℃,但也很少超过38.8℃,这种闷热天气有利于水稻生长。

冬季温暖,最冷的1月月均温常在15~21℃之间,由北向南增高,所以该区的热量条件可以满足作物全年生长,但北部杰尔拜古里曾纪录到2.2℃的低温。

全区年降水量一般均

在1500毫米以上,最高的可达4000毫米,北部一般在1800毫米左右,南部

约1600毫米,萨加尔岛可达1900毫米。

西部降水相对较少,但也有1450毫米。

降水多集中于6~9月西南季风期,这一时期降水约900~1400毫米,占全年降水的80%,冬季大多吹北风,降水少。

全年相对湿度较高,达50%以上,但3、4月份相对湿度较低。

  土壤有砖红壤、红壤、德赖土、冲积土等。

砖红壤主要分布于西部边缘,呈酸性,缺乏有机质,通常生长娑罗双树。

红壤分布于拉尔平原的东部边缘和马尔达县、西迪纳杰布尔县的巴林德地带,呈酸性,缺乏有机质及植物所需之营养物质(如氮),大多是在砍伐森林后用以耕种。

杰尔拜古里和西里古里两县山麓地带发育有德赖土,也是一种酸性的、肥力不高的土壤。

  农业上最重要的是冲积土,由于母质不同,各地冲积土的性质有很大差异。

沿达莫德尔河和卡西亚河的河边冲积土呈中性,沙质,淡灰色,有机质少;河间地带冲积土为粘土质—沙质,在远离泛滥平原或具一定高度地带的冲积土纵剖面发育完整;西孟加拉三角洲其他地区的冲积土有机质含量较多,较为肥沃。

沿海地区(如帕加纳斯和米德纳布尔县)土壤是河流和潮汐作用相互影

响的结果,呈盐碱性,富含钙、镁和半分解有机质的沉积物。

本区人口稠密,大多地区每平方公里在600~1200人,加尔各答和胡格

利两县超过1200人,所以虽已有60%以上的土地已被开垦作为农田,人均耕

地面积却很小(不到0.2公顷)。

除黄麻外,作物商品化程度不高。

大部分耕地用来种植粮食作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占耕地总面积近80%,其他重要作物有豆类、黄麻和油籽,它们的种植面积分别占总播种面积的12%、8%和

2%,所以作物种类不多。

耕作方式以双季稻为主,实行稻—稻—麦或黄麻—

稻—麦轮作制。

  水稻种植面积约537万公顷,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13.1%,其种植面积仅次于北方邦,占全国第二位,1983—1984年度产量为1190万吨,占全国水稻总产量的13.3%。

高温、充足的降水和肥沃的冲积土保证了水稻的高产,其单位面积产量每公顷2216公斤,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水平。

由于本区在季风刮来前的4、5月间有一定降水,季风来临又早(6月中旬),因此可以种植秋稻、冬稻和夏稻。

秋稻在5~6月播种,9~10月收割;夏稻于11~12月播种,翌年3~4月收割;冬稻在6~7月播种,11~12月收割。

但本区种植三季稻的面积不大,因为一年三季均种植水稻,对水、肥、热量要求都较高,且易遭寒冻及病虫害,因此常常是二水一旱,或二旱一水轮作,即以稻

—稻—麦、黄麻—稻—麦或稻—麦—豆等方式进行轮作。

冬稻种植面积最广,其产量占该区水稻总产量的85%。

80年代里由于夏稻采用高产品种,播种面积增加,已达52万公顷。

  黄麻是本区地位仅次于水稻的作物,其播种面积虽只占该区全部耕地面积的8%,但却占全国黄麻种植面积的60%,产量则占全国的65%。

主要分布

于24-帕加纳斯、胡格利纳迪亚、杰尔拜古里、库奇比哈尔和亚迪纳杰普尔等县。

这些地区的麻田面积可占该地区作物总面积的20%以上。

黄麻是一种夏季作物,生长期仅需4个月,3~5月播种,7~9月收割,本区湿热的夏季各月均温约29℃左右,相对湿度75%,土壤为富含钾的灰色粉沙质土壤,且南部几个县3~5月有阵雨,使黄麻的播种和收割季节都可适当提前,利于后续作物水稻的及时移栽。

