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县金盆乡卫生院建设项目技术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10114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80 大小:143.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城县金盆乡卫生院建设项目技术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水城县金盆乡卫生院建设项目技术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水城县金盆乡卫生院建设项目技术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水城县金盆乡卫生院建设项目技术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水城县金盆乡卫生院建设项目技术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城县金盆乡卫生院建设项目技术标.docx

《水城县金盆乡卫生院建设项目技术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城县金盆乡卫生院建设项目技术标.docx(8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城县金盆乡卫生院建设项目技术标.docx

水城县金盆乡卫生院建设项目技术标

商务、技术偏离表

序号

询价文件重述

偏离或报价人建议(条件)

授权代表签字及公章:

日期:

 

正本

 

厂区道路维修及煤场四周综合治理工程项目

施工招标

 

投标文件

 

投标文件内容:

技术标

投标人:

福泉市天利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或其委托人代理人:

日期:

2016年5月

 

1、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

1.1工程概况

该工程为国电都匀发电有限公司“厂区道路维修及煤场四周综合治理工程项目”

1.2施工总体安排

1.2.1施工技术准备工作

1.2.1本着技术先行的原则,在施工前就技术上一切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

进场后立即进行施工准备工作。

事先对本工程的地下管线、地质情况作全面、准确的了解,以保证及时开工及开工后的顺利施工,对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有充分的准备,并制订出各种相应的预防措施。

1.2.2在正式进入现场前所有施工管理人员将认真熟悉由建设方提供的所有施工图纸及各有关技术资料,以作为本次施工质量控制的重要依据之一。

1.2.3针对本工程的建筑、结构特点,制订详细深入且有针对性的各阶段施工作业指导书,并且在施工前报请业主和监理批准,随后及时向施工队伍做好技术交底。

采取跟踪管理,及时解决施工中的技术问题,经常查阅施工图纸、翻样图、修改图纸、会审纪要,按图、按操作规程施工。

1.2.4在进入施工现场后主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技术工作:

1.2.4.1由项目总工程师负责牵头组织各专业技术人员,熟悉消化施工图纸,了解和掌握设计意图、工程的难点和重点,通过图纸会审,积极与设计单位沟通,使施工图更好的适应目前建材、建工的发展水平,为顺利施工创造条件。

在组织重要分部分项施工前组织召开技术例会,召集施工项目所有工程管理人员细心研究相关的设计图纸及技术资料,发现问题及时做好书面记录,并及时向业主汇报,需要更正处,要经各方签字认可。

1.2.4.2熟悉项目的生产工艺流程和技术要求,掌握配套生产的先后顺序和关系,审查设备安装图纸与相配合的土建施工图纸的一致性。

1.2.4.3编制正式的较为详细的施工组织计划和施工方案及分项作业指导书,及时确定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方案,混凝土的养护、脚手架等特殊分项工程技术交底措施,以征得业主和设计、监理单位认可。

1.2.4.4确定关键、特殊工序及质量控制点,制定相应的技术保证措施及质量保证计划,并备齐有关技术管理记录表。

及时做好对于施工班组的逐级交底以确保在施工中得以确定贯彻实施。

1.2.4.5同建设方指定的建材实验室取得联系,做好有关建材复试、配合比申请工作,以便建材复试和配合比设计报告能及时提供给业主及监理审核。

1.2.4.6根据业主提供的定位轴线及水准高程控制点由我单位专职测量员对桩基定位轴线及标高进行复查,并根据主控轴线位置重新进行定位弹线,并设置坐标控制网及控制点。

1.2.5设立标准化的试块恒温养护室,对重要部分的混凝土留置7天、20天、28天龄期试块,为拆模措施提供及掌握实际强度的数据。

1.3施工测量放线

1.3.1工程测量的总体设想

整个工程的柱网为直角坐标体系,柱网平面,测量定位也较简单,只需要进行简单的测设数据计算,然后进行放线测设工作。

对于本工程的施工放线要遵循以下原则,以满足测量精度和施工方便的要求。

1.3.3.1.1本工程的施工放线,是工程施工的一个重要环节,放线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施工质量,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建立完善的施工测量管理系统,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1.3.3.1.2充分学习图纸,理解设计意图,熟悉各圆曲线的起始位置、圆心、等分角度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等。

