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1讲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讲义浙科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27112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19.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1讲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讲义浙科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1讲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讲义浙科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1讲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讲义浙科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1讲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讲义浙科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1讲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讲义浙科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1讲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讲义浙科版.docx

《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1讲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讲义浙科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1讲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讲义浙科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1讲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讲义浙科版.docx

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1讲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讲义浙科版

第31讲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

[考试标准]

知识内容

必考要求

加试要求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2)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c

c

c

c

c

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

(1)生态系统的稳态

(2)稳态的调节

a

b

a

b

考点一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1.能量流动的过程

(1)概念理解

 ⇓

 ⇓

—太阳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

 ⇓

(2)流动过程

①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②能量散失的途径是呼吸作用(代谢过程)。

③流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是太阳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

2.能量流动的特点及意义

(1)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

相邻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一般约为10%,若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可绘成能量金字塔。

(2)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方向的、不可逆的。

(3)研究意义

①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②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3.能量传递效率的公式

能量传递效率=

×100%。

[诊断与思考]

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

(1)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 × )

(2)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 × )

(3)除最高营养级外,某一营养级的总能量由四个部分组成:

自身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和未被利用的能量( √ )

(4)由于散失的热能不能被生产者再固定,且食物链中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不可逆转,所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方向的( √ )

(5)拔去田地中的杂草是人为地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 )

(6)兔吃草后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是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 )

(7)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该狼获得了兔子能量的约10%( × )

(8)能量流动规律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散失的热能越多,所以能量流动一般不会超过4~5个营养级( √ )

2.如图表示能量在两个营养级之间的流动过程,请据图思考下列问题:

(1)第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与其摄入量和粪便量有怎样的关系?

提示 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

(2)上一个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是不是全部流向下一个营养级?

为什么?

提示 不是。

一部分能量被自身呼吸所消耗,还有一部分被分解者所利用,总有一部分能量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

(3)为什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特点?

提示 单向流动的原因是:

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的顺序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是一定的。

能量流动不能循环,原因是散失的热能不能再被利用;

逐级递减的原因是:

某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自身呼吸要消耗一部分,还有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所以不能将全部的能量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题组一 能量流动的过程

1.某生态系统中有A、B、C、D四种生物,构成食物链A→B→C,D为分解者,如图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入B处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的甲表示B的同化量,乙表示B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B.参与丁过程的都是异养型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等

C.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B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K/2

D.图中D的能量不全部来自B生物

答案 C

解析 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B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即K值,C错误;B摄入量为其同化量和粪便量之和,其同化量一部分用于呼吸消耗,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丁过程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分解者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等,都是异养型生物;D的能量可来自于B的粪便,而此部分属于上一营养级A的能量。

2.如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的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⑤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

B.⑤中包含了三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

C.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00%

D.在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生态系统中,①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答案 D

解析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A正确;三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是它的上一个营养级次级消费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故⑤中包含了三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B正确;②是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③是次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所以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00%,C正确;在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主要来源是人工喂食的饲料(有机物),故①+人工喂食的饲料(有机物)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D错误。

题组二 能量流动的特点

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由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所以营养级越高则所同化的能量就越少

B.由于散失的热能不能被生产者重新固定,所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不可循环的

C.充分利用作物秸秆等可以提高能量传递的效率

D.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答案 C

解析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部分能量被分解者所利用,所以营养级越高同化的能量就越少,A正确;生产者只能固定光能或化学能,而不能固定每个营养级及分解者所散失的热能,所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B正确;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不能人为改变,充分利用作物秸秆只能提高能量利用率而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D正确。

4.如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Ⅰ和Ⅳ是实现物质循环的关键生态成分

B.该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只有1条食物链:

Ⅰ→Ⅱ→Ⅲ→Ⅳ

C.E1表示的能量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所摄入的能量

D.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

答案 C

解析 图中Ⅰ代表生产者,则E1表示的能量主要为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摄入的能量;Ⅱ、Ⅲ和Ⅳ都代表消费者,实现物质循环的关键生态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每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可能有很多,该图所示的食物网可能由很多条食物链组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能量不能循环利用。

