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学期教学设计 教案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30194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01.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学期教学设计 教案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部编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学期教学设计 教案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部编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学期教学设计 教案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部编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学期教学设计 教案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部编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学期教学设计 教案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学期教学设计 教案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docx

《部编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学期教学设计 教案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学期教学设计 教案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学期教学设计 教案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docx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学期教学设计教案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和成就,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意义,提高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知道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基本知识;认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过程与方法

利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总结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的成就,学会从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课前搜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相关资料并在课堂上介绍,学会从多渠道搜集历史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体会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坚持社会主义信念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背景、主要成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教学难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954年宪法的性质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水调歌头·游泳》是毛主席1956年在武汉畅游长江时的即兴之作。

其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寥寥数字,不仅写出了大桥兴建的飞快速度和即将见到大桥凌空的雄伟形象,而且写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

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通车,结束了渡轮摆渡的历史。

你知道现在长江上有多少座桥吗?

仅武汉就有十几座长江大桥。

现在的中国已经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成为世界上制造大国,但是中国的工业化是怎样起步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4课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

(一)工业化开始的背景

1.教师讲述:

什么是工业化?

提示:

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2.史料展示:

史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严峻的经济形势

全国总产量

人均占有量

国民收入

358亿元

66元

粮食

1.1亿吨

209公斤

15.8万吨

0.29公斤

  史料二:

国民党退往台湾时掠走的财富

种类

数量

黄金

277万两

白银

1520万元

美钞

1537万元

3.教师提问:

图表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

国民党留给我们一个烂摊子,工农业生产遭到破坏,物资紧缺,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4.史料展示:

史料一:

1952年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产品

1952年产量

比1949年增加

比历史最高

水平增加

135万吨

754%

46.2%

6649万吨

105%

7.4%

棉花

130.4万吨

193.3%

53%

粮食

1.639亿吨

49%

79.3%

发电

72.6亿千瓦

68.1%

21.9%

原油

44万吨

272%

  史料二:

中国与印度、美国的钢产量和发电量的比较

中国(1952

年产量)

印度(1950

年产量)

美国(1950

年产量)

钢产量

(人均)

2.37千克

4千克

538.3千克

发电量

(人均)

2.76千瓦时

10.9千瓦时

2949千瓦时

5.教师提问:

上述两则史料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

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各项指标均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

我国工业水平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远不如印度。

6.史料展示:

史料一:

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毛泽东1949年3月5日

史料二:

新中国成立的时候,第三次工业革命已在世界范围内拉开了序幕,而中国还没有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不仅飞机、汽车、拖拉机不能建造,就连一块手表也制造不了,历史留给中华民族的时间不多了。

——《强国之梦的初起》

7.引导学生思考:

阅读材料,你知道中国为什么要而且必须要发展工业了吗?

提示:

国家贫穷,工业相当落后;发展工业,是中国人的梦想;中国的工业水平与世界差距大。

8.教师讲述:

中国一穷二白,面对强敌环伺,快速工业化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参照苏联的经验,选择了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和成果

1.请学生说说:

为了有计划地发展工业,我国政府编制了五年计划,请从课文中找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和基本任务。

提示:

时间:

1953-1957年底。

基本任务: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2.图片展示:

多媒体展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3.提出问题:

结合教材,说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哪些成就。

提示:

主要成就可以概括为:

一桥二铁三公四厂。

一桥是指武汉长江大桥,二铁是指宝成、鹰厦铁路,三公是指川藏、青藏、新藏三条公路,四厂是指鞍山无缝钢管厂、沈阳第一机床厂、沈阳飞机制造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4.教师讲述: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目标导学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史料展示: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1954年《宪法》的部分内容

2.图片展示:

3.引导学生思考:

读课本,结合材料,说说宪法的主要规定是什么。

提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教师讲述: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5.史料展示:

1954年《宪法》有蒙、汉、维、哈、藏、朝文版本,全国有1.5亿人参与宪法草案的讨论,民主党派代表558人,占45.52%,少数民族的代表177名,占14.4%。

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

6.教师提问:

这么多人参与讨论说明了什么?

