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教研学习笔记+作业备课及作业批改要求+意见+案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11537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8.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教研学习笔记+作业备课及作业批改要求+意见+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教研学习笔记+作业备课及作业批改要求+意见+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教研学习笔记+作业备课及作业批改要求+意见+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教研学习笔记+作业备课及作业批改要求+意见+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教研学习笔记+作业备课及作业批改要求+意见+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教研学习笔记+作业备课及作业批改要求+意见+案例.docx

《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教研学习笔记+作业备课及作业批改要求+意见+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教研学习笔记+作业备课及作业批改要求+意见+案例.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教研学习笔记+作业备课及作业批改要求+意见+案例.docx

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教研学习笔记+作业备课及作业批改要求+意见+案例

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教研

学习笔记+作业备课及作业批改要求+意见+案例

品德课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在小学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要求学生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

教师的提问不仅是完成教学任务和目的的一个重要环节,更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在课堂互动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或是对课程内容的思考而提出的质疑,是学生对课堂教学和课程内容深入思索的一种反映。

一、目前思想品德课课堂提问的一般现状研究分析

1.教师的教学理念

无论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太深、太浅,对问题缺乏有效设计;还是提出问题后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注意倾听、不重视学生回答,不做有效引导和评价,反映出的都是老师的教学理念的问题。

2.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对学生的了解,尤其是对为学生搭建什么样的平台能帮学生更好的利用已有知识建构新知识等方面的能力关系到老师能否设计出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去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

在新课改过程中,老师们比较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性,在课堂上进行提问,但对问题缺乏有效设计。

有时提问随意性大,问题过多、过于简单,几乎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

对学生思维没有任何启发作用,也不能引起学生发问,时间长了会失去对回答问题的兴趣。

有时问题又过难,脱离学生实际。

提问如何才有效?

二、提高思想品德课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有计划地、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提问,这种提问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促进师生有效互动,及时地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从而大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要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树立教为学服务的观念,然后在问题设计和提问过程中要注意一些问题:

1.提问目标要明。

课堂提问要问得巧,问得好,问得妙,才能提高学生兴趣。

这要求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尤其是学生认知水平设计问题,提问目标要明确。

所以说要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老师必须对每一个问题进行精心设计,要能根据内容需要和学生水平把问题设在内容重点、学习难点、学习易混点。

2.提问方式要合理

(1)要注意提问的递进。

前后不同的提问效果就在于提问的梯度。

问题的难度与梯度影响学生对问题的认识程度。

(2)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留白和及时引导

课堂提问虽然每次直接回答的只是少数学生,但必须照顾到学生整体。

教师应要求全体学生都做认真思考,做好回答的准备;并注意留白,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的引导。

有些低年级的学生、尤其是成绩较差,学习习惯不太好的学生不注意倾听,这就需要老师在提出问题时提醒或暗示全体要认真思考。

在学生回答后可以问“你有不同的看法吗”“请你把他的回答进一步补充”长期这样提问,学生会注意老师的提问和同伴的回答。

在学生听、思、答的基础上老师要对学生回答进行及时引导。

有时学生的思路误入歧途或不得要领,教师要给以适当的语言提示,指点迷津。

如我在讲课时,因问题设计的太大,直接提出:

“你有什么收获?

”的问题,学生无法回答,我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问了当然这次学生的思路误入歧途是因为问题设计不准确造成的。

这需要老师能在发现问题时及时进行提示。

有时即便提问很好,也会出现学生思路误入歧途或不得要领情况,这时就需要老师进行引导甚至改变问题。

3.提问后要有反馈

教师在学生回答或其他行为之后使用的反应行为带有反馈信息。

它能告诉学生他们的回答或其他行为的正确,充分或恰当程度,从而帮助他们调整和获得控制他们未来行为的尺度。

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表态,会使学生分不清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完整的,什么是不完整的,不利于学生学习解决性的调动,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的掌握和对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样就会失去课堂提问应有的引导作用。

当然点评也可以延时进行,可以由学生来进行;点评也不一定要用语言,老师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可见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反馈能给学生的学习和行为以和很大的影响。