1.3.3.1.3应遵守先整体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程序(即先测设场地整体的平面和标高控制网,再以控制网为依据进行局部结构的定位、放线和抄平)。

1.3.3.1.4实地测设工作要坚持科学、简捷,精度要合理、相称的工作原则。

在测量精度满足工程需要的前提下,力争做到省工、省时、省费用。

1.3.3.1.5坚持计算机工作和测量作业步步有校核的工作方法,随时取消误差,避免误差积累。

1.3.3.1.6严格按规程作业,观测误差必须小于限差。

观测中应提出预防性要求,对系统误差要采取措施进行改正(如量距中的尺长、温度和倾斜改正;又如经纬仪作竖向投测时,取盘左、盘右观测的平均值,以抵消视准轴和横轴的误差)。

1.3.3.1.7检查、校核与放线测设分开的原则(主要指观测人员、计算方法、所用仪器、测设方法和观测路线等)。

1.3.3.1.8认真积累原始资料,做好观测记录,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测设水平。

1.3.3.2测量仪器的选用

序号

仪器名称

型号规格

数量

1

经纬仪

DJ2

1

2

水准仪

DS3

2

3

铅垂仪

NF-500

1

4

30m、50m钢卷尺

长城

2

注:

以上仪器均应鉴定合格,并在计量鉴定有效期内。

在使用过程中,应经常检查仪器的常用指标,一旦偏差超过允许范围,应及时校正来保证测量精度。

1.3.3.3平面轴线控制测量

1.3.3.3.1基准一级轴线控制网的设置原则

1.3.3.3.1.1基准轴线控制网的设置以业主提供的规划地界基准点及设计总平面图为依据,其轴线控制网基准点精度应控制在5mm以内。

1.3.3.3.1.2基准平面控制网是建立在地界基准点的基础上的,设置时要求同时满足稳定、可靠和通视三个要素,其中任何一点遭到不可测事件的破坏或移动时,应及时复测补网。

1.3.3.3.1.3标高以业主提供的规划所永久水准点为基准,其数值以规划所最新数值为准。

施工高程应根据最新数据及时调整,可利用平面控制主网基准点作为水准点控制基准点。

1.3.3.3.1.4轴线坐标控制点投测完毕之后,互相之间进行校核,同时可检验偏差情况,闭合检查如果超出精度应及时纠正。

1.3.3.3.2具体方法

1.3.3.3.2.1具体做法如下:

根据业主提供的总平面规划分布和规划坐标点、水准点高程成果图,对本工程进行复测,确保建筑总平面图所反映的尺寸与场地实际情况相吻合。

1.3.3.3.2.2施工总测量网控制根据规划红线和总平面图要求,以A轴、E轴、1轴、6轴作为直角体系的平面控制轴线,建立每个点的直角坐标。

1.3.3.3.2.3将本工程轴线定位图以1:

1的实际比例输入电脑,利用AUTOCAD绘图软件对坐标的计算功能,直接计算出各定位点在主控制轴线上的X、Y坐标,与建立的轴线控制网进行复查,无误后,将各定位轴线测设至四周空地上,其位置应不受施工影响。

1.3.3.3.2.4在项目测量员初测量定位后,请技术科人员前来复查,在复核正确的情况下,报请规划、设计、监理来现场对建筑物进行定位复核,在复核正确后,有项目部测量员填写好测量定位单请设计和监理签字认可,然后将签字后的资料交项目部资料员保存。

