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测试历史选修附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12024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75.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4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测试历史选修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14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测试历史选修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14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测试历史选修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14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测试历史选修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14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测试历史选修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4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测试历史选修附答案.docx

《14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测试历史选修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测试历史选修附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4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测试历史选修附答案.docx

14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测试历史选修附答案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测试试卷

高二历史(选修)

2014.04

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00分钟,总分为120分。

答题时请将第Ⅰ卷的答案务必填涂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合计6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某学者指出:

“中国史上秦以前的所谓封建,乃属一种政治制度,与秦以后的郡县制度相针对。

在西洋历史中古时期有一段所谓Feudalism的时期,Feudalism则并不是一种制度,而是他们的一种社会形态。

现在把中国史上封建二字来翻译西洋史上之Feudalism,便犯了名词纠缠之病。

”对其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史秦朝以前的封建是指封邦建国

B.西洋历史中的封建是指一种思想潮流

C.中国秦以后的社会是真正的封建社会

D.中国史与西洋史没必要进行比较研究

2.许倬云《西周史》记载:

“西周分封并不只是周人殖民队伍分别占有一片东方的故地,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注:

是族群间关系的重新组合),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分领了不同的人群。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西周分封伴随着殖民和扩张

B.授民授土是西周分封的基本内容

C.西周分封制推动了族群交融

D.西周分封制的运作单纯依恃武力

3.在一般公共场合常出现“同胞们”、“父老兄弟们”、“天下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等用语,又如常常借用亲属称谓词来称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为“叔叔”、“伯伯”、“阿姨”等等。

这些所反映现象的是

A.血缘团体内部的凝聚力强固

B.血缘意识影响人们的行为模式

C.宗法血缘组织是生命共同体

D.血缘组织与政治组织间的互动

4.周代宗法制情形可从古代经典中约略窥见,如《仪礼·丧服·传》:

“大宗者尊之统也,大宗者收族(按,指团结族人)者也,不可以绝”,“异居而同财,有馀则归之宗,不足则资之宗”;又如《礼记·曲礼》:

“支子不祭,祭必告于宗子”。

材料主要表明周代早期

A.血缘凝聚力受到地缘成分的影响而崩解

B.宗法制的特色是父系与嫡长子继承制

C.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受宗法力量支配

D.丧服制度和行为规范弱化了血缘认同

5.周天子掌有统治天下的权力,分封诸侯;诸侯掌有统治封国的权力,又分封卿大夫;卿大夫掌有统治封邑的权力,又分封士。

天子、诸侯与卿大夫的继承办法以及宗人之间的关系,周人有一套制度加以规范。

对该制度评述不正确的是

A.该制度强化了西周的中央集权

B.该制度以嫡长子继承制度为内核

C.该制度保障了贵族权力的垄断

D.该制度体现了宗统与君统的合一

6.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记载:

“古人言周制尚文者,盖兼综数义而不专主一义之谓……周人以尊尊之义经亲亲之义而立嫡庶之制,又以亲亲之义经尊尊之义而立庙制,此其所以为文也。

”引文最想表达的深层含义是

A.西周制度崇尚文化气息

B.嫡庶之制是西周政治制度内核

C.宗庙之制维系亲缘政治

D.尊尊、亲亲为西周诸制之精义

7.皇帝制度影响中国二千年的历史,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此制度初创时用儒学神化皇权②此名词为秦始皇所创

③此制度运作需有官僚制度辅佐④此制度人治色彩浓厚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8.帝国体制的顶端是皇帝,号称奉天承运,统有万民,其居住的宫室、出巡的仪卫、平时的衣着、饮食都极为讲究,在生之时还要为死后修筑规模宏大的陵墓。

这里主要表明

A.帝位尊崇B.帝位终身C.皇位世袭D.君权神授

9.有学者认为秦代君相关系复杂,设丞相管理政务的同时,为缩小相权,立太尉以分军事于相权之外,以御史大夫来牵制相权;但秦代议事采“集议制”,丞相、公卿与博士皆可与会,又可从某种程度上限制君权。

对此,下列叙述准确且全面的是

A.皇权旁落,皇权运作受官僚牵制

B.君臣共治,丞相权力尚能抗衡君权

C.制度初创,君相之间相反又相成

D.约制相权,公卿博士兼掌丞相之责

10.《史记·陈丞相世家》: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材料说明宰相

A.职责明确,相权独断

B.佐理国政,位尊权重

C.百官之首,君相平行

D.君尊臣卑,形同虚设

11.钱穆称许秦代某一制度是“一种极纯洁伟大之理想,所谓平天下是也。

”该制度是

A.三公九卿B.皇帝制度C.郡县制度D.宗法制度

12.台湾学者管东贵评价秦朝郡县制时说:

“在封建制解体的过程中,一种新的‘政体细胞’开始在几个大诸侯国滋生,那就是‘县’制。

循此发展,到秦始皇统一六国,终至成为推行于全国的一种新的政治制度---由皇帝专制的‘郡县制’”。

这一观点认为

A.县制推行延缓了封建制解体

B.秦始皇顺应了制度更替的历史潮流

C.县制在秦统一六国后才出现

D.秦统一后封建制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13.赵翼《廿二史札记》载: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

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

”材料反映了

A.分封制度开始瓦解

B.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C.贵族政治遭到破坏

D.察举制度逐渐形成

14.据欧阳修《新唐书·宗室列传赞》记载:

“然建侯、置守……不可一概责也。

救土崩之难,莫如建诸侯;削尾大之势,莫如置守宰……故王者视所救为之,勿及于敝则善矣。

”这段话反映的政治主张主要是

A.君王应发挥诸侯与守宰各自效能

B.郡国并行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单一郡县比封建郡县更有优越性

D.行省置守可以防范诸侯势力膨胀

15.东汉后期,民间流传着有关察举制的歌谣: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这反映当时

A.察举制正在向科举制转变

B.察举的对象转向贫寒人家

C.察举制严重不实、选拔腐败

D.察举的对象大多德才兼备

16.《宋书》载: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

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

”材料中的选官制度

A.暂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

B.选拔用人只注重门第出身

C.是士族地主垄断政权的工具

D.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17.《旧唐书·王起传》说:

“贡举猥滥,势门子弟,交相酬酢;寒门俊造,十弃六七。

及元稹、李绅在翰林,深怒其事,故有覆试之科。

及起考贡士,奏当司所选进士,据所考杂文,先送中书,令宰臣阅视可否”。

材料说明此时的科举

A.确立了中书省掌控考试地位

B.减少了世家望族的请托风气

C.消除了官员结党营私的现象

D.残存了豪门把控仕途的特点

18.“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

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

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

”这表明黄宗羲

A.反对实行君主制度

B.指出了废除宰相的弊端

C.认为君主不能世袭

D.强调宰相职位应该世袭

19.明朝自宣德以来,中央机构互相倾轧。

英宗登基后,太皇太后委政内阁,令大学士杨士奇等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明朝票拟走向制度化。

这主要反映了

A.内阁地位逐渐提高

B.明英宗时期初设内阁

C.废丞相后政治腐败

D.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20.史载明代内阁“掌献体可否,率陈规海,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清代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屈指,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

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这说明两者都

①协助皇帝处理国政

②代行丞相职权,正式统率六部

③防止大臣专权,强化君主专制

④扩大了统治基础

A.①②B.①③C.①③④D.②③④

第Ⅱ卷(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合计60分。

要求:

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

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它名。

——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

材料二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瞎尚书施行;步骤精密……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

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

——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

材料三唐无论社会、经济、选举、交通灯,较之西汉,其繁杂程度又何止十倍!

旧体制不足以取新社会,于是政务决策则由丞相一人转为中书门下两省合议,谨慎大政之决策在此行政过程中,宰臣与君主有俱不可得而专擅。

论者徒就君相权力表面之分划而谓唐制为汉制之退步,恐未得设立制度之真情。

——据孙国栋《唐宋史论丛》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的中央官制,概述其组织形式。

(4分)

 

(2)据材料二、三,分析唐代官僚机制运行方式的利弊。

(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主要因素。

(4分)

22.(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

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李怀孔《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

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四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

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与秦朝的郡相比,元朝的行省有何特点?

结合元朝行省图,指出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现实原因。

(3分)

 

(2)材料二、三反映元朝行省制度有哪些创新?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

(6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行省制对于现代地方行政制度建设的历史借鉴价值。

(3分)

 

23.(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废除农奴制后,俄国有2250万依附俄国封建农奴主的农民获得了解放,在法律上成为有财产的自由人,同时恢复农村公社(即村社)对农民的管理。

沙皇政府声称:

“公社是俄国人民的特点,侵犯公社就是侵犯特殊的俄罗斯精神。

”从欧俄50个省的统计数字表明:

农民土地单位面积的产量提高了,1861~1870年为每俄亩29普特,1871~1880年为31普特,1881~1890年为34普特。

——M·莱文《俄国农民与苏维埃政权》

材料二1897年居住在欧俄的47.2%的贵族地主通过出售或出租土地等方式远离农村,移居到城市,但在1858年只有15%~20%。

部分贵族通过抵押土地和出卖土地获得的资金用于商业或俄国的新兴产业。

1882年在莫斯科大约有500个世袭贵族办企业和234个世袭贵族开工厂。

但比较普遍的是贵族把资金投在国家债券或者铁路、银行和其他私人企业的有价证券。

据1882年资料统计,正是这类投资的股息或利率成为许多莫斯科贵族大部分收入的来源。

——周静《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贵族的经济状况》

材料三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农民“离土不离乡”,广泛使用强制劳动,成为俄国工场手工业的一种普遍特征。

