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八年级下第七单元提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19087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8.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八年级下第七单元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届八年级下第七单元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届八年级下第七单元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届八年级下第七单元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届八年级下第七单元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八年级下第七单元提纲.docx

《届八年级下第七单元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八年级下第七单元提纲.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八年级下第七单元提纲.docx

届八年级下第七单元提纲

泉州实验中学2012届八年级语文(下)第七单元提纲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座号__________

25、《桃花源记》

一、为加点的字词注音。

豁然()俨然()阡陌()垂髫()怡然()便要还家()

邑()间隔()叹惋()郡()诣太守()刘子骥()

二、文学常识、文体知识。

1、《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作者是(填朝代)著名的、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365-427年)。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谥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

东晋浔阳柴桑(今天的江西九江市人)人。

他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表现了他对污浊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2、《桃花源记》写于公元421年,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的“序”,后人往往将它当作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称之为《桃花源记》(或《桃花源诗并序》)。

《桃花源记》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三、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四、一词多义。

1、为武陵人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不足为【】外人道也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夫子何命焉为【】吾从北方闻子为【】梯

此为【】何若人天子为【】动

或异二者之为【】

2、中晋太元中【】中【】无杂树

其中【】往来种作

3、之渔人甚异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宋何罪之【】有荆之【】地

已而之【】细柳军处处志之【】

王吏之【】攻宋也

4、缘缘【】溪行缘【】木求鱼

5、舍便舍【】船屋舍【】俨然

6、间遂与外人间【】隔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又何间【】焉时时而间【】进

7、乃乃【】不知有汉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家祭无望告乃【】翁

8、志处处志【】寻向所志【】

9、寻寻【】向所志寻【】病终

五、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词类活用的情况而后解释。

1、渔人甚异之。

2、复前行。

3、欲穷其林。

4、此中人语云

5、处处志之

六、古今异义。

1、缘溪行古义:

今义:

2、芳草鲜美古义:

今义:

3、阡陌交通古义:

今义:

4、咸来问讯古义:

今义:

5、率妻子人来此绝境古义:

今义:

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

今义:

7、遂与外人间隔古义:

今义:

8、无论魏晋古义:

今义:

9、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

今义:

10、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古义:

今义:

七、文言文阅读。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在上文的中括号内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2、用原文回答。

(1)文中是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2)渔人是怎样进入桃花源的?

(3)桃花源的生活环境怎样呢?

 

(4)桃花源人的生活如何呢?

(5)文中是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2)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4、文章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层次分明,秩序井然。

请在下面括号内填入一个双音节词语,将渔人具体行踪补充完整。

()桃花林—()桃花源—()桃花源—()桃花源—()桃花源

5、根据你对上文的理解,回答下列问题。

(1)第2段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呢?

(2)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3)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不复出”?

 

(4)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5)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6)你是怎样评价上文桃花源人对渔人的热情招待的行为和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并报告太守的表现的呢?

(7)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而后来“南阳刘子骥”亦寻访未果呢?

 

(8)本文是如何安排详略的呢?

这样安排有是为什么呢?

 

(9)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

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6、请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

7、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看他们为何“乐”。

26、《岳阳楼记》

一、为加点的字词注音。

谪守()衔远山()浩浩汤汤()朝晖()迁客骚人)

霪雨霏霏()樯倾楫摧()冥()忧谗畏讥()波澜()

岸芷汀兰()皓月()静影沉璧()宠辱偕忘()嗟夫()噫()

二、文学常识,文体知识。

1、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填朝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所写的千古名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的旷达胸襟和“”的政治抱负。

他的词突破了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现仅存五首,我们学过其中的一篇是。

2、关于“记”

“记”是一种不定体。

一般地说,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事物有所感受,而后不拘一格地写出来,都可以叫做“记”。

它可以全是叙事,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可以全是写景,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还可以兼有叙事、写景、状物、议论等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虽有不同,但目的都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思和抱负,或阐述对某些问题的观点。

“记”在写法上可以分两类:

一类是作者不直接说,或基本不表露自己的观点或感情状态,而是寓情理于事、景、物的描述之中,例如《桃花源记》。

另一类是由事、景、物的描述中,自然发生出情理,而常以“”的方式表现出来。

如《岳阳楼记》。

三、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百废具兴

2、属予作文以记之。

四、一词多义。

1、通政通【】人和北通【】巫峡

初极狭,才通【】人

2、和政通人和【】春和【晴和,和煦】景明

3、兴百废具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4、属属【】予作文以记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5、以属予作文以【】记之不以【】物喜

将以【】攻宋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6、观予观【】夫巴陵胜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7、夫予观夫【】巴陵胜状未几,夫【】声起

夫【】大国,难测也

8、一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而或长烟一【】空

上下一【】白

9、则此则【】岳阳楼之大观然则【】北通巫峡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10、然然【】则北通巫峡怡然【】自乐

11、极南极【】潇湘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感极【】而悲者矣初极【】狭,才通人

12、远衔远【】山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3、国去国【】怀乡国【】恒亡

14、空浊浪排空【】而或长烟一空【】

空【】山新雨后白云千载空【】悠悠

雪上空【】留马行处

15、或而或【】长烟一空或【】异二者之为

16、乐此乐【】何极然则何时而乐【】耶

17、旷则有心旷【】神怡土地平旷【】

18、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居【】无何

城居【】者未之知不可久居【】

五、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词类活用的情况而后解释。

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2、百废具兴。

3、或异二者之为

4、

(1)先天下之忧而忧,

(2)后天下之乐而乐。

(1)

(2)

六、古今异义。

1、越明年,政通人和。

古义:

今义:

2、增其旧制古义:

今义:

3、前人之述备古义:

今义:

4、气象万千古义:

今义:

5、连月不开古义:

今义:

6、浊浪排空古义:

今义:

7、至若春和景明古义:

今义:

8、沙鸥翔集古义:

今义:

9、微斯人,吾谁与归?

古义:

今义:

七、文言文阅读。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

1、在上文的中括号内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2、用原文回答。

(1)滕子京在巴陵郡取得什么政绩呢?

(2)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3)作者如何描写岳阳楼的“大观”呢?

(4)第二段中说“前人之述备矣”,照应上文哪句话?

(5)写迁客骚人“悲”、“喜”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6)作者是如何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

又是如何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呢?

(7)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是什么?

(表现进亦忧,退亦忧的句子是什么?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3)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4)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5)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8)微斯人,吾谁与归?

4、指出文章第1—5段所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

第1段:

()第2段:

()第3段:

()

第4段:

()第5段:

()

5、根据你对上文的理解,回答下列问题。

(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却仍然把巴陵郡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并“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

(2)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特点?

请简单归纳。

(3)“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这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请分析。

(4)第3、4段各描写了了哪些景物?

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

(5)第3、4段作者用虚笔设想了一明一暗两个场景,为什么会产生一悲一喜的结果?

(6)第3、4段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

(写这两段的目的是什么?

(7)“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的是什么?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作者对“二者之为”持什么态度?

(8)“迁客骚人”“古仁人”的区别在哪里?

(9)作者赞美古仁人的实际目的是什么?

(10)本段的议论作用是什么?

(11)文章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

就全文来看,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呢?

6、请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

7、你知道哪些有关抱负的名言警句呢?

27、《醉翁亭记》

一、为加点的字词注音。

滁()林壑()琅琊()潺潺()翼然()辄醉()暝()晦()伛偻()提携()洌()山肴()野蔌()

宴酣之乐()弈()觥筹()颓然()阴翳()禽鸟()

二、文学常识,文体知识。

欧阳修(1007~1072年) ,时期政治家、家、史学家。

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

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醉翁亭记》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作者在文中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美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表现了作者“”政治理想以及赏景自适的旷达情怀。

三、一词多义。

1、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佳木秀【】而繁阴

2、也……,琅琊也【】山之僧智仙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于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4、谓太守自谓【】也太守谓【】谁

5、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临【】溪而渔

6、名名【】之者谁?

