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处罚立法探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14243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政处罚立法探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行政处罚立法探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行政处罚立法探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行政处罚立法探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行政处罚立法探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行政处罚立法探讨.docx

《行政处罚立法探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政处罚立法探讨.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行政处罚立法探讨.docx

行政处罚立法探讨

行政处罚立法探讨

  应松年刘莘

  我国行政处罚的现状是软与滥两者同时存在,立法指导思想应为既要加强处罚力度,又要保护公民合法权益。

行政处罚的设定权是立法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要以宪法确定的精神解决处罚的设定权;行政处罚立法要遵循几个基本原则,核心是依法处罚原则和过罚相当原则;我国应该建立行政刑罚制度,这将是解决目前行政处罚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建立公正、合理的程序是立法需要解决的另一关键。

  一、中国,行政处罚的大国

  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有数的行政处罚大国。

行政处罚几乎涉及行政管理各个领域,包括公安、交通、卫生、经济、文教等;绝大部分行政机关都取得了实施行政处罚的权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种类达数百种。

以北京市为例,1991年北京市行政机关所实施的处罚达800多万次,警告拘留违法行为人59.9万人次,罚款9000多万元。

全国每年的罚款数额更为可观,达数十亿元。

行政处罚已成为我国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维护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法律制度之一。

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中正在也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行政处罚制度在中国的发展,实际上是近几年的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行政法律法规已有相当数量,但规定行政处罚的却很少。

对违法行为的惩戒或处理,多采用行政处分或其它行政处理手段。

这是很自然的。

首先,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事业单位是行政机关的一部分。

它们之间是内部隶属关系;其次,当时对法律的认识,也与现在有相当差距。

那时依靠的是党和政府的威望和号召,毋需以处罚、强制作为后盾。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企事业单位日益成为独立的主体,私人也开始拥有相对独立于社会、国家的经济利益,政府就不能不越来越依靠以强制力为后盾的法律手段来管理经济和社会。

行政处罚应运而得以发展。

从8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中期开始,大部分法律法规都有了有关行政处罚的规定。

时至今日,几乎凡是涉及公民权利义务的法律,无一不有着处罚的规定。

  既要加强处罚力度,又要制止违法处罚。

法律法规的这一变化,反映了实践对法律责任制度的迫切需要。

市场经济带来经济的活跃与繁荣,也必然产生更多的社会矛盾。

在市场经济建立的初级阶段,尤其是在两种体制转换过程中,相应的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规则还来不及建立,旧的许多规则又难以适用。

在这种情况下,各种损害或破坏经济和社会秩序,影响国家、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个人利益的违法现象也必然大量增加。

执法者的注意力就很自然地转向更多地采用行之有效的法律制裁手段——行政处罚。

毋庸讳言,行政处罚大国源于行政违法现象的普遍存在。

制止违法行为是我国行政处罚制度迅猛发展的巨大动因。

  但是,事物发展的另一方面,是行政处罚案件数量庞大,加上各种利益机制的驱动,在行政处罚领域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执法者的违法现象。

因而使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也使国家、社会蒙受巨大损失。

  违反行政法的行为的普遍性及严重性,要求加强行政处罚的力度;执法者违法行为的广泛与严重,则要求加强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保护。

两种现象同时存在,反映出社会的迫切需求:

加强对我国国情和行政处罚制度的理论研究,早日制定一部适合中国情况的能同时解决上述两方面问题的行政处罚法。

  二、行政处罚的性质与设定权

  国内对行政处罚的表述似大同小异,一般表述为:

“行政处罚是国家特定行政机关依法惩戒违反行政法律规定的个人、组织的一种行政行为,属行政制裁范畴”。

①A有些著作则在“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后加上进一步的限定:

“尚未构成犯罪”②A。

其共同点是:

第一,强调实施行政处罚的主体是特定国家行政机关。

有些再加上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第二,强调被处罚的行为是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

第三,强调行政处罚属于行政制裁范畴。

第四,就被处罚的行为而言,有些强调了“尚未构成犯罪”,有些未予指明。

但其实,有些作者对此并未予以深究,因而在不同的著作中,有时强调有时则忽略不计③A。

现在看来,“尚未构成犯罪”关系重大,容后论述。

  行政处罚的本质是权利义务问题

  世界各国在行政处罚制度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例如实施处罚的主体,有的国家就并非行政机关所专有,尤其是英美法系国家。

