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03863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89 大小:110.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docx(8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童趣》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反复朗读课文,培养语感(能读准节奏、停顿),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3、把握文言词语解释的最常见方法,积累一点文言词汇。

4、唤起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

【学习重点】

1、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反复朗读课文,培养语感(能读准节奏、停顿),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3、把握文言词语解释的最常见方法,积累一点文言词汇。

【学习难点】

1、反复朗读课文,培养语感(能读准节奏、停顿),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2、唤起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沈复,字三白,清代元和(今江苏省苏州市)人。

生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卒年不详。

善画能文,至今未发现有关她生平的文字记载。

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

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妻死后,他去四川出任幕僚。

晚年学道,直到老死。

《浮生六记》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

不过前四卷,记叙家居及游历生活,文笔细腻,不做粉饰,名莹纯净,感情真挚,堪称中国文学中颇具新鲜意味的创作。

2、相关背景

   嘉庆十三年(1808年)五月间,沈复随翰林院编修齐鲲出使琉球,参加册封琉球国王的盛典,十月间归国。

在此期间,写作了《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自传体的散文。

原有六记:

《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今存前四记。

作者以纯朴的文笔,记叙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愉处与愁苦处两相对照,真切动人。

书中描述了他和妻子陈芸志趣投合,伉俪情深,愿意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

作者继宋代李清照《金石录后续》及明代归有光《项脊轩志》之后,在《浮生六记》中以较长的篇幅记述了夫妇间的家庭生活,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实属稀见。

书中对山水园林、饮食起居均有独到的评述。

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

3、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1)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

文言文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也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二者同源而异流,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同为主,不同为次,所以不难学,我们要有学好的信心。

(2)学文言是为了继承祖国的文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的许多事情;文言文中的许多词汇、语汇依然保存在现代汉语中,学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

(3)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

培养语感方法有“三要”:

一要熟读背诵课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要自己用心领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要主动积累词汇、语汇,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这三条密切相关,缺一不可。

【自主学习】

1、下列加点中,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童稚(zhì)       藐小(miǎo)       拟作(nǐ)

B、项为之强(jiāng)   唳(lì )         怡然(yí)

C、土砾(lì)       壑(hè)         癞虾蟆(mó)

D、庞然大物(páng)   鞭(biān)         素帐(zhàng)

2、下列句子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故时有物外之趣   B、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C、花台小草丛杂处   D、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3、对“定神细视,以从草为林”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聚精会神地认真观察,把草丛看做树林。

B、细细地观察,一以为从草是树林。

C、视看它,认为杂草丛生像树林一样。

D、静下心来细看,好像是杂乱的草丛中长出了森林。

4、 下面对文中加点的虚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相当于“的”)

B、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两“之”都为代词,且指代对象相同)

C、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介词,当“被”讲)

D、以从草为林(动词,当作,看待)

5、照下面的朗读示例,大声朗读课文三遍以上,要求读准句子的节奏、停顿。

示例:

能/张目·对日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之/冲烟/而飞鸣           作/青云·白鹤/观

     (说明:

“/”表示明显的停顿,“·”表示极短的停顿)

6、文言词语的解释,最常见的方法是添字组词法和换用同义词替代法,如:

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昂(抬)首(头)观之。

请按此方法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①项(     )为之强         ②作(      )青云白鹤观(      )

③果(     )如鹤唳云端     ④以丛草为(      )林(      )

⑤为(     )之怡然称快     ⑥兴(      )正浓

⑦方(     )出神           ⑧驱(      )别院

7、尝试着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把你不清楚词义的词语、不理解句意的句子都写在下面。

 

 

 

【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读准节奏、停顿,粗知文章大意。

(范读、领读、自由读、分组读、齐读)

正音:

(1)项为(       )之强   

(2)鹤唳(       )云端    

     (3)怡(      )然称快     (4)凹者为(      )壑(      )

     (5)土砾(       )凸者   (6)二虫尽为(      )所吞

2、疏通文意,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逐段疏通,学生提问不理解的词语义,学生解答,师帮助,生在书上或讲学稿上做好记录,以便积累。

3、

(1)你能梳理出文章的结构吗?

试用简洁的话表述。

 

 

 

(2)文章主要叙述了哪两件事?

