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中考语文word文档真题已校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32256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3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中考语文word文档真题已校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河北中考语文word文档真题已校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河北中考语文word文档真题已校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河北中考语文word文档真题已校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河北中考语文word文档真题已校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中考语文word文档真题已校对.docx

《河北中考语文word文档真题已校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中考语文word文档真题已校对.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中考语文word文档真题已校对.docx

河北中考语文word文档真题已校对

2012年河北省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

语文试卷

第一部分

(1~6题24分)

1.根据拼音将相应语句规范、公正地写在下面的田字格内。

(2分)

Qīanràngshìhéxiédehuāduǒ

Wēixiàoshìwēnxīndeyǔyán

2.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6分)

(1),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2)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相见欢》)

(3)潭西南而望,,。

(柳宗元《小石潭记》)

(4),吞长江,浩浩汤汤,。

(范仲淹《岳阳楼记》)

3.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部文学名著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不少形象个性鲜明,血肉丰满,呼之欲出,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由于环境受到严重污染,这个曾经风光秀丽、游人如织的著名风景区,近年来,已经无人问津了。

C.阳平镇有一处大型的露天蔬菜批发市场。

这里每天门庭若市,来来往往的人们忙着采购各种新鲜蔬菜。

D.经北京市公安部门的全力侦破,轰动一时的故宫文物失窃案终于水落石出,出人意料的是偷窃文物者竟然是一个普通游客。

4.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3分)…………..……………()

①归结起来,有两种态度是正好相反的。

②前者是错误的,注定会失败;后者是正确的,必然会胜利。

③人们对待事物运动的力量可以采取种种不同的态度。

④一种是积极疏导使之顺利发展。

⑤一种是堵塞事物运动发展的道路。

A.③⑤④①②B.③①⑤④②C.①⑤④②③D.①②⑤④③

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共3分)

“妈一定刚刚起床,可是我已经下班回来了,”他一面想着,一面加快脚步,嘴里吹着口哨。

“离开学校倒也好。

反正那个该死的神父是不会让你好好

念书的,现在我恨不得吐那家伙一脸唾沫。

”他正想着,已经到了家。

(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这段文字中的“他”是指作品的主人公。

(1分)

(2)结合原著中这段文字之外的相关内容,说说“他”为什么对神父如此愤恨。

(2分)

答:

6.观察下面来自生活中的一组照片,回答后面的问题。

(共7分)

(1)火眼金睛揪错字图1、图2、图3各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3分)

改为;改为;改为。

(2)幽默风趣拟短信图4中店名不妥,请给该店编一条幽默短信,以示提醒。

(2分)

答:

(3)有感而发补对联请为给出的上联补写一个恰当的下联。

(2分)

上联:

规规矩矩写字

下联:

第二部分

(7~23题46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节选),回答7~9题。

(6分)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7.这段文字节选自唐代诗人杜甫的《》。

(1分)

8.这段文字中,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分)

答:

9.请对这段文字中画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2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0~14题。

(14分)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义阳①朱詹,世居江陵,后出扬都②。

嗜学,家贫无资,累日不爨③,乃时吞纸以实腹④。

寒无毡被,抱犬而卧。

犬亦饥虚,起行盗食。

呼之不至,哀声动邻⑤,犹⑥不废业,卒成学士。

①益阳:

地名。

②后出扬都:

后来到了扬都。

③累日不爨:

连续几天不能生火做饭。

④实腹:

填充肚子。

⑤哀声动邻:

哀痛的喊声惊动了邻里。

⑥犹:

仍然。

10.给甲段文字中画线部分加上标点符号。

(2分)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4分)

(1)负箧曳屣曳:

(2)以中有足乐者以:

(3)乃时吞纸以实腹   时:

(4)卒成学士 卒: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嗜学,家贫无资,

13.乙文中朱詹异于常人的行为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用原文回答)(2分)

答:

14.甲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2分)

答:

三、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15~18题。

(11分)

植物的抗旱本领

①有人在亚里桑那的沙漠里做过一项有趣的实验:

把一棵37公斤重的仙人球放在室内,一直不浇水。

经过六年,它依然活着,而且还有26公斤重。

植物的这种抗旱本领,真是令人称奇!

