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00434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3.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

《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

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第七单元的教材分析

一、单元介绍

本组以思想方法为专题,安排了4篇课文,有的讲述了将古代兵器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而发明了坦克的经过;有的记叙了外国的一位小朋友,小时候从家门口数了十步埋下的木匣,五年后只数了五步就挖出了木匣的故事,悟出了周围的一切都在不断发生变化的道理;有的用童话故事的形式,告诉人们不要自以为是,人各有所长,不要拿自己的长处奚落别人的短处,看问题要全面,物有长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

这4篇课文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要学会善于动脑筋,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

二、总目标

1.会认27个生字,会写4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后边词语表里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从而明白一个道理。

4.抄写好词佳句,积累语言。

三、单元教材的重点

1.重视学生生字能力的培养。

2.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抓住关键词理解文章内容。

四、单元教材的难点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五、课时安排

建议本组教学可用13——15课时。

 《矛和盾的集合》 2课时

《科利亚的木匣》2课时

《陶罐和铁罐》2课时

《狮子和鹿》1课时

语文园地七4课时

课题

25、矛和盾的集合

教学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

会写“矛、盾”等14个字。

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关键词,能用例子来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教学准备

矛、盾图片

教学方法

引导法读书感悟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修订栏

预习

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词。

导入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

矛和盾的集合。

学生齐读。

你知道什么是“矛”?

什么是“盾”吗?

  2.质疑:

读了课题之后,你还想问什么问题呢?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如:

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

又是怎么结合的呢?

结果怎样?

教学

过程

二、初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

  1.学生听课文的录音磁带。

    边听边画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学生把刚才画出的生字新词读几遍。

  3.小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如果遇到有困难的地方,停下来多读几遍。

  4.指名读课文,读后评议。

  5.学生默读课文,说说本课讲了一件什么事?

  自主阅读,解决读题时提出的问题。

  ①教师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

如:

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

又是怎么结合的呢?

结果怎样?

  ②学生根据以上总是,自学课文,做好准备,下节课交流。

三、记字写字

  1.出示本课的生字,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记住它们。

 2.重点指导两个上下结构的字:

集和架。

提醒学生注意:

下面的“木”一定要写好,稳稳托住上半部。

3.学生写字,教师及时评议。

作业

布置

拓展阅读:

搜集发明家的故事。

教学

后记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

过程

一、讨论交流,感悟课文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对三个问题的认识。

  2.组织学生全班交流。

  对三个问题的理解,要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语句进行概括,要点如下。

  a.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

  发明家和对手比赛,难以招架,于是突发奇想,想到了矛和盾结合起来。

  b.又是怎么结合的呢?

  把盾做成铁屋子,在铁屋子上开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炮),再给铁屋子装上轮子,安上履带,让它会动。

  c.结果怎样?

  发明家发明了坦克;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3.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一至五自然段。

  畅谈感受,总结全文

  ①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教师引导学习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②齐读这段话,说