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店实习报告电子完整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624421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9.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口店实习报告电子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周口店实习报告电子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周口店实习报告电子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周口店实习报告电子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周口店实习报告电子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周口店实习报告电子完整版.docx

《周口店实习报告电子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口店实习报告电子完整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周口店实习报告电子完整版.docx

周口店实习报告电子完整版

目录

第一章前言3

第二章地层5

第一节太古界5

第二节中元古界5

一、雾迷山组5

二、洪水庄组5

三、铁岭组5

四、岩相简析5

第三节新元古界6

一、下马岭组6

二、长龙山组6

三、景儿峪组6

四、岩相简析6

第四节下古生界6

一、下、中寒武统6

二、上寒武统7

三、下奥陶统7

四、岩相简析7

第五节上古生界7

一、中、上石碳统7

二、下二叠统8

三、岩相简析9

第六节新生界9

一、河流阶地沉积9

二、北京猿人洞沉积9

第三章岩浆岩9

第一节房山岩体9

一、石英闪长岩10

二、花岗闪长岩10

三、房山岩体中的包体10

四、石英闪长岩与花岗闪长岩关系10

第二节牛口峪“灯泡”岩体11

第三节岩脉11

一、闪长玢岩岩脉11

二、长英质岩脉11

第四章变质岩11

第一节区域变质岩11

一、板岩11

二、千枚岩12

三、变质砂岩(砾岩)12

四、片岩、片麻岩12

五、大理岩12

第二节热接触变质岩12

一、角岩类:

12

二、片岩类12

三、大理岩13

第三节动力变质岩13

一、糜棱岩系列13

二、碎裂岩系列13

第四节周口店地区变质岩形成的影响因素13

一、区域变质作用形成条件讨论13

二、热接触变质作用的证据及影响因素13

三、动力变质作用的证据及影响因素14

第五章构造14

第一节褶皱14

一、164背斜15

二、太平山向斜15

三、孤山口复杂褶皱15

第二节断裂构造16

一、走向断裂系16

二、横向断裂16

第三节构造活动对周口店地区地层和岩石的影响17

一、构造对地层的影响17

二、构造对岩石的影响17

第三节构造演化17

一、前印支期构造17

二、印支期构造17

三、燕山期北北东向构造17

四、喜山期高角度正断层18

第六章地质发展史18

一、基底形成阶段18

二、盖层形成阶段18

三、盖层活化阶段18

四、新构造阶段19

第七章经济地质19

第一节矿产和建材19

一、煤19

二、石材19

三、石灰19

四、耐火材料19

第二节环境地质19

第三节旅游地质19

第四节灾害地质20

第八章结束语20

参考文献20

附小论文:

官地-羊屎沟一带变质核杂岩构造特征的初步讨论21

附图……………………………………………………………………………………………………21

第一章前言

实习区位于北京市西南房山区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实习站设在国土资源部探矿工程研究所。

实习区距北京市约46Km,铁路及京石高速的修建使与区外联系十分便利(图1-1),周张公路及各乡村间沥青路、水泥路相通,使区内交通也十分方便。

实习区位于太行山脉北麓与华北平原接壤处,地形以丘陵为主,最高山峰为位于实习基地东约500m的太平山,海拔301.1m,相对高差为250,区内主要河流为周口河,植被覆盖情况良好。

周口店地区年降雨量为150—700mm,雨季为7-8月,其降雨量占全年70%,七月气温最高,平均28℃,最高达40℃。

每年11月到次年2月,气温最低。

实习区基岩出露良好。

实习区工矿业以石油化工为主,燕山石化公司建在房山岩体之上;小型煤矿散布于太平山一带;另外,水泥、石灰、大理石、花岗岩、耐火材料等也很闻名。

农业以小麦、玉米为主,山区有较丰富的柿子、李子、酸枣、桃子等水果。

该区研究程度较高,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1914年以前为初期阶段,代表性成果是F.Solger(1910-1912)测绘成的1:

200000北京西山地质图;在1914-1949年中期阶段,叶良辅(1920)等的《北京西山地质志》、步达生(1926)的《亚洲之第三纪人-周口店人之发现》等发表;新中国成立至2000年为第三发展阶段,国内地质事业逐步进入发展阶段,1954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在周口店建立实习站,马杏垣(1965)《北京西山的香肠构造》和宋鸿林(1996)《北京房山变质核杂岩的基本特征及其成因探讨》等著作发表;2000年以来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学者们对本区的岩石、区域构造、变质作用等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代表性成果有王根厚等(2006)的《周口店地区地质实习指导书》、蔡建辉等(2005)的《北京房山岩体锆石U-Pb年龄和Sb、Nd、Pb同位素与微量元素特征及成因探讨》等。