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能统摄这两件事的词语(主旨)是什么?

 

4、为什么说这两件事都有“物外之趣”(或者说,作者是如何获得“物外之趣”的)?

你认为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沈复从小即有如此闲情,以至后来成为文学家,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5、文中写了儿时哪几件“物外之趣”?

这些趣事说明了什么?

 

 

 

【精读精练】

1、用“/”标出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处。

(1)果如鹤唳云端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4)徐喷以烟

2、蚊声本来细小,可文中为什么写成“夏蚊如雷”?

 

3、 用两个四字短语概括第2段描绘的两幅图画。

 

 

4、第3段中哪一句与开头的“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相呼应?

 

5、第3、4自然段中作者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这种“物怎么得来的?

 

 

【拓展提升】

1、平常的事物或景象,经过想象和联想,往往会变得美丽而奇特,从而获得超出这一事物或景象本身的乐趣。

你小时候有过这样的体验或经历吗?

请用简洁的话叙述出来。

 

 

 

2、课文最后一段的记趣极富有情节变化。

你看,二虫相斗,虾蟆吞虫,鞭驱虾蟆,尽皆历历在目。

请以上面三个短语做小标题,将此段的内容进行具体、细致的扩写。

 

 

3、在你的童年生活中,一定也有过许多的“物外之趣”,诸如“过家家”、“骑竹马”、“看蚂蚁搬家”……请你发挥联想和想像,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写一些自己的“童年趣事”。

 

【美文欣赏】

购买上帝的男孩

一个小男孩捏着1美元硬币,沿街一家一家商店地询问:

“请问您这儿有上帝卖吗?

”店主要么说没有,要么嫌他在捣乱,不由分说就把他撵出了店门。

天快黑时,第二十九家商店的店主热情的接待了男孩。

老板是个六是多岁的老头,满头银发,慈眉善目。

他笑眯眯地问男孩:

“告诉我,孩子,你买上帝干吗?

”男孩流着泪告诉老头,他叫邦迪,父母很早就去世了,他是被叔叔帕特鲁普抚养大的。

叔叔是个建筑工人,前不久从脚手架上摔了下来,至今昏迷不醒。

医生说,只有上帝才能救他。

邦迪想,上帝一定是种非常奇妙的东西,我把上帝买回来,让叔叔吃了,伤就会好。

老头眼圈也湿润了,问:

“你有多少钱?

”“1美元。

”“孩子,眼下上帝的价格正好是1美元。

”老头接过硬币,从货架上拿了瓶“上帝之吻”牌饮料说:

“拿去吧,孩子,你叔叔了喝了这瓶‘上帝’,就没事了。

邦迪喜出望外,将饮料抱在怀里,兴冲冲地回到了医院。

一进病房,他就开心地叫嚷道:

“叔叔,我把上帝买回来了,你很快就会好起来!

几天后,一个由世界上顶尖医学专家组成的医疗小组来到医院,对帕特鲁普进行会诊。

他们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医疗技术,终于治好了帕特鲁普的伤。

帕特鲁普出院时,看到医疗费账单上那个天文数字,差点吓昏过去。

可院方告诉他,有个老头帮他把钱付清了。

那老头是个亿万富翁,从一家跨国公司董事长的位置上退下来后,隐居在本市,开了家杂货店打发时光。

那个医疗小组就是老头花重金聘来的。

帕特鲁普激动不已,他立即和邦迪去感谢老头。

可老头已经把杂货店卖掉,出国旅游去了。

后来,帕特鲁普接到一封信,是那老头写来的,信中说:

年轻人,您能有邦迪这个侄儿实在是太幸运了。

为了救您,他拿1美元到处购买上帝……感谢上帝,是他挽救了您的生命但您一定要永远记住,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

[教学后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课《理想》导学案

教师寄语:

一个人若是没有确定航行的目标,任何风向对他都不是顺风。

——(法)蒙田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倔强、寂寥、诅咒、碌碌终生、可望不可即、绝处逢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炼、优美,理解诗歌的主旨。

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追求美好人生,树立崇高而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奋斗。

学习重难点:

朗读训练。

理解诗歌的主旨,赏析诗歌的语言。

【自学引导】

一、走近作者

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

1931年11月11日生于四川省金堂县。

1948年在成都读中学时开始写作,曾任《星星》诗刊编辑。

二、基础知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寂寥()扒窃()玷污()诅咒()洗濯()

缀连()莹莹()船舶()蜕()倔强()

2、解释下列词语

浪子回头:

碌碌终生:

绝处逢生:

可望不可即: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这首诗,理解每小节的含义,写在下面。

2、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3、再读这首诗,分析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

【合作探究】

1、第6节中怎样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的含义?

