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和非金属.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104214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134.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属和非金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金属和非金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金属和非金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金属和非金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金属和非金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属和非金属.docx

《金属和非金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属和非金属.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属和非金属.docx

金属和非金属

金属通性

[金属的物理性质]

(1)状态:

在常温下,除汞(Hg)外,其余金属都是固体.

(2)颜色:

大多数金属呈银白色,而金、铜、铋具有特殊颜色.金属都是不透明的,整块金属具有金属光泽,但当金属处于粉末状时,常显不同颜色.

(3)密度:

金属的密度相差很大,常见金属如钾,钠、钙、镁、铝均为轻金属(密度小于4.5g·cm-3),密度最大的金属是铂,高达21.45g·cm-3.

(4)硬度:

金属的硬度差别很大,如钠、钾的硬度很小,可用小刀切割;最硬的金属是铬.

(5)熔点:

金属的熔点差别很大,如熔点最高的金属为钨,其熔点为3410℃,而熔点最低的金属为汞,其熔点为-38.9℃,比冰的熔点还低.

(6)大多数金属都具有延展性,可以被抽成丝或压成薄片.其中延展性最好的是金.

⑺金属都是电和热的良导体.其中银和铜的传热、导电性能最好.

[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特征]

碱金属元素包括锂(Li)、钠(Na)、钾(K)、铷(Rb)、铯(Cs)和放射性元素钫(Fr).

(1)相似性: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1个,次外层为8个(Li原子次外层电子数为2个).因此,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而显+1价.

(2)递变规律:

随着碱金属元素核电荷数增多,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失电子能力增强,金属活动性增强.

[碱金属的物理性质]

(1)相似性:

①都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其中铯略带金黄色);②柔软;③熔点低;④密度小,其中Li、Na、K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⑤导电、导热性好.

(2)递变规律:

从Li→Cs,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密度逐渐增大(特殊:

K的密度小于Na的密度),但熔点、沸点逐渐降低.

[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碱金属的化学性质与钠相似.由于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1个,因此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具有强还原性,是强还原剂;又由于从Li→Cs,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吸引力减弱,故还原性增强.

(1)与O2等非金属反应.从Li→Cs,与O2反应的剧烈程度逐渐增加.

①Li与O2反应只生成Li2O:

4Li+O2

2Li2O

②在室温下,Rb、Cs遇到空气立即燃烧;

③K、Rb、Cs与O2反应生成相应的超氧化物KO2、RbO2、CsO2.

(2)与H2O反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2R+2H2O=2ROH+H2↑(R代表Li、Na、K、Rb、Cs).

从Li→Na,与H2O反应的剧烈程度逐渐增加.K与H2O反应时能够燃烧并发生轻微爆炸;Rb、Cs遇H2O立即燃烧并爆炸.生成的氢氧化物的碱性逐渐增强(其中LiOH难溶于水).

[焰色反应]是指某些金属或金属化合物在火焰中灼烧时,火焰呈现出的特殊的颜色.

(1)一些金属元素的焰色反应的颜色:

钠——黄色;钾——紫色;锂——紫红色;铷——紫色;

钙—一砖红色;锶——洋红色;钡——黄绿色;铜——绿色.

(2)焰色反应的应用:

检验钠、钾等元素的存在.

碱金属——钠

[钠的物理性质]很软,可用小刀切割;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但常见的钠的表面为淡黄色);密度比水小而比煤油大(故浮在水面上而沉于煤油中);熔点、沸点低;是热和电的良导体.

[钠的化学性质]

(1)Na与O2反应:

4Na+O2=2Na2O2Na2O+O2=2Na2O2

【所以钠表面的氧化层既有Na2O也有Na2O2,且Na2O2比Na2O稳定】

2Na+O2

Na2O2

【钠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固体】

(2)Na与非金属反应:

钠可与大多数的非金属反应,生成+1价的钠的化合物.例如:

2Na+C12

2NaCl2Na+S

Na2S

(3)Na与H2O反应:

2Na+2H2O=2Na++2OH-+H2↑

Na与H2O反应的现象:

①浮②熔⑧游④鸣⑤红.

