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一轮复习课件考题演练跟踪检测 718.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16906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22.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课件考题演练跟踪检测 71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课件考题演练跟踪检测 71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课件考题演练跟踪检测 71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课件考题演练跟踪检测 71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课件考题演练跟踪检测 71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课件考题演练跟踪检测 718.docx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课件考题演练跟踪检测 71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一轮复习课件考题演练跟踪检测 718.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课件考题演练跟踪检测 718.docx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课件考题演练跟踪检测718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题演练·跟踪检测

【高考题组】

考点一 古代商业发展

1.(2015·全国卷Ⅰ·T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这反映出(  )

A.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解析】选A。

注意提取材料信息。

具体解析如下:

选项

与正确答案的对应度

判断理由

A

正确选项

根据材料“海上保护神”“临水夫人”“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可知当时东南沿海经济发展并且影响力扩大

B

本身错误的选项

仅从民间崇拜,不能得出妇女地位得到提高的结论,且在宋代理学压制下,妇女的地位不高

C

干扰选项

临水夫人被视为妇幼保护神,与海洋无关

D

本身错误的选项

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同不符合史实

2.(2014·全国卷Ⅱ·T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

(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选A。

由材料可知,交子的产生是因为“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而不是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故B不正确。

材料中并未提及富商社会地位的提高,只是讲了他们之间的商业纠纷问题,故C不正确。

经济重心的南移虽是北宋时期的历史现象,但材料中并未体现,故D也不正确。

3.(2014·全国卷Ⅰ·T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解析】选A。

结合清朝前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可知,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仍大体保持领先地位。

具体解析如下:

选项

与正确答案

的对应度

判断理由

A

正确选项

海禁政策实施前,世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说明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

B

干扰选项

中国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外来货币不可能干扰中国资本市场

C

选项本身错误

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

D

选项本身错误

清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民间贸易的发展不可能冲击清廷的统治

4.(2013·全国卷Ⅱ·T26)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

“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

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

”这表明当时(  )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解析】选D。

材料反映的是广东大庾岭以北的丝销往广东,而广东一带的盐铁销往广东大庾岭以北,这反映了当时大规模远距离的商品贩运,由此可知D正确。

材料未体现A、B、C的内容。

5.(2011·全国卷·T25)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

该图反映出(  )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解析】选D。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表明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A与题干时间不符。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主要使用金银作为货币,但无法体现发展速度快慢,B缺乏足够信息支持。

C南北朝时期北方动荡影响手工业正常发展,C不符合史实。

D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相对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D为正确选项。

考点二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及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6.(2014·天津文综·T2)《齐民要术》自序:

“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尧命四子,敬授民时。

舜命后稷,食为政首。

……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这段话主要强调(  )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解析】选A。

材料列举了古代圣人对农业的重视,并强调儒家经典《诗》《书》的要旨是安定人民,让老百姓生活安定后再教导他们。

在古代农耕社会要使百姓生活安定,就要重视发展农业。

由此可知A正确。

“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显然是一种民本思想,并非强调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B错误。

同样“尧命四子,敬授民时”也反映的是民本思想,并非旨在阐述历法与农业的关系,C错误。

材料中并未涉及农业技术的问题,故D错误。

7.(2014·福建文综·T13)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

读右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  )

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

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

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

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

【解析】选C。

整合题干材料的关键信息可以发现,明清皇帝到先农坛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均在开春,亦即春耕农忙时节。

联系到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基本史实,作为一国之君,其政治姿态实际上体现了重农的治国理念。

故选C。

8.(2013·山东文综·T10)《汉书·食货志》记载:

“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

敢犯令,没入田货。

”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D.保护小农经济

【解析】选D。

中国古代封建制度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但统治者从维护统治的需要出发还是希望保证小农经济的稳定,因此才有重农抑商的政策规定。

A、C是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B是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但与D比较,D应是主要目的。

9.(2013·全国卷Ⅰ·T40)(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

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

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

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

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

“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

”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

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

【解析】主要依托材料,抓住材料关键信息从海洋利用的区域、技术、渠道、海洋意识等几个方面概括即可,如由齐国的“边海”“鱼盐之利”到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及明代的“郑和下西洋”,可推出其特点:

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

“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可知是“海洋意识不足”。

答案:

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以民间交流为主;海洋意识不足。

【备选真题】

(2014·江苏单科·T4)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

这说明当时(  )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解析】选B。

明太祖朱元璋建国之初,就制定了“寸板不许下海”的基本国策。

在“海禁”时期,对外贸易体系主要通过朝贡和官办的方式进行。

在沿海倭乱基本平定后,直到隆庆初年,明政府迫于压力开始部分开放沿海贸易。

【预测题组】

1.《史记》载: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

”这段记载说明(  )