2、为什么说“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

为什么“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

寂寥里怎么有欢笑?

欢笑里怎么又有酸辛?

“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

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3、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

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

为什么?

4、第12节“理想开花”两句比喻什么?

结尾为什么不照应“照亮夜行的路”,而说“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四、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文后问题。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个浪都打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_________________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望着海洋

1、这首诗最恰当的题目是()

A.海浪B.海岸C.礁石D.坚强者

2、诗中的空缺处应填入的一项是()

A.风掠过B.水蚀过C.刀砍过D.雕刻过

3、对诗中“它”的形象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孤独者的形象B.一个生活苦难者的形"象

C.一个坚强革命者的形象D.中华民族的形象

4、这首诗赞美的精神是()

A.敢于劈波斩浪的进取精神

B.威武不屈,立场坚定,不可屈服的精神

C.不畏强暴,与命运抗争的精神

D.不经磨砾不能成名的启示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七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教师寄语:

一心为了他人的事业才是神圣的;“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学习目标:

1.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2.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3.反复朗读课文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4.学习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

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自学引导】

一、每课一得

 

二、自学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堕落()点缀()苦熬()贪婪()牙龈()雏形()丰硕()累累()沉甸甸()玲珑剔透()  

2.解释下列词语  

贪婪:

  

堕落:

  

雏形:

  

丰硕:

  

繁弦急管:

  

红灯绿酒:

  

玲珑剔透:

  

回味无穷:

  

三、整体感知

《行道树》

1.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

运用了什么写法?

 

2.行道树是什么样的形象?

在我们的生活中象征什么样的人?

 

《第一次真好》

1.“第一次真好”,那么第一次好在哪里?

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好”的含义。

   

2.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合作探究】

《行道树》

1.你认为那些语言描写最生动,最能突出行道树的形象?

试分析说明。

 

2.《行道树》首尾两段前后照应,但在语序和用词上又稍有不同,为什么?

《第一次真好》

1、《第一次真好》中为什么说结实累累的柚子树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2.短文末句说:

“愿你珍重第一次”的含义是什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八课《人生寓言》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寓言,了解寓言的基本知识。

2、理解寓意。

3、正确把握对人生的态度、对待人生的际遇。

学习重点:

理解《白兔和月亮》、《落难王子》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自学引导】

一、每课一得

寓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一般结构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充满智慧、哲理的。

西方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的寓言故事有不少保存在《庄子》、《韩非子》等作品中。

二、走近作者

周国平,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博士、研究员,其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主要作品有《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等。

三、自学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慷慨()禀告()厄运()

嬉戏()落难()

2、理解下列词语

慷慨:

风韵:

得失之患:

厄运:

【合作探究】

《白兔和月亮》

1、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第一、四段对白兔的心情用了对比的方法进行描写,请从这两段中,找出四个构成鲜明对比的四字词语。

说说兔子的心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寓意。

 

《落难的王子》

1、文中“天哪,太可怕了!

这事落到我头上,我可受不了!

”两句和“天哪,太可怕了……”分别出自哪几个人之口,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2、王子的性格发生了什么变化?

他为什么能够顽强地面对厄运?