这部宪法的制定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提示:

说明政府尊重人民的意愿,代表人民的利益,体现了民主。

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7.教师总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

五四宪法所蕴含的宪法理念和国家基本制度,成为之后历次修宪的蓝本。

无论从宪法起草的民主程度,还是从全民参与讨论的广泛范围,五四宪法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上空前绝后的。

三、课堂总结

1956年,我国工业建设和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一百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完成为中国共产党积累了建设的初步经验。

五四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制定的第一部宪法。

此时的中国,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交织着建设新国家的巨大热情,汇聚成了一股无穷的力量,鼓舞着广大人民对未来的美好梦想。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通过材料,给学生以震撼,体会中国当时的落后,使学生认识到要改变工业落后的状况,必须发展本国的工业。

本课做到了重点突出,重点讲述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有效地进行了前后的对比,说明了中国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第5课 三大改造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认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和形式,完成的时间及历史意义;明确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提高理解历史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搜集资料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掌握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培养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体会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改造的探索和创造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贡献;激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热情,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志向和信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三大改造的方式

教学难点:

三大改造的实质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三大改造》情景故事:

李老汉的困惑

李老汉是贫苦农民,老伴早年过世,有一儿一女,和许许多多的农民一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满怀对新生活的向往。

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后,他得到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土地,激动得热泪盈眶,指望着今后能过上好日子,但现实并非如此。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李老汉的生活,看看能不能帮助他解决一下实际困难。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段充满激情的历史。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

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困惑一:

李老汉在1952年的土地改革中分到了土地,但是他很快发现靠自己单干,手里的农具根本不够用,也没有耕牛,更没有钱买种子。

后来好不容易东拼西凑种了点庄稼,却没有水渠灌溉,长势一直不好,更没想到的是秋天的一场蝗灾竟然让他颗粒无收。

欲哭无泪的李老汉为了活命,只得将土地卖了,又靠借高利贷和租种富农的土地艰难度日。

思考:

1.李老汉为什么要卖地?

——分散致贫,制约生产力。

2.怎么解决李老汉的困难?

(一)农业改造的原因

1.史料展示:

材料一:

农村土地改革后,农村出现的情况:

土地买卖。

土改后部分农民因天灾受损,或家中有人重病,或无力耕作等出卖自己的土地。

1952年山西省对农村调查发现,在被出卖的718公顷土地中,1949年占3.95%,1950年占30.99%,1951年占51.15%,1952年占13.91%。

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典型调查发现,出卖土地的农户占农村总农户的1.29%,出卖土地面积占农村土地总面积的0.22%。

材料二:

经过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得到了土地,农村生产力从封建制度束缚下解放出来,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起来了,但农民绝大多数还是靠人畜经营……正因如此,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

2.教师提问:

阅读教材并结合材料分析对农业进行改造的原因。

提示:

土改完成后,农民遇到了缺乏生产工具、资金、水利和遭遇自然灾害等困难;更别说承担生、老、病、死等大型支出,甚至有的贫困农民不得不卖掉自己分到不久的土地。

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走合作之路成为势在必行的道路。

(二)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

1.教师提问:

如何对农业进行改造呢?

提示:

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2.图片展示:

多媒体展示有关农业合作化的图片

3.教师提问:

阅读教材说说农业改造的结果是怎样的。

提示: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第二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李老汉的新生活:

李老汉加入了生产合作社后,和其他社员一起齐心协力,埋头苦干,社里庄稼大丰收,李老汉分到了许多粮食,很快还清了高利贷,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困惑二:

李老汉的女儿从事纺织,只有一台织机,设备简陋,工艺落后,生活艰难,回家诉苦后,你知道李老汉如何帮他出主意吗?

4.教师指出:

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样,也是引导手工业者走合作化的道路,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5.引导学生思考:

手工业改造的结果如何?

提示:

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目标导学二:

公私合营

【困惑三:

李老汉的儿子在上海水泥厂当工人。

来信说:

“爹,咱的合作社今年又丰收了吧!

