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第一章打印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23221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9.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修第一章打印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思修第一章打印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思修第一章打印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思修第一章打印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思修第一章打印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思修第一章打印版.docx

《思修第一章打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修第一章打印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思修第一章打印版.docx

思修第一章打印版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本章概述:

本章主要包括三个基本问题:

第一,理想信念是什么;第二,大学生应该树立怎样的理想信念;第三,大学生怎样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教学目的与要求: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最富于理想的年龄,也是信念信仰形成的关键时期。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大学生了解理想、信念、信仰的基本特征及相互关系,懂得人生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青年是社会的未来,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通过学习,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信念,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在思想认识的基础上,自觉地投身于实践,将理想的实现落实为自我完善的具体过程,并能正确地对待理想实现过程中的困境与挫折。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想信念信仰的特征及关系在个体人生价值中的地位;理想信念对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基本内涵;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理想实现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认识。

理想是通向成功大门的阶梯。

但是如果只有理想没有信念,就像一只船,虽有自己的方向,但碰到海上的狂风暴雨,电闪雷鸣时,在行驶中也可能翻转,到达不了胜利的岸边。

第一节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导入】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大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他们的理想信念如何,政治思想观念如何,直接关系着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兴衰成败。

由于理想信念在人的主观精神世界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和统领的作用。

所以,这方面的精神真空将导致青年大学生人格素质的片面性。

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在行刑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我觉得没有理想是最大的失败。

这几年没什么追求,就是很失败。

”他还说“有信念的人,活着才会快乐。

”这是马家爵在生命最后时刻的人生感悟。

没有理想的,也许并不是马家爵一个人。

【资料】

有比较多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开始有所动摇,对于我国能否继续坚持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共同富裕等等问题表示出一种担忧和怀疑。

出现了重视物质利益,淡化理想信念;重视个人理想,忽视社会责任;重视生活理想,忽视道德理想;社会政治理想模糊的令人堪忧的倾向。

大学生理想信念呈现多元化甚至迷失的现象,价值观越来越功利化。

孩提时代,我们都听说过“理想”一词,甚至从小我们都树立了自己的理想,“四有”新人第一有就是“有理想”,可见理想伴随着一个人的成长,尤其是青年学生,更是与理想作伴。

理想与信念密不可分,但什么是理想,如何树立正确的理想,什么是信念,如何坚定正确的信念,是我们本章所解决问题。

20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萨特曾说过,人就像一头驴,拉着一辆车,在车辕上绑着一根长棍,长棍前面吊着一根红萝卜。

这头驴想要吃到那根红萝卜,就用力往前拉,但随着车子往前移动,那根红萝卜也在往前移动。

于是,这头驴总是吃不到那根红萝卜,但由于这头驴想要吃到那根红萝卜而做出的种种努力,就使这架车不断地前进了。

理想之于人和社会,正如那根红萝卜之于那头驴和车子。

不过,理想是人自己设定的,而且并非总是遥不可及的,而是随着一种理想的实现,又会产生新的更远大的理想。

有无理想,是人与其他动物的重要区别。

理想的高低,是杰出的人与平庸的人的重要区别。

人生活在现实中,却又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不断地改变着现实,从而推动着历史的进步。

但理想对人生和社会的这种推动作用,又需要人们对自己的理想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信仰。

同时,个人的理想、信念、信仰又与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富强和人类的幸福紧密地连在一起。

一、理想信念信仰的含义与特征

(一)理想的含义与特征

1.理想的含义

“理想”一词,最初来源于希腊语“ideal”,意思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在中国古代,理想叫做“志”,即志向。

孔子讲“三军可夺率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未来事物的想象或希望”(多指有根据的、合理的、跟梦幻、幻想不同).

《新华辞典》解释为“对美好未来的设想(多指有根据的、可以实现的、区别于梦想、幻想不同).”