对于目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简单的进行了研究总结,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需要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改进,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思想品德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小学道德与法治备课及作业批改要求

备课要求:

1、备课形式:

1——6年级必须用备课本备详案。

(50岁以上可以书头备课主要详写活动过程)

2、不需全册备课、单元备课,只写课时备课。

一课分为2课时。

每个过程要严格按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策略来写。

3、教学反思一课一个(一定要写出本节课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要真实、有针对性,避免教学目标的翻版)。

 

作业要求:

一、实践题作业:

作业形式:

三-六年级实践题作业:

用统一纸张做课后实践题。

批改要求:

全批全改,批改要规范,大题一问打一个对号。

要有等级和有针对性的鼓励性评语。

具体要求:

<1>、每课一次作业,以实践题为主,每次2-3个题。

<2>、学生答题时,要求条理清晰,说话完整,不要过于简单,有几个问题,就要做出几个回答。

(需要教师指导)

例:

你有几个好朋友,他们分别是谁?

请你写出其中一个好朋友的优点(至少写三个)(考试时若没说明写几条,至少写3条)

答:

(1)我有三个好朋友,他们分别是:

χχχ、χχχ、χχχ

(2)χχχ的优点有:

a

b

c

学生书写一定要认真,工整,保持书面整洁,提高作业质量。

(为提高考试成绩,老师整理好答案,让学生便于背诵。

二、实践活动作业:

一、二年级做

实践活动作业,每单元一次。

为加强手抄报的美观与整齐性,提高其质量,文字与图画相配合。

三、批改要求:

1、全批全改,教师批改要认真,每题都要出现批改符号,“√”“×”,错题要让学生订正。

3、有等级和日期。

4、评价语言要丰富(符号和鼓励性语言交叉使用,以鼓励性语言为主,鼓励性语言要写一句话)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指导意见

为了便于广大教师理解和把握《道德与法治》课程,切实提高我市《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特制定《盐城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指导意见》(下称《教学指导意见》。

《教学指导意见》分为四个部分:

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科提出的要求、我市《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与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培育《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路径、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的建议。

一、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科提出的要求

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学生经过学习后所沉淀成的核心技能,是在国家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学生必须达到的能力素养,是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体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这一要求的。

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提出:

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九大核心素养。

《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系要求我们要充分关注学生个体成长所需的必备素质和核心能力,聚焦本学科核心素养,注重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真正构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和谐生态。

(―)体现了德育学科独有的价值标准

《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是基于改革从过去重视学科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课程标准,转向重视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和学科核心能力塑造这一目标,在九大核心素养的框架下精心遴选出来,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

道德素养、公民素养、人格素养、人文素养。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道德素养、公民素养、人格素养、人文素养”是“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发展的人”离不开“四大素养”的实现。

“道德素养、公民素养、人格素养、人文素养”体现了德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特殊性,尽量缩小了与其他学科核心素养外延的重叠,体现了德育学科独有的价值标准、伦理规范、思维与行为方式的要求。

(二)体现了素养要素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道德素养包含的重点要素有:

向善求真的情操、以礼待人的德行、道德判断与分析能力、反省与修身的习惯;

公民素养包含的重点要素有:

公民意识(国家意识、法治意识、公德意识、公益意识、责任意识、生态意识等),公民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参与能力、协调能力、批判思维能力等);

人格素养包含的重点要素有:

阳光心态、乐于合群、与人和谐交往、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

人文素养包含的重点要素有:

文化底蕴、逻辑推理能力、思辨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实践探索与问题解决能力;

(三)体现了德育学科培养的关键能力

“道德素养、公民素养、人格素养、人文素养”是本课程的核心素养,每一种素养下包含众多构成要素,要实现学科核心素养,学生必备的学科关键能力有四个部分:

学习力、调适力、思辨力和行动力。

学习力,是指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法律法规常识;在经历体验与实践中,感悟体会、反思总结,内化为永恒持久并受用一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能力。

调适力,是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对自我心理活动和行为习惯进行调节适应,能正确认识自我,通过自省和修身朝向个人健康成长、合格公民的社会性发展方向努力。

思辨力,是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运用客观公正的、辩证的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用批判性思维方法看问题,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独立思考,从而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

