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总复习材料语文版全册.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20997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0.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总复习材料语文版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七年级上册总复习材料语文版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七年级上册总复习材料语文版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七年级上册总复习材料语文版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七年级上册总复习材料语文版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总复习材料语文版全册.docx

《七年级上册总复习材料语文版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总复习材料语文版全册.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上册总复习材料语文版全册.docx

七年级上册总复习材料语文版全册

七年级上册(语文版)总复习材料

第五单元

17、《诗五首》

一、文学常识

1.王维:

唐代诗人,字摩诘,外号“诗佛”。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

音乐也很精通。

受禅宗影响很大。

2.李商隐:

唐代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

代表作有《登乐游原》等。

有《李义山诗集》。

与杜牧并“小李杜”。

3.郑谷:

唐代诗人,字守愚。

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诗作有《云台集》。

4.王勃:

唐代诗人。

字子安。

著作《王子安集》。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5.刘禹锡:

唐代著名诗人,字梦得。

诗集有《刘宾客集》。

二、理解填空

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送别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的诗句是: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达出诗人豁达、爽朗的胸怀的诗句是: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本诗中,表达了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或:

喻含新事物不断涌现的理趣)的诗句是: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引用典故表现诗人复杂心情的诗句是: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回顾贬谪生活,表达不满愤懑的诗句是: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3.《夜雨寄北》借景物描写表达诗人愁苦之情的诗句是巴山夜雨涨秋池。

表达诗人奇特的想象美好的憧憬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三、主题

1.《杂诗》抒写怀乡之情的诗。

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

2.《夜雨寄北》:

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3.《准上与友人别》:

通过对诗人与友人握别于淮上渡口情景的叙述和描写,表现了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通过对别离赴任友人的宽慰和劝勉,表达了对友情的豁达态度。

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但并不甘心沉寂,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第18课《论语》六则

一、文学常识

1、《论语》:

先秦诸子散文之一,《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是语录体散文集,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2、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核心思想“仁”,被尊称为“大成至圣”,著有《尚书》《春秋》等。

二、理解性默写(用原文回答)

1、见到远道而来的朋友的喜悦心情,该用孔子的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认为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孔子论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两个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论述学习精神和教学态度的语句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6、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而借鉴的意思(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我们常引用《<论语>六则》中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论语六则》中表示虚心学习的成语是“学而不厌”和“不耻下问”。

(限四字)

三、成语

1、温故知新:

复习旧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认识和体会。

也指重温历史更好地认识现在。

2、不耻下问:

不以向比自己水平或职位低下的人请教为可耻。

3、学而不厌:

学习不感到满足。

形容谦虚好学。

4、诲人不倦:

耐心地教导别人,没有厌烦的情绪。

5、择善而从:

挑选好的,并加依从。

指挑好的学,按好的做。

6、三人行,必有我师:

几个人同行,应该不耻下问,其中肯定有作我老师的。

指要虚心向别人学习。

四、字形字音

不人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ɡ)思而不学则殆(dài)

诲(huì)人不倦(juàn)不亦说(yuè)乎默而识(zhì)之

五、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

2、学而不思则罔:

“罔”通“惘”,迷惑不解

六、古今异义:

1、学而不厌古:

满足今:

讨厌,厌烦

2、可以为师古:

可以凭借今:

能够

七、一词多义

知:

人不知而不愠(了解)温故而知新(理解)人知从太守游而乐(知道)

而:

学而不厌/学而不思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

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顺承)

默而识之(表修饰)敏而好学(表并列)

八、词性活用

①不耻下问(以……为耻,意动用法)②温故而知新(新知识,新领悟,形容词作名词)

③学而时习之(按时,名词作状语)

九、句式归纳

1、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倒装句,宾语前置,孔文子以何谓之“文”也。

译:

孔文子(死后)凭什么被称做“文”呢?

2、温故而新知,可以为师矣。

(省略句,省略宾语,可以(之)为师矣。

译:

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固定句式,不亦……乎?

古代委婉反问的句式。

译:

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不也很快乐吗?