  其他作物尚有小麦、鹰嘴豆、亚麻籽、油菜、芝麻等,但所占比重都较小,油籽和豆类在西南部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该区还有较为发达的渔业,主要是淡水鱼类,其产量占全国淡水鱼的

30%,主要鱼类有印度野鲮、鲋鱼、鲤鱼等。

独立以后,该邦淡水养殖业发展也较快,主要养殖品种有鲤鱼、草鱼、花鲢、白鲢及虾类等。

除利用天然湖泊、水库、池塘、河湾养殖外,还利用稻田进行放养。

3.布拉马普特拉谷地水稻、茶叶、黄麻种植区布拉马普特拉谷地也称阿萨姆谷地,包括阿萨姆邦的大部和西孟加拉邦

最北部的几个县,是一片土壤肥沃的大平原。

谷地宽约80~130公里,东西

长700多公里,东、西部宽,中部窄,是恒河平原向东延续的部分,四周为喜马拉雅山、帕特凯山和那加丘陵、加罗-卡西-贾因提亚丘陵、米基尔丘陵等所围绕,面积约5.6万平方公里。

主要由布拉马普特拉河及其支流冲积而成。

境内地势平坦,从东部的海拔130米向西缓降至海拔30米左右。

布拉马普特拉河以北众多的支流从喜马拉雅山流出注入主河道,形成一系列山麓冲积扇,其组成物质为冲积岩屑,渗水性好,地下水位高,高处长满森林,低处为沼泽,呈“特赖”①或“半特赖”景观。

布拉马普特拉河以南谷地狭窄,地面起伏不平,支流短小。

布拉马普特拉河内水量丰富,水流缓慢,河中有众多的江心岛,其中马朱利岛最大,面积达900多平方公里。

该谷地的气候受5个因素的影响,即:

附近的山地地形、西北印度和孟

加拉湾上空交替出现的低压槽、占优势的热带湿润气团、周期性的西风扰动和局部的山风、谷风等,使谷地区域的气候具有独特的特征,全年可以分为以下4个季节。

①12月到翌年2月,为冬季,以温凉的气温和频繁的晨雾为特点,气温保持在12.8℃以上,平均气温日较差很少超过5.5℃,东部气温低于西部。

此季为干季,全季降水量约为100毫米。

②3~5月,为夏季,或叫前季风期,是干旱冬季与湿润雨季之间的过渡季节,以迅速增温为特征。

该季平均气温为23℃,平均气温日变化为6.1℃,随着季节的向前推进,午后频繁的雷阵雨使降水量和降水次数逐渐增加,气温日变化渐趋减小。

全季约有500多毫米的降水,这种雨季到来以前的降水对茶树的生长和黄麻的及时播种十分必要。

③6~9月的西南季风雨季,具有很高的湿度,天空多云,气温并不太高,平均气温一般为27.2℃,有的地方,如高哈蒂全季平均为28.5

℃,最热的8月均温为30℃;全季降水量大,均占年降水量的60%以上,如提斯浦尔全年降水量1884毫米,6~9月为1245毫米,占全年的66%。

雨日多,每月约18~20天;9月稍少,约14天。

④10~11月为季风退缩季,天气开始转晴,气温下降,早晨开始出现薄雾,气温日较差从2.8℃增至5.6

℃,全季降水不超过150毫米,雨日也明显减少(10月为7~9天,11月仅

1~3天),这是一年中天气状况最稳定、令人感到最舒适的时期。

①特赖(Tarai)是印度特有的名称,指地势较低,沉积物较丰厚的大片土地,地面有天然森林覆盖,地下

水位高,多沼泽。

  谷地区各部分降水和气温情况存在着差异。

东部(上阿萨姆谷地及附近丘陵)年降水量大,平均为2540毫米,气温变化小,6~9月降水占全年总降水量的比例超过90%,有时会产生破坏性的洪水泛滥,泛滥面积可达该区总面积的一半;西部降水稍少,年降水量少于2500毫米,而气温变化相对变大;谷地中部提斯浦尔以西延伸约145公里的地带,降水较少,年降水量为