植物经过漫长的进化和繁衍,不仅有着适应干旱环境的非凡能力,而且具有种种神奇的抗旱本领。

②减少水分蒸腾是植物抗旱的有效方式。

为了节省水分,有的叶子退化成针状或棘刺,有的生有茸毛,有的体表披上一层角质或蜡质,有的叶子还会蜷曲、闭合。

这样,就会减少水分蒸腾。

生长在我国北方草原上的野莴苣,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叶片不是以平面向着太阳,而是像刀刃似的向上,叶子与地面垂直。

由于这类植物的叶片的背面、腹面几乎受到等量的光照,所以两面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更为有趣的是,树姿奇特的光棍树终年不长叶子,只有光溜溜的树杈。

这是因为该树的故乡在炎热的非洲干旱地区,那里常年无雨,异常缺水,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它们的叶子逐渐变小,甚至消失,而树枝变成绿色,以代替叶子进行光合作用。

③。

有些植物的叶子不但退化成针状或棘刺状,以减少蒸腾,而且营养器官变得肥厚多汁,以便自身贮藏水分。

猴面包树生长在非洲东部的热带草原里,成龄大树一般高约25米,而直径却达5米,有的甚至超过10米。

远远望去,犹如巨大的酒瓶。

在干旱的时候,树上不长叶子;到了雨季,才开始长叶,开花,结果。

同时大量吸收水分,贮藏在肥胖的树干里,以备旱季之用。

生长在墨西哥沙漠的仙人掌像一座座巨大的烛台,通常有10~15米高,粗得一个人都难以合围,体内水分竟达95%以上。

在它巨大的身躯里,能贮藏一吨以上的水。

当旅行者缺水时,打开它的躯干,就可以饮到清澈的淡水。

因此,它享有“沙漠里的甘泉”之美名。

④强大多样的根系是植物抗旱的保证。

干旱的草原降水量极少,水分蒸发极快,雨水往往只能湿润土壤的表面,下层的土壤却很干燥。

这些地方生长的根茅、隐子草和沙蒿,都长着入土不深、分枝极多、平铺在土表层的根系。

沙拐枣的垂直根系较浅,水平根系则长达十几米,只要地面有一点点水分,它就能充分吸收。

在干旱的沙漠地区,有的植物地面部分大大缩小,地下部分却大大增加,主根扎得很深。

一株不到半米高的白刺,主根长13米多,侧根长6米以上,根幅14米,相当于冠幅的30多倍!

⑤忍耐干旱是植物的抗旱生理特征。

有了这样的生理特征,才使得有些植物在严酷的干旱面前,表现出异常顽强的生命力。

15.选文第一段写“一项有趣的实验”,其用意是什么?

(2分)

16.根据文段内容,为第③段横线处补写一个恰当的句子。

(3分)

 

17.选文运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

(3分)

18.根据文意,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3分)

(1)为减少水分的散失,光棍树的叶子逐渐退化,用绿色的树枝进行光合作用。

()

(2)生长在墨西哥沙漠的仙人掌身躯巨大、贮水丰富,被称为“沙漠里的甘泉”。

()

(3)沙拐枣能充分吸收地面水分,是因为它的垂直根系和水平根系都很发达。

()

四、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回答19~23题。

(15分)

儿时的恶作剧

胡适

我十三岁那年的正月里,到大姐家去拜年。

住了几天,到十五日早晨,才和外甥砚香同回我家去看灯。

他家的一个长工挑着新年糕饼等物事,跟着我们走。

半路上到了中屯外婆家,我们进去歇脚,吃了点心,又继续前进。

中屯村口有个三门亭,供着几个神像。

我们走进亭子,我指着神像对砚香说,“这里没有人看见,我们来把这几个烂泥菩萨拆下来抛到茅厕里去,好吗?

这样突然主张毁坏神像,把我的外甥吓住了。

他虽然听我说过无鬼无神的话,却不曾想到我会在这路亭里提议实行捣毁神像。

他的长工忙劝阻我道:

“摩舅,萨是不好得罪的。

”我听了这话,更不高兴,偏要拾石子去掷神像。

恰好村子里有人过来了,砚香和那长工就把我劝走了。

到了家中,母亲煮面给我们吃,我刚吃了几筷子,听见门外锣鼓响,便放下面,跑出去看舞狮子了。

这一天来看灯的客人多,家中人都忙着照料客人,谁也不来管我吃了多少面。

我陪着客人出去玩,也就忘记肚子饿了。

晚上陪客人吃饭,我也喝了一两杯烧酒。

酒到了饿肚子里,有点作怪。

晚饭后,我跑出大门外,被风一吹,有点醉了,便喊道:

“月亮,月亮,下来看灯!

”别人家的孩子也跟着喊,“月亮,月亮,下来看灯!