十、重点问题

Ø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谈思想修养的例句。

1、前三则主要涉及学习方法,后三则主要涉及学习态度。

2、学习正确方法: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

3、学习正确态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心有我师焉。

4、思想修养:

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三人行,必有我师。

 

第19课《世说新语》二则

一、《世说新语》与刘义庆

1.《世说新语》古代笔记小说集,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主要记述了东汉末年到晋代之间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人物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情况。

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本书故事以短小精悍为主。

写法上直叙其事,是六朝志人小说代表作。

2.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

二、字形字音歆(xīn)辄(zhé)尊君在不(fǒu)

三、重点实词

日中(正午)下车引之(牵引,拉)相委而去(相,偏指友人)

四、通假字

1.尊君在不?

“不”通“否”,不

2.宁可以急相弃邪?

“邪”通“耶”,相当于“吗”,表示疑问

五、古今异义

1.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古:

……的原因今:

因果关系连词

2.与人期行。

古:

约定今:

日期

3.相委而去。

古:

丢下,抛弃今:

委托

4.元方入门不顾。

古:

回头看今:

照顾

5.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古:

离开今:

到,往

六、一词多义

舍:

王欲舍所携人(扔掉,抛弃)可:

何为不可(肯,同意)

屋舍俨然(房舍)宁可以急相弃耶(能,可以)

同舍生皆披绮绣(客舍,客店)皆有可观者(值得)

时:

元方时年七岁(当时)顾:

元方入门而不顾(回头看)

学而时习之(时常,常常)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拜访)

是: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判断动词)是以谓之“文”也(此,这样)

以: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根据)宁可以急相弃邪(因为)

是以谓之“文”也(因为)可以为师(凭借)或以钱币丐之(用)

七、词性活用歆辄难之(难:

形容词作动词,对……感到为难)

八、翻译句子

1.幸尚宽,何为不可?

译:

(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

2.宁可以急相弃邪?

译:

难道能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

九、重点问题

1.《<世说新语>二则》中《期行》与《乘船》虽然都谈到了“诚信”的问题,但侧重点却有所不同,试说明。

《期行》侧重于要守信明礼;《乘船》侧重于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

2.《乘船》中华歆和王朗的做法有何不同?

你如何评价他们的优劣?

做法:

华歆的做法是犹豫不决,不愿接受他人的请求;王朗则很轻易接受了他人的请求。

后来作乱的人追来,华歆却能急人所难,始终如一;王朗则轻诺寡信,只为自己。

评价:

华歆的品行优于王朗。

尽管开始他对别人的要求感到为难而犹豫不决,但这是他处事谨慎的表现。

而一旦答应了别人,他就一诺千金,不因情势危急而弃人不顾,他是一个重诺重信的人。

而王朗尽管开始有救人帮人之心,但一旦自身难保,便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他是一个对自己说的话不负责任、轻诺寡信的人。

3.《期行》中,“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入门不顾”,怎样理解元方的行为?

你认为文中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

对:

父亲的朋友不守信用,还出言不逊,“无信”“无礼”在先,我们不能对七岁的小孩子求全责备。

错:

父亲的朋友“下车引之”已经是悔过了,应该原谅他,而元方仍“入门不顾”,显得不礼貌。

Ø聪明伶俐,明白事理,能言善辩,落落大方,但有些傲慢。

 

20、伤仲永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2.本文题目中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伤”是“为……感到惋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3.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pān)(yè)(yì)泯然众人矣(mǐn)不能称前时之闻(chèn)

三、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同“攀”,牵,引)

四、古今异义

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古义:

文采和道理今义:

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2.稍稍宾客其父。

古义:

纷纷今义:

稍微

3.泯然众人矣。

古义:

普通人,一般人今义:

大家,许多人

五、一词多义

自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从)于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并自为其名。

(自己)于舅家见之(到,介词)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自从)何有于我哉(对于,介词)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皆以美于徐公(比,介词)

公道自在人心。

(自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由于,介词)

闻余闻之也久。

(听说)并并自为其名。

(连词,并且)

不能称前时之闻(名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副词,全,都)

名并自为其名(名词,名字)之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不能名其一处也(动词,说出)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有仙则名(形容词,著名,出名)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名之者谁?