本次实习为二年级的地质教学实习,也是地质入门实习,。

组队教员:

徐德斌、赵志丹、张宏远、袁国礼、朱弟成、王建平、于海亮、王小牛、李胜利、王海荣、毛世德、樊春、刘景彦、姚艳斌;实习班级:

011070、011071、011072、011073、013070、013071、013072、061071、061072、015071、062071、062072、062073。

本班带队教师是朱弟成老师和裘碧波老师,分成六个小组。

实习由6月29日开始,8月2日结束,分三阶段进行:

教员示范路线及学生半独立工作路线;学生独立填图、小论文研究与写作;编制图件及最终实习报告。

本次实习完成的主要工作量详细见表1-1。

 

名称

单位

数量

名称

单位

数量

观察点

填图面积

㎞2

观察路线

实测剖面图

1

实测剖面

1

综合柱状图

1

信手剖面

地质图

1

素描

构造纲要图

1

标本

实际材料图

1

产状

表1-1完成的工作量统计表

 

第二章地层

实习区地层发育较全,主要发育有太古界、中新元古界、古生界,新生界零星出露(附图I、附图II)。

第一节太古界

本区太古界统称官地杂岩(ArG),分布于房山岩体南北两侧,区内分布于房山岩体南侧,沿官地—乱石垅—周家坡—山顶庙一带展布,出露面积0.37㎞2(附图I);主要岩性为:

黑云斜长片麻岩、角闪岩、斜长角闪岩和长英片麻岩,内部层序不清,后期又遭受动力变质作用形成糜棱岩;其锆石U-Pb年龄为2521±20Ma(颜丹平等,2005)。

第二节中元古界

中元古界包括长城系、蓟县系,本区仅出露蓟县系的雾迷山组(Jxw)、洪水庄组(Jxh)和铁岭组(Jxt)。

区外在八角寨—栓马庄大桥一带出露完整(图2-1),孤山口火车站也可见雾迷山组(Jxw);区内分布于一条龙—羊屎沟—骆驼山—五副坝一带。

一、雾迷山组(Jxw)

在八角寨—栓马庄大桥一带(图2-1)主要为上部第五段的灰白色中薄层白云岩、灰质白云岩,白云岩中夹有浅灰色、白色硅质条带,劈理化发育,劈理面上可见丝绢光泽的绢云母。

含化石Conophytonsp.(锥叠层石),厚度大于500m,由于仅见其上部,与下伏地层接触关系不详。

孤山口火车站主要出露浅黄色钙质千枚岩和灰色灰质白云岩。

在区内只分布于羊屎沟,面积50m2,主要岩性含透辉石、透闪石、硅灰石和硅质团块的灰白色厚层大理岩,且由于断层作用厚度明显减薄。

二、洪水庄组(Jxh)

在八角寨—栓马庄大桥一带(图2-1)主要岩性为灰色薄层板岩,上部含白云质及白云岩透镜体和砂岩透镜体,厚38m,与下伏雾迷山组呈整合接触。

在区内分布羊屎沟一带,面积不足50m2,主要岩为灰色板岩、千枚岩,由于断层作用使其减薄,与下伏地层呈断层接触。

三、铁岭组(Jxt)

在八角寨—栓马庄大桥一带(图2-1),根据岩石组合,将其分为下、中、上三段,呈“两厚夹一薄,两白夹一黑”:

下段(Jxt1),灰色中厚层白云岩,夹硅质条带,发育水斜层理;中段(Jxt2),深灰色、灰黑色中薄层灰质白云岩,夹多条顺层硅质条带;上段(Jxt3),灰白色中厚层灰质白云岩为主,上部发育大型包卷叠层石,含化石:

Cryptozoonsp.(包心菜状叠层石);Chihsienellasp.(蓟县叠层石)。

总厚186m,与下伏洪水庄组呈整合接触。

在区内分布于一条龙-骆驼山一带,面积约为0.5km²,主要岩性为灰色薄层大理岩,发育硅质条带;由于断层作用使其减薄,与下伏地层呈断层接触。

四、岩相简析

蓟县系岩石普遍经受区域变质,但是,原岩较易恢复。

雾迷山组以白云岩为主,夹燧石条带,代表环潮坪沉积环境;洪水庄组以千枚岩为主,原岩为泥质岩石,代表局限泻湖低能沉积环境;铁岭组上、下段为潮间-潮下高能沉积环境,中段潮间-潮上沉积环境。

因此,蓟县系从雾迷山组开始海水逐渐海退变浅,至洪水庄组沉积期海平面最低;从铁岭组沉积早期开始,海水又经历了两次个由深变浅的过程,直至最后暴露地表,经受风化剥蚀作用。

第三节新元古界

新元古界青白口系包括下马岭组(Qbx)、长龙山组(Qbc)、景儿峪组(Qbj),区外在八角寨—栓马庄大桥(图2-1)和黄院东山梁(图2-2)一带出露。

区内分布于一条龙—骆驼山—山顶庙—房山西一带。

一、下马岭组(Qbx)

在八角寨—栓马庄大桥一带(图2-1),岩性主要为灰色薄层千枚岩、板岩,含化石Chuariasp.(藻类化石),厚161m,与下伏铁岭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底部含有厚30-40㎝的铁褐色风化壳,代表了一次构造升降运动——芹峪运动。

在区内分布于一条龙-骆驼山-山顶庙-房山西一带,呈弧形展布,面积约0.5km2。

主要岩性为:

石榴石云母片岩、红柱石石榴石云母片岩、红柱石云母片岩、炭质板岩。

由于断层作用使其减薄,与下伏地层呈断层接触。

二、长龙山组(Qbc)

在八角寨—栓马庄大桥一带(图2-1),岩性主要为浅灰色中厚层状变质石英砂岩和板岩,厚24m,与下伏下马岭组呈整合接触。

在区内分布于一条龙-骆驼山-山顶庙-房山西一带,呈弧形展布,面积不足0.3km2。

主要岩性为灰黄色变质石英砂岩和砂质板岩。

由于断层作用使其减薄,与下伏地层呈断层接触。

三、景儿峪组(Qbj)

在黄院东山梁(图2-?

)岩性主要为浅灰色钙质板岩,厚55m,与下伏长龙山组呈整合接触。

在区内分布于一条龙南。

主要岩性为灰色板状大理岩和钙质板岩。

由于断层作用使其减薄,与下伏地层呈断层接触。

四、岩相简析

根据原岩恢复及沉积特征,下马岭组代表了泻湖-潮坪沉积环境;长龙山组为滨海浅滩沉积环境;景儿峪组为环潮坪沉积。

青白口纪从早到晚海水逐步加深,最终受晋宁运动影响,暴露地表。

第四节下古生界

黄院东山梁剖面(图2-?

)出露完整。

包括下、中寒武统府君山组、馒毛组、徐庄组、张夏组,上寒武统黄院组及下奥陶统冶里组、亮甲山组和马家沟组。

图区内分布于一条龙南

—骆驼山—山顶庙—向源山—房山西一带,因后期断层作用部分地层难以详细划分,地层厚明显厚度减薄。

一、下、中寒武统(∈1+2)

府君山组(∈1f):

黄院东山梁剖面(图2-)主要岩性为青灰色中厚层豹皮灰岩、纹带状灰岩、具刀砍纹的白云质灰岩、竹叶状灰岩,含化石:

Redlichiasp.(莱德里基虫),厚25m,与下伏景儿峪组平行不整合接触,底部含厚约30㎝的风化壳,代表蓟县运动。

图区内分布于一条龙、骆驼山、向源山,岩性组合为纹带状灰岩,与下伏地层呈断层接触。

馒毛组(∈1+2m):

黄院东山梁剖面(图2-)主要岩性为夹褐黄色白云岩透镜体两层。

厚为46m,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图区内分布于一条龙南—骆驼山—山顶庙—向源山—房山西一带,岩性组合为土黄色千枚岩,风化较严重,与下伏地层呈断层接触。

徐庄组(∈2x):

黄院东山梁剖面(图2-)主要岩性为青灰色中厚层灰岩、青灰色板岩、千枚岩,厚41m,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张夏组(∈2z):

黄院东山梁剖面主要岩性(图2-)灰黑色鲕粒状灰岩与灰色薄层状板岩互层出露,厚36m,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二、上寒武统

