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笔记.docx
《教育技术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技术学笔记.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技术学笔记
教育技术学笔记
第一章:
教育技术学概述
第一节:
基本概念
(工业社会)技术:
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物质设备、生产工具.
(信息社会)技术:
人类在生产活动、社会发展和科学实验过程中,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而根据客观规律对自然、社会进行认识、调控和改造的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等的综合体.
教育技术:
人类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它分为有形(物化形态)技术和无形(观念形态)技术两大类.
教育技术(AECT94’):
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InstructionalTechnologyisthetheoryandpracticeofdesign,development,utilization,managementandevaluationofprocessesandresourcesforlearning
教育技术(AECT2004):
指通过创设、运用和管理适当的技术规程与资源来改善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和合乎人文的实践。
EducationalTechnologyisthestudyandethicalpracticeoffacilitatinglearningandimprovingperformancebycreating、using、managingappropriatetechnologicalprocessesandresources.
两者比较:
从2004定义来看,缩小了它的内涵,不再提理论体系了,而只提研究和合乎伦理或道德的实践领域,这与国外只将教育技术看成一个应用领域是直接相关的,与国人一定要将它学科化是相反的。
同时实践的范畴也只提创设,使用,管理呢,不再是以前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管理,但其实本质的过程是没有多大的变化的。
关键在于它们后面加了“appropriatetechnologicalprocessesandresources”作宾语,翻译成“适切的与技术相关的过程与资源”,可以作如下理解,学习与教学过程中与技术相关的过程与资源可以作为教育技术的实践与研究领域,其它不相关的则不再是我们的研究与实践的领域,而这一点明显比94定义更切符合教育技术的实质了,否则的话,依据94定义,“与技术相关”和“与技术不相关”的processesandresourcesforlearning都是我们的专业的,有些抢饭碗之嫌!
在现在,这个技术尤指信息技术!
这一点好像印证了greenforrest以前的观点,教育技术就应该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与学.
定义概念的方法:
科学性定义和一般性定义(规定性的、描述性的和纲领性的).
学习:
指由经验引起的行为、知识、能力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学习过程:
是指广义的学习过程,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过程.
学习资源:
并非仅指用于教学过程的设备和材料,而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有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之分.
研究对象:
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
研究范畴:
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设计:
详细说明学习条件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生成策略或产品.包括教学系统设计、讯息设计、教学策略和学习者特征等四个子领域.
开发:
指针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方案予以实施将其转化为物理形式的过程.包括印刷技术、视听技术、基于计算机的技术和整和技术四个子领域.
运用:
通过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来促进学习者学习活动的过程.包括媒体的利用、革新推广、实施和制度化、政策和法规.
管理:
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来控制教学.包括项目管理、资源管理、传送系统管理和信息管理.
评价:
对计划、产品、项目、过程、目标或课程的质量、有效性或价值的正式确定.包括问题分析、标准参照测量、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在某项教学活动的进程中,为使活动效果更好而不断进行的评价.
总结性评价:
又称事后评价,一般是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对被评价者所取得的较大成果做出全面鉴定,区分等级,对整个教学方案的有效性做出评定.
教育技术学:
专门用于研究教育技术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是在教育心理学、媒体技术与系统方法的发展、彼此渗透、综合的基础上产生的.
学科性质:
1)教育科学领域的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是连接教育科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它的理论包括与知识体系有关的概念、理论构架和原理等;实践部分是指这些知识在解决问题上的应用.2)教育研究中的技术学层次的学科.它是在于探索如何分析、解决具体教育、教学问题的办法,获取改善教学的处方,并且强调能够在相同教学情境中重复使用这种处方来解决问题.
三种研究层次:
教育哲学层次、教育科学层次和教育的技术学层次.
类别
内涵
教育哲学
教育科学
教育技术学
目的
探索教育的本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内容
教育的价值、目的
教育规律
有关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主要方法
思辨
思辨、文献、实验、质的研究
文献、实验、开发、系统分析、行动
3)具有方法论性质的学科.运用”系统方法”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具体操作过程、操作方法及方法论.
