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名著导读学习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17072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国演义》名著导读学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三国演义》名著导读学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三国演义》名著导读学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三国演义》名著导读学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三国演义》名著导读学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国演义》名著导读学习资料.docx

《《三国演义》名著导读学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国演义》名著导读学习资料.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国演义》名著导读学习资料.docx

《三国演义》名著导读学习资料

 

《三国演义》名著导读

三国演义导读

《三国演义》——乱世悲歌英雄泪,金戈铁马忠义魂(一部乱世悲歌,英雄史诗)

一、《三国演义》的版本、成书及其作者

二、《三国演义》梗概和经典章回

三、《三国演义》主题以及突出思想(反曹拥刘、忠义)

四、《三国演义》中的三场战争

五、《三国演义》的人物(个性化)

六、《三国演义》经典名句和熟语

七、《三国演义》战略战术

八、《三国演义》经典评价(人物或者故事)

一、《三国演义》的版本、成书及其作者

1、《三国演义》(原题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或者《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又是我们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军事文学的开山之作)

后有,金庸的武侠小说,琼瑶的言情小说

章回小说是长篇小说的一种,我国古典小说的主要形式,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

讲史说的是历史兴亡和战争故事说话人不能把每段故事有头有尾地在一两次说完,必须连续讲若干次,每讲一次就等于后来的一回。

在每次讲话以前,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是章回小说回目的起源。

从章回小说中经常出现的“话说”字样,可以看出它和话本之间的继承关系。

“演义”一词,小说体裁之一。

据《辞海》解释:

“谓敷陈义理而加以引申。

”可见“演义”是指根据史传、融合野史经艺术加工敷演而成的一种通俗的长篇小说。

作者根据史实,叙事中融入了自身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政治和道德评价。

(特点:

史实一句,艺术加工和创造,既有纪实又有想象和虚构)

《三国演义》“七分事实,三分虚构”

鲁迅先生评价《三国演义》时曾说:

“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2、版本

罗贯中在民间传说及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又运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他丰富的生活经验,写成了这部影响深远的《三国志通俗演义》。

自从明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问世以来,流传之广,各式各样的版样层出不穷,明代刻本有二十多种,清代刻本还有七十多种。

可以说,《三国》版本之多,在古代小说中是无与伦比的。

从形态来看,三国演义的版本大致分为三种

a.《三国通俗演义》

b.《三国志传》在现存的明代版本中,存世最多的要算万历至天启年间的各种《三国志传》本,世称“俗本”。

c.毛宗岗父子评改本《三国志演义》

最早刊本为明嘉靖年间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亦称“罗本”、“嘉靖本”。

这是公众认为最接近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原本。

清康熙年间,毛宗岗父子加以修改,使小说的文字内容更加完整,称为“第一才子书”,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120回本的《三国演义》。

毛本一出现,罗本反而湮没无闻了。

二、《三国演义》介绍(梗概)和主题

读三国,长智谋。

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方法:

抓住主干理清枝叶,经典章回33回

(一)、《三国演义》全书把蜀汉作为中心描写(东汉末年~西晋统一)将近100年的历史。

在处理长达九十七年的历史事件中,由开始至诸葛亮病逝共五十一年用了一百零四回,而后面的四十六年,时间长度其实几近一半,却只用了十六回来概括历史演变。

可见作者在结构方面,处理时间这一因素是有轻重之分的。

对魏、蜀、吴三国的描写,蜀、魏之间有战无和,蜀吴之间和多于战,吴魏之间则战多于和。

然而重点始终放在蜀、魏这边,对吴国描写是有些忽略的。

1、由黄巾之乱至赤壁之战为第一阶段(赤壁之战:

第43回~50回)

在这一部分,各路诸侯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过程中相互争斗,实际上只是交代三国形成的来龙去脉和斗争背景。

