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地质工作指导.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09041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744.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野外地质工作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野外地质工作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野外地质工作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野外地质工作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野外地质工作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野外地质工作指导.docx

《野外地质工作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野外地质工作指导.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野外地质工作指导.docx

野外地质工作指导

前言

国土资源调查评价、煤炭资源勘查及其它地质矿产品勘查,以及商业性地质矿产勘查是我院的主要工作。

由于我院从事地质勘查的技术人员来自不同的地勘单位,各单位野外地质工作方法又不尽统一,从而影响到地质矿产勘查项目的总体质量和工作成果。

为此院总工根据院IS09001:

2000版质量体系文件架构的要求,针对地质矿产勘(调)查工作性质及勘查主要矿种,总结了目前常用的一些工作方法要点和各地勘单位在生产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依据国家、原地矿部、煤炭地质总局及中国地质调查局颁发的有关规范和行业标准,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该细则。

本细则是我院质量体系文件的支持性文件,是地质矿产勘查各项工作的作业指导书,其目的是统一地质工作方法,使各种方法的使用规范化、标准化,保证提交符合质量要求的野外原始地质资料。

同时,通过细则的贯彻实施,有利于提高地质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地质工作总体质量。

本细则适用于我院承担的各种固体矿产勘查和地质调查项目的野外地质工作作业过程,同时也是院进行野外工作质量检查、最终验收的主要依据。

细则自印发之日起试行。

因编写时间仓促,细则中尚缺少部分地质工作方法及室内综合整理部分的内容,以后将陆续编制下发。

若在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望各项目组及时反映,以便统一修改和完善。

细则实施后国家或行业若有新的标准、规范及规定颁布或修订,本细则与其相抵触时,则以新标准为准执行。

 

第一部分野外地质工作观察描述

总则

本细则参照以往地质工作经验及实测剖面、地质填图、工程编录工作对地质观察描述的基本要求,参考《含煤岩系、沉积岩标准鉴定手册》、《区域地质调查野外工作方法(第二分册)》及相关书籍中岩石描述的有关内容而制定,其宗旨在于掌握正确、规范的地质观察与描述方法、程序及内容,统一记录格式,从而提高地质编录质量及工作效率,同时也是考核工作人员编录工作质量的依据。

地质观察与描述的总体要求:

1、要求编录人员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对煤田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学、矿床学、构造地质学理论有所钻研,有一定的理论业务基础,对某一地区在开展工作之前,对该区岩石应有系统的认识,这是提高野外地质观察描述质量的基础。

2、描述内容应有主次之分。

在煤炭地质勘查工作中,对含煤地层的沉积模式,煤层的结构、构造,煤层的顶底板等应详细描述;在其它固体矿产勘查工作中,对具有特殊意义的地质现象,如构造形迹、矿石结构构造、矿物共生组合关系、特殊的蚀变现象,必须重点观察描述。

3、对各种地质特征的描述,应抓住主要特征,把握住事物共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加强观察,提高对特殊现象的认识能力,记录时文字要简练、精确、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4、正确处理肉眼观察与镜鉴的关系、宏观观察与微观研究的关系。

对把握不准的岩石、矿物,要积极采集光、薄片进行镜下鉴定,鉴定结果报出后,要及时与肉眼观察资料进行对比,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观察、描述水平。

一、岩石观察描述

(一)岩性描述

岩性的观察描述是野外地质观察描述工作的基础,只有在详细观察岩性特征、正确确定岩石名称后,才能进一步研究其在空间上的变化及其与其他地质体的关系。

岩性描述内容:

1、岩石颜色

为岩石的新鲜面整体颜色(风化面颜色加括号写于新鲜面颜色之后)。

2、结构、构造

侵入岩结构如粗粒、中粒、细粒、微粒、斑状、似斑状等,构造如块状、斑杂、流动、条带状等;

火山岩结构如辉绿、粗玄、球粒、斑状、集块、火山角砾、凝灰等,构造如熔渣状、枕状、石泡、流纹、流线、流面、饼状、豆状等;