但有一点是共同的。

世界各国都认为行政处罚是对行政违法行为或者说违反行政义务所实施的行政制裁。

是对违法行为人的一种惩罚。

法律的核是权利与义务问题。

行政处罚的本质,也就是合法地使违法人的权益受到损失。

例如罚款,就是合法地使违法人的财产权受到损失。

或者说,使违法人承担一项新的义务,罚款就是使违法人承担金钱给付的义务。

由于后一义务是因违法人不履行法律规定的行政义务而引起的,因而可称之为新的义务。

④A

  行政处罚的直接目的并不是促使行政法上义务的实现,而是通过处罚造成违法者精神、自由和经济利益受到限制或损害的后果。

从而使违法者吸取教训,杜绝重犯。

因此,可以说,处罚施于违法者的不利后果,应大于违法行为对社会或个人已造成或可能造成的危害,否则将难以达到处罚的目的。

  需要强调的是,行政处罚实施处罚的主体即特定行政机关来说,也同样涉及权利义务问题。

对违反法定义务人予以处罚是行政机关的一项重要职权,同时又是行政机关的一种义务和责任。

因此,行政机关对违反法定义务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必须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予以处罚,不能“置之不理”,否则就构成行政失职。

与滥罚一样,同样要承担法律责任。

职权与公民的权利不能混同。

职权必须履行,不能放弃,因而它同时就是职责。

  既然行政处罚的本质是权利义务问题,这就必然要求对行政处罚的设定权在法律上加以明确规定。

  行政处罚的设定权

  行政处罚设定权指通过立法规定出现何种情况、在何种条件下应予何种处罚的权力。

不能把这种权力与实施行政处罚的权力混为一谈。

实施行政处罚的权力是将法律的这种设定落实的权力。

一般地说,处罚设定权与实施权应该分离,不能由同一国家机关行使,这应是行政处罚的一项基本原则。

如果实施处罚的机关自己可以规定在何种情况下实施何种处罚,就可能导致处罚权不受约束,而且可能造成某些行政机关最大限度地扩大自己的行政处罚权,追求部门利益,同时尽量减少自己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这是违背行政法治原则的。

  由于长期以来缺乏有关的统一规定,我国在行政处罚设定权方面,情况还相当混乱。

当前“乱处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设定权的混乱引起的。

我国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都有制定规范性文件的权力,于是各级政府、各个部门纷纷自设处罚权。

这是将制定规范性文件的权力与设定行政处罚的权力混为一谈,有的则是将行政管理权与处罚设定权等同起来。

加之罚没制度的某些不完善,使处罚为经济利益所驱动,乱处罚当然成为不可避免。

对行政处罚设定权加以界定,将是从根本上解决乱处罚的一项重要措施。

  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能在影响公民权利义务方面作出规定的,应该说,只能是法定的有权机关。

这实际上也是世界通例。

尤其是涉及人身自由的处罚,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外,任何国家机关都不能享有设定权。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发展到今天,这一原则绝对不能动摇。

至于针对行为能力、财产与声誉的处罚,应该允许有地方性法规制定权的权力机关和最高国家行政机关享有设定权。

  规章有无处罚设定权或有多大设定权,可能是最引起争议的问题。

由于我国有规章制定权的国家行政机关数量众多,自己制定自己据以执行。

而目前设定权方面存在的问题又有相当一部分出自规章。

因此,很多同志主张规章不能设定行政处罚。

笔者认为,从实践上看,为使行政处罚进一步纳入法制轨道,规章不应有太多的处罚设定权,但在法律法规或同级人大或其常委会明确授权的情况下,规章可以按授权的范围设定处罚。

由于除了法律法规授权外,有规章制定权的政府经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授权,可以通过规章设定处罚,所以地方规章在处罚的设定权方面将比部门规章有更多的活动余地。

这也比较符合我国各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国情。

  三、行政处罚的基本原则

  1.行政处罚的核心原则应该是处罚法定原则。

处罚法定原则包含几层含义:

首先,处罚法定原则指的是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任何行为,只有在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应予处罚时,才能受到处罚。

只要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就不能给予处罚。

这与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则出于同一精神。

处罚法定原则是法治主义的必然要求。

只要法律没有禁止的,作为私人的公民都可为之,不受法律追究。

它反映了公民权利的不可侵犯性。

它与凡是未经法律授权,政府都不得为之的原则是相对称的。

在现代社会,这些原则构成了公民自由和自身安全感的基础,使得公民能在法律保护下放心大胆地从事各种创造性活动,从而使国家充满活力。

而这正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要求。

法律要让公民能预知自己行为的后果。

如果公民不能明确地知晓自己行为的合法性和法律对这种合法性的保护,终日处于惶惶不安、畏首畏尾之中,不知何时何地将有什么处罚或刑罚降临头上,还有什么积极性、创造性乃至市场经济的活力可言!