测量定位的精度为万分之一,定位外包轴线允许误差为5mm。

1.3.3.4高程控制测量

1.3.3.4.1基准水准点的建立

1.3.3.4.1.1根据业主提供的水准点,采用往返水准或闭合水准测量(若业主提供二点),用三等水准引测至施工现场基准水准点。

1.3.3.4.1.2施工现场基准水准点布置在不受施工环境影响且不易遭到破坏的地方,可利用平面控制网基准点和坐标原点位作为水准点控制基准点。

1.3.3.4.1.3考虑变化环境的影响,应定期对基准点进行复测。

1.3.3.4.2楼层标高的引测

以基准水准点为依据,用水准仪采用往返水准测量的方法将高程引测至主楼的水准点上。

在混凝土浇灌完成的柱面上做好标志直线用钢卷尺进行高程复测。

1.3.3.5沉降观察

按设计要求进行沉降观测点的设置,并用水准仪采用往返水准的方法测定其初始数值。

以后每施工一层测量一次其标高。

前后标高的差值就是该段时间的沉降量。

根据沉降量的大小可进行及时调整施工标高,消除因沉降而引起的施工误差。

1.3.3.6测量精度主要保证措施

1.3.3.6.1经纬仪工作状态应满足竖盘坚直,水平度盘水平;望远镜上下转动时,视准轴形成的视准面必须是一个竖直平面。

1.3.3.6.2水准仪工作状态应满足水准管轴平行于视准轴。

1.3.3.6.3用钢尺工作应进行钢尺鉴定误差、温度测定误差的修正,并消除定线误差、钢尺倾斜误差、拉力不均匀误差、钢尺对准误差、读数误差等等。

1.3.3.6.4测角:

采用三测回,测角中误差±10秒。

1.3.3.6.5测距:

采用往返测法、取平均值。

1.3.3.6.6每层之间的误差在±2mm。

层高垂直偏差在±2mm。

总高度垂直偏差在±2mm。

1.3.3.6.7所有测量计算值均应列表,并应有计算人、审核人签字。

1.3.3.6.8施工钢尺进行距离测量时,应进行加常数、乘常数、温差修改值的修正。

1.3.3.6.9.1在仪器操作上,测站与后视方向应用控制网点,避免转站而造成的积累误差。

1.3.3.6.10对易产生位移的控制点,使用前应进行校核。

1.3.3.6.11在3个月内,必须对控制点进行校核。

避免因季节性变化而引起的误差。

1.3.3.6.12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对轴线、标高的测量复核工作。

1.3.4人工挖孔桩施工

1.3.4.1工艺流程

由于工期较紧,基础全面展开施工。

工艺流程:

场地平整→放线定桩位→第一节桩孔口挖土→护壁支模→浇筑第一节护壁砼→在护壁上二次投测标高及桩位轴线→安装活动井盖、垂直运输设备、排水通风照明设施→下一节桩孔施工→校核桩孔尺寸及垂直度→护壁支模→浇筑护壁砼→终孔验收→桩内绑扎桩身钢筋→浇筑全桩砼.

1.3.4.2成孔工艺:

1.3.4.2.1挖孔的方法:

采用自上而下逐层用镐和铲进行,遇坚硬土或岩石用风镐凿岩挖进,挖土次序为先挖中间部分后挖周边,弃土装入吊桶内,用手摇辘轳加粗麻绳提升。

吊至地面后,用手推车运到指定土方堆放回填。

1.3.4.2.2护壁施工:

采用木板或厚铁皮木方横竖楞组合成定型模板,用木方“米”字型对撑,拆上节,支下节。

循环周转使用。

每段护壁上下设200mm浇灌口,浇灌砼后立即将上下段接头处封堵密实。

由于地下水的影响和面层均为回填土,利用孔口环梁加强护壁,第一节护壁高出地面200mm,宽300mm,以第一节护壁整体配筋成挂口环梁的形式,便于挡土、水及定位。

砼在现场用砼搅拌机搅拌,用吊桶运输,人工浇灌,浇灌护壁砼时,用钢筋木棒反复插捣并敲击模板,直到不冒气泡为止,浇灌12小时后拆除护壁模板。

桩端须作扩大头处理,扩大头尺寸详见设计大样。

扩大部分一般不设护壁,如遇土质有特殊情况时,应另行处理或设护壁。

1.3.4.2.3护壁钢筋:

在护壁钢筋网片绑扎后,竖筋留锚固弯钩、埋入下节土中,待该节护壁浇注砼后,开挖下节土时,护壁竖向钢筋弯头外露,并与下节护壁筋竖向连接。

1.3.4.2.4桩中心线的控制:

桩位轴线采取在地面设十字控制网。

用牢固的木桩标定桩轴线,开挖前,作好桩中心位置控制点。

每一节桩孔挖好后,安装护壁模板时,必须用桩心点来校正。

当第一节护壁砼拆模后,即把轴线位置标定在护壁上,作为控制桩孔位置和垂直度的复核标记。

每挖进一节,安装护壁模板,用十字架对准轴线标记,在十字交叉中心吊线锤以检测桩孔垂直度。

1.3.4.2.5钢筋制作及安装:

钢筋笼在现场制作,吊至桩孔内固定就位。

安装完毕后,检查钢筋笼的标高,然后会同监理人进行验收,并做好隐蔽签证记录。

纵向钢筋为Ⅱ级,纵向钢筋的接头应优先采用焊接,d<25的钢筋允许采用搭接长度为40d进行搭接,接口必须按规范要求错开。

水平横向加劲箍及螺旋钢筋箍用Ⅰ级钢筋,纵横钢筋交接处均应焊牢。

钢筋笼外侧需设混凝土垫块或采用其它有效施工以钢筋保护层的厚度。

1.3.4.2.6砼浇筑:

桩芯砼浇筑时,必须使用溜槽或串筒,其底部至砼面的距离应保持在1.5米。

桩芯砼采用一次性浇筑的方法。

浇筑前,必须把孔底积水抽干,砼的浇筑方法为边浇灌捣实,每层浇筑高度约800mm,用插入式振动器振实。

振动顺序以导管为中心向外振动密实。

1.3.5主体结构施工

1.3.5.1钢筋工程施工

1.3.5.1.1原材料控制

1.3.5.1.1.1根据施工分阶段计划申请钢筋进场加工,送达现场的钢筋应附上钢材质保书,经现场监理部分验收认可进行绑扎。

1.3.5.1.1.2对进入现场的钢筋必须根据清单进行整理、分类,按照施工计划分点堆放整齐,并注明标识,以便确认待检品与合格品。

1.3.5.1.2施工准备

1.3.5.1.2.1焊前应对钢筋端头约150mm范围内进行清除、调直、或切除。

1.3.5.1.2.2当调换焊工或更换钢筋品种、规格时,应先制作对焊试样(不少于2个)进行冷弯试验,合格后,才能成批焊接。

1.3.5.1.2.3焊接参数应根据钢材特性、气温、电压、焊机性能等具体情况由操作人员自行修正。

1.3.5.1.2.4焊接场地应有防风、防雨措施,以免接头部位出现质量问题,可适当用保温材料覆盖。

1.3.5.1.3钢筋施工

1.3.5.1.3.1构造要求

1.3.5.1.3.1.1钢筋保护层:

楼板为15mm,梁、柱为25mm。

1.3.5.1.3.1.2钢筋接头:

柱纵向受力钢筋采用等强直螺纹机械连接,对于直径≤22mm采用电渣压力焊;主筋在同一截面不能超过50%,两焊接截面相互错开45d(或500)以上。

1.3.5.1.3.1.3楼面梁纵向钢筋宜采用焊接,如采用搭接,梁面纵筋在跨中范围内搭接,梁底纵筋在支座内搭接,搭接长度不得小于1.2Lae。

1.3.5.1.3.1.4楼板板底受力钢筋应按设计进行锚固,且进入支座长度不小于250mm,板面筋在跨中三分之一范围内搭接,在同一搭接截面不得超过受力钢筋的50%。