黄院组(∈3h):

黄院东山梁剖面(图2-)主要岩性为灰黄色,含化石:

Ptychaspissp.(褶盾虫),Blackwelderiasp.(蝴蝶虫),厚123m,与下伏张夏组为整合接触。

区内的分布在一条龙南—骆驼山—山顶庙—向源山—房山西一带,岩性为泥质条带灰岩,偶见板状大理岩,面积约为500㎡,由于断层作用使其减薄,与下伏地层呈断层接触。

三、下奥陶统

冶里组(O1y):

在黄院东山梁,主要岩性青灰色中厚层泥质纹带灰岩、中厚层灰岩,夹白云质灰岩和白云质豹皮灰岩,含化石:

Pilocerassp.(枕角石),Ophitetasp.(蛇卷螺),厚67m,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亮甲山组(O1l):

在黄院东山梁,主要岩性为灰色中厚层白云岩与灰质白云岩,含少量燧石团块,含化石:

Armenocerassp.(阿门角石),厚70m,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马家沟组(O1m):

在黄院东山梁主要岩性为青灰色厚层灰岩、纹带灰岩、豹皮灰岩,夹薄-中层白云质灰岩,厚180m,与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区内分布于一条龙南—骆驼山—山顶庙—向源山—房山西一带和164背斜核部、煤碳沟一带,岩性为灰岩、结晶灰岩,与下伏地层呈断层接触。

四、岩相简析

下古生界原岩易于恢复。

寒武系代表滨海-浅海沉积,其中中寒武世海水相对较深,水动能较低。

下奥陶统冶里组与马家沟组为浅海沉积,亮甲山组为碳酸盐岩台地潮坪沉积。

第五节上古生界

上古生界分布于图区中部及西南部,主要包括上石炭统本溪组(C2b)、太原组(C3t)和下二叠统山西组(P1s)、杨家屯组(P1y)。

一、中、上石碳统

本溪组(C2b):

分布主要在太平山、大砾岩山、煤碳沟及牛口峪等(图2-?

),面积约260㎡。

岩性组合为:

灰绿色厚层状硬绿泥石角岩,灰色红柱石角岩,杂色砂纸及粉砂质板岩,灰色生物碎屑灰岩,灰色、灰黑色红柱石角岩,灰色、浅灰色压力影板岩。

底部在太平山北坡出现底砾岩(三好砾岩)。

化石:

Fusulinasp.(纺缍蜓)及蜓、腕足类、双壳类、植物类等碎片。

厚36.8m,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图2-?

),代表了一次构造升降运动——加里东运动。

详细文字剖面描述如下(附图III):

⑩灰黑色板岩………………………………………………………………………………………1.0m

⑨灰白色红柱石石英砂岩,该层为“Ⅰ砂”……………………………………………………7.5m

上覆地层为太原组(C3t)

整合接触

本溪组(C2b):

厚36.8m

⑧灰色、灰黑色红柱石角岩………………………………………………………………………9.3m

⑦灰色、浅灰色压力影板岩………………………………………………………………………9.5m

⑥灰色生物碎屑灰岩………………………………………………………………………………1.8m

⑤杂色(灰-深灰色、黄-灰黄色、褐色、粉红色等)砂纸、粉砂质板岩……………………10.5m

④灰色红柱石角岩…………………………………………………………………………………4.9m

③灰绿色厚层状硬绿泥石角岩……………………………………………………………………0.8m

─────平行不整合接触─────

下伏地层为马家沟组(O1m)

②灰色中厚层角砾状灰岩…………………………………………………………………………3.7m

①青灰色厚层状结晶灰岩…………………………………………………………………………>10m

太原组(C3t):

主要分布在太平山南坡、北坡及牛口峪水库一带,面积约为2.5km2,由下而上依次为:

灰白色红柱石石英砂岩,灰黑色板岩,含红柱石石英砂岩,黑色板岩夹炭质板岩(煤线),灰黄色变质粉砂岩、粉砂质板岩。

含化石:

Neuropterisovata(卵脉羊齿)。

厚46.6m,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详细文字剖面描述如下(附图III):

褐灰色变质岩屑砂岩,为“Ⅱ砂”………………………………………………………………17.0m

上覆地层为山西组(P1s)

整合接触

太原组(C3t):

