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模拟试题精编四.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21819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精编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精编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精编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精编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精编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精编四.docx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精编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模拟试题精编四.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精编四.docx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精编四

2020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精编(四)

(考试用时:

45分钟 试卷满分:

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书社”,“以社之户口,书于版图”,也就是把村社的户口、土地写画在版上。

书于“版图”的村社也就被称为“书社”。

“书社”的出现(  )

A.加重了农民负担   B.便于政府征收赋税

C.强化了中央集权D.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25.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

“汉文帝除肉刑诏,所引用的就是《尚书》说。

汉武帝亦使吕步舒(董仲舒的弟子),治淮南狱。

”这反映了汉代(  )

A.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B.确立了司法审判独立性

C.儒学成为唯一司法依据D.孝治天下儒家独尊观念

26.南宋后期的谢维新说:

“今世俗所谓布者,乃用木棉或细葛、麻苎、花卉等物为之。

”此后,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

材料表明南宋以后(  )

A.种植结构发生重大变化B.经济重心基本转移至南方

C.衣被原料受到政府关注D.中原成为棉花种植的中心

27.“公安三袁”和“临川四梦”是明代文学流变中的突出现象。

湖北公安散文家袁氏三兄弟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应当“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江西临川人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则在其四大戏剧中质疑政治权力的意义,同情妇女的社会处境。

这反映了明代文学(  )

A.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B.追求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C.开始宣传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

D.男尊女卑的思想基础动摇

28.郭嵩焘出使英法后眼界大开,认为李鸿章积极购买兵器,派学生学习西方利器,“徒能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也”。

郭嵩焘这一认识(  )

A.表明洋务思想有新发展B.反映了维新派的政治主张

C.加快了留学事业的发展D.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否定

29.1938至1940年间,上海、汉口、南京三地内迁四川等西南地区的民营工厂数分别是104家、90家、10家,包括了冶金、机械、电气、化学等工业。

这些内迁企业(  )

A.改变了工业发展不平衡局面

B.成为持久抗战的重要依靠

C.避免了时局造就的破产命运

D.奠定了新中国的工业基础

30.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外交上对美国、苏联的盟国和与其接近的国家,或定为“美帝国主义的走狗、帮凶”,或视作“修正主义的伙伴”、“赫鲁晓夫的走狗”,推行四面出击,打倒一切的外交路线。

有学者称之为“黑屋外交”。

在当时,这种外交政策的推行(  )

A.加剧了冷战的紧张程度B.恶化了自身的处境和形象

C.有助于计划经济的实施D.否定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1.有学者指出,雅典民主“比之现代民主,民众与精英的权力关系很容易处于失衡状态,‘人群’或‘人群’中的个人权力过大,往往使精英陷于被动甚至危险”。

材料表明雅典民主(  )

A.调动公民参政的积极性B.保障了民众的决策权利

C.推崇公民集体利益至上D.限制精英阶层的参政权

32.德意志帝国建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统一法制建设。

德意志帝国国会于1877年颁行《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1896年通过《民法典》,1897年通过《商法典》。

这些法律(  )

A.说明帝国国会有完整的立法权

B.说明政治民主化能够促进经济工业化

C.适应了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

D.说明德意志帝国形成了完善的代议制

33.“商人们通过电报和海底电缆追踪明尼阿波利斯、利物浦、布宜诺斯艾利斯和格但斯克的小麦价格,他们到最便宜的地方去买,到最贵的地方去卖。

这样,世界小麦的供应大体上就按照需求和支付能力来进行供应。

”这一现象说明(  )

A.科技进步促进农产品价格下降

B.通讯革新推动了世界市场形成

C.垄断产生克服生产的无计划性

D.农产品成为世界市场主要商品

34.1927年底苏联发生粮食收购危机,以斯大林为首的一些领导人认为,原因之一是当时苏联落后分散的小农经济束缚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农业提供的商品粮供给量呈不断下降趋势。

这一判断(  )

A.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转型

B.促使新经济政策逐步被废除

C.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开创了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35.1980年一家西方报纸刊登一幅漫画,一架日本轰炸机满载日本电视机、汽车和各种电器设备,在加州上空投放,上面标写着“记住珍珠港”几个大字。

这反映了(  )

A.美日军事同盟关系破裂B.日本与美国平起平坐

C.日本军国主义沉渣泛起D.美日间经济摩擦升级

选择题答题栏

题号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答案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41~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45~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宗祖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

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国课早完(完粮纳税),即囊橐(粮仓)无余,自得至乐。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节选自(明)朱柏庐《朱子家训》

