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生物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0754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1,002.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初中生物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最新初中生物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最新初中生物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最新初中生物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最新初中生物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初中生物学复习资料.docx

《最新初中生物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初中生物学复习资料.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初中生物学复习资料.docx

最新初中生物学复习资料

生物学中考复习资料

第一章观察细胞的结构

▲练习使用显微镜

1、显微镜的构造(P36)镜座镜柱镜臂载物台通光孔压片夹遮光器(光圈)反光镜转换器镜筒物镜目镜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

反光镜:

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

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遮光器:

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粗准焦螺旋:

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

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小。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

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2、显微镜的使用:

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整理(显微镜的使用P37-38的图要掌握)

3、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显微镜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注意:

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

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像的移动方向相反。

▲观察细胞结构:

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

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永久玻片和临时玻片)(P42)

1、常用玻片标本:

切片——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

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

装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

注:

课本43页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实验课本47页口腔上皮细胞实验

2、临时装片制作的一般步骤:

净→滴→取→浸→展→盖→染

3、植物细胞模式图(P45)动物细胞模式图(P48)

第二章细胞的生活

1、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

支持、保护细胞膜:

保护;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膜:

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

细胞质:

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结构,液态的,可以流动,内有细胞器等细胞核:

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叶绿体:

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线粒体:

进行呼吸作用液泡:

有细胞液

2、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

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

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动物细胞没有。

注:

人体或动物体的各种细胞虽然形态不同,基本结构却是一样的。

P49练习1、2

3、19世纪30年代,两位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共同创建了“细胞学说”。

4、恩格斯把细胞学说、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达尔文进化论并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1、细胞中的物质有机物(一般含碳,分子较大,可燃烧):

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无机物(一般不含碳,分子较小):

水、无机盐、氧等

注意:

图Ⅱ-7细胞膜控制物质出入细胞

2、细胞质中的能量转换器:

(P53)

叶绿体:

进行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成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线粒体:

进行呼吸作用,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联系:

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区别:

叶绿体中的叶绿素能够吸收光能,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信息是指上一代传给子代的控制该物种遗传性状的全部信息。

1、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多莉羊例子p55,57页1、2题

2、遗传信息的载体——DNA(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3、基因是指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DNA片断。

4、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注:

1)、不同种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完全不同;同种生物个体染

色体的形态、数量保持一定。

2)、人的体细胞内含有23对染色体。

3)、染色体数量的恒定对生物正常的生活和传种接代都是非常重要的。

5、细胞中有细胞核,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DNA上有遗传信息,基因是DNA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断。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P58)

新生命的开端——受精卵

1、生物由小长大:

细胞的分裂(细胞数量的增加)和细胞的生长(细胞体积的增大)

2、细胞的分裂过程:

细胞核分裂→细胞质一分为二→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细胞壁→细胞一分为二

3、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最明显。

染色体数量加倍,等分到两个新细胞中。

新细胞和原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

4、癌细胞最初是由正常细胞变化而来的——癌变。

特点:

分裂非常快;癌的转移。

第三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生物圈中已知的绿色植物大约有30多万种,分为四大类群:

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

▲种子植物

1、种子的结构

蚕豆种子:

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2片子叶)(双子叶植物)

玉米种子:

果皮和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1片子叶)、胚乳(单子叶植物)

胚是幼小的生命体,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子叶和胚乳中储存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为种子的萌发和早期发育提供营养物质;种皮能保护种子的内部结构。

2、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

3、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种子无果皮包被)和被子植物(种子有果皮包被)。

常见的裸子植物:

油松、雪松、云杉、银杏、苏铁、侧柏等

常见的被子植物:

玉米、小麦、水稻、牡丹、刺槐、槟榔、玫瑰、菊、杏、苹果等

4、果实由果皮和种子组成。

果皮可以保护种子免受昆虫的叮咬,以及外界环境中其他不利因素的危害。

5、种子的传播方式:

借助风力、水力、动物等传播。

注意:

课本84页表和85页图,课本88页2题

▲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和死亡。

第四章被子植物的一生

▲种子的萌发

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2、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籽粒饱满、具有完整的胚、储存时间短、已度过休眠期。

3、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发芽种子数/供检测的种子数×100%)和抽样检测

4、种子萌发的过程:

吸收水分,子叶和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

随后胚根发育,突破种皮,形成根。

胚轴伸长(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部分),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植株的生长

1、根尖的结构:

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2、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

伸长区

3、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细胞数量的增加,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4、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

▲开花和结果(P101)

1、花由花芽发育而来

2、花的结构:

花瓣、花蕊【雌蕊(柱头、花柱、子房)雄蕊(花药、花丝)】花托、萼片

3、传粉:

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4、受精:

花粉粒中的精子与胚珠中的卵细胞相融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7、人工辅助授粉

目的:

为了弥补自然状态下传粉的不足。

方法:

先采集花粉,然后把花粉涂抹或倾斜撒在同种植物的柱头上。

第5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1、实验: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1)步骤:

a、暗处理:

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

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

b、叶片遮光:

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目的:

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c、溶解叶绿素:

几个小时后把叶片放进酒精中隔水加热,目的:

溶解叶片中叶绿素;酒精隔水加热,避免酒精因加热导致燃烧。

d、加碘显色:

用碘液染色,淀粉遇碘液变蓝。

(2)结论:

a、叶片见光部分产生淀粉;b、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2、光合作用

(1)概念:

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过程叫光合作用。

(2)实质: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3)反应式:

(4)意义:

a、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

b、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能量来源;

c、维持生物圈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相对平衡。

(5)在农业上的应用:

合理密植,使作物的叶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注:

如果将绿叶比做制造有机物的“工厂”,它的机器是叶绿体,动力是光能,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条件是光,车间是含有叶绿体的细胞。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2、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呼吸作用

(1)概念:

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

(2)反应式:

(3)意义:

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

细胞分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不可缺少的动力,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4)在农业上的应用:

中耕松土、及时排涝都是为了使空气流通,以利于植物根部进行呼吸作用。

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机物,因此在储存植物的种子或其他器官时,要设法降低呼吸作用,降低温度、减少含水量、降低氧气浓度、增大二氧化碳浓度等都可抑制呼吸作用。

3、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注:

在一定范围内,环境温度越高,植物的呼吸作用就越强。

附: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和联系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区别

部位

含有叶绿体的细胞

所有活细胞

条件

有光无光均可

原料

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产物

有机物、氧气

二氧化碳、水

能量转变

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联系

如果没有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呼吸作用就无法进行。

这是因为呼吸作用所分解的有机物正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呼吸作用所释放的能量正是光合作用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

如果没有呼吸作用,光合作用也无法进行。

这是因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时候,原料的吸收和产物的运输所需要的能量,正是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

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第六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一、水中生活的动物

1、目前己知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这些动物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脊椎动

物,它们的体内有脊柱;另一类是无脊椎动物,它们的体内没有脊柱。

2、鱼之所以能在水里生活,两个特点是至关重要的

(1)能靠鳍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

(2)能在水中用鳃呼吸。

3、鱼可以克服水中阻力的结构:

流线型(梭形)身体;身体表面分泌黏液。

4、鱼在游泳时,靠躯干部和尾部的左右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靠背鳍、胸鳍、腹鳍臀鳍来保持平衡,靠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通过侧线感觉水流方向,各种鳍在运动中起到辅助协调的作用。

5、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有时用模型来做实验,即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叫做模拟实验。

6、四大家鱼是:

草鱼、青鱼、鲢鱼、鳙鱼

7、鳃是鱼的呼吸器官。

(1)鳃中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因此鳃是鲜红色的。

(2)鳃丝又多又细,是为了扩大与水接触的面积,有利于充分进行气体交换。

鳃不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氧,鱼离开水后,鳃丝相互覆盖,减小了与空气接触面积,不能从空气中得到足够的氧气,因此缺氧而死。

(3)鱼鳃对水中呼吸至关重要的特点:

鳃丝鲜红,含丰富毛细血管;鳃丝又多又细。

(4)水从鱼口流入,从鳃盖后缘流出。

(5)流出鱼鳃的水中,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

(6)气体交换水中氧气进入鳃丝的毛细血管中,鳃丝中二氧化碳进入水中

8、鱼的主要特征:

终生生活在水中,体表常常有鳞,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9、腔肠动物:

有口无肛门,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这些动物称为腔肠动物。

海葵、海蜇、珊瑚虫

10、软体动物:

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身体的动物,称为软体动物。

河蚌、扇贝、章鱼

11、甲壳动物:

体表长有质地较硬的甲的动物,叫做甲壳动物。

虾、蟹、水蚤

12、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都是无脊椎动物。

海马是鱼类,鲸、海豚、海豹是哺乳动物,龟、海龟是爬行动物。

13、水中各种生物都是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紧密而复杂的联系,同时又都受水域环境的影响,其种类的变化和数量的消长都会影响到人类的生活。

二、陆地生活的动物

1、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1)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角质的鳞或甲;外骨骼);

(2)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用于爬行、

2、环节动物:

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的动物称为环节动物。

如:

蚯蚓、沙蚕、水蛭。

蚯蚓:

(1)蚯蚓是变温动物,生活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土壤中。

(2)蚯蚓身体分节可以使蚯蚓的躯体运动灵活。

(3)蚯蚓靠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刚毛的支撑和固定运动,昼伏夜出,以植物的枯叶、朽根和其他有机物为食。

(4)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系统,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

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空气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黏液里,然后渗进体壁,再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

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

(5)蚯蚓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排出的粪便是农作物很好的肥料,可以增强土壤的肥力;蚯蚓生活在土壤中,使土壤变得疏松,加强了土壤的通气性,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3、哺乳动物是最高等的动物,种类很多,地球上大约有4000多种,除极个别种类外,都具有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等特征(其他特征:

心脏四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属恒温动物,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

兔:

(1)兔的体温恒定,不仅靠体表的毛,还需发达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共同协调。

(2)兔的后肢较长,前肢较短,后肢肌肉发达,适于跳跃。

(3)兔的牙齿分化为门齿和臼齿,兔的消化道上有发达的盲肠,这些都是与它们吃植物的生活习性相适应的。

(4)兔有发达的大脑及遍布全身的神经,有发达的四肢,使它们能够灵敏地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迅速作出相应的反应。

(5)兔的心脏有四个腔:

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

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循环途径,输送氧气的能力强,有利于有机物的分解,为身体提供足够的能量。

4、门齿——切断食物犬齿——撕裂食物臼齿——磨碎食物

5、食性植食性(如兔)肉食性(如狼)杂食性(如人)

6、陆地生活的动物的基本环境条件:

足够的食物、水分、隐蔽地。

三、空中生活的动物

世界上的鸟有9000多种。

1、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1)身体呈流线型;

(2)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

(3)胸肌发达;

(4)食量大,消化快;

(5)有发达的气囊,可以进行双重呼吸;

(6)血液循环旺盛;

(7)直肠短,排便及时,有利于减轻体重;

(8)骨薄而轻。

(1)鸟的外形呈流线型,减少飞行时空气的阻力。

(2)鸟被覆羽毛(可以减少飞行时空气的阻力;有保暖作用),翼呈扇形,可增大与空气接触的面积,便于扇动空气而飞行。

(3)鸟的胸肌发达,附于龙骨突,利于产生强劲的飞行动力。

(4)鸟的骨骼中空,轻而坚固,胸骨突出,有龙骨突的结构,可以减轻重量利于飞行。

(5)鸟类消化特点:

1)食量大,消化能力强,满足飞行时能量的消耗;

2)粪便不贮存,减轻体重,利于飞行;

3)直肠短,排便频繁。

(6)鸟的心脏发达,工作能力强,血液运输营养物质和氧气的能力强,有利于飞行。

(7)鸟的身体里有发达的气囊,辅助肺进行呼吸,满足飞行时氧气的需要。

2、鸟类的主要特征:

身体呈流线型,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胸肌发达,胸骨有龙骨突,长骨中空,消化系统发达,循环系统结构完善,身体内有气囊,体温高而恒定。

3、昆虫是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已知的种类超过100万种,昆虫有三对足,能爬行;有的昆虫的足特化成跳跃足,能跳跃;大多数昆虫都有翅,能飞行。

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惟一会飞的动物。

4、昆虫的翅与鸟翼结构不同,但就适于飞行来看都有这些共同点:

都有利于飞行的扇形结构,相对身体来说,都有轻、面积大的特点,利于扇动空气而飞行。

翅对昆虫生活和分布的重要意义:

有利于取食,逃避敌害,扩大活动和分布范围,有利于寻偶交配,寻找适宜的产卵场所。

5、昆虫的主要特征:

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分节的触角,一对复眼和一个口器;胸部生有三对足,两对翅(大多数昆虫都有翅),有发达的肌肉,有外骨骼;腹部有气门,用气管呼吸。

(头上两根感觉须,两对翅膀三对足,身体分为头胸腹,里头是肉外是骨。

外骨骼是覆盖在昆虫身体表面的坚韧的外壳(会发生蜕皮),有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

6、昆虫属于节肢动物,共同特点是:

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7、两栖动物: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过变态发育,此后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这样的动物叫做两栖动物。

如:

娃娃鱼(大鲵)、青蛙、蟾蜍。

第7章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1、生物分类:

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把生物划分为种属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

  依据:

生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征。

  目的:

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

单位:

界、门、纲、目、科、属、种(基本单位是种)

  意义:

可以更好地研究利用和保护生物,了解各种生物在生物界中所占的地位及其进化的途径和过程。

2、分类单位越大,包含物种越多,但物种间的相似程度越小,亲缘关系越远;分类单位越小,包含物种越少,而相似特征越多,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密切的。

3、生物命名法:

瑞典人林奈提出的双名法:

属名+种加词。

(学名部分为拉丁文,斜体字,命名者姓名部分为正体,可省略)

4、植物所属类群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

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低等到高等、水生到陆生)。

  对植物进行分类主要观察其形态结构,如被子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花、果实、种子是被子植物分类最重要的依据。

5、动物的主要类群:

原生动物、腔肠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低等到高等、水生到陆生)

动物进行分类主要比较外部形态结构,内部结构和生理功能。

第八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P2)

注:

机器人、钟乳石、珊瑚都不是生物,都没有生命,不符合生物的特征。

(P6)

▲生物的归类(P9)

1、按照形态结构:

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2、按照生活环境:

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3、按照用途:

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P11)

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共同构成了生物圈。

厚度:

20千米左右范围;大气圈的底部:

(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

(全部海洋和江河湖泊)水生生物,水面下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

土壤,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P12)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P13)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P14)

1、非生物因素:

光、温度、水、空气等。

2、生物因素:

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生物与生物的关系:

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

注:

1、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P15);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句诗描写的是气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P19)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骆驼失水很少和骆驼刺的根很长是对干旱的适应;海豹胸部的皮下脂肪很厚是对寒冷的适应;旗形树的树冠的形状是对风的适应。

现存的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生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以各种方式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生态系统:

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P22)

组成:

1、生物部分:

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真菌)

2、非生物部分:

阳光、水、空气、温度等(课本27页练习1)

食物链:

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以吃与被吃的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

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

食物网:

一个生态系统中很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而形成的复杂的营养关系。

(P24)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的越多。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P26)例如:

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试验区罩上,结果发现,网罩内的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长良好。

原因是:

食物链被破坏而造成生态系统平衡失调。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P28)

生态系统的类型:

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P29)

森林生态系统: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绿色水库”

湿地生态系统:

净化水源、蓄洪抗旱,“自然之肾”,典型:

沼泽

城市生态系统:

人类起重要的支配作用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与周围的其他生态系统相关联:

从非生物因素来说;从地域关系来说;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来说。

(P30)

注意:

DDT的例子(课本31页);有毒物质富集(课本26页);生物圈Ⅱ号(课本33页)

第九章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

包括三个层次:

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每种生物都是由一定数量的个体组成的,这些个体的基因组成是有差别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基因库;每种生物又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并且与其他的生物种类相联系。

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的实质是基因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决定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的基础,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为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提供了环境条件。

某种生物的数量减少或绝灭,必然会影响它所在的生态系统;当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时,也会加速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丧失。

2、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

(1)生态环境改变和破坏;

(2)掠夺式开发利用;

(3)环境污染;

(4)外来物种入侵。

3、自然保护区:

把含有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这个区域就是自然保护区。

我国已建成保护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和保护珍稀动植物的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能够保护许多物种和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为开发生物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地;自然保护区是“活的自然博物馆”,是向人们普及生物学知识和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

4、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建立自然保护区

(2)迁地保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