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金属总结.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02465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4.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金属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非金属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非金属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非金属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非金属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非金属总结.docx

《非金属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金属总结.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非金属总结.docx

非金属总结

21(15分)某学习小组对硫代硫酸钠的相关性质进行探究。

Ⅰ通过硫代硫酸钠与硫酸反应的有关实验,研究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实验过程数据记录如下。

实验序号

反应温度/℃

参加反应的物质

Na2S2O3

H2SO4

H2O

V/ml

c/(mol·L-1)

V/ml

c/(mol·L-1)

V/ml

A

40

5

0.1

10

0.1

5

B

20

5

0.1

10

0.1

5

C

20

5

0.1

5

0.1

10

(1)硫代硫酸钠与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2)A和B的组合比较,所研究的问题是。

(3)在上述实验中,反应速率最慢的是(填实验序号)。

Ⅱ对Na2S2O3的其他部分性质进行了理论预测以及实验探究(反应均在溶液中进行)。

预测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现象解释

探究①

Na2S2O3溶液呈碱性

溶液pH=8

S2O32-+H2OHS2O3-+OH-

探究②

Na2S2O3有还原性

向新制氯水中滴加Na2S2O3溶液

氯水颜色变浅

(4)探究①中进行的实验操作是。

(5)产生探究②中的现象的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Ⅲ查阅资料发现,在照片冲印过程中,要将曝光后的底片浸泡在过量Na2S2O3溶液中,Na2S2O3可以和涂在胶片上的Ag+反应形成可溶性的无色离子[Ag(S2O3)2]3-,从而起到定影的作用。

该组同学想验证这一过程,于是A同学将Na2S2O3溶液滴至AgNO3溶液中,发现立即生成白色沉淀,他马上停止了实验。

一段时间后,发现沉淀逐渐变为黑色,过滤。

他认为黑色物质可能是Ag2O或Ag2S。

B同学在A同学分析、实验的基础上分析过滤所得滤液,发现滤液中除含未反应完的AgNO3外,只含有少量Na+和SO42-。

(6)B同学认为根据以上分析,即能判断黑色物质是___________。

请简述B同学做出如上判断的理由是______。

(7)A同学未能验证定影过程的原因可能是。

 

22.(15分)某实验小组做乙醛和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时,发现NaOH的用量对反应产物有影响,于是他们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均使用0.5mL40%的乙醛溶液进行下列实验。

编号

2%CuSO4溶液的体积

10%NaOH溶液的体积

振荡后

的现象

pH

加乙醛水浴加热后的沉淀颜色

1

2mL

3滴

浅蓝绿色沉淀

5~6

浅蓝绿色沉淀

2

a

15滴

浅蓝色沉淀

7~8

黑色沉淀

3

1mL

1mL

蓝色悬浊沉淀较少

9~10

红褐色沉淀

4

b

2mL

蓝色悬浊沉淀较多

11~12

红色沉淀

5

1mL

3mL

蓝紫色溶液

12~13

————

(1)上表中a、b应为(填字母序号)。

A.15滴,1mLB.2mL,1mL

C.15滴,2mLD.2mL,2mL

(2)查阅资料可知,实验1中的浅蓝绿色沉淀的主要成份为Cu2(OH)2SO4,受热不易分解。

写出生成Cu2(OH)2S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基于实验1、2的现象可以得出结论:

NaOH用量较少时,。

(3)小组同学推测实验3中的红褐色沉淀可能是CuO和Cu2O的混合物,其依据是。

(4)由实验4可以得出结论:

当NaOH的用量较大时,新制氢氧化铜可以与乙醛发生反应,生成Cu2O红色沉淀。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为了进一步证明实验4中红色沉淀的成分,该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得知:

Cu2O在碱性条件下稳定,在酸性溶液中可转化为Cu2+、Cu。

并进行了以下实验。

ⅰ.将实验4反应后的试管静置,用胶头滴管吸出上层清液。

ⅱ.向下层浊液中加入过量稀硫酸,充分振荡、加热,应观察到的现象是。

(6)小组同学继续查阅资料得知:

Cu(OH)2可与OH-继续反应生成蓝紫色溶液([Cu(OH)4]2-),由此提出问题:

[Cu(OH)4]2-能否与乙醛发生反应,生成红色沉淀?