(4)Na与酸溶液反应:

2Na+2HCl=2NaCl+H2↑2Na+H2SO4=Na2SO4+H2↑

由于酸中H+浓度比水中H+浓度大得多,因此Na与酸的反应要比水剧烈得多.

钠与酸的反应有两种情况:

①酸足量(过量)时:

只有溶质酸与钠反应.

②酸不足量时:

钠首先与酸反应,当溶质酸反应完后,剩余的钠再与水应.因此,在涉及有关生成的NaOH或H2的量的计算时应特别注意这一点.

(5)Na与盐溶液的反应.在以盐为溶质的水溶液中,应首先考虑钠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H2,再分析NaOH可能发生的反应.例如,把钠投入CuSO4溶液中:

2Na+2H2O=2NaOH+H2↑2NaOH+CuSO4=Cu(OH)2↓+Na2SO4

注意:

钠与熔融的盐反应时,可置换出盐中较不活泼的金属.例如:

4Na+TiCl4(熔融)

4NaCl+Ti

[实验室中钠的保存方法]由于钠的密度比煤油大且不与煤油反应,所以在实验室中通常将钠保存在煤油里,以隔绝与空气中的气体和水接触.

钠在自然界里的存在:

由于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故钠在自然界中只能以化合态的形式(主要为NaCl,此外还有Na2SO4、Na2CO3、NaNO3等)存在.

[钠的主要用途]

(1)制备过氧化钠.(原理:

2Na+O2

Na2O2)

(2)Na-K合金(常温下为液态)作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原因:

Na-K合金熔点低、导热性好)

(3)冶炼如钛、锆、铌、钽等稀有金属.(原理:

金属钠为强还原剂)

(4)制高压钠灯.(原因:

发出的黄色光射程远,透雾能力强)

2.钠的化合物

[过氧化钠]

物理性质

淡黄色固体粉末

化学性质

与H2O反应

2Na2O2+2H2O=4NaOH+O2

现象:

反应产生的气体能使余烬的木条复燃;反应放出的热能使棉花燃烧起来

与CO2反应

2Na2O2+2CO2=2Na2CO3+O2说明:

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强氧化剂

能使织物、麦秆、羽毛等有色物质褪色

用途

呼吸面具和潜水艇里氧气的来源;作漂白剂

说明

(1)Na2O2与H2O、CO2发生反应的电子转移情况如下:

由此可见,在这两个反应中,Na2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H2O或CO2只作反应物,不参与氧化还原反应.

(2)能够与Na2O2反应产生O2的,可能是CO2、水蒸气或CO2和水蒸气的混合气体.

(3)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原理是实验室制氧气方法之一,其发生装置为“固+液→气体”型装置.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

Na2CO3

NaHCO3

俗名

纯碱、苏打

小苏打

颜色、状态

白色粉末.碳酸钠结晶水合物的化学式为Na2CO3·10H2O

白色晶体.无结晶水合物

水溶性

易溶于水

溶于水,但溶解度比Na2CO3小

热稳定性

加热不分解

加热易分解.化学方程式为:

2NaHCO3

Na2CO3+CO2↑+H2O

与酸反应

较缓慢.反应分两步进行:

CO32-+H+=HCO3-

HCO3-+H+=CO2↑+H2O

较剧烈,放出CO2的速度快

HCO3-+H+=CO2↑+H2O

与NaOH

反应

不反应

NaHCO3+NaOH=Na2CO3+H2O

酸式盐与碱反应可生成盐和水

与CaCl2

溶液反应

CO32-+Ca2+=CaCO3↓

不反应。

Ca(HCO3)2溶于水

鉴别方法

①固态时:

分别加热,能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气体的是NaHCO3

②溶液中:

分别加入CaCl2或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的是Na2CO3

主要用途

①用于玻璃、制皂、造纸等

②制烧碱

①用作制糕点的发酵粉

②用于泡沫灭火器③治疗胃酸过多

相互关系

说明

(1)由于NaHCO3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于Na2CO3,因此,向饱和的Na2CO3溶液中通入CO2气体,能析出NaHCO3晶体.