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它是人的价值意识的最高形态,表现了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对未来价值目标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因此所谓理想,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现实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2.理想的特征

(1)时代性

饥饿的年代,理想是温饱;

温饱的年代,理想是文明;

离乱的年代,理想是安定;

安定的年代,理想是繁荣。

赫鲁晓夫称:

“共产主义是一盘土豆烧牛肉的好菜”,五、六十年代我国人民心目的现代化理想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朝鲜人民向往的小康生活:

吃米饭、喝肉汤,穿绸缎、住瓦房。

保尔·柯察金比尔·盖茨

二者代表了不同时代的人们对于理想的追求。

革命战争年代,为国家的独立人民的安危而献出自己的热血青春是至高无上的追求;在和平年代,抓住时代发展契机,用知识和科技推动世界发展并创造出巨大财富已经成为人们新的追求。

所以说,保尔和盖茨虽然生活在不同年代,但是都顺应了他们所处的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步伐,他们都是自己时代的英雄。

(2)现实可能性

真正的理想,又需要具有实现即变成现实的可能性。

理想是立足于现实基础之上、经过努力可能实现的志向和抱负。

这是理想和空想、幻想的根本区别。

空想也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想象,反映了人们所追求的一定目标。

但它脱离实际,违背客观,因而是一种永远也不可能实现的主观臆想。

幻想也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想象。

有些幻想是不切实际的空想,有些则是符合现实发展要求的想象,如科学幻想,只是目前还没有足够的根据和实现的条件,一旦条件具备,就有实现的可能。

所以,理想不是脱离实际违背客观的空想,也不是还没有足够条件和根据的幻想,而是立足于现实基础上、经过努力可能实现的志向和抱负。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理想又是以现实为基础的。

贺麟先生说过,“离开现实而言理想,理想就会成为幻想和梦想,离开理想而言现实,现实就会成盲目的命运和冷酷无情的力量……事实上有许多人埋没在现实之中,为现实所束缚,作现实的奴隶,更有许多人,沉溺于幻想中,不认识现实,极力逃避现实。

”因此,理想的形成,不仅体现了人们向往美好的情感,而且需要人们理性地认识现实的客观条件及其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从而把自己的理想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使之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二千多年前,人类就有了“顺风耳”、“千里眼”的设想,许多人为此孜孜不倦,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落后,人类无法实现其梦想,只有孙悟空才能办到。

今天,手机、雷达和信息技术的使用使人们这方面的理想成为了现实。

更多的人在想,以后会有什么新技术新发明出现呢?

人类社会就是这样发展的。

古往今来,也总是有一批人热衷于发明不需要能量的“永动机”,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你的个子如果很矮,却偏偏幻想着成为美国乔丹那样的NBA公牛队的灌篮高手,同二米的高个较量,恐怕也是难以实现的。

因为它不符合社会实际。

•理想在现实中产生,具有强实践性;

•空想尽管也是一种对未来的想像,但空想是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想,不具有实践性。

•幻想和空想不同,幻想尽管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具有操作性,受当时条件的制约,但不意味着将来可以实现,比如科学幻想。

(3)实践性

真正的理想不只是对未来目标的主观想象,它要变为现实还要人们在实践中付出自己的主观努力。

把空想、幻想看承是不能实现的一种想象,并不是排斥想象本身,理想也是一种想象。

一般来说,人们在理性想象之前豆油一个空想、幻想的阶段。

比如,我们小的时候总有许多堇色的梦,幻想将来能搬到宇宙上去住,或者希望有机器人能帮助做家务事等,这些在当时是不现实的幻想,在现代社会则已变成现实,有的也正在或者将要变成现实。

人们对个人生活如此,对于社会和国家的想象也如此。

比如我国东晋时期大诗人陶渊明,通过文学的手法,描绘了一个个人人平等、相亲相爱、耕者有其田的繁花似锦的“桃花源”,把它作为理想社会,这种社会只能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又如在16世纪英国人莫尔的《乌托邦》和意大利的康柏内拉的《太阳城》在资本主义制度还处在建立时期,就对未来社会制度作了空想的描述,当然只能是一种幻想。

