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浙江化学选考部分B版文档浙江省普通高中化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13687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52.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浙江化学选考部分B版文档浙江省普通高中化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版浙江化学选考部分B版文档浙江省普通高中化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版浙江化学选考部分B版文档浙江省普通高中化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版浙江化学选考部分B版文档浙江省普通高中化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版浙江化学选考部分B版文档浙江省普通高中化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浙江化学选考部分B版文档浙江省普通高中化学.docx

《版浙江化学选考部分B版文档浙江省普通高中化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浙江化学选考部分B版文档浙江省普通高中化学.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浙江化学选考部分B版文档浙江省普通高中化学.docx

版浙江化学选考部分B版文档浙江省普通高中化学

浙江省普通高中化学(学+选)综合评估

(一)

(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Al—27 Si—28 S—32 Cl—35.5 Fe—56 Cu—64 Ba—137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化学与生活、医疗密切相关。

下列物质的俗名与主要成分化学式相对应的是

(  )

A.氯仿—CH2Cl2

B.石膏—2CaSO4·H2O

C.漂白粉—Ca(ClO)2和CaCl2的混合物

D.芒硝—Na2SO4

解析 A项,氯仿—CHCl3;B项,石膏—CaSO4·2H2O;D项,芒硝—Na2SO4·10H2O。

答案 C

2.下图是实验室常见的“漏斗”示意图,可用于提取溴水中的溴的是(  )

解析 A、B、C、D分别是球形分液漏斗、长颈漏斗、普通漏斗、梨形分液漏斗。

梨形分液漏斗的颈较短,常用于萃取分液。

答案 D

3.下列化学用语表示错误的是(  )

A.HClO的电子式:

B.中子数为14的硅原子

Si

C.镁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D.甲烷分子的比例模型

解析 本题考查了几种常见的化学用语,解答时注意从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出发,缜密思考,正确解答。

氧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氧原子分别与氢原子和氯原子各形成一对共用电子,A正确;硅的原子序数为14,其质量数为14+14=28,B正确;镁离子的核电荷数为12,外层10个电子,C错误;甲烷分子为5原子的空间正四面体分子,D正确。

答案 C

4.在盛放浓硫酸的试剂瓶的标签上应印有下列警示标志中的(  )

解析 浓硫酸为无色黏稠状液体具有强腐蚀性。

答案 A

5.室温下,对于0.10mol·L-1的氨水,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与AlCl3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3++3OH-===Al(OH)3↓

B.加水稀释后,溶液中c(NH

)·c(OH-)变大

C.用HNO3溶液完全中和后,溶液不显中性

D.其溶液的pH=13

解析 A项中NH3·H2O是弱电解质,应保留化学式。

B项中c(NH

)·c(OH-)=Kb·c(NH3·H2O),稀释后Kb不变,c(NH3·H2O)减小,故乘积变小。

C项中完全中和后产物为NH4NO3,NH

水解显酸性;D项,NH3·H2O不能完全电离pH<13。

答案 C

6.下列实验操作或装置正确的是(  )

解析 A应用火柴点燃,B温度计水银球位置错误,进出水方向错误;D应将浓硫酸缓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搅拌使其冷却。

答案 C

7.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中只含有共价键的是(  )

A.NaOHB.Al2O3C.HClD.Ne

解析 A中存在离子键、共价键;B中存在离子键;D中Ne为单原子分子,不存在化学键;共价键一般存在于非金属原子之间,故选C。

答案 C

8.下列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但该物质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

A.CO2B.Cl2C.H2SO4D.Na2O

解析 Cl2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H2SO4、Na2O均为电解质。

答案 A

9.陶瓷家族中有“全能冠军”之称的工程陶瓷由氮元素与X元素组成,其化学式为X3N4,已知X为第3周期元素且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则X元素为

(  )