4)还有明显的应用性学科和综合性学科的特点.
研究方法:
三类:
哲学方法(例如辩证法)、一般研究方法(质性研究方法、量的研究方法和综合的方法)、专门研究法(例如内容分析法、S-P表分析法).
研究取向:
1.描述与观察研究2.媒体功效比较研究3.ATI研究(能力-处理-交互作用Aptitude-Treatment-Interaction)4.开发研究5.实验研究6.质的研究.
元方法:
又称”关于方法的方法”、”方法论”,它是指导研究的观念思想体系,包括基本的理论假设、研究的哲学取向和原则.
第二节:
理论基础
理论基础:
哲学基础和一般科学理论基础(系统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
哲学基础:
1)技术主义:
科学的技术哲学观点是从文化哲学、哲学人类学角度对技术本质的透视,在本体论上把技术看做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延伸;在价值论上把技术看作是既可以造福人类又可能危害人类的”双刃剑”;在未来观上既反对盲目乐观,又反对一昧悲观,而主张用辨证思维指导下的认识论、实践论、历史观把握人与技术的内在矛盾和人类征服自然与服从自然的外在矛盾,在矛盾的不断解决和不断深化中,自信地走向充满更加复杂矛盾运动的技术社会的未来.2)人本主义:
由多种哲学流派组成的一种哲学思潮,反对传统哲学中的认识对象本体论,而以认识主体为本体,也就是以人为本体,认为人应该是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强调主体的创造作用,把一切事物看成是人的意志、生命派生的,认为事物的本质和意义是人赋予的,科学的方法不能达到真正的实在,不能认识人和事物的本质,只有用直觉的方法,通过体验才能获得对本质的认识.
一般科学理论基础:
1)系统论.系统:
有若干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科学:
主张把事物、对象看作一个系统,通过整体的研究来分析系统中的成分、结构和功能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信息的传递和反馈来实现某种控制作用,以达到有目的地影响系统的发展并获得最优化的效果.
基本原理:
整体原理(任何系统只有通过相互联系形成整体结构才能发挥整体功能)、反馈原理(任何系统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能实现有效的控制从而达到目的.)和有序原理(任何系统只有开放而且有涨落即偏离平衡态才可能走向有序).
系统方法:
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
2)传播理论:
传播要素:
7W模式
Who
谁
教师或其他信息源
What
说什么
教学内容
Which
什么渠道
教学媒体
Whom
对谁
教学对象即学习者
Withwhateffect
产生什么效果
教学效果
Why
为什么
教学目的
Where
什么情况下
教学环境
基本阶段:
确定信息
→
选择媒体
→
通道传送
→
接收解释
→
评价反馈
调整再传送
基本规律:
1.共识律(新旧知识产生有意义的联结)2.谐振律(传递信息源的“信息源频率”与学生的“固有频率”相互接近产生共鸣)3.选择律(教学媒体的选择)4.匹配律(各种因素处于良好的运转转态之中)
媒体发展阶段:
第一媒体:
报纸第二媒体:
广播第三媒体:
电视第四媒体:
网络媒体.
网络媒体:
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的文化载体.它具有数字化、网络化、多元化、全球化、多媒体化、实时化、交互性、及时反馈等.
学习理论:
研究人类学习过程内在规律的知识体系.
发展阶段: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
行为主义:
可以用刺激-反应-强化来概括,这种理论认为学习的起因在于对外部刺激的反应,而不关心刺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人类的学习过程归结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只是向学习者传授知识,学习者的任务则是接受和消化.
认知主义:
认为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被解释为每个学习者做出主动地有选择地信息加工过程.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向学习者灌输知识,而是首先要设法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然后再将当前的教学内容与学习者原由的认知结构有机地联系起来..
建构主义:
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辅助手段,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建构主义共识:
1.以学习者为中心2.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强调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3.学习过程同时包括两方面的建构,既包括对旧知识的改组和重构又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4.学习既是个别化行为,又是社会性行为,学习需要交流和合作5强调学习的情境性,重视教学过程对情境的创设6.强调资源对意义建构的重要性.