设计实验解决这一问题,合理的实验步骤是。

基于上述实验,该小组同学获得结论:

乙醛参与反应生成红色沉淀时,需控制体系的pH>10。

 

23.(15分)

某校兴趣小组对SO2与新制Cu(OH)2悬浊液的反应进行探究,实验如下:

装置

序号

试管中的药品

现象

持续

通入

实验Ⅰ

1.5mL1mol·L-1CuSO4溶液和3.5mL1mol·L-1NaOH溶液混合

开始时有砖红色沉淀出现,一段时间后,砖红色沉淀消失,静置,试管底部有少量紫红色固体,溶液呈绿色

实验Ⅱ

1.5mL1mol·L-1CuCl2溶液和3.5mL1mol·L-1NaOH溶液混合

开始时有黄色沉淀出现,一段时间后,黄色沉淀消失,静置,生成大量白色沉淀,溶液呈绿色

(1)制取新制Cu(OH)2悬浊液的离子方程式为。

(2)甲同学重新用实验II的方法制备新制Cu(OH)2悬浊液,过滤,用蒸馏水洗涤干净。

向洗净后的Cu(OH)2中加入5mL蒸馏水,再持续通入SO2气体,现象与实验I相同,此步实验证明:

检验Cu(OH)2洗涤干净的方法是。

(3)同学们对白色沉淀的成分继续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如下:

CuCl为白色固体,难溶于水,能溶于浓盐酸。

它与氨水反应生成Cu(NH3)2+,在空气中会立即被氧化成含有蓝色Cu(NH3)42+溶液。

①甲同学向洗涤得到的白色沉淀中加入氨水,得到蓝色溶液,此过程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CuCl+2NH3·H2O===Cu(NH3)2++Cl-+2H2O、。

②乙同学用另一种方法证明了该白色沉淀为CuCl,实验方案如下:

试剂1

现象1

现象2

试剂2

 

填写下表空格:

试剂1

试剂2

蒸馏水

现象1

现象2

③写出实验II中由Cu(OH)2生成白色沉淀的离子方程式:

(4)丙同学通过实验证明:

实验Ⅰ中观察到的砖红色沉淀是Cu2O。

完成合理的实验方案:

取少量Cu2O固体于试管中,,则说明砖红色沉淀是Cu2O。

 

21.

(1)S2O2-3+2H+=S↓+SO2↑+H2O

(2)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3)C(4)取pH试纸于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硫代硫酸钠于pH试纸的中部,将试纸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5)5H2O+S2O32-+4Cl2═2SO42-+8Cl-+10H+

(6)Ag2S溶液中有SO42-,说明有硫元素升价,所以体系中必须有元素降价。

若生成Ag2O,体系中无元素降价;所以只能是有一部分硫元素降为-2价,生成Ag2S。

(7)定影过程要求将Ag+与过量Na2S2O3溶液反应生成可溶性的无色离子[Ag(S2O3)2]3-(Na2S2O3过量,而A同学将Na2S2O3溶液滴至AgNO3溶液中(AgNO3过量),由于反应物的比例关系不同,因此反应现象不同。

22.(15分)

(1)B

(2)2NaOH+2CuSO4===Cu2(OH)2SO4↓+Na2SO4

乙醛未参与氧化反应,(或是含铜元素的化合物在发生变化)

(3)此题答案可从“现象”或“理论”两个角度提出依据。

依据现象提出依据:

实验2中的黑色沉淀可能是CuO;实验4中的红色沉淀可能是Cu2O,所以实验3中的红褐色沉淀,可能是CuO和Cu2O的混合物。

依据理论提出依据:

当NaOH用量逐渐增多时,产生的Cu(OH)2一部分受热分解生成黑色的CuO;另一部分被乙醛还原为Cu2O红色沉淀,所以实验3中的红褐色沉淀,可能是CuO和Cu2O的混合物。

(4)CH3CHO+2Cu(OH)2+NaOH

CH3COONa+Cu2O↓+3H2O

(5)溶液变为蓝色,有红色固体

(6)将1mL2%CuSO4溶液与3mL(或>3mL)10%NaOH溶液混合振荡后(或取实验5的蓝紫色溶液)(1分),加入0.5mL40%的乙醛溶液(1分),水浴加热(1分)(3分)

