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欣赏试题3.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01548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7.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词欣赏试题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古诗词欣赏试题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古诗词欣赏试题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古诗词欣赏试题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古诗词欣赏试题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词欣赏试题3.docx

《古诗词欣赏试题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词欣赏试题3.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词欣赏试题3.docx

古诗词欣赏试题3

14.(北京市东城区201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一②题。

题画

李唐①

百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

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燕脂②画牡丹。

注:

①李唐,宋代画家,精于山水画。

②燕脂,即“胭脂”,一种红色颜料。

①下列对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一首题画诗,类似的作品还有杜甫的《春夜喜雨》。

B.第一句写作者限中看到的村落实景错落有致,画面淡雅清新。

C.第三、四句作者慨叹人们只对花鸟感兴趣,对自然山水视而不见。

D.整首诗语言浅近,通俗易懂,抒发出作者内心的种种感慨。

②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慨,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①D(A《春夜喜雨》不是题画诗。

B第一句描写的是画中的景致。

C第三、四句作者慨叹当时的人只重富贵荣华,表达作者对社会风气的不满。

②(评分要点:

1.对诗人的思想表述清楚;2.结合诗句具体解说。

15.(江苏省徐州市201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夜雨

薛逢①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

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

②挂玉:

喻昂贵的柴米。

(1)本诗以“忧”贯穿全诗,作者的忧愁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

(2)作者在首联中运用哪些方法来表现自己的百忧缠心?

(3)颈联从哪些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

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答案

(1)生活的艰辛;命途的不顺;生命的衰老。

(2)①通过描述滞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侧面暗示作者通宵未眠,表明忧愁之久,内心无时无刻不被忧愁缠绕;②运用比喻手法,将“百忧”比喻为雨中生机勃勃滋生的青草,表现出忧愁的烦乱纷杂。

(3)①视觉角度与听觉角度。

树上集聚的早鸦,是作者所见之景;沉闷的鼓声是作者所闻之景。

②这些景

物凄冷萧条,传达出作者愁闷落寞的心情。

16.(2010年东北四校第三次高考模拟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①

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释:

①柑为橘树一种。

本诗写于作者贬官柳州时期。

②皇树,即橘树。

屈原〈橘颂〉中有“后皇嘉树,橘

徕服兮”之句。

③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曾想通过种橘发家至富,给子孙留点财产。

(1)诗中哪个字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情感?

结合诗句分析颈联中用何种手法抒发了这种情感?

(2)对诗的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是作者希望橘树成林,清姚鼐则说作者“恐见(柑)这成林也。

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颌联的“怜”字集中体现了作者对橘树的喜爱之情。

颈联作者运用比喻和想象的手法,将橘花和橘实比作“喷雪”和“垂珠”,想象橘树开花结实,生动而形象。

“几岁”和“何人”都承上文“怜”字而来,“怜”之深所以望之切,深切的期望表现出作者对橘树的喜爱之情。

(2)我认为作者希望橘树成林。

作者不论首联中“新”、“遍”二字对橘树嫩绿和茂盛的描绘还是颈联对橘树开花结实的想象,都表现了对橘的喜爱之情,自然也渴望自己亲手栽种的橘树成林;颔联更是一正一反用屈原怜橘和李衡谋利的典故,以像屈原一样爱橘表现了自己的志向,橘在作者眼中是高洁的象征,渴望橘树成林滋养自己正是作者未在贬谪后消沉,坚守节操的体现。

(我同意姚鼐所说的作者“恐见甘之成林也”。

作者是被贬谪于此,无论写现实的还是想象的橘之繁盛都只能反衬出作者沉沦于此的落寞与苦闷,以屈原白比更是有对被贬谪的不满之意。

尾联只是故作达观语,表面说等到柑树成林的时候,它的果实滋味还能够供养我这个老人的,实际是感伤自己迂谪时日已久,唯恐延续到黄柑成林,自己还能亲尝。

17.(广东省汕头市2010年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测评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晚次乐乡县

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鸣。

(1)诗的标题为“晚次乐乡县”,请结全诗内容,分析诗中是如何表现“晚”的?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案

(1)第二句的“日暮”,是时间的开始;中间“烟断”(“木平”)的描写,说明夜色渐浓;末句“夜猿鸣”,

直接拈出“夜”字回应篇首“日暮”日暮乡情,结束全诗。

全诗以景写情,动静结合,以时间为线索表现“晚”

