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语间基本差异.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32673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英语间基本差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汉英语间基本差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汉英语间基本差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汉英语间基本差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汉英语间基本差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英语间基本差异.docx

《汉英语间基本差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英语间基本差异.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汉英语间基本差异.docx

汉英语间基本差异

第一章汉、英语间基本差异

 

先看几则译例:

例1.Beltsofparklandlinethreesidesoftheareaandfourlargeopensquaresoflawnandtreesbreaktheregularityofthecitybuildings.

倘若仅满足于字面意义,这段文字可以这样译出:

该地区三面与公园带相连,四大开阔的广场有草坪有树木,打破了城市建筑的规律性。

看似无误,实则言不达意,“译犹未译也”。

(1)原文虽行文简朴,然一景一物均历历在目,色彩鲜明:

“草木相映、广场开阔”格调不凡,个中意境值得体味。

(2)“parkland”一词不可望文生义,查查字典就知:

“公共绿地”。

(3)何谓“打破……规律性”?

其实,从上下文不难看出,这种“广场开阔、草木相映”的布局打破的不是“规律性”,而是城内建筑的“单调模式”。

弄清了这些字里行间的内涵,结合考虑英、汉两种语言表达风格上的差异,便可在译文中选用恰当的词汇再现原文的语境意义:

城区三面绿地环绕,四大广场草坪开阔,碧草绿树掩映,打破了城区建筑的单一布局。

例2.Herealizedthe“subtlety”ofChina’smessage,thegapbetweenhotrhetoricalandcoolaction.

什么是“热的修辞”和“冷的行动”?

英语可如此搭配汉语却不合逻辑,必须按汉语事理关系行文用字:

他领会了中国发出信息的“微妙之处”:

言辞激烈但行动沉着。

例3.Extraprivacycouldbeobtainedbyengaginga“drawing-room”attheendofthecar,whichwouldaccommodateuptothree,butatahighersupplement.Inthesecarsitwasalsonecessarytousecommonwash-roomsatthecarend.

原译:

在车厢两头的休息室可得到很大程度的隐秘,那里可以容纳三个人,但要收更高的附加费用。

在这些车厢必须使用车厢两头的共用洗手间。

(1)“privacy”并非仅指“隐秘”,它还有“私用、独处而不受干扰”之意;“extra”也不见得就是“额外”,还有“特别的、特设的、另辟的”意思,与“privacy”搭配,根据上下文,转译为“专设的”可能更合语义。

(2)译文“得到很大程度的隐秘”搭配不当,英语可行,但不合汉语的行文习惯,汉语一般只说“某处具有隐秘性”,或“某处能为……提供隐秘性”。

(3)“drawing-room”也并非只有“休息室、客厅”之义,在此上下文中,由于“car”明显是指火车车厢,因而“drawing-room”可顺势译为“高级卧车包厢”。

(4)“收更高的附加费用”十分拗口,“附加”意即“更高”,况且“atahighersupplement”并无“附加费”之说,只是“高一些的补充收费”,不如“收取额外费用”或“另计收费”来得自然。

(5)“necessarytouse…”只是说“有必要使用”,并无强调“必须共用”之意,况且“使用……共用的……”用字明显重复,既已“共用”,何必再“使用”?

不妨改译:

车厢尽头有专设的高级卧车包厢,可容纳三人,但要另计收费。

这类车厢还在尽头设有公共洗手间,可供乘客使用。

例4.队长走了,老实巴交的司机都去干活了,剩下的几个全是歪毛淘气、嘎杂子琉璃球,他们围住了她,问这问那,有捧的有骂的,有软的有硬的,有唱红脸的有唱白脸的,简直要把她给吞下去。

他们的目的就是要给她一个下马威,一下子就把她给气跑了,第二天即便打死她也不敢再到汽车队里来才好,汽车队是他们的天下,平时由他们说了算,队长田国富是个大外行,不敢得罪他们,他们落得个自由自在,热热闹闹。

Withtheheadandthelessobstreperousdriversgone,alltherestgatheredroundhertofirequestionsather.Somewererudewhileothersputonashowofpoliteness.Theyseemedtowanttoswallowherup.Todealherahead-onblowatthisfirstencountertomakeherleaveindisgustandnotcomeback.Thatwaswhattheyhopedfor.Thetransportationteamwastheirs,andtheyweretheoneswiththesaythere.Notknowingtheropes,Tiandidnotdaretooffendthem.Sotheydidwhatevertheylikedandhadagoodtime.

