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06787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教案.docx

《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教案.docx

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教案范文

复习内容:

读课文识字1—6课,古诗《春晓》,快乐宫1

复习目标:

熟读课文,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并能在句子运用。

背诵课文、古诗。

复习重点:

复习巩固生字新词,正确书写字词,掌握笔画和部首。

复习时间:

2课时

复习过程:

一、复习生字

第一课时

1.抽读1—6课的生字:

哪、枝、柳、脸、醒、换、新、豆、流、潮、通、金、光、情、禁、片、像、图、岸、座、坡、种、民、植、晓、眠、唐、然、觉、得、和、就、点、喝、轻、舒、服、泉、愿、已、经、于、每、被、眼、幸、倒、处、找、浅、淡、发、所、静、交

2.复习部首

3.复习要写的字(书空、数笔画)

二、熟读课文,背诵古诗《春晓》

1.《春天在哪里》:

采用问答的`方法朗读。

春天在()、在()、在()、在()。

2.《闹花灯》:

采用引读的方法朗读。

积累词语:

人流如潮、灯火通明、金光闪闪、情不自禁的。

书空“片”和“竖心旁”。

3.《春雨沙沙》齐读课文。

复习“提土旁”,积累带有“提土旁”的字。

复习多音字“种”。

4.《一粒种子》采用分角色朗读,问:

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

5.《小山泉的心愿》分角色朗读,问:

小山泉的心愿是什么?

你懂了什么?

积累带有“衣字旁”的字

6.《绿》背诵课文

练习说话:

()是()。

什么怎样

第二课时

做复习卷

教后反馈:

词汇量大,复习巩固侧重音、形、义方面来区别并记忆,根据部首归类、积累。

第三册第四单元表内乘法

(一)乘法的初步认识的优秀教案

人教版第三册第四单元表内乘法

(一)乘法的初步认识的优秀教案

教学内容:

P45——P46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知道同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体会乘法算式的简便性,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情境活动,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初步逻辑思维能力,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理解同数连加与乘法的关系。

教具准备:

20~3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主题图

1、在游乐园里你看到了什么?

游乐园里有多少人?

你是怎么数?

可以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两个两个的数2+2+2+2+2+2=12

四个四个的数4+4+4+4+4=20

三个三个的数3+3+3+3=12

2、看图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提出有关数学问题,其他学生汇报算式和结果。

可能:

椅子:

三个三个的数3+3+3=9

气球:

一个一个的数1+1+1+1+1=5

……

二、拼摆图形

1、摆图形游戏

你会用小棒摆什么图形?

拿出准备好的小棒,摆出你喜欢的图形。

摆几棵相同的小树,几把相同的'小伞,几间相同的房子,几座相同的亭子……想摆什么就摆什么。

2、交流汇报

(1)摆好后,算一算自己用了多少根小棒。

(2)小组内活动:

说一说自己摆的是什么图形,用了多少根小棒,并把计算的算式写在纸上。

(3)把每个加数都相同的等式写在黑板上。

3、突出矛盾

(1)观察黑板上的各等式,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

(每个等式中的加数都相同)

说出每个算式的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

(2)以板书3+3+3+3+3+3为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如果有更的3相加,如10个3,100个3,甚至更多,谁愿意来写这个算式呢?

(3)算几个同数连加,除了用加法外,还可以用另个的方法——乘法。

(板书:

乘法)

3+3+3+3+3+3=18为例,教学生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①这个连加算式表示什么?

(6个3连加的和是18)

②指出:

求6个3相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在6和3中间写上“X”,“X”叫乘号,并说明乘号的写法。

③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读乘法算式,6×3=18读作:

六乘三等于十八

④用乘法算6个3连加得多少,也可以先写加数3,写作:

3×6=18,读作:

三乘六等于十八。

4、试把黑板上其他的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

交流:

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5、小结:

求几个相同数连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三、练习巩固

1、看游乐园过山车上共有几人?

加法算式:

算式中有()个()相加

乘法算式:

2、小火车上共有几人?

加法算式:

算式中有()个()相加

乘法算式:

3、荡秋千共有几人?

加法算式:

算式中有()个()相加

乘法算式:

4、游戏

(1)拍手游戏。

老师每次拍4下,拍3次。

(由学生说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2)拍臂游戏。

老师每次拍5下,拍4次。

(由学生说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3)找朋友(把意思相同的题用线连起来)

7+7+76+6+61+1+1+1+19+9+9+9+9

6×31×59×57×33×65×9

四、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数学-小学数学第二册全册教案-第三单元

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全册教案-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

图形的拼组

单元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图形的拼组)

单元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辩论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间的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

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把握好教学要求,既不能在上学期的基础上简单重复,又要能拔高教学要求,上学期在认识物体和图形时,也有拼摆,但那时只是用所学的形状拼搭一引起有趣的图案和事物,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从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体会图形的显著特征。

而本单元“图形的拼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

单元教学要求:

1、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以及正方体的形状,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2、培养学生初步发展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单元课时安排:

约3课时

NO:

1

教学内容:

图形的拼组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形状和边的特点。

2、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能辨别、区分这两种图形。

教学重点:

通过操作让学生明白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自的特点。

教学难点:

能够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简单区分与判断。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长方形,请学生说一说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相等)

再出示正方形,也请学生说一说正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四条边长度都相等)

二、新课。

1、拿出每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纸,师生共同操作。

(1)引导学生先看正方形,先上下对折,边要对齐,看上下两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上下两条边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再左右对折,方法同上。

然后把正方形纸的两个斜对着的角对齐,折后观察折痕两旁的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再继续对折一次,观察折出的几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四条边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结论)

(2)用长方形纸折一折,看一看长方形的边长怎么样。

要求学生先思考:

怎样折长方形的纸,就能使分成的两部分完全合在一起?

