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形神兼备 迁想妙得中国古代绘画撷英.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15201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2.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9课 形神兼备 迁想妙得中国古代绘画撷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第9课 形神兼备 迁想妙得中国古代绘画撷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9课 形神兼备 迁想妙得中国古代绘画撷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9课 形神兼备 迁想妙得中国古代绘画撷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9课 形神兼备 迁想妙得中国古代绘画撷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9课 形神兼备 迁想妙得中国古代绘画撷英.docx

《第9课 形神兼备 迁想妙得中国古代绘画撷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9课 形神兼备 迁想妙得中国古代绘画撷英.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9课 形神兼备 迁想妙得中国古代绘画撷英.docx

第9课形神兼备迁想妙得中国古代绘画撷英

第9课 形神兼备 迁想妙得——中国古代绘画撷英

  件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绘画从原始时期的岩画、陶器绘画到山水、花鸟画、人物画高峰期的代表性作品,延续到清代绘画的艺术风格和特点有所认识,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艺术。

课本选取历代各时期代表性作品进行介绍,力争达到使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基本的艺术素质和欣赏绘画的能力。

  内容结构

  本课内容为中国古代绘画欣赏,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评析,对中国古代绘画七千年左右的发展历程作了简要介绍,了解了中国古代绘画的历史及其不同的艺术风格和中国古代绘画的艺术传统。

整个课文分成以下11个自然段落:

  第1段主要介绍我国最古老的独幅帛画《龙凤仕女图》和《人物御龙图》,以及新石器时代黑山岩画《猛虎捕食图》和石斧纹《彩陶缸绘鹳鱼》,又涉及到西汉马王堆楚墓帛画。

通过选取的中国早期艺术作品,了解中国画基本形态确立时期的绘画水平和艺术风貌。

  第2段对敦煌莫高窟壁画在画面布局、人物造型、线描勾勒、赋彩设色等方面进行分析。

敦煌莫高窟壁画作为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其内容极其丰富,规模宏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生活,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风格的传承演变和中西艺术交流融会的历程。

文中选取北魏时期壁画《鹿王本生图》和唐代《张议潮统军出行图》、西魏《五百强盗成佛壁画》等作品来了解敦煌壁画的艺术之精湛。

  第3段分析唐代画家阎立本的两幅作品《古帝王图卷晋武帝司马炎》和《步辇图》,前幅描绘的是晋武帝司马炎作为封建帝王的威严神态和非凡的气度。

《步辇图》则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忠实地表现了唐代中央政权与边远民族的友好交往。

另外选用汉代《宴饮画像砖》、北齐《仪卫出行墓室壁画》和东晋时期顾恺之的《女史箴图》,通过汉代、北齐、东晋、唐代这四个历史阶段的人物作品赏析,说明它们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特点。

  第4段分析唐代时期传为韩的作品《文苑图》。

画中人物刻画细致入微,动态各异,形神兼备,生动地表现了古代文人吟诵诗文时的专注神态。

宋代李唐的《采薇图》画的是商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在首阳山采薇代食的故事。

作品人物生动传神,寓意深远。

元代山西永乐宫壁画《朝元图》、元代刘贯道《消夏图》以及明代陈洪绶版画《西厢记插图》,以不同艺术创作手法展现出丰富的艺术风貌。

  第5段分析明代曾鲸《张卿子像》,在传统肖像画“墨骨”和“传神”的基础上融合西洋画法,创造了更重墨染和体积感的“凹凸法”。

重视人物的神情、体态和性格的表现,体现出画家非凡的观察能力。

清代黄慎《渔翁渔归图》介绍水墨大写意人物,画面人物动态生动,富于生活情趣。

明代唐寅《孟蜀宫妓图》、清代罗聘《丁敬像》和高其佩的指墨《杂画册之一》也各具特色和很高的艺术造诣。

  第6段介绍宋代山水画不同风格的艺术特色,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真实地描绘出北方山水的雄伟之美及磅礴的气势。

其他的作品如郭熙的《早春图》、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及佚名所作《深堂琴趣图》。