材料二 中国的近代家庭教育起步较晚。

1903年,张百熙等人编订《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强调了家庭通过现代科学的方法抚养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责任。

民国初年,广东省省长朱庆澜撰写《家庭教育》一书,书中除继承了对未成年子弟教育的优良传统外,还根据当时国民的弱点和近代国家发展的要求强调了“制苟且的教育”“公德的教育”“军国民的教育”等理念。

南京国民政府于20世纪40年代先后颁布了《家庭教育实验区设施办法》等法规积极推行家庭教育,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卫生等四个方面,其中家庭教育实验区在政治方面的目标为“了解并信仰三民主义;具有注意时事的习惯;能积极参与地方自治活动及各种民众组织”。

《推行家庭教育办法》中特别规定“各级学校推行家庭教育,教职员学生均应参加,并以女教职员学生为主体,推行各项工作。

此外,南京国民政府规定在各级政府组织均应设置家庭教育组织机构,负责推行家庭教育”。

——摘编自吕雯慧《略论近代政府对家庭教育的改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特点及背景。

(1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家庭教育出现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12分)

 

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50~190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部分)

国家

1750年

1800年

1830年

1860年

1880年

1900年

中国

32.8

33.3

29.8

19.7

12.5

6.2

印度

24.5

19.7

17.6

8.6

2.8

1.7

英国

1.9

4.3

9.5

19.9

22.9

18.5

美国

0.1

0.8

2.4

7.2

14.7

23.6

——据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

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请考生在第45、46、47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元末,监察制度形同虚设,吏治松弛,官吏队伍贪腐严重。

明初,因权力的再分配和缺乏相应的监察机制,统治集团内部不同派系之间斗争激烈,左丞相胡惟庸更是掌“生杀黜陟”大权。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藉左丞相胡惟庸案发,对监察制度进行改革。

罢御史台,改置都察院。

“罢御史台者,非罢御史,罢其总领之御史大夫”、只设左、右御史中丞,正二品,这样监察百官的长官与六部长官平级,以便互相牵制。

都察院作为独立的监察系统与政务、军旅并列。

在都察院系统之外,还构建了一个由皇帝直管的六科给事中,负责监督六部,同时亦限制都察院的权力过大。

都察院与六科给事中在中央监察方面权责范围基本一致,只是在系统、组织机构方面各自独立,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又互为表里。

在地方,将全国分为13道,每道设置按察司,巡按州县,考察官吏。

除此之外,在洪武年间先后订立了一系列重要的监察法规,主要有《大明律》《宪纲条例》《奏请点差》《出巡事宜》等。

——摘编自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太祖监察制度改革的背景及内容。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太祖监察制度改革的影响。

(6分)

 

46.(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二战初期,美国虽尚未参战,但海权战略家们已先后提出“两洋海军法案”、“猎犬计划”、大西洋护航等战略。

这些战略计划使美国在表面中立的同时能够对时局加以有效应对。

参战后,美国在坚持“欧洲第一”战略的前提下,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两个战场与德日展开了激烈的海权争夺战。

罗斯福总统重新设立了美国舰队总司令的职位,舰队总司令直接向总统负责,并挑选了原大西洋舰队司令欧内斯特·约瑟夫·金担任该职。

此后,舰队总司令同时兼任海军作战部长,统揽了海军部军事大权,成为美国历史上权力最大的海军官员。

在长期的海上消耗战中美国的优势逐渐突显。

美国煤、原油、钢铁、炮弹的产量分别是日本的11倍、222倍、13倍和40倍。

长期消耗战给日本带来了毁灭性后果。

太平洋战争第一年美国丧失了约40%的主力舰,日本丧失了约30%。

美国大规模的舰船建造项目很快弥补了损失,并建造了更多的战舰,但日本连丧失的部分都无力弥补。

经过激烈的海权争夺战,美国最终取得了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制海权。

——据卞秀瑜《二战期间美国世界海权霸主地位的确立》整理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在二战中取得制海权的原因。

(9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取得制海权对二战进程的影响。

(6分)

 

47.(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徐寿,1818年出生于手工业之乡江苏无锡。

徐寿“少好攻金之事,手制器械甚多”。

亦“尝一应童子试,以为无裨实用,弃去”,后遂潜心于科技研究。

徐寿深受欧洲译著中“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科技思想的影响,自制机械时“必将究察物理,推考格致,始觉惬心”。

1865年,徐寿等人在曾国藩的支持下,克服重重困难,未假洋人之手,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艘蒸汽轮船“黄鹄”号,被赞为“显示中国人具有机器天才的惊人的一例”。

