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解表祛风止痛通窍说细辛.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29893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解表祛风止痛通窍说细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解表祛风止痛通窍说细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解表祛风止痛通窍说细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解表祛风止痛通窍说细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解表祛风止痛通窍说细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解表祛风止痛通窍说细辛.docx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解表祛风止痛通窍说细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解表祛风止痛通窍说细辛.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解表祛风止痛通窍说细辛.docx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解表祛风止痛通窍说细辛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解表祛风止痛通窍说细辛

细辛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AsarumheterotropoidesFr.Schmidtvar.mandshuricum(Maxim.)Kitag.、汉城细辛AsarumsieboldiiMiq.var.seoulenseNakai或华细辛AsarumsieboldiiMiq.的干燥根和根茎。

又名:

万病草、山人参、玉香丝、四两麻、金盆草、卧龙丹、独叶草、铃铛花;前二种习称“辽细辛”。

原植物北细辛又名东北细辛、烟袋锅花,分布于东北及山西、陕西、山东、河南,部分地区有栽培,主产东北;汉城细辛分布于辽宁和吉林两省东南部,鸭绿江附近;华细辛又名细辛、白细辛、西细辛,分布于东北及陕西、甘肃、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主产陕西。

本品药材性状:

北细辛常卷曲成团。

根茎横生呈不规则圆柱形,具短分枝,长1~10cm,直径0.2~0.4cm;表面灰棕色,粗糙,有环形的节,节间长0.2~0.3cm,分枝顶端有碗状的茎痕。

根细长,密生节上,长10~20cm,直径0.1cm;表面灰黄色,平滑或具纵皱纹,有须根及须根痕;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黄白色或白色。

气辛香,味辛辣、麻舌。

栽培品的根茎多分枝,长5~15cm,直径0.2~0.6cm,根长15~40cm,直径0.1~0.2cm。

汉城细辛根茎直径0.1~0.5cm,节间长0.1~1cm。

华细辛根茎长5~20cm,直径0.1~0.2cm,节间长0.2~1cm。

气味较弱。

本品味辛,性温;归心、肺、肾经。

功能: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中医临床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流涕,鼻鼽,鼻渊,风湿痹痛,痰饮喘咳。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本品有麻醉,镇痛,抗炎,改善呼吸,抑制平滑肌收缩,强心,抗休克,抗惊厥,催眠,降温,改善微循环,抑菌,促进新陈代谢,抗组织胺及抗变态反应;耐缺氧,调节血压,抗过敏,抗肾病变,保护心肌,免疫调节,抗氧化作用。

对机体微量元素、对脑电活动有影响。

细辛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谓“味辛,温。

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

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

一名小辛。

”《本草图经》曰:

“细辛,生华山山谷,今处处有之,然它处所出者,不及华州者真。

其根细而其味极辛,故名之曰细辛。

二月八月采根,阴干用。

今人多以杜衡当之。

杜衡吐人,用时须辨耳。

杜衡春初于宿根上生苗,叶似马蹄形状,高三、二寸,茎如麦藁粗细,每窠上有五、七叶,或八、九叶,别无枝蔓。

又于叶、茎间罅内,芦头上贴地生紫花,其花似见不见,暗结实如豆大,窠内有碎子似天仙子。

苗、叶俱青,经霜即枯。

其根成窠,有似饭帚密闹,细长四、五寸,微黄白色,味辛。

江淮俗呼为马蹄香,以人多误用,故此详述之。

”《本草衍义》曰:

“细辛,用根,今惟华州者佳,柔韧,极细直,深紫色,味极辛,嚼之习习如椒。

治头面风痛不可阙也。

叶如葵叶,赤黑,非此则杜衡也。

杜衡叶,形如马蹄下,故俗云马蹄香。

盖根似白前,又似细辛。

襄汉间一种细辛,极细而直,色黄白,乃是鬼督邮,不可用。

细辛药用历史悠久,品种流传亦多变化。

长期存在着同物异名及异物同名的混乱现象。

本草考证认为华细辛在我国应用历史最悠久,分布范围广泛,蕴藏量丰富,是传统药用细辛的主要品种。

而对东北产细辛的记载自南北朝时期的《本草经集注》首次提出之后,一直是不连续的。

今将华细辛、辽细辛以及与辽细辛同产地并于华细辛亲缘关系很近的、产量很小的汉城细辛一同作为正品细辛看来是有历史根据的。

除华细辛、辽细辛外,细辛属的其它植物在古代就有作细辛或土细辛(杜细辛)药用的历史。

且与现今各地使用的土细辛相吻合。

或称“马蹄香”、“马细辛”等作细辛代用品,或作为医药、香料工业的原料。

《本草纲目》引“博物志言杜衡乱细辛,自古已然矣。

”古代本草记载的杜衡,除此外,可能还有细辛属的其它植物,至少包括小叶马蹄香。

用细辛属植物补充中医习用的细辛类资源,具有广阔的前景。

细辛混乱品种的存在古已有之。

《证类本草》及《本草蒙筌》中的信州细辛,似为萝藦科植物;《本草原始》中“根初色黑味微辛微苦”的西细辛则似为金粟兰科植物。

《本草纲目》中涉及到的细辛混乱品鬼督邮、及己、徐长卿、白薇、白前亦均非细辛属植物。

由于古代的细辛品种较为混乱,已至相沿习用,讹传至今。

随着对细辛需求量的大增,混乱品种更有所发展。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种:

正品短缺,任意取代;外形相似,而具与“细辛”有关的药名,混淆不清;以讹传讹,误传错用;某一方面功效相似而代用以及地区性习惯用药等。

有些品种,已经纠正,如白薇等。

而最常见的混淆品有马兜铃科和萝藦科植物,金粟兰科植物次之。

除马兜铃科植物药用带根全草外,其它一般药用根部(包括根茎),因此易与正品细辛区别开。

徐长卿为细辛的常见混淆品,其区别要点是徐长卿有明显的丹皮香气,以为所含丹皮酚的特异芳香成分。

根茎有盘节,四周具多数细长的根,干燥的根极脆,易折断。

金粟兰科混淆品其根粗大,须根根皮较发达,有木质心,根皮易于分离。

其它科混淆品一般味苦,外形极易与正品区别。

马兜铃科的混淆品种可以从“细辛”两字来区别:

即正品根细长,味极辛辣,后具麻舌(尤其舌尖)烧灼感,气甚芳香。

而本科的“土细辛”之根多比正品根稍粗,味辛而无麻舌感,气不香或甚微。

蔡少青等从中国28省市收集到细辛商品药材158份,发现其中仅3/4来源于《中国药典》品种,其余1/4来源于非《中国药典》品种。

111份来源于北细辛,占70%,在26省市使用,北细辛为主流品种;25份来源于单叶细辛,占16%,在四川、甘肃、云南、宁夏等10省区使用;另22份来源于华细辛(6份)、杜衡(4份)、小叶马蹄香(4份)、大叶马蹄香(3份)以及福建细辛、皱花细辛、铜钱细辛、鞘柄堇菜和活血丹各1份。

这些细辛药材样品绝大多数为(带根)全草,其中带花的36份,占1/5;仅有地下(根和根茎)的5份,占3%,只有叶的1份。

商品名称具有多样性,158份细辛商品中,称为“细辛”的有117份,占74%,26个省市区的商品使用这个名称;称“北细辛”的9份,占8%,辽宁、江西、浙江、江苏、福建、四川6个省使用这个名称;“辽细辛”5份,占3%,黑龙江、陕西、天津、河北、浙江5省市使用;“南细辛”5份,四川、云南使用;“马细辛”5份,湖北、安徽使用;“土细辛”5份,甘肃、浙江使用;另有“华细辛”、“正细辛”、“毛细辛”、“马辛”、“汉细辛”、“南坪细辛”、“苕叶细辛”、“川细辛”各1~2份,分别在某个省区使用。

另外,商品药材的同名异物现象严重,从商品名称为“细辛”的药材117份中鉴定出北细辛(97份,占83%)、单叶细辛(15份,占13%)、杜衡(2份)、皱花细辛(1份)、华细辛(1份)、鞘柄堇菜(1份)、活血丹(1份)等7种原植物。