(2)利用Na2CO3溶液与盐酸反应时相互滴加顺序不同而实验现象不同的原理,可在不加任何外加试剂的情况下,鉴别Na2CO3溶液与盐酸.

[侯氏制碱法制NaHCO3和Na2CO3的原理]在饱和NaCl溶液中依次通入足量的NH3、CO2气体,有NaHCO3从溶液中析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H3+H2O+CO2=NH4HCO3

NH4HCO3+NaCl=NaHCO3↓+NH4Cl

2NaHCO3

Na2CO3+H2O+CO2↑

 

镁和铝

[镁和铝]

元素

镁(12Mg)

铝(13Al)

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第二周期ⅡA族

第三周期ⅢA族

单质物理性质

颜色和状态

银白色固体

银白色固体

硬度

镁(很软)<铝(较硬)

密度g·cm-3

镁(1.738)<铝(2.70)

熔点/℃

镁(645)<铝(660.4)

沸点/℃

沸点(1090)<铝(2467)

自然界存在形式

均以化合态形式存在

用途

用于制造合金

用于制作导线、电缆;铝箔用于食品、饮料的包装;用于制造合金

[镁与铝元素的原子结构及单质化学性质的比较]

元素

镁(Mg)

铝(A1)

原子结构

最外层电子数

2个(较少)

3个(较多)

原子半径

r(Mg)>r(A1)

失电子能力、还原性及金属性

Mg>A1

与O2的反应

常温

Mg、Al均能与空气中的O2反应,生成一层坚固而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所以,金属镁和铝都有抗腐蚀性能

点燃

2Mg+O2(空气)

2MgO

4Al+3O2(纯)

2A12O3

与S、X2等非金属的反应

Mg+S

MgS

Mg+C12

MgCl2

2Al+3S

A12S3

2Al+3Cl2

2AlCl3

与酸的反应

非氧化性酸

例Mg+2H+=Mg2++H2↑

例2A1+6H+=2A13++3H2↑

氧化性酸

例4Mg+10HNO3(极稀)=4Mg(NO3)2+N2O↑+5H2O

铝在冷的浓HNO3、浓H2SO4中因发生钝化而难溶

与碱的反应

不反应

2A1+2NaOH+2H2O=2NaAlO2+3H2↑

与氧化物的反应

2Mg+CO2

2MgO+C

(金属镁能在CO2气体中燃烧)

2A1+Fe2O3

2Fe+A12O3

[铝热反应]

说明铝与比铝不活泼的金属氧化物(如CuO等)都可以发生铝热反应

[铝的重要化合物]

氧化铝(A12O3)

氢氧化铝[A1(OH)3]

硫酸铝钾[KAl(SO4)2]

物理性质

白色固体,熔点高,难溶于水

不溶于水的白色胶状固体;能凝聚水中的悬浮物,有吸附色素的性能

硫酸铝钾晶体[KAl(SO4)2·12H2O]

俗称明矾.明矾是无色晶体,易溶于水

类别

两性氧化物

两性氢氧化物

复盐(由两种不同金属离子和一种酸根离子组成)

电离方程式

在水中不能电离

A13++3OH-

A1(OH)3

AlO2-+H++H2O

KAl(SO4)2=K++A13++2SO42-

化学性质

既能与酸反应生成铝盐,又能与碱反应生成偏铝酸盐:

Al2O3+6H+=2A13++3H2O

Al2O3+2OH-=2AlO2-+H2O

①既能溶于酸,又能溶于强碱中:

A1(OH)3+3H+=A13++3H2OA1(OH)3+OH-=2AlO2-+2H2O

②受热分解:

2A1(OH)3

Al2O3+3H2O

①同时兼有K+、A13+、SO42-三种离子的性质

②水溶液因A13+水解而显酸性:

A13++3H2O

A1(OH)3+3H+

制法

2A1(OH)3

Al2O3+3H2O

可溶性铝盐与氨水反应:

A13++3NH3·H2O

A1(OH)3↓+3NH4+

用途

①作冶炼铝的原料②用于制耐火坩埚、耐火管、耐高温仪器

制取氧化铝

作净水剂

[合金]

(1)合金的概念: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跟非金属)熔合在一起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2)合金的性质:

①合金的硬度比它的各成分金属的硬度大;②合金的熔点比它的各成分金属的熔点低.