废除农奴制并不意味着农村封建关系的终结,错综复杂的传统的超经济的剥削方式在俄国庄园里继续盛行。

沙皇专制政府成为自上而下的迅速工业化的发动机,使俄国的工业化表现出明显的内在矛盾性:

为了募集资金,沉重的赋税负担不得不压在农民身上,而这样又阻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从而限制了进一步的投资。

——张宗华《苏联时期俄国城市化的特征及历史渊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农奴制改革带来的变化及沙皇政府声称“侵犯公社就是侵犯特殊的俄罗斯精神”的主要目的。

(4分)

 

(2)据材料二,归纳贵族获取财富的主要途径。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对俄国现代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4分)

 

(3)据材料三,概括作者对农奴制改革的观点及其理由。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俄国农业生产关系变革对工业化进程的影响是什么。

(4分)

 

24.(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克里米亚的失败对俄国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斯拉夫派人很有信心地预言,俄国专制制度的优越性会导致一个可与1812年对拿破仑的胜利相媲美的胜利。

实际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旧制度的破产导致了旧制度的变革。

——(美)斯塔里夫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沙皇俄国采取的变革旧制度的措施及其影响。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维新在经济和政治领域采取了哪些“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

(4分)

 

(3)俄、日两国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方式有何共同点?

(2分)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分)

25.(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百日之间,维新之诏,联翩而下,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

——黄鸿寿《清史记事本末》

材料二戊戌变政,首在裁官。

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陈夔龙《梦蕉亭杂记》

材料三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

祖宗崇拜将祖先、祖制圣化,使任何改革都非常困难……在近代变革与守旧的理论斗争和文化冲突中,主变者一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没有真正突破传统话语,所以只能一直居于守势,往往只有招架之功……与洋务派相比,维新派相当重视意识形态重构,他们从古今中外变法图强的历史中为变革寻找合理性,特别是引入达尔文的进化论,成为有力的思想武器。

但在戊戌时期,这种意识形态的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

——雷颐《维新的挫顿》

材料四“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

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维新派变法的失误之处。

(4分)

 

(2)依据材料三,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的含义。

(4分)

 

(3)材料四是如何评价戊戌变法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4分)

 

命题、校对:

梅冬审核:

方云华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测试试卷

高二历史(选修)答题纸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选择题:

本题答案请填涂于答题卡上!

二、非选择题:

21.

(1)

 

(2)

 

(3)

 

22.

(1)

 

(2)

 

(3)

 

23.

(1)

 

(2)

 

(3)

 

24.

(1)

 

(2)

 

(3)

 

25.

(1)

 

(2)

 

(3)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测试试卷

高二历史(选修)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ADBCA6~10DDACB11~15CBCAC16~20ADBAB

二.非选择题:

(解题技巧:

回答词提前并条理化,切入点找准并序号化)

21.(12分)

(1)中央官制:

三省六部制。

(1分)

组织形式: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三省长官集体讨论政事;

常以其他官吏行使宰相职权;三省分掌宰相职权,相互牵制和监督;

尚书省下设六部,分理政事。

(任意3点得3分)

(2)利:

可以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防止权臣专致;对君权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弊:

部门互相责难,影响了政府效能。

(4分)

(3)因素:

君相矛盾;原有体制的弊端;社会发展,政事增多。

(任意两点4分)

22.(12分)

(1)行省特点:

数量少,管辖范围大。

(1分)

现实原因:

元朝疆域空前辽阔。

(2分)

(2)创新之处:

地方行政区划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

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

(3分)

历史作用:

消除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开创了以省为单位的行政区划,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3分)

(3)借鉴价值:

注重加强对边远地区的治理;注重对地方行政区划的合理调整;

注重处理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

(3分)

23.(12分)

(1)变化:

使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

(2分)

目的:

加强对农民的控制和管理,维护沙皇政府的利益及统治。

(2分)

(2)途径:

出售出租土地;兴办实业;金融投资。

(任答1点,共2分)

影响:

推动农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和贵族的资产阶级化。

(2分)

(3)观点:

农奴制改革不彻底,制约了俄国工业化发展。

(1分)

理由:

政府剥削,赋税沉重;

农民仍存在人身依附导致劳动力和市场资源缺失。

(2分)

影响:

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

(1分)

24.(12分)

(1)措施:

1861年签署废除农奴制的“二一九”法令。

(1分)

影响:

大大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3分)

(2)经济:

国家扶植和发展国营企业、私人企业。

(2分)

政治:

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加强天皇制。

(2分)

(3)特点:

都采取改革的方式。

(2分)

启示:

与时俱进的改革推动着现代化进程。

(2分)

25.(12分)

(1)失误:

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

(4分)

(2)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影响;没有建立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

(2分)

含义:

思想启蒙。

(2分)

(3)影响:

触动传统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