从商品“北细辛”(9份)中鉴定出北细辛(8份)和单叶细辛(1份)2种原植物。

从商品“辽细辛”(5份)中鉴定出北细辛(4份)和华细辛(1份)2种原植物。

从商品“南细辛”(5份)中鉴定出单叶细辛(3份)和北细辛(2份)2种植物。

从商品“马细辛”(5份)中鉴定出小叶马蹄香(2份)、杜衡、福建细辛和大叶马蹄香等4种原植物。

有1份商品是两种原植物的混淆品。

从商品“马辛”(2份)中鉴定出杜衡和北细辛2种植物。

商品“南细辛”除来源于单叶细辛外,有的还来源于北细辛。

“南细辛”一般指南方产的细辛类药材,它的作用较北细辛弱,需加大剂量使用。

可以设想如果“南细辛”中有北细辛,若加大剂量使用,在临床有可能导致出现不良反应。

另外,“北细辛”一般专指东北产的植物北细辛,但发现“北细辛”商品中有单叶细辛,这对临床疗效也会有很大影响。

文献中记载作细辛药用的有17科30余种,但在基原研究中只发现堇菜科和唇形科各1种植物,可见目前造成中药细辛品种混乱的主要是细辛属植物。

辽宁产辽细辛干燥全草含挥发油2.5%,油中主要成分有甲基丁香酚、α-蒎烯、樟烯、二甲氧基黄樟醚、β-蒎烯、月桂烯、香桧烯、柠檬烯、1,8-桉叶素、对聚伞花素、γ-松油烯、异松油烯、龙脑、优葛缕酮、爱草脑、黄樟醚、细辛醚、肉豆蔻醚、细辛脑、表樟脑、异龙脑、α-松油醇、榄香脂素、β-水芹烯、十五烷、β-甜没药烯、卡枯醇、乌胺等,尚含dl-去甲乌药碱、菜油甾醇、豆甾醇、芝麻脂素。

湖北产华细辛干燥全草含挥发油2.6%,油中主要成分有:

α-蒎烯、樟烯、β-蒎烯、月桂烯、香桧烯、柠檬烯、1,8-桉叶素、对聚伞花素、γ-松油烯、异松油烯、龙脑、萘、细辛素、黄樟醚、甲基丁香酚、肉豆蔻醚、细辛醚、α-侧柏烯等,另含N-异丁基十四碳四烯酸胺。

辽宁产汉城细辛干燥全草含挥发油1.0%,油中主要含甲基丁香油酚、黄樟醚、二甲氧基黄樟醚、榄香素、细辛醚、优葛缕酮、α-蒎烯、樟烯、β-蒎烯、十五烷、卡枯醇、月桂烯、3,5-二甲氧基甲苯、α-羟基-对聚伞花素、醋酸龙脑酯等。

另外,王栋等首次从北细辛地上部分分得了3个黄酮苷类化合物:

山柰酚-3-葡萄糖苷、山柰酚-3-芸香糖苷、山柰酚-3-龙胆二糖苷。

又据周长征等报道,对细辛道地药材及其生境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含量进行了比较研究。

结果显示,细辛道地药材中V、Li、Sn等元素的含量较高,Zn/Cu比值较低,细辛对Ti、Li、B等元素有较强的富集作用;细辛的药理活性与细辛道地药材的微量元素含量特征有一定的相关性;种质是影响细辛道地药材中微量元素含量的主要因素,从微量元素的角度看,细辛道地药材形成模式是以种质为主导的多因子关联决定型。

郭增军等采用HPLC法测定不同品种的商品细辛中细辛脂素和芝麻脂素的含量。

结果不同品种含量差异较大,其中北细辛的含量较高,华细辛次之,毛细辛(单叶细辛)含量最少;同一品种不同的商品来源其含量亦有较大的差异,所以对细辛药材进行含量测定限度要求很有必要。

历代本草和《中国药典》均规定细辛的用量标准不超过一钱(3g),而目前细辛的临床实际用量不仅超过一钱,甚至可以加大到四至五钱(12~15g)。

经沈保安本草考证认为:

历代本草明确规定细辛以根部入药,初春二月或仲秋八月采挖,除去地上部分及根头部的根茎。

同时历代本草和医书规定细辛的用量标准不超过一钱,均是指以根部入药的华细辛Asarumsieboldii。

《中国药典》2000年版以前规定只是沿用传统细辛的用量标准1~3g(不超过一钱),而没有继承传统细辛的主要品种、药用部位、采集季节和加工方法,以致影响了目前细辛临床应用疗效。

因而,从《中国药典》2005年版起只收载根及根茎。

同属植物及易混品:

(1)短尾细辛,又名圆叶细辛,分布于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全草称苕叶细辛,用于外感风寒头痛,齿痛,目痛,咳逆上气,风湿痛,肢节拘挛;

(2)尾花细辛,又名土细辛,分布于浙江、福建、台湾、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全草用于风寒咳嗽,哮喘,风湿痹痛,毒蛇咬伤,跌打肿痛;浙江称其为白细辛,湖北称为花乌金草;(3)花叶尾花细辛,又名毛细辛,分布于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功效与尾花细辛相同;(4)窄叶尾花细辛,分布于贵州,功效与尾花细辛相同;(5)双叶细辛,又名对叶细辛、苕叶细辛,根茎呈不规则圆柱形,少有分枝或不分枝,长短不一,直径0.1~0.4cm,节明显,节间长3~6cm,有许多纤细的根,直径约0.5mm,表面灰棕色或棕褐色,质坚脆,易折断,断面平坦,淡黄棕色或黄棕色,气微辛香,味微辛辣而麻舌;分布于陕西、甘肃、浙江、湖北、四川、贵州,使用于陕西等地,全草用于风寒感冒,头痛咳嗽,劳伤身痛,根及根茎用于痧气痛,心腹痛,周身疼痛;湖北称其为乌金草,贵州称草马蹄香,浙江天目山作土细辛药用,甘肃为药用新纪录,民间称细辛、马蹄细辛;(6)花脸细辛,分布于湖北、四川、贵州、云南;(7)城口细辛,又名马蹄细辛,使用于四川万县,全草散寒止痛,祛风;(8)川北细辛,分布于湖北、四川,全草行气止痛,散血;湖北称其为中国细辛;(9)绿背白脉细辛,分布于四川,功效与川北细辛相同;(10)大别山细辛,常为带根全草,多卷曲成团,根茎呈不规则圆柱形,直径2~5mm,表面灰棕色,粗糙,环节明显,下部节间较短,上部节间稍长。