  当然,行政管理权与行政处罚权是否应象处罚设定权与实施权一样分离,还需讨论。

处罚与管理是保障与被保障的关系,一般不应分离。

但某些行政部门,由于性质上的特殊性,经法律规定,也可分离,至于西方有些国家将调查与处罚相分离的作法,有其科学合理之处,可以借鉴。

  其次,处罚法定原则还意味着,处罚的范畴、种类、幅度以及程序,都应由法律明确规定并依法实施。

“可以处罚”,“可以罚款”之类的笼统规定,以及在处罚时任意变更范围、种类、幅度和程序的作法,都不符合处罚法定原则。

  处罚法定原则与行政处罚中行政机关享有的自由裁量权并不矛盾。

在我国,行政处罚中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是指在法律规定的处罚范围、种类、幅度以内,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并作出裁决的权力。

如治安管理处罚,行政机关只能根据具体情况,在警告、罚款和拘留三种处罚种类,罚款在1-200元,拘留在1-15日的幅度内进行选择。

脱离有关种类与幅度规定的处罚,是违法的。

笔者倾向于对自由裁量权作狭义解释,不能认为法律没有规定的领域内都属于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范围。

  当然,即使在自由裁量的范围以内,也有一个合理、适当与否的问题。

对合理的良好掌握,反映出执法者的素质和水平。

正因如此,法律法规在规定自由裁量权时,应该尽可能避免过粗过宽规定。

规定可以罚款,是有种类无幅度;罚款20元至3万元,虽有幅度但失之过宽,这些都不利于行政机关恰到好处地掌握合理性原则。

  处罚法定原则还意味着处罚机关必须是法定有权机关。

只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有实施处罚权的机关才可以实施处罚行为。

处罚的机关是特定的。

特定的行政机关只能实施法定内容的处罚,如公安机关只能作治安管理处罚,而不能作工商行政管理处罚。

目前,由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或个人进行处罚的情况还时有所闻,我们认为,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委托某些组织或个人进行行政管理是可行的,但对直接影响公民权利义务的事项如处罚,以不委托为好。

  2.“从轻从旧”原则,这也是行政处罚的重要原则。

①B所谓从轻从旧,包括如下含义:

第一,新的法律实行以前的行为,如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违法的,适用当时的法律;第二,当时的法律和新的法律都认为是违法,但规定不同处罚的,依照当时的法律给予处罚。

