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性检测理综.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29899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1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都市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性检测理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成都市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性检测理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成都市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性检测理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成都市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性检测理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成都市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性检测理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都市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性检测理综.docx

《成都市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性检测理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市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性检测理综.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都市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性检测理综.docx

成都市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性检测理综

巴中中学第一次理科综合能力检测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页至4页,第Ⅱ卷5

页至12页。

全卷共30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126分)

注意事项:

1.答第工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考试结束,监考人只将第Ⅱ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相对原子质量:

H—1C—12N—14Si—16Si—28Mn—55Cu—64Ag—108

本卷有两大题,共21小题。

每小题6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3小题。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植物细胞衰老后,新陈代谢速度减慢,细胞质不再流动

B.有的动物细胞内的ATP可能全部来自细胞质基质

C.真核细胞内的生物膜能把细胞分成许多小区室,使多种反应互不干扰

D.神经元细胞的突触小体释放出的化学递质直接进入人体的内环境

2.由于在“基因靶向”技术方面获得重大成果,两位美国科学家和一位英国科学家分享了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基因靶向”是指利用细胞内的DNA可与外源性DNA

同源序列发生同源重组的性质,定向改造生物某一基因的技术。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的外显子和内含子都能翻译成多肽

B.细胞内所有的基因都要表达,但在表达的时间上各不相同

C.细胞内的基因在遗传时都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D.利用“基因靶向”技术实现DNA重组时需要限制性内切酶

3.下列有关生物代谢的描述正确的是

A.处于对数期的细菌代谢旺盛,有大量的代谢产物积累

B.只要培养基中存在乳糖,大肠杆菌就会合成乳糖酶

C.在体温调节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表现为协同作用

D.硝化细菌和圆褐固氮菌的新陈代谢类型都是自养需氧型

4.研究表明在人体细胞免疫过程中,效应T细胞能够分泌一种称为穿孔素的蛋白质。

穿孔素可将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的膜溶解而形成孔洞,导致这些靶细胞解体死亡。

下列与这一免疫过程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效应T细胞识别靶细胞与细胞膜上糖蛋白有关

B.指导穿孔素合成的基因在效应B细胞中也存在

C.效应T细胞分泌穿孔素的过程属于反应阶段,

D.效应T细胞分泌穿孔素的过程要依赖膜的流动性

5.下图表示高等动物细胞(2N)在分裂过程中某一时期的染色体(a)、染色单体(b)、DNA(c)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此时细胞内不可能发生

A.染色体在纺锤体的牵引下移向细胞两极

B.存在于细胞中某一极的染色体数目可能为2N

C.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内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

D.无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一个平面

6.棒碳是一种新发现的含碳量极高的链式炔烃,若其分子中含有交替连接的碳碳单键和三键,且每个分子中含300~500个碳原子。

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A.棒碳是乙炔加聚反应的产物

B.棒碳分子中既有极性共价键又有非极性共价键

C.常温下,棒碳是一种气态物质

D.棒碳与乙炔互为同系物

7.若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16gO2与O2混合物中所含电子数为8NA

B.6gSiO2晶体中硅氧共价键数为0.4NA

C.标准状况下,2.24LCH3OH分子中共用电子对数为0.5NA

D.0.1mol13C18O中所含中子数为1.7NA

8.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甲酸钠溶液和盐酸混合:

B.醋酸钠的水解反应:

C.用石墨电极电解饱和MgCl2溶液:

D.向苯酚钠溶液中通人少量CO2:

9.25℃,将pH=a的CH3COOH溶液VamL与pH=12的NaOH溶液VbmL混合。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Va=Vb,且NaOH与CH3COOH恰好完全反应,则a>2

B.若a=2,混合后溶液pH=7,则混合后V总>2Vb.