 

3、请在文中划出本文的主旨句,概括寓意。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九课《我的信念》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居里夫人的信念、人格美以及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2.学习本文语言的质朴美。

【学习重难点】

1.梳理文章思路,理清全文结构。

2.通过分析重点语句,品味语言的质朴美。

【自学引导】

一、玛丽·居里简介

居里夫人(1867—1934)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

原籍波兰,原名玛丽亚·斯可罗多夫斯卡。

巴黎大学理学博士。

1895年与皮埃尔·居里结婚。

他们共同就贝可勒尔在当时首先发现的放射性现象进行研究,先后发现钋和镭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

1906年,居里逝世后,她继续研究放射性,获得成就,并著有《放射性通论》《放射性物质的研究》等,推动了原子核科学的发展。

因对放射性现象的研究工作,和居里、贝可勒尔共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奖,后又获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

她是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是法国科学院第一位女院士,同时还被其他15个国家聘为科学院院士。

她共接受过7个国家24次奖金和奖章,担任了25个国家的104个荣誉职位。

居里夫人不贪图钱财和享受,只是为了科学的发展而奉献自己。

1934年7月4日,因劳累,并长期与镭接触,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与世长辞了,但她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二、字词积累(借助注释和词典,读一读,写一写。

1.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问心无愧()渲染()闲暇()奢望()

蹂躏()呵责()猝然()眺望()

2.解释下列词语。

问心无愧:

专心致志:

蹂躏:

致力:

逆来顺受:

呵责:

盛名:

迷醉:

【自主学习】

自由朗读,品味本文语言的质朴、真诚。

【合作探究】

1、默读,搜集、筛选信息:

试着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思想理念(宗旨):

环境需求(环境):

工作态度(工作):

                

 2、大声朗读,体会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了解她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

(1)本来是“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作者却把它当成是“美好快乐的记忆”,这说明了什么?

 

(2)“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

”就常人看来,科学研究应该是艰深的、枯燥的,作者却不这样看。

想想这是为什么?

 

3、品味语言,高声诵读这些信念,说说最让你受感动的是哪一条?

【检测反馈】————试试吧,你一定能行!

1.阅读第四自然段。

1用原文回答,居里夫人追求的是怎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②从这段的叙述中可看出居里夫人怎样的人格?

用四个字来概括。

【拓展延伸】

读了《我的信念》一文后,你认为人的美包涵哪些内在品质?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十课《论语十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勤学好问、永不满足的学习态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学习重、难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预习提纲】

1.文学常识。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2.字词。

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不亦说()乎三省()吾身传()不习乎

诲女()知之乎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4.试翻译下面的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试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三个方面归纳文章中的句子。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个人修养:

【合作展示】

1.学生试作批注,概括、归类每则内容大意。

2.积累格言警句和成语。

运用“__________与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有关”句式说话。

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习惯有关,“人不知而不愠”与个人修养有关。

3.完成分类式学习笔记如下:

(1)成语类:

 

(2)格言警句类:

①谈学习态度的:

②谈学习方法的:

③谈修身做人的:

4.思考下面的问题。

(1)“学而”章

此章为儒家压卷经典《论语》开宗明义第一段。

三个“不亦……乎”的反问复迭,尽得一唱三叹之妙。

那么“君子”指的是什么人?

一个人在别人不了解他的情况下总是怨天尤人,这样的人配称为君子吗?

联系孔子经历,从中感受到孔子怎样的人格呢?

 

(2)“温故”章

有些老师知道世上许多事情,讲起来娓娓动听,这样的老师能说是好老师吗?

结合孔子的思想谈谈。

 

(3)“诲女”章

《论语》中这段话非常简练,也没有交代说话的背景,而《荀子》书里记子路盛服见孔子的谈话背景,就详细得多,书中说子路穿戴得整整齐齐去见孔子。

脸上还露出得意洋洋的神情,经孔子批评后,他挽上了便服,但神情依旧。

从这个背景看,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什么?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看法,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该怎样看待。

 

(5)“岁寒”章

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

 

【检测反馈】

⑴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⑵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不习乎?

”(《学而》)

⑶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⑷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⑸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⑹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⑺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⑻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⑼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⑽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1.“而”的用法有:

表并列、表转折、表承接,请解释下列句子中“而”的意思:

(6分)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⑶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⑷温故而知新()

⑸学而不思则罔()

⑹择其善者而从之()

2.《论语》十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

(3分)

3.第一则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    、    、  (3分)

4.曾子经常反思的一些事是什么?

(5分)

 

5.“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

该如何理解?

(5分)

 

6.课文中强调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起来的一则是。

(4分)

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一则是为了告诫弟子。

(4分)

8.孔子曾说过:

“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

这里有借鉴的意思)。

”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

(4分)

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社会现象。

 

10.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⑴人不知而不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