A.CB.AlC.OD.Si

解析 由题意知X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故X为硅元素。

答案 D

10.常温下,将下列物质溶于水分别配制成0.1mol·L-1溶液,所得溶液pH大于7的是(  )

A.NaClB.HClC.NaOHD.CH3COOH

解析 NaCl溶液pH等于7;HCl、CH3COOH溶液pH小于7;NaOH溶液pH大于7。

答案 C

11.为了检验SO2气体中是否含有CO2,准备了三个洗瓶:

①盛溴水、②盛品红溶液、③盛澄清石灰水。

气体通过的正确顺序是(  )

A.①②③B.③①②

C.②③①D.③②①

解析 检验CO2前必须先除去SO2。

通过溴水(褪色)的目的是除去SO2、通过品红溶液(品红不褪色或未褪成无色)的目的是确认SO2已被除尽、通过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为了证明CO2的存在。

答案 A

12.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在18g18O2中含有NA个氧原子

B.标准状况下,22.4L空气含有NA个单质分子

C.1molCl2参加反应转移电子数一定为2NA

D.含NA个Na+的Na2O溶解于1L水中,Na+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1

解析 A选项中在18g18O2中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为1mol,含有NA个氧原子,正确;空气为混合物,含单质、化合物,故B错;1molCl2与NaOH反应转移电子数为NA个,故C错;D选项中含NA个Na+的Na2O溶解于1L水中,Na+的物质的量为1mol,但不知溶液的体积,故无法计算其浓度。

答案 A

1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以ⅦA族的为最大

B.同主族两种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的差值可能为32

C.短周期中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一定是非金属元素

D.科学家在周期表中金属与非金属分界线处找到了优良的催化剂

解析 同周期元素原子的半径以ⅠA族的为最大(稀有气体除外);同主族相邻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差有2、8、18、32,故同主族相邻的两种元素原子序数之差可能为32;在周期表中金属与非金属分界线附近可找到优良的半导体,而催化剂则可在过渡元素中寻找;短周期中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有Li、Si。

答案 B

14.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的是(  )

A.乙醇催化氧化制取乙醛:

2CH3CH2OH+O2

2CH3CHO+2H2O

B.苯与浓硫酸、浓硝酸的混合液共热制硝基苯:

+HNO3

+H2O

C.乙酸和乙醇发生反应生成乙酸乙酯:

CH3CH2OH+CH3COOH

CH3COOC2H5+H2O

D.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CH2===CH2+Br2―→CH2Br—CH2Br

解析 苯的硝化反应只是—NO2取代一个氢原子,未发生加成,化学方程式为

+HNO3

+H2O。

答案 B

15.化学反应中通常伴随着能量变化,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煤燃烧时将部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B.动物体内葡萄糖被氧化成CO2是热能转变成化学能的过程

C.铅蓄电池工作时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D.镁条燃烧时将部分化学能转化为光能

解析 动物体内葡萄糖被氧化成CO2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B项错误;镁条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故镁条燃烧时有部分化学能转化为光能,D项正确。

答案 B

16.某有机物结构简式为CH2=CHCH2—CHO,下列对其判断不正确的是(  )

A.能被银氨溶液氧化

B.能发生加聚反应

C.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D.该有机物是不饱和烃,能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

解析 该有机物分子中含有醛基与碳碳双键,则可判断A、B、C说法正确;该有机物含C、H、O三种元素,故不属于烃,选D。

答案 D

17.接触法制硫酸的一步反应为2SO2+O2

2SO3,对该反应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是可逆反应

B.反应中SO2能全部转化为SO3

C.催化剂能加快该反应的速率

D.升高温度能加快该反应的速率

解析 可逆反应的特点决定该反应物中的转化率小于100%,故B错误。

答案 B

18.将维生素C溶液滴入氯化铁溶液中,可观察到氯化铁溶液的黄色褪色,这说明维生素C(  )