景。

(2)表现了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与浓重的乡愁。

入暮以后渐入静境,猿的啼叫声清亮而凄婉,此时此境,

诗人羁旅他乡孤独寂寞之愁,无尽的乡思之情油然而生。

18.(河北省唐山一中2010高考模拟试卷

(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金陵驿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祥兴二年(1279),文天祥被俘押赴燕京,路过金陵时作此诗。

(1)首联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化作啼鹃带血归”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首联将金陵的荒凉与身世的飘泊一并提出,为全诗定下悲凉的基调。

(2)表达了作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坚定不渝的民族气节。

2010年4月更新

1.(福建省东山二中2010届高三质量检测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韵①中玉水仙花二首

黄庭坚②

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③为骨玉为肌。

暗香已压酴醾④倒,只比寒梅无好枝。

淤泥解作白莲藕,粪壤能开黄玉花⑤。

可惜国香天不管,随缘流落小民家。

注:

①次韵:

亦称步韵,就是依次用原韵、原字按原次序相和。

②黄庭坚:

才华横溢,却久谪川蜀,远贬岭南,仕途坎坷。

③水沉:

沉香木。

④酴醾:

蔷薇科春尽开花,花单生,重瓣,白色或浅黄色,甚美丽。

⑤黄玉花:

水仙花的别名。

(1)请对第一首的修辞手法进行简要分析。

(2)结合两首诗说说诗人选择水仙作为意象来写的意图何在?

答案

(1)诗人连用两个比喻,说水仙花骨如沉香肌如玉,写出了水仙有的沁人的芬芳和晶莹澄澈之美。

诗人用两个对比,与酴醾比香突出水仙暗香浓郁;与梅比枝条为显示水仙的柔弱。

(2)水仙拥有晶莹澄澈之美和沁人的芬芳暗指诗人自己有满腹经纶才华横溢。

佳人流落小民之家指自己久

谪川蜀,远贬岭南,仕途坎坷。

2.(2010年吉林市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望蓟门

祖咏

燕台①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②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③。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

①燕台:

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

唐代的范阳道,以今北京西南的幽州为中心,统率十六州,为东北边防重镇。

它主要的防御对象是契丹。

②三边:

古称幽、并、凉为三边。

这里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

③蓟门的南侧是渤海,北翼是燕山山脉,带山襟海。

(1)在开篇两联中作者触景生情,其中哪一字起到了诗眼的作用?

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为何产生这种感受。

(2)尾联中作者运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终军请缨的典故。

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

答案

(1)“惊”。

首先是因为军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迭,可见军营中号令之严肃;其次,是在严冬初晓、

积雪万里的时候,作者远望到在半空中猎猎飘扬高悬的旗帜,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写出军营中庄重的气派和

严整的军容。

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令诗人心灵震撼了。

(2)诗人虽则早年并不如班超,可是见此边营士气,却也雄心勃勃,要学书生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为国

立下奇功。

(2分)末二句水到渠成地顺应“客心惊”,结束全诗。

3.(2010年江苏省姜堰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山行即事

宋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

荷雨洒衣湿,蘋①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②。

注:

①蘋:

一种水草。

②酲:

chéng,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

(1)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是如何统领全诗的?

(2)本诗以“山行”为题,诗句中却没有一个“行”字,诗题与诗句是不是矛盾?

请作简要分析。

(3)请简要理解“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的含义。

答案

(1)运用了拟人手法。

(“想像”也对)由首联浮云不定议“阴晴”领起,颔联写“荷雨”、“湿”,下起

雨来;颈联写“日出”,太阳又出来了。

(2)不矛盾。

全诗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所写内容从浮云在空,到荷雨湿衣、蘋风吹袖、鹊声喧日、鸥鸟狎

波,都是“山行”过程中的经历、见闻和感受,合起来,就是所谓“山行即事”。

(3)尾联运用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并不是说行者真的喝多了酒,需要解酒困,而是用“唤醒三日酲”,

表现山色的可爱,能够使人神清气爽,困意全消。

4.(2010年温州市高三第二次适应性测试)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千秋岁①

[宋]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

花影乱,莺声碎。

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

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②,鹓鹭同飞盖③。

携手处,今谁在?