其中官渡之战(第30回)曹操打败袁绍,统一北方。

而这一时期刘备集团力量非常小,屡受挫折而发展十分缓慢,但包括了三顾茅庐等一些重要的情节,为后来的发展作了重要准备和铺垫。

赤壁之战中孙刘联盟共同抗击曹操,阻止曹操南下,开始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重要片段:

桃园三结义(1回)、关云长温酒斩华雄(5回)关羽在一杯热酒未凉的工夫,斩了敌方大将华雄,受到曹操赏识敬重。

夏侯惇拔矢啖睛(18回)夏侯惇引军前进,正与高顺军相遇,便挺枪出马搦战。

高顺迎敌。

两马相交,战有四五十合,高顺抵敌不住,败下阵来。

惇纵马追赶,顺绕阵而走。

惇不舍,亦绕阵追之。

阵上曹性看见,暗地拈弓搭箭,觑得亲切,一箭射去,正中夏侯惇左目。

惇大叫一声,急用手拔箭,不想连眼珠拨出,乃大呼曰:

“父精母血,不可弃也!

”遂纳于口内啖之,仍复挺枪纵马,直取曹性。

性不及提防,早被一枪搠透面门,死于马下。

两边军士见者,无不骇然。

夏侯惇既杀曹性,纵马便回。

高顺从背后赶来,麾军齐上,曹兵大败。

青梅煮酒论英雄(21回):

方天下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许攸降曹(30回,官渡之战)、过五关斩六将(27回):

关羽与刘备失散,暂居曹营。

曹操一心想收服关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赐美女、金银、官职等物品,关羽独留下赤兔马,以便来日寻刘备方便。

听到刘备下落后,关羽将官印吊于屋中,带上嫂嫂,奔向刘备。

途中没有曹操批准,在五个关口受到阻拦,关羽皆杀之闯关。

后曹操命人加急送来出关令,也是日后关羽在华容道放走曹操的一个原因。

三顾茅庐(37回)、刘玄德携民渡江赵子龙单骑救主(41回)、张飞大闹长板桥(42回)、诸葛亮舌战群儒(43回)、孔明用智激周瑜(44回)、群英会蒋干中计(45回)、草船借箭(46回)、连环计(47回)、苦肉计(48回)、曹孟德横槊赋诗(48回)、借东风(49回)、华容道张飞义释曹操(50回)诸葛亮算出曹操赤壁一败后必将走华容道,但此时不能杀曹操,否则北方必乱,便将此人情送与了关羽。

由于昔日曹操对关羽有恩,云长又极重人情,将曹操放走。

2、三国鼎立至诸葛亮病逝为第二阶段(第51回~115回)

着重写刘备集团兴衰成败的曲折过程

关云长单刀赴会(66)关云长不带兵将赴东吴鲁肃之邀,然后借醉挟持鲁肃,安全脱身,显示出英雄虎胆及过人机智、三气周瑜(54~56)刘、孙联合破曹,但孙吴的水军都督周瑜气量狭小,多次想法害诸葛亮而不得,被诸葛亮三次出招气死,临死前大喊:

既生瑜,何生亮!

、杨修之死(72)、乱骨疗毒(75)、火烧连营(84)刘备为关羽、张飞报仇心切,攻打东吴,却不会用兵,在山林中扎寨。

被陆逊火烧连营七十里,一败涂地、永安托孤(85)托孤白帝城:

刘备临死前,在白帝城将刘禅托给诸葛亮,命其如可立则立之,不可便废而自立、李宓难张温(86)、空城计(95)空城计:

司马懿攻打刘备,城中只剩下诸葛亮和一些老兵。

孔明用奇计,自己在城门上弹琴,几个老兵打扫城门,门洞大开,司马懿却认为孔明一生谨慎,定有埋伏,遂走而不攻、挥泪斩马谡(96)、诸葛亮秋风五丈原(104)诸葛亮死后,料定司马懿定会知晓,趁机攻打,便命姜维将自己尸身保存好,口中放入麦粒。