C.若a=2,混合后溶液pH<7,则Va一定大于Vb

D.若Va=Vb,a=2,混合后溶液中微粒浓度的关系为:

10.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可用盐析的方法从油脂皂化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分离出高级脂肪酸钠

B.实验室配制Fe(OH)3。

胶体是向沸水中滴入饱和FeCl3。

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

C.从含有FeCl2、CuCl2的废液中回收Cu,可在废液中加盐酸调节其pH=1,用铜和石墨做电极进行电解。

当阴极上有少量气泡产生时,表示铜已全部析出

D.检验纤维素的水解产物是在纤维素水解后的溶液中加入10mL1mol·L-1叫NaOH溶液,再加入5mL1mol·L-1叫CuSO4溶液,加热煮沸,观察现象

11.铝试剂的结构简式如右图所示。

下列有关铝试剂的说法错误的是

A.铝试剂分子中氢原子数目为16

B.1mol铝试剂最多消耗3mo1.NaHCO3

C.铝试剂分子中所有碳原子可能在同一平面上

D.铝试剂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12.下列各项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10℃时NaCl溶解度为35.7g,则此时饱和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小于35.7%

B.向Na2CO3溶液中加入少量NaHCO3固体,溶液pH减小

C.50mL1.0mol·L-1叫盐酸与60mL1.0mol·L-1叫盐酸分别跟50mL1.1mol·L-1的NaOH溶液进行反应,中和热数值不相等

D.一定条件下,向水中加入少量Na2SO4,可使水的电离程度减小

13.已知反应:

图中a、b曲线表示在一定件下,D的体积分数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b曲线t2后,v正(B)=4v逆(D)

B.a曲线t1时,v正(B)>3v逆(D)

C.升高温度,可使曲线b变为曲线a

D.缩小反应容器的体积,可使曲线a变为曲线b

二、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

全部选对的得6分。

选对但选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O分)

14.一个质量为1kg、初速度不为零的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受到大小分别为1N、3N

和5N的三个水平方向的共点力作用,则该物体

A.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B.可能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C.不可能做匀变速曲线运动D.加速度的大小不可能是2m/s。

15.在研究微型电动机的性能时,可采用右图所示的实验电路。

当调节滑动变阻器R,

使电动机停止转动时,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分别为0.5A和1.0V;

重新调节R,使电动机恢复正常运转时,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分别

为2.0A和15.0V。

贝0有关这台电动机正常运转时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电动机的输出功率为8wB.电动机的输出功率为30W

C.电动机的内电阻为2QD.电动机的内电阻为7.5Q

16.三个速度大小不同而质量相同的一价离子,从长方形区

域的匀强磁场上边缘平行于磁场边界射入磁场,它们从下边缘

飞出时的速度方向见右图。

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三个离子均带负电

B.三个离子均带正电

C.离子1在磁场中运动的轨道半径最大

D.离子3在磁场中运动的时间最长

17.一列向右传播的简谐横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如图所示,该时刻,两个质量相同的质点P、Q到平衡位置的距离相等。

关于P、Q两个质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P较Q先回到平衡位置

B.再经丢周期,两个质点到平衡位置的距离相等

C.两个质点在任意时刻的动量相同

D.两个质点在任意时刻的加速度相同

18.如下图所示,将完全相同的A、B两球,分别浸没在初始温度相同的水和水银的同一深度处。

已知A、B两球用同一种特殊的材料制成,当温度稍微升高时,球的体积会明显地变大。

现让两种液体的温度同时、缓慢地升高到同一值,发现两球膨胀后,体积相等。

若忽略绳子、水和水银由于温度的变化而引起的体积膨胀,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因为同一深度处水的压强较小,所以A球膨胀过程中对外做的功较多

B.因为同一深度处水银的压强较大,所以B球膨胀过程中内能增加较多

C.膨胀过程中,A球吸收的热量较多

D.膨胀过程中,B球吸收的热量较多

19.利用传感器和计算机可以测量快速变化的力的瞬时值。

某次实验中,把小球举到橡

皮绳的悬点O处,然后放手让小球自由下落,右图所示是用这种方法得到的橡皮绳中拉力

F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

由此图象提供的信息,可以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t1时刻小球的速度最大

B.t2时刻小球的动能最大

C.t2一t2这段时间内,小球的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D.整个过程中,橡皮绳和小球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

20.2007年10月25日17时55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对“嫦娥一号”卫星实施首次变轨控制并获得成功。