但如果新的法律不认为是违法或处罚较轻的,依照新的法律。

所以从轻从旧,“从轻”是主要的,“从旧”要服从于“从轻”。

但“从旧”并非可有可无,“从旧”是从不溯及既往引发来的。

  3.不溯及既往原则。

除非法律另有规定,不溯及既往是法的通则。

但在有关行政处罚的立法中很少明文规定,实践中却常常有所谓新帐旧帐一起算的说法,直接溯及既往。

这是不符合处罚法定原则要求的。

要溯及既往,必须有法律的明确规定。

法律要使当事人能预见自己的行为后果,这是法的本质要求。

  4.过罚相当原则。

指处罚必须与违法行为人的过失相适应。

这是行政法上适当、合理原则在行政处罚中的体现。

罚重于过,无以服人;罚轻于过,难以达到震摄和制止违法行为的目的。

但必须指出,过罚相当原则并不意味着比如违法行为人造成50元财产损失,就对之处以50元罚款。

过罚相当不仅是一个量的概念。

因为违法行为不仅造成50元的可见损失,而且给社会秩序带来了一定危害,所以对该行为的处罚必须超过50元的可见损失。

这正是过罚相当原则的体现,同时也反映了增强行政处罚力度的要求。

  5.一事不再罚原则。

在行政处罚适用方面,一事不再罚的原则引起较大争议。

一事不再罚指的是对同一个违法行为,不能以同一事实和同一理由给予两次以上的处罚。

一事不再罚原则的目的在于防止重复处罚。

实践中,一事再罚的情况并不少见。

因为我国行政机关之间的职权常有交叉、重复,如销售伪劣商品的行为,工商行政和技术监督部门都可以给予处罚。

因此确立一事不再罚原则是有实际意义的。

这里的关键是如何解释一事不再罚。

“同一事实和同一理由”是不可分割的条件,如果同一事实不同理由,则可以“再罚”。

以《水污染防治法》为例加以说明。

该法第39条规定:

“违反本法规定,造成水污染事故的企业单位,由环境保护部门或者交通部门的航政机关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处以罚款;……”。

如果环保部门和航政机关,据此对同一违法行为各自作出罚款决定,就是一事再罚,因为事实和理由都是同一的。

而根据该法第38条,对造成水体严重污染的企事业单位,可以罚款或者责令其停业或关闭。

“罚款由环境保护部门决定,责令企事业单位停业或者关闭,由作出限期治理决定的地方人民政府决定;……。

”据此,环保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分别作出罚款和责令企事业单位停业或者关闭的决定,就不是一事再罚。

此外,同一事实不同理由,如在繁华路段无照摆设烟摊,则工商、市容、交通等部门均可依不同的法律法规对之予以处罚。

②B

  行政处罚能否牵连到与违法人有关的其他人,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从理论上说,谁违法谁承担责任,不应牵连他人。

但实践中,牵连却是制止违法行为的良剂。

例如交通安全,不仅罚违反交通规则的司机个人,还要重罚司机所属的单位,使单位能十分关注交通安全教育,这种办法在多数情况下行之有效。

国外也有类似处罚违法人所属单位的做法。

据此,可否认为,禁止牵连是原则,牵连是例外,即必须有法律法规的规定时方可“牵连”。

  另外,教育与惩戒相结合,也是行政处罚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四、关于行政刑罚

  我国目前行政处罚所面临的情况,可归纳为两个字:

“软”与“乱”。

如上所述,虽然各级各类行政机关广泛采用各种行政处罚手段,仍难以遏制或弱化违法行为蔓延的势头。

这反映了行政处罚“软”的一面。

另一方面,由于行政处罚缺乏统一的规范,并受到某些利益的驱动,使之成为三乱之一。

在某些方面和某种程度上侵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

在制定行政处罚法的过程中,一致的意见是必须同时解决上述两大问题。

  1.行政刑罚

  日本的行政处罚制度,分为行政刑罚与秩序罚两类。

行政刑罚也是对行政上违反义务的行为所给予的制裁。

①C在程序上适用刑事诉讼程序,刑罚上适用刑法中规定的死刑、徒刑、监禁、罚金等刑名。

类似制度也存在于西方国家,如法国。

“在许多情况下,当事人不履行行政法上义务时,法律规定刑罚作为制裁,依靠当事人对刑罚的恐惧而自动履行义务。

这种制裁以违反行政义务的行为为对象,不是一般的犯罪行为,称为行政刑罚,由刑事法院判决。

”②C美国虽无行政刑罚之名,但也有相似制度。

如其普查法规定,对官员蓄意和故意提供任何虚假的陈述或报告的,应处以2000元以下罚金和5年以下监禁。

对此由法院按诉讼程序追诉。

至于秩序罚范围极小,仅限于一定数额的罚款。

  行政刑罚和刑事处罚是很接近的,但“刑事处罚是对杀人、强奸等被认为其自身带有反社会、反道德的行为(刑事犯或自然犯)科处的,而行政刑罚则是对并不一定具有反社会、反道德的行政上的违反义务行为,如违反车辆靠左侧通行规则的行为(行政犯或法定犯)科处的”。