可以看出,汉语黑体部分均在译文中采用了删减和改译的手法。

译者知道,照字直译会与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产生极大冲突,使他们无法产生汉语类似意义的联想。

因此,结合全文语境中的篇章信息,译者对原文大胆灵活地进行了处理,用译文读者熟知而又能与汉语意义相对应的表达分别代替汉语的一些习语(“软的硬的”、“唱红脸的唱白脸的”等习语,见译文斜体);另外,又根据社交语境的筛选功能,对像“歪毛淘气、嘎杂子琉璃球”这类不能对译文社交语境提供任何帮助的话语,则干脆删去不译,这就充分顾及了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和文化心理,使他们从译文的整体篇章获得了相关信息而充分理解了原义。

由于汉、英语分属两大不同语系,加上各自社会环境、历史背景、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等等各方面的巨大差异,因而二者在翻译中调整的力度和幅度就更大。

那么,英、汉语间到底有哪些基本差异呢?

1.1词句组合搭配上的差异

汉语的方块字就是一种“因形见义”的文字,是汉民族“具象思维”的产物。

“因形见意”形成了汉语语法范畴模糊、句式结构“形散而神聚”的特性,而语义表达往往可诉诸于直接的词汇表现法,组合搭配比较灵活,词类转换无形式变化,以字成词,或以字、词直接组句的习惯古来有之,并以此形成诸多词类活用的现象。

例如:

“友风子雨”(视风为友、视雨为子,名词用作动词,无人称时态变化);

“送往迎来”(送走去客,迎接来宾:

动词变名词,无词性形态变化);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汉语5个小句,仅后两句出现谓语动词,这在英语中几乎不可能构成规范的句式。

再如,汉语的形容词可以做谓语,英语则必须与“Be”动词连用构成谓语:

汉语: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英语:

大漠的孤烟是直的,长河的落日是圆的。

另外,汉语的单字拆合皆成文字,而英语则绝对不行:

人曾为僧,人弗可以成佛。

女卑是婢,女又何妨称奴。

妙人儿倪家少女;大言者诸生一人

(女+少=妙,人+兒(儿)=倪;言+者=諸(诸),一+人=大)

汉字拆合奇妙,而英语单词虽可靠词缀增减,但却无法拆合,不然溃不成词。

特别是汉语的四字句,可根据情况增减,二言、三言、五言、六言甚至七言皆可构成词句而无意义变化:

1)甜甜蜜蜜——甜蜜蜜——甜蜜

2)见多识广——见识广——见多而识广

3)落霞孤鹜,秋水长天。

落霞飞孤鹜,秋水共长天。

落霞孤鹜齐飞,秋水长天一色。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有人认为,汉语四字句的形成与中国古典哲学“阴阳”辨证的美学思想有一定关系,这话不无道理。

“汉语句子的阴阳对立,不在语法,而在语义,其表意有其独特之处。

……两个句子是一个句群,两个阴阳就是一个四象。

四象是最稳定的结构,所以古诗、绝句都采取这种结构。

……阴阳结构的思维方式从组词、造句到篇章,一以贯之。

一般说文章结构是起、承、转、合,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修辞也遵循阴阳逻辑,排比结构往往是四个,音节也是四个,成语总是凑足四个字,如用‘甲乙丙丁’四个字而不说‘甲乙丙’”(马秉义,2000),而英语则有“ABC”(基础知识)之说,仔细想来,这的确是一种有趣的现象。

因而汉语在结构上易于整齐划一,利于工整对仗,加上汉语句法比较自由,句式组合靠意会,往往为求形正韵美可将非关键词适当增减,词、句意义却不受影响,为构成“四言八句”体可灵活增减词、字;而英语则不然,英语是拼音组合文字,字母与音节多少不一,字形有长有短,并且已约定俗成,不可随意增减和改变,不然字不成形,词不达意。