根密生于节上,长5~20cm,直径约3mm,表面灰黄色,有微细的纵皱纹,质脆易折,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叶柄长6~16cm,叶长心形,长3~15cm,全缘,叶缘反卷,质厚,近革质,表面黄褐色,花皱缩成类球形,暗紫色,气辛香,味辛辣、麻舌;分布于安徽大别山区,产区作“马细辛”收购,全草祛风止痛,温径散寒;本品与同属植物比较,植株较大,根粗叶厚,其化学成分与辽细辛较为相似,是一种很有开发前途的药用植物资源;(11)铜钱细辛,分布于陕西、安徽、湖北、四川,甘肃为药用新纪录,碌曲、天水民间土名为细辛,全草用于感冒风寒,风湿痹痛;(12)川滇细辛,又名大花细辛,分布于四川、云南,全草用于劳伤痛,腹痛;四川峨眉称其为牛蹄细辛;(13)峨眉牛蹄细辛,分布于四川,功效与川滇细辛相同;(14)台湾细辛,分布于广东、海南及台湾;(15)皱花细辛,分布于四川南川,为四川特有药用植物,全草祛风散寒,止痛;四川称其为盆花细辛;(16)莲花细辛,分布于江西、湖南、湖北、四川;江西、湖南等省部分地区作细辛药用;(17)杜衡,又名土细辛、水马蹄、南细辛、马蹄细辛、苦叶细辛;多年生草本,常卷曲成团,根茎粗短,圆柱形,长约1cm,直径1~3mm,表面浅棕色或灰黄色,粗糙,有多数环节,下部生有多数的细根,根长可达7cm,直径0.1~0.2cm,表面灰白色或淡棕色,有细皱纹,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黄白色,叶1~4片,灰绿色,多皱缩,完整叶片呈宽心形或肾状心形,长和宽各为3~8cm,先端钝圆,基部心形,叶柄长3~15cm,花常见,1~2朵腋生,多皱缩,暗紫色,花被管钟状,雄蕊12个,蒴果肉质,近球形,熟时不规则开裂,有多数黑褐色种子,气芳香,味辛;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全草用于牙痛,咽喉痛,胃痛,咳嗽多痰,喘息,蛇伤,跌打损伤;江苏称其为马辛,湖北称马细辛,江西称双龙麻消;本品使用地区多在江南各省市,在当地作土细辛药用;(18)福建细辛,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全草散风,祛寒,开窍,止痛;福建称其为马脚蹄,江西、安徽称土里开花、薯叶细辛;(19)地花细辛,又名矮细辛、花叶细辛,分布于广东、广西、贵州,根用于感冒风寒,鼻塞流涕,咳嗽,哮喘,风湿痹痛,毒蛇咬伤;(20)纤梗细辛,又名一块瓦、土细辛、金耳环,高20~30cm,根黄白色,稍密集,条粗壮,略成细圆柱形,干时径达2mm,每条根具少数稀疏纤细侧根,根茎细长或较粗壮,圆柱形,有时上端有分枝,节较密,每节有2叶;分布于广西,全草温经散寒,祛痰止咳,散瘀消肿;(21)单叶细辛,又名土细辛、毛细辛、西南细辛、南坪细辛、盆草细辛、石南七细辛,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湖北,主产四川,本品在四川有较长的使用习惯,销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全草祛风散寒,利水,开窍,习惯认为质量比北细辛差,各产地也做土细辛药用;四川称其为水细辛,湖北称乌金七,贵州称土癞蜘蛛香;(22)小叶马蹄香,又名宜昌细辛,根茎呈不规则圆柱形,一般长2~3cm,具短分枝,直径约0.2cm,节明显,节间长0.3~0.5cm,表面棕褐色或灰黄色,根呈细圆柱形,直径0.1~0.2cm,表面灰黄色或棕黄色,基生叶1~2枚,心形或卵形,稀戟状心形,长3~6cm,宽3.5~7.5cm,顶端钝或急尖,叶绿色,下面稀带紫红色,两面有毛,叶柄无毛,气微香,味稍辛辣;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全草祛风散寒,止痛;江西称其为土细辛,湖北称独叶细辛;(23)巴山细辛,又名苕叶细辛,使用于四川达县,全草散寒止痛,祛风;(24)灯笼细辛,又名土细辛,分布于四川、陕西、湖北等地,甘肃为分布、药用新纪录;甘肃20世纪60年代标本记录的地方名为“杜衡”,民间代用细辛,有治风寒感冒、头痛之功效。