题组三 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

5.某同学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D2)

B.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W1

C.流入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可表示为(A2+B2+C2)

D.图解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答案 C

解析 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D1),A1表示呼吸作用消耗,B1表示未被利用,C1表示流向分解者,而D1=A2+B2+C2+D2,是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A正确;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A1+B1+C1+D1)=D1/W1,B正确;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为D1=(A2+B2+C2+D2),C错误;图解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单向流动表示沿着食物链向高营养级传递,而不能倒过来流动;逐级递减表示前一营养级生物所包含的能量一般只有10%能够传给下一营养级生物,D正确。

6.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103kJ/(m2·y)]。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A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

B.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625%

C.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9.6×104kJ/(m2·y)

D.捕食关系一般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

答案 C

解析 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去向包括流向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和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三个途径。

因此,图中A代表的是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A正确。

肉食性动物从植食性动物获得的且同化的能量=5.1+2.1+0.25+0.05-5=2.5×103kJ/(m2·y),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2.5+4+9+0.5=16×103kJ/(m2·y),传递效率=2.5/16×100%=15.625%,B正确。

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有两个,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和有机物输入,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9.6×104kJ/(m2·y)+流入植食性动物的能量,C错误。

食物链是以食物关系形成的联系,捕食关系的单向性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D正确。

1.每一营养级的能量来源与去路分析

消费者摄入能量(a)=消费者同化能量(b)+粪便中能量(c),即动物粪便中能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能量,应为上一个营养级固定或同化能量。

消费者同化能量(b)=呼吸消耗(d)+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e)。

生长、发育和繁殖(e)=分解者利用(f)+下一营养级同化(i)+未被利用(j)。

所以有:

(1)未被利用的能量:

包括生物每年的积累量和动植物残体以化石燃料形式被储存起来的能量。

(2)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3)动物同化的能量与摄入量之间的关系:

动物同化的能量=摄入量-粪便有机物中的能量,即摄入的食物只有一部分被同化。

(4)流入一个营养级的能量:

是指被这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的全部能量。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中的几点误区

(1)误区一:

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只能是光能。

由于生产者固定能量的方式有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光合作用利用的能量是光能,但化能合成作用利用的是化学能,所以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光能或化学能。

(2)误区二:

生物数量金字塔与能量金字塔完全一致。

能量金字塔体现的是营养级与营养级所含总能量的关系,而生物数量金字塔体现的是营养级与个体数量的关系,所以生物数量金字塔有时会出现倒置的现象。

(3)误区三:

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利用率。

能量传递效率体现的是能量流动过程中所遵循的客观规律,不能随意改变;但能量利用率可以人为改变,例如充分利用作物秸秆就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

3.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计算方法

关于能量在营养级之间传递的计算,一般从食物链和食物网两个方面分析:

(1)能量在食物链中传递的计算(传递效率按10%计算)

①在一条食物链中,若某一营养级的总能量为n,则传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n×10%(即0.1n);

②在一条食物链中,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为n,则上一营养级的能量为n÷10%=10n。

(2)能量在食物网中传递的计算

①若一食物网中,已知最高营养级增重为N,要求最多消耗第一营养级多少能量时,应按最长食物链计算;

②若一食物网中,已知第一营养级能量为M,要求最高营养级最少获得多少能量时,应按最长食物链计算。

考点二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碳循环的路线

大气圈→植物和动物→分解者→大气圈。

2.碳循环的过程

(1)如图所示

(2)过程解读

①碳的存在形式

②碳循环形式

进入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内部

返回无机环境

形式

CO2

含碳有机物

CO2

方式

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

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

a.生物的呼吸作用

b.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c.化石燃料的燃烧

③实现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的关键环节是生产者和分解者。

④目前由于大气中CO2含量持续增加,碳循环平衡被打破,形成温室效应。

3.碳循环的特点

(1)反复利用,往复循环。

(2)具有全球性。

4.大气圈中的CO2变化特点

有着明显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

[诊断与思考]

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

(1)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 )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往复循环( × )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所以物质和能量都是循环往复的( × )

(4)有光照的条件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才是同时进行的( × )

(5)与碳循环有关的生理活动有光合作用、细胞呼吸和化能合成作用等( √ )

(6)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大力植树造林都可以有效地缓解温室效应( √ )

2.如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生理过程。

请据图思考下列问题:

(1)甲、乙、丙、丁分别代表生态系统的什么成分?