源于希腊文的“乌托邦”一词本意就表示这只是一个乌有的地方,是“乌有”的事情。

还有后来的欧洲三大空想家罗伯特.欧文、亨利.圣西门和沙利.傅立叶,他们所创立的社会理想就是一种“空想社会主义”。

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科学认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人类社会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理想才由空想变成现实。

简单的说,梦想是一种对于事物的美好憧憬,甚至是一种夸大的脱离现实的想法。

理想是自己制定的目标,可以经过努力奋斗而获得的。

当然很多事物也不是绝对的,也许在目前技术无法达到的领域来说是一种梦想,但是也许未来就成为了理想甚至是现实的事物。

就如现在的宇宙飞船、高铁、无人驾驶飞机,在过去就是梦想可是人类经过多年的努力将梦想变成理想变成现在的现实。

(4)超越性

理想是对现实的超越,它高于现实。

理想是关于未来“应怎样”的设想,而现实是现在实际“是怎样”。

事实与应当、“是怎样”与“应怎样”之间总是有一定的差距。

理想是指向未来的价值目标,是现实生活中尚未存在的东西。

人不仅生活在现在,而且生活在对未来的追求之中;人们根据自己对未来的设计蓝图不断地推动着现在的变化,改造着现实。

理想以预见的方式反映未来,把握未来:

“将来如何如何……”。

因而,理想具有超前性,它高于现实,超于现实。

这正是人高于其它动物之处。

马克思曾指出,蜘蛛织网与工人的纺织相似,而蜜蜂建造蜂房的本领甚至使建筑工程师感到惭愧;但最蹩脚的建筑师也比最灵巧的蜜蜂更高明,因为建筑师在动手建造一个建筑物之前,已经先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同时,与现实相比,理想是更为美好的。

人们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而与理想相比,现实则显露出其缺陷。

正因如此,理想对人们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它吸引着人们通过自己的奋斗,不断地改造现实,从而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5)个体性

理想的差异性,或者说理想的多样性,首先是说在不同的社会生活中,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们会产生不同的理想。

人的理想会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比如,中国古代儒家的社会理想,是一个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听,长惠幼顺、亲亲尊尊,依礼而行的差序社会。

封建士大夫向往的是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而劳动人民向往的是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生活,“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坑头”的小农生活理想。

而近代启蒙思想家的社会理想,则是一个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社会。

其次,一个人在其人生的不同阶段,会产生不同的理想,或者对自己的理想进行各种调整。

一个人童年时期的个人理想也许是做一个歌唱家,到了青年时期其理想则可能变成了做一个文学家,成年以后,其理想又可能会变成要做一个成功的商人。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也会有不同的理想,这些都是正常的。

两个村姑的梦想:

一个放牛娃的理想

【案例】

什么样的追求决定什么样的人生

有三个人要被关进监狱三年,监狱长给他们三个一人一个要求。

美国人爱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

法国人最浪漫,要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

而犹太人说,他要一部与外界沟通的电话。

三年过后,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嘴里鼻孔里塞满了雪茄,大喊道:

“给我火,给我火!

”原来他忘了要火了。

接着出来的是法国人。

只见他手里抱着一个小孩子,美丽女子手里牵着一个小孩子,肚子里还怀着第叁个。

最后出来的是犹太人,他紧紧握住监狱长的手说:

“这几年来我每天与外界联系,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增长了200%,为了表示感谢,我送你一辆劳施莱斯!

”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什么样的生活。

3.理想的类型

由于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人类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以及人们对现实的认知和对未来想象的多层次性,人们对理想的追求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

因此,理想又是多方面的、多类型的。

从横向来说,可分为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个人理想又可分为生活理想、职业理想与道德理想。

从纵向来说,则又有近期理想与长远理想之分。

当前青年人的理想大多是关于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的。

职业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的合乎自己意愿的职业及获取成就的向往和追求。

生活理想是人们对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资料】

有人发现,中国孩子和日本孩子于在职业理想方面有巨大差异。

中国孩子的职业理想都很大,不是选定科学家、音乐家,就是外交官、总经理,而一海之隔日本孩子志向则似乎小得多,无非是司机、护士、售货员、加油站的加油员等等。

这能否说明日本人没有职业理想呢?