这也是为什么英语重音节、重节奏而不重音韵的原因,因为其字形结构难得齐整。

它句法严谨,词形固定(名词的前、后缀,动词的时态、人称等变化除外),句式和词形若随意增减或改变,则会导致句法紊乱、语义不通,加上它不重音韵,因而很难有结构对称、音韵齐整的表达。

这也是为什么汉语四字结构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形、意、音均对等的表达的原因之一。

另外,汉、英语的动宾搭配也有不同:

学文化learntoreadandwrite

学知识acquireknowledge

学外语studyaforeignlanguage

学鸟叫imitatebirds’crying

同样:

developoureconomy发展经济

developthewaterresources开发水资源

developafilm冲洗胶卷

developanidea展开说明(某一概念)

developedarash染上皮疹

developtheplayintoamovie把戏剧改编成电影

(若一概说成“发展”的话,除前两个外,其余几个就很难说得过去)。

不妨再看几则实例:

例1.Itwasaraspingnervouswind,andthedustparticlescuttheman’sskinandburnedhiseyes.(庄绎传,1999:

224)

(尘粒“砍”人皮肤又“烧”人眼睛?

汉:

呼啸的山风令人胆寒,卷起的尘粒打在身上力透肌肤,刮得两眼阵阵刺痛。

例2.Twometalsurfacesrubbingtogethercausefrictionandheat;butiftheyareseparatedbyathinfilmofoil,thefrictionandheatarereduced.(ibid:

258)

英:

reducethefrictionandheat

汉:

“减少”摩擦,“降低”温度

译文:

两金属面相擦即可产生摩擦和热,但二者之间若涂上一层薄薄油膜,即可减少摩擦,降低热度。

例3.保证人民充分充分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物的权利。

汉:

“管理”“国家”和“事物”

英:

“国家”可以“govern”,“事物”只能“manage”:

译文:

Weshouldensurethefullexistenceofpeople’srighttogovernthecountryandmanagesocialaffairs.

这样的例子可谓太多,有待平时悉心观察和逐步积累,形成正确的语感。

英语则不然,英语是一种由音素组合的拼音文字,词的信息由各个音素共同来承担。

这种音素分布特征使得英语的词项广泛带有形态功能标志和词性标志(尤以动词的形态变化最为丰富和明显),动宾搭配、主谓搭配、形容词短语、名词短语动词、非谓语动词短语等之间的搭配都有一定的逻辑规律,正是这一点奠定了英语语法关系配合制约严谨、形态标记鲜明、逻辑关系外显的基础。

英语尽管也有一词多义和词类转换现象,但转换后均有形态变化:

1)“数”的变化(v—n)

“Foodincansiscalledcannedfood”.

2)“人称和时态”变化(n—v):

“Themanagerbooks//(has)bookedamagicshowforhisguests.”

3)在定语多个修饰词的排列顺序上,汉语较为灵活,英语则十分严格:

(1)英语多个定语前置时的排列顺序:

acharmingsmallroundoldbrownFrenchoakwritingdesk

限描绘规模形状新旧颜色地点材料性质中心词

(2)单词、短语、分句作定语时的位置:

英语:

单词前置,短语、分句后置汉语:

均以前置为多

汉:

那是一个我儿时常去、开满山花的美丽而幽静的小山谷。

英:

It’sabeautiful,tranquilbutsmallvalleyfilledwithflowers,whichIoftenvisitedinmychildhood.