门外的喊声被屋里人听见了,母亲叫人来唤我回去。

我怕她责怪,就跑出去了。

有人追上来,我跑得更快了。

有人对母亲说,我今晚上喝了烧酒,怕是醉了。

母亲自己出来唤我,这时候我已被人追回来了。

但跑多了,我真有点醉了,就和他们抵抗,不肯回家。

母亲抱住我,我仍喊着月亮下来看灯。

许多人围拢来看,我仗着人多,嘴里仍旧乱喊。

母亲把我拖进房里,一群人拥进房来看。

这时候,那位跟我们来的章家长工走到我母亲身边,低低地说:

“外婆(他跟着我的外甥称呼),摩舅今夜怕不是吃醉了罢?

今天我们从中屯出来,路过三门亭,摩舅要把那几个菩萨拖下来丢到茅厕里去。

他今夜嘴里乱说话,怕是得罪了神道,神道怪罪下来了。

这几句话,他低低地说,我靠在母亲怀里,全听见了。

我心里正怕喝醉了酒,母亲要责罚我;现在听了长工的话,忽然想出一条妙计。

我想:

“我胡闹,母亲要打我;菩萨胡闹,她不会责怪菩萨。

”于是我就闹的更凶,说了许多疯话,好像真有鬼神附在我身上一样!

母亲着急了,叫砚香来问,砚香也说我日里的确得罪了神道。

母亲就叫别人来抱住我,她自己去洗手焚香,向空中祷告三门亭的神道,说我年小无知,触犯了神道,但求神道宽宏大量,不计较小孩的罪过,我们将来一定亲到三门亭去烧香还愿。

这时候,邻舍都来看我,挤满了一屋子的人,有些妇女还提着取暖的火筒,房间里闷热的很。

我热的脸上发烧,真有点像喝醉了。

忽然门外有人报信,说:

“龙灯来了,龙灯来了!

”男男女女都往外跑,都想赶到十字街口去等候看灯。

一会儿,一屋子的人都散完了,只剩下我和母亲两个人。

房里的闷热也消除了,我也疲倦了,就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母亲许的愿好像是灵应了。

第二天,她教训了我一场,说我不应该瞎说,更不应该在神道面前瞎说。

但她不曾责罚我,我心里高兴,可万想不到对我的责罚却在一个月之后。

过了一个月,母亲同我上中屯外婆家去。

她拿出钱来,在外婆家办了猪头做供献,备了香料纸钱,她请我母舅领我到三门亭里去谢神还愿。

我母舅是个虔诚的人,他恭恭敬敬的摆好供献,点起香烛,陪着我跪拜谢神。

我忍住笑,恭恭敬敬地行了礼,——心里只怪我自己当日扯谎时不曾想到这样比挨打还更难为情的责罚!

直到我二十七岁回家时,我才敢对母亲说那一年元宵节附在我身上胡闹的不是三门亭的神道,只是我自己。

母亲也笑了。

19.选文中“儿时的恶作剧”具体指什么事情?

(3分)

答:

20.“万想不到对我的责罚却在一个月之后”,一个月后,“我”受到了怎样的责罚?

(2分)

21.从选文内容来看,儿时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3分)

22.选文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

(3分)

23.细读选文最后一段,就内容方面提出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简要解答。

(4分)

问题:

解答:

第三部分

(24题50分)

24.根据要求作文。

(50分)

题目:

我与的亲密接触

要求:

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有真情实感,力求有创意,不得套写抄袭;③文体自定;④不少于600字(写成诗歌不少于20行);⑤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答案

1.谦让是和谐的花朵微笑是温馨的语言

【解析】此题是在“田”字格里书写。

答案不难,重要的是“田字格”告诉我们的信息:

写字要规矩,书写要规范。

需要注意的是:

“朵”字的钩不要上挑,“花”字的钩要上挑,“笑”字的下面是“夭”而不是“天”,“言”字的最上面一横最长。

2.落红不是无情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衔远山横无际涯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新课标》要求的16篇文言文和34首诗词是否能熟练背诵并且准确默写。

3.C【解析】此题是考查成语的运用。

很明显,“C”项运用不当,“门庭若市”出自《战国策·齐策一》: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意思是门口和庭院里热闹得像市场一样,形容交际来往的人很多。

这个成语用在蔬菜批发市场显然不合适,可换成“熙熙攘攘”。

4.B【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

需注意,第②句话,先说前者是错误的,再说后者是正确的,那么,必然地把⑤排在④的前面。

此题要求大家细心,读懂几句话的意思,再按照正确的逻辑顺序排列。

5.