教学理论发展过程: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掌握学习”理论和形成性评价理论、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论”、加涅的九段教学活动程序、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观点,”先行组织者”的教学活动程序,”学与教”理论等等.
课程开发模式:
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和情境模式.
开发原则:
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学策略和教育评价.
后现代课程观:
课程不再是跑道,而把课程作为一种多元化”文本”来理解的研究范式.
遵循原则:
丰富性(课程的深度、意义的层次)、回归性(不断螺旋上升的)、关联性(课程结构的内在联系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和严密性.
第二章:
发展史
第一节:
发展鸟瞰
两个发展方向:
物化形态和观念形态的教育技术。
三个发展阶段:
手工技术、机电技术和信息技术。
“2*3”模型:
技术发展阶段
特征
传统教育技术
(手工技术时代)
视听媒体教育技术
(机电技术时代)
信息化教育技术
(信息技术时代)
物化形态
粉笔、黑板、印刷、实物、模型
幻灯、投影、广播、电影、电视
多媒体计算机、虚拟现实、因特网
观念形态
口耳相传、启发式教学、产婆术
经验之塔、程序教学、先行组织者、细化理论、成分显示理论
网络课程开发理论、“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绩效技术
发展特点:
1.发展是非替代性的:
表现一定的积累性2.表现一定的选择性即“适者生存”3.对人的作用认识越来越深刻4.发展需要新的观念,必须改革才能获得快速发展。
第二节:
美国发展史
美国教育技术演变过程:
视觉教学—视听教学—视听传播—教育技术。
直观教学:
通过运用真实事物标本、模型、图片等为载体传递教学信息,进行具体的教学活动。
视觉教学:
与直观教学本质是一样的,区别在于所用媒体种类的不同,视觉教学主要强调要向学生提供生动的视觉形象,使抽象的概念以具体形式呈现。
经验之塔:
1.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往上越抽象,各种教学活动可以依其经验的具体—抽象程度,排成一个序列,2.教学活动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进入抽象经验3.在学校教学中使用各种媒体,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具体,也能为抽象概念创造条件4.塔中间部位的那些视听经验比上层的言语和视觉符号具体、形象,又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弥补下层各种直接经验方式不足。
言语信息
视觉符号
录音、广播、照片
电影
电视
展览
野外旅行
观摩演示
角色扮演
间接的经验
有目的的直接经验
视听传播:
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
为何对控制学习过程的讯息进行设计和使用。
Audiovisualcommunicationsisthatbranchofeducationaltheoryandpracticeprimarilyconcernedwiththedesignanduseofmessageswhichcontrolthelearningprocess…….
个别化教育:
根据学生个人的能力、经验或兴趣专门设计并选择信息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个别化教学:
一种适合各个学习者不同需要和特点的教学。
程序教学:
将教学内容按一定的逻辑顺序分解成若干小的学习单元,编制成教学程序,由学习者自主学习。
特点:
小的学习步骤,自定学习进度,积极反应,即时反馈等。
模式:
直线式程序和分支式程序。
直线式特点:
所有的学习单元有浅入深,以一对一的方式组织起来,每一个学习单元都有一对“刺激—反应”,学习者只要做出正确的反应就能获得强化,并允许进入下一个学习单元。
缺点:
比较机械,必须按照教材程序规定的顺序进行学习,程序只提供反应正误的反馈信息或答案,而不提供补充学习材料,缺乏挑战性。
分支式特点:
学习信息量大且带分支,允许学习者对学习单元进行选择,不同的反应将把学习者引导到不同的学习层面上。
学的快的学习者可以沿着主路径更快地学习,而不必通过所有的学习单元。
分析AECT70定义:
一种根据特定目标来设计、实施和评价整个教学过程的系统方法。
它以对人的学习与传播的研究为基础,综合运用人力、物力资源,以达到更有效的教学目的。
分析AECT77义:
一个复杂的综合的过程,包含各种人、各种方法、各种思想、各种设备和组织机构,而这些人、方法、思想、设备和机构在分析人类学习中的所有各方面问题及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进行的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
定义演化的原因:
1.科学技术的发展2.相关理论的发展3.教育技术的实践。
演化启示:
1.合理的定义演化有利于焦距技术的发展2.定义的演化既反映教育技术实践的现状又具有构建理论体系的作用。
第三节:
发展史
电化教育:
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活动,以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
发展阶段:
1.1919年开始有人运用幻灯进行教学,是我国电化教育起步的标志。
2.在80年代,我国关于电化教育的定义主要有好几种说法3.进入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了自己的理解。
联系与区别:
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来看,不相同,分两大类:
电化教育体系和教育技术体系。
电化教育体系的内涵是“媒体论”,即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传递教育信息,外延是应用现代化教学媒体的教育,力图通过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促进教育的现代化;教育技术体系的内涵是“方法论”,即运用系统方法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外延是整个教育领域,力图通过系统科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范围比电化教育广泛的多。
从以上所列电化教育和教育技术的定义来看,有很多相同之处,即目的都是要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最优化;两者在分析、处理问题的方式上也是相同或相近的都是利用新的科技成果去开发新的学习资源并采用新的教与学的理论、方法去干预教学过程。
存在问题:
1.观念误区:
1重“电”轻“教”2重“硬”不重“软”3重“教”不重“学”4.偏科技轻人文。
研究问题:
1.教育技术没有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独立学科2.研究力量分散,未形成统一的研究队伍。
第三章:
学习资源
第一节:
概述
学习资源:
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主要包括支持学习的人、财、物、信息等.
组成要素:
学习资源
描述
信息(Information)
教学内容
材料(Material)
信息的载体
设备(Device)
加工、传递信息的工具
人员(People)
促进学习的人
场所(Setting)
学习所处的物理环境
资金(Capital)
学习所需要的费用
类型:
来源分:
设计的资源和可利用的资源2)表现形态分:
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3)人与物的关系:
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
认知工具(cognitivetools):
可以帮助学习者发展各种思维能力的工具,比如概念映象工具、几何画板、虚拟实验工具、专家系统.
效能工具(productivitytools):
帮助人们提高工作效率的工具,典型的效能工具如字处理软件、做图工具、搜索引擎等.
教育信息分类:
教育内容信息、教育控制信息、教育政策法规信息、教育社会信息和教育管理信息.
第二节:
媒体资源
媒体(Media):
信息的载体和加工、传递信息的工具.两层含义:
承载信息所使用的符号系统(文字符号语言声图像)和存贮和加工、传递信息的实体.(书本磁盘挂图).
学习媒体/教学媒体:
当某一媒体被用于传递教学信息时,该媒体为教学媒体或学习媒体.
(教学系统)四要素: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
学习媒体分类:
1)表达手段分:
口语媒体、印刷媒体和电子媒体.2)感官分类:
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和交互媒体.
媒体特性:
1.固定性(文字固定在书本上)2.散播性3.重复性4.组合性5.工具性6.能动性.
超文本(Hypertext):
按照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的一种先进技术.包括纯文本+图形+图象+表格等.
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
由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相结合而生成的一种交互式人工世界,在这个人工世界中可以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完全真实的感觉.通常作为一种技术看待.
流媒体:
实现多媒体信息在Internet上的流式传输,对多媒体信息进行”流化”处理,在既无下载等待需求又不占用客户端硬盘空间的情况下保证实时播放.最大特点是允许播放器及时反应而不用等待整个文件的下载.
(学习媒体)选择依据:
1)学习者特征:
是指学生的年龄、兴趣、动机、认知风格和认知技能.2)学习任务:
考虑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的性质和学习方法.3)客观条件:
主要涉及媒体的易获性、适用性等.
第三节:
因特网资源
因特网资源环境:
包括因特网硬件资源、因特网人力资源和因特网软件资源.
四大主干网:
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中国科技网、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金桥信息网.