宋代的山水画不仅有全景式雄伟山水画,又有引人入胜的幽情美趣的小品山水。

另外米友仁的作品运用简笔淡墨,表现了烟云迷的意趣。

  第7段着重了解元代著名画家倪瓒中年时期的代表作品《六君子图》和宋代马远《踏歌图轴》,另外选取了宋代夏圭的《雪堂客话图》和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说明古代山水画在创造意境方面的主要特色。

中国古代绘画在运用空白上的独到之外,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画家崇尚平淡天真的审美理想。

  第8段着重讲石涛的山水画作品《淮扬洁秋图》之“变古代为我法”和独具个性风格的艺术创作,以及提出“借古以开今”、“笔墨当随时代”的创造性理论。

龚贤的《溪山无尽图卷》峰回溪曲,气势雄伟壮观,既有高远、深远之境,又山远水长,使人有溪山无尽之感。

另有明代沈周《庐山高图》、周臣的《雪村访友图》、清代弘仁《松鹤清泉图》及髡残《松岩楼阁图》等不同艺术追求和表现方式的作品。

  第9段主要分析宋徽宗赵佶的《芙蓉锦鸡图》和宋人作品花鸟画《白头丛竹图》,同时赏析唐宋时期的其他作品,如唐代韩的《五牛图》和佚名画家的《秋葵图》。

宋代是古代花鸟画空前发展并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注意观察生活形象,体物入微,精工逼真,是这一时期的艺术特点。

宋人不仅花鸟形象达到精微传神,而且从中表现对生活的热情与理想,把自然属性与道德品格相联系,使精密不苟的工笔花鸟画达到了新的艺术高度。

  第10段着重介绍徐渭的《墨葡萄图轴》,介绍文人画家在诗、书、画方面的追求及讲究气韵的审美标准以及超越自然景观的文化精神,造就新的艺术情趣。

另外介绍了王冕的《墨梅图》、李方膺《竹石图》和郑板桥的《荆棘丛兰图》等几位具有创新意义的代表性画家作品,他们在创作中的独特见解和敢于创新的积极意义,以及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深刻理解,表达了艺术家的个性与情怀。

  第11段写意花画作品重点介绍朱耷的极具个性语言和不拘成法的作品《荷石水禽图》及恽寿平的清新雅丽、追求平淡天真的作品《锦石秋花图》,金农的笔墨朴秀、巧拙互用的花鸟册页《花果册之一》及边寿民的色调清雅、境界清寂的作品《芦雁图册之一》,显示出中国花鸟艺术的多样性和不同的艺术特点。

  本课图版大幅作品16幅,附加一些其他小幅作品。

课本中作重点分析的是敦煌莫高窟壁画《鹿王本生图》、宋代范宽山水画作品《溪山行旅图》,人物画是明代曾鲸的《张卿子像》及清代画家朱耷的《荷石水禽图》。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对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绘画艺术作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课文中介绍了中国古代绘画的基本发展脉络和演变以及多种风貌的艺术风格,比较全面地选取了帛画、壁画、砖画、纸本、绢本等不同材质及工笔、写意、人物、山水,花鸟等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代表性作品。

  首先介绍中国早期绘画艺术,如仰韶文化与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图案,是我国先民为世界艺术宝库做出的卓越贡献;长沙楚墓出土的两幅旌幡性质的帛画,探讨了先秦绘画面貌、艺术特点和战国时代楚国奇伟诡谲的艺术风格。

  其次以敦煌莫高窟壁画作品研究和了解佛教艺术发展脉络。

莫高窟隋唐壁画与前代最明显的区别,是创造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独特的经变画样式。

通过宋徽宗赵佶的作品理解世俗美术的发展和宫廷绘画的繁荣,使绘画题材更加广泛、风格多样。

对唐宋时期人物和山水画的分析和欣赏,则要求教师讲课时结合图例作品的不同艺术特征,在理解艺术发展现律的基础之上,进行较深入的讲解和赏析,另外也可增加唐宋时期其他具有代表性意义的画家作品来加强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