(1)保尔(保尔·柯察金)

(2)神父对他态度蛮横,经常体罚侮辱他,最后因他往面包团里撒烟末而被神父无情的从学校开除。

【解析】此题考查对经典名著的了解,体现语文学习内容的广泛性、丰富性,日常多阅读、多积累,是关键。

(2)小题有些难度,要求考生结合原著内容,说出保尔对神父如此愤恨的原因。

如果你没有很好地阅读原著,不清楚与之相关的具体情节,当然就不知道如何作答。

6.

(1)质制;位味;幕募

(2)示例一:

您的专卖店是否买错了东西?

 示例二:

“糖尿病”可不能专卖啊!

(3)示例一:

认认真真作文示例二:

堂堂正正做人示例三:

明明白白说话

【解析】第

(1)小题考查错别字的辨识与修改。

辨识错别字需要借助汉字的字义加以区分,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这三个错别字,“招幕”应写作“招募”,“体质”应为“体制”,“品位”应为“品味”。

第一处属于同音形近字的误用;后两处则属于同音词的误用。

(2)小题是对病句修改的考查,以拟短信的形式考查实际语言表达的能力,要求短信不仅要有提醒的意思,还要有幽默感。

第(3)小题考查写对联,对联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句式整齐,意蕴丰富,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历来为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欣赏价值。

拟写对联是初中生的一个难点,它不但要求词性对仗,而且讲究平仄。

7.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8.渲染凄苦的氛围,衬托诗人愁苦的心情,为下面内容作铺垫。

【解析】要想答出此题,考生要对杜甫的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的思想具有一定的了解才行。

公元760年,经亲友的帮助,杜甫在成都浣花溪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

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凄苦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愁苦悲惨的心境,同时为下面的内容作了铺垫。

要理解到这个程度,不对此诗进行深入的思考是做不到的。

9.示例:

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的细密连绵。

【解析】对诗句的赏析,倒是有规律可循。

一般说来,如果有修辞那就首先指出来,再看具体内容写了什么。

“雨脚如麻”显然使用了比喻,“麻”是一种具有韧性的纤维,既细又长绵延不断,把雨比作“麻”,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的细密连绵的特点。

10.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解析】此题是考查学生的断句。

文言断句是判断是否理解文意的好方法,如果能准确地断开原句,那也就说明对内容有了基本的理解。

这一段文字不太复杂,只以逗号断开即可。

它告诉我们,学习文言文要注重理解,而且,要掌握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律。

11.(1)拖(拖着) (2)因为(3)时常(经常) (4)终于

【解析】此题考查对古典词语的掌握和语言的迁移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第

(2)题中的“以”是一个虚词,这就提醒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不能把注意力仅仅局限在实词上,对虚词也要有所关注了。

12.

(1)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辛大概(大体)就是这样。

(2)特别爱好学习,家里贫穷没有钱财。

【解析】不建议对参考资料上的译文死记硬背,正确的做法是不参考其他辅导资料,依据注释按照自己的理解写出原文,之后再与资料上的译文对照,仔细斟酌,修改欠妥之处。

13.乃时吞纸以实腹(吞纸以实腹);抱犬而卧。

【解析】此题实际考查的是学生对古文的翻译,只有能把此文准确翻译出,吃透原文,逻辑推理,一般不难找出答案。

14.两段文字都表现了他们家境的贫寒和求学的艰辛。

【解析】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也是历来都有的必考题目,有时是问主旨,有时是问情感,而此题的比较阅读更为精巧。

需要指出的是,甲段文字的最后有“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的总结,“勤”指的是选文省去的那一段,选文内容只扣“艰”字,如果答成“写他们求学的勤奋和艰辛”,那就不得分了。

15.引出说明的对象,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说明文,首先要弄清楚说明对象,而此题很显然是引出说明对象——植物的抗旱本领,同时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16.示例:

贮藏水分,以备不测,是植物抗旱的绝招。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以及表述能力,难度偏高,从内容上说,要看这一段写了什么;从形式上,要与上下段落开头一句的表述方式一致。

看看这一段主要写的是植物如何节约水分,上下两段开头一句分别是“减少水分蒸腾是植物抗旱的有效方式”和“强大多样的根系是植物抗旱的保证”,那么,所要写出的答案就应该是“贮藏水分(以备不测)是植物抗旱的绝招”。

17.举例子。

真实具体地说明了植物种种神奇的抗旱本领。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说明方法的掌握,我们知道,常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举事例、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等10种。

本文很明显是大量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第2问,答题一定不要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我们想一想为什么要例举这么多事例呢?

