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新高考历史大题满分答题要诀评述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04742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7.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新高考历史大题满分答题要诀评述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山东省新高考历史大题满分答题要诀评述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山东省新高考历史大题满分答题要诀评述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山东省新高考历史大题满分答题要诀评述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山东省新高考历史大题满分答题要诀评述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新高考历史大题满分答题要诀评述类.docx

《山东省新高考历史大题满分答题要诀评述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新高考历史大题满分答题要诀评述类.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新高考历史大题满分答题要诀评述类.docx

山东省新高考历史大题满分答题要诀评述类

专题04评述类

【例解】

1.(2019·山东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1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申报月刊》“中国现代化问题”讨论

1933年,《申报月刊》发起了“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讨论。

讨论范围集中于生产和经济方面,并将问题析分为两项:

(1)中国现代化的困难和障碍;

(2)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方式。

《申报月刊》第二卷第七号出版了“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并对发起讨论的原因进行了说明。

《编辑之言》指出:

“‘中国现代化’这个问题,与其说它是一个新问题,无(毋)宁说它是一个八九十年来的宿题。

……须知今后中国,若于生产方面,再不赶快顺着‘现代化’的方向进展……我们整个的民族,将难逃渐归淘汰,万劫不复的厄运。

讨论共收到10篇短文和16篇专论。

其中,明确主张采取社会主义方式的有9篇,将社会主义作为现代化终极目标的1篇,主张非资本主义的3篇,主张计划经济的1篇,主张兼采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的1篇,主张受节制的资本主义的1篇,明确主张个人主义方式的1篇,未回答采取社会主义抑或资本主义,只是提出具体主张的8篇。

——据《申报月刊》第二卷第七号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申报月刊》‘中国现代化问题’讨论”进行评述。

(12分)(要求:

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解题步骤★

步骤一看问题:

审清题目具体要求,有针对性的解答。

【解读题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申报月刊》‘中国现代化问题’讨论”进行评述。

评述包括简述和评价二部分,简述主要从背景分析入手: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现代化历程及境况;20世纪三十年代国内背景,包括民族危机严重,国内经济落后等;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际背景,包括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简述之后进行评价就可。

步骤二读材料:

【解读材料】

(1)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在1933年,《申报月刊》对“中国现代化问题”展开了深刻讨论;其所讨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两项:

第一,中国现代化的困难和障碍;第二,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方式;据此我们可以把论题概括以下题目,→如“中国现代化的方式和困难”、“中国现代化的紧迫性”、“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现代化”、“实行有节制的资本主义发展现代化”等等;

(2)在进行具体评述时,我们要结合材料中所涉及的时间点——1933年,即20世纪30年代;在论述中国现代化的困难时,第一,我们要对“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所遭受列强的欺凌以导致中国经济发展极度缓慢”进行适度阐释,第二,我们要结合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内的政治、经济进行适当阐释,即在政治方面,随着日本侵华的步步紧逼,中国所面临的民族危机逐渐加深,而国民党却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把主要力量用于围剿工农红军;在经济方面,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此时期有所发展,但是其力量相对西方而言,极其弱小;第三,就国际环境而言,在1929年到1933年间,西方爆发了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世界经济一片萧条,为摆脱危机,西方世界各国纷纷采取“以邻为壑”政策,世界潜伏着战争的危险;除此之外,苏联从1928年起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实行高度集中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实力迅速增长。

(3)根据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所以在《申报月刊》所收到的“10篇短文和16篇专论”中,出现了很多种方法和途径,如“主张采取社会主义方式”、“将社会主义作为现代化终极目标”、“主张非资本主义”、“主张计划经济”、“主张兼采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主张受节制的资本主义”等等。

在评述的结尾之处,我们要做一小结,语言要简练,其目的在于照应论题,以使评述结构完整。

步骤三写答案:

写答案:

要求段落化、要点化但不主张序号化

在组织答案时要分三段:

第一段观点部分,字数要求20-30字;第二段:

史论结合论证部分,字数要求120-150字;第三段总结部分,字数要求20-30字;因此总字数为180--200字区间。

第一段:

观点部分。

第二段:

史论结合论证部分。

第三段:

评论部分。

用理论来论证这个观点或写总结性语言。

这个结论一定要结合这道题目的内容写出,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和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史观以及历史发展的趋势等来论证。