出兵时将自己放在阵前给司马懿看。

果然后者一看诸葛亮没死,以为其乃天人也,不可算计,退兵而走

3、此后至晋统一天下为第三阶段(第116回~120回)

刘后主乐不思蜀(119)蜀后主刘禅投降后,司马昭设宴款待,先以魏乐舞戏于前,蜀官伤感,独有后主有喜色。

司马昭令蜀人扮蜀乐于前,蜀官尽皆堕泪,后主嬉笑自若。

酒至半酣,司马昭谓贾充曰:

“人之常情,乃至于此!

虽诸葛孔明在,亦不能辅之久全,何况姜维乎?

”乃问后主曰:

“颇思蜀否?

”后主曰:

“此间乐,不思蜀也。

(二)、三国的主题

1、拥刘反曹

全书以蜀汉为中心,刘备集团兴起最晚衰败最早,且在三国中力量相对薄弱,由于作者构思作品的偏爱,将全书的主要篇幅留给刘备集团,而且在三国关系位置上,也以刘备集团作为中心,将曹魏作为蜀汉的主要对立面,将孙吴置于从属地位,在对付主敌曹魏过程中对东吴有联合有斗争。

刘备集团:

正面义仁圣君

曹魏集团:

反面不义不仁奸雄

在三国中,刘曹成为矛盾的主要对立面

孙吴,在对曹斗争中,是刘的同盟者;在对刘上,仍居刘对立位。

作为反曹盟友,刘为主,孙为次,以辅助反曹倾向;作为刘的敌对方,曹为主,孙为次,补足拥刘的倾向。

在以刘为中心同曹同孙的斗争中,一般不写孙吴活动以及孙吴与曹魏的斗争。

(1)、它是德治仁政理想与反暴政思想的反映。

  德政仁君是儒家的一种治国理念,也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阶级维护统治地位,愚弄人民群众的一种手段。

但是近千年三国故事流传过程中,广大劳苦人民不断受到暴政的迫害,身受其苦,痛入骨髓。

反对暴君孽政的思想情感十分强烈。

迫切渴望一个仁君德政的政治局面。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长厚、仁义、宽政爱民,又是“汉室之胄”,政统与明君合为一体。

曹操是乱臣贼子,奸诈、残忍、暴虐,是万恶之首的暴君典型。

“拥刘反曹”的思想内涵之一,便是儒家的仁君理想与人民群众的民主要求—反暴政、反黑暗,崇尚光明的思想情感相结合的反映。

庞统议取西蜀时,刘备说:

“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

操从急,吾从宽;操从暴,吾从仁;操从谲,吾从忠。

每与操相反,事已可成。

(2)、它是民族思想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表露。

  三国故事产生在公元三世纪,但其长期的流传过程是四世纪至十四世纪。

在近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特别是唐末、五代、宋元时期,民族矛盾或者说汉以外的民族与中原地区的汉族之间,民族冲突十分尖锐。

同时中原政权政治黑暗,当权执政者专横恣肆,往往把战争负担转嫁到劳苦百姓身上,平民百姓的处境是内忧外患交相促进,持续加深加重。

祖辈生活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汉族人民,受儒家文化影响很重,民族观念极强,民族自尊心特重。

民族矛盾越尖锐,民族歧视越严重,表现出来的反抗性越强烈。

他们往往认为,现实的苦难是外族侵略者带来的,排外思想和正统观念相融合,借“拥刘反曹”作载体,把民族观念,民族情绪表露出来。

《三国演义》中所说的“汉裔”、“汉室”,是汉民族,汉家的象征性称号。

“拥刘”的实质性内容。

清初,民族矛盾又一次尖锐,上升为主要矛盾,毛纶、毛宗岗父子通过修订、加工《三国演义》加强了对蜀汉正统地位的肯定,更加突出了“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则是对上述观点的一个有力的佐证。

因此说,“拥刘反曹”思想是民族思想、民族观念、民族情结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中的表露,也是在特殊历史背景下民族文化的积聚与萌发,这又是“拥刘反曹”的另一原因。

(3)、它是正统思想的表现。

  何为正统思想?

