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发产业崛起的太和模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34427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发产业崛起的太和模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毛发产业崛起的太和模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毛发产业崛起的太和模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毛发产业崛起的太和模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毛发产业崛起的太和模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发产业崛起的太和模式.docx

《毛发产业崛起的太和模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发产业崛起的太和模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毛发产业崛起的太和模式.docx

毛发产业崛起的太和模式

毛发产业崛起的“太和模式”

  时间回溯到2008年,阜阳市曾在全市范围内评选出9个总产值超亿元的特色专业村。

这9个“亿元村”中,太和县马集乡港集村以4亿元的全村经济总收入位居榜首。

而港集村赖以致富的支柱就是毛发产业,在这里,发制品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黑黄金”。

  8年时间过去了。

今天的港集村,已然是太和县马集乡(人发)工业聚集区的核心承载区。

而太和县,也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发制品原料购销集散地。

以出口为导向的毛发产业,不仅是太和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更是太和外贸出口领域的中流砥柱。

在发制品出口的强势带动下,太和外贸出口额已经连续10年稳居阜阳首位,并在全省县域中排名第七。

2013年,太和县又获评商务部“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

  显然,太和已经为皖北地区外贸发展趟出了一条示范性的突围路径。

  农商大军与毛发产业

  华北平原是中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于一亩三分地之外讨生计的传统,在这片土地上由来已久。

如今太和县的支柱产业之一毛发产业,其历史渊源正可以上溯到那些走出一亩三分地的货郎们。

  上文提到的港集村,正是太和县马集乡(人发)工业聚集区的核心承载区。

据当地村民介绍,早在清朝时太和就有人走街串巷收购毛发,这一传统延续至今。

改革开放后,以马集为核心地区的村民们,收购毛发的足迹慢慢遍布中国。

当时收购的主要对象是马尾和猪鬃,90年代后,由于受河南许昌和山东青岛等地人发加工业的带动,人发收购逐步占到主流。

  “全国最大的发制品原料购销集散地的牌子,就是靠我们太和二十万农商大军一斤一两堆起来的。

”太和县马集乡港集村支部书记刘建立说,“我是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做这行的,那时候就是走街串巷收头发辫子,收回来后卖到青岛、许昌。

  富裕离不开勤劳,也离不开智慧。

同样是从事毛发生意,太和的商贩们与青岛、许昌的加工厂之间的利润却相差了数倍甚至数十倍。

在贩卖头发辫子的过程中,太和人看出了其中的“奥秘”――将收购的毛发辫子进行梳理、洗染、编制成发把后再销售,可以大大提高售价。

  经济学家们把上述行为概括为“提升附加值”,而对于90年代的太和商贩们来说,这是现代商业模式在市场中的自我萌芽。

“大概90年代初的时候,我们各家各户这些货郎,就把收回来的头发辫子放在自己家里简单加工,梳理归类后再对外卖,那时候就像是处在家庭作坊时代。

”刘建立说,“随着规模越做越大,效益好的家庭作坊渐渐成长到工厂化作业阶段。

而制作假发帘子、发套这些工业制成品,那都是21世纪的事情了。

  据介绍,今天的马集乡有家庭式作坊近400户,从业人员达15000多人。

2009年规划的马集乡(人发)工业聚集区已入驻企业1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1家,形成了以发制品为特色主导产业的专业化发展格局。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7月份,马集乡工业聚集区已上缴税收8900万元,出口创汇6100万美元。

  马集乡只是太和县毛发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它与太和发艺文化产业园、城关镇工业区一起,构成了太和毛发产业发展三足鼎立的局面。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世界经济低迷以及人民币升值压力,今年我国外贸出口已经大规模陷入负增长困境。

  以出口为导向的毛发产业,处此困局又当如何?

8月12日,太和县全县外贸工作促进会召开。

会议披露的两组数据,有力地回答了上述问题。

  外贸出口逆势上扬

  2014年,太和县进出口总额达到3.29亿美元,同比增长31.84%,总量连续10年居阜阳市第一位,并在安徽全省县域中排名第七。

在这个数据中,毛发产业以年度20176万美元的进出口额独占鳌头,占到了总额的6成多。

毛发产业完成年度营销收入50亿元,其中规上企业完成14.16亿元。

  2015年1-7月,太和县实现进出口总值22147万美元,同比增长39.06%,总量继续位居全市第1位。

其中出口总额19828万美元,同比增长39.18%;进口总额2319万美元,同比增长38.05%。

毛发产业上半年实现营销收入35亿元,其中规上企业完成7.6亿元。

  如果将太和上半年外贸发展态势放到全省乃至全国外贸形势中考量,就会发现其逆势上扬实属不易。

今年以来,由于全球贸易萎缩、世界经济形势波诡云谲,中国的进出口额双双负增长也已是“新常态”。

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15年前7个月,中国进出口总值为22244.5亿美元,同比下降7.2%。

