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13637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0.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西安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陕西省西安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陕西省西安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陕西省西安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陕西省西安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西安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陕西省西安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西安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陕西省西安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陕西省西安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陕西省西安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A.土地过度集中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2、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3、《周礼》曾这样记述西周时期的某项土地制度,“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

”下列有关材料中土地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B.受封者要向皇帝缴纳贡赋

C.农民在土地上集体耕作D.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和转让

4、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

“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

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下列史实不能够印证材料观点的是()

A.“交子”的出现B.坊市界限的打破

C.商帮的形成D.官营手工业的发达

5、史载,宋朝湖州(地处今浙江省北部,北濒太湖)农民“以蚕桑为岁记”;严州(位于今浙江省西部,钱塘江流域)“谷食不足,仰给它州,唯蚕桑是务”;太湖洞庭山区(今江苏吴县太湖之滨的东、西洞庭山)“然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蜀之茶园,皆民两税地,不殖五谷,唯宜种茶”;颖昌府(今河南许昌)“城东北门内多蔬圃,俗称香菜门”。

上述材料最能说明宋代()

A.经济结构变动B.经济重心南移C.小农经济衰落D.农产品商品化

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7、《唐六典》记:

“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

“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

”这表明唐代工匠()

①频繁更换工种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③职业是世袭的④是临时工人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8、《周礼·考工记》载:

“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

”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9、一位哥伦比亚学者在“纪念美洲发现——两个世界文明汇合5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说,“黄金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

由此可知(  )

A.该学者关注殖民掠夺的后果B.“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非洲

C.黄金和白银阻碍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D.该会议讨论的是英国人登陆美洲的意义

10、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将公元1500年作为

世界历史的转折点。

以下哪一史实可以作为这种历史分期的依据( )

A.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B.新航路的开辟

C.圈地运动的发生D.宗教改革的发端

11、有经济史学家估算,16~18世纪,荷兰与英国人均GDP年增长率均高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

这一时期荷、英经济的高增长均得益于(  )

①资本市场的发展②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④海外殖民掠夺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2、图7,8,9是关于纽约得名后英荷关系的漫画。

其突出反映了()

 

图7图8图9

A.英荷争当世界霸主B.英国想方设法压制荷兰

C.荷兰不满英国制裁D.荷兰想独霸贸易市场

13、17世纪上半叶,欧洲国家纷纷到亚洲进行殖民活动,引发了亚洲海上

贸易格局的变化。

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

A.荷兰通过设立据点控制东亚海上商路

B.英国打败法国垄断了对印度的贸易

C.欧洲殖民扩张迫使中国放弃海禁政策

D.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西太平洋沿岸

14、茶叶于1650年前后引进英国时,是一种贵族享用的奢侈品,每磅售价

6至10英镑,相当于一个男仆年工资2倍左右。

然而一个世纪后,饮茶逐

渐在英国城乡各阶层中普及,茶叶成为英国人不可缺少的普通消费品。

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茶叶产量大增B.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C.世界贸易较大发展D.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15、1830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

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困扰。

1880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

这段材料重在说明(  )

A.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B.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

C.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D.统一的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

 

16、下图中四条曲线反映了我国

1840~1956年四种经济成分的发展变化情况,其中D曲线代表的是何种经济形式()

 

A.自然经济B.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D.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17、观察下侧图表,其中乙国是(  )

 

A.英国B.法国C.俄国D.德国

18、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

“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

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

更不会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

”其主要观点是(  )

A.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B.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

C.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D.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

19、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尽管有这些(关税)保护措施,大工业仍

使竞争普遍化了,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把所有的资本都变成为工业

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资本集中”;“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

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

界”。

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  )

A.关税保护阻碍不了资本主义竞争B.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交通工具扩大了工业文明的影响D.自由竞争增强了工业资本的流通

20、19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都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

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

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

状态。

这体现出近代中国(  )

A.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B.主动与世界联系在一起

C.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D.发展海军顺应历史大潮

21、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

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 )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22、一个文弱书生最终成为驾驭千军万马的最高统帅,成就了“无湘不成

军”的传奇,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和“洋务派之父”。

此人是( )