碎屑岩结构如粗、中、细粒砂状、粉砂状、泥质结构等,并描述胶结类型、胶结成分、层理等特征;

变质岩如变余结构、粒状变晶结构、鳞片变晶结构等,变余构造、片麻状、片状、千枚状、板状、条带状构造等。

3、矿物成分及结晶状态、粒度形态、含量及变化

一般按主要成分在前、次要成分在后的顺序描述。

注意目估矿物含量总和不能大于100%。

对于斑(玢)岩,先描述斑晶成分、含量、形态、大小及变化情况,后描述基质;

碎屑岩、火山碎屑岩按碎屑物、胶结物的顺序描述。

4、蚀变、矿化

蚀变:

岩石的蚀变情况,包括蚀变部位、蚀变矿物、残留矿物;

矿化:

金属矿物种类、目估含量、集合体形式等。

基本要求:

正确定名,切忌印象描述。

(二)岩层(岩体)观察描述

在岩性观察的基础上,向周围扩大观察范围,描述岩层、岩体在空间上的总体特征。

描述内容:

1、岩相划分情况;

2、岩性变化及互层情况;

3、层理、片理产状及变化;

4、包体特征;

5、化石产出情况。

基本要求:

正确分层。

(三)接触关系观察描述

描述不同岩层、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描述内容:

1、接触带类型:

按接触界线的明显程度分为:

急变、渐变;

按成因分为:

沉积(超覆)、断层、侵入(脉动、涌动)、整合、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等。

2、接触带特征;

3、接触带侵入岩岩相变化;

4、原生构造;

5、内外接触带的变化特点;

6、接触带产状变化

基本要求:

正确识别接触面类型

二、构造特征的观察描述

(一)褶皱构造

1、褶皱要素

测量两翼的产状、褶皱枢纽产状、轴面产状、翼间角大小;

2、组成褶皱的岩层

岩性、新老关系等;

3、几何形态

注意观察描述转折端形态、各褶皱层的厚度变化、褶皱的对称性等。

4、从属构造

观察与褶皱有成因联系的从属小构造,如小褶皱、节理裂隙、层间滑动、劈理线理的分布、型式及与褶皱的关系等。

(二)断裂构造

1、构造岩的描述

按岩石描述内容描述。

构造角砾岩着重描述构造角砾成分、砾径大小、形态、排列形式,胶结物成分、胶结程度等;糜棱岩重点观察结构特征及矿物的变形特征等。

2、断层两盘的岩层(石)及其产状变化

3、断层面产状及断层带宽度的确定。

4、断层力学性质及两盘的相对运动方向

主要根据两盘地层的新老关系、牵引褶皱、擦痕、阶步、羽状节理、两侧小褶皱、断层角砾岩等确定。

5、断层组合、配置形式及其与其他构造的关系等。

6、断层的一些其他特征

如负地形标志、断层三角面;断裂中的矿化蚀变现象等。

(三)节理构造

1、节理产状测量。

2、节理的性质及节理面特征。

3、节理的充填情况(注意含矿性)。

4、节利与层理及大构造的关系。

5、节理的分期配套及组合型式(有重点地观察)。

(四)劈理构造

1、描述劈理的性质,区分劈理的类型。

2、测量劈理与层理的产状及其夹角。

3、观测描述劈理与劈理之间的先后顺序。

4、描述劈理与其他构造的关系。

5、描述劈理域与微劈石的特征。

三、矿石及矿(化)体特征的观察描述

首先在地质点或工程中详细观察矿石、矿化特征,并进行矿石命名,在此基础上加大观察范围,追索观察矿(化)体的总体特征。

(一)、矿石命名原则

1、凡根据有用矿物目估含量换算的有用元素含量达边界品位者,一律定为矿石,作为基本名称。

如黄铜矿≥1%(即Cu≥0.3%),则定名为××岩黄铜矿石;对于金而言,如野外快速分析Au≥1×10-6,则暂定为××岩金矿石,其他依此类推。

2、矿石中若有两种以上有用矿物,目估含量又分别达到各自的边界品位,命名时以本项目主攻矿种的矿物作为基本名称,其他矿物按“少前多后”的原则冠于基本名称之前。

但参与命名的矿物最多不得超过三种。

如黄铜金矿石、黄铁方铅闪锌矿石等。

3、当有用矿物总含量小于50%时,按原岩加有用矿物组合的原则来定名,如透辉石矽卡岩黄铜矿石、构造角砾岩金矿石等;当有用矿物总含量大于50%时,为块状矿石,原岩不参与矿石命名,如黄铁黄铜矿石、方铅闪锌矿石等。