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绍圣元年(1094年),秦观因元祐党祸,贬杭州通判,又因御史刘拯论增损《神宗实录》,中途改贬监处州酒税,此词作于处州任上;②西池会:

元祐七年三月上巳,诏赐馆阁花酒,游金明池,琼林苑,与僚友西池宴集赋诗唱和;③鹓鹭:

指朝廷百官;飞盖:

形容车辆之疾行。

(1)“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

花影乱,莺声碎。

”一句中“乱”和“碎”,用词极为工致,“乱”写出了花的;“碎”写出了莺声的。

(2)近人夏闰庵云:

“此词以‘愁如海’一语生色,全体皆振,乃所谓警句也。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如海

之愁”有哪些内涵?

答案

(1)“乱”字写出花的纷繁、摇曳;“碎”字写出莺声的清脆、杂乱。

(2)“飘零疏酒盏”一句,他乡逢春,因景生情,亲友离别,产生飘零憔悴之愁;“忆昔西池会”一句,抚今

追昔,政治风云变幻,同僚好友多被贬谪,天各一方,有忆念故人之愁;“日边清梦断”一句,青春年华消逝,

政治理想破灭,有抱负难伸之愁;“春去也”一句,暮春时节,落红无数,感叹岁月流逝,良时难再,有惜

春伤己之愁。

5.(安徽省合肥市2010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秋日怀九华旧居

杜苟鹤

吾道在五字①,吾身宁陆沈②。

凉生中夜雨,病起故山心。

烛共寒酸影,蛩添苦楚吟。

何当遂归去。

一径入松林。

[注]①五字,指儒家的“仁、义、礼、智、信”。

②陆沈,比喻沉沦不被人知。

(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诗的颈联。

(2)联系全诗,诗人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

答案

(1)用烛影、蛩鸣衬托诗人的孤独和酸楚,营造了孤寂、凄清的氛围,情景交融。

(2)①身在异地,对故乡的思念。

②弃官归隐的思想。

③为自己的处境深感悲苦。

④在艰难处境中坚守自己的人生道德标准。

6.(福建省漳浦一中2010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诊断)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海棠袁枚

小朵娇红窈窕姿,独含秋气发花迟。

暗中自有清香在,不是幽人不得知。

注:

袁枚,三十多岁以后不再出仕,过了几十年悠游林泉山野的闲适生活。

(1)诗人笔下的秋海棠具有哪些特征?

请概括回答。

(3分)

(2)本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结合三四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

(1)“小朵娇红窈窕姿”,写秋海棠花朵娇小、颜色红艳、姿态美丽;“独含秋气”写秋天开花;

“暗有清香”写自有香气。

(2)本诗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诗人以秋海棠借指品行高洁的人。

后两句中,“清香”喻指一种高洁的

品德,“幽人”指高洁的隐士,这两句诗借赞美秋海棠,表现自己的高洁操守,淡泊情怀。

7.(广东省潮州市2010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途中见杏花吴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

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瞑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①。

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帝乡,此指长安。

长安多杏树。

(1)请说明这首诗的首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首联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或:

以乐景衬哀情)。

早春时节,一枝俏丽鲜艳的杏花伸出墙头,昭示

着春天的生气,可是作者面对这美好的景象,却感到忧愁、苦涩。

(2)①惜春之情。

杏花开放了,带来春天的消息,却元蜂蝶采赏,只能自开自落;自己行色匆匆,更无法等

到花朵开尽。

②流离之苦(或:

身世之叹)。

诗人飘零在外,纵逢赏心悦目之景也难停留;杏花独自盛开于早春,无蝶欣赏,

正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写照。

③故国之思。

诗人由眼前鲜艳的杏花联想到当年在京城看到的千万树杏花盛开的绚丽景象,这幅长安杏花图

代表着作者深情怀念着的长安生活,与今日的流离在外形成对比,说明诗人虽然落魄飘零,却依然心系朝廷,

点出了愁怀所在。

8.(广东省惠州市2010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其二)

李白

地拥金陵势,城回江水流。

当时百万户,夹道起朱楼。

亡国生春草,离宫没古丘。

空余后湖月,波上对江洲。

(1)请评析这首诗中间四句(颔联和颈联)在表现手法上的突出特点。

(2)这首诗的诗眼是那个字?

为什么?