在日本法律中,“没有特别以行政犯为对象的总则性规定,只是在各刑罚法规中规定的刑法总则特则。

”③C也就是说,关于行政刑罚的规范大多分散规定于各行政法律之中。

  毫无疑问,西方国家的这种行政刑罚制度是值得注意的。

第一,行政刑罚是对违反行政义务的处罚。

日本将其列为行政处罚是有一定道理的,它是对严重违反行政义务的行为所科处的处罚。

但其处罚强度可与刑罚相同。

这就必然对行政违法行为构成强大威摄。

第二,行政刑罚虽然是一种相当严厉的处罚制度,但它必须经过司法程序,由法院适用。

这对于维护公民的尤其是在人身权及重大财产权方面的合法权益是有利的。

  上述两点对解决我国行政处罚中的“软”与“乱”问题,显然是大有借鉴意义的。

近年来,在行政违法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主要对策是增加罚款金额。

但第一,有些行政违法行为靠罚款并不能达到制止、惩罚的目的,尤其是对危害人身健康的诸如制造、销售伪劣药品的行为,需要有必要的人身罚。

第二,就罚款而言,由于有些规定并未贯彻使违法者在经济上无利可图的原则,罚款数量虽多,但仍有利可图,不足以制止违法。

正因为如此,近年来行政违法的严重局面并未好转。

为了解决行政处罚“软”的问题,建立行政刑罚制度是可行的选择。

应在单行法律中直接规定人身罚和远远超过违法人非法所得的巨额罚款。

但对15日以上的人身罚和巨额罚款,全部纳入司法程序,在增强行政处罚力度的同时,以严格的程序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虽然,我国刑法典中已经有一些行政刑罚的罪名,但单一的刑法典难以适应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

经常不断地补充规定过于滞后,且只有往后的效力,使一些应受惩戒的违法行为人逍遥法外。

可以设想,如果我们直接在单行法律中规定行政刑罚,必将大大增强与各种新的犯罪包括经济犯罪作斗争的针对性、及时性、机动性。

有利于遏制和打击各种新出现的行政犯罪现象。

使行政处罚制度在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发挥更大、更强有力的维护、保障作用。

  2.关于轻刑化

  在这里,比较我国和西方在行政处罚与刑罚的关系方面的异同是有意义的。

近年来,西方国家出现了“轻刑化”或“新犯罪化、新刑罚化”趋势。

①D“轻刑化”,是指历来由法院管辖的、主要是轻罪的那部分,逐渐转化为由行政机关管辖,变成行政处罚的内容。

按照西方的法制传统,罚款、短暂的拘留等,原都属于刑事制裁,由法院适用。

但“在现代社会中,一方面必须由法院控制犯罪的任务愈来愈重,事实上不堪承受;另一方面,不分轻重地运用刑罚,用得越多,效果反而弱化,鉴于上述两方面原因,立法机关把原来刑法中既可以判刑又可罚金的一部分较轻的违法行为,改用行政处罚由行政机关罚款处理,即所谓‘轻刑化’理论中轻罪的出现。

”②D这就是说,所谓轻刑化趋势,是行政机关掌握制裁违法行为权力或扩大其处罚权的趋势。

这与我们前面论述过的我国行政处罚需要的走向正好不同。

但这不是“两极分化”,而是一种靠近。

惩戒违法不仅是法院的事,也是行政机关的事,反之亦然。

关键是何种违法行为归法院管,何种违法行为归行政机关惩戒。

象我国的劳动教养,限制人身自由可达三年之久,数十万元甚至数百万元的罚款等,都由行政机关直接裁决并执行,缺乏严格的司法程序、证据规则,以保障其公正性、权威性。

而且实践已经证明这类问题是较为普遍存在的。

要解决问题,出路在于建立行政刑罚制度,使法院拥有对原属行政处罚中较为严重的违法行为的管辖权。

  五、关于行政处罚程序

  行政处罚程序,是行政处罚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它是行政处罚得以正确实施的基本保障。

近年来,随着民主与法制的发展,有关行政程序,包括行政处罚程序的理论研究和立法实践都有所发展。

③D但从总体上说,仍迫切需要有一个关于行政处罚程序的统一规定。

  行政处罚程序是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时所必须遵循的步骤、方式、时限、顺序等的总称。

相对于行政机关享有的实体处罚权利而言,行政处罚程序是行政机关在实施处罚时必须履行的义务。

履行这一义务的积极意义在于,保证行政机关在实施实体处罚时能达到正确和及时的目标。

无疑,程序,包括应该遵循什么步骤、运用何种方式,在多长时间内完成等等,都是立法者主观设定的。

但这种设定必须符合建立某种经济或社会秩序的需要,并与实施某一实体职权的客观进程相一致。

只有符合客观进程的需要的程序,才能保证行政行为的正确和及时,反之,却会给我们的事业带来严重的损害。

  在考虑设置我国行政处罚程序时,必须兼顾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程序保证行政机关迅速有力地打击行政违法现象;二是在此过程中不损害公民的合法权益。