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翦伯赞说:

“是与忠君思想有密切联系的以皇帝为中心的历史观“。

封建的正统思想是建立在天命论基础上的君权神授的思想,是皇权与神权相结合的产物。

是封建统治阶级维护其一家一姓统治地位的思想武器。

皇帝是真龙天子,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利。

“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还得说:

“皇恩浩荡”,“谢主隆恩”等。

反对皇帝便是“大不敬”、大逆不道,就是“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这是一种陈腐的、反动的思想,应该批判与否定。

对于《三国演义》“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中含有正统观念因素,应做具体分析。

它产生的条件是外困重于内扰或内外交困这种特定现实土壤中产生的正统观念含有民族主义、爱国激情的内核,是在外来势力重压下,爱国主义的替代语,代名词。

这种“正统观念”在特殊历史时期内,例如,近代鸦片战争以后,八国联军入侵,现代史上抗日战争时期,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能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思,民族感情。

因此具有一定的积极性。

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作者对那些反曹而维护汉室统治的人,一律肯定

23回,祢正平骂曹,吉平骂曹;24回,董承等奉诏讨曹;68回,左慈戏曹

刘备书中处处突出“以仁义躬行天下”“仁义布于四海”“汉室之胄”,称帝以继汉统,名正言顺。

86回,刘备死后,东吴张温与益州学士奉宓辩论,奉宓对张温说:

“天有姓,姓刘。

”张温问他怎么知道,他回答说因为天子姓刘。

封建的正统思想是建立在天命论基础上的君权神授的思想,是皇权与神权相结合的产物。

2、忠义思想

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

关羽这一人物形象所具有的“义”,既不同于儒家的“仁义”,也不同于庸俗的“义气”,而是一种具有崇高、正义、神勇、刚直意义的“义气”——正义之气。

具体表面在以下几个方面:

(1)、豪气冲天、一身正气

关羽一出场便显出英姿勃勃、豪气冲天之威。

“身长九尺三寸,髯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唇若抹朱,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他之所以逃难江湖,是因为仗义为民除害,杀了倚势欺人的豪霸。

这正是一个忠义神勇的大将军的形貌。

在有关关羽的情节中,凡有可能,都要描写他的威武形貌,把他身著绿袍、坐下赤兔马、手持青龙刀,作为一个整体多次描绘,并塑造出一个富有我们民族审美特征的英雄形象。

关羽与刘、张结义起事时就立下誓言:

“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在当时,群雄并起,天下纷争。

“上报国家”的具体内容就是匡扶汉室。

他对于有心篡汉的“贼臣”义愤填膺,表现了对邪恶行为的不可容忍。

“许田围猎”中关羽的表现便是生动的证明。

(2)、忠贞不二、贫贱不移、富贵不淫

关羽被历代视为“重言诺、讲信义”的典范,“一言九鼎”的化身。

主要在于他对刘备的忠贞不二,处世处事知恩图报,可谓义薄云天。

这点在“下邳被围”和“千里寻兄”中得到了极大的渲染和深刻的表现。

关羽的义,惊天动地。

“华容道,捉放曹”众所周知。

关羽为了报答曹操款待之恩和放行之情,不惜违背军令状,以身家性命当代价,在华容道捉放曹。

当初若不是如此,可能就不会有后来的晋朝了。

关羽的勇,惊世骇俗。

“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闻名遐迩。

关羽为见刘备,保护着刘备的两位夫人,一路拼杀,所到之处,无人可敌,无人可挡;“单刀赴会”,只身入敌深境,无人敢言,无人敢害。

关羽的气,惊心动魄。

“刮骨疗伤”时的非凡气概,万代传颂。

书载:

“华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

帐上帐下者,皆面失色。

关公饮酒食肉,全无痛苦之色。

”虽然华佗医术高超,但能忍受这种痛楚而不显形于面的,实属罕见。

诸葛亮“智绝”突出恩义和忠义(85,87,103回)

三国中忠心不事二主:

沮授(30回)庞德(74回)魏延(53)于禁(79回)

三,《三国演义》三大战役共同特点:

火攻,弱对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决定三大政治集团命运

1、赤壁之战(孙刘——曹)43~50回80万大军

2、官渡之战(曹与袁统一北方)30回7W-70W

先看看官渡之战。

当时的形势是,刘备的力量还非常小,还没有找到立足之地;江东方面,孙策因被箭射中不治身亡,将大权交给了弟弟孙权,孙权吸纳了鲁肃、诸葛瑾等谋士的意见,采取顺从曹操的策略,以图发展;而曹操原本是想乘孙策新死进攻江南的,后来听从了张紘的建议,不仅不讨伐孙权,反而奏封孙权为将军,兼领会稽太守。

当时的政治军事态势就是这样,势力较强的两家实际上结成了联盟。

这个总的形势对袁绍就是很不利的。

袁绍未能省察曹操和孙权修好的危险形势,设法来稳定和发展自己,却一听说曹、孙修好就勃然大怒,贸然决定兴兵伐曹。

这个战略决策本身就犯了极大的错误。

当时从表面上看,袁绍确实处于优势。

他拥有北方的冀州(今河北)、青州(今山东)、幽州(今河北、辽宁一带)、并州(今山西)等大片土地,又有丰足的粮草,共调动了七十多万军队进攻曹操,望官渡进发,而曹操仅以七万军队迎战,而且粮草也不足。

双方军力有十倍之差。

当时曹操所面临的形势,如他手下的一位谋士荀彧的所说,是:

“以至弱当至强”。

在这种情况下,仗应该怎么打呢?

值得注意的是,小说写了双方的谋士都对这场战争的特点和各自应取的战略战术,作了基本上相同的正确分析。

曹操的另一位谋士荀攸说:

“绍军虽多,不足惧也。

我军俱精锐之士,无不一以当十。

但利在急战。

若迁延岁月,粮草不敷,事可忧矣。

”袁绍的谋士沮授分析说:

“我军虽众,而勇猛不及彼军;彼军虽精,而粮草不如我军。

彼军无粮,利在急战;我军有粮,宜且缓守。

若能旷以日月,则彼军不战而败矣。

”立场不同,但所分析的敌我双方的特点、面临的形势和双方应该采取的战略和战术,可以说是英雄所见略同。

这就是:

袁绍虽然兵多粮足,但战斗力不如曹军;而曹操虽然兵精,但数量远不及袁军,更重要的是粮草不足。

因此,双方的谋士都认为:

这场战争对曹操来说,利在急战,应该速战速决;而对袁绍来说,则利在缓守,应该采用拖延战术,时间一长,曹军没有了粮食,不战自败。

在这场战争中,粮食是一个主要矛盾。

重要的还在于双方的主帅对这场战争和各自的谋士所作的正确分析所持的态度却大不相同。

袁绍在发兵之前,早已被他关在狱中的田丰从狱中上书说:

“今且宜静守以待天时,不可妄兴大兵:

恐有不利。

”这本来是出于一片忠心的对形势的正确分析,但袁绍却听信谗言,以为田丰出语不祥,不利于他的“仁义之师”,要将他斩首。

经众官劝免后才暂时放下,说:

“待吾破了曹操,明正其罪!