行动力,是指学生能学以致用,能够用主人翁的态度和行动参与搜集和处理信息,调查研究,实践探索,参与协调矛盾,尝试解决问题。

《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力、调适力、思辨力、行动力”是培育“道德素养、公民素养、人格素养、人文素养”素养的关键能力,是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路径。

调适力是作为“人”的基本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其目的是实现个人的健康成长和社会性的发展;思辨力帮助学生面对繁多复杂的社会信息和多元的价值理念进行判断和选择,在此过程中,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独有的信念,包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学生在自己独有的学习力的支持下,丰富文化积淀,指导自己开展社会实践,锻炼才干、培养能力。

行动力的培育过程又进一步修正、调整学习力、调适力、思辨力。

《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习力、调适力、思辨力、行动力”关键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公民所必须“心理健康、思想品德、法治意识、国家认同”素养也同步慢慢培育起来。

二、我市《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与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在学校及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客观地讲,课程建设的速度和效果及学科教学研究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其一,部分学校应试教育理念没有转变,仍然把考试当作最主要的评定方式,《道德与法治》课成边缘学科,在各门课程中处于弱势地位;其二,课程实施要求和现有条件不匹配。

《道德与法治》是综合性课程,其活动性、生活性、开放性特征,对课程的开展提出较高要求,学校因为诸多条件限制,难以保证课程高效实施;其三,《道德与法治》课程配套设施不健全。

受课程性质制约,从硬件上,学校需要完善配套设施;从软件上,需要教师具有极大的精力投入,但目前,学校和教师并不具备诸多条件。

2.课程资源开发力度不大

其一,课程资源开发载体形式单一。

不少学校存在着将课程资源开发等同于编教材的认识误区,把编教材当作开发课程资源的唯一路径和形式,致使《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形式单一。

其二,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意识薄弱。

不少学校在开发德育课程资源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和尝试,但也有部分学校课程内容单调枯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资源被忽视,无法成为课程有效实施的组成部分。

其三,开发的课程资源不能有效实施。

部分学校教师无视现有的课程资源,照本宣科,没有充分利用本地区、本校和教师的资源结合学生学情对课程内容作合理的筛选、修订、补充,使得部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比较遥远,学生感到陌生,难以激发主动参与兴趣,无法获得亲身体验,也就不可能内化为学生的道德标准。

3.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

其一,评价方式和标准单一。

方式单一:

部分学校倚重传统的纸笔测验,未获得量化的评价结果,将复杂的道德教育简单化,忽视学生的进步和个性特征;标准单一:

评价最终仍然量化为知识记忆和简单评语,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只关注结果,缺乏过程性评价,使得评价缺乏可信度和有效性。

其二,评价主体和内容单一。

单一的教师主体评价传统思想低估了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反思、自我评价以及反馈教师教学情况的能力,减少了学生将教学内容内化为自己认同的道德意识的机会。

其三,评价运用和反馈单一。

评价结果不能得到及时反馈。

传统的教学活动止步于课程评价,评价主体与被评价主体之间缺乏沟通,学生不能及时将教学中的问题反馈给老师,老师也不能深入地了解学生。

(二)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学观念滞后于课程改革的步伐。

部分教师仍运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对教材内容生搬硬套,缺乏灵活运用,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致使教学效果不佳。

2.教师专职配备滞后于课程改革的进程。

极少数专职品德教师是年老体弱,照顾任教,无精力无热情参与学科教学研究。

年轻教师都是兼职,其主要精力在于研究自己的“主科”,参与培训少,自我学科成长动力不足,教学理念得不到及时更新,学科专业成长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3.学生学习主体性发挥滞后于课程发展要求。

部分教师由于自己主观上重视不够,客观上时间的限制,对学科教学研究甚少,课前没有充分准备,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不能根据学情精心设计生动有趣的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感到学习过程枯燥乏味,对教学活动和学科失去兴趣。

三、培育《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路径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课程,不仅为获得学科的若干知识、技能和能力,同时要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生成与提升。

学科教学要有文化意义、思维意义、价值意义及人的意义,在教学定位上,要聚焦于核心素养;在教学方法上,倡导让学引思;在法治教育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规则意识;在立德树人总体目标指引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优秀文化涵育学生根基。