全草发表散寒,镇咳止痛;(25)奉节细辛,使用于四川万县;(26)金耳环,又名山薯、土细辛、盘山草、苕叶细辛、茨菇叶细辛,分布于广西、广东、江西、湖北、新疆,全草用于风寒咳嗽,哮喘,脘腹寒痛,龋齿痛,毒蛇咬伤,跌打损伤;(27)长梗细辛,又名土细辛、金耳环、大叶细辛、大叶山茨菇、长花轴细辛,分布于广东、广西,全草散寒,止咳,平喘,止痛;(28)长茎金耳环,分布于广西,为其特有药用植物,全草用于小儿抽搐,风寒感冒,咳嗽,心胃气痛,跌打损伤;广西称其为金耳环,为细辛的地方代用品;张树祥等从中分离出(2E,6Z,8E)-N-异丁基-2,6,8-三烯十酰胺、magnosalin、heterotropan、N-异丁基-3,4-亚甲二氧基肉桂酰胺、马兜铃内酰胺I、胡萝卜苷、7-甲氧基马兜铃内酰胺IV、马兜铃酸I和香草酸;(29)黄细辛,又名土细辛、长花细辛,分布于陕西南部,当地作土细辛药用,根温经散寒,消炎,镇痛,止血,活血,消肿;(30)祁阳细辛,分布于陕西、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全草祛风止痛,温经散寒;本品产区作“马细辛”收购,是一种植株较大的类型,江西称其为南细辛;(31)大叶马蹄香,又名杜衡、土细辛、翻天印、大叶细辛、大花细辛、花叶细辛、苕叶细辛、金盏细辛,分布于湖南、湖北、四川、广东、广西、贵州、江西,全草用于风寒头痛,牙痛,喘咳,中暑腹痛,痢疾,吐泻,风湿关节痛;江苏、浙江等地作土细辛药用,湖北称其为马蹄细辛,四川称花脸细辛;(32)南川细辛,使用于四川部分地区,全草祛风除湿,止痒;(33)紫背细辛,使用于四川,全草驱风毒,治蛇伤;(34)深绿细辛,使用于四川,功效同紫背细辛;据秦松云等报道,四川代细辛使用的品种如紫背细辛与深绿细辛,病人服用后反映有头晕头痛,呕吐等现象;(35)长毛细辛,又名水细辛、毛细辛,分布于安徽、湖北、四川、江西、贵州、云南,全草用于胃痛,劳伤;湖北称其为乌金草,四川称牛毛细辛,贵州白三百棒;(36)肾叶细辛,分布于安徽,全草理气止痛,活血化瘀,民间用于治疗腹痛以及伤科;(37)山慈菇,分布于广东、广西,全草(土金耳环)用于跌打损伤,蛇咬伤,牙痛,感冒;(38)青城细辛,又名花脸细辛,分布于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全草发表散寒,镇咳祛痰,止痛,用于劳伤;四川称其为花脸王;(39)通江细辛,又名苕叶细辛,使用于四川达县,全草散寒止痛,祛风;(40)五岭细辛,分布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全草发表散寒,温肺止咳,祛风止痛,根用于蛇伤;(41)管花马兜铃(马兜铃科),又名钟铃藤细辛,分布于中南及浙江、江西、福建、四川、贵州,全株用于跌打损伤;(42)马蹄香,分布于陕西、甘肃、江西、河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为我国特有属,根及根茎用于胃寒痛,心前区痛,关节痛,叶用于疮疡;陕西称其为冷水丹,贵州称狗肉香,四川称高脚细辛;

(43)狭叶金粟兰(金粟兰科),分布于湖北、四川,全草祛风湿,通经;湖北称其为四叶细辛;(44)丝穗金粟兰,又名土细辛,分布于华东及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全草用于风湿关节痛,痢疾,泄泻,胃痛,跌打损伤,经闭,外用于癣,湿疹,皮肤瘙痒;(45)宽叶金粟兰,又名四块瓦,分布于中南及陕西、甘肃、安徽、浙江、福建、江西、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全草用于风寒湿痹,月经不调,跌打损伤,风寒咳嗽,痈疮肿毒;广西称其为四叶细辛;(46)全缘金粟兰,又名黑细辛、四大天王、四大金则、平头细辛,分布于广西、贵州、云南,全草用于跌打损伤,骨折,风湿关节痛;云南称其为土细辛、四味细辛,广西、贵州、云南称四块瓦;(47)银线草,又名土细辛、四叶七、四块瓦、假细辛、四大天王、四叶细辛、拐拐细辛;干燥根茎暗绿色,根须状,灰白色或土黄色,质脆易断,湿时坚韧,皮部发达,易与木部分离,木部如粉条状,黄白色;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山东、江苏、湖北、湖南,全草用于风寒咳嗽,风湿痛,经闭,外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毒蛇咬伤;河南西部山区以本品误作细辛药用,甘肃天水个别地方、徽县民间误作细辛药用,未见商品;(48)多穗金粟兰,分布于中南及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四川、贵州、云南,全草用于跌打损伤,腰腿痛,感冒,带下病,疖肿,皮肤瘙痒;贵州称其为四叶细辛;(49)东南金粟兰,又名台湾金粟兰,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全草(四叶金)用于经闭,瘀血肿痛,风湿痛,跌打损伤,毒蛇咬伤;(50)及己,又名牛细辛、四块瓦、老君须、四大天王、四叶细辛、獐耳细辛,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全草用于跌打损伤,痈疮肿毒,风湿痛;