  第三,中国古代绘画所强调的笔墨韵味和书性的表现要求,追求气韵的审美标准以及超越视觉表象的文化精神。

  中国文人画带有文人情趣,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文化底蕴。

中国绘画中的“笔墨”,代表了具有中国文化传统和内蕴丰富的民族文化情结,提倡通过干、湿、浓、淡等笔墨变化,使中国画获得广阔的想象空间。

要分析倪瓒的《六君子图》和徐渭的《墨葡萄图轴》这些作品的艺术特点,及朱耷和石涛等具有强烈个性的绘画,了解诗、书、画、印等在中国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笔墨的丰富表现力和具有特殊文化意蕴的精神象征。

  本课的教学难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涵盖面比较广,中国古代绘画历经几千年的发展过程,而课文由于篇幅所限制,无法详细地进行介绍。

本课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古代绘画历史悠久的艺术作品,普及中国美术史基本知识以及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演变,阐述美术同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相关因素的结合。

二是提高艺术审美欣赏能力,以欣赏不同时期的绘画风格和特点,引导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

三是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的体现,特别是从早期帛画、壁画到后期的文人画各时期的艺术风格介绍,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二、教学内容资料

  龙凤仕女图、人物御龙图

  《龙凤仕女图》,1949年2月出土于长沙陈家大山楚墓,质地为平汝绢,高31厘米,宽22.5厘米,画面是一侧身向左、细腰长裙、合掌祝祷状的贵族妇女,在腾龙舞凤的接引下,向天国飞升的景象。

此幅帛画是古代葬仪中使用的旌幡,画中反映了当时楚国普遍流行的死后升天的主观意识及作者丰富的联想空间,令人叹为观止。

这幅画以毛笔绘成,画法为线条勾勒兼平涂着色,构图主次分明,造型十分生动。

  《人物御龙图》,1973年5月出土于长沙子弹库楚墓,细绢地,高37.5厘米,宽28厘米,画面正中画一危冠长袍、蓄有胡须、神情潇洒、侧身拥剑的贵族中年男子,头顶华盖,驾驭舟形巨龙向天国飞升的景象。

龙尾企立一鹤,龙身下画一尾鲤鱼,表示龙正在天河中行进。

  帛画上端缝裹细竹篾,并系丝绳,其用途无疑是葬仪中的旌幡;画里的男女人像,肯定都是墓主人的肖像。

从中可见战国肖像画具有如下特点:

人物皆作正侧面的立像,通过衣冠服饰表现其身份;比例匀称,仪态肃穆;勾线流利挺拔,设色采用平涂与渲染兼用的方法,格调庄重典雅。

  长沙左家公山和信阳楚墓还出土有毛笔,用上好的兔毫制成,与现今使用的毛笔大致相同,提供了战国绘画工具的实物资料。

  敦煌地处河西走廊西端,是古代关中通往西域的咽喉。

前秦建元二年,一位名叫乐的沙门经过此地,似乎觉得鸣沙山在一片金光中化出千佛之状,遂发愿在这绿洲之畔修造洞窟。

此后数年,洞窟开凿和寺院的兴建日盛,形成了11个朝代不断修造而成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至今尚存492个洞窟,保存着历代塑像2400余身,壁画约4.5万平方米,成为我国最重要的一处石窟寺。

洞窟内的壁画、雕塑主要是北朝、隋、唐、宋、西夏、元代的作品。

莫高窟现存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等洞窟36个。

窟型有三类:

一类是中心柱窟,平面长方形,后部设中心方柱,前面多为人字坡顶,中心柱四面开龛造像;第二类是平面方型覆斗顶窟,正面开一大龛塑像;第三类是主室两侧开僧房的禅窟,主室正壁开龛塑像。

这些洞窟完整地保存了壁画、建筑和雕塑,成为后人研究和了解佛教艺术发展脉络的宝贵遗产。

作为人类珍贵的文化瑰宝,敦煌莫高窟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莫高窟北朝窟内壁画一般于四壁上层及顶部画平、飞天及天宫伎乐,下层为药叉等,中部除千佛外主要画说法、本生和因缘故事。