然后,自己动手折一折,以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再翻开课本进行核对。

(3)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的一边与正方形边长相等)先将两个图形重叠在一起,让学生观察:

两个图形的边有什么关系?

如图:

2、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

大家有什么收获?

3、学做风车。

(1)先出示一个风车,将风车展开,让学生观察风车是由什么图形剪拼成的。

(2)拿出准备的长方形纸,同桌互相商量,想一想要折一个风车该怎么做。

学生动手操作。

(先将长方形纸剪成一个正方形,再动手做成一个风车)如图:

书P27风车图。

NO:

2

教学内容:

图形的拼组

(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方法,加深对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感性认识。

2、初步认识这些图形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对图形的分解与组合,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通过各种方法弄清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并能进行判断

教学难点:

图形的分解与组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把下列图形的.题号填入相应的括号内。

长方形()正方形()

三角形()圆()

2、用小棒分别摆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各一个。

二、新授。

1、取出事先准备好的两张长方形纸,如让学生思考,两个这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呢?

学生动手操作发现两个这样的长方形可拼成一个正方形,也可拼成一个长方形。

2、出事先准备好的四个小正方形,让学生想一想有几种摆法。

3、取出12根小棒,想一想,你能摆出几种图形。

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

(手画)

4、完成教科书P28“做一做”。

你能用一个圆剪成一个正方形吗?

(通过对圆的折剪,进一步加深对正方形边的特征的了解)

5、请学生拿出若干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分组合作,自由拼摆图形,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29练习六第1题。

学生独立拼摆,再进行汇报,教师应对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给予肯定。

2、完成教科书P29练习六第1题

先引导学生想象拼组后的图形是什么图形,再让学生动手操作。

NO:

3

教学内容:

图形的拼组(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2、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教学难点:

能辨认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

让学生指出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

2、在长方体下面的括号里面画“”,正方体的下面括号里面“√”。

3、口答。

长方体有几个面?

正方体有几个面?

二、新授。

1、取出两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2、取出三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3、取出八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教师:

通过学生自由拼摆,让学生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以及之间的关系。

4、取出四个长方体,如:

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一种拼成长方体,一种拼成正方体)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28“做一做”。

通过用长方形纸做一个圆筒,让学生体会面可以围成体。

2、完成教科书P29第三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3、完成教科书P29第四题。

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上面、前面和右面,并懂得上下、前后以及左右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正确的划线连接。

4、完成教科书P29第五题。

观察:

(1)第一行和第三行有什么关系?

(2)第一行和哪几行有关系?

(3)第二行和哪几行有关系?

(4)你发现了什么?

(5)图中缺了几块?

你是怎样得出来的?

5、完成教科书P29第六题。

先观察熊猫图,找出图中熊猫的脸部特征,再结合拼图想一想,怎样才能拼出一个正确的熊猫脸。

6、完成教科书P29第七题

根据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让学生想象正方体的六个面上分别标的是哪些数字,教师出示实物演示。

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全册教案-第三单元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灵动的想象,23,女娲造人

23女娲造人精彩开篇词同学们,随着岁月的流逝,你们在一天天悄悄地长大,你们的心灵也一天天丰富和成熟。

仰望苍穹,俯瞰大地,你们也许会提出许许多多的问题:

太阳为什么东升西坠?

月亮为何有阴晴圆缺?

小草为什么“一岁一枯荣”?

……那么你们可曾想过我们人是从哪儿来的?

这个朴素的问题从远古到今天,人们一直在探寻。

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故事情节,感受想象的作用。

2.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3.试运用创造性想象扩写神话。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大家喜欢神话吗?

你们熟悉的神话都有哪些?

(生答:

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夸父追日……)那么这些故事是不是真有其事?

(生答:

不是。

)明明知道这些故事并不存在,可我们听起来还是觉得津津有味,为什么?