可儿子在上海水泥厂过得还很郁闷。

这家水泥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一个资本家开的工厂,现在都解放了,可是我们的劳动条件很差,工资很低,资本家还经常打骂、剥削工人,不给开工资。

为什么都解放了,资本家还能剥削我们工人呢?

”】

思考: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什么资本家还能剥削工人?

——工厂是资本家的,资本家说了算。

2.怎么消灭剥削呢?

——把工厂变为国家的。

3.用什么手段将资本家的工厂变成国家的?

(一)对工商业的改造

1.教师过渡:

党和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是不同的,这不仅表现在态度上,也表现在方式上,而且还有伟大的创举。

那么具体情况如何呢?

2.史料解读:

材料一:

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所有制改变,这在世界上早就出现过。

但采用这样一种和平方法,使全国工商界都兴高采烈来接受这种改变,是史无前例的第一次。

——陈云在一届人大上的发言

材料二:

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

——一位资本家的肺腑之言

3.读课本和材料分组探讨:

(1)国家何时开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的方式是什么?

(2)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何时出现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伟大创举是什么?

提示:

(1)1954年。

公私合营。

(2)1956年初。

(3)赎买政策。

【儿子又来信了:

爹,咱社里又丰收了吧!

我们厂里也好了,实行公私合营后,公方经理给俺们工人涨了工资和福利,干活的条件也好了,工人们现在干劲可大了!

后来国家又把工厂买下来了,资本家每年拿定息,国家还给他们安排了工作,他们也挺满意。

我们还用原来的机器,现在产量都达到设计能力的40%了。

(二)三大改造的完成

1.教师讲述:

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2.引导学生思考:

三大改造的完成对我国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请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总结。

提示:

①积极的影响: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②局限性:

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3.教师总结:

三大改造后期虽然存在一些缺点,但是它对于整个三大改造来说是白璧微瑕,中国人民通过三大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个体农民、手工业者转变为合作化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绝大多数资本家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在我国存在了几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被消灭,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迈向了社会主义的金光大道。

三、课堂总结

中国人民紧跟时代的步伐,他们用鲜血铸就中华人民共和国,用自己的智慧来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谱写了一曲中国历史的赞歌。

从农民自发组成合作社,依靠集体搞生产;身单力薄的手工业者联合起来,他们不只是在刺绣,更是在描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美好未来。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接见各界代表,农民的喜悦,手工业者的幸福,工商业者的心悦诚服无不证明改造的正确。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优点:

上课条理比较清晰,能够做到重难点突出,课堂衔接较好。

在课前做了一定的工作,认真收集资料,在课堂上能够很好地将课本知识与资料内容相衔接。

在给学生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他们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某些环节的处理有失妥当,内容过多。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应做到不断地思考,及时总结积累经验,使自己不断进步。

 

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培养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了解“文化大革命”,提高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知道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体会英雄模范人物的艰苦创业精神与建设成就之间的关系,提高理解历史的能力以及表达、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图片、编演历史剧、观看音像资料、列表整理知识等方式,学会从不同类型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比较等思维过程,形成历史概念,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总结归纳这一时期的主要建设成就,学会归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几次失误和成就;了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的先进人物

教学难点: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失误的原因和教训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社会主义新壁画,新农村里把根扎。

农民热爱新壁画,村村都把壁画画。

“跃进”车,“跃进”马,处处都是“跃进”画。

新壁画,会说话,教育人心向灯塔。

农民思想得鼓舞,生产劲头比天大。

实现建设总路线,人人心里笑开花。

这首歌谣反映了什么现象?

出现于什么时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对我们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让我们一起走进《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追溯这段历史。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

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中共八大——良好的开端

1.图片展示:

中共八大纪念邮票

2.教师讲述:

中共八大的基本情况

1956年在北京召开,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说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提示:

中共八大的决策完全符合国情,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体现了人民的利益,为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也有利于调动全国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

所以,中共八大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4.教师过渡:

中共八大以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展开,成就显著。

党中央认为经济建设速度可以更快些,所以在1958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

(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总路线内容: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引导学生思考: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总路线?