不能。

许多中国人到日本后发现,日本人一般很少豪言壮语,但都能认认真真做自己的工作。

他们对工作执著和认真态度,在工作中精益求精务求完美的精神,就是具有职业理想的表现。

(二)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理想与信念是密切相关,相互依存的。

理想是信念的延伸和体现,信念是理想的基础和支撑。

信念是人们在实践生活中形成的建立在一定的认识和经验基础上的对某种观念和理想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

1.信念

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2.信念的主要特征

(1)稳定性。

人的信念是在社会实践中经过反复的选择与认知而形成的,人的某种信念一旦形成,哪怕条件再艰难,环境再恶劣,也比较难以改变,除非在实践中反复证明这种信念不正确并为个人所认同才会发生变化。

所以,信念具有稳定性。

信念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

因为信念是在人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其中积淀了一个人多年的生活经验,包含了社会环境对他的长期影响。

一定的思想观点之成为他的信念,除了经过理智上的反复认识和深刻认同外,还有感情上的强烈支持。

信念与人格密切相关,信念的稳定是人格可靠的表现。

一个随意改变自己信念的人,是没有原则的、不可信赖的人。

“思想会有反复,信念坚定不移;事实一去不复返”。

信念的稳定性也不是绝对的,科学的信念必然会随着客观实际的改变而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调整和完善,在现实不断变化的考验中变得更加稳定、更加坚强。

脱离现实的信念往往是脆弱的,经不起现实变化的冲击。

一个人对已经确立的信念,只有经过长期的观察和反复的实践验证,确认其真正错误时才有可能改变。

信念的改变如同信念的确立一样,必将对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因此。

必须持十分严肃和慎重的态度。

当然,信念的稳定性不是绝对的,信念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对现实的反映,它必然会随着客观实际的改变而有所变化。

信念的变化并不可怕,只要信念能不断调整和完善,与时俱进,它就能从现实中获得更多的支持,从而更有活力。

信念正是在现实不断变化的考验中变得更加完善、更加坚强的。

僵化不变、脱离现实的信念往往是脆弱的,它经不起现实变化的冲击。

因此,坚定自己信念的过程是一个与现实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2)多样性。

不同的人,由于众多的原因,会形成各不相同的信念,这是客观存在的。

一个班的大学生,其信念也并不完全相同。

信念和理想一样是多样化的。

不同的人由于成长环境和性格等方面的差异而形成不同的信念。

即使是同一个人,也会形成关于社会生活不同方面的许多信念。

比如在政治、经济、科学、道德。

审美、事业、学业、生活等方面,都会形成一些信念。

面对信念的多样性,一方面,要承认这是正常的现象,不强求信念一律;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在一定的社会中,人们各自的信念有相同之处,从而形成共同信念。

而且同一个人的不同信念之间也往往有内在联系,从而形成信念的体系。

其中,有的处于最高层次,有的处于中间层次,还有的处于最低层次,形成有序的信念系统。

高层次的信念决定着低层次的信念,低层次的信念服从于高层次的信念。

同时,由于最高层次的信念具有最大的统摄力,往往它就代表了这个人的信仰。

(3)执着性。

人的信念一旦形成,便会持坚决相信的态度,由此也可看出,一个人树立科学正确的信念是非常重要的。

执着性不只是指信念的稳定性,而且更多地是指具有坚定信念的人的精神状态和行为状态的稳定性。

坚定的信念会使人全身心投入到信念所要求的事业中去,精神上高度集中,对自己相信和追求的事情全神贯注,态度上对于自己的事业充满高度的热情,而且在行为上坚定不移、始终不渝。

当然,信念的执著性并不意味着盲目地排外,并不意味着迷信、盲从、狂热以至失去正常的理智,而是应该保持比较广泛的社会联系,倾听现实的声音,并保持判断是非的能力。

另外,信念的执著是人们对于人生大本大源,对于社会事业的执著,而不是对个人名利的执著。

事实上,当一个人执著于高尚的人生信念和理想时,就会超脱个人名利,成为心胸宽阔、精神自由的人。

【案例】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陈果原是中央音乐学院的一名在读学生,学习好,也遵守纪律,在大家眼里是一名好学生。