23.(15分)

(1)Cu2++2OH-===Cu(OH)2↓

(2)黄色沉淀消失,生成大量白色沉淀(或实验II与实验I的现象差异)与Cl-有关(或与SO42-无关)

取最后一次洗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不出现白色沉淀,证明Cu(OH)2洗涤干净

(3)①4Cu(NH3)2++8NH3·H2O+O2===4Cu(NH3)42++4OH-+6H2O

试剂1

浓盐酸

现象1

白色沉淀溶解

现象2

出现白色沉淀

(2分,物质用化学式表示也给分,少答1个给分点扣1分,扣至0分)

③2Cu(OH)2+2Cl-+SO2===2CuCl↓+SO42-+2H2O

(4)加5mL蒸馏水,向其中持续通入SO2,一段时间后,静置,试管底部有少量紫红色固体,溶液呈绿色(或现象与实验I相同)(3分,每个给分点1分)

高三非金属综合练习

1.(12分)(2014•北京)碳、硫的含量影响钢铁性能.碳、硫含量的一种测定方法是将钢样中碳、硫转化为气体,再用测碳、测硫装置进行测定.

(1)采用图1装置A,在高温下将x克钢样中碳、硫转化为CO2、SO2.

①气体a的成分是 _________ .

②若钢样中碳以FeS形式存在,A中反应:

3FeS+5O2

1 _________ +3 _________ .

(2)将气体a通入测硫酸装置中(如图2),采用滴定法测定硫的含量.

①H2O2氧化SO2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 

②用NaOH溶液滴定生成的H2SO4,消耗zmLNaOH溶液.若消耗1mLNaOH溶液相当于硫的质量为y克,则该钢样中硫的质量分数:

 _________ .

(3)将气体a通入测碳装置中(如图3),采用重量法测定碳的含量.

①气体a通过B和C的目的是 _________ 

②计算钢样中碳的质量分数,应测量的数据是 _________ .

 

 

2.(15分)某学生对SO2与漂粉精的反应进行实验探究:

操作

现象

取4g漂粉精固体,加入100mL水

部分固体溶解,溶液略有颜色

过滤,测漂粉精溶液的pH

pH试纸先变蓝(约为12),后褪色

i.液面上方出现白雾;

ii.稍后,出现浑浊,溶液变为黄绿色;

iii.稍后,产生大量白色沉淀,黄绿色褪去

(1)Cl2和Ca(OH)2制取漂粉精的化学方程式是。

(2)pH试纸颜色的变化说明漂粉精溶液具有的性质是。

(3)向水中持续通入SO2,未观察到白雾。

推测现象i的白雾由HCl小液滴形成,进行如下实验:

a.用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检验白雾,无变化;

b.用酸化的AgNO3溶液检验白雾,产生白色沉淀。

①实验a目的是。

②由实验a、b不能判断白雾中含有HC1,理由是。

(4)现象ii中溶液变为黄绿色的可能原因:

随溶液酸性的增强,漂粉精的有效成分和C1-发生反应。

通过进一步实验确认了这种可能性,其实验方案是

(5)将A瓶中混合物过滤、洗涤,得到沉淀X

①向沉淀X中加入稀HC1,无明显变化。

取上层清液,加入BaC1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则沉淀X中含有的物质是。

②用离子方程式解释现象iii中黄绿色褪去的原因:

 

3.甲、乙两同学为探究SO2与可溶性钡的强酸盐能否反应生成白色BaSO3沉淀,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装置和A中加热装置已略,气密性已检验)。

实验操作和现象:

操作

现象

关闭弹簧夹,滴加一定量浓硫酸,加热

A中有白雾生成,铜片表面产生气泡

B中有气泡冒出,产生大量白色沉淀

C中产生白色沉淀,液面上方略显浅棕色并逐渐消失

打开弹簧夹,通入N2,停止加热,一段时间后关闭

从B、C中分别取少量白色沉淀,加稀盐酸

均未发现白色沉淀溶解

⑴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⑵C中白色沉淀是,该沉淀的生成表明SO2具有性。

⑶C中液面上方生成浅棕色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

⑷分析B中不溶于稀盐酸的沉淀产生的原因,甲认为是空气参与反应,乙认为是白雾参与反应。

①为证实各自的观点,在原实验基础上:

甲在原有操作之前增加一步操作,该操作是;

乙在A、B间增加洗气瓶D,D中盛放的试剂是。

大量白色沉淀

少量白色沉淀

②进行实验,B中现象:

 

检验白色沉淀,发现均不溶于稀盐酸。

结合离子方程式解释实验现象异同的原因:

⑸合并⑷中两同学的方案进行实验。

B中无沉淀生成,而C中产生白色沉淀,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4.研究CO2在海洋中的转移和归宿,是当今海洋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

⑴溶于海水的CO2主要以4种无机碳形式存在。

其中HCO

占95%。

写出CO2溶于水产生HCO

的方程式。

⑵在海洋碳循环中,通过如图所示的途径固碳。

CO2

海洋表面

HCO

光合作用

钙化作用

CaCO3(CH2O)x

①写出钙化作用的离子方程式:

②同位素示踪法证实光合作用释放出的O2只来自于H2O。

18O标记物质的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如下,将其补充完整:

+(CH2O)x+x18O+xH2O

⑶海水中溶解无机碳占海水总碳的95%以上,其准确测量是研究海洋碳循环的基础。

测量溶解无机碳,可采用如下方法:

①气提、吸收CO2。

用N2从酸化后的海水中吹出CO2并碱液吸收(装置示意图如下)。

将虚线框中的装置补充完整并标出所用试剂。

 

②滴定。

将吸收液吸收的无机碳转化为NaHCO3,在用xmol·L-1HCl溶液滴定,消耗ymLHCl溶液。

海水中溶解的无机碳的浓度=mol·L-1。

⑷利用如图所示装置从海水中提取CO2,有利于减少环境温室气体含量。

 

①结合方程式简述提取CO2的原理:

②用该装置产生的物质处理b室排出的海水,合格后排回大海。

处理至合格的方法是

是。

5.为探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与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联系,某同学通过改变浓度研究

“2Fe3++2I-2Fe2++I2”反应中Fe3+和Fe2+相互转化,实验如下:

 

⑴待实验Ⅰ溶液颜色不再改变时,再进行实验Ⅱ,目的是使实验Ⅰ的反应达到。

⑵iii是ii的对比实验,目的是排除ii中造成的影响。

⑶i和ii的颜色变化表明平衡逆向移动,Fe2+向Fe3+转化。

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原因:

⑷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该同学推测i中Fe2+

向Fe3+转化的原因:

外加Ag+使c(I-)降低,导致

I-的还原性弱于Fe2+,用右图装置(a、b均为石

墨电极)进行实验验证。

①K闭合时,指针向右偏转,b作极。

②当指针归零(反应达到平衡)后,向U型管左

管中滴加0.01mol·L-1AgNO3溶液。

产生的现

象证实了其推测。

该现象是。

⑸按照⑷的原理,该同学用上图装置进行实验,证实了ii中Fe2+向Fe3+转化的原因。

①转化的原因是。

②与⑷实验对比,不同的操作是。

⑹实验Ⅰ中,还原性:

I->Fe2+;而实验Ⅱ中,还原性:

Fe2+>I-。

将⑶和⑷、⑸作对比,得出的结论是。

2、参考答案:

(1)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2)碱性、漂白性;

(3)①、检验白雾中是否Cl2,排除Cl2干扰;

②、白雾中含有SO2,SO2可以使酸化的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4)向漂白精溶液中逐滴滴入硫酸,观察溶液颜色是否变为黄绿色;

(5)①、CaSO4;

②、Cl2+SO2+2H2O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4H++2Cl-+SO42-;

4.(14分)

⑴CO2+H2O

H2CO3、H2CO3

H++HCO

⑵①2HCO

+Ca2+=CaCO3↓+CO2↑+H2O

②xCO22xH218O

 

⑶①②

 

⑷①a室:

2H2O―4e―=4H++O2↑,通过阳离子膜进入b室,发生反应:

H++HCO

=CO2↑+H2O

②c室的反应:

2H2O+2e―=2OH-+H2↑,用c室排出的碱液将从b室排出的酸性海水调至接近装置入口海水的pH

5.(15分)