[铁]

(1)铁在地壳中的含量:

铁在地壳中的含量居第四位,仅次于氧、硅和铝.

(2)铁元素的原子结构:

铁的原子序数为26,位于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Ⅶ族,属过渡元素.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个,可失去2个或3个电子而显+2价或+3价,但+3价的化合物较稳定.

(3)铁的化学性质:

①与非金属反应:

3Fe+2O2

Fe3O42Fe+3C12

2FeCl3

说明铁丝在氯气中燃烧时,生成棕黄色的烟,加水振荡后,溶液显黄色.Fe+S

FeS

说明铁跟氯气、硫反应时,分别生成+2价和+3价的铁,说明氧化性:

氯气>硫.

②与水反应:

a.在常温下,在水和空气中的O2、CO2等的共同作用下,Fe易被腐蚀(铁生锈).

b.在高温下,铁能与水蒸气反应生成H2:

3Fe+4H2O(g)

Fe3O4+4H2

③与酸反应:

a.与非氧化性酸(如稀盐酸、稀H2SO4等)的反应.例如:

Fe+2H+=Fe2++H2↑

b.铁遇到冷的浓H2SO4、浓HNO3时,产生钝化现象,因此金属铁难溶于冷的浓H2SO4或浓HNO3中.

④与比铁的活动性弱的金属的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例如:

Fe+Cu2+=Fe2++Cu

归纳:

铁的化学性质及在反应后的生成物中显+2价或+3价的规律如下;

 

[铁的氧化物的比较]

铁的氧化物

氧化亚铁

氧化铁

四氧化三铁

俗称

铁红

磁性氧化铁

化学式

FeO

Fe2O3

Fe3O4

铁的价态

+2价

+3价

+2价和+3价

颜色、状态

黑色粉末

红棕色粉末

黑色晶体

水溶性

都不溶于水

化学性质

①在空气中加热时,被迅速氧化;

6FeO+O2

2Fe3O4②与盐酸等反应:

FeO+2H+=Fe2++H2O

①与盐酸等反应:

Fe2O3+6H+=2Fe3++3H2O

②在高温时,被CO、C、A1等还原:

Fe2O3+3CO

2Fe+3CO2

兼有FeO和Fe2O3的性质,如Fe3O4+8H+=2Fe3++Fe2++4H2O

[氢氧化亚铁和氢氧化铁的比较]

Fe(OH)2

Fe(OH)3

颜色、状态

在水中为白色絮状沉淀

在水中为红褐色絮状沉淀

水溶性

难溶于水

难溶于水

制法

可溶性亚铁盐与强碱溶液或氨水反应

注:

制取时,为防止Fe2+被氧化,应将装有NaOH溶液的滴管插入FeSO4溶液的液面下

可溶性铁盐与强碱溶液、氨水反应

化学性质

①极易被氧化

沉淀颜色变化:

白色→灰绿色→红褐色

②与非氧化性酸如盐酸等中和:

①受热分解;

固体颜色变化:

红褐色→红棕色

②与酸发生中和反应:

[Fe3+和Fe2+的相互转化]

2Fe3++Fe=3Fe2+

应用:

①除去亚铁盐(含Fe2+)溶液中混有的Fe3+;②亚铁盐很容易被空气中的O2氧化成铁盐,为防止氧化,可向亚铁盐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屑.

2Fe2++Cl2=2Fe3++2Cl-

应用:

氯化铁溶液中混有氯化亚铁时,可向溶液中通入足量氯气或滴加新制的氯水,除去Fe2+

Fe2+

Fe3+

[Fe2+、Fe3+的检验]

(1)Fe2+的检验方法:

①含有Fe2+的溶液呈浅绿色;

②向待检液中滴加NaOH溶液或氨水,产生白色絮状沉淀,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沉淀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说明含Fe2+.