4、为了避免矿石名称过于冗长,可将基本名称前的所有“矿”字去掉,如黄铁黄铜矿石,但在文字描述中“矿”字不能省掉。

(二)、矿化命名原则

1、凡含有用矿物,其中有用组分目估含量在某一界限以上又达不到边界品位时可称为矿化。

命名时以岩石名称作基本名称,其前冠以“××矿化”。

如黄铜矿化变质粉砂岩、辉锑矿化凝灰岩等。

2、有两种以上矿化时,只选两种主要的,按“少前多后”的原则冠在岩石名称之前,其余在描述中叙述。

3、参与矿化命名的有用元素目估含量范围:

Cu品位在0.1%≤Cu≤0.3%时,定为×铜矿化,如辉铜矿化石英砂岩;

Au品位在0.3×10-6≤Cu≤1×10-6时,定为金矿化;

S品位在2%≤S≤6%时,则主要含硫矿物黄铁矿或磁黄铁矿参与矿化命名;

其他矿种一般以边界品位的三分之一左右数值作为矿化命名的含量下限。

(三)、矿石描述内容及顺序

1、矿石颜色:

矿石总体新鲜颜色,风化色加括号写于后。

2、结构构造:

主要的放在前面,次要的放在后面。

3、矿物成分、含量及产状特征:

先描述金属矿物的种类及含量百分比、集合体产状特征;后描述脉石矿物种类及其含量变化。

4、矿物共生组合:

主要的(含量多的)在前,次要的在后,最后为脉石矿物,并用短线连接。

如:

次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石英。

5、矿化总体特征:

首先概括叙述该矿段的整体矿化程度,包括贫富、均匀程度及其与岩石、构造等的联系;其次由上到下叙述各段中金属矿物的组成、含量、产状等的变化特征。

6、矿石的次生变化。

7、有条件时根据矿物之间的交代关系,确定主要金属矿物的生成顺序,早生成的在前,后生成的在后,并用箭头依次连接。

如磁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褐铁矿、孔雀石。

矿化岩石一般先按

(一)的内容描述原岩特征,再按上述3—7的要求描述矿化特征。

(四)、矿(化)体特征的观察

1、矿(化)体的宽度、产状的测量。

2、矿(化)体顶、底板围岩特征。

3、矿(化)体沿走向在矿化强度、矿体厚度、产状等的变化情况。

4、矿(化)体赋存构造部位、成矿后构造对矿体的影响等。

5、矿化与蚀变的组合关系。

四、围岩蚀变的观察描述

1、蚀变种类:

按主要蚀变矿物类型有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等;

2、蚀变矿物分布特征:

如蚀变矿物呈星点状分布、带状分布、面状分布等等。

3、蚀变规模及强度:

面型蚀变描述其范围大小如蚀变范围500米×400米;带型蚀变说明蚀变带长度、宽度等。

4、蚀变分带及其与围岩的关系。

例如斑岩型矿床从斑岩体内部到远离围岩具有钾化—石英绢云母化—青磐岩化的分带等。

5、蚀变与矿化关系:

如蚀变强度与矿化强度具正相关关系,其中黄铜矿与绢云母化关系密切,辉钼矿化与钾化(黑云母化)关系密切等。

五、岩矿石描述

(一)沉积岩的描述

1、颜色

复合色命名法:

深浅度+次要色+基本色。

不准使用实物形容颜色。

2、岩层单层厚度

岩层单层厚度系指岩层内上下层之间的垂直厚度。

3、结构

沉积岩石的结构有:

巨砾结构、粗粒结构、中砾结构、细砾结构、粗粒砂状结构、中粒砂状结构、细粒砂状结构、粉砂状结构、泥质结构、火山集块结构、火山角砾结构、凝灰结构、颗粒结构、生物骨架结构、晶粒结构、泥晶结构、内碎屑结构、生物屑结构、鲕粒结构、豆粒结构、球粒结构、藻粒结构、条带状结构、线理状结构、透镜状结构、均一状结构、粒状结构、木质结构、叶片状结构、纤维状结构。

4、成分

石英、长石、岩屑、云母、炭屑、高岭石、水云母、蒙脱石、绿泥石、方解石、白云石、菱铁矿、黄铁矿、磁铁矿、赤铁矿、褐铁矿、晶屑、炭屑、沥青、石膏、海绿石、凝灰质。

5、分选性

分选好:

>75%,分选中等:

60—70%,分选差:

50—60%。

注:

“%”系指主要粒级数量比例。

7、填充物质

种类有:

杂基、砂、粉砂、泥、凝灰质、钙质、铁质、硅质、泥晶基质、亮晶。

8、胶结类型

沉积岩的胶结类型有:

基底胶结、孔隙胶结、接触胶结。

9、结核:

指成分、结构、颜色与围岩有明显差别的团块状矿物集合体。

结核按含量大小分为:

少量、丰富。

结核按其成分分为:

菱铁质、白云质、钙质、黄铁矿、硅质、锰质、煤核。

结核按其成因分为:

同生结核、成岩结核、后生结核。

结核按其形状分为:

球状、椭球状、透镜状、瘤状、不规则状。

10、包裹体:

指陆源沉积物在堆积时,由于水流冲刷而包裹在沉积物中的泥质岩、粉砂岩、煤或炭质泥岩的碎块,其特点未经过分选和磨圆。

包裹体的种类有:

煤、炭质泥岩、泥质岩、粉砂岩、砂岩。

11、层面构造:

波痕、冲刷痕、压刻痕、负载构造、雨痕、干痕裂、生物遗迹。

12、层理构造

层理类型:

大型槽状交错层理、大型板状交错层理、大型楔状交错层理、羽状交错层理、小型交错层理、中型槽状交错层理、爬升波痕纹理、平行层理、水平层理、均匀层理、递变层理、脉状层理、透镜状层理、波状层理、水平互层层理、韵律层理、变形层理。

13、裂隙

按裂隙与层面的关系分为:

斜交裂隙、平行裂隙、不规则裂隙。

14、节理

节理类型:

张节理、剪节理。

15、条痕

条痕色有:

深、浅、黑、灰黑、褐黑、黑褐、黄褐、褐、灰。

16、断口

按其形状分为:

贝壳状、参差状、平坦状、眼球状、阶梯状、棱角状。

17、对盐酸反应

不起泡、微起泡、起泡、剧裂起泡。

18、光泽

强、弱、沥青光泽、油脂光泽、玻璃光泽、金刚光泽、似金属光泽。

19、坚硬程度

按其坚硬程度分为:

坚硬、半坚硬、松软。

20、岩层接触关系有:

明显接触、过渡接触、冲刷接触。

21、化石(植物化石、动物化石):

按化石含量分为:

少量、丰富。

按化石完整程度分为:

完整、不完整。

(二)沉积岩的分类

沉积岩按物源不同分为:

1、陆源碎屑岩:

是指母岩机械破碎的产物,经搬运、沉积、成岩而成的岩石。

其中,陆源碎屑物质占50%以上。

按碎屑大小划分为如下粒级:

砾…………………………………..>2mm

砂…………………………………..2~0.05mm

粉砂………………………………..0.05~0.005mm

粘土岩……………………………..<0.005mm

2、火山碎屑岩:

主要由火山喷发的火山碎屑物质经机械搬运沉积而成的。

3、内源沉积岩:

组成岩石的沉积物有沉积盆地中通过生物沉积作用和化学沉积作用而形成的,也称机械-生物-化学岩。

●沉积岩描述实例

(1)灰白色中粒石英砂岩:

灰白色(带褐色),中粒砂状结构,块状构造。

碎屑成分为石英(80%)、白云母(5%)。

石英粒径0.3—0.5毫米,少量达0.5—0.7毫米,次滚圆状,分选性较好;胶结物为泥质。

岩石具平行层理,层理厚度0.2—0.5米;石英颗粒由下往上变细。

节理见有157°∠32°、230°∠50°两组,以前者较发育。

岩石具弱的绢云母化,不均匀。

本层底部偶见有星点状的晶质辉铜矿,分布在石英颗粒之间,呈他形粒状,大小5毫米,含量约小于0.5%,与绢云母化有一定的关系。

矿化向底部逐渐增强,与下伏砂岩辉铜矿体呈渐变过渡关系。

(2)灰绿色页岩:

灰绿色(浅灰色),泥质结构,鳞片状构造。

主要由粘土矿物及少量石英碎屑所组成。

具薄层状水平层理,层厚2—10厘米,上部石英碎屑有所增多,并见有少量菱铁矿结核,大小约2×1.5厘米,长轴方向与层理一致。

节理以157°∠32°一组较为发育。

蚀变:

见少量碳酸盐脉沿上述节理充填。

部分碳酸盐渗入到脉旁的围岩中,脉宽1—7毫米,形态不规则。

本层见有少量星点状的黄铁矿,含量小于1%。

与下伏粉砂岩整合接触。

(3)泥灰岩:

暗紫色,块状构造。

岩石主要成分为方解石,表面上残留一层粘土薄膜,含一定量的泥质成分。

硬度不大,断口贝壳状,较致密。

(三)侵入岩描述

1、橄榄辉长岩:

暗灰色,显晶质等粒中粒结构,颗粒一般为2-3毫米,块状构造。

矿物成分:

暗色矿物有辉石(40%)、橄榄石(10%);浅色矿物全部为斜长石(50%)。

辉石为黑色短柱状或柱状,有解理;橄榄石为浅黄色,粒状,具有玻璃光泽,贝壳状断口,星点分散于岩石中。

斜长石呈长条状、李状,透明,有时可见聚片双晶。

岩石很新鲜,没有受到次生变化,比重大,暗色矿物:

浅色矿物=50∶50。

2、石英闪长岩:

灰白色,中粒结构,块状构造。

矿物成分:

斜长石60—65%,石英约10%,角闪石约15%,黑云母约8%。

斜长石呈板状自形—半自形晶,大小2—3毫米;角闪石为墨绿色,他形—半自形粒状,大小0.5—1.5毫米;黑云母呈棕黑色,片状,大小约2毫米。

岩石中的斜长石具弱的绢云母化。

黄铜矿呈星点状分布,含量小于0.5%;偶见辉钼矿。

岩体由内向外,粒度有逐渐变细的趋势。

与变质细粒长石石英砂岩接触处,其颜色呈暗灰色。

节理较发育,主要为15°∠37°一组张节理。

3、斜长花岗斑岩:

灰白色,间夹黄绿色斑点。

斑状结构,块状构造。

斑晶矿物主要为长石(15—20%)和石英(10—15%)。

长石斑晶呈半自形板状或他形,大小2—5毫米;石英斑晶具六方双锥体,少量为浑圆状,大小1—3毫米,部分石英斑晶有破碎现象。

基质为隐晶质结构,主要由长石类矿物组成。

基质几乎全部绢云母化;长石斑晶也多蚀变为绢云母(部分变为叶蜡石)。

黄铁矿呈浸染状散布于基质中,多为他形粒状,少量为自形立方晶体,含量约1%,偶见他形粒状黄铜矿。

岩体边缘斑晶矿物的含量减少,结晶也有变细的趋势。

与其接触的围岩(灰绿色页岩)有弱的退色现象。

(四)、火山岩的描述

1、火山角砾岩:

黄灰色(铁染成灰黑色),角砾状构造。

角砾成分主要为流纹斑岩(70—80%),少数为硅化砂岩。

角砾大小不等,一般5—50毫米,大者达80毫米,呈棱角状、次棱角状。

此外,尚有少量石英晶屑。

胶结物为泥质和铁质,胶结程度中等。

岩石具弱硅化。

赤铁矿以胶结物的形式出现在角砾之间,一般较为均匀,含量约5—10%。

岩石坚硬性脆。

节理裂隙发育,但很短小(长度仅5——10米)且不成组。

与下伏凝灰质页岩呈整合接触,界线清楚。

2、凝灰岩:

灰绿色间夹灰褐色,凝灰质结构,块状构造。

主要成分为火山碎屑物质,偶见石英晶屑,颗粒皆小于2毫米。

由泥质、铁质胶结,较为疏松。

主要蚀变为叶蜡石化,其次为绢云母化。

叶蜡石呈0.5—1.5毫米的斑点状分布。

局部见星点状黄铁矿,他形晶粒状,大小0.5—2毫米,含量小于1%。

(五)变质岩的描述

1、堇青石角岩:

黑色,具斑状变晶结构,贝壳状断口,块状构造。

变斑晶为粒状堇青石,大小1—2毫米,含量20—25%,具有玻璃光泽,无解理,风化后呈白色土状;变基质致密,肉眼无法分辨其颗粒和成分。

2、角岩化条带状变质粉砂岩:

灰—深灰色,变余粉砂结构,条带状构造。

深灰色条带主要由黑云母、石英碎屑及少量绢云母组成,灰白色条带主要由长石、石英及少量雏晶黑云母组成,两者黑白相间排列组成条带,并呈不规则弯曲,条带宽5—10毫米不等。

下部灰白色石英碎屑含量递增。

岩石中的胶结物多变为雏晶黑云母,基底式胶结。

岩石普遍具角岩化,局部具弱的透辉石化,主要沿灰白色条带进行交代,一般呈团块状或透镜状产出。

岩石中局部见星点状磁黄铁矿和黄铜矿,主要分布在透辉石团块之中。

3、透辉石榴矽卡岩:

灰绿带棕色,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

矿物成分主要有石榴石(60%)、透辉石(30%)、碳酸盐(5%)及少量硅灰石、绿泥石等。

石榴石呈棕色,自形—半自形粒状,粒径1—3毫米;透辉石灰绿色,呈针柱状,晶体小,分布不均匀。

沿裂隙见绿泥石化及碳酸盐化。

局部见星点状磁黄铁矿,含量约2%。

岩石致密坚硬,在中、下部见残留的大理岩条带,故推断原岩为条带状大理岩。

(六)、矿石的描述

1、透辉石矽卡岩磁黄铁黄铜矿石:

古铜色(褐色),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浸染状构造,块状构造。

矿物成分:

金属矿物有黄铜矿(2—5%),磁黄铁矿(20—25%),黄铁矿(3%);脉石矿物主要为透辉石(40—50%),石榴石(5——10%),方解石、绿泥石等。

矿物共生组合为磁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

黄铜矿呈他形粒状,星点状分布于磁黄铁矿之间,少量呈细脉状;磁黄铁矿多呈团块状粒状集合体产出,上部以块状为主,下部以团块状为主。

金属矿物矿化不均匀,上部较富,下部较贫。

矿石中可见黄铁矿、黄铜矿细脉穿插磁黄铁矿,故推测其生成顺序:

磁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

局部见碳酸盐化和绿泥石化,绿泥石多沿裂隙面分布。

矿体与上盘岩石界线不清楚,呈渐变过渡关系。

2、中粒石英砂岩辉铜矿石:

灰白色(紫褐色)间夹钢灰、烟灰色,他形粒状结构,浸染状构造。

金属矿物有晶质辉铜矿(5—35%)、烟灰辉铜矿(微量)、褐铁矿(2—25%),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粒度自上而下由粗变细,上部强烈破碎呈角砾状。