1780毫米。

阿萨姆谷地的土壤以冲积土分布最为广泛。

新冲积土分布于谷地的河岸

附近,每年遭受洪水泛滥,呈中性,较肥沃,为沙质或粘土质壤土,有利于水稻、黄麻、豆类、芥子、马铃薯和其他蔬菜的种植;老冲积土分布于泛滥平原以上地区,呈酸性,适宜发展茶园,特别在上阿萨姆谷地区,土壤肥力虽不及新冲积土,但可以通过施肥加以补充,也适宜甘蔗、水果、水稻和蔬菜的种植,且可免于洪水的威胁,但不利于豆类和芥子的生长。

谷地边缘,特别在卡姆鲁普、拉金普尔、瑙贡和锡布萨格尔县,有砖红壤分布,此种土壤肥性差,有机质缺乏,只能在雨季后加以利用,干季时因太坚硬而不宜耕作。

  谷地区作物的净播种面积占土地面积的36.8%,约320万公顷,每年一熟以上的作物面积占全部净播种面积的25%。

布拉马普特拉河及其支流沿岸的狭长地带(叫“查帕里”Chapari),生长有高草或种植夏稻,在河流泛滥前收割。

如河流过早泛滥,则会造成重大损失。

“查帕里”以外的低平地带多沼泽,每年由泛滥带来淤泥沉积其上,可以种植黄麻和夏稻。

低地带以上逐渐过渡到丘陵,这里不受洪水之患,是谷地区主要农业带,除了大量开垦种植水稻以外,还可种植各种冬季作物,如豆类、芥子、马铃薯等。

在稍高的丘陵附近地区则通过渠道进行灌溉,种植茶树,移栽水稻和甘蔗。

水稻是本区最重要的作物,约占作物总播种面积的3/4左右,主要种植

于每年受泛滥影响的低平地区,有冬稻、秋稻和夏稻之分。

由于灌溉不足以及其他作物(如黄麻、甘蔗)的竞争,双季稻面积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主要种植冬稻。

冬稻面积占全部水稻种植面积的71%,一般在6~7月播种,11~

12月间收割,多依靠天然降水。

据1983—1984年度统计,阿萨姆邦水稻种

植面积为232.2万公顷,产量381万吨,分别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和总产量

的10.6%和8.5%,单产为每公顷1752公斤,仅及全国平均单产的80%。

茶叶是该区仅次于水稻的重要作物,特别在上阿萨姆谷地,其重要性更

为突出。

这是印度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区,因为这里雨季长(4~10月),

没有干旱风影响,甚至在冬季(除12月以外)每月也有25毫米的降水,全年降水量超过1780毫米,最冷的1月月均温在15.5℃以上,而且土层厚,富含磷、钾和腐殖质,加上排水良好等,对茶树生长极为有利。

茶树主要分布于丘陵的山麓部分和不受洪水威胁的冲积平原。

拉金普尔、锡布萨格尔和达朗三县为茶叶集中生产县,其面积占阿萨姆邦茶园面积的74%,并分别占上述各县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8.2%、14.5%和8.2%。

阿萨姆邦的茶叶产量占全国的54%,其中2/3产于上述3个县。

此外,位于本区西部的西孟加拉邦的大吉岭和库奇比哈尔二县也出产茶叶,而孟加拉的茶叶产量占全国总产的

20%,而其中90%集中于上述两个县内,大吉岭县所产茶叶,更以其质优而著称。

本区茶叶每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