③向待检液中先滴加KSCN溶液,无变化,再滴加新制的氯水,溶液显红色,说明含Fe2+.有关的离子方程式为:

2Fe2++Cl2=2Fe3++2Cl-Fe3++3SCN-=Fe(SCN)3

(2)Fe3+的检验方法:

①含有Fe3+的溶液呈黄色;

②向待检液中滴加NaOH溶液或氨水,产生红褐色沉淀,说明含Fe3+.

③向待检液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呈血红色,说明含Fe3+.

非金属——碳族

[碳族元素]

包括碳(6C)、硅(14Si)、锗(32Ge)、锡(50Sn)和铅(82Pb)5种元素.碳族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ⅣA族。

[碳族元素的原子结构]

(1)相似性:

①最外层电子数均为4个;

②主要化合价:

+2价、+4价。

其中C、Si、Ge、Sn的+4价化合物稳定;Pb的+2价的化合物稳定,但+4价的Pb的化合物却是不稳定的,如PbO2具有强氧化性。

(2)递变规律:

按碳、硅、锗、锡、铅的顺序,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失电子能力增强,得电子能力减弱,非金属性减弱,金属性增强。

由于碳族元素的最外层为4个电子,因此由非金属性向金属性递变的趋势很明显。

在碳族元素的单质中,碳是非金属;硅虽然是非金属,但却貌似金属(为灰黑色固体),且为半导体;锗具有两性,但金属性比非金属性强,为半导体;锡和铅为金属。

[硅]

(1)硅在自然界中的含量:

硅在地壳中的含量居第二位(含量第一位的为氧元素)。

(2)硅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自然界中无单质硅,硅元素全部以化合态存在,如二氧化硅、硅酸盐等.化合态的硅是构成地壳的矿石和岩石的主要成分。

(3)单质硅的物理性质:

单质硅有晶体硅和无定形硅两种。

晶体硅是灰黑色、有金属光泽、硬而脆的固体。

其熔点、沸点很高,硬度很大(晶体硅的结构类似于金刚石)。

晶体硅是半导体。

(4)单质硅的化学性质:

①在常温下,硅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不与O2、Cl2、H2SO4、HNO3等发生反应,但能与F2、HF和强碱反应。

例如:

Si+2NaOH+H2O=Na2SiO3+2H2↑

②在加热时,研细的硅能在氧气中燃烧:

Si+O2

SiO2

(5)用途:

①硅可用来制造集成电路、晶体管、硅整流器等半导体器件,还可制成太阳能电池。

②利用硅的合金,可用来制造变压器铁芯和耐酸设备等。

(6)工业制法:

用焦炭在高温下还原SiO2可制得含有少量杂质的粗硅:

SiO2+2C

Si+2CO↑

[二氧化硅]

(1)二氧化硅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天然二氧化硅叫硅石。

石英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晶体,透明的石英晶体叫做水晶,含有有色杂质的石英晶体叫做玛瑙。

二氧化硅是一种硬度很大、熔点很高的固体。

(2)化学性质:

①SiO2是酸性氧化物.例如:

SiO2+CaO

CaSiO3

SiO2还可与NaOH反应:

SiO2+2NaOH(水溶液中或熔融态)=Na2SiO3+H2O

注意:

a.由于SiO2与强碱溶液反应生成了粘性很强的Na2SiO3溶液,因此盛放碱性的试剂瓶不能用玻璃塞,以防止瓶塞和瓶子粘在一起.

b.SiO2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因此,不能通过SiO2与H2O反应的方法来制取其对应的水化物——硅酸(H2SiO3)。

制取H2SiO3的方法如下:

Na2SiO3+2HCl=2NaCl+H2SiO3↓或Na2SiO3+CO2+H2O=Na2CO3+H2SiO3↓

硅酸(H2SiO3)不溶于水,其酸性比H2CO3还弱。

②SiO2能与氢氟酸发生反应:

4HF+SiO2=SiF4+2H2O

SiO2是玻璃的主要成分,因此盛氢氟酸的试剂瓶不能用玻璃容器(可用塑料瓶)。

(3)用途:

①二氧化硅是制造高性能通讯材料——光导纤维的重要原料。

②石英用来制造石英电子表、石英钟。

较纯净的石英用来制造石英玻璃,石英玻璃常用来制造耐高温的化学仪器。

③水晶常用来制造电子工业中的重要部件、光学仪器、工艺品和眼镜片等。

④玛瑙用于制造精密仪器轴承、耐磨器皿和装饰品。

[硅酸盐]

(1)自然界中硅酸盐的存在:

硅酸盐是构成地壳岩石的主要成分,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天然硅酸盐约占地壳质量的5%。

粘土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

粘土是制造陶瓷器的主要原料。

(2)用氧化物的形式来表示硅酸盐的方法:

①先将硅酸盐中所含的各元素用氧化物形式表示;

②将各种氧化物按下列顺序进行排列,各氧化物之间用“·”开。

例如:

金属氧化物(有多种金属氧化物时按金属活动顺序表排列)→SiO2→H2O

Na2SiO3:

Na2O·SiO2

A12(Si2O5)(OH)4:

A12O3·2SiO2·2H2O

[硅酸盐工业]

以含硅物质为原料经加热而制成硅酸盐产品的工业,叫做硅酸盐工业。

如制造水泥、玻璃、陶瓷等的工业都属于硅酸盐工业。

[水泥、玻璃、陶瓷的比较]

水泥

玻璃

陶瓷

生产原料

粘土、石灰石、石膏

纯碱、石灰石、石英(过量)

粘土

生产设备

水泥回转窑

玻璃窑

生产原理

将原料磨细,混合后在水泥回转窑中煅烧,再加入适量石膏,并研成细粉

Na2CO3+SiO2

Na2SiO3+CO2

CaCO3+SiO2

CaSiO3+CO2↑

烧制前在坯体上涂彩釉

主要成分

硅酸三钙(3CaO·SiO2)

硅酸二钙(2CaO·SiO2)

铝酸三钙(3CaO·A12O3)

Na2SiO3、CaSiO3、SiO2

(Na2SiO3·CaSiO3·4SiO2或Na2O·CaO·6SiO2)

重要性质

具有水硬性,跟水掺和搅拌并静置后,很容易凝固变硬

无固定熔点,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逐渐熔化(玻璃态物质)

具有抗氧性,耐高温,绝缘,易成形

种类

矿渣硅酸盐水泥、沸石岩水泥

有色玻璃:

(加入Co2O3后的玻璃呈蓝色,加入Cu2O后的玻璃呈红色.普通玻璃呈淡绿色是因为原料中混有Fe2+)、石英玻璃、光学玻璃、玻璃纤维、钢化玻璃

土器、陶器、炻器、瓷器

[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最初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主要是指硅酸盐材料,所以,硅酸盐材料也称为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随着科学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的需要,一些具有特殊结构、特殊功能的新材料被相继研制出来,如半导体材料、超硬耐高温材料、发光材料等,这些材料称为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特性主要有:

①能承受高温,强度大;②具有电学特性;

③具有光学特性;④具有生物功能.

[高温结构陶瓷和光导纤维]

高温结构陶瓷

光导纤维(光纤)

氧化铝陶瓷(人造刚玉)

氮化硅陶瓷

性能

经受高温,不怕氧化,耐酸碱腐蚀,硬度大,耐磨损,密度小

传导光能力很强,能同时传输大量信息;抗干扰性能好,不发生电磁辐射;通讯质量高,能防止窃听;质量小且细,不怕腐蚀,铺设方便

主要

用途

用作高级耐火材料;制造刚玉球磨机;制作高压钠灯的灯管

制造轴承、汽轮机叶片、机械密封环、永久性模具等机械构件;制造柴油机

用作长途通讯的干线;用于医疗、信息处理、传能传像、遥测遥控、照明等;用于能量传输和信息传输

非金属——卤族

[氯气的物理性质]

(1)常温下,氯气为黄绿色气体.加压或降温后液化为液氯,进一步加压或降温则变成固态氯.

(2)常温下,氯气可溶于水(1体积水溶解2体积氯气).

(3)氯气有毒并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吸入少量会引起胸部疼痛和咳嗽,吸入大量则会中毒死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