1999年学校的领导老师发现她练“法轮功”后多次努力,想把她从“法轮功”的圈子里拉回来,她也曾有过转化,表示不再参加“法轮功”的活动。

可是2000年寒假回到家里受其母亲影响,又出现了反复,2001年1月23日,在天安门广场和其母亲一道自焚,以求所谓的“升入天国”,走向“圆满”,被烧成重伤。

陈果事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大年初七的晚上,当人们还沉浸在“世纪第一春”的节日欢庆中,准备迎接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的时候,电视画面上出现了几名“法轮功”痴迷者1月23日在天安门广场自焚事件的那一幕惨剧,而人们怎么也不会想到,自焚者中竟有一位19岁、正值花季的女大学生,她就是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琵琶专业的大二学生——陈果。

她在点燃汽油前,也许根本就没想到自己的轻信和无知会带来如此巨大的痛苦。

烈火在身上燃烧,广场上凄厉的惨叫刺人心肺。

医院在急救她时发现,陈果烧伤面积达80%,深三度烧伤近50%,头部、面部四度烧伤,已经形成了黑色焦痂,同时处于休克状态。

她极其悲惨的结局令人触目惊心。

大面积烧伤使她面目全非,双手由于严重烧伤被截肢,生活不能自理

陈果在理想信念问题上的空虚与迷惘;信念以一定的认识为基础,这种认识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

即使是错误的认识,只要自己相信,就有信念确立。

(4)亲和性。

这是信念在情感上的表现。

古话说的志同道合就是这个意思。

有相同信念的人,相互之间有共同语言,感情上比较接近。

这有点像书法协会,不爱好书法或对书法没兴趣的人是不会去参加此项活动的。

迷信的产生,则与人的认识理性的迷失直接相关,它建立在无知或错误的认识基础之上,是一种蒙昧的信念。

关于迷信,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

首先,迷信是对某种神秘力量的崇拜。

所谓神秘力量,可以是神或鬼,可以是领袖或明星,也可以是一条较为特别的蛇,或一棵较为特别的树,甚至可以是人们自己塑出来的一尊泥胎,或者仅仅是某些数字。

人们把这些当作自己崇拜的偶像和权威,相信它们能够决定和支配人的命运,匍匐在它们面前,对它们既敬又畏。

我们民间流行的根据生辰八字、星座、抽签、拆字等等算命和占卜的做法,就是以对某种神秘力量的崇拜为思想基础的。

所谓神秘力量,是因神而秘,还是因秘而神?

迷信的人当然是说因神而秘,是因为它本身是神或具有神性,所以我们一般人才不能了解它,它才会显得那么秘。

但我们也可以说是因秘而神,是因为我们并不了解它,它才显得那么神的。

爱因斯坦说,神秘感是科学与艺术的源泉。

因为对世界的神秘感不仅使他对世界充满敬畏之心,也使他对世界的奥秘充满好奇,并时时触发着他的灵感。

但对于迷信的人来说,神秘感只是使他匍匐在地,叩拜不已。

其次,迷信是盲目的信。

这种信,是基于一个人的无知和盲从,并未经过自己理性的怀疑、审察和验证,反而排斥人理性的怀疑、审察和验证。

再次,迷信是偏执的信,即偏执偏信。

迷信的人,大多固执己见,认为自己所信的是唯一正确的,缺乏宽容、开放和兼听则明的意识,听不进别人不同的看法和意见,甚至会表现出一些过激反应,显得狭隘而狂热,以至迫害异端。

其心灵可以说是封闭的。

这里,就表现出迷信者自身的内在矛盾。

因为,既然你所相信的东西是神秘的,也就是不可知、不可把握的,而只是一种说不清理由、甚至也根本不要理由的相信。

但是,他却相信通过某种类似于巫术或幻觉的方式可以了解和把握那种神秘。

而即使你相信自己可以了解和把握那种神秘,也应当是信不信由你,或相信的同时也存一份宽容和开放的心态。

但他却固执、偏执,甚至达到狂热的程度。

既然那属于不可知的,凭什么又那么确信不疑?