A.有较强氧化性

B.有较强还原性

C.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D.遇热易分解

解析 维生素C可以将Fe3+还原,说明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

答案 B

19.下列反应属于加成反应的是(  )

A.乙烯使溴水褪色

B.甲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的反应

C.苯和液溴在铁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

D.葡萄糖与银氨溶液的反应

解析 A为加成反应;B、C为取代反应;D为氧化反应。

答案 A

20.关于如图所示装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Zn为负极,Cu为正极

B.正极反应为Zn-2e-===Zn2+

C.负极反应为Cu-2e-===Cu2+

D.该装置能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解析 该装置为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Zn为负极(失电子),电极反应为Zn-2e-===Zn2+;Cu为正极(得电子),电极反应为2H++2e-===H2↑。

故A项正确。

答案 A

21.下列各组物质在适宜的条件下反应,其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1∶1的是(  )

A.F2+H2OB.Li+O2(条件点燃)

C.CO2+MgD.Fe+Cl2

解析 首先写出4个选项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即可推知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

答案 A

22.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下面的推断,其中错误的是(  )

A.已知Ra是第7周期ⅡA族的元素,故Ra(OH)2的碱性比Mg(OH)2的碱性

B.已知As是第4周期ⅤA族的元素,故AsH3的稳定性比NH3的稳定性强

C.已知Cs的原子半径比Na的原子半径大,故Cs与水反应比Na与水反应

更剧烈

D.O与S为同主族元素,且O2与H2化合比S与H2化合容易

解析 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故碱性Ra(OH)2比Mg(OH)2强,A正确;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故稳定性NH3大于AsH3,B错误;Na、Cs同主族,Cs原子半径大,金属性强,与水反应更剧烈,C正确;O与S为同主族元素,O在S的上方,非金属性:

O2>S,D项正确。

答案 B

23.1gH2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142.9kJ的热量,下列能正确表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的是(  )

A.2H2(g)+O2(g)===2H2O(l) ΔH=-571.6kJ·mol-1

B.2H2(g)+O2(g)===2H2O(l) ΔH=-142.9kJ·mol-1

C.2H2+O2===2H2O ΔH=-571.6kJ·mol-1

D.2H2(g)+O2(g)===2H2O(l) ΔH=+571.6kJ·mol-1

解析 在热化学方程式中要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ΔH的数值要正确标明“+”或“-”,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可以用分数。

结合以上原则可判断A项正确。

答案 A

24.下列有关实验安全操作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水吸收氨气时,导气管应插到液面以下

B.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制氯气时,加入二氧化锰后应先加入浓盐酸,然后点

燃酒精灯

C.在盛O2的集气瓶中进行铁丝燃烧实验时,应预先在集气瓶底铺一层沙子

D.加热KClO3和MnO2的混合物制备O2时,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后,先移出

导气管,后熄灭酒精灯

解析 A中氨气极易溶于水,导管不能插入液面下,否则会形成倒吸,错误;B中如果先加热固体药品,再遇冷溶液,可能会发生仪器炸裂,正确;C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高温产生固体Fe3O4,预先在集气瓶底铺一层沙子可防止集气瓶因受热不均而炸裂,正确;D中先移出导气管,后熄灭酒精灯可防止倒吸,正确。

答案 A

25.分析下图所示的四个原电池装置,其中结论正确的是(  )

A.①②中Mg作负极,③④中Fe作负极

B.②中Mg作正极,电极反应式为6H2O+6e-===6OH-+3H2↑

C.③中Fe作负极,电极反应式为Fe-2e-===Fe2+

D.④中Cu作正极,电极反应式为2H++2e-===H2↑

解析 ②中Mg不与NaOH溶液反应,而Al能和NaOH溶液反应,失去电子,故Al作负极,③中Fe在浓硝酸中易钝化,Cu和浓HNO3反应失去电子,故Cu作负极,A、C项错误;②中电池总反应为2Al+2OH-+2H2O===2AlO