厚46.6m

灰黄色变质粉砂岩、粉砂质板岩、炭质板岩……………………………………………………13.8m

黑色板岩夹炭质板岩(煤线),该层为“Ⅰ板”及“Ⅰ煤”…………………………………6.0m

含红柱石石英砂岩………………………………………………………………………………18.3m

⑩灰黑色板岩………………………………………………………………………………………1.0m

⑨灰白色红柱石石英砂岩,该层为“Ⅰ砂”……………………………………………………7.5m

整合接触

下伏地层为本溪组(C2b)

⑧灰色-灰黑色红柱石角岩………………………………………………………………………9.3m

二、下二叠统

山西组(P1s):

分布在南洛凹至簸箕掌一带及南部区域,面积近2km2。

由两个沉积旋回构成,第一旋回底部为厚层块状变质含砾岩屑砂岩、岩屑砂岩,向上渐变为中薄层中细粒岩屑砂岩、粉砂岩和黑色炭质板岩;第二旋回底部为中厚层中细粒岩屑砂岩,向上过渡为薄层粉砂岩及粉砂质板岩并夹可采煤一层。

含化石:

Sphenophyllumsp.(楔叶),Lobatannulaniasinensis(中华瓣轮叶)。

厚48.6m,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详细文字剖面描述如下(附图III):

浅灰色厚层变质复成分角砾岩………………………………………………………………5.0m

上覆地层为杨家屯组(P1y)

整合接触

山西组(P1s):

厚48.6m

黑色炭质板岩夹煤线,为“Ⅲ板”及“Ⅲ煤”……………………………………………9.5m

深灰色变质岩屑砂岩,为“Ⅲ砂”…………………………………………………………10.4m

黑色炭质板岩夹煤层,为“Ⅱ板”及“Ⅱ煤”……………………………………………11.7m

褐灰色变质岩屑砂岩,为“Ⅱ砂”…………………………………………………………17.0m

整合接触

下伏地层为太原组(C3t)

灰黄色变质粉砂岩、粉砂质板岩、炭质板岩………………………………………………13.8m

杨家屯组(P1y):

分布于南洛凹-罗卜顶-簸箕掌一线,散布于山西组(P1s)地层内,煤矿沟东西两侧也有分布,面积0.4km2,主要岩性为浅灰色厚层变质复成分角砾岩,即豆腐块砾岩,砾块为白色、灰白色,磨圆不佳。

厚100m,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三、岩相简析

本溪组原岩为一套泥质岩石组合夹碳酸盐岩,代表泻湖-潮上坪沉积;太原组以砂泥互层为特点,代表海陆过渡环境的河流—湖沼沉积;山西组和杨家屯组砂岩、泥岩交替沉积,并夹有少量煤层或煤线,是河流-湖泊及沼泽环境的沉积。

第六节新生界

新生界主要分布于周口河两侧及山前平原区,少量分布于碳酸盐岩溶洞内。

现以周口河河流阶地沉积(图2-?

)、北京猿人洞沉积为例分别介绍(图2-?

)。

一、河流阶地沉积

主要分布与周口河两侧附近,由于河流的侧蚀作用形成的河床经三次抬升作用形成了三级阶地(图2-),以实习区附近的周口桥小公园为观察点为例分别为:

公路所处的一级阶地、铁路所处的二级阶地和探矿所篮球场所在的三级阶地。

一级阶地为堆积阶地,二级阶地为基座阶地,三级阶地有基岩出露,为侵蚀阶地。

河流阶地岩性为第四系的砂砾石、亚砂土、粘土。

二、北京猿人洞沉积

北京猿人洞洞穴沉积主要分布于龙骨山上,洞穴堆积岩性为灰质角砾、亚砂土,含化石Sinanthropuspekingensis(北京人),Homosapiens(山顶洞人),Sinomegacerospachyosteus(肿骨鹿)等。

详细文字剖面描述如下

1-2层:

夹石灰华的角砾层,厚约4m;

3层:

粗角砾层,含有洞顶崩塌形成的大石灰岩块,1966年的头盖骨出现在此层,厚约3m;

4层:

灰烬层(上文化层)含有烧骨、烧石和大的石灰岩块,厚约6m;

5层:

硬灰层,厚约1m;

6层:

角砾层,含巨大石灰岩块和鬣狗类,厚约5m;

7层:

砂层,厚约2m;

8-9层:

含灰烬的角砾层(下文化层)约一半以上的北京猿人化石发现在此层,厚约6m;

10层:

红土(上部)和灰烬(下部)层,厚约2m;

11层:

角砾岩层,1929年第一个北京猿人头骨发现在此相当的层位,厚约2m;

12层:

红砂层,厚约2m;

13层:

含鬣狗的泥沙层,底部为巨砾,厚约2m。

第三章岩浆岩

岩浆岩包括侵入岩和喷出岩,实习区仅见侵入岩。

周口店地区侵入岩出露面积最大的是房山岩体,在牛口峪分布有“灯泡岩体”,三不管沟至大砾岩山以北有闪长玢岩岩脉。

本次实习侵入岩从闪长玢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均有出露。

第一节房山岩体

房山岩体位于图区的西北部东山口第一采石场-官地东一带,平面形态上近于圆形,出露面积54㎞2,是一个中等规模岩株,接触面产状较陡,一般倾向围岩。

房山岩体主要由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组成。

从边部向中心可分为边缘相(石英闪长岩)、过渡相(似斑状花岗闪长岩)和中间相(巨斑状花岗闪长岩),在边缘相和过渡相中,发育大量包体。

岩体与围岩官地杂岩、铁岭组大理岩呈侵入接触关系(图3-?

)。

花岗闪长岩锆石U-Pb年龄为130.7+-1.4Ma(蔡剑辉等,2005),侵位于早白垩世。

一、石英闪长岩

石英闪长岩零散分布于花岗闪长岩的边缘,在图区东山口第一采石场一带、官地村西北一带分布,面积约为0.6-0.8㎞2。

石英闪长岩为灰白色,中细粒,块状构造,也可见条带状构造及班杂构造,主要由斜长石、黑云母、角闪石组成。

斜长石,灰白色,呈自形到半自形的板条状分布,大小约为0.5mm*2mm—2mm*5mm,含量约占65%,部分绿帘石化;黑云母,黑色片状,可见闪亮的极完全解理面,大小约0.3mm—3mm,约占5%;角闪石,黑色较长柱状,截面多为六边形,大小为0.2mm—4mm,占15%。

此外,还可见石英,约占10%,油脂光泽,颗粒大小为0.5mm—3mm;钾长石,约占2%,浅肉红色。

榍石等其他矿物约占2%,榍石截面呈菱形,大小约为1mm。

二、花岗闪长岩

花岗闪长岩分布于图区北部,沿东山口采石场北至官地东延伸,占房山岩体出露面积的96%以上。

以东山口第一采石场处的花岗闪长岩为例:

灰白色,中粗粒,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可见班杂构造。

斑晶为斜长石、钾长石、石英,基质主要为斜长石、钾长石、石英、黑云母、角闪石。

其中斑晶,斜长石为灰白色板条状,大小4×8㎜左右,约占总体的45%;钾长石为浅肉红色短柱状,横截面长为长方形,大小约5×6㎜,占总量的20%;石英烟色,粒状,具油脂光泽,约占总量20%。

基质中的斜长石、钾长石、石英颗粒为细粒;黑云母为黑色片状,具极完全解理面,大小约2×2㎜;角闪石暗绿色长柱状,约占总量8%。

此外副矿物榍石,含量约1%。

三、房山岩体中的包体

房山岩体包体现象多见,主要集中于边缘相和过渡相,分同源包体和异源包体(捕掳体)。

1、同源包体主要分布于东山口和125.5高地周围,岩石类型主要为镁铁质和正长花岗岩,寄主岩为中细粒石英闪长岩或中粗粒花岗闪长岩。

MME包体平面形态多呈被拉伸的椭圆状,长轴方向代表岩浆的流动方向,说明MME包体可能是在岩浆流动过程中冷凝形成的;同时,由于钾长石形成晚,会有钾长石“落”入包体中,有的钾长石晶体存在于包体中,有的骑跨在寄主岩界线上(图3-)。

正长花岗岩包体平面形态一般近长方形。

2、异源包体主要分布于125.5高地附近和官地(图3-),岩石类型主要为黑云母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角闪岩、变质石英砂岩,寄主岩为中细粒石英闪长岩或中粗粒花岗闪长岩。

黑云母斜长片麻岩捕掳体平面形态近长方形,斜长角闪岩捕虏体次棱角状;也可见有冷凝边和烘烤边的现象(图3-);角闪岩捕掳体风化严重,呈下凹状。

3、包体的研究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