A.曾国藩B.李鸿章C.奕D.左宗棠

23、20世纪初叶,上海市教育局制作歌词分发各界传唱,其中有“神州大陆天产多,手工品真坚固,佛山雕刻……江浙丝罗,价廉物美,远胜洋货。

提倡改良莫差过,凡事均需切实做”。

歌词意在(  )

A.提倡国货抵制洋货B.倡导教育救国须从实业做起

C.希望民族产业改进提高D.说明沿海地区国货优于洋货

24、1893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

“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

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

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

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B.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

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D.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

25、“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

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

迨欧战告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

纱复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

”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

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 )

①世界棉纺织业渐超趋萎缩②西方列强经济侵略

③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④商人投资规模过度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答题卡

一、单选题(共25道,每题2分,共5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二、材料解析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4分)

材料一:

《墨子》中说: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

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材料二:

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饿莩,饿死的人)耳。

——董猬《救活荒民书》

材料三:

 

唐长安城平面复原图《清明上河图》

材料四:

苏州“东北半城皆居织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工受值。

材料五: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唯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清·雍正帝

清乾隆年间规定:

“凡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具发边卫充军。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1)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古代社会怎样的生产方式?

(2分)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

(2分)针对这一问题,统治阶级采取了什么措施?

(2分)并分析历代王朝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的原因?

(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城市布局、商业活动、城市功能三个方面分析两个城市有了哪些变化?

(3分)

 

(4)材料四表明,苏州丝织业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因素,指的是什么?

(2分)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分)从材料五可以看出,其成长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

(6分)

 

27、在英国现代化过程中,以圈地运动为发端的农业变革与工业革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一:

开阔的和公有的土地和公有草地分布得如此零散和混杂,以致不能方便地和有效地加以利用;再者,这些土地……采取圈围就能获得很大的改良。

同时,如将上述(土地)……加以分开、圈围,并在有关人员中按其各自的产业,对公有地的权利和其他利益进行分配,那就会对上述有关人员均有好处。

但是这一点如无议会的帮助和授权就不可能做到。

——辜燮高等选译《一六八九——一八一五年的英国》

材料二:

地主们土地上的矿产和农产品需要运到城市和工业区去,他们所需要的农业设备和工业品也需要运进来,因此对修建公路、运河和铁路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

……18世纪,英国的圈地运动促进了乡村银行的发展,地主和农民手中的游资通过银行的渠道集中起来,为蓬勃发展的棉纺织业和金属加工业提供了资本。

——王章辉《工业化历程》

材料三:

正是由于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使用旧式纺车和织机的手工业者遭到了排挤,他们破产之后,便成为雇佣工人。

……产生了一批租用五十英亩、一百英亩、二百英亩或者更多的土地的大佃农,他们建立起大农场……(那些小自耕农)或者流入城市出卖劳动力,或者成为农场主的雇工……随着冶铁工业和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农业机械日益增多。

——许永璋《世界近代工业革命》

(1)据材料一,归纳“圈地者”圈地的理由,并指出影响圈地运动扩大的关键因素。

(5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圈地运动对工业革命的作用。

(4分)

 

(3)据材料三,概括工业革命推动英国农业变革的具体表现。

(3分)

 

(4)综观英国现代化的基本过程,工业革命与农业变革之间的关系纵横交错。

综合上述材料,从纵横两方面说明它们的关系。

(2分)

 

28、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一:

由民国元年至十年,政争兵乱,无年无之,举清末奖励实业政策之成绩尽破坏之,而无以为继。

各省军人官吏不仅不能提倡保护其省内之实业,且加之以削剥摧残;故就政府对待实业之态度与影响言,清末之九年为黄金时代,而民初之十年为黑暗时代。

幸而欧战发生,吾国工业乃得千载难逢之自动发展机会。

欧战既终,险象即生,吾国工业因参战所得之利,能永久存在不为昙花一现者,窃恐甚少也。

——摘编自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二:

1912~1920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不平衡。

统计出的9个华资占比重较大的行业,一般的发展速度在12%~13%之间。

这个增长率比之初步发展时期,并不更高,大战时期“黄金时代”之说,更多是指利润优厚,非必指增长速度。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2~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2~1920年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