(一)明确以培育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学定位

核心素养时代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自当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为目标定位和导向。

教学中要将教材内容、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内容和学科核心素养三者有机融合,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中,要立足于每册单元主题,对课程标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相关要求和学科核心素养内容进行梳理。

把向善求真、以礼待人、开朗乐观、和谐交往、人文底蕴以及公民意识、公民能力等素养子目融入到单元教学和每一课的教学过程之中。

(二)倡导让学引思,重构深度学习方式

1.学为中心,激励学生乐学

《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涉及到的基础知识,如各类规则(交通、游戏、学校生活)、法律条文、历史地理知识等,教师事先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自定学习目标、自选学习方法和策略、自我检测学习效果;自学、互助学、小组学、教别人学,在主动学,深度学中自主构建道德知识体系,让学习真正发生,每个孩子都做学习的主人。

2.以引激思,鼓励学生善学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问题,并研究分析、尝试解决,在分析研究过程中,通过教师智慧地点拨、引导、启发、唤醒,激发学生国家意识、法治意识、责任担当意识、生态保护意识的觉悟和觉醒;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模拟法庭、选举大会、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参与能力、协调能力等。

3.以思求进,引导学生崇学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我对照反思,反思优劣,提出改进目标措施,培养自省和修身的习惯;学生自主设计规划活动方案,在活动中实践体验,思辨探索,激发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在团体交往中涵育以礼待人的德行,乐于合群、和谐交往的人格。

(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做人道理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教学各领域。

传承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让其在课堂中落地生根,也成为《道德与法治》课程重要教学内容之一。

1.在阅读经典中培树价值体系

《道德与法治》课程精选“六经”:

《诗》《书》《易》《礼》《乐》《春秋》及蒙童书籍《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等经典中语录及人物故事。

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了解语句大意和故事主要内容,由人物故事了解中国历史精神,培养道德心和行为标准;借由经典历史故事知晓中国历史,学习为人处事智慧;由名言语录树立基本信仰,构建价值体系。

尊崇“以纲为经,以人物教训为纬”的原则,在儿童最纯真善良的阶段打下人生底色。

2.在学习礼仪中培植人格教养

礼仪的作用在于借由行礼让学生认识天地、上下、尊卑、亲疏、师弟,并且涵养行仪,培植成敬的精神。

《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安排的家庭礼仪、学校礼仪、社会礼仪、祭祀礼仪等内容,教师指导学生不仅知晓怎样做,还要通过礼仪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人伦观念、宇宙人生观念、懂得群体生活秩序,懂得自己民族的法度,生活才能相应于有传统文化教养的中国人。

3.在实践活动中培修知行合一

中华传统学问是生命的学问,知行合一,学问才有价值。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使学生在课程以外和校园以外活的相关经验,教师通过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有效链接,通过参观、调查、访问、实践考察、欣赏、演讲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把课内学到的规则、礼仪等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融入法治教育,建立规则意识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正面教育为主渠道

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导正确的价值导向,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法治的道德底蕴,牢固树立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契约精神,尊崇公序良俗,实现法治的育人功能。

2.以宪法教育为核心,以权利义务教育为本位

以宪法教育和公民基本权利义务教育为重点,依托教材层次递进、结构合理、螺旋上升的法治教育体系,帮助学生走近宪法、亲近宪法、了解宪法,将宪法教育贯穿始终,培养和增强学生国家观念和公民意识;通过故事、新闻链接等多种渠道了解自己的权力和义务,知晓二者之间的关系,明确自己的责任和权利,帮助学生牢固树立有权利就有义务、有权力就有责任的观念。

3.以贴近儿童实际为基准,以提高教育效果为目的

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儿童生活实际,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深入挖掘学科蕴含的法治教育内涵,采取实践式、体验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与法治事件、现实案例、常见法律问题紧密结合,注重内容的鲜活,注重学生的参与、互动、思辨,创新形式,切实提高法治教育的质量和实效。