答案

(1)将金陵昔日的荣耀繁华与眼前的荒凉萧瑟对比着写,形成情感上的巨大反差,突出了怀古伤今

的伤感沉郁情怀。

(2)“空”字,“空”是金陵怀古的题旨和情感的泉眼,山水风景不变,但空有其好,金陵不再是历史上的

金陵,无复六朝的金粉繁华,备受冷落。

暗寓昔盛今衰、世事沧桑之感。

9.(广东省茂名市2010年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晓行南谷①经荒村

柳宗元

杪秋②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机心③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注:

①南谷,在永州乡下。

②杪秋,即深秋。

③机心,机巧的心计,语出《庄子》。

(1)诗中的颔联、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请结合诗中的意象来分析。

(2)有人评价此诗表现“不怨而怨,怨而不怨”的思想,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

(1)颔联、颈联描绘了一幅冷清、衰败、荒寂的荒村景象。

处处围绕一个“荒”字,描绘出一幅荒

凉凄清的画面:

经霜袭击的树叶在变黄,在瑟瑟秋风中孤独地飘落,溪上小桥铺满枯叶;荒村除古木之外,

一无所见;耐寒的山花疏疏落落;幽深的泉水在深秋时节也时断时续,只剩一线。

(2)诗人借山水排遣谪居生活的郁闷之情,希望忘却得失恩怨、是非荣辱,但这种宁静、淡远又与诗人的理想、追求相矛盾,所以用无“机心”表现“不怨而怨,怨而不怨”的思想,闲静中深蕴(或:

孤愤,忧愤,幽怨,抑郁。

无奈)。

10.(贵州省银河中学2010届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宿甘露寺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注:

甘露寺是我国一座著名的佛寺,始建于三国吴时,在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上,面对长江,相传建寺时露水适降,因而得名。

(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在表达技巧的运用上很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答案

(1)作者以甘露寺所处的地势为立足点,描绘了山川的雄伟壮阔。

开头写小小的枕头却装着浩然的云气,而由于云气,遥远的千山万峰也近在身边了;低矮的木床下面却响着松涛之声,而由于松声,仿佛千沟万壑的风声也都响在耳边了,这表现了崇山峻岭的雄伟。

至于“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更是突发奇想的神来之笔,以写“银山拍天”浪之大,以“开窗放入”写江之汹涌。

作者正是以这样开阔的境界、宏大的气势抒发作者豪迈、进取的情怀。

(2)虚实结合。

前两句弥漫山巅云气直入枕中是实写,然而这却让人觉得好像千峰在侧,松涛就在床下轰鸣,让人觉得如临万壑之中,这是虚写。

在这里,千峰万壑给人艺术体验之真,把人带入惊心动魂的艺术境界。

诗歌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塑造了一种豪壮、崇高之美。

为了欣赏那银山般的浪涛壮观,领略那拍天而来的江河气势,索性打开窗子放长江入室,以荡涤心胸。

11.(河北2010年高考模拟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岁晚

王安石

月映林塘淡,风含笑语凉。

俯窥怜绿净,小立伫幽香。

携幼寻新的,扶衰坐野航。

延缘久未已,岁晚惜流光。

⑴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分析本诗颔联第一句“窥”字的精妙之处。

⑵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的作用。

答案⑴写出了诗人不愿打破宁静的环境,俯身悄悄观水的情态。

表现了诗人对绿水的喜爱与怜惜。

⑵由叙及情,揭示主旨。

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景色的喜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与珍惜。

12.(河北省邯郸市201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居①

柳宗元

久为簪组②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③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①这是作者被贬永州迁居愚溪后的诗作。

②簪组:

古代官吏的服饰。

③夜榜:

夜航。

(1)请结合具体意境,对“夜榜响溪石”进行赏析。

(2)清代诗人沈德潜评价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时说:

“不怨而怨。

”你如何理解诗人的“怨”与“不怨”?

请结

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

(1)诗人在天黑的宁静中,荡着小船归来,夜船触溪石而发出声响。

这里以有声表现无声,烘托出

诗人“溪居”之所静谧的氛围,反衬了四周环境的寂静。

这看似随意的一笔,深合高超的艺术辩证法。

(2)全诗表面写溪居生活的闲适,一个“幸”字表达了自己的“庆幸”,故言“不怨”;但诗中实际表达了

作者谪居时的抑郁之气,“闲依”其实是不能为世所用的无聊赖,“偶似”则表明诗人并非真有隐士的淡泊心

境,“来往不逢人”则写出诗人的孤寂。

13.(河南省新乡平顶山许昌2010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行即事

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睛。

荷雨洒衣湿,萍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注】酲:

chéng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

(1)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是如何统领全诗的?

(2)诗以(“山行即事”为题.诗句中却没有一个“行”字,诗题与诗句是不是矛盾?