不能简单重复总观点,必须作内涵表述,上升到规律、本质、实质、正确做法。

要呼应开头,但在语言上不能与开头重复,最好能对观点进行总结和升华。

格式规范,不能以问答题的答题格式来作答,语言不能条文化、序号化,不要写类似于“观点”、“论证”、“结尾”这样的提示语,每段开头不要顶格,要空两格。

【整理答案】

观点:

层次二:

观点明确、合理(2分)。

层次一:

观点较为明确、合理(1分)。

阐释:

评述应结合史实,主要包括以下角度:

①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现代化历程及境况(2分);

②20世纪三十年代国内背景,包括民族危机严重,国内经济落后等(3分);

③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际背景,包括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资本主义经济危机(3分)。

(若从其他角度论述,合理即可得2分)

表述:

层次三:

表述成文,论证充分,思路清晰,逻辑严密(2分)。

层次二:

能表述成文,论证较充分,思路较清晰(1分)。

层次一:

仅罗列要点,思路不清(0分)。

【模拟训练】

1.(2020·山东淄博一模·16)(10分)富国与富民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关注的焦点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孔子)

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商鞅)

材料二国用不足,由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

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王安石)

善理财之人,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

天地所生货财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

仓库盈实,百姓富给,斯为善治财矣。

(司马光)

(1)指出材料一中两人对“富国与富民”的不同看法,并说明他们目的上的相同之处。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富国与富民的角度评述王安石的理财新法。

(6分)

2.(2020·山东济南二模·17)(14分)“春秋决狱”是中国古代法制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即在案件审判中,碰到有关伦常而无明确法律规定,或有法律规定却与伦常有悖时,根据儒家经典《春秋》所载有关事例及其体现的道德原则作为断案的根据。

《春秋》是孔子修订的一部鲁国编年史,其经义既体现了维护“三纲”的要求,又符合国家认可的法律意识,因而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肯定和倡导,从汉武帝时起,春秋决狱就成为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断案形式。

虽然汉朝的法律承袭秦制,而其法律指导思想却与法家的重刑主义色彩背道而驰。

“亲亲得相首匿”又称“亲亲相隐、亲属相容隐”,是春秋决狱中的一项基本原则,这一司法原则入律是汉律的首创,直到民国时期的法律中仍有体现。

——摘编自郭宏《论汉代春秋决狱及其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汉代的“春秋决狱”进行评述。

(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14分)

3.(2020·山东威海一模·32)(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43年前后新旧税率比较

注:

1.实征(税)包括正税及其他附加税;

2.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

海关税则》规定:

凡系进口、出口货物,均按新定则例,五口一律纳税,此外各项规费丝毫不能加增。

——摘编自陈争平《不平等条约下近代关税制度的形成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843年前后新旧税率比较”进行评述。

(l2分)(要求:

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4.(2020·山东烟台一模·17)(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历代备边,多在西北……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糜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功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外患之乘,变幻如此,而我犹欲以成法制之,譬如医者疗疾不同何症,概投之以古方,诚未见其效也。

——李鸿章1874年《筹议海防折》

材料二在海防问题上,郑观应认为“枪炮器械宜精也,不精则彼利我钝;轮船、火车、电报宜兴也,不兴则彼速而我迟”。

“徒以分省设防画疆而守,遇有事变拨调他省师舰以为接济,而号令不齐,医械不一。

平日既无统属之分,临进难收臂指之效”。

他还认为中国建立的海军的目的在于“卫商民,收防海之实用”,“张国威,护华商”。

而发展工商业又为建立海防提供了物质保证,他说:

“非富不能图强,非强不能保富,富与强实相维系也”。

——摘编自《中国近代海防思想史论》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李鸿章认为鸦片战争后中国“外患”呈现出哪些新变化?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郑观应的海防主张。

(7分)

5.(2020·山东济宁一模·17)(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申报》和《东方杂志》分别是清末中国最有影响的报纸和杂志。

两种媒体在20世纪初大量刊登关于“十八世纪”的报道和争鸣。

“十八世纪”的应用范围始终与世界历史发展相联系,而中国并未与这一词汇发生直接关联。

以下表格是《申报》与《东方杂志》在1905至1911年间对“十八世纪”的具体刊载情形。

表3

年份

《申报》刊载情况

《东方杂志》刊载情况

 