A.汉代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B.工商业成为汉代社会基础

C.国家统一促进商业发展

D.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选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汉代实现了国家统一,关卡取消了,开发山泽自然资源的禁令取消了,所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商品交换没有不通的,故C正确。

【加固训练】

(2015·淮北模拟)据古碑记载:

“汉建成二十年设沛国于相(今淮北市),颁布‘酒榷’,在濉溪口、柳孜专设税官,征收盐酒税。

”材料表明汉代(  )

A.开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盐酒税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C.实行坊市完全分置政策

D.对市场交易已经进行了严格管理

【解析】选D。

从材料可以看出,汉朝加强对盐酒税的管理,D正确。

看不出政府对农业的重视,没有提到坊市完全分置的问题,也不能说明盐酒税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A、B、C错误,选D。

2.唐诗中记载当时的长安城:

“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

”宋词这样描写当时的汴州:

“九陌六街平,万国充盈。

青楼弦管酒如渑。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B.城市经济功能的加强

C.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D.重农抑商政策的弱化

【解析】选B。

君主专制强化是指君主权力的集中,材料没有体现,故A错误;诗词中反映出唐朝长安城的商业活动有地点和时间限制,宋代的汴州打破了商业活动的地域和时间的界限,体现出坊市制度被打破,经济功能加强,故B正确;经济重心南移是指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材料没有涉及,故C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城市的变化,重农抑商政策弱化是导致其变化的原因,故D错误。

【加固训练】

《唐六典》记载:

“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

”晚唐诗人王建的诗:

“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对这些记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唐六典》中已有关于夜市的记载

B.文学作品对夜市的描写都不可靠

C.记载失实,夜市在唐代不可能出现

D.可能说明唐代的市有突破性发展

【解析】选D。

王建的诗中有夜市的记载,可能说明唐代的市突破经营时间的限制,有突破性发展,故D正确。

3.某学者指出:

“重农抑商,重农是目的,抑商是手段。

这一政策的实质是抑商人而存商业,退私商而进官商。

”下列各项中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重农”有效提高了农民阶级的社会地位

B.“抑商”成功地抑制了古代工商业的发展

C.重农抑商强化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D.重农抑商成为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

【解析】选C。

商人实际上的经济地位远比一般农民优越,与“有效提高”不符,故A错误;“抑商人而存商业”,重农抑商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但古代中国商业一直在发展,与“成功地抑制了”不符,故B错误;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与“退私商而进官商”相符,故C正确;中国古代历朝大都执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但并不能“支持这一观点”,故D错误。

4.西周后期,政府在设关(门)、市的地方,开始对出入关门的货物或者在市场营销的商品征税。

这说明当时(  )

A.工商业发展受到政府的阻碍

B.工商业者属于政府官员

C.“工商食官”制度受到冲击

D.政府完全垄断了工商业

【解析】选C。

对于货物或商品征税,不能说明工商业发展受到政府阻碍,故A错误;“士农工商”,士属于政府官员,故B错误;“开始对出入关门的货物或者在市场营销的商品征税”说明了民间手工业商业兴起,对于官营手工业具有一定的冲击作用,故C正确;之所以要征税,表明民间手工业和商业兴起,故D错误。

【知识拓展】“工商食官”

西周官营手工业制度,指当时的手工业者和商贾都是官府管的奴仆,他们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

在这种制度下,周王室和诸侯都有官府管理的各种手工业作坊,属司空管辖。

这些手工业作坊的各类生产者称为百工,他们既是具有一定技艺水平的工匠,又是从事手工业生产的管理者。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比较图一、图二、图三,提取两项有关西汉至明朝商业城市发生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解析】第一问,城市的变化从图一、图二、图三中可以看出有两方面:

第一,城市分布地区的变化,从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向南方、向运河和沿海地区发展;第二,城市数量的变化,逐渐增加。

第二问,变化的原因可以从经济发展因素(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海外贸易兴盛等)、交通便利因素(大运河的开通等)作答。

答案:

变化:

分布地区由主要集中于北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向南方、向运河和沿海地区发展;商业城市数量呈现不断增多的趋势。

原因:

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唐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宋朝时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唐、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兴盛;农产品、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趋势。

【备选习题】

(2016·江西名校联考)明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涂泽民上书曰“请开市舶,易私贩(走私商)为公贩(合法商人)”。

同年,隆庆皇帝宣布解除海禁,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合法地位。

这表明(  )

A.封建经济已经具有开放性

B.“海禁”政策在当时已无积极意义

C.资本主义萌芽进一步发展

D.当时政府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解析】选D。

封建经济是建立在自给自足基础上的,具有封闭性,故A错误;“海禁”政策在当时客观上有利于抵御西方殖民扩张,有其进步意义,故B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雇佣关系,因此不能判断资本主义萌芽进一步发展,故C错误;隆庆皇帝宣布解除海禁,说明当时政府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故D正确。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