1.3.5.1.3.2钢筋制作一般要求

1.3.5.1.3.2.1圆盘钢筋调直后,不得有局部弯曲、死弯、小波浪形,其表面伤不得使钢筋截面减小5%。

1.3.5.1.3.2.2钢筋的弯曲和弯钩:

I级钢筋端部做180°的弯钩,弯心直径为2.5d,平直部分长度≥3d;箍筋端部做135°的弯钩,弯心直径2.5d,平直部分长度≥10d。

弯起钢筋中间部位弯折处的弯曲直径D不小于钢筋直径的5d。

1.3.5.1.3.2.3钢筋绑扎必须严格按施工图要求施工。

钢筋绑扎的尺寸、间距、位置必须准确,所有钢筋搭接和锚固长度必须满足设计和施工规范要求。

钢筋绑扎后,垫好混凝土保护垫块。

在钢筋工程中特别注意柱、梁节点,钢筋密集处的钢筋分布情况,随时纠正因踩蹋而变形、移位或塌陷的钢筋。

1.3.5.1.3.2.4框架梁节点梁柱钢筋种类较多,应预先考虑钢筋绑扎的先后顺序,避免返工,提高工作效率。

1.3.5.1.3.2.5梁上开洞时孔洞四周应设置附加钢筋。

墙内预留孔洞或套管小于300*300时墙内钢筋应绕过孔洞,不得裁断,否责应设置附加钢筋。

1.3.5.1.3.2.6钢筋的绑扎接头应符合下列规定:

1.3.5.1.3.2.6.1搭接长度的末端距钢筋弯折处,不得小于钢筋直径的10倍,接头不宜位于构件最大弯矩处。

1.3.5.1.3.2.6.2受拉区域内,I级钢筋绑扎接头的未端应做弯钩,II级钢筋可不做弯钩。

1.3.5.1.3.2.6.3直径不大于12mm的受压I级钢筋的未端以及轴心受压构件中任意直径的受力钢筋的末端,可不做弯钩,但搭接长度为钢筋直径的36倍。

1.3.5.1.3.2.6.4搭接处,应在中心和两端用铁丝扎牢。

1.3.5.1.3.2.7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当无设计要求时,不应小于受力钢筋直径并应符合规定。

1.3.5.1.3.2.7.1柱钢筋安装

1.3.5.1.3.2.7.1.1在弹线以后,对局部疏松砼进行清除,校正原有的插筋位置,清除钢筋上的砂浆。

在楼板面的柱筋与楼板钢筋网格进行间隔点焊,以保证在浇捣混凝土时钢筋不跑位,保证插筋位置的准确性,柱箍筋的弯钩在高度方向上交叉设置。

在施工过程中必须注意高空安全,气割电焊是注意防火、防触。

1.3.5.1.3.2.7.1.2在现场质量员和钢筋翻样的自检后,通知监理对该部位的钢筋进行隐蔽验收,然后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

1.3.5.1.4梁、板钢筋的安装

1.3.5.1.4.1在柱模板、梁模板搭设完毕后,经过技术复核工作以后,进行梁板钢筋的施工。

1.3.5.1.4.2顺序:

先梁钢筋后面板钢筋,先短跨板筋后长跨板筋。

1.3.5.1.4.3梁筋须伸入柱中,且需要满足锚固、搭接长度的要求,梁的箍筋弯钩在梁面架立筋上交错放置。

1.3.5.1.4.4楼板钢筋按图要求伸入梁、柱,下皮钢筋下每隔1米设置一块以保护层厚度的砂浆垫块,上下皮钢筋横向、纵向每隔1米设置一钢筋撑脚,并焊接牢固,每一开间内利用该撑脚作为板厚控制依据。

1.3.5.1.4.5板筋绑扎应在模板上弹或画好底板钢筋的分档标志,并摆放下层钢筋,绑扎钢筋时,除靠近外围两边的相交点全部扎牢外,中间部分的相交点可相隔交错扎牢,但必须保证受力钢筋不位移,双向受力的钢筋不得跳扣绑扎。