其中,出口12648.2亿美元,微降0.8%;进口9596.2亿美元,下降14.6%。

同期合肥海关数据显示,2015年1-7月,安徽省进出口总值为251.6亿美元,下降10.5%。

其中,出口162.2亿美元,下降7.4%;进口89.4亿美元,下降15.7%。

  “今年下半年,安徽全省外贸进出口的目标任务就是由负转正。

上半年全省只有4个市保持了进出口总值的正增长,其中就包括阜阳,而太和同比增长了39.06%。

”太和县商务局副局长桑兴贺说,“我们太和的进出口总额一直是阜阳首位,所以我们这个绝对增加值是很大的。

  在太和,外贸出口主要由毛发、香精香料和纺织服装四大产业支撑。

太和县商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太和县发制品行业15家企业实现进出口20176万美元,占全县进出口总额的61%。

“今年上半年的外贸形势中,人发、香精香料、纺织服装三大行业均有增长,生物医药持平。

其中人发行业同比增长5885万美元,增长率为82%,名列第一。

”太和县商务局局长刘新杰说。

显而易见,毛发产业撑起了太和外贸领域的大半江山。

  而毛发产业在太和的崛起,绝非只体现在外贸成绩单上,同样体现在其发展质量的提升上。

今天的太和,已建成城关镇、马集乡、五星镇、双浮镇、倪邱镇、郭庙乡六大原料基地,宋集、双浮、港集三大原料交易市场,收购专业户达1万多户,每年提供优质原料3600多吨,经销总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是全国最大的发制品原材料集散地。

  与此同时,太和县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鼓励企业成立研发机构,确保产品不断升级。

太和境内的富泰、金瑞祥、徽豪、鑫达等龙头企业纷纷与中国科技大学、山东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等名校合作,组建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和研发平台,现已授权发明专利4项,拥有发制品自主品牌11个,在国(境)外注册商标2个,获得国际市场认证品牌5个。

2014年,太和有4家企业入围全国行业出口企业50强。

今年4月份,安徽富泰发饰文化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挂牌上市。

  “毛发产业对太和,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带动就业和带动增收。

”太和县副县长陆凤杰告诉《决策》。

据统计,目前太和境内仅登记注册的136家发制品加工企业和300多户个体加工户就直接提供了就业岗位28000个。

在港集村,900多户人家中半数以上经营发制品加工,户均年收入8万多元,拥有百万元以上资产的农户达50多户,是远近闻名的专业村、富裕村,像这样的村太和就有20多个。

  毛发产业的发展对于农民增收的助益,直接体现在居民储蓄存款额上。

“截至今年7月,太和全县居民个人储蓄存款余额约为310亿。

这个数值不仅排在阜阳全市第一位,在皖北地区乃至安徽省同样遥遥领先。

”陆凤杰说。

据统计,2014年太和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375元,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0602元,人均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重为49.6%。

同年太和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8410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6166元,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重为73.32%。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4.7%,显示出广大农村地区居民生活已处于富裕水平。

  那么,太和毛发产业到底如何崛起,又何以在宏观经济下行趋势严峻的当下实现逆势上扬?

  政策扶持保障发展

  数十年来,从太和走出去的20万农商大军在全国各个角落都留下了收购头发辫子的足迹。

如果说太和人民吃苦耐劳、敢想敢干的品质是毛发产业扎根发展近百年的内生因素,那么太和县委、县政府的各项帮扶政策、贴心服务和周密谋划,则是近年来毛发产业井喷式增长的外部保障。

  “我们对发制品企业的服务,可以说从前期细致调研,到政策出台落实、金融产品跟进、包保服务贴近、人才培训保障,是一条龙全方位的。

”陆凤杰告诉《决策》。

  在政策扶持方面,太和县为减轻企业压力,充分发挥政策叠加效应,设立了外贸发展专项引导资金,对出口企业的增量部分进行奖励。

同时,大力提升出口退税速度,并由县财政出资设立了2000万的出口退税过桥资金,缩短了退税资金在银行的停留时间,加速了企业流动资金的周转速度。

  实际上,从今年的4月1日起,国家已经降低了相关产品的出口退税率。

“今年的出口退税,国家由原来的15%调整到9%,同时农产品收购即征即退也由原来的100%下降到70%,这两项对于人发企业来说等于增加了11个点左右的税费。

”陆凤杰说,“我们县为了扶持人发企业发展,设立专项资金,加大财政奖补力度,全力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据统计,2014年太和县财政用于促进外贸发展专项资金达326万元,同时争取国家和省、市各项鼓励和扶持资金800多万元,充分发挥了政策叠加效应。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