南北朝时期,中原混乱,民众生活于苦难之中,而佛教宣扬苦海轮回,当世忍辱,求得累世成佛的思想为民众所接受,因此壁画中盛行本生、本缘故事画。

本生是巴利文的意译,表现释迦所述前世因缘故事,常以前生为国王、王子、婆罗门、商人以及弱小动物的遭遇为比喻,突出施舍、仁义等思想,宣扬忍辱牺牲、舍己为人的苦行。

  鹿王本生图 敦煌莫高窟257窟

  敦煌莫高窟257窟北魏壁画《鹿王本生图》是根据《佛说九色鹿经》而绘制的本生故事。

描绘释迦前生为九色鹿,曾救溺水人,其后在国王悬赏捉拿九色鹿时,溺水人贪赏告发九色鹿的行在,由于见利忘义的行为,溺水人最终受到应有的报应。

这幅画将故事情节分别以连续画幅的形式连接在长带形的构图里,将故事展开的情节自左右两边向中间发展,把鹿王向国王倾诉溺水人背信弃义的事件高峰放在构图的中心,构思十分巧妙。

其中车马等画法和形象都有汉代美术的明显影响。

这幅壁画的人物造型运用了具有立体感的西域式凹凸法,也就是用赭石色晕染明暗关系。

画面线描流畅自如、遒劲有力,整幅作品色彩浓重自然,富于装饰之美。

这种早期的连环画式构图发展得十分自由,尚未形成固定的格式,因此在欣赏时显得自然流畅。

  步辇图 阎立本

  阎立本,雍州万年人,其父阎毗及兄阎立德均是才华出众的营造学家和画家。

阎立本同样有着杰出的绘画才能和技艺,曾继其兄为工部尚书,总章元年做了右相,成为极受重视的宫廷画家。

他工于写真,尤擅故事画,取材多是贵族、官宦以及宫廷历史事件。

张彦远评价称:

“阎则六法该备,万象不失。

”《步辇图》描绘了贞观十五年唐太宗下嫁文成公主与吐蕃王松赞干布的联姻事件。

画幅右面是坐在步辇上的唐太宗,被九名肩抬步辇和掌扇的宫女簇拥着,画幅左面是身着小团花衣、拱手致意的禄东赞,他被典礼官引见给太宗皇帝。

禄东赞及其随从的举止、相貌特征有着强烈的高原民族特色,容貌神情恰当地刻画出禄东赞睿智聪颖而又谦和的性格特征。

唐太宗的形象表现则更为成功,在深沉谦和的外表中流露出雄才大略的非凡气度。

这幅作品忠实地表现了唐代中央政权与边远民族的友好交往,至今仍然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时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的成功塑造也表达出肖像画创作的成就。

从这件作品可以了解阎立本的技巧特征——健劲的线描加以深沉的设色,人物动态较为拘谨而重面部特征的刻画。

这些都反映了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古帝王图卷晋武帝司马炎 传阎立本

  《古帝王图卷晋武帝司马炎》作者通过西汉至隋之间13个皇帝及其侍从的形象,以不同的精神状貌,来揭示他们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和政治作为。

画家在创作前,对人物都进行深入研究,考据史实,并行严密的构思。

图中的晋武帝被作者刻画为双目炯炯、神色威严、有雄才大略和非凡气度的开国之君,人物刻画精微尽致而又真实可信。

在艺术风格上,有明显的六朝余韵,与顾恺之等人的绘画,似有一定的继承关系。

  文苑图 传韩

  韩宋太冲,长安人。

位处高官,曾出任浙江东西两道节度使及荆湖洪鄂等道节度使等要职,德宗朝官至宰相,封晋国公。

在绘画题材上,特别喜爱牲畜和农家风俗,许多作品都对劳动生活进行热情歌颂,如《村舍图》、《丰稔图》、《田家风俗图》等,表现了“抚摩两浙不用兵,画里农家乐太平”的情趣。

韩在政事之暇攻研书画,书得张旭笔法,画追求真实感,“颇得形似”,“曲尽其美”。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他的《五牛图》一卷,是迄今所见最早的纸本画。