⑴化学平衡状态⑵溶液稀释对颜色变化

⑶加入Ag+发生反应:

Ag++I-=AgI↓,c(I-)降低;或增大c(Fe2+),平衡均逆向移动

⑷①正②左管产生黄色沉淀,指针向左偏转

⑸①Fe2+随浓度增大,还原性增强,使Fe2+还原性强于I-

②向右管中加入1mol·L-1FeSO4溶液

⑹该反应为可逆氧化还原反应,在平衡时,通过改变物质的浓度,可以改变物质的氧化、还原能力,并影响平衡移动方向

6.(14分)

(1)

2H++2e-===H2↑

4OH--4e-===O2↑+2H2O(或2H2O-4e-===O2↑+4H+)

②H+与LiCoO2在阴极的还原反应相互竞争,当c(H+)增大时,参与放电的H+增多(或有利于H+放电),所以钴的浸出率下降

(2)

2LiCoO2+H2O2+3H2SO4===Li2SO4+2CoSO4+O2↑+4H2O

防止H2O2剧烈分解(或2H2O2

2H2O+O2↑)②ac(3)

6.(14分)某种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是将含有钴酸锂(LiCoO2)的正极粉均匀涂覆在铝箔上制成的,可以再生利用。

某校研究小组尝试回收废旧正极材料中的钴。

(1)25℃时,用图1所示装置进行电解,有一定量的钴以Co2+的形式从正极粉中浸出,且两极均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正极粉与铝箔剥离。

 

 

图1图2

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LiCoO2+4H++e-===Li++Co2++2H2O、。

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②该研究小组发现硫酸浓度对钴的浸出率有较大影响,一定条件下,测得其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

当c(H2SO4)>0.4mol·L-1时,钴的浸出率下降,其原因可能为。

(2)电解完成后得到含Co2+的浸出液,且有少量正极粉沉积在电解槽底部。

用以下步骤继续回收钴。

写出“酸浸”过程中正极粉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该步骤一般在80℃以下进行,温度不能太高的原因是。

②已知(NH4)2C2O4溶液呈弱酸性,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填字母序号)。

a.c(NH4+)>c(C2O42-)>c(H+)>c(OH-)

b.c(H+)+c(NH4+)=c(OH-)+c(HC2O4-)+c(C2O42-)

c.c(NH4+)+c(NH3•H2O)=2[c(C2O42-)+c(HC2O4-)+c(H2C2O4)]

(3)已知所用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为xg,其中LiCoO2(M=98g·mol-1)的质量分数为a%,则回收后得到CoC2O4•2H2O(M=183g·mol-1)的质量不高于g。

18.(共14分)

一种含铝、锂、钴的新型电子材料,生产中产生的废料数量可观,废料中的铝以金属铝箔的形式存在;钴以Co2O3·CoO的形式存在,吸附在铝箔的单面或双面;锂混杂于其中。

从废料中回收氧化钴(CoO)的工艺流程如下:

(1)过程I中采用NaOH溶液溶出废料中的Al,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过程II中加入稀H2SO4酸化后,再加入Na2S2O3溶液浸出钴。

则浸出钴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产物中只有一种酸根)。

在实验室模拟工业生产时,也可用盐酸浸出钴,但实际工业生产中不用盐酸,请从反应原理分析不用盐酸浸出钴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

(3)过程Ⅲ得到锂铝渣的主要成分是LiF和Al(OH)3,碳酸钠溶液在产生Al(OH)3时起重要作用,请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4)碳酸钠溶液在过程III和IV中所起作用有所不同,请写出在过程IV中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

(5)在Na2CO3溶液中存在多种粒子,下列各粒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c(Na+)=2c(CO32-)

Bc(Na+)>c(CO32-)>c(HCO3-)

Cc(OH-)>c(HCO3-)>c(H+)

Dc(OH-)-c(H+)==c(HCO3-)+2c(H2CO3)

(6)CoO溶于盐酸可得粉红色的CoCl2溶液。

CoCl2含结晶水数目不同而呈现不同颜色,利用蓝色的无水CoCl2吸水变色这一性质可制成变色水泥和显隐墨水。

下图是粉红色的CoCl2·6H2O晶体受热分解时,剩余固体质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A物质的化学式是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