1.3.5.1.4.6梁、板钢筋经自检后通知监理进行隐蔽验收。

1.3.5.1.4.7对焊钢筋接头的处理

钢筋闪光对焊的工艺过程为:

一次闪光、预热、二次闪光及顶锻。

当焊机夹紧钢筋时,应使钢筋两端面的凸出部分相接触,以利于均匀加热和保证焊缝与钢筋轴线相垂直。

钢筋焊后应进行通电热处理,即:

钢筋对焊完毕稍冷后检开夹具,放大钳口距离并重新夹紧钢筋。

当对焊接头温度降至暗红色后,进行通电加热,钢筋加热到表面桔红色时,通电结束。

焊接完毕后,应待接头处由白红色变为黑色才能松开夹具,平稳地取出钢筋,以免引起接头弯曲。

钢筋接头应进行外观检查,并符合以下要求:

1.3.5.1.4.7.1接头处不得有横向裂纹;

1.3.5.1.4.7.2与电极接触处的钢筋表面,不得有明显烧伤;

1.3.5.1.4.7.3接头处的弯折,不得大于4°;

1.3.5.1.4.7.4接头处的钢筋轴线偏移a,不得大于钢筋直径的0.1倍,同时不得大于2mm。

1.3.5.2模板工程施工

1.3.5.2.1构造柱模板

1.3.5.2.1.1.外墙构造柱。

根据图纸中构造柱尺寸加上砖马牙槎每边60mm制作好模板,按垂直高度每隔400~500间距在墙上穿φ12螺栓,将配好的模板安装在构造柱部位,其中一边下部留150~200cm清垃圾孔。

模板帖墙处用海绵粘贴,以防漏浆。

在螺栓上安放夹木与构造柱联接,用铅垂校直,拧紧螺栓。

1.3.5.2.1.2.内墙构造柱。

内墙构造柱支模方法与外墙基本相同,区别是螺栓改为楞木作箍,在构造柱两边砌砖时留的孔洞中穿过楞木,用楞木组成柱箍。

其它按外墙构造柱施工方法进行施工。

1.3.5.2.2梁、板模板安装

1.3.5.2.2.1钢管支撑支模体系,支顶垂直,上下层支顶应在同一竖向中心线上,而且要确保多层支架间在竖向与水平向的稳定。

1.3.5.2.2.2支顶与龙骨的排列和间距,应根据楼板的混凝土重量和施工荷载大小在模板设计中确定,一般情况下支顶间距为800~1200mm,大龙骨间距为600~1200mm,小龙骨间距为400~600mm,支顶排列要考虑设置施工通道。

1.3.5.2.2.3通线调节支顶高度,将大龙骨找平。

1.3.5.2.2.4铺模板时可从一侧开始铺,平板模板用夹板铺在小龙骨上,小龙骨两头搁置在托木上,小龙骨用断面50*100mm的方木,间距为400*500mm。

当小龙骨跨度较大时,应在小龙骨中间立支撑,并铺设通长的龙骨,以减少小龙骨的跨度,顶撑立柱下面垫木楔。

木夹板的规格尺寸要符合小龙骨间距,或适当调整小龙骨间距适应模板的尺寸。

台中间设有牵杠撑及牵杠时,应在小龙骨摆放前先将杠撑立起,将牵杠铺平。

1.3.5.2.2.5楼板模板铺完后,应检查支柱是否牢固,然后将楼面清扫干净。

当梁高大于700时,在梁在中间部位设置一道对拉螺杆。

其余部位按照下面的施工方法:

平台模板采用排架支撑,支撑在高度方向设置纵横水平拉杆和斜拉杆,水平拉杆离地200mm处设置第一道,作为扫地杆,以上1500—1800mm一道,根据此数据进行均匀排距。

1.3.5.2.3模板拆除

1.3.5.2.3.1柱子模板拆除:

先拆除斜拉杆或斜支撑,然后拆除柱箍及对拉螺栓,然后用撬棍轻轻撬动模板,使模板与混凝土脱离。

1.3.5.2.3.2顶板、梁模板拆除

1.3.5.2.3.2.1拆模顺序一般是后支的先拆除,先支后拆除,先拆除非承重部分,后拆除承重部分,底模拆模须等强度符合规范要求方可拆除。

1.3.5.2.3.2.2先将支柱上的楔木松下,使龙骨与模板分离,并让龙骨降至水平拉杆上,再用钢钎撬动模板,使模板块降下由龙骨支承,拿下模板和龙骨,然后拆除水平拉杆及剪刀撑和支柱。

1.3.5.2.3.3拆除模板时,操作人员应站在安全的地方。

1.3.5.2.3.4拆除跨度较大的梁下支顶时,应先从跨中开始,分别向两端拆除。

1.3.5.2.3.5用双层排架时,先拆上层排架,使龙骨和模板落在底层排架上,待上层模板全部运出后再拆下层排架。

1.3.5.2.3.6,涂刷脱模剂,并分类堆放整齐,拆下的扣件及时集中统一管理。

1.3.5.2.4避免工程质量通病

1.3.5.2.4.1柱模板容易产生的问题:

柱位移,截面尺寸不准,混凝土保护层过大,柱身扭曲,梁柱接头偏差大。

防止方法:

支模前按弹线校正钢筋位置,钉好压脚板;转角部位应采用联接角模以保证角度准确;柱箍形式、规格、间距要根据柱截面大小及高度进行设计确定;梁柱接头要按大样图进行安装而且联接要牢固。

1.3.5.2.4.2构造柱根部和施工缝夹有砂浆、砖碴等其它杂物,形成烂根断柱。

构造柱烂根断柱可采取以下措施加以预防:

1.3.5.2.4.2.1在灌注构造柱混凝土时,将构造柱混凝土灌注到楼板上标高位置,模板拆除后,安装楼板并砌筑砖墙。

由于构造柱混凝土灌注到楼板上标高位置,避免了构造柱根部出现柱坑,使因砌筑砖墙掉落在构造柱根部的砂浆、砖碴等其它杂物便于清理。

1.3.5.2.4.2.2在砌筑砖墙时,结合马牙槎的设置,将第一步退槎的齿深改为12cm,进槎采用第一皮砖进6cm,再进12cm的方法或将第一步退槎的第三、四皮砖的外角剔除,以增大构造柱根部和施工缝处的清掏口。

1.3.5.3混凝土工程施工

1.3.5.3.1混凝土的搅拌

采用现场搅拌混凝土,现场用塔吊输送入模。

1.3.5.3.2混凝土浇捣前的准备

1.3.5.3.2.1砼浇捣前,必须进行墙顶板钢筋的隐蔽验收、模板的复核、砼浇捣令的签证等手续,并进行技术、安全交底,让施工班组了解施工方案。

1.3.5.3.2.2砼的浇筑必须保证连续进行。

1.3.5.3.2.3每层柱单独浇筑,施工逢留设在梁底,每层梁、板浇筑同时进行,梁施工时应从梁的两端向中间浇捣,不准由中间向两端推进,砼应浇捣密实,并用木蟹抹平。

1.3.5.3.2.4在砼浇捣过程中,不得任意将钢筋移位,应派专人进行看筋,检查钢筋的位置、绑扎、保护层等细节,对于外挑部位尤其要严加检查,不能任意踩踏,遇情况及时整改,确保其位置与保护层厚度。

1.3.5.3.2.5派专人进行看模,检查模板支撑、位置的可靠程度,在浇捣时观察模板、预留洞等,发现变形、移位等情况,应及时停止施工,并在砼初凝前修复。

1.3.5.3.3混凝土的振捣

1.3.5.3.3.1柱、梁均采用插入式振动器振捣砼;

1.3.5.3.3.2楼梯采用平板振动器,成排依次振捣前进。

移动时应成排依次振捣前进,前后位置和排与排间距相互搭接应有3~5cm,防止漏振。

每次移动距离应能保证振动器的平板压过已振实的边缘,一般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