(51)白背叶下花(菊科),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全草用于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骨折,瘰疠,经闭;贵州称其为牛毛细辛;(52)叶下花,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全草用于外伤出血,风湿关节痛,胃痛;贵州称其为牛毛细辛;(53)小花金挖耳,分布于江西井岗山、湖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全草用于咯血,血崩,吐血,尿血,无名肿毒;广西全州称其为茄叶细辛;(54)绿茎还阳参,分布于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贵州称其为刷把细辛,根(万丈深)用小儿疳积,乳汁不足,咳嗽痰喘,风热咳喘,肝炎,带下病,肠风下血,筋骨痛,跌打损伤,疮疖痈肿;本品与细辛从形态到功效无任何相似之处;(55)小鱼眼菊,分布于湖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全草用于肝炎,小儿消化不良,小儿感冒高烧,风热咳嗽,泄泻,疟疾,牙痛,夜盲,疮疡,蛇咬伤;贵州称其为地细辛;(56)地胆草,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全草用于感冒,痢疾,吐泻,乳蛾,咽喉痛,水肿,目赤红肿,疖肿;广西称其为毛兜细辛;(57)短葶飞蓬,又名东菊、土细辛、地顶草、灯盏花、灯盏菊、细辛草、灯盏细辛,分布于西南及青海、湖北、湖南、广西,全草(灯盏细辛)味辛、微苦,性温,归心、肝经,功能祛风散寒,活血通络止痛;用于中风瘫痪,风寒湿关节痛,牙痛,胃痛,感冒,胸痹心痛,小儿疳积,小儿麻痹及脑膜炎后遗症;张卫东等研究灯盏细辛的水溶性成分,从中分离鉴定了4个化合物:

5,6,4’-三羟基黄酮-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乙酯、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山柰酚;(58)粉苞苣,又名细辛苦荬菜,分布于中南、西南及河北、陕西、甘肃、浙江、福建、江西,全草用于黄疸,目赤红痛,疖肿;贵州称其为牛舌片细辛;(59)马兰,分布于华东、中南及辽宁、陕西、四川、贵州、云南;云南称其为灯盏细辛;(60)鹿蹄橐吾,根茎呈不规则块状或类球形,直径0.3~3cm,顶端有较硬的凹下茎基及纤维状叶柄残基,较大的根茎部分被切开而露出棕黄色切面,表面灰棕色或棕褐色,密生灰黄棕色须根;根长10~15cm,直径0.1~0.15cm,表面具纵皱,体轻而脆,断面色较浅,中央有一木心,另有部分纤细须根,直径约0.5mm,茎圆柱形,直径约0.5cm,表面棕黄色,具纵沟纹,近基部暗紫色,被多数棕褐色纤维状叶柄残基所包围,基生叶具长柄,柄长15~54cm,基部扩展成鞘状而抱茎,叶片展开后成肾形,边缘有浅锯齿,顶端圆形,宽过于长(宽4~10cm,长4~6cm),气微香,味微苦辛;分布于甘肃、河南、安徽、湖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根及根茎用于劳伤咳嗽,吐血,跌打损伤;(61)心叶风毛菊,分布于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贵州、四川,根称马蹄细辛,用于关节痛,恶寒,头痛,劳伤,咳嗽;(62)乌苏里风毛菊,又名马蹄细辛,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青海,根用于感冒头痛,关节痛,劳伤;(63)白茎鸦葱,又名茅草细辛,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及陕西、甘肃、湖北、四川,根用于外感风寒,发热头痛,久年哮喘,风湿痹痛,倒经,疔疮,缠腰火丹,关节痛;(64)秃果千里光,又名细辛,分布于四川;据报道,1983年沐川县将本品误作细辛收购达3000千克,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65)单头千里光,常卷成团混在华细辛中,根茎呈不规则圆柱形,无分枝,无环形的节和碗形茎痕,根细长,长7~18cm,直径0.1~0.2cm,表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