个人主页:
根据个人爱好或专业兴趣建立起来的某类专题站点.
因特网资源特点:
1.信息形式的多样性2.便捷性3.共享性4.时效性5.交互性6.丰富性.
(因特网信息)组织管理方式:
1)Internet一次信息的组织与管理:
一般将经过加工、组织入网的信息.组织方式:
文件方式、数据库方式、超媒体方式和主页方式.2)Internet二次信息的组织与管理:
一次文献经过替换、重组、综合、加工以后的信息.以下几种方式:
搜索引擎方式、指示数据库、主题树方式.
资源的获取(我们淹没在数据库资料的海洋中,却又在忍受着知识的饥渴):
1)搜索方法:
1.利用已有的网上检索工具.2通过权威站点的推荐与链接3通过印刷媒体的介绍.2)搜索策略:
1.信源确定时2.信源未确定时3.链接
第四节:
建设技术规范
建设技术规范:
三方面1.资源技术开发2.方便用户使用3.从管理者的角度
主要内容:
1)各类教学资源建设的技术规范:
1.题库2.多媒体素材3.网络课件库4.案例库2)网络课程的建设规范3)教育资源管理系统功能要求4)网络教学支持系统功能要求.
题库(ITEMRANK):
按照一定的教育测量理论,在计算机系统中实现的某个学科题目的集合,是在数学模型基础上建立起来教育测量工具.
第四章:
学习过程
第一节:
学习过程
学习:
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基于经验而在知识、行为、态度上所发生的相对持久的改变.
(狭义)学习:
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三派学习:
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行为的相对持久变化.”刺激—反应—强化”------行为主义
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能力或倾向的相对持久得变化.-----认知主义
学习是学习者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主动的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建构主义.
学习目标分类:
1)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教学目标分三大领域:
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领域。
认知领域目标分类:
六个层次:
知道、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五种学习结果:
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两者比较:
相同点:
1.学习目标分三类,认知领域范围一致及由低到高的层次分类2.布卢姆的情感领域目标就是加涅的态度,在动作技能领域两者的观点也是一致的。
区别:
认知领域内部各亚类的划分标准和目的不同。
布卢姆的标准是测量学的。
由于分类系统未涉及知识的本质,也未阐明知识和智慧技能是怎样习得的,因此在具体指导学与教时缺乏可操作性。
加涅吸收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成果,不仅考虑了结果的测量同时也阐明了学习结果的学习过程、条件等,有助于指导实际教学。
信息加工模型:
学习过程八阶段:
动机阶段(期望)、领会阶段(注意)、习得阶段(编码)、保持阶段(记忆)、回忆阶段(提取)、概括阶段(迁移)、操作阶段(反应)、反馈阶段(强化)
影响学习的因素:
1.身心发展状况2.已有的认知结构水平3.学习策略4.学习风格5.学习动机6.外部环境。
学习策略:
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应掌握的学习规则、方法和技巧。
包括三部分:
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认知策略(cognitivestrategies):
是指学生如何获取、选择、组织信息,复习学过的内容,将新内容与记忆中的信息建立联系以及如何保持和检索不同类型知识方面的策略。
学习风格:
指学习者身上一贯表现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
认知风格(cognitivestyle):
学习者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
认知风格类型:
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具体型和抽象型、冲动型和沉思型。
学习动机分类:
1.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2.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第二节: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首先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次是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一个过程最后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双边活动。
四要素:
教师、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媒体。
教学组织形式:
围绕既定教学内容在一定时空环境中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
主要形式:
集体授课、小组协作学习和个别化学习。
集体授课:
优点:
教师同时面对大量的学生上课,有一定的规模效益。
缺点:
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很少有机会和教师交流。
教学规律:
基本规律三条:
教学过程简约性规律《揭示教学过程中认知主体和客体的特点为主》、揭示教学过程中学生发展以教材为基础的规律和揭示教和学之间相互促进的规律。
教学结构:
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一定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
五种基本属性:
1.依附性2.动态性3.系统性4.层次性5.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