(动词,命名,起名)余闻之也久(这事,代词)

就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动词,完成)然父利其然也(“这样”。

代“以钱币乞之”的做法)

蒙乃始就学(动词,从事,做)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还来就菊花(动词,靠近,欣赏)

六、词类活用

1.父异焉。

异:

对……(感到)诧异。

形容词意动用法

2.邑人奇之。

奇:

对……(感到)奇怪,形容词意动用法

3.宾客其父。

宾客:

把……当作宾客或以宾客之礼对待……,名词意动用法。

4.利其然。

利:

认为……有利可图,名词意动用法。

5.伤仲永。

伤:

为……感到惋惜,形容词作动词。

6.日扳仲永环谒邑人。

日:

每天,名词作状语。

七、特殊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

省略了“使”的宾语,应为“不使之学”,“之”在此指代方仲永。

译:

不让他学习。

2.令作诗。

省略句。

省略了“令”的宾语,应为“令其作诗”,“其”指代方仲永。

译:

让他作诗。

3.还自扬州省略句。

省略主语“我”,倒装句,(我)自扬州还。

译:

(我)从扬州回乡。

八、重点问题

1.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矣”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请用原文回答)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详略又是如何安排?

第一阶段:

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

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

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的人。

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真实可信,有说服力。

详写第一阶段,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

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

这样处理,内容集中主旨鲜明。

3.概括本文的中心?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从幼年时的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矣”,变得平庸无奇的实例,说明人的天资与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和接受教育对成长的重要性。

4.文章叙事采用了什么样的写法?

这样写有何好处?

运用先扬后抑的写法。

先写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既令人对他的不幸结局感到警醒、惋惜,又表现了对“不使学”的错误做法的否定、批判的态度,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5.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

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果。

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6.我们可以从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训?

通过学习,大家明白了天赋与后天教育的关系。

天资聪慧对成材有重要作用,但不是关键,天生愚拙,可以从后天的教育中得到弥补,同样也可以成材。

我们也应当从中受到启发,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要接受严格的教育,并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使自己早点成材。

 

第六单元

21、诗五首

一、文学常识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是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

这首诗是诗人听好友王昌龄被贬的消息后,写下这首诗,给好友以精神上的慰藉和道义上的支持。

2.《登飞来峰》的作者是王安石,他是北宋(朝代)人,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3.《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唐代诗人,字号不详,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

后移家隐居鄂渚。

4.《望岳》是杜甫青年时游于齐、赵而作,作者字子美。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

5.《观沧海》的作者曹操,即魏武帝,字孟德,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为四言乐府诗,是他北征乌桓凯旋班师时所作。

二、理解默写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景衬托离愁别恨的悲凉氛围的句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表达了友人精神上的慰藉和道义的支持的句子: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2.《题破山寺后禅院》描写后院幽深静谧的环境的诗句: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3.《望岳》写泰山雄景崇高的句子: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写出诗人望泰山而心潮澎湃的感觉的句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含有雄心壮志的句子: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观沧海》表达了诗人面对大海包容万物而涌起的要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宏愿的句子: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其中实写的句子和虚写的句子分别是:

实写: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虚写: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5.《登飞来峰》含有哲理意味的诗句: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三、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岱(dài)宗碣(jié)石决眦(zì)水何澹澹(dàn)竦(sǒnɡ)峙(zhì)毫(bó)县(fú)如何

四、修辞手法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互文)

2.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末了。

(设问)

五、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4.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六、诗歌主题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写流放夜郎途中的李白听到王昌龄被迫远行的消息大为震惊,于是将自己的同情与怀念托付给明月,让它伴送友人到贬所,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2.《望岳》一诗写作者瞭望泰山所看到的景物,抒写自己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对大好河山的无限眷恋和热爱之情,也充分展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江南春》写出了江南大地的广阔春色,通过对江南景物典型化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江南景物无限赞美和向往的情怀,表现了他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4.《登飞来峰》一诗作者借登飞来峰观赏景物,阐明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样一个哲学道理;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远大抱负和不畏艰险的意志。

5.《观沧海》一诗通过描写大海的景象,展现了作者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气概。

 

第22课木兰诗

一、文学常识

1.《木兰诗》又叫《木兰辞》,这是南北朝时北方民歌中的一首叙事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壁”。

2.乐府:

古代一种诗体。

原是古代朝廷中管理音乐的机构,负责采集民间的诗歌,后来把乐府采集的诗歌也叫做乐府。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机杼(zhù)可汗(kèhán)鞍鞯(jiān)辔头(pèi)燕山(yān)

戎机(rónɡ)朔气(shuò)金柝(tuò)著我旧时裳(zhuó)阿姊(zǐ)

三、理解默写

1.《木兰诗》中木兰从军的原因是: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面对可汗大点兵,木兰作出的决定是: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3.木兰出征前紧张准备的句子是: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4.木兰奔赴前线思念亲人的句子是: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5.《木兰诗》中的“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诗,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出十年军旅生活悲壮、严酷的气氛,烘托出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

6.写木兰奔赴战场的矫健雄姿的诗句: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7.描写木兰军营中苦寒生活的句子: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8.概括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是: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9.《木兰诗》中与“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相似的两句诗是: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0.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11.从“归来见天子”一段里揣摩木兰希望过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的生活?