(3)状语顺序:

汉:

T—P(时间—地点)或T—P—M(时间—地点—方式)

英:

P—T或M—P—T

一般大致如此,例如:

今年9月在广州以务虚的形式召开了“电子政府与政府采购”高级研讨会。

(T----P----M)

Ahigh-levelsymposiumbydiscussingprinciplesone-governmentandgovernmentpurchasingwasheldinGuangzhouinSeptember.(M----P----T)

注:

若侧重点不同时,英语也有例外。

(4)状语逻辑关系:

英:

小----大,里----外,主----次,果----因,特殊----一般,结果----条件,结论----陈述;说明----让步/时间,活动----场所;

汉:

大----小,外----里,次----主,因----果,一般----特殊,条件----结果,陈述----结论;让步/时间----说明,场所----活动;

1)他们在村子中央靠近白马旅社的一棵老槐树下集合。

(大/外—小/里)

TheygatheredundertheoldpagodatreeneartheWhiteHorsehotelinthemiddleofthevillage.(小/里—大/外)

2)HewaspuzzledthatIdidnotwantwhatwasobviouslya“setup”towardswhatallAmericansaretaughttowantwhentheygrowup:

moneyandpower.(主次/果因:

1-2-3-4)

金钱和权利,是所有美国人从小到大所受教育中想要得到的东西,可现在,通行的阶梯明明触手可及,而我却偏偏不要,对此他大惑不解。

(次主/因果:

4-3-2-1)

3)Theauthorfindsoutthatgoodintentionsalonearenotenoughwhenhisattempttobekindtoanoldmanleavesthembothfeelingworsethanbefore.(主次:

1-2-3)

作者想对一位老人表示一番好意,结果却使两人都很难堪,这时,他才意识到仅有好意是不够的。

(次主:

2-3-1)

1.2句法结构上的差异

汉语:

重“意合”(parataxis),句子的线性扩展常常采用“意合对接”(parataxicallinkage)的方式,句法框架简约,语法范畴模糊,喜用多个动词或形容词词组做句子谓语构成平行铺排的句式(所谓“流水句”),呈竹节形(bamboo-shape)展开;

英语:

重“形合”(hypotaxis),句子排列多呈“树形”结构(tree-shape),围绕句中SV主谓结构形成上下递迭前后呼应的势态,主干枝桠分明,逻辑层次严谨,形态结构一丝不乱。

例1.我们的国家大,人口众多,经济落后(地点),农业要搞上去(主),最重要的还是(状)要(谓)依靠一系列正确的政策(方式)调动(动宾)农民的积极性(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目的)。

这段文字若仅表达意义,可按汉语的形式逐句直译,这在口译中十分常见。

但若要形成书面语,则需讲究书面文体的行文布局和遣词用字。

译文:

Agricultureadvanceinsovastacountry,withsuchalargepopulationandbackwardeconomyasinChina,requiresaboveallelsemobilizing,bymeansofaseriesofcorrectpolicies,theinitiativeofthefarmerstoworkhardandself-reliantly.

(钟述孔,1983:

63)

汉语多个分句平行排列,多用动词、形容词做句子谓语;英语空间搭架立体结构,语法手段丰富多样。

例2:

ThefancifulnamesatArchesNationalParklikeFieryFurnace,ThreeGossips,MarchingMen,DarkAngels,etc.dojusticetotheotherworldly(世外的)rockformationstheydenote(定).—ArchesNationalPark,NationalGeographic

原文一句(粗体部分为SV主干),结构紧凑,主次分明,且一气呵成,这种结构在汉语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石拱门国家公园内那些极富想象力的景物名称如“火炉烈焰”、“三个长舌妇”、“行进者”、“黑天使”等等与超凡脱俗的山石形象正好吻合且恰如其分。

这样的表达明显不合汉语习惯,原文字里行间内涵也未得到恰当引申。

要符合汉语的事理顺序,就应将原文拆成若干小句,进行篇章整合,将原文隐含的意义充分展示出来:

石拱门国家公园内各景点的名称可谓五花八门、极富创意:

“火炉烈焰”、“三个女人一台戏”、“行进者”、“黑天使”等等。

//这些名称用来形容那满山造型怪异的山石群像可谓恰如其分、惟妙惟肖。

(1拆2)(贾文波,2004:

28)

另外,汉语可以说:

今天食堂吃饺子。

叉子吃不好吃筷子吧。

吃食堂味道不好。

这些说法在汉语里都可以成立。

但细想一下,就会发现问题:

到底“谁”吃“谁”?