提示:

一方面它指明了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另一方面片面强调“快”,正是这种不顾客观经济规律的“快”,导致后来经济建设的困难局面。

3.史料展示:

为使钢产量翻一番,全国各地共组织9000万人上山找矿建小高炉,用土法炼钢。

大搞“小(小高炉)土(土办法)群(群众运动)”。

到1958年底,全国生产钢1108万吨,产量指标完成,但只有800万吨合格,有300万吨钢无法使用,毁掉不少山林,也影响其他行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4.学生分组讨论:

(1)从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大跃进”在工业上的表现是什么?

(2)在这一生产过程中,表现突出的错误是什么?

(3)这样的做法会导致怎样的后果?

提示

(1):

以钢为纲,全国掀起疯狂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

提示

(2):

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违背客观经济规律。

提示(3):

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5.史料展示:

这个人们所不敢想的早稻高产纪录,是充分发挥共产主义风格大胆革新的成果……插秧的密度,实际上已经很难用多少棵来计算了,因为整块田的稻子都是一根紧靠一根的。

在验收时,人们曾选一平方尺的面积进行实测,据实测结果推算,平均每亩约有七百六十八万穗。

把鸡蛋随便地放在覆盖着稻穗的田上面滚动,鸡蛋始终不会掉到田里去。

可见这块田密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人民日报》1958年8月13日

6.上述材料反映了“大跃进”的什么问题?

造成了什么影响?

提示:

问题:

“大跃进”在农业上的表现是对农作物产量的估计严重浮夸。

影响:

人民群众和很多中共党员干部不能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看待和处理问题,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损失。

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为了挽回损失,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于1961年初开始实施。

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7.提出问题:

探索中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是什么?

从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提示:

原因:

对国情分析不够,认识不足;缺乏建设经验;对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启示:

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目标导学二:

“文化大革命”

(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

1.史料展示:

1966年5月16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五一六通知》。

通知指出:

“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各种文化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一批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会要夺取政权,由无产阶级专政变为资产阶级专政。

”“例如赫鲁晓夫那样的人物,他们现正睡在我们的身旁。

”“高举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大旗,夺取他们在这些文化领域中的领导权。

2.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了解“文化大革命”的基本情况。

3.教师提问:

在“文化大革命”中出现了两个反革命集团,分别是哪两个?

提示:

林彪反革命集团和江青反革命集团。

4.教师讲述——“文化大革命”中的最大冤案:

提示:

刘少奇在没有经过任何合法程序的情况下,就被罢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席职位,并被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1969年含冤逝世,刘少奇案因此成了“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

5.引导学生思考:

刘少奇没有经过任何法律程序就被残酷迫害,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

民主与法制受到践踏,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

(二)“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1.图片展示:

多媒体展示“文化大革命”相关图片

2.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讲述粉碎两个反革命集团的过程。

3.引导学生回答:

“文化大革命”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教训和启示?

提示:

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很短,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因而在探索中走了弯路。

人世间没有一帆风顺的事业,世界历史总是在跌宕起伏的曲折过程中前进的。

(言之有理即可)

目标导学三:

建设成就

1.图表展示:

十年建设成就一览表

类别

建设成就

建设项目

500多个

工农业

增长60%

钢铁

建成武钢、包钢

石油

建成大庆、胜利、大港油田;原油和石油产品实现自给

电力

农村用电增长70倍

铁路

兰新、兰青、包兰等

科技

“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籼型杂交水稻等

2.教师讲述: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取得了许多的辉煌成果,这是广大人民群众和党领导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建设者,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些优秀人物的事迹。

3.学生自主学习:

鼓励学生讲述模范人物的光荣事迹。

4.教师提问:

这些成就的取得,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有什么重大的意义?

提示:

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但是在1958年党的总路线的指引下,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出现了严重失误,通过调整,我国恢复了经济发展,然而接下来又发生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

由于党和人民的艰苦努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较多,大体上有三个部分的知识板块,每一部分前后衔接,环环相扣,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实践证明这种贴近学生的教材整合极大地调动了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