1868年起,徐寿在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从事翻译工作17年,首创化学元素的音译方法,新造出如硒、碘、钙、锂、钠等汉字,大大降低科学著作的阅读门槛。

徐寿晚年在上海开办我国第一所科技学校——格致书院,并与英国人傅兰雅合作创办了中文科技期刊《格致汇编》。

1884年卒于格致书院寓所。

——根据白寿彝《中国通史》《大学智慧》整理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徐寿进行科研活动的有利条件。

(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徐寿的主要成就及其历史意义。

(9分)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精编(四)

24.解析:

选B。

根据题干中“把村社的户口、土地写画在版上”得知,主要是用来政府征收赋税,并未提到对农民的负担的加重,故选B项。

25.解析:

选A。

据题干材料“汉文帝除肉刑诏,所引用的就是《尚书》说”中“《尚书》”代表的是儒家思想,“汉武帝亦使吕步舒(董仲舒的弟子),治淮南狱”说明当时的司法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故选A项。

26.解析:

选A。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不难得知,由于棉花于宋末元初传至中原地区,这直接导致了此后的古代中国种植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棉花逐渐取代木棉成为人们衣被原料的主要材料,故A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的标志是南方人口的增多以及南方赋税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而非棉花的普遍种植,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政府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这并不直接代表“中原成为棉花种植的中心”,故D项错误。

27.解析:

选A。

据题干材料“湖北公安散文家袁氏三兄弟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应当‘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则在其四大戏剧中质疑政治权力的意义,同情妇女的社会处境”可以得出明代文学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故选A项。

28.解析:

选A。

据题干材料“徒能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也”说明郭嵩焘已经认识到中国不仅应该考求西方的技术,还应该考求西方的制度,表明洋务思想有新发展,故选A项。

29.解析:

选B。

据题干材料“冶金、机械、电气、化学等工业”可知,重工业的内迁为持久抗战提供了物质保障,故选B项。

民族工业内迁有利于改变工业发展不平衡局面,而不是已“改变”,故A项错误;民族工业内迁有利于避免时局造就的破产命运,但并不是具有绝对作用,故C项错误;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新中国的工业基础,故D项错误。

30.解析:

选B。

中国外交政策的“打倒一片”,并不能直接加剧冷战的紧张程度,美苏双方才是决定冷战程度与进程的决定因素,故A项错误,中国这种“黑屋外交”使得自身孤立于两大阵营乃至近乎整个世界之外,必然极大恶化自身的处境和形象,故B项正确;这种游离于国际社会之外的外交政策,使得新中国得不到任何外来援助而只能自己关起门来搞建设,必然不利于计划经济的实施,故C项错误;“黑屋外交”并不等于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否定,故D项错误。

31.解析:

选C。

据题干材料中“‘人群’或‘人群’中的个人权力过大,往往使精英陷于被动甚至危险”说明雅典的民主推崇的是公民的集体利益,故选C项。

32.解析:

选C。

1871年颁布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国会有立法权,帝国国会的立法权必须获得联邦议会的多数同意,皇帝在军事、财政问题上享有否决权,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的关系,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这些立法都是在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颁布的,这些法律适应了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故C项正确;根据1871年颁布的德意志帝国宪法,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德意志帝国的代议制并不完善,故D项错误。

33.解析:

选B。

根据题干材料“电报和海底电缆追踪”、“到最便宜的地方去买,到最贵的地方去卖”,说明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世界范围内贸易的发展,推动世界市场形成,故选B项。

34.解析:

选B。

根据材料中“是当时苏联落后分散的小农经济束缚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农业提供的商品粮供给量呈不断下降趋势”说明斯大林认为新经济政策中农业发展不利于工业化,所以决定废止新经济政策,发展农业集体化运动,故选B项。

材料中并未涉及苏联的国民经济的转型,故A项错误;材料中是对新经济政策时期农业的态度,并未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故C项错误;材料中是对农业的态度,并未涉及工业化道路,故D项错误。

35.解析:

选D。

据题目中西方漫画的内容“一架日本轰炸机满载日本电视机、汽车和各种电器设备”可以得知,美日间经济摩擦升级,故选D项。

当时美日军事同盟关系并未破裂,故A项错误;1980年处于美苏冷战时期,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并未实现与美国平起平坐,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了日本经济发展状况,无从体现日本军国主义沉渣泛起,故C项错误。

41.解析:

(1)问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分层次解读提炼。

第二小问背景,从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的影响等方面分析。

(2)问第一小问变化,可结合材料二概括回答;第二小问影响,从当时看、从长远看两角度分析。

答案:

(1)特点:

强调修身,重视德育;注重培养社会责任感;纲常伦理色彩鲜明;强调勤俭教育;以家训的形式历代传承。

背景:

农耕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宗法制度和宗法观念的影响;理学深入人心;科举制度的影响;士大夫阶层的推动。

(答出三点即可)

(2)变化:

政府的重视和推动,制定相关法律;运用现代科学制度;建立家庭教育实验区,设置家庭教育组织机构;重视国民教育,带有政治色彩,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渗透。

影响:

提高了国民素质;培养了新式人才;传播了近代思想;推动了社会进步。

42.解析:

解读材料,可见中国和印度在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减少,而英美却在增加,结合时代背景提炼出一个观点,技术创新改变世界制造业格局。

而后分析传统手工业对中国和印度工业转型的阻碍,以及英美是如何通过技术革新,推动工业革命,进而赶超中国和印度的,最后升华出:

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不竭动力。

评分参考

等级

要求

第一等级

所拟观点符合要求,指向明确

能够引用1-2个具体史实,支持论题,对史实的分析准确,由此推导出的结论顺理成章;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第二等级

所拟观点符合要求,指向明确

能够围绕所定论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所举史实与论题基本能构成逻辑关系;论述较完整、清晰,文字通顺

第三等级

所拟观点符合要求,指向明确

所举史实对论题支撑不足,或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性不强;论述不够严谨,文字通顺

第四等级

所拟观点不符合要求,或指向不明确

论述文字与论题关系不清,或无关系;结论错误;没有逻辑性,文字不通顺

答案示例:

观点:

技术创新改变世界制造业格局。

论述:

19世纪以来,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东方国家依靠传统手工业,占据着世界制造业的主导地位;进入19世纪以来,东方国家没有及时的技术革新,日益落后于西方国家,反观英国,借助着科技和制度创新,该国在19世纪中期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并一举成为世界制造业霸主。

结论:

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不竭动力。

45.解析:

(1)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从元末政治、明初政治统治特点概括;第二小问内容,结合材料从监察系统地位、中央至地方的监察体系等角度概括。

(2)从积极和局限性两方面进行分析,主要从惩治腐败,加强中央集权,但是作为封建专制的工具,并不能从根本上杜绝贪腐现象的发生几方面总结即可。

答案:

(1)背景:

吸取元末吏治腐败的教训;明初权力斗争激烈;派系斗争导致君主权威受影响。

(任意一点即可)

内容:

设置多个独立的监察系统(罢御史台设都察院、六科给事中、按察司);限制监察机构扩权滥权;建立从中央到地方全方位的监察体制;监察机构直接向皇帝负责;颁布监察法规。

(任意二点即可)

(2)影响:

有利于惩治腐败;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重叠的监察机构影响行政效率;过度依赖于皇权,导致监察机构走向衰败。

(任意二点即可)

46.解析:

(1)问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从战略战术、管理体制、美国工业发展、美国地理位置及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等角度分析。

(2)问影响从对美国、对二战中的反法西斯战争和对中国的不同影响的角度分析。

答案:

(1)原因:

提前制定了有效的战略战术;拥有高效的管理体制;美国工业实力超过对手(或美国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德日工业实力不如美国);美国重视发展海军;美国有优越的地理条件(或美国本土远离战争);盟国的配合等。

(任意三点即可)

(2)影响:

有利于美国取得太平洋战争主导权;整体上有利于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或以下任意一点:

有利于摧毁日本海上力量,加速日本法西斯的投降;为盟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提供了条件,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失败;支援了非洲战场);配合了中国抗战。

(任意二点即可)

47.解析:

(1)问有利条件主要从当时的社会发展进行分析,从当时的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中西交流以及徐寿本人对科研的热爱等方面进行说明。

(2)问第一小问成就,根据材料信息归纳徐寿的活动成就;第二小问意义,主要从对科技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推动及对人们探索救亡图存的鼓舞等方面分析。

答案:

(1)条件:

成长于手工业发达的地区,很早接触器械制作;工商业经济发展;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近代自然科学的传播;洋务运动的开展(或洋务派的支持)。

(任意二点即可)

(2)成就:

研制成功中国第一艘蒸汽轮船;翻译一系列西方科技著作;创办科技学校,推广科技教育;创办科技期刊。

(任意三点即可)

意义:

推动西方近代自然科技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中国传统科技向近代科技转变;推动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鼓舞民族救亡图存运动;提高了民族自信心。

(任意二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