这次变轨是在卫星运行到远地点时实施的,而此后将要进行的3

次变轨均在近地点实施。

“嫦娥一号”卫星的首次变轨之所以选择在远地点实施,是为了抬

高卫星近地点的轨道高度。

同样的道理,要抬高远地点的高度就需要在近地点实施变轨。

右图为“嫦娥一号”某次在近地点A由轨道1变轨为轨道2的示意图,其中B、C上述变轨过程及“嫦娥一号”在两个轨道上运动的情况,下列说

法中正确的是

A.“嫦娥一号”在轨道l的A点处应点火加速

B.“嫦娥一号”在轨道1的A点处的速度比在轨道2的A点处的速度大

C.“嫦娥一号”在轨道l的B点处的加速度比在轨道2的C点处的加速度大

D.“嫦娥一号”在轨道1的B点处的机械能比在轨道2的C点处的机械能大

21.如图所示,半圆形光滑凹槽静止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一个质量和凹槽质量相等的小球静止在凹槽的最低点B处,现给凹槽一个水平向左的瞬时冲量,小球恰好能从B点滑至凹槽的右端最高点C处,则

A.小球从B滑至C的过程中,小球重力势能的增加量等于凹槽动能的减少量

B.小球从B滑至C的过程中,小球动量的改变量等于小球重力的冲量

C.小球从C滑至B点时,凹槽的速度为零

D.小球从C滑至B点后,恰好能够滑至凹槽左端最高点A处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74分)

注意事项:

1.本卷共10题,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题卷上。

2.答本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22.(17分)

(1)右图为研究小球的平抛运动时拍摄的闪光照片的一部分,其背景是边长为5cm的小方格,重力加速度g取10m/s。

由图可知:

小球从A点运动到B点经历的时间

(填“小于”,“等于”或“大于”)从B点运动到C点经历的时间;照相机的闪光频率为Hz;小球抛出时的初速度大小为m/s。

(2)在“测定金属的电阻率”的实验中,被测金属丝的电阻大约为6

现先用刻度尺测出金属丝的长度l;接着用螺旋测微器测量金属丝直径d,其刻度位置如图甲所示;再用伏安法测出金属丝两端的电压U和通过金属丝的电流I,计算出它的电阻;最后根据电阻定律计算出该金属材料的电阻率。

①从图甲中读出金属丝的直径d为mm。

②在用伏安法测定金属丝的电阻时,除被测的电阻丝外,还有如下供选择的实验器材:

直流电源E:

电动势约4.5V,内阻很小;

电流表A1:

量程0~0.6A,内阻为0.125

电流表A2:

量程0~3.0A,内阻为0.025

电压表V1:

量程0~3V,内阻为3k

电压表V2:

量程0~15V,内阻为15k

滑动变阻器R1:

最大阻值10

,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0.2A;

滑动变阻器R2:

最大阻值20

,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1.0A

开关、导线等。

要求有较高的测量精度,并能测得多组数据。

在可供选择的器材中,应该选用的电流表是,应选用的电压表是,应该选用的滑动变阻器是。

③根据所选的器材,在图乙的虚线框中画出实验电路图。

④写出用测得的物理量表示的计算电阻率的表达式(用字母表示):

=。

 

23.(16分)如图所示,水平放置的平行板电容器,原来两极板不带电,上极板L=0.1m,两板间距离d=0.4cm。

有一束由相同粒子组成的带正电粒子流,以某一初速度v0从两板中央平行于极板射入,由于重力的作用,粒子恰能落到下板中点O处。

已知粒子质量为m=2×

10-4kg,电荷量q=1×10-8C,电容器的电容C=1×10-4F,g取10m/s2不记空气阻力。

(1)求粒子入射速度vo的大小;

(2)若在两极板间加上适当的恒定电压,要让以速度vo的上述带电粒子,恰好做匀速直线运动从两板间飞出,试确定下极板的带电性质和电荷量。

 

24(19分)如图甲所示,在倾角

的足够长斜面上,有一带帆的滑块从静止开始沿斜面下滑,风帆平面垂直于斜面和下滑方向,滑块和风帆的总质量m==2kg,滑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帆受到的空气阻力与滑块下滑的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即

滑块从静止开始沿斜面下滑的速度图象如图乙所示,图中曲线OA是滑块的速度图线,图中直线OB是

时刻的速度图线的切线,g取10m/s2。

求:

(1)动摩擦因数

(2)比例系数k。

 

25.(20分)如图所示,EF为绝缘水平面,O点左侧是粗糙的,右侧是光滑的,一轻质绝缘弹簧右端固定在墙壁上,左端与静止在O点、质量为m的不带电小物块A连接,弹簧处于原长状态。

质量为2m,电荷量为q的带正电物块B,在水平向右、电场强度为E的匀强电场作用下由C处从静止开始向右运动,B运动到O点时与物块A相碰(设碰撞时间极短,碰撞过程中无电荷量损失,A、B不粘连),碰后它们一起向右运动,当它们运动到D点时撤去电场。

已知物块B与地面.EO段间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0.2Eq,物块B和A均可视为质点,弹簧的形变始终在弹性限度内,且CO=5L,OD=L。

求:

(1)撤去电场后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

(2)返回运动的过程中,物块B由O点向左运动直到静止所用的时间。

 

26.(16分)W、X、Y、Z四种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在周期表中W与X相邻、Y与z相邻。

已知W元素的氢化物与Z元素的氢化物反应只生成一种盐a;X、Y位于同一族,它们能组成YX2、YX3两种常见化合物。

请回答下列问题:

(1)X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第________族(用字母表示);

(2)X、Y、Z三种元素形成的单质中,氧化性最弱的是_______(填化学式);

(3)Y与Z可形成共价化合物Y2Z2,分子中Y与Z均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则Y2Z2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溶液的pH_____7(填“>”、“<”或“=”),用离子方程式解释为:

若在a溶液中加入少量镁粉,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取pH=0的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溶液100.0mL于某容器中,加入0.90gCu、Ag合金样品,充分反应后测得生成WO(其中O表示氧元素)气体的体积为156.8mL(标准状况下),反应后容器中溶液的c(H+)=0.72mol·L-1反应后溶液体积不变)。

若设Cu、Ag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y。

欲求算x、y的值,可列出下列计算式:

I.64x+108y=0.90该计算式是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系列出的;

Ⅱ.2x+y=1mol·L-1×0.1L-(0.72mol·L-1×0.1L+0.1568L/22.4L·mol-1)该计算式依据的是_____________守恒。

27.(15分)有7种物质:

NH3、Mn2O3、ZnCl2、MnO2、NH4Cl、Zn和H2O,分别是锌一锰电池中氧化还原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

(1)①完成并配平该氧化还原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NH4C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H3

②发生还原反应的物质是_______,被氧化的元素是_________。

③若有17.4g氧化剂参与反应,则电子转移数目为_______NA(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

(2)普通锌一锰干电池是利用上述反应原理设计的,其结构如右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①电池中电解质溶液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正极材料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极电极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放电时NH4+向__________(填“正极”、“负极”)移动。

④普通锌一锰电池的缺点是电量小、放电电流弱。

为增大放电电流,可把负极锌片改为锌粉,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13分)

已知:

Ⅰ(

代表烷烃基)

Ⅱ.烯醇式结构,即碳碳双键连接羟基(如

)不能稳定存在。

某有机物有如下转化关系:

 

(1)

中官能团名称为

(2)

与银氨溶液在加热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有机物写结构简式,下同):

实验现象是。

(3)从

合成D通常要经过几步有机反应,其中最佳顺序瘦是(填序号)。

a.水解、酸化、氧化b.氧化、水解、酸化

c.水解、酸化、还原d.氧化、水解、酯化

(4)若按“最佳顺序”进行,写出一定条件下B

C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5)A有一种同分异构体,能与Na反应放出

,则其结构简式为:

该有机物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加聚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所形成的高聚物吸水性强,原因可能是

29.(16分)某化学小组以苯甲酸为原料,制取苯甲酸甲酯。

已知有关物质的沸点如下表:

物质

甲醇

苯甲酸

苯甲酸甲酯

沸点/℃

64.7

249

199.6

Ⅰ.合成苯甲酸甲酯粗产品

在圆底烧瓶中加入12.2g苯甲酸和20ml甲醇(密度约0.79g·

),再小心加入3mL浓硫酸,混匀后,投入几粒碎瓷片,小心加热使反应完全,得苯甲酸甲酯粗产品。

(1)浓硫酸的作用是;

