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方史秦汉魏晋时期的东北社会.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07645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0.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北地方史秦汉魏晋时期的东北社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东北地方史秦汉魏晋时期的东北社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东北地方史秦汉魏晋时期的东北社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东北地方史秦汉魏晋时期的东北社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东北地方史秦汉魏晋时期的东北社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北地方史秦汉魏晋时期的东北社会.docx

《东北地方史秦汉魏晋时期的东北社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北地方史秦汉魏晋时期的东北社会.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东北地方史秦汉魏晋时期的东北社会.docx

东北地方史秦汉魏晋时期的东北社会

第三讲秦汉魏晋时期的东北社会

从公元前222年秦军攻克辽东燕国灭亡,到西晋惠帝元康年间八王之乱,约500余年。

在这段时间里,东北南部地区,基本由中央政府所控制,中原一元文化特色比较突出,同时,东北部的高句丽、夫余、挹娄各部,西北部的乌桓和鲜卑各部逐步南迁,社会渐渐发生变化,边疆多元文化特色越来越强。

一、秦汉的统一与在东北的统治

秦朝和汉朝是中国历史上高度统一的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最为稳定、经济最为发展,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

边疆地区的东北,作为秦汉王朝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各个方面均与中央政府保持着一致,特别在东北南部地区,情况更是如此。

(一)辽东、辽西和右北平三郡的设立: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初并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于是,秦始皇“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采用整齐划一的行政方式,统治全国各地。

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与“车同轨、书同文字”意义同等重要的政治举措,并成为后世郡县政区沿革起始的基点。

秦在域内置三十六郡,包括东北南部地区的辽东、辽西和右北平。

辽东、辽西和右北平三郡初置于战国中期燕昭王向东北开疆拓土时期,秦朝只是攻占辽东之后,承袭燕国原有的行政设置罢了。

但值得一提的是,出土的秦封泥有“潦东守印”,而且《山海经·海内东经》篇末所附河流水道,记此水名作“潦水”。

西晋郭璞注《山海经》,所书辽东郡名也作“潦东”。

由此看来,秦时的辽水可能称作“潦水”,辽东郡可能称作“潦东郡”,辽西郡可能称作“潦西郡”,至于燕国时期辽水、辽东和辽西当时怎么称呼就不得而知了。

【1】

秦朝辽东郡的郡治在襄平(辽阳),辽西郡的郡治在阳乐(朝阳南),右北平的郡治在无终(蓟县)。

郡置守、尉、监等官员,分别管理郡内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

据《史记·周勃世家》记载:

“燕王卢绾反,勃以相国代樊哙将,击下蓟,……追至长城,定上谷十二县,右北平十六县,辽西、辽东二十九县,渔阳二十二县。

”秦朝灭亡之后,汉高祖在辽东先后分封数名燕王,在位的时间都很短,不可能进行系统的政权建设,所以右北平16县,辽东和辽西29县均应是秦朝留下的。

《史记》记载:

秦朝三十六郡疆域,“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卫塞,并阴山至辽东。

”三郡的范围大概西起辽河上游,东越鸭绿江,与燕国统治时期不会有太大的区别。

(二)秦长城的修筑:

据《史记·蒙恬传》记载:

“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秦长城是把原来战国时期中国北部秦国、赵国和燕国所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维修加固的结果,虽然在一些地区重新修筑,但基本走向与战国时期没有太大区别,仍然横亘在农业与游牧业两大经济区的南北分界线上。

秦长城在辽西地区留下的遗迹比较明显。

秦长城从辽河上游赤峰地区入境,经赤峰北部蜿蜒向东,大体与经过赤峰南部的燕长城平行,经同当铺地、王家店、水地、安定沟、大北海、敖汉白斯朗营子、黑山后北山、老牛槽沟、南塔北三家、傲吉车罗城、傲音匆苏八旗、东古鲁板蒿、荷也等地,在敖汉与哲盟交界的岗岗水库附近进入奈曼旗,东入辽宁境内。

秦长城在辽宁境内也留下很多遗迹,如辽西建平县张家湾南山至蛤蟆沟北山之间,至今还保留着长7公里、宽2米左右、高1米左右的城墙遗迹。

其中,烧锅营子乡化匠沟村的北山上一段保存最好,石砌结构仍清晰可见。

另外,这一带还发现了许多用于驻兵和屯粮的附属城池,当地群众称为“石龙”或“土龙”。

秦长城的东端止于何地,《史记》没有明指,《水经注·河水注》指出在碣石。

据该书记载:

“始皇令太子扶苏与蒙恬筑长城,起自临洮,至于碣石。

”古往今来,关于碣石所在,有种种不同的说法,其代表性说法有三。

其一,在河北昌黎附近:

《通典》:

“碣石在本州南二十里。

”《郡县志》:

“碣石在卢龙县南二十三里。

”《明志》:

“昌黎西北有碣石山,”即今河北昌黎县北的碣石山。

其二,在辽宁省西南部:

《山海经·北经》曰:

“碣石之山,绳水出焉。

”郝懿行注云:

“地理志:

辽西郡临渝有絫,云又有碣石水,疑碣石水即绳水也。

”《汉书·武帝纪》注引东汉文颖说:

“(碣石)在辽西絫县,絫县今罢,属临渝,此石著海旁。

”《舆地广记》说:

絫县之碣石即“秦皇汉武皆登之以望巨海”的碣石。

【】其三是汉乐浪郡:

《晋书·地理志》:

“遂城县有碣石山,长城所起。

”《通典》卷186“高句丽传”:

“碣石山在乐浪郡遂成县,长城起于此山。

”《通鉴地理今释》亦云:

“秦筑长城,起所自碣石,在今高丽界。

”这里所说的碣石亦是指汉乐浪郡遂城县之碣石,绝不是河北之碣石。

据专家考证,乐浪郡遂城县在朝鲜半岛大同江与青川江之间的海边。

碣石究竟位于何地呢?

或者上面几种说法哪个更符合历史实际呢?

应该说位于西汉乐浪郡遂城县更符合历史实际。

因为,事实上辽东郡和辽西郡大体上以辽河为界,如果碣石在河北昌黎或辽宁西南部,那么辽东郡应设置在哪里。

据考证,辽东郡的西安平县位于今辽宁省丹东市东北30里叆河尖古城(此地曾出土“安平乐未央”瓦当)。

这说明辽东郡的东界在鸭绿江以东地区。

另外,三十年代,在朝鲜半岛大同江发现了秦戈,上有铭文记秦始皇二十五年制,制作者为高奴工师窦。

秦始皇二十五年是秦军追击燕王喜和太子丹,灭亡燕国那一年。

据《魏略》记载:

“燕并天下,使蒙恬筑长城,到辽东。

时朝鲜王否立,畏秦袭之,略服属秦。

(三)西汉初年在东北分封的几个诸侯王: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陈胜、吴广起义,原各诸侯贵族乘机起兵复国。

贵族武臣投陈胜被派为将,率3000人北略赵地。

后武臣脱离陈胜,自立为赵王,派旧上谷卒史韩广为将,管理燕地。

燕地贵族拥立韩广为燕王,以蓟为国都。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秦攻赵王武臣,燕王韩广派臧荼率兵救赵。

公元前207年,在钜鹿会战,救赵各路军以项羽所率的楚军为主力,大败秦军。

项羽分封诸侯,封燕将臧荼为燕王,以蓟为都。

原燕王改封为辽东王。

臧荼到蓟就任,韩广不从,以武力抗拒,被击杀。

臧荼建新燕国,仍以蓟为都。

后臧荼归附于汉朝,仍为燕王。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刘邦灭项羽,臧荼反,刘邦亲率大军征讨,俘获臧荼,另立同乡卢绾为燕王。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燕王卢绾与叛汉的代相国陈豨共同谋叛,汉得知派使臣召见,卢绾称病不赴。

汉高祖遂派将军樊哙北上击燕。

后又改以周勃代樊哙,攻下蓟,虏燕大将抵、丞相偃、太尉弱、御史大夫施等,并接连攻下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郡。

卢绾带着他的家属、宫人、亲信等共数干骑,逃到匈奴。

匈奴封其为东胡卢王,一年后,死于匈奴。

其孙它之在景帝中元六年(前114)以东胡王降汉,卢氏统治乌桓50年,对东胡的经济文化发展应该有重要贡献。

铲除异姓燕王后,刘邦分封其子刘建为燕王。

刘建在位15年,于吕后七年(前181)被吕后所杀。

吕后立其侄孙吕通为燕王,结果一年后被杀。

其后又有刘氏刘泽、刘嘉、刘定国和刘旦等相继封为燕王。

其具体在位时间如下表:

燕王

在位时间

备注

韩广

秦二世三年(前207)—汉高祖元年(前206)

因反抗项羽分封为臧荼所杀于无终

臧荼

高祖元年(前206)—高祖五年(前202)

因反叛汉朝而为刘邦所擒

卢绾

高祖五年(前202)—高祖十一年(前196)

与刘邦关系密切,后叛逃匈奴

刘建

高祖十二年(前195)—吕后七年(前181)

刘邦之子,为吕后所杀

吕通

吕后八年(前180)

吕后侄孙,吕后死后被杀

刘泽

文帝元年(前179)—二年(前178)

刘邦族弟

刘嘉

文帝三年(前177)—景帝五年(公元前152)

刘泽之子

刘定国

景帝六年(前151)—武帝元朔元年(前128)

刘嘉之子,赐自尽,国除

刘旦

元狩元年(前117)—昭帝元凤元年(前80)

武帝之子,谋反,赐自尽,国除

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燕国的版图大致与战国燕国相同,以蓟城为中心,分为上谷(治所在今河北省怀来县东南)、渔阳(治所在今怀柔县城附近)、右北平(治所在今辽宁省凌源县西南)、辽西(治所在今辽宁省义县西)和辽东(治所在今辽宁省辽阳市)五郡。

一般认为卢绾谋叛覆灭后,辽东恢复郡县,景帝后属幽州。

(我认为,卢绾逃走之后,燕国是否仍然统治辽东辽西等郡,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故把燕国各王列在这里,以待以后考证。

)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

“夫燕亦勃、碣之间,一都会也。

南通齐、赵,东北边胡。

上谷至辽东,地踔远,人民希,数被寇,大与赵、代俗相类,而民雕捍少虑,有鱼盐枣栗之饶。

北邻乌桓、夫余,东绾秽貉、朝鲜、真番之利。

(四)西汉在东北南部设置的郡县:

西汉在东北南部设置的郡主要有辽东、辽西和右北平。

燕秦辽东郡治当在襄平,从来无人表示疑问。

辽西郡治何处,由于西汉郡治文献已有歧疑,燕秦则更加难下定论。

燕秦三郡的属县究竞多少,西汉三郡各县,必有燕秦之旧,然史无明文,无从详考。

关于属县的变迁,《汉志》载西汉辽东郡辖十八县,即:

襄平、新昌、无虑、望平、房、侯城、辽队、辽阳、险渎、居就、高显、安市、武次、平郭、西安平、文、番汗、沓氏。

由于年代久远,各县治所在哪里,一直都存在着争论。

【】

汉县名称

现在认定的位置

襄平

辽阳老城。

从燕秦开始到晋一直称襄平,一直为辽东郡郡治所在。

隋唐时改称辽东城

新昌

海城东北向阳寨。

另有鞍山城西和海城东两说。

两汉均属辽东郡

无虑

北镇东南大亮甲村。

无虑即医巫闾,西部都尉治所

望平

新民安平堡南大古城子。

另有开原中固村和铁岭等说。

两汉属辽东郡,魏晋改属玄菟郡

盘山西牛古城子。

另有海城和北镇东南两说。

东汉属辽东属国,魏晋废

侯城

沈阳东南20里古城子。

东汉改属玄菟郡。

中部都尉治所

辽队

辽阳西南80里高坨子附近。

有牛庄附近说。

两汉均属辽东郡

辽阳

辽中刺榆坨古城:

顾祖禹、杨守敬等人都认为在辽阳

险渎

台安东南20里孙城子。

应劭注汉书,认为险渎应该在乐浪郡,东汉属辽东属国

居就

辽阳亮甲山古城。

东汉废

高显

铁岭县城。

另有沈阳和开原两说。

东汉改属玄菟郡

安市

海城东英城子古城。

另有一说在汤池附近英守沟。

两汉魏晋均属辽东郡

武次

凤城东北35里大古城子。

东部都尉治所。

东汉废

平郭

熊岳东。

两汉均属辽东郡

西安平

丹东北九连城叆河尖古城。

两汉魏晋均属辽东郡

营口汤池附近英守沟古城。

东汉改为汶,魏晋因之

番汗

朝鲜半岛北部。

沓氏

金县东南80里大岭屯。

有辽阳附近和平壤附近等多种说法。

两汉属辽东郡,三国改为东沓

《汉志》载西汉辽西郡辖14县,即且虑、海阳、新安平、柳城、令支、肥如、宾徒、交黎,阳乐,狐苏、徒河、文城、临渝、

(古字)。

汉县名称

现在认定的位置

且虑

辽宁朝阳市西,东汉废。

且虑为辽西首县,应为辽西郡治所在,但应劭说辽西郡治在阳乐

海阳

河北滦县西南兴隆庄。

两汉均属辽西郡

新安平

河北迁安西馆山。

东汉以后不见记载,西部都尉驻地

柳城(龙城)

朝阳西南十二台营子。

西部都尉驻地。

东汉三国一直存在。

西晋时改为龙城

令支

河北迁县西南赵店子。

两汉均属辽西郡。

孤竹城:

河北卢龙西南南台山。

肥如

河北迁安东万军山。

两汉均属辽西郡

宾徒

辽宁锦州市北英城子。

东汉属辽东属国。

三国改昌黎郡(辽东属国改),晋属平州

交黎(昌黎)

辽宁义县。

东汉改为昌黎,属辽东属国。

三国隶昌黎郡,晋属平州,东部都尉驻地

阳乐

义县西偏南古城子。

两汉一直到晋,阳乐均为辽西郡治

孤苏

辽宁朝阳市东南松树咀子。

东汉起不见于记载

徒河

锦州市。

东汉属辽东属国,晋隶昌黎郡而改属平州。

《一统志》谓徒河故城在锦县西北

文成

辽宁建昌巴里罕古城。

东汉起不见于记载

临渝

辽宁朝阳市东北。

东汉移置山海关。

两汉均属辽西郡

河北昌黎南泥井街,东汉起不见于记载

《汉志》记载右北平郡共有16个县,其中一些县在今东北的地理范围之内。

平刚县:

今河北省平泉北宁城黑城古城址。

东汉废。

无终县:

今河北省蓟县。

石城县:

今傲木伦河支流生机河上游北。

东汉废。

俊靡县:

今河北遵化西北。

延陵县:

今河北青龙河西。

东汉废。

灅县:

今内蒙赤峰市。

东汉废。

徐无县:

今河北省遵化附近。

薋县:

今辽宁省凌源县杖子古城址。

有都尉治所。

东汉废。

土垠县:

今河北省丰润附近。

白狼县:

今辽宁省喀左县附近。

东汉废。

夕阳县:

今河北省滦县西南40里。

东汉废。

昌城县:

今河北省唐山市附近。

东汉废。

骊城县:

今河北省乐亭附近。

东汉废。

广成县:

今辽宁省建昌北南公营子附近。

东汉废。

聚阳县:

具体地点不祥。

东汉废。

平明县:

具体地点不祥。

东汉废。

【】

(五)西汉朝鲜半岛四郡的设置:

上节已经交待,燕秦时期东部边界就到达了朝鲜半岛。

据《史记》、《汉书》、《魏略》、《三国志》等书记载:

箕子到朝鲜,传四十余世。

秦并天下,蒙恬筑长城,到辽东,时朝鲜王否立,畏秦袭之,略服用秦,不肯朝会,否死其子准立,二十余年后陈胜起义,天下大乱,北方燕齐赵百姓,有数万口逃亡朝鲜半岛。

朝鲜王把其置之西方,卢绾逃亡匈奴之后,其部下卫满亡命聚集千余人,东走出塞,降伏朝鲜,要求居西界秦故空地上下障内,为朝鲜守边,准信宠之,拜为博士,封之百里,令守西边。

结果卫满积聚力量,一举夺取了朝鲜政权,建立起新的王朝,这就是卫氏朝鲜。

吕后统治时期,继续推行黄老政治,很少对外使用武力。

“辽东太守即约卫满为外臣,保塞外蛮夷,无使盗边,诸蛮夷君长,欲入见天子,勿得禁止以闻,上许之,以故满得兵威财物,侵降其旁小邑,真番临屯,皆来服属,方数千里。

”(史记)

汉武帝时期,边疆政策有了很大的改变,“断匈奴之左臂”,这是导致卫氏朝鲜灭亡和朝鲜半岛四郡设置的主要原因。

史记朝鲜传(卫满):