篇数

所属栏目类别

篇数

所属栏目类别

1901

1

历史

 

1904

 

13

军事、历史

1905

60

政治、法律、经济、社会、外交

17

政治、法律、经济

1906

2

历史

7

经济、法律、宗教

1907

6

政治、经济、法律

1

经济

1908

3

政治、外交、经济

3

政治、经济

1909

5

社会、历史、经济、教育

2

科学、经济

1910

7

法律、经济、军事、教育

5

科学、政治、经济、宗教、教育

1911

8

历史、政治、经济、法律

10

科学、政治、经济、艺术

——据牛贯杰《清末媒体对“十八世纪”的塑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晚清中国媒体对“十八世纪”的“塑造”。

(要求:

表述成文,逻辑清晰,史实运用准确,观点明确。

)(13分)

6.(2020·山东滨州二模·19)(12分)建国初《人民日报》担负起了宣传社会义劳动观的使命。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50年5月1日发表了刘少奇的讲话作为社论,“我们必须给劳动者、特别是那些在劳动事业中有重大发明和创造的劳动的英雄们和发明家们以应得的光荣……这就是我们的新道德的标准之一。

”从国家层面肯定了劳动人民和劳动价值,树立劳动最光荣的理念。

1951年10月4日发表了《对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展开斗争》,1952年5月1日发表了《迎接劳动人民的世纪》等等。

从统计来看,仅题目中含有劳动一词的报道1950年有327篇,1951年有255篇,1953年有253篇,1954年有269篇,1955年209篇。

这些报道涉及劳动英雄、普通工农劳动者、学生、军人、工商业家、娱乐界,不仅有国家领导人对劳动的肯定,也有通过科学展览对劳动的历史追溯,还有新中国各行各业火热劳动场面的新闻特写,展现了他们积极劳动建设社会主义的风貌。

——据《人民日报》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人民日报》对社会主义劳动观的宣传”。

(12分)(要求:

表述成文,逻辑清晰,史实运用准确,观点明确。

7.(2020·山东淄博一模·1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东方杂志》“新年的梦想”征文活动

1932年11月,《东方杂志》发起“于1933年新年大家做一回好梦”的征文活动。

旨在征求两个问题的答案:

第一,先生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

第二,先生个人生活中有什么梦想?

主编胡愈之在征稿信中说:

“在这昏黑的年头,莫说东北三千万人民,在帝国主义的枪刺下活受罪,便是我们的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也都沦陷在苦海之中。

……我们诅咒今日,我们却还有明日。

假如白天的现实生活是紧张而闷气的,在这漫长的冬夜里,我们至少还可以做一二个甜蜜的舒适的梦。

梦是我们所有的神圣权利啊!

征“梦”活动反响热烈,截止到1932年12月5日,《东方杂志》共收到回函160余封。

1933年元旦,《东方杂志》第30卷第1号推出“新年的梦想”专栏,发表了老舍、郑振铎、柳亚子、邹韬奋、巴金、林语堂等142人的答函。

这些大大小小的梦大致分为九类:

倾向于国泰民安的个人梦(106人)、民族复兴梦(40多人)、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30多人)、教育梦(40多人)、开明专制梦(少数几人)、自由平等梦、民主法治梦、噩梦、其他梦。

——据黄苏宜《1933年<东方杂志>“新年的梦想”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东方杂志》‘新年的梦想’征文活动”进行评述。

(12分)(要求:

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8.(2020·山东临沂一模·18)(12分)近代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如“夷”,即未开化的野人,必须向中国臣服。

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夷”的称呼,如“英夷”“法夷”等。

推而广之,凡是和外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

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

材料二表4反映了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在对外交往中,“天朝”和“中国”词语的使用频率变化。

表4

年代

“天朝”使用频率

“中国”使用频率

道光最初10年

50余次

不满10次

道光十六年(1836年)四月至十七年四月

6次

5次

道光十八年一月至五月

6次

14次

咸丰

《筹办夷务始末》前五卷约5次

逐渐取代天朝

光绪

几乎不用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政府在对外交往中内外称呼词语的变化进行评述。

(要求:

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9.(2020·山东济宁高三上学期质检·18)(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过去造成义和团的原因,第一是道教。

……第二原因,就是佛教。

……第三原因,就是孔教。

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中国戏,乃是造成义和拳的第四种原因。

……最近第五原因,乃是那仇视新学妄自尊大之守旧党。

……他们眼里,以各国夷人不懂得中国圣贤的纲常礼教,都是禽善,至于附和而且主张效法那禽兽的中国人,不更可杀吗?