四、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的建议

(―)加强教师培训,提升专业素养

1.拓宽研修渠道,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内在机制

各县市教师发展中心把品德教师培训纳入教师培训总体规划,并提供支持和条件保障,建立、健全专业的、稳定的教师培训机制,提高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推动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稳步和谐、有序发展,促进教师提升自我专业素养。

2.加强专业引领,开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对话平台

教师专业发展主体在教师自身。

市教科院充分利用盐城市乡村骨干教师(品德学科)培育站这一平台,整合盐城市品德学科特级教师的优质资源定期开展学习、论坛、讲座、读书沙龙、观课评课等活动,为教师搭建对话平台,让教师在接受、感悟、实践过程中丰富、修正个人的实践理论和专业技能,获得成长。

3.重视校本研修,打造教师专业发展最近发展区

针对我市实际,各学校应该充分注重品德教师的校本培训工作,以省和盐城市德育骨干为重点,大力引导品德专兼职教师学习新教材、领会新精神,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促进《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施。

让教师在新教材的教学中获得成长,让学生在新课堂上受益终身。

(二)学习新课程标准,加强课堂教学研究

1.让学引思,师生结盟“学习共同体”

牢固树立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思想,培养学生在目标引领下“先学”“自学”“互学”,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由“主演”变成“导演”,启发诱导,引桥标路,把时间和空间让给学生,充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

2.情理交融注重对生命人文的关怀

教师营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围,把更多的“情”和“理”注入平日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投入到自主学习中,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展开心灵沟通,在心灵的碰撞和思维的互动中,实现知识与情感的交流,学生获得心灵成长的力量。

3.加强互动,重视教学中的倾听与反馈

《品德与法治》的教学,不是流水式的“走过堂”,是师生心灵的一种流露和表达,慢慢欣赏、细细品味的一份情怀。

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情绪、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倾听沟通,反馈指导,在引领与关爱中走向健康成长的快车道。

(三)开展道德实践,提升教育效果

1.实践导航,充分注重生活化德育的施行

无论是道德层面还是法治层面,停留于课本、课堂的教育不能形成真正富有生命活力的课程。

在教学研究过程中,要大力推进校内外德育与法治实践基地的建设。

让学生学有所依,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世界里提升自己、发展自己。

2.主题创意,高度关注德育的实效性和新颖性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主题活动,如:

搜集资料式、情感体验式、主题探究式、互动交流式、社会实践式等,把课堂拓展到家庭、社区、法院、剧院等,实行跨学科多资源融合,理论链接生活,学生在丰富、立体、多元的实践活动中履行规范、锻炼才干、提升技能。

3.小结促进,及时解决学生身上存在的道德问题。

道德与法治离不开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作为支撑,实践的效果既可以用来检验教育的效果,同时又能够大力推进后一阶段课程的开展。

教师要联系各单元、各课题、各课时的教育重点,有效进行学习效果的点评,以鼓励引导为主,带动同学们共同收获和提高。

《别伤着自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体验独自在家做的危险事件,说一说经历的痛苦和烦恼。

2、学习防范意外伤害的基本方法,学会处理简单的意外事故,进一步发展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防范意外伤害的基础方法,进一步发展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准备:

场景仿真课件,学生小品

四、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但是自觉性较差,生活经验有限,所以要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能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发展能力基础上提高综合素质。

结合本节课的特点设置了经验交流、情景表演等多种学生们喜欢的教学环节,力求培养低年级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我相信如果对学生引导得当,教学效果一定会非常明显的。

五、教学过程

活动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学生小品表演:

8岁爱美女童阳阳,周末放假在家,她陆续用妈妈的化妆品擦过脸,突然脸上和脖子上起了很多红点,痒得不行。

妈妈忙把她带到解放军161医院看病,被诊断为皮肤过敏。

阳阳告诉医生,妈妈化妆台上有很多瓶瓶罐罐,平时总看到妈妈用,她很好奇。

所以也模仿妈妈进行了涂抹。

2、师:

同学们,小品里发生了什么事?

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3、小组讨论:

自己和同龄人的经历、感受。

4、生讲述受伤的后果

(自己难受、家长担心、花很多钱)

5、师总结:

说明滥用化妆品的危害性

①医学专家支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