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1)运用了拟人手法,“议”字生动地写出了云来云去、时阴时晴的状态,赋予在碧空里来回飘的浮

云以人的感情。

由首联浮云“来往议阴晴”领起,颔联写“荷雨”“湿”,下起雨来;颈联写“日出”,太阳又出来

了。

(2)不矛盾。

全诗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所写内容从浮云在空,到荷雨湿衣、萍风吹袖、鹊声喧日、鸥鸟

狎波,都是“山行”过程中的经历、见闻和感受,合起来,就是“山行即事”。

14.(江苏省重点中学2010届高三下学期六校联合调研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官舍竹

北宋•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

伴吟偏称作闲官【注】。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闲官:

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闲官”。

①这首诗描写竹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写出了竹什么特点?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②请赏析颈联中“拂”字和“侵”字的妙处。

答案①答:

托物言志(答“托物抒怀”“绘声绘色”“由形到声”皆可。

写出了竹清白、坚贞、高洁的

特点。

表现了诗人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

②“拂”和“侵”字都是一种拟人化(答“动态”亦可,“拂”字答“通感”亦可)的写法。

“拂”即吹拂,

竹声萧萧“拂琴”,写出竹声的美妙和含情,令人神往;“影侵棋局”,是写竹的影子映在棋坪上,使人感受

到竹的形象,似欲与诗人同乐,营造出一个物我为友、物我同趣的意境。

15.(陕西省2010届高三西安五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①

方干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②。

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注:

①这首诗,是诗人旅居洋州时写的。

洋州,今陕西洋县,在汉水北岸。

②泛觞:

是一种游戏。

(1)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描写景物有什么技巧?

(2)简要分析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案

(1)写了鹤从高空向孤屿盘旋而下、蝉鸣不已拖着尾声飞向别的树枝的孤寂、冷清景象。

运用了视觉听觉结合(或绘形绘声)的技巧。

诗人眼耳并用,写出了鹤盘旋之形和蝉鸣之声,传神逼真。

(2)①点出内心隐痛的原因:

怀才不遇、仕途不畅:

旅居异地、思念故乡。

②扣诗题“旅次”(或呼应首联的“非我有”,或“故山”)。

2010年3月更新

1.(2010届浙江华维2010届高三综合试卷一)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枕上作陆游

一室幽幽梦不成,高城传漏过三更。

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

壮日自期如孟博,残年但欲慕初平【注】。

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

【注】孟博,即东汉范滂,《后汉书》记载他“有澄清天下之志”。

初平,即黄初平,《神仙传》说他“至五百岁而有童子之色”。

(1)颔联在景物描写上用了什么手法?

简析其作用?

(2)从颈联和尾联可看出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答案

(1)(从听觉的角度写,)以声衬静,“孤灯无焰”,闻声才知“穴鼠出”,听到踩踏枯枝发出的声响,推想是“邻犬”在行走,由此衬托出深夜的静谧,刻画了诗人夜不能寐的形象,烘托诗人内心的悲凉。

(2)诗人早年希望能够为国效力,然而报国无门;晚年希望学得长生之术,而又自知不能;遂生归隐之心(就

产生逍遥江湖纵情山水的想法),从中可见内心的愤激之情。

2.(福建省2010届青于蓝高考核按钮综合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咏柳(宋)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更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这首“咏柳”诗,是托物言志之作,其寓意是什么?

(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文意也通,你觉得那一句更好,请简述理由。

答案

(1)讽刺、揭露得志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没有好下场。

(2)原句好。

原句中的“天地”着眼于空间,突出了天地间的浩然正气,有诗人的主体感,能显示诗人正气浩

然之志。

改句的“秋后”没有上述之意,且与“清霜”有重复之嫌。

或改句好,“秋后”着眼于时间,强调了小人

可以猖狂于一时,却不可能猖狂一世;“秋后”与“清霜”呼应,且与俗语“秋后算账”暗合。

“秋后”的使用使诗意

更显豁。

(言之成理,持之有据,皆可酌情给分。

3.(福建省三明市市区三校2010届高三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别杜审言①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①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

②《晋书。

张华传》:

“斗牛之间,常有紫气。

豫章雷焕曰:

”宝剑之气,上彻于天。

‘华问在何郡?

焕曰:

“在豫章丰城。

’即补焕丰城令。

焕到县掘狱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

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

是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

”丰城(今江西丰城县)与杜审言的贬谪地吉州同属江西。

(1)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嗟”字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