……到了庚子年,有了保存国粹三教合一的义和拳出来,要杀尽禽善,他这班理学名臣,自然十分痛快,以为是根本解决了。

……现在制造义和团的原因,较庚子以前,并未丝毫减少……我国民要想除去现在及将来国耻的纪念碑,必须要叫义和拳不再发生;要想义和拳不再发生,非将制造义和拳的种种原因完全洗灭不可。

——陈独秀(克林德碑》(1918年)

材料二义和团,在中国现代史上是一重要事件,其重要不减于辛亥革命,然而一般人不但忽略了他的重要,并且对他怀着两个错误的观念:

第一个错误的观念:

憎恶义和团是野蛮的排外。

……第二个错误观念:

以为义和团事件是少数人之罪恶,列强不应因少数人之故惩罚全中国人民以巨额负担。

……义和团的野蛮,义和团的顽旧与迷信,义和团时的恐怖空气,我都亲身经验过;我读八十年来中国的外交史、商业史,我终于不能否认义和团事件是中国民族革命史上悲壮的序幕。

——陈独秀《我们对于义和团两个错误的观念)(1924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个新的恰当的时间尺度,对比陈独秀关于义和团运动的态度并进行评述。

(要求:

时间尺度明确,观点鲜明,逻辑严密。

)(13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

(1)看法:

孔子认为富民是富国的基础,商鞅主张富国须弱民。

(2分)相同之处:

为君主治国提供建议。

(2分)

(2)评述:

王安石的理财新法包括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市易法等。

(2分,答出其中两项即可)理财新法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富国的目的。

但部分措施背离了民不加赋的本意,增加了民众的负担,是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4分)

【解析】

(1)第一小问不同,据材料一“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可知孔子认为富民是富国的基础,据材料一“有道之国,务在弱民”可知商鞅认为富国必须弱民。

第二小问相同,据所学可知,孔子与商鞅都希望君主采纳自己的主张,都为君主治国理政提供建议。

(2)根据所学知识,首先列举王安石的理财新法,如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市易法等。

据材料二“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并结合所学可知理财新法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富国的目的;据材料二“天地所生货财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并结合所学可知新政部分措施背离了民不加赋的本意,增加了民众的负担,是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2.【答案】水平三:

能够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三个层次进行评述。

表述成文,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相关论述充分合理。

(10-14分)

层次一:

说明“春秋决狱”产生的历史背景。

若从汲取秦朝实行暴政、严刑峻法导致速亡的教训;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春秋决狱创造条件;完善法律体系、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等角度进行阐释历史背景,表述合理可得4分。

(每答出其中七个角度得2分,共4分)

层次二:

说明“春秋决狱”的特点:

若从以礼入法,礼法合一的法制思想;将儒家经典法典化的实际操作;注重人伦纲常的司法原则等角度阐释其法律实践的特点,表述合理可得4分。

(每答出其中一个角度得2分,共4分)

层次三:

说明“春秋决狱”产生的历史影响。

若能从推动了汉代法律体系的完善,对后世封建王朝产生深远影响;强化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起到一定社会教化作用;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封建统治;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等角度阐释其历史意义即可得4分;若能继续从法律解释主观化,影响法律的公正性;过分重视伦理道德的作用,影响法治精神的彰显等角度阐释其历史局限,表述合理、辩证全面可得6分。

(积极方面每答出其中一个角度得2分,共4分;消极层面从任一角度作答即得2分,共6分)

水平二:

能够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多个层次进行评述。

观点较为明确,史实运用较为准确,相关论述较为充分合理。

(5—9分)

水平一:

能够根据材料信息或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述。

阐述相关史实基本准确,论述较为合理。

(1—4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汉代“春秋决狱”的认识。

首先,阅读材料,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提炼出明确的观点。

如根据“‘亲亲得相首匿’又称‘亲亲相隐、亲属相容隐’,是春秋决狱中的一项基本原则,这一司法原则入律是汉律的首创,直到民国时期的法律中仍有体现”,可以提炼出观点“汉代的‘春秋决狱’中国社会影响深远”。