“传子至孙右渠,所诱汉亡人滋多,又未尝入见,真番旁众国(汉书又言有辰国)欲上书见天子,又拥淤不通。

”《汉书·朝鲜传》记载:

“元封二年,汉使涉何,诱谕(朝鲜王)右渠,终不肯奉诏。

”后又刺杀西汉辽东东部都尉(驻地武次县)。

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秋,汉朝分兵两道击朝鲜:

一路遣楼船将军杨仆统兵五万,由今山东渡渤海,径趋王险城;一路遣左将军荀彘率辽东兵,出今辽阳以趋浿水。

两军造王险城下,成合围之势,而以两将不相统属,意见相左,竞至围攻数月,城未能下。

第二年,济南太守公孙遂奉命往,执杨仆,并其军于荀彘,继续围城。

到了夏季,朝鲜王右渠被杀,遂定朝鲜。

据《汉书》记载:

“元封三年夏,朝鲜斩其王右渠降,以其地为乐浪、临屯、玄菟、真番郡。

”从方位上看,玄菟在北,乐浪在玄菟之南,临屯在乐浪之东,真番在乐浪之南。

日本学者稻叶君山认为:

“于今汉水流域及大同江流域,置乐浪郡;其南,忠清道一带,置真番郡;于江原道一带,置临屯郡;兹于咸镜及跨鸭绿江上游一带地方置玄菟郡。

”后来学者考证大体不离这个范围。

(见稻叶君山《满洲发达史》)

乐浪郡:

《汉书·地理志》记乐浪郡有二十五县,这当是昭帝始元五年临屯、真番并入乐浪、玄菟之后的情况,可知,元封三年始置之乐浪郡,不包括“岭东七县”。

《晋书·地理志》:

“带方郡:

带方、列口、南新、长岑、提奚、含资、海冥。

”除南新外,其余六县本为乐浪郡属县,则此六县当在乐浪郡南部,后为带方郡属地。

汉乐浪郡有二十五县,至后汉则仅有县十八,则余下七县均当在岭东地。

故乐浪郡二十五县中,七县在岭东,本不属乐浪郡,后始并入。

这岭东七县为汉之临屯郡属地。

乐浪郡为汉代以来的最东部边疆。

平壤大同江西南之汉代古城址土城洞,周围共发现汉代古墓1400座及汉代的钱币、铜器,再加上发现的几百枚封泥,充分证明这是西汉以至汉晋时的乐浪郡治朝鲜县,此城正位于大同江东。

玄菟郡:

玄菟郡治所及辖区范围,在汉代有较大变动。

据《三国志东夷传》记载:

“汉武帝……伐朝鲜,杀满孙右渠,分其地为四郡,以沃沮城为玄菟郡。

后为夷貊所侵,徙郡句丽西北,今所谓玄菟故府是也。

沃沮还属乐浪。

”《后汉书·东夷传》:

“昭帝始元五年(前82),罢临屯、真番,以并乐浪、玄菟,玄菟复徙居句骊。

”可知,玄菟郡初治沃沮,后迁于句丽西北,辖区缩小了,不再包括朝鲜半岛东北部。

真番郡地并入玄菟郡,玄菟郡的辖区应十分广阔,但不见史载,或因地域辽远而不见著录,或已丧失。

东汉时,玄菟郡有所扩大:

唐李贤注《后汉书·郡国志》引《东观书》:

“安帝即位之年(永初元年,107),分三县来属。

”这三县即原属辽东郡的高显、候城、辽阳。

又《后汉书·顺帝纪》:

“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十二月庚戌,复置玄菟郡屯田六部。

”此六部即玄菟郡之高句骊、西盖马、上殷台、高显、候城、辽阳六县。

而玄菟郡三县西迁之时,当在东汉中期。

魏晋时置平州,“分昌黎、辽东、玄菟、带方、乐浪等郡国五置平州。

”菟郡统三县:

高句丽、望平、高显。

后玄菟地均入高句丽。

真番、临屯郡:

《汉书·地理志》载,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灭朝鲜,“以其地为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

臣瓒:

‘《茂陵书》……真番郡治霞县,去长安七千六百四十里,十五县。

’”。

《后汉书·东夷传》载:

昭帝始元五年、“罢临屯,真番,以并乐浪、玄菟。

”因真番郡设立不久即罢并,故《汉书·地理志》没有著录真番郡及其十五县,故其来历、辖区及其变迁,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除了武帝时期所设四郡外,从西汉开始,中央政府还在朝鲜半岛先后设置过苍海郡和带方郡。

苍海郡:

据《汉书武帝纪》记载:

“元朔元年秋,东夷秽君南闾等,口二十万人降为苍海郡,三年春,罢苍海郡。

”《后书东夷传》记载:

“元朔元年,秽君南闾等,畔右渠,率二十八万口诣辽东内属,武帝以其地为苍海郡,数年乃罢。

”苍海郡是汉武帝在东北亚设置的一个边郡,两年乃罢。

该郡的辖区应包括东濊、沃沮(东沃沮和北沃沮)所在领域,即今我国延边地区、牡丹江地区东部、朝鲜江原道和威镜道以及俄国滨海地区。

《三国志·东夷传》载:

“桓、灵之末,韩秽强盛,郡县不能制,民多流入韩国。

建安中,公孙康分屯有县以南荒地为带方郡,遣公孙模、张敞等收集遗民,兴兵伐韩秽,旧民稍出,是后倭韩遂属带方。

景初中,明帝密遣带方太守刘昕、乐浪太守鲜于嗣越海定二郡,诸韩国臣智加赐邑君印绶,其次为邑长。

”魏晋设平州,“咸宁二年十月,分昌黎、辽东、玄菟、带方、乐浪等郡国五置平州。

(六)西汉在东北南部建立的防御体系:

汉代来自北方的压力主要来自草原民族匈奴,关于东北南部地区什么时候开始大规建设防御体系,文献中没有具体记载,但是,根据匈奴对中原的压力和汉朝所采取的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可以推测,西汉初年到景帝末年,可能只是沿袭着秦朝所留下的防御设施,顶多也只是修缮和加固,而到武帝时期或武帝以后,建设的规模可能很大,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遗迹,大多应该形成于那个时期。

汉朝在边疆地区负责镇守的将军为都尉,他们分别帅军驻守在长城沿线的城堡内。

从西向东,右北平郡设一1个都尉,驻薋县(辽宁凌源附近)。

辽西郡设2个都尉,他们分别为东部都尉,驻交黎县(辽宁义县);西部都尉,驻新安平县(河北迁安附近)。

辽东郡设3个都尉,他们分别为东部都尉,驻武次县(凤城东北);中部都尉,驻侯城县(沈阳东南);西部都尉,驻无虑县(北镇东南)。

乐浪郡设2个都尉,他们分别为南部都尉,驻昭明县;东部都尉治,驻东暆。

汉长城在东北南部的走向:

汉长城从河北承德县向东进入内蒙古宁城县大营子乡,东伸至小城子,北折进入喀喇沁旗,经甸子向东越过老哈河进入辽宁建平县,向东南伸向卧佛寺。

其后长城经喀喇沁东行,进入内蒙古敖汉旗南部,沿大青山西北麓断续东北行,在郝杖子一带穿过大青山,进入辽宁北票县,过楼家店,一直向宝国老,延向牤牛河西岸。

内蒙古奈曼旗、库伦旗境内存有一道长城遗迹。

走向为从“奈曼旗的青龙山,东经扣河子,直至库伦旗的白音花,穿过柳河西支北大河东岸,而进入辽宁阜新县北境和彰武县西北。

从辽西地区东去的燕、秦、汉长城在阜新以远地区走向不明,辽东地区的长城遗迹不如辽西地区清楚,目前仅在浑河沿岸和鸭绿江右岸的宽甸县城至长甸口北部山区发现两段长城。

在沈阳至抚顺间的浑河北岸发现一群长城墩台,两端起自沈阳东郊高坎的腰沟,东端至章党的黑虎、白龙二山,这条东西线沿续60余里,发现墩台16座。

至此墩台线复于东端的甲邦,即浑河与东州河的交汇处转折南行,傍东州河东岸,到达关口的营城子。

这段长城目前已经发现墩台20余座,一般每隔三五里就有一座。

两台相距最近的有2里,个别最远的有6里。

这段长城的墩台上及其周围普遍发现汉代遗物,在长城线以内地区则密布汉代城址、村落、墓葬,而在长城线外的山区,则无汉代遗物发现。

这段长城的结构与辽西地区的汉长城相同,是汉长城。

朝鲜境内大宁江长城的构筑方法与中国境内燕长城相同,并隔鸭绿江与中国境内长城相望,朝鲜当地群众自古以来便将大宁江长城称为“万里长城”。

在朝鲜西北部发现许多明刀、瓦当等燕国遗物,说明战国燕的疆界已经到达这一地区。

大宁江长城始筑于战国燕,秦、汉在一段时期内曾经沿用。

高丽时期这条长城沿线的某些城址可能被修葺利用过。

  秦、汉两代都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继续沿用前代长城,而且《汉书·匈奴传》记载:

“起塞起来百有余年,非皆以土垣也,或因山岩石,木柴僵落,溪谷水门,稍稍平之”,因此东北地区燕秦汉三代长城的具体走向和沿革关系(如辽西地区三道长城沿线都发现有燕秦汉遗物)仍有待于更多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七)东汉对东北南部的管理:

两汉之际,全国大乱,更始初年,邯郸卜者王郎在河北邯郸称帝,邯郸以北,辽东以西,地方官吏多归附王郎,声势很大。

刘秀进入河北以后,王郎被刘秀所杀。

更始二年(24),刘秀以朱浮为大将军幽州牧,治蓟城,于是右北平、辽西、辽东、玄菟、乐浪诸郡受幽州管辖。

建武四年(28),辽东太守攻取高句丽尉那岩城。

建武八年高句丽遗使朝贡,复其王子。

二十年(公元d4年)九月,光武帝派遣军队渡海伐乐浪,取其地为郡县,萨水(今清川江)以南属汉之乐浪郡,以北为高句丽政权所据。

建武二十五年(49)夫余王遣使奉贡,乌桓、鲜卑亦皆相继内附。

东汉对东北的统一是秦及西汉历史发展的继续。

幽州刺史治蓟(令北京市)。

后汉光武曾一度将辽东郡改属青州,青州刺史治临淄(今山东临淄县)。

盖因辽西为乌桓、鲜卑所据,只好从海道与辽东联络。

后置辽东属国,辽东复还属幽州。

西汉属县数

东汉属县数

西汉户数

东汉户数

西汉口数

东汉口数

辽东郡

18

11

55972

644185

272539

81714

辽西郡

14

5

72654

14150

352325

81714

右北平郡

16

4

66689

9170

320780

53475

玄菟郡

3

6

45600

1594

221845

43163

乐浪郡

25

18

62812

61492

406748

257050

辽东属国

6

从上表可以看出,后汉时三郡所领县数及人口骤减,此与乌桓、鲜卑及高句丽入塞侵犯有关。

反应了东汉中央政府对东北边疆的统治能力已经有所减弱。

(八)两汉时期东北北部各族:

秦因战国设前后左右将军,掌管军队及四夷事宜,并设长史,秩千石。

汉代除由玄菟郡、辽东郡管辖夫余和高句丽(包括沃沮)等族之外,还于各郡设置都尉,驻有军队,以统管当地各族。

辽东郡的东部部尉没在武次县,以监视和管理卫氏朝鲜政权。

中部部尉设在候城,西部都尉设在无虑。

辽西郡的西部都尉设在柳城,东部都尉设在交黎。

右北平郡都尉治所资县。

乐很郡的南部都尉在昭明,东部都尉设在不而。

汉武帝时设护乌桓校尉,护节监视鸟桓,治所设在幽州。

护节监领,秩比二千石。

至王莽时,乌桓叛,校尉由是罢。

王莽时有“护乌桓使者”,似即乌桓校尉之易。

东汉在上谷郡宁城设护乌桓校尉,代替中央掌管乌桓、鲜卑的封爵、颁赏、质子和互市等事务。

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发现了东汉晚期的穆顾墓,从车马出行图可知墓主人曾做过持节护乌桓校尉的高官。

辽东属国是由原来辽东、辽西两郡部分县选拔而建立的。

辽东属国的设置主要是针对居住在辽河以西乌桓入所设的一种行政管理机构。

辽东属国之名始见于东汉光武建武二十五年,但属国早在秦时就有,《汉书·百官公卿表》:

“典属国,秦官,掌蛮夷降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