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校长在“双减”工作总结大会上的讲话发言2830字文稿.docx

上传人:wei****016 文档编号:971677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6.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校长在“双减”工作总结大会上的讲话发言2830字文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1年校长在“双减”工作总结大会上的讲话发言2830字文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1年校长在“双减”工作总结大会上的讲话发言2830字文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1年校长在“双减”工作总结大会上的讲话发言2830字文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1年校长在“双减”工作总结大会上的讲话发言2830字文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21年校长在“双减”工作总结大会上的讲话发言2830字文稿.docx

《2021年校长在“双减”工作总结大会上的讲话发言2830字文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校长在“双减”工作总结大会上的讲话发言2830字文稿.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21年校长在“双减”工作总结大会上的讲话发言2830字文稿.docx

2021年校长在“双减”工作总结大会上的讲话发言2830字文稿

各位同仁:

大家好!

推行“双减”政策,是要建立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和协同育人的共同体,整体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坚持育人为本,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总目标。

如何积极推进这一目标的实施?

我认为,科学规划,持续不断提升课堂效率是落实“双减”最重要的落脚点。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新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如项目式学习、跨学科研究、单元式教学等。

在“双减”背景下重新审视这些教学模式,单元式教学是课堂提质增效最切实可行,最容易为多数教师接受和掌握实施的方式。

所谓单元式教学,即根据单元目标,选择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外显知识进行组合,在充分深入研究学情、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前提下,调整安排课时分布和内容,更上位地整体规划单元任务,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

围绕单元式教学,作为特级教师和教学主任,首先,我带领老师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专家讲座与自己理解领悟相结合的方式,讨论如下问题:

为什么要做单元教学?

如何进行单元教学?

什么样的内容适合单元教学?

单元教学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如何开展?

我和学科团队的教师们认真研究,仔细分析单元式教学与传统分章节教学的区别:

传统分章节教学以学科知识为体系,教学内容按照章节进行,这种组织方式学生学到的知识是散点式的,很难上下贯通成为珠串;单元式教学是按照一定逻辑整合、重构章节,以主题统领、以任务呈现,学生通过对复杂信息的深入加工,实现理解的深刻性、思维的高阶性以及认知技能的发展。

第二,我们借鉴优秀课例进行分析、交流、研讨,总结出单元式教学五大关注点:

单元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兼顾知识性、多样性、差异性;单元中知识的关联要有思维逻辑关系;单元设计要在解决真实的问题中形成;要处理好学科概念、核心概念、跨学科概念的不同;处理好教学活动、单元活动、探究活动与实践的关系。

第三,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先进行自我选材组合,设计单元内容,备课组讨论之后,组内说课、评课;然后在所教学段内进行单元教学实践探索,组内听课、再交流,进行自我反思、再完善、再实践。

以初中物理“密度单元”教学为例,谈谈我和学科团队将相关知识进行组合设计,对单元教学开展了实践研究。

一、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物理问题

这是学生在课后活动课中编织的铜丝自行车(如下图)。

围绕着这俩自行车,同学们开始了这个单元的学习。

在交流研讨中,同学们提出本单元的核心问题:

“在不破坏实物的前提下,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个自行车是用了多长的铜丝编织成的?

以上问题是同学们基于课后活动课的作品而提出。

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物理问题,有助于让学生在观察体验中获得感性认识,进而提升思维能力。

二、基于实验,在经历探究过程中建构物理模型、领悟物理思想和研究方法,提升科学思维能力

围绕要解决多长的问题,学生很容易想到解决办法:

找体积v,利用v=sL就可以得到长度。

学生在现实情境下发现自行车的体积是不易测量的,此时又引起了新的思考:

根据已有的经验能知道这辆自行车的什么呢?

从小学科学课和生活经验中知道:

可以称出自行车的质量。

如何称出自行车的质量?

学生从生活中的杆秤,想到了家里用的电子秤,想到天平。

课堂上,如何使用天平测质量?

国际单位制用什么单位描述质量?

生活中的质量单位和国际单位有什么关系?

在测量过程中发现物体的形状改变而物体的质量并没有变化,是不是质量还有什么特点?

有关质量的问题一一浮现于学生的头脑中,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这些自然生成的问题,是我们解决核心问题过程中所需要的,也是学会学习的前提,即发现问题。

之后,回到了最初的问题:

质量和长度有关系吗?

质量和体积有关系吗?

在学生测量自己手中自行车的质量后发现,体积不同,质量也不同。

于此,新的问题生成:

物体的质量和它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如果它的质量和体积有关系,我们就很容易解决铜丝长度的问题。

随着问题逐渐清晰化,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形成一个一个新的认知。

为了寻找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从设计实验到进行实验,从收集证据到进行论证,从体验得到初步结论再到进一步从实验测量数据得到定量的数据关系,分析、处理、结论:

体积相同的同种物质质量相同,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质量相同的同种物质体积相同,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体积不同。

同种物质质量和其体积比值一定,不同物质质量与其体积比值不同。

这个比值可以反应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物理上把这个比值叫密度。

由此,建立密度概念,测量物质的密度并认识其特征,学生始终是在问题的驱动下自主发现,自主研究,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

真实的问题,让学生认识了质量m、密度ρ,并建立联系:

v=sL,铜丝长度的问题得到解决。

然而,学生的思考并没有结束。

学生将生活中与密度有关的现象和问题建立起进一步的联系,发现如:

冰为什么漂在水面上?

暖气为什么安装在房间的靠下的位置?

热气球的上升和密度有关吗?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孔明灯升空的原理是不是也基于此?

学生感慨密度与社会生活联系如此密切,真正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学以致用,同时也为后续继续学习浮力的有关知识做了铺垫。

上述内容原本按节学习,应该有质量、密度、测物质密度、密度与社会生活四节内容,应该是4—5节的新课学习时长,学完之后还要再将散点的知识进行整合、接受、领悟、迁移、运用。

虽然在学习过程中也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但这样处理,知识深层次的内在结构没有充分体现,时间长了,学生的思维就会停留在表面和割裂状态中。

我和学科团队的教师们将相关内容整合重组,采用单元式教学的问题引领,不仅真实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而且能让学生在思辨中形成物理的观点和结论、形成终身受用的学科必备品格,而且也让思维的深度学习成为可能。

通过单元教学,学生学习的时长减少为3课时。

学生的兴趣始终是在问题引领下探索、发现、再探索,直至向着目标行进。

这样的研究真正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窗,让学生看到的是亮丽的风景和美丽的远方。

在“双减”背景下,就初中阶段物理教学而言,教师应该是三分教学、七分研究设计。

教在课上,研在课下。

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研究设计好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要站在学科角度,抓住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从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起点出发,遵从现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知识为载体,设定贴近生活实际、具体可行的活动与任务。

通过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学生才能真正学以致用,在提升能力与学法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科学研究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真正落实立德树人,让课堂真正发挥主渠道的作用。

在“双减”背景下的教改路上,特级教师有责任、有能力和学科教师一起,深入研究“减”什么,通过多样化探索如何“减”。

我们坚信,基于创新理念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确保教育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真正实现立德树人、五育并举。

有效落实“双减”,我们携手前行!

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