有仙则名【】

莫名【】其妙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一文不名【】名门望族【】

7、乐山水之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

8、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得【】无异乎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9、开连月不开【】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10、归云归【】而岩穴暝朝而往,暮而归【】

11、景春和景【】明四时之景【】不同

12、阴阴【】风怒号佳木秀而繁阴【】

13、穷欲穷【】其林而乐亦无穷【】也

14、而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溪深而【】鱼肥

日出而【】林霏开杂然而【】前陈者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四、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词类活用的情况而后解释。

1、山行六七里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3、名之者谁?

4、故自号曰醉翁也

5、醉翁之意不在酒

6、

(1)伛偻

(2)提携

(1)

(2)

7、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8、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五、古今异义。

1、醉翁之意在酒古义:

今义: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古义:

今义:

3、云归而岩穴暝古义:

今义:

4、野芳发而幽香古义:

今义:

5、山间之四时也古义:

今义:

6、宴酣之乐,非

(1)丝非

(2)竹

(1)古义:

今义:

(2)古义:

今义:

7、射者中,弈者胜。

古义:

今义:

六、文言文阅读。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1、在上文的中括号内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2、用原文回答。

(1)文中交代滁州城地理环境的句子是:

(2)文中奠定全文抒情基调的千古名句是 :

(3)描写琅琊山上早晚不同的景色的句子是:

(4)描写琅琊山上四季不同的景色的句子是:

(5)体现琅琊山上无穷的乐趣的句子是:

(6)第3段共4句话,请从原文中找出4个最能概括其内容的短语,依次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第①句:

;第②句:

;第③句:

;第④句:

(7)描写山间夕照全景的句子是:

(8)第4段用两个句子反衬太守之乐,这两句话是: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5)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6)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7)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8)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4、根据你对上文的理解,回答下列问题。

(1)第1段按照什么顺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

请用不超过30个字叙述“醉翁亭”的准确位置。

(2)第2段分别采用了方式描写山间朝暮、四时之景。

(3)第3段段首的“至于”有什么作用?

(4))第3段共4句话包含四方面内容,其中核心内容是什么?

(5)联系全文,你知道众宾、太守各自为什么而“乐”吗?

(6)关于本文写景的作用有下边几种说法,是否都有道理?

你认为哪一种是主要的?

()

①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话作铺垫,表现作者的山水之乐。

②表现琅琊山的胜景。

③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④寄托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5、请写出出自本文中的成语:

28、《湖心亭看雪》

一、为加点的字词注音。

崇祯()更定矣()拏()毳衣()雾凇沆砀()舟一芥()毡()余强饮一大白()喃()相公痴()

二、文学常识,文体知识。

《湖心亭看雪》作者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1597-1679年)。

他的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张岱是公认最伟大的明代文学家,出身于官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文学名著。

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

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

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

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

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炽。

 

三、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余拏一小舟。

四、一词多义。

1、绝湖中人鸟声俱绝【】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以为妙绝【】

2、是是【】日更定是【】金陵人

3、更是日更【】定焉得更【】有此人

风一更【】,雪一更

4、白上下一白【】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五、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词类活用的情况而后解释。

1、大雪三日

2、惟长堤一痕

3、湖心亭一点

4、与余舟一芥

5、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6、客此。

六、古今异义。

1、余西湖古义:

今义:

2、是日更定矣古义:

今义:

3、是日更定矣古义:

今义:

4、一童子烧酒古义:

今义:

七、文言文阅读。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在上文的中括号内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湖中人鸟声俱绝”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你从这一景象中联想到哪首唐诗?

4、作者在湖上看到怎样的雪景?

是运用什么手法来写的?

5、本文记叙了作者游湖心亭的经过,描述了的景象,表现了作者的独特志趣,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感情。

6、请至少写出两首有关“西湖”的诗歌。

29、《诗词五首》

根据要求默写诗句。

1、《归园田居》表现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逸兴的诗句是,。

蕴含了诗人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句子是,。

2、《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描绘洞庭湖湖水浩瀚,天水相连的句子是,

描写洞庭湖蓄积丰厚充满活力的句子是,

化用典故,委婉表达诗人希望得到引荐的句子是,

体现诗人希望展示才华的句子是,。

3、《终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