12.《木兰诗》中概括十年征战生活的句子是: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3.成语“扑朔迷离”的原话是: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四、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

比喻事情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五、通假字

1.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贴上,粘贴。

2.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伙伴。

3.著我旧时裳:

“著”通“着”,穿。

六、古今异义

1.卷卷有爷名。

爷:

古义:

指父亲今义:

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2.双兔傍地走。

走:

古义:

跑今义:

行走

3.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但:

古义:

只,副词今义:

转折连词

4.出郭相扶将。

郭:

古义:

外城今义:

姓氏

5.赏赐百千强。

强:

古义:

有余今义:

强壮,强大

七、一词多义

市东市买鞍马。

(集市,市场)帖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贴上,粘贴)

愿为市鞍马。

(名词作动词,买。

)昨夜见军帖。

(名词,文告)

户木兰当户织(门)安安能辨我是雄雌?

(怎么,哪)

当户理红妆(窗)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养)

策策勋十二转。

(登记)为愿为市鞍马(替)

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作为)

执策而临之(马鞭)或异二者之为(心情)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是)

八、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1.愿为市鞍马。

(省略句。

愿为(此)市鞍马。

“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译:

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2.问女何所思?

(倒装句。

“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装。

宾语前置。

译:

问一声闺女想的是什么?

九、指出一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1.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对偶,夸张)2.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借代)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夸张)4.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互文,对偶)

5.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顶真)6.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对偶,互文)

7.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反问)

8.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排比、互文)

十、重点问题

1、全诗按照时间顺序可分为五部分,各用四个字简单概括内容。

第一部分(第1-2段)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第3段)征途思亲。

第三部分(第4段)十年征战。

第四部分(第5段)获胜辞官。

第五部分(第6段)归家团聚。

结尾:

附文

2、这首诗是如何安排详略的?

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从军缘由、恋别、辞官和还家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木兰深明大义,不慕名利,爱国也爱亲人的品质,与“木兰是女郎”的形象相吻合,突出本诗的中心。

3、将下列句子填空完整,品味叠词的表达效果。

①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②(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③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④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品味:

这些叠词使诗句具有节奏美,还加强了声音的质感,体现了民歌质朴的风格。

4、归纳诗歌主题:

通过记叙木兰代父从军,荣归故里的故事,塑造木兰这一爱国爱家的巾帼英雄形象,赞颂了木兰勤劳善良、深明大义、勇敢机智、纯朴孝顺、坚忍不拔和不贪图利禄的精神。

第23课三峡

一、文学常识

1.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2.本文选自《水经注》。

《水经注》是一部记载地理的专著,也是一部山水游记和民俗风土录。

不仅在地理学、文学上有很高的价值,对后代游记的创作也有很大影响。

3.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二、用原文填空

1.俯瞰写三峡之山连续不断的句子: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仰视写三峡之高耸的句子: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从侧面加以衬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写三峡水盛的句子: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用夸张写水速的句子: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从这里可以联想到李白的一首诗《朝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3.总括三峡春冬美景的句子是: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写春冬之景动静结合的方法,其中写静景的句子: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写动景的句子: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突出三峡秋天景色的特点句子: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的声音特点是:

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三、字词读音

峡(xiá)阙(quē)叠嶂(diézhànɡ)曦(xī)襄陵(xiānɡlínɡ)

沿溯(sù)御(yù)风素湍(tuān)峻茂(jùnmào)巘(yǎn)

属引(zhǔ)飞漱(shù)泪沾裳(chánɡ)郦(lí)猿啸(yuánxiào)

四、通假字略无阙处“阙”通“缺”,断缺

五、一词多义

自自三峡七百里中(在)疾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快)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君有疾在腠里(小病)

心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