为了确保县内的发制品企业充分享受现代金融服务,保证自身发展不受资金限制,太和县主动组织金融机构下企业,要求每个金融机构联系3至5家发制品企业,实行点对点服务。

同时,太和县政府还定期组织银企对接会,以及发制品企业专门对接会,通过政府的牵线搭桥引导,在太和建立了良好的银政、银企关系。

  “可以说没有金融创新就没有马集今天的发展。

”陆凤杰说,“因为马集原来都是家庭作坊、小企业,它们没有土地证,没有贷款抵押物。

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让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让银行为这些小企业量身做衣。

”在县委、县政府的号召下,太和的金融创新也是百花齐放。

  记者了解到,太和县内金融机构针对发制品行业的实际情况,推出了联保贷、仓储库存质押贷款、出口订单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多种创新产品,帮助马集乡境内所有出口企业得到不同程度的金融支持。

据统计,2014年太和县内进出口企业获得各项贷款近15亿元,有效缓解了企业融资难题。

  在太和,包保服务也是常常被提到的一个词。

“我们针对发制品企业,推出了包保服务。

所谓包保服务,就是从县商务局到县领导班子,每个人负责联系几家企业,确保每个企业都有专人对接,定期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困难,及时传达帮扶。

”陆凤杰说。

  为了保障毛发产业的发展后劲,太和在毛发专业人才培训工作上也苦下工夫。

一方面,县政府通过县内的职业学校培育毛发工人,并与县内毛发企业对接,定向培养输送;另一方面,为了紧跟国家税务、报关政策的调整,县委、县政府还出面组织国税局等机构办理税务培训班,让毛发企业集中熟悉、了解相关的出口退税和报关工作的流程,省去了企业的沟通成本。

  正如陆凤杰所说,“在服务企业上,墙头以内是他们的事情,墙头以外都是我们的事情。

”从政策倾斜、金融支持到县领导直接对接企业的包保服务以及人才培训,拥有百年历史的太和毛发产业才能在新世纪绽开新蕊,并终至百花齐放。

一组数据显示,2014年,太和县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相比以往增加10家,达到41家,全年进出口额超千万美元的企业达14家。

其中,安徽富泰发饰文化有限公司、安徽金瑞祥发制品有限公司分别实现进出口4150万美元、3822万美元;2014年才建成投产的太和县康盛发制品有限公司,当年即实现进出口2064万美元。

  集群发展的产业未来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在太和,毛发产业从农商大军到工业化生产,走出了依商兴工、工商并举的独一无二的“太和模式”。

但在中国经济新常态和外贸出口萎缩的大环境下,站在“十三五”的关口,太和毛发产业如何突围?

作为太和的支柱产业之一和主要出口产业,毛发产业又将如何担负起引领县域经济增长的重任?

  “对于毛发产业,我们下一步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完善产业链,加快几个园区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

”陆凤杰说,“首先就是县发艺文化产业园,我们要把它打造成凝聚我县发制品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平台,也就是说我们这个产业园在产业结构上,主要做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

而马集工业聚集区主要做原料的初加工,为县产业园和外地企业提供原料。

同时推进城关镇工业园和太和县经济开发区的两园融合发展,并且着力延伸毛发产业链条,我们的方向就是将发制品产业和美容美发行业结合起来发展,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实际上,陆凤杰提到的太和县发艺文化产业园,正是太和县“十三五”期间毛发产业再升级的主要抓手。

太和县经济开发区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太和县发艺文化产业园总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计划用3至5年时间,将其打造成产城融合的世界级发艺文化产业基地,并实现产值百亿元的目标。

据了解,该产业园先期启动区面积达1130亩,园区已签约企业30余家,合同资金23.6亿元,国内最大的发制品原材料供应商金瑞祥发制品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已开工建设。

  为了保障毛发产业的顺利发展,太和县正在抓紧制定《太和县发制品产业发展规划》,完善近、中、远期发展目标,明确加快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同时出台了《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发制品产业发展的意见》,建立健全相应激励机制,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以“输血”手段培植“造血”功能,对纳税实绩突出的乡镇、对有突出贡献的发制品经营大户,除重点扶持外,还予以重奖。

并且针对几大毛发产业园,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公共研发实验室和人才培训学校等,通过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为园区的发展提供了长久的支撑。

  “外贸方面我们的愿景目标就是一年上一个亿美元的台阶。

”刘新杰对太和外贸出口的发展心里有一张谱,“我们有个‘三个一’举措,就是扶持培育一批出口产业集群、做大做强一批龙头企业、孵化一批新的外贸企业;还有‘12346’工程,即培育进出口超5000万美元企业1家、超4000万美元企业2家、超3000万美元企业3家、超2000万美元企业4家、超1000万美元企业6家。

  显然,作为太和外贸出口结构中绝对的主力军,毛发产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但太和人自信的面貌和实干的作风,又让人对其下一个五年充满期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