若反应产物水分子中有同位素

,写出能表示反应前后

位置的化学方程式

(2)甲和乙两位同学分别设计了如右下图两套实验室合成苯甲酸甲酯的装置(夹持仪器和加热仪器均已略去)。

根据有机物的沸点,最好采用装置(填“甲”或“乙”)。

理由是

(3)反应物

应过量,理由是

Ⅱ.粗产品的精制

(4)苯甲酸甲酯粗产品中往往含有少量甲醇、硫酸、苯甲酸和水等,现拟用下列流程进行精制,请在流程图中方括号内填入恰当操作方法的名称。

(5)以上流程中加入

溶液后,放入分液漏斗中振荡、静置,要得到有几层,其具体操作是:

(6)通过计算,苯甲酸甲酯的产率为。

30.(22分)

(1)(10分)下图是生活在适宜环境中的C2植物光合作用部分过程图解,其中A、B、C表示三种化合物,a、b表示两个生理过程。

 

①该过程发生的场所在叶绿体的。

②C物质既作为b过程进行时的还原剂,又为b过程进行提供。

③形成ATP和C物质时需要的能量是由将光能转换成的电能。

④若将植物突然转移到高温、强光照、干燥的环境中,叶片气孔将逐渐关闭,此时叶肉细胞内B物质含量的变化是。

⑤将该植物的一叶片置于恒温的密闭小室,调节小室的CO2浓度,在适宜的光照条件下测定叶片光合作用的强度(以CO2的吸收速率表示),测定结果如下图:

 

若降低光照强度后重新测定,请在原图中用虚线表示出最可能的测定结果。

(2)(12分)植物体所需要的矿质元素进入植物体后,有的仍然呈离子状态,可以转移再度利用;有的形成不够稳定的化合物,可以分解转移再利用;有的形成难溶解的稳定的化合物,不能被植物体再度利用。

①Mg元素是构成叶绿体中的组成元素,缺乏该元素,植物叶片会呈现色。

②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想利用溶液培养法来探究叶绿体中含镁的色素是一种稳定的化合物还是不稳定的化合物。

请帮助他们完成实验步骤和回答有关问题。

实验步骤:

第一步:

配制培养液。

第二步:

选取的植物若干,平均分成两组,将这两组植物分别置于盛有上述培养液的容器中。

第三步:

将两组植物放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第四步:

一段时间后观察,并做好记录。

预测结果及结论:

如果,则说明叶绿体中含镁的色素是一种不稳定的化合物。

如果,则说明叶绿体中含镁的色素是一种稳定的化合物。

31.(20分)

(1)(10分)下图表示人体内某些物质的转化过程。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蛋白质分子经a过程形成氨基酸时,所消耗的水中的氢参与形成氨基酸

的(填基团)。

②b过程进行时必须首先发生的物质变化过程是作用。

当人体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中的某种细胞产生的可以促进b过程的进行。

③上图中过程形成的氨基酸一定是非必需氨基酸。

④d过程进行的场所在细胞内的上,此时氨基酸的排列顺序直接由来决定。

(2)(10分)棉花的纤维有白色的,也有紫色的;植株有抗虫的,也有不抗虫的。

为鉴别有关性状的显隐性关系,有人做了以下两组杂交试验,结果如下表。

(假定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独立遗传;颜色和抗虫与否的基因可分别用A、a和B、b表示),请分析回答:

组合序号

杂交组合

子代的表现型和植株数目

紫色不抗虫

紫色抗虫

白色不抗虫

白色抗虫

1

白色不抗虫(甲)×紫色不抗虫

753

251

762

248

2

白色不抗虫(乙)×紫色抗虫

0

0

1508

1529

①上述两对性状中,是显性性状。

②杂交组合1的子代中出现白色抗虫和紫色抗虫植株的原因是。

③杂交组合1的子代中白色不抗虫植株的基因型是。

④若要利用亲本中的棉花品种获得可稳定遗传的白色抗虫棉,最简单的方法是:

⑤已知题中所给杂交组合1、2的亲本中A的基因频率为40%,若它们的子一代中所有个体全部存活无一被淘汰,则该子一代群体中a的基因频率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