有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把迷信和封建连在一起,叫做封建迷信。

然而,迷信并非封建社会的特有现象,而是存在于任何一种社会生活中,包括我们的现代社会;而且不仅是在农村,即使是在一些现代大都市里,都不乏迷信的人,只是有程度的差异和具体表现方式的不同。

而且,在有迷信的人之中,既有老年人,也有年轻人,包括一些有高学历的知识青年,甚至一些专门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专业人士,也会有迷信。

这正是为什么我们说在科学的三个层次里,科学精神最为重要。

因为如果忽视或者缺乏科学精神,一些具体的科学知识也可能被用来为迷信服务。

实际上,迷信的宣传者也会常常利用一些具体的科学知识作为装潢,来赢取人们的信任。

从根本上说,人的迷信不是由于缺乏科学知识,而是由于缺乏科学精神。

当然,一个人掌握科学知识的多少也有一定的关系。

但如果仅从科学知识的角度说,我们需要懂得多少科学知识才能避免陷入迷信的泥潭呢?

在科学已经高度专门化的今天,我们一般人只有一些常识性的科学知识,某一专门领域的科学专家除了一些常识性的科学知识之外,还懂得一些专门性的科学知识。

而不同领域的专家懂得不同领域的一些专门性的科学知识,一旦超出其特殊的专门领域,这些专家和我们一般人在一般科学知识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我们可以设想一个科学知识最为丰富的科学家(科学泰斗),但他仍然会有所知有所不知,而不会无所不知。

因为,现代科学虽然已经很发达,但仍有许多问题是未知的或未证的,科学知识总是有限的和不断发展的。

仅从科学知识的层次来说,迷信总是有空子可钻的。

对于缺少科学精神的人,不仅有空子可钻,简直是有大量可被利用的空白和裂缝,当然更容易陷入迷信的泥潭;当然,一些拥有高学历的人,甚至一些科技专家也有迷信的。

所以,科学知识的多少虽然也重要,但问题的根本在于是否具有科学精神。

要驱除迷信,最重要的是在社会上弘扬科学精神。

另外,信念具有崇高性。

而崇高信念与卑劣信念之间的区别,则主要是根据情感和价值方面的差异来说的。

比如,有人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人信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还有人信奉“宁要我负人,不可人负我”,如此等等,都可以说是卑劣的信念。

信奉卑劣信念的人,常常“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相信人世间还有真正的君子,不相信会有人真正为别人着想,甚至为了帮助他人而自己做出巨大的牺牲。

在他们眼里,即使有人做好事,那人也是别有所图。

这些卑劣的信念,成为一些人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行为根据。

而崇高的信念,则是对崇高理想的信奉。

具有崇高信念的人,虽然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既有君子,也有小人,既有真君子,也有伪君子,既有温情脉脉,也有冷酷甚至罪恶,总之,既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但他们相信,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他们知道现实并不理想,但他们不会动摇对理想的追求,执着于改造现实、实现理想的奋斗。

贺麟先生曾议论道:

“试看孙中山先生,从前被政客军阀欺骗了多少次,然而适足以反证其为大智大仁。

曾国藩说:

‘与其见得天下都是坏人,不如见得天下都是好人,存一番熏陶玉成之心。

’对于自己的灾难祸殃,困苦颠连,都抱一种‘玉汝于成’的看法。

”具有高尚信念的人,才会有高尚的行为。

人的理想与信念需要互相支持,有美好崇高的理想追求的信念才是有价值的信念,而有坚定信念支撑的理想才能产生巨大的能量。

3.理想与信念的关系

区别:

理想重在标志人与奋斗目标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指向未来的,为人们的行动指明方向;而信念则重在标志人对事物观念的看法和态度,主要是面对现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