+3H2↑,负极电极反应式为2Al+8OH--6e-===2AlO

+4H2O,两者相减得到正极反应式为6H2O+6e-===6OH-+3H2↑,B项正确;④中Cu作正极,电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D项错误。

答案 B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50分)

26.(5分)如图给出三种物质,如果按概率统计,它们之间应该有6种相互转化的可能。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不可能实现的转化关系:

________(填序号)。

(2)反应③可选择反应:

H2S+CuSO4===H2SO4+CuS↓来实现。

依据复分解反应的规律,生成物CuS必须具备的特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余可实现的转化关系有________(填序号),可通过________(填反应类型)来实现。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根据各类物质间的相互反应规律可知,酸碱之间是不能相互转化的,所以⑤⑥不可能。

盐和碱或盐和酸之间的转化都可经过复分解反应来实现,但一定要注意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答案 

(1)⑤⑥ 

(2)难溶于水 不溶于稀H2SO4

(3)①②④ 复分解反应 因为这三种物质分别属于酸、碱、盐,它们只需通过交换成分(离子)即可实现相互转化

27.(5分)某兴趣小组同学取晒盐后所得卤水做如下实验,向卤水中通入氯气,使卤水中的溴离子被氧化成单质溴,然后通过如图所示的方法对反应后的混合液加以分离,从而得到液溴和适合高血压病人食用的富钾食盐固体:

(1)写出各实验操作的名称:

操作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操作③________。

(2)操作①需要的玻璃仪器________,能否用酒精作溶剂________(填“能”或“不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溶液②检验Cl-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的实验原理是在卤水中通氯气,生成溴单质,利用分液的方法得到溴的有机溶液(溶液①),再利用溴的沸点低的特点蒸馏出溴单质,回收有机溶剂(液体①)。

分液所得水层(溶液②)通过蒸发浓缩结晶得到富钾食盐固体。

答案 

(1)蒸馏 过滤

(2)分液漏斗、烧杯 不能 酒精与水互溶,不能作萃取剂

(3)取少许溶液加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能产生白色沉淀

28.(5分)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铝电极在原电池中的作用,设计并进行了以下一系列实验,实验结果记录如下。

编号

电极材料

电解质溶液

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

1

Al、Mg

稀盐酸

偏向Al

2

Al、Cu

稀盐酸

偏向Cu

3

Al、C(石墨)

稀盐酸

偏向石墨

4

Al、Mg

NaOH溶液

偏向Mg

5

Al、Zn

浓硝酸

偏向Al

试根据上表中的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1、2中Al所作的电极_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

(2)对实验3中的电极反应和电池总反应。

铝为________极,电极反应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石墨为________极,电极反应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池总反应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4中Al作________(填“正”或“负”)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铝电极的电极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5中电流表指针偏向Al的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实验结果总结:

在原电池中相对活泼金属作正极还是负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实验1中Mg相对较活泼,故Mg作负极;实验2中Al比Cu活泼,故Al作负极;实验3中石墨是导电的非金属,它一般作正极,则Al作负极;实验4中Mg虽比Al活泼,但Mg不能与NaOH溶液反应,而Al可以与NaOH溶液反应,故Al作负极;实验5中Al虽比Zn活泼,但常温下,Al遇浓硝酸发生钝化,阻止内部的金属Al继续与浓硝酸反应,故Zn作负极。

答案 

(1)不相同 

(2)负 2Al-6e-===2Al3+ 正 6H++6e-===3H2↑ 2Al+6HCl===2AlCl3+3H2↑

(3)负 在NaOH溶液中Al比Mg更易发生反应

Al+4OH--3e-===AlO

+2H2O

(4)Al虽比Zn活泼,但常温下,Al遇浓硝酸发生钝化,阻止内部的金属Al继续与浓硝酸反应,故Zn作负极

(5)受电解质溶液性质的影响

29.(5分)某种塑料分解产物为烃,对这种烃进行以下实验:

①取一定量的该烃,使其燃烧后的气体通过干燥管,干燥管增重7.2g;再通过石灰水,石灰水增重17.6g。

②经测定,该烃(气体)的密度是相同状况下氢气密度的14倍。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烃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___,该烃的名称是________。

(2)0.1mol该烃能与________g溴发生加成反应;加成产物需________mol溴蒸气完全取代。

解析 由条件①知,该烃燃烧产物中CO2的质量为17.6g,H2O的质量为7.2g,碳、氢原子个数比为

∶(

×2)=1∶2,该烃的最简式为CH2。

由条件②知:

该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r=2×14=28,则分子式为C2H4,即乙烯。

根据CH2===CH2+Br2―→CH2Br—CH2Br即可计算出溴的质量;再根据CH2Br—CH2Br+4Br2

CBr3—CBr3+4HBr可得出溴的物质的量。

答案 

(1)

 乙烯 

(2)16 0.4

30.(加试题)(10分)铁和铝是两种重要的金属,它们的单质及化合物有着各自的性质。

(1)在一定温度下,氧化铁可以与一氧化碳发生反应:

Fe2O3(s)+3CO(g)2Fe(s)+3CO2(g)。

已知该反应在不同温度下的平衡常数如下表:

温度/℃

1000

1150

1300

平衡常数

64.0

50.7

42.9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________,ΔH________0(填“>”、“<”或“=”)。

②在一个容积为10L的密闭容器中,1000℃时加入Fe、Fe2O3、CO、CO2各1.0mol,反应经过10min后达到平衡。

求该时间范围内反应的平均反应速率v(CO2)=________,CO的平衡转化率为________。

③欲提高②中CO的平衡转化率,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

A.减少Fe的量B.增加Fe2O3的量

C.移出部分CO2D.提高反应温度

E.减小容器的容积F.加入合适的催化剂

(2)某些金属氧化物粉末和Al粉在镁条的引燃下可以发生铝热反应,下列反应速率(v)和温度(T)的关系示意图中与铝热反应最接近的是________。

(3)写出氢氧化铝在水中发生酸式电离的电离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欲使上述体系中Al3+浓度增加,可加入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①书写平衡常数的表达式时固体不需写入。

由表可知温度越高,K越小,可知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所以正反应为放热反应,ΔH<0。

②     Fe2O3(s)+3CO(g)2Fe(s)+3CO2(g)

c(始)(mol·L-1)0.10.1

c(转)(mol·L-1)xx

c(平)(mol·L-1)0.1-x0.1+x

由K=64.0=

,解得x=0.06,故v(CO2)=0.006mol·L-1·min-1。

CO的转化率为60%。

③该反应的正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CO平衡转化率降低,这是一个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不能从压强方面考虑,Fe、Fe2O3为固体,也不影响平衡,所以应从CO、CO2的浓度方面考虑。

(2)铝热反应在常温下不反应,高温时瞬间反应。

(3)欲使Al3+浓度增加,根据Al(OH)3发生碱式电离的方程式:

Al(OH)3Al3++3OH-,使平衡右移,可加入酸性物质,如HCl、H2SO4等。

答案 

(1)①c3(CO2)/c3(CO) < ②0.006mol·L-1·min-1 60% ③C 

(2)b (3)Al(OH)3H++AlO

+H2O 盐酸(合理即可)

31.(加试题)(10分)为探索工业废料的再利用,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用含有铝、铁和铜的合金废料制取氯化铝、绿矾晶体(FeSO4·7H2O)和胆矾晶体。

请回答:

(1)步骤Ⅰ、Ⅱ、Ⅲ中均需进行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溶液A中的离子主要有________;试剂X是________。

(3)进行步骤Ⅱ时,该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及试剂制取CO2气体通入溶液A中。

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中产生的白色沉淀会逐渐减少。

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为了避免固体C减少,根据如图所示,改进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