(生答:

故事有趣、神奇,有神秘色彩,想象奇特……)确实如此,神话故事当中有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情节,瑰丽的色彩,以及奔放的情感。

它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神话世界,感受一下女娲抟土造人的神奇。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开辟(pì)女娲(wā)莽莽榛榛(zhēn)揉(róu)掘起(jué)澄澈(chéngchè)掺和(chān)2.解释词语。

生气蓬勃:

富有朝气,充满活力。

蓬勃,旺盛的样子。

兴高采烈:

兴致高,情绪热烈。

采,神采,神色。

疲倦不堪:

形容非常疲乏,已经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

堪,忍受。

3.文体知识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通过想象进行解释的集体口头创作。

4.作者简介袁珂(1916—2001),四川新都人。

神话学家。

著述颇丰。

1950年,他的第一部神话专著《中国古代神话》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由此奠定了袁珂先生的学术声望。

之后,袁珂先生先后撰写了《中国神话传说》《古神话选释》《神话论文集》《袁珂神话论集》《中国神话百题》《中国民族神话词典》《中国神话传说词典》《神话故事新编》《中华文化集粹丛书·神异篇》《山海经校注》《巴蜀神话》(合著)等20多部著作以及800余万字的论文。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自由朗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并完下列题目。

请你用口头语言,再现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讲故事:

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讲述,尽量投入感情,表述连贯,力求生动。

(二)深层探究1.女娲为什么要创造人类?

【交流点拨】a.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了,可是单单没有人类。

这世间,无论怎样说吧,总不免显得有些荒凉寂寞。

b.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

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c.她忽然灵机一动:

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

2.女娲是怎样创造出人类的?

【交流点拨】女娲先是用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捏成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放到地面上时,泥捏的小家伙便活了起来,女娲给他取名为“人”。

为了让人布满大地,女娲工作了很久,直到疲倦不堪。

后来,女娲想出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到一个泥潭里,搅成了浑黄的泥浆,然后提起枯藤,向四处挥洒。

只见泥点溅落的地方,出现了许多小人儿。

藤条不停地挥洒,不久,大地上就布满了人类的踪迹。

最后,为了让人类能绵延不绝,女娲把人分为男女,让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至此,人类就世代延续下来了。

3.女娲造出来的人是什么样的?

【交流点拨】女娲造出来的人聪明而美丽,他们能说会走,喊女娲为“妈妈”,他们的身体虽然小,但相貌和举止有些像神,和飞的鸟、爬的兽都不相同,看起来似乎便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气概。

他们分为男女,可以自己创造后代。

4.女娲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作者运用怎样的想象,塑造了这个既有着奇异神力,又有着丰富情感的女神?

【交流点拨】大胆奇特的想象,成就了女娲抟土成人、洒泥成人的神力;而合情合理的想象,赋予了女娲聪明勤劳、有喜有悲的人性。

这样才使得女娲的形象,既神奇又符合人类社会的情理。

所以想象要大胆奇特,却又不能随心所欲、任意发挥、不受限制,还要合情合理。

(三)人物赏析1.美好的故事不能浅尝辄止,让我们来共同探讨这则神话中想象的焦点——女娲。

请你结合文中想象的情节,体会女娲形象,完成句式:

女娲是一个。

【交流点拨】

(1)神:

一天变化七十二次、揉黄泥造人、挥洒泥浆造人……具有“神”的非凡能力和神奇方法。

(2)人:

寂寞孤独、自豪欣慰、忙碌疲倦……勤劳、慈祥、聪明、活泼、情感丰富。

具有“人”的心理、情感、活动。

2.跳读课文,画出文中表现对人类诞生的喜悦心情的句子,讨论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交流点拨】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充溢在整篇文章中,这也是本课体现合理丰富想象力的地方。

课文中有关语句,一是女娲在造出人之后,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这生命是她一手创造出来的,她的笑,体现了对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感。

二是这种喜悦感,还体现在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如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等。

而学生对这种喜悦感的感受则可引导学生扣住“喜”来谈,如有了人类,大自然才有了生气,蓬勃起来;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寂寞、孤独;有了人类,世间也就有了温馨,有了爱,更重要的是,有了创造……也可以从另外角度引导学生感受,如人类生命的可贵,人类生命与自然的关系,要珍爱生命等。

四、板书设计女娲造人袁珂丰富的想象——造人的具体过程巧妙的构思——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人性化描写——人造出来后欢欣喜悦五、拓展延伸你还知道哪些神话版的“人类的起源”呢?

【交流】生甲:

彝族史诗《阿细的先基》中描述阿热和阿味两位大神造人时说:

“称八钱白泥,称九钱黄泥,白泥做女人,黄泥做男人……”然后向泥人吹了一口气,泥人就活了。

罗马神话中以泥土和泉水捏出人类的是普罗米修斯,他还从各种动物中摄取善和恶,放在人的胸腔里。

生乙:

日耳曼神话认为人类是植物变的,它说天神欧丁有一天和其他的神在海边散步,看到沙洲上长了两棵树,其中一棵姿态雄伟,另一棵姿态优美,于是下令把两棵树砍下,分别造成男人和女人。

生丙:

人类是由动物变的神话也相当常见。

在澳洲神话中说人是蜥蜴变的;美洲神话则说人是山犬、海狸、猿猴等变的;希腊神话也说某族人是天鹅变的,某族人是牛变的。

生丁:

埃及人认为全能的神“努”创造了天地的一切,他呼唤“苏比”,就有了风;呼唤“泰富那”,就有了雨;呼唤“哈比”,尼罗河就流过埃及……他一次次呼唤,万物一件件出现,最后,他说出“男人和女人”,转眼间,埃及就住满许多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