”而对于沮授的正确分析和劝告,袁绍不但不听,反而认为他的话如田丰一样“有慢军心”,将沮授囚禁军中,说:

“待我破曹之后,与田丰一体治罪。

在战争进程中,已逐渐显露出粮草问题十分重要。

袁绍大将韩猛运粮,军机泄露,在路上被曹军阻劫,并烧了粮草。

这时,袁绍手下的另一位谋士审配又及时地向他绍提出建议:

“行军以粮草为重,不可不用心提防。

乌巢乃屯粮之所,必得重兵守之。

”袁绍并未听进这一重要意见,掉以轻心,又不善用人,只派了一个“性刚好酒”的淳于琼去守乌巢,这个人“终日与诸将聚饮”,结果造成了大错。

而另一方面,在战争中曹操军粮告竭,派人去许昌传书教荀彧作速措办粮草,路上被袁绍手下的另一个谋士许攸劫获。

许攸及时报告给袁绍,并建议他乘机偷袭已经空虚的许昌,以此一举而战胜曹操。

这本来是一次极好的机会。

但袁绍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地认为:

“曹操诡计极多,此书乃诱敌之计也。

”不但不予采纳,反而听信谗言,因许攸以前是曹操的朋友,就怀疑他是曹操的奸细,要处死他。

结果把许攸逼得去投奔了曹操,泄漏了乌巢屯粮的军事机密,导致乌巢被烧,遭到了惨败。

与袁绍相反,曹操的表现却完全不同。

他自己已经对战争双方的特点、整个形势以及应该采用的战略战术等,都有了正确的认识,作到了心中有数。

但他并没有因此就掉以轻心,盲目乐观,而是认真地召集众谋士共同商议,虚心地听取大家的意见。

当谋士荀攸讲出了与袁绍一方的沮授相同的“利在急战”的意见时,曹操非常高兴地说:

“所言正合吾意。

3、彝陵之战(刘——孙吴)81~84回10W-75W八阵图,七擒孟获

彝陵之战与官渡之战有很多相似之处。

彝陵之战按时间顺序是远在赤壁之战的后面,但刘备的失败与袁绍有相似之处,为了便于对比,提到前面来讲。

这次战例也是以弱对强,最后的结果也是以弱胜强。

这次战争刘备处于强的一方,孙吴则处于弱的一方。

因为关羽被东吴所杀,刘备急于为关羽报仇,便急切地举大军伐吴。

这一战略决策本身就是错误的。

三顾茅庐时,诸葛亮为刘备制订的基本路线是,占据荆州、益州作为根据地,联吴抗曹,伺机统一天下。

后来的斗争实践证明了这条路线是完全正确的,凡是执行这条路线时就得到发展(下面要分析的赤壁之战就是最生动的一例),而违背这条路线时就遭到挫折、失败。

所以当刘备决定“提兵问罪于吴”时,诸葛亮就劝谏说:

“不可。

方今吴欲令我伐魏,魏亦令我伐吴,各怀谲计,伺隙而乘,主上只宜按兵不动,且与关公发丧,待吴魏不和,乘时而伐之,可也。

”赵云也劝谏,甚至很尖锐地指出:

“汉贼之仇公也(指对曹操),兄弟之仇私也(指对孙吴)。

愿以天下为重。

”这里表现的是一种从全局、从长远利益出发的战略眼光。

但是刘备却听不进去,执意要为关羽复仇而伐吴。

这就首先在战略决策上犯了错误。

他甚至还对提出相同正确意见的学士秦宓大发雷霆,要“武士推出斩首”,经众人劝说才将他暂时囚禁起来,说等战败东吴后再来处理。

这种表现与官渡之战中刚愎自用的袁绍已经不相上下了。

这是彝陵之战失败的根本原因。

接着又在具体的作战方案上犯了错误。

当时刘备率兵七十五万,孙吴只有十万军队抵抗,也是以至弱对至强。

刘备报仇心切,又依仗兵多,采用急战的方法,一开始取得节节胜利。

孙吴畏惧,泒人求和,刘备不允,一定要灭吴。

结果逼得孙权起用了一个年轻的儒将陆逊任统帅。

这个人很年轻,东吴方面也有很多人瞧不起他,但他却非常聪明,很有谋略。

他采用的战术是:

避其锐气,坚守不出,以逸待劳。

结果使得本来锐气很盛的蜀军被拖得“兵疲意阻”,再加上天气炎热,喝水困难,最后刘备只得下令在山林茂密之地安营扎寨,连营七百里。

当诸葛亮看到刘备派人送回去的连营图时,立即拍案叫苦说:

“汉朝气数尽矣!