这种紊乱的施事(Agent)与受事(Object)关系在英语中简直是离经叛道,却在汉语里显得那么自然。

英语则必须说:

Jiaoziareservedinthecanteentoday.(今天食堂有饺子吃)

Eatwithchopsticksifyoucan’t(doitwell)withafork.(用叉子吃不好就用筷子吃吧)

Thefoodservedinthecanteendoesn’ttastegood.(在食堂吃的饭菜味道不好)

英语上述各句中的“吃”都隐含有逻辑主语(即施事者)“人”,而原文句中的主语功能都变成了施事的方式或场所。

1.3写作风格上的差异

汉语有四六骈体、行文用字宜双不宜单的习惯,四言八句多(4-characterphrase&8-wordclause),讲究工整对仗、文采华丽,因而用词免不了同义重复现象;英语则讲究表达客观具体(objective),简洁明了(concise),流畅自然(smooth),最忌堆砌(superfluous)、同义重复(tautology)、累赘(verbalization),用词强调简洁自然,语言上追求一种自然流畅之美。

因此,在汉语中一些被视为是极其自然甚至必不可少的文采华丽的辞藻很可能在英语中会被看作不合语法甚至累赘多余:

汉:

英:

彻底粉碎smash

积极推进promote

努力改进improve

走南闯北travelalot

毫无根据的诽谤slander

不切实际的幻想illusion

汉语这些表达都有明显的同义重复现象,但在汉语中却大行其道,视为理所当然,而在英语中都变成了非常客观简洁的表达。

再看几则实例:

例1.郭富城为义演作热身,佛山演唱会只劲不爆。

GuoFucheng inFoshanConcert:

Just aWarm-up forLaterCharityPerformance.

(贾文波,2004:

31)

“只劲不爆”省去未译,上下文已隐含这一语义,汉语完全是出于行文平行对偶和时尚的需要,并无多大实际意义。

例2.这儿的峡谷又是另一番景象:

谷中急水奔流,穿峡而过,两岸树木葱笼,鲜花繁茂,芳草萋萋。

英译:

Itisanothergorgethroughwhicharapidstreamflows.Trees,flowersandgrassthriveonbothbanks.(贾文波,2004:

32)

原文使用了大量连珠四字句和平行对偶结构,读来朗朗上口,音韵俱佳(特别是第一句中的“葱茏”、“繁茂”、“萋萋”三词的叠用),这是汉语惯常的手法,意在渲染“诗”情“画”意。

而在译文中汉语的这些所谓“文采斐然”的用词都被转换成了直观简洁的表达,其中尤以“thrive”一词译得极富动感,可谓画龙点睛。

1.4文化内容上的差异

英、汉语中的表现更是明显,这是东、西方文化差异太大的缘故。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不可避免地带有各自不同的文化痕迹:

一贫如洗vs.aspoorasachurchmouse(生活背景);

东风送爽vs.OdetotheWestWind(地理环境);

立交桥(远观)vs.flyover或overpass(置身其“下”)(思维方式);

笔记本电脑(外观)vs.laptop(computer)(功用)(价值观)

再如标牌用语:

男同志请勿入内!

WomenOnly!

注意清洁!

谨防故障!

Cleaning!

PreventBreakdown!

(通用文体规约)。

那么,像下面一句标牌语,又该如何处理呢?

衣冠不整者禁止入内!

ProperDressRequired!

//NeatDressOnly!

译得不伦不类,其实大可不必。

这类用语原本就不该拿来对外,一是不合国际规范,二是只会有伤大雅,纯属多此一举:

哪个“老外”会穿得破破烂烂不远万里跑到中国来住星级宾馆,何况还有保安把门?

若“老外”真如此跑来“住店”,你能把他拒之门外?

况且,何谓“NeatDress”,对“老外”而言也很难界定,随意舒适就是他们的标准。

笔者就经常见到大批一身臭汗、穿着极不讲究、背着硕大行囊出没于星级宾馆的“老外”,没见一个被拦在门外,标牌形同虚设。

汉语如此警示明显是针对国人,与目前国情有关(有无侵犯“人权”尚有待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