矿化较均匀,上部强烈,呈稠密浸染状,向下减弱,呈星散状;晶质辉铜矿集合体粒径一般0.2—0.5毫米,烟灰色辉铜矿仅见于细小裂隙中;褐铁矿沿裂隙及砂岩孔隙出现。

硅化普遍,局部强烈,呈石英化;次为叶蜡石化、绢云母化。

矿段上、下与页岩界线清楚,而矿化在上、下页岩层变弱。

六、煤系、煤层、煤岩的观察描述

(一)煤系的观察描述

煤系是含煤岩系的简称,指一套在成因上有共生关系并含有煤层(或煤线)的沉积岩系。

古气候、古地理环境是控制煤系形成的直接因素。

野外应注重观察煤系沉积岩的颜色、层理、层面构造、岩性特征、粒度特征、结构构造、生物化石特征以及在三维空间的分布形态。

●含煤岩系的沉积体系有

(1)冲积扇成煤沉积体系:

冲积扇是从山地峡谷向开阔平原转变地带上的一种河流冲积沉积体,它的表面相似于一段锥形面,通常成为大陆上最靠近物源区的粒度粗、分选差、沉积速率高的沉积体系。

(2)河流成煤沉积体系:

河流作用一方面作为一种建造性的地质营力,为煤的聚集创造着成煤的场所和条件,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改造性的地质营力,侵蚀和破坏着泥炭层或煤层。

河道的几何形态反映了河流多种参数的变化,依据河道的平面形态,将河流分为顺直河、辨状河、曲流河、网结河。

几种河流类型之间,存在着一系列过渡关系,它们在时间上、空间上可以互相演化。

无论是河流沉积体系充填的山间冲积平原,还是大型陆表海周边充填的开阔冲积平原都是成煤的重要场所。

(3)湖泊成煤沉积体系:

主要是以淡水湖泊为主,多为陆源碎屑充填的滨海或内陆湖泊。

它与其它水体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它是一种闭合的水盆地,周围的陆源碎屑物质大部分都将搬运到盆地中,因些湖泊的碎屑沉积速度比海盆要快,湖水波浪的影响范围要小;此外,湖泊对气候因素的影响反映较快。

湖泊沉积体系中湖泊三角洲地带和滨湖地带都是成煤的良好场所。

(4)三角洲成煤沉积体系:

由于河流作用沉积在水体(海、湖)中的陆上和水下连续的沉积体,称为三角洲。

通常指将河流入海的许多分道中,第一个分支以下的河流沉积地带。

以河流作用为主的三角洲体系往往为成煤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

在不断推进的三角洲平原及三角洲前缘滨岸地带,都是泥炭沼泽发育的良好场所。

(5)滨岸带成煤沉积体系:

指滨海平原的外缘一直到海水浪基面以上的地带,它是狭长的高海水能量的环境,是一种海、陆交互相的过渡地带。

与成煤作用较密切的陆源碎屑滨岸带可形成具工业可采意义的煤层。

(二)煤层的观察描述

煤层是自然界中由植物遗体转变而成的层状可燃沉积矿产,由有机质和混入的矿物质所组成。

煤层在含煤岩系中常赋存于一定的层位,与其它共生的岩石类型构成特定的沉积序列。

观察描述煤层的主要内容有:

(1)煤层的产状:

走向、倾向及倾角。

(2)煤层的结构:

煤层包含煤分层和岩石夹层,不含夹石层者称为简单结构煤层;含有夹石层者称为复杂结构煤层;煤层中的岩石夹矸俗称夹矸。

描述夹矸的岩石类型、厚度、层数和侧向变化特征。

(3)煤层的顶底板:

岩石类型及其矿物组成、厚度与煤层的接触关系、渐变、突变、接触面平整程度、节理、裂隙及稳定性等岩石力学性质。

(4)煤层中的结核、包体和化石:

煤层中常含有各种不同矿物成分的结核,亦称煤核。

描述煤核、包体的大小、形态和成分。

初步鉴定化石门类,描述产出状态及完整性。

(5)煤层厚度、形态及其控制因素

分别测量描述总厚度、有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