”结果,蜀军被以逸待劳的吴军顺风举火,烧了七百里连营,遭到了惨败。

四、三国演义的兵法思想

1.反间计(第45回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

(第59回许褚裸衣斗马超曹操抹书间韩遂)

2.美人计(第54回吴国太佛寺看新郎刘皇叔洞房续佳偶)

3.诈降计和连环计(第47回阚泽密献诈降书庞统巧授连环计)(讨魏国武侯再上表破曹兵姜维诈献书)

4.空城计(第95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

5.苦肉计(第46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

6.拖刀计(第53回关云长义释黄汉升孙仲谋大战张文远中关黄对刀第2次的时候,关羽想用此计斩黄忠,不料黄忠坐骑马失前蹄)

7.疑兵计(第85回刘先主遗诏托孤儿诸葛亮安居平五路中让魏延守边,南蛮兵来犯,魏延依照诸葛亮的疑兵计左出右入,右入左出,蛮兵唯凭勇力,其心多疑,遂退兵)

8.以假乱真(第63回诸葛亮痛哭庞统张翼德义释严颜中张飞用个替身(假张飞)诱骗严颜出战,结果严颜中计被擒)

9.激将法(第44回孔明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

(第93回姜伯约归降孔明武乡侯骂死王朗中诸葛亮用激将的说词让70多岁的王朗活活气死)

10.落井下石(第51回曹仁大战东吴兵孔明一气周公谨中诸葛亮自此回开始到3气周瑜都是在落井下石,明知周瑜有箭疮不能生气,结果却让士卒高喊周瑜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口号羞辱周瑜,直致周瑜活活气死)

11.缓兵之计(第108回丁奉雪中奋短兵孙峻席间施密计此回诸葛恪中魏将张特的缓兵计,本来该得手的城池却被魏人守住)

12.走为上计(第104回陨大星汉丞相归天见木像魏都督丧胆此回是关键的一回,诸葛亮在此回病丧五丈原,临终前让蜀兵密不发丧,留遗计让姜维杨仪魏延等人按计撤兵,每逢读到此处,总使人感动的声泪俱下一代俊杰名相孔明死了)

12.火攻和水淹在三国中出现的最多,以下是列表(第39回诸葛亮火烧博望坡,大败夏侯墩的10W大军;第40回是诸葛亮火烧新野,大败曹仁;第49回是周瑜火烧赤壁;第84回是陆逊火烧连营700里,从此蜀国国运开始衰败;第86回破曹丕徐盛用火攻;然后是第103回诸葛亮用火攻司马懿,困司马懿于上方谷,差点要了司马爷三个的命;第90回烧藤甲7擒孟获;水淹方面有第19回曹操水淹下坯擒吕布;第40回在诸葛亮火烧新野中同样用了水淹,是关羽在白河淹的倒霉孩子曹仁,刚被烧完再被淹;第74回是关公放水淹七军,斩庞德,擒于禁,天下皆惊)

五、三国演义的歇后语成语熟语

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曹操作事--干干净净

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张飞卖肉--光说不割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张飞吃豆芽--一盘小莱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着想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后主降魏--不知羞耻

曹操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张飞抓耗子--大眼瞪小眼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曹操败走华容道--走对了路子张飞绣花--粗中有细诸葛亮的锦囊--神机妙算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张飞穿针--粗中有细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草船借箭--多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