既要效率,又要保护,二者不可偏废。

行政处罚程序既不能成为行政机关单纯的工作程序,也不能片面只强调保护公民权益,这才有可能通过行政处罚达到维持经济和社会秩序的目标。

  从实践需要看,行政处罚程序大致可分为普通程序和简易程序两类。

  普通程序

  也即一般程序,是除符合简易程序以外的所有行政处罚应该遵循的程序。

其中几个重要环节必须研究。

第一是立案程序。

对违法案件进行处罚,第一道程序就是在主管行政机关立案。

立案有两种情况,一是行政机关主动立案,二是行政机关接受报告、控告、检举的立案,无论哪一种情况,行政机关都应该尽快立案,因为一般说,行政违法行为将侵犯国家、社会、公民的权利和利益,行政机关负有保护这些权利和利益的责任。

但在实践中,明知是行政违法行为,拖延或不予立案的情况亦常有所见。

因此,立案程序的设置应该以保证行政机关尽快立案为目的,确应不予立案的也应尽快作出答复。

对此应规定具体的期限。

在不立案或不予答复时,赋予利害关系人以申诉或诉讼的权利,是立案程序中的两项关键。

  第二是调查。

在作出处罚决定前应该调查、取证,这是毫无疑义的。

但调查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有许多形式在采用时还会涉及公民的权利。

例如询问,执法人员可以将当事人传唤到行政机关处所谈。

但当事人拒绝传唤怎么办?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公安机关可以“强制传唤。

”其他行政机关是否也可采用?

传唤是否必须是要式行为,即必须发出传票?

传唤的时间可持续多久,几小时还是几天?

询问是否要制作笔录,等等。

传唤这一看上去很简单的程序,都会直接涉及公民的人身权利;但如果没有传唤,行政机关又难以履行职责。

因此,在设计传唤程序时,既要规定行政机关可以运用传唤,同时又规定传唤必须符合法定条件。

例如必须有法律明确规定,传唤时间不得超过几小时等等。

  检查、勘验现场是调查的必要手段,但同样将涉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身权或财产权,因而同样需要作出比较具体的细致的规定。

  从目前我国法律法规规章有关处罚程序的规定看,虽然也有许多涉及调查的程序,但都比较粗疏,很少从兼顾效率与保护两方面立论,因而在实践中就缺乏可操作性。

  第三,听证。

自1946年美国行政程序将听证作为行政程序的核心以来,已经引起世界性反响。

无疑,听证是一项很好的程序制度,它将增强行政活动的透明度,接受公民监督;也使执法人员“兼听则明”,能比较客观地作出决定;同时有利于保护公民的权利。

听证制度可能也应该运用到行政程序上。

但是在我国,听证制度运用到何种程度,尚需进一步讨论。

例如,听证是否是一切行政处罚的必经程序,由行政机关主动为之,还是只有在当事人要求时才举行?

要求举行听证会是否需一定限制,只有比较重大的行政处罚案件,诸如人身罚或相当数额的罚款才有权要求听证等等,需要在立法时作出抉择。

此外,听证会的组织,哪些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可以主持、参加听证,哪些不能;当事人是否有权申请回避,能否委托律师,以及举行听证会的许多具体步骤等等,都需要具体、明确规定。

  第四,处罚决定。

为强调处罚的公正和正确,提倡在具体处罚案件中调查人与决定处罚人分离的原则是有好处的,使作出处罚决定时不至先入为主或带有主观色彩。

处罚应该是要式行为,必须制作统一格式的处罚裁决书,并在法定期限内完成和送达。

  建立严格的行政处罚程序,是提高行政处罚水平的重要一环。

  简易程序

  一般适用于违法情节清楚,因而处罚较轻,可以由执法人员当场处罚的情况。

建立简易程序是必要的,因为行政违法案件数量极多,其中相当一部分违法案件事实清楚、简单,无须再经调查程序或听证程序。

由执法人员当场作出处罚决定,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也为多数被处罚人所欢迎。

当然,简易程序需要一定的条件:

如违法行为情节轻微、社会危害不大,因而处罚较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