用简练粗壮的笔调,勾勒出牛的不同形态特征。

全图墨彩结合,依结构及毛色变化渲染,色调沉稳,造型准确,质感、立体感极强。

  这幅《文苑图》由宋徽宗赵佶上题“韩文苑图”,虽有争议,但从风格和笔法上来看,此作与韩的艺术风格极其契合。

《文苑图》中画者以松树、石案为背景,着重对人物情态作细致刻画,他们姿态各异或握笔托腮遐思,或抚松冥想,或展卷凝眸、相互推敲切磋,颇为传神。

人物线条组合有序,色彩和谐,形神兼备,生动地表现了古代文人吟诵诗文时的专注神态。

  《文苑图》作者另传为五代的周文矩。

  周文矩是五代南唐画家,句容人。

后主李煜任命他为翰林待诏。

擅于画工笔人物,尤其擅画仕女,多以宫廷贵族生活为题材。

画风接近唐代周而更趋纤细,多用曲折颤动的“战笔”表现衣纹,明代张丑说他“纤笔瘦硬战制,全从后主李煜书法中得来。

所画仕女,不施朱傅粉,镂金佩玉,以饰为工”。

  这幅画虽由宋徽宗赵佶题为“韩文苑图”,但据今人考证,此图作者并非唐代画家韩。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周文矩所作《琉璃堂人物画》的宋代摹本为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该摹本为分成两组的画卷,前段画三个文人与一个僧人对坐论辩,后半部则与这幅《文苑图》相同。

由此推断原题有误,真正的作者应该是周文矩。

  采薇图 李唐

  李唐,字古,河阳三城人。

早年以卖画为生,50多岁入宣和画院,南渡后在绍兴画院复职待诏。

他是正式使北宋山水画体转变为南宋山水画体的第一人。

另外李唐的人物画也有突出的成就,以《采薇图》最有代表性。

该图描绘商纣时期的伯夷、叔齐,因商亡而“不食周粟”,在首阳山采薇充饥,终于饿死的故事。

就史实本身而言,武王伐纣是顺乎历史潮流的正义行动,伯夷、叔齐的消极抗争并无进步意义。

但李唐所表现的却是另一个主题思想,即借此歌颂了有政治气节和民族气节的典型形象,体现出在亡国与分裂的局势下宁死不妥协的精神品质。

画面充满严峻和忧愤的情调。

石壁流泉,苍松古藤,气氛阴沉冷森。

幽僻深山的自然环境,衬托出人物的性格和情感,伯夷、叔齐二人席地对坐,面容清癯,须发蓬乱,目光沉滞而凝注,表情平和坚定,反映了悲愤不屈的气概。

李唐开创的新画风,为刘松年、马远、夏圭等人所继承,成为南宋山水、人物的主要画派和院派画风的典范,也是南宋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之一。

  渔翁渔归图 黄慎

  黄慎,字恭寿,又字懋恭,号瘿瓢。

福建宁化人,久寓扬州。

年轻时随上官周学习工笔人物,有深厚的写实和线描的能力。

他作画既注重形似,又狂逸不羁。

书法学唐代怀素,写得一手精熟的草字。

画人物常用倏忽往复、满纸飞动的狂草笔法,以表现疏狂豪放的情怀。

常常借助酒力,“一瓯辄醉,醉则兴发,濡发舐纸,顷刻飒飒。

”动人之迹,亦往往出于酒酣兴至之时、逡巡须臾之间。

在“扬州画派”诸家中,黄慎的画路是最宽的,人物、山水、花鸟俱佳,尤其人物画笔墨效果热烈奔放、活泼多姿。

《渔翁渔归图》画一渔翁身背鱼篓,手拈鱼钩,钩上挂一小鱼,笑容可掬,面向渔妇,似述家常;而渔妇则回首目对老翁,聆听其述。

整幅作品形象生动,富于生活情趣。

人物衣纹作铁线描,或连勾带染,挺劲放纵;以草书之笔入画,笔姿放纵,风格豪放又自创新意。

  张卿子像 曾鲸

  曾鲸,字波臣,福建莆田人,长期侨居南京。

曾鲸创墨骨画法,以淡墨勾定轮廓五官,施墨略染后,再赋色彩,“每图一像,烘染数十层,必匠心而后止”。

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不光注重表现人物的外貌特征,而且深入揭示人物的精神气质。