其次,根据自己提炼的观点,结合相关所学知识,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析,注意表述成文、逻辑清晰,论据充分。

如观点“汉代的‘春秋决狱’中国社会影响深远”,可以从积极性和局限性两方面入手。

积极性包括对汉朝以及历代封建王朝法律、儒家思想与社会教化、封建统治的作用,如推动了汉代法律体系的完善,对后世封建王朝产生深远影响;强化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起到一定社会教化作用;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封建统治等;也可以提出对当前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等角度阐释。

局限性可以结合材料“根据儒家经典《春秋》所载有关事例及其体现的道德原则作为断案的根据”“亲亲相隐、亲属相容隐”的原则,提出“春秋决狱”从法律解释主观化,影响法律的公正性;过分重视伦理道德的作用,影响法治精神的彰显等历史局限。

最后,根据提炼的观点,结合上述多个角度的论述作出总结。

3.【答案】观点:

鸦片战争后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2分)

评述:

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出口商品关税税率均大幅度下降(或均呈下降趋势),其中进口关税下降幅度更大。

(2分)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竭力在世界各地拓展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为了打开中国大门,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及其附属条约。

条约中的协定关税、降低税率等规定导致中国关税主权遭到破坏。

(3分)中国关税主权的丧失便利了英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3分)

近代中国关税主权在帝国主义武力胁迫下开始丧失,资本主义国家用各种不平等条约强制清政府制定协定税则,这种片面的协定税则是近代中国低关税局面形成的最直接原因。

(2分)

【解析】从材料数据可以看出,1843年以后中国的进出口税率都有所下降,进口关税下降幅度更大,结合所学鸦片战争的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鸦片战争后,我国的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因此可以提出观点为:

鸦片战争后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再结合材料以及所学鸦片战争的知识的进行评述,评述时可以从关税自主权丧失的原因、经过以及影响等方面展开。

4.【答案】

(1)新变化:

西方列强主要由海路入侵中国,东南海疆危机严重;列强侵华由一国到多国,相互勾结;侵华列强凭借先进工业文明,装备精良,实力强大。

(6分)

(2)主张:

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统一军事指挥权、建立海防与发展工商业结合;(3分)评价:

有利于中国海防的近代化;反映了先进中国人富国强兵的愿望和要求,顺应了时代潮流,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

(4分)

【解析】

(1)根据材料一“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糜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可得西方列强主要由海路入侵中国,东南海疆危机严重;列强侵华由一国到多国,相互勾结;根据材料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功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可得侵华列强凭借先进工业文明,装备精良,实力强大。

(2)第一小问主张,根据材料二“枪炮器械宜精也,不精则彼利我钝;轮船、火车、电报宜兴也,不兴则彼速而我迟”可得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根据材料二“徒以分省设防画疆而守,遇有事变拨调他省师舰以为接济,而号令不齐,医械不一。

平日既无统属之分,临进难收臂指之效”可得统一军事指挥权;根据材料二“非富不能图强,非强不能保富,富与强实相维系也”可得建立海防与发展工商业结合。

第二小问评价,根据材料二“他还认为中国建立的海军的目的在于‘卫商民,收防海之实用’,‘张国威,护华商’”可得有利于中国海防的近代化;根据材料二“非富不能图强,非强不能保富,富与强实相维系也”可得反映了先进中国人富国强兵的愿望和要求,顺应了时代潮流,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

5.【答案】水平三:

能够结合材料信息从三个层次进行评述。

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实运用准确,史论结合,相关解释充分合理。

(13分)

层次1:

说明晚清中国媒体为何注重塑造“十八世纪”。

若从民族危机加深;向西方学习的深化;先进中国人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等角度阐释时代背景,表述合理可得4分。

层次2:

说明晚清中国媒体塑造“十八世纪”的主要特点。

若从年份相对集中(1905年、1911年刊载数量相对较多,反映其深受中国社会变动影响);涉及面较广;媒体发挥重要作用等角度阐释刊载特点,表述合理可得5分。

层次3:

说明晚清中国媒体塑造“十八世纪”产生的历史影响。

若从促进开启民智、启迪新知;推动近代化(如促进西学传播、为辛亥革命提供有利条件等);促进报刊业发展等角度阐释历史影响,表述合理可得4分。

水平二:

能够结合材料信息从多个层次进行评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