当然是为了说明植物具有神奇的抗旱本领。

18.

(1)∨

(2)∨(3)×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细读文本之后准确提取信息的能力。

只有细读文本深入文章之后,才能确定文本中的答题区间,准确提取相关信息。

细读原文是找出准确答案的基础。

第4自然段介绍沙拐枣时是这样表述的“沙拐枣的垂直根系较浅,水平根系则长达十几米,只要地面有一点点水分,它就能够充分吸收。

”题干表述为“沙拐枣能充分吸收地面水分,是因为它的垂直根系和水平根系都很发达”,显然不对。

19.“我”因喝醉酒,害怕母亲责罚,故意胡闹,装作鬼神附身。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全文的把握能力。

如果答成“回家途中毁坏神像”显然不符合要求。

“我”只是想毁坏神像,实际并没有付诸行动,它是后面装作鬼神附身的一个由头,“我因喝醉酒怕母亲责罚,故意胡闹,装作鬼神附在身上”才是“恶作剧”的内容。

看来,只有对全文内容整体把握细细分辨才能提炼出题目要求的正确信息。

20.“我”随母舅到三门亭里跪拜谢神还愿。

【解析】此题应该正确理解词义,“责罚”是处罚、惩处的意思,指因过错而受惩罚。

一个月以后的责罚,当然不是指“……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

……”那又是什么呢?

仔细一想就明白了,应该指“‘我’随母舅到三门亭里谢神还愿”的事。

21.他是一个不迷信鬼神,顽皮、机智的孩子。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的提炼概括能力,难度偏高,需要结合语境,在理解把握全文内容的前提下用自己的语言来总结。

敢把神像毁掉可以看出“我”不信鬼神,喝酒和喊月亮看灯等情节表现了“我”的顽皮,而怕母亲责罚故意装作神鬼附体,除了顽皮以外还可以看出“我”的(聪明)机智。

这样理解,答案就有了。

22.平时质朴,自然流畅,有真情实感。

【解析】此题实际考查的是学生本身的语言功底和概括表述能力,我们知道,相对于那些辞藻华丽的文章而言,本文的语言平实质朴,自然流畅,富于真情实感。

23.示例一:

“我”为什么直到27岁时才敢对母亲说出实情?

因为我对母亲怀有敬畏之心。

示例二:

怎样理解文章结尾“母亲也笑了”的含意?

母亲的笑表明母亲对

我当年顽皮淘气行为的理解,同时也表现了母亲的慈爱。

【解析】这道题是对考生精读文本、走进文本语言之后质疑能力的考查。

我们看选文最后一段的内容,短短53字,该提出一个什么问题呢?

当然,在提出问题的同时要想到问题的答案。

看看内容告诉我们的信息:

二十七岁才敢说出真相,母亲直到真相后笑了,事情的起因是神鬼附身。

据此,问题可以这样提出:

(1)“我为什么到二十七岁才敢把事情的真相告诉母亲?

(2)“母亲为什么笑了?

(3)“既然没有鬼神,人们还要敬鬼?

24.【作文解析】今年的作文形式是半命题作文,题目为“我与的亲密接触”。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一作文题旨在引领学生写真事抒真情。

具体来说该文题有以下特点:

其一,贴紧生活,便于考生表达。

所写“接触”的人、事、物,大多来自身边。

可取材于家庭、学校及社会,可以写人,也可以写物,还可以叙事。

这些为“我”所熟悉、所了解、所经历,易于下笔,便于写出真情实感,避免考生胡编乱造,无病呻吟。

其二,运用半命题的形式,既开放又限制。

其开放性在于,既可写人,又可叙事,还可写物,物又可为动植物,还可以为物品。

这样,则利于考生选取擅长的、独特的材料,选自己最熟悉最了解的人、事、物来写,写最想写的人、事、物,写出个性来。

其限制性在于,要写出“亲密接触”,所写人、事、物是“我”所喜爱的,“我”与人或事物之间的情感是亲密的。

其三,入手角度小,易于写得具体而深入。

此文题须写出“我”与某人、某事或某物的接触过程,需要写出感情,写出认识。

这样,切口小,易于对所写人或事物作细致的记叙描写,而不至于空泛、肤浅,从而达到“小切口,深挖掘”的成效。

其四,题目中设置题眼“亲密”,要写出“我与××接触”的接近交往过程、程度以及亲密无间的情感,增加了试题的区分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