《张卿子像》画的是当时著名医学家兼诗人的张卿子肖像。

人物面带微笑,手拈长髯,似迎面走来,神情端庄和善、温文尔雅,特别注重面部的细腻刻画,富有体积感;而衣纹用笔简洁,人物比例适度,体态自然。

画面虽没有背景,却着重于人物的精神气质。

  深堂琴趣图 佚名

  宋代流行的小景山水在全景式雄伟山水画外又别开新境。

它以引人入胜的幽情美趣、水边沙岸、柳溪野趣等富有诗意的小景见长。

多为卷册小幅,清丽可喜,深得文人骚客欣赏。

此幅《深堂琴趣图》虽不知何人所作,但从画面中可看出画风严谨不苟,水墨设色兼工,皆精而不冗,洗练而有情致。

画幅虽小而神气迥出,表现悠远的空间及浓郁的诗意。

  溪山行旅图 范宽

  范宽,活动于北宋早期,为人处世宽厚疏放。

他画山水初学荆浩及李成,已甚精妙,既而悟觉到“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

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

于是深入自然山川,长期居留于太华、终南诸山中,观察体验云烟惨淡、风月阴霁等在不同自然气候下山水的形态变化,创造了与李成迥然不同的壮美景色,又擅画雪景。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以峻伟屹立的大山、一泻千尺的飞瀑、路边淙淙溪水及山路上的驴队行旅为对象,真实地画出北方山川的壮美,使人如身临其境。

他所画的崇山峻岭,往往以顶天立地的章法突出雄伟壮观的气势,又用碎而坚实的笔墨皴出富有质感的山石,山麓画以丛生的密林,成功地刻画出北方关陕地区“山峦浑厚,势状雄强”的特色,被誉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

  踏歌图轴 马远

  马远,字钦山,号遥父,山西永济人,光、宁二朝画院待诏。

曾祖马贲、祖父马兴祖、兄马逵及儿子马麟都做过宫廷画家。

马远山水、人物、花鸟兼长,山水继承李唐开创的画风又有新的创造,画面简略,全景不多,喜用焦墨作树石,笔势锋利严整、方硬有力。

画山苍老洒脱,往往是危崖峭壁、瘦骨嶙峋;画树秀拔多姿,在枝梢处见精神,有“拖枝马远”之称。

他的人物和花鸟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与山水紧密结合,把人物和花鸟经营在优美的山水环境中,加强了主题的生动性和诗的意境。

《踏歌图轴》是一幅表现江南民情风俗的山水画。

图中危峰屏立、竹树掩映,溪流回转的山根田垅之上,几个农民正在踏歌起舞,享受着丰收的欢乐。

整个画面呈现出一个清旷秀劲的艺术风格,展现了一片平凡而清丽动人的景象,分外精彩动人。

  六君子图 倪瓒

  倪瓒,字元镇,号云林,江苏无锡人。

其家为江南巨富,筑有园林轩阁,蓄藏古器物及书画名迹,交纳江南文人,读书作画,生活优越安适。

元末农民起义爆发,他疏散家财遁入太湖,“扁舟箬笠,往来湖泖间”,过着飘泊流浪的生活,达二十余年。

他是元代山水画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合称“元四家”。

所画山水主要表现太湖一带风光,近处坡树木,远山伏卧,中间大片汪洋湖水,看似简单而意境清幽深远、荒寒萧索。

景中多不画人,带有孤独寂寞的感情色彩。

他在画法上吸取荆、关、董、巨之长而加以融会,擅以干笔淡墨,画出明洁清幽的秋景,十分耐人玩味。

  《六君子图》是倪瓒中年时的作品,作三段式平远构图:

近景处坡陀上有六棵树,中隔大片湖水,画上端有一叠远山;以渴笔画山石树木,山石作折带,皴间用披麻皴,树木颇具姿态,景物不多而充满深秋时凄凉静寂气氛。

画上有黄公望等人的题诗,其中黄公望有“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

”所谓六君子,也就是画中的六棵树。

古人指出这六棵树为松、柏、樟、楠、槐、榆。

画家为这些树木写照,另有寓意,黄公望的题诗已点明。

倪瓒的作品笔墨松秀简淡,绝少有设色者,甚至连图章也不用,画中多长题,作楷书,力求朴素清雅,其画风在元明两代中也是别具特色的。

  淮扬洁秋图 石涛

  石涛,原名朱若极,法名原济,字石涛,号苦瓜和尚、大涤子等,广西全州人。

明代宗室,入清之后为避祸,选择出家为僧。

石涛早年云游四方,先后到过湖北、安徽等地,40岁后往来于南京、扬州,50岁前后居京津三载,晚年定居扬州。

他是清初最富独创的画家,山水、花鸟、人物均有很高的成就。

他的山水不宗一家,戛戛独造,景色郁勃新奇,构图新颖自然,笔墨纵肆潇洒,意境生气奕奕,充满了昂扬的激情和旺盛的活力,作品面貌千变万化。

石涛的《苦瓜和尚画语录》,以“一画”的命题把山水画理论提高到哲理的高度,主张“借笔墨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和“借古以开今”,影响尤为深远。

石涛的艺术独出心裁,张扬个性,其灿烂自由的艺术精神不仅开启了“扬州八怪”的创新之风,而且对近现代画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淮扬洁秋图》画的是淮扬秋景,河曲弯弯,坡岸转折,芦荻丛生,城郭、屋宇、四野冈丘,组织成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画面。

作者以特有的“拖泥带水皴”,连皴带擦,干湿、浓淡,逆顺并用,描绘一幅清秋景致。

河面水平如镜,一老翁泛舟其间,又增加了几分超然尘外之感。

其笔墨雄健,淋漓酣畅,构图新奇,独具风貌。

  溪山无尽图卷 龚贤

  龚贤,字半千,江苏昆山人,流寓南京。

明亡之后,隐居不仕,以卖画课徒为生。

诗法于董源、巨然,而主张“我师造物”。

所画山水,布境奇而安,丘壑多实景,意境宁静深邃、生机勃发。

这幅作品笔墨娴熟,皴染浑厚,细密工整,层次分明。

构图、经营苦其匠心。

峰回溪曲,既水远山长,又有高远、深远之境,使人有溪山无尽之感。

  宋代花鸟画家和作品

  两宋是古代花鸟画空前发展并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宫廷中装堂饰壁务求华美,使花鸟画在贵族美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社会上中上阶层的需求及工艺装饰,也促使了花鸟画的发展和活跃,涌现出大量技巧高超的名手,仅见于文献记载的就达一百余人。

图中《榴枝黄鸟图》、《秋葵图》和《白头丛竹图》都是宋代富有浓郁诗意的工笔花鸟作品。

宋代花鸟画家继五代之后,仍坚持身临自然、深入观察花鸟情态,作为创作构思的基础,技巧上有多方面的创造。

宋人不仅花鸟形象达到精微传神,而且从中表现对生活的热情与理想,把自然属性与道德品格相联系,使精密不苟的工笔花鸟攀上新的高峰。

  芙蓉锦鸡

图 赵佶

  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纷争局面,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

首都汴京,画家云集、名家如林,是继唐代长安、洛阳之后的又一古代绘画中心。

中原一带绘画成就突出,并与辽金地区形成艺术交流,但江南一些地方绘画也有一定实力。

1127年宋室南迁,绘画的重心又转移到杭州。

  宋代绘画与社会各阶层都保持着相当密切的联系。

贵族、文人士大夫及商人、市民等对绘画多方面的需求,特别是世俗美术的发展和宫廷绘画的繁荣,使绘画题材更加广泛,风格多样。

画家们注意观察生活形象及精微生动地塑造形象,画风严谨,精密不苟,技巧上有不少新创造。

  宋徽宗赵佶作为皇帝是昏庸无能的,听任佞臣无休止地建造豪华的宫室园圃,设花石纲,对内搜刮无度,对辽金侵扰屈辱求和,最后导致“靖康之变”。

但他酷爱和重视绘画,大力扩充画院,兴办画学,搜罗、鉴定宫廷藏画,编《宣和画谱》。

画院内一时人才济济,成为古代宫廷绘画最为兴盛的时期。

  赵佶在诗词书画方面都有较好的修养。

书法学薛稷,行笔坚挺劲美,称为“瘦金书”。

他即位前为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