并简述判断的理由。

提示 甲和丁之间有双向箭头,且其他几种成分都有箭头指向丁,所以丁为大气中的CO2库,甲为生产者;甲和乙都有箭头指向丙,所以丙为分解者,则乙为消费者。

(2)碳在甲、乙、丙之间的流动形式是什么?

在甲(或乙或丙)与丁之间的流动形式又是什么?

提示 在甲、乙、丙之间的流动形式是有机物,在甲(或乙或丙)与丁之间的流动形式是CO2。

(3)图中的字母分别表示什么过程?

提示 b代表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

d和c代表细胞呼吸,f代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a代表捕食,e和g代表动植物的遗体、排遗物等提供给分解者。

题组一 碳循环的过程及特点分析

1.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其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碳循环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

B.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图中E生物数量大量减少,推测短期内与之相邻的两个营养级生物数量发生的变化是D增多,F减少

C.该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包括图中的D、E、F、B

D.在A→C过程中碳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在F→B过程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

答案 C

解析 分析图形,A、B、D、E、F均有箭头指向C,则C是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库;A、C之间为双向箭头,A为生产者;A、D、E、F均有箭头指向B,则B为分解者,D、E、F为消费者;图示中包含的食物链为A→D→E→F,故E减少,短时间内D增多,F减少;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2.

右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的流动

B.能完成该循环的生物一定含有叶绿体和线粒体

C.A、B所示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D.进行A过程的生物是自养型生物

答案 B

解析 物质是能量的载体,因此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的流动,A正确;图中A过程表示光合作用,B过程表示呼吸作用,蓝细菌既能进行光合作用,也能进行呼吸作用,但是没有叶绿体和线粒体,B错误;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C正确;A过程是利用二氧化碳合成(CH2O),该过程可表示生产者的光合作用,生产者均属于自养生物,D正确。

题组二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分析

3.图1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B、C、D是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成分,1、2、3、4、5、6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图2为该生态系统中某一食物链及部分能量流动情况。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图1中,B、C分别属于初级消费者、生产者

B.图1中能表示呼吸作用过程的只有2、4、5

C.如果A发生瘟疫,D的数量将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D.在图2的食物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兔与狼(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 C

解析 图1中C是生产者,B是分解者,D是初级消费者,A是次级消费者,A错误;图中的过程3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其实质也是呼吸作用,B错误;如果次级消费者A因发生瘟疫而数量减少,则初级消费者的数量会增加,增加后会导致生产者数量减少,D又会因食物减少而数量减少,最后趋于相对稳定状态,C正确;图2中的①和②代表兔和狼的摄入量而不是同化量,所以②/①的比值不能代表兔与狼(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4.分析以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简图,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

A.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

B.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C.能量①②③④的总和便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D.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答案 C

解析 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指生产者总的同化量,①②③④的总和小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题组三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的应用实例分析

5.如图是近年在某县试验成功并大范围推广的生态农业模式,有关此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图中位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螺、昆虫、鸭

B.鸭和螺之间是捕食与竞争关系

C.该生态系统中鸭所固定的能量包括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饲料中的化学能

D.图中微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鸭的粪便,各种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都是分解者

答案 D

解析 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有的是生产者、有的是消费者、有的是分解者,D选项错误。

6.如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下列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微生物利用的是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

B.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中能量的传递效率

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可以促进物质循环再利用

D.食用菌、产甲烷杆菌及蚯蚓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答案 B

解析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因此微生物利用的是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能量利用率,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沼渣、沼液还田可以促进物质循环利用;营腐生生活的食用菌、产甲烷杆菌及蚯蚓都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1.对物质循环过程相关图解的识别

(1)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

(2)将上图换成字母,如下面三种变式图,据图判断A、B、C、D各代表哪种成分。

①图1——先根据双向箭头判断:

A和B应为生产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不能写成“无机环境”。

再根据A→C判断:

C为消费者,剩下的D为分解者。

②图2——根据A与C之间的双向箭头判断:

A是生产者,C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根据A、B、D的箭头都流向E,可进一步判断:

B是初级消费者,D是次级消费者,E是分解者。

③图3——根据A与E之间的双向箭头判断:

A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E为生产者。

然后观察剩余的几个成分,其中其他生物部分的箭头都指向C,所以C是分解者,剩余的B、D、F则为消费者。

图解中的食物链是E→F→D→B。

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的关系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以碳循环为例)

形式

以有机物为载体

以化学元素形式流动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全球性、循环性

范围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

生物圈(全球性)

图示

3.能量传递效率与能量利用效率的辨析

(1)能量传递效率:

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若以“营养级”为单位,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一般为10%。

(2)能量利用效率:

通常考虑的是流入人体中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或流入最高营养级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或考虑分解者的参与,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

考点三 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

1.生态系统的稳态

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表现出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

2.稳态的原因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3.稳态的调节:

反馈调节

(1)负反馈:

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结果:

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

(2)正反馈:

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结果:

使生态系统远离稳定。

4.生态系统稳态的破坏

(1)破坏原因:

外来干扰超过一定的限度,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本身就会受到损害。

(2)破坏因素:

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3)对生产生活的启示:

人类活动除了要讲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外,还要特别注意生态效益和生态后果。

[诊断与思考]

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

(1)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 × )

(2)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遭到严重破坏时,往往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原因是其自我调节能力较低( × )

(3)人类的活动可以影响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高低( √ )

(4)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 )

(5)生态系统中并非生物数量越多,生态系统越稳定,而是生态系统中的食物关系越复杂,生态系统越稳定( √ )

2.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具体表现

(1)由下面的图示可得出生态系统在结构上相对稳定。

(2)生物群落的能量输入与输出相对平衡,物质的输入与输出相对平衡,可得出生态系统在功能上相对稳定。

3.图A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示意图,图B为某湖泊生态系统中发生的某种调节活动。

请据图思考下列问题:

(1)反馈调节有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图A和图B分别属于哪一种?

提示 图A所示的是负反馈调节,图B所示的是正反馈调节。

(2)请写出图A中的食物链。

提示 乙→甲→丙。

(3)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后,会影响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其中的反馈调节和图中的哪种调节方式相同?

提示 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后,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种反馈调节是负反馈调节,和图A中的调节方式相同。

题组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基础的分析

1.地球上各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自我调节能力。

与农田、草原、冻原等生态系统相比较,热带雨林的自我调节能力特点是(  )

A.种群数量调节能力强,抵抗外界干扰能力弱

B.分解力弱,生产力强

C.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D.能量流动速度快,物质循环速度慢

答案 C

解析 与农田、草原、冻原等生态系统相比较,热带雨林的组成成分最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热带雨林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数量均较农田、草原、冻原等生态系统多,故生产力强,分解力也强;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紧密联系的,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速度都较快。

2.某海域随着气温升高,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大量繁殖,导致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浮游动物减少;由于石油泄漏导致该海域大量海鱼死亡,进而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生生物死亡。

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温度升高引起的变化不属于负反馈调节,石油泄漏引起的变化属于负反馈调节

B.温度升高引起的变化属于负反馈调节,石油泄漏引起的变化不属于负反馈调节

C.温度升高和石油泄漏引起的变化均属于负反馈调节

D.温度升高和石油泄漏引起的变化均不属于负反馈调节

答案 B

解析 温度升高导致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大量繁殖,导致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浮游动物减少,调节的结果是藻类和浮游动物都恢复到最初的数量,维持相对稳定状态,属于负反馈调节;石油泄漏引起大量海鱼死亡,进而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生生物死亡,水生生物的数量偏离了最初的状态,没有维持相对稳定,不属于负反馈调节。

生态系统调节中正反馈和负反馈的比较

比较项目

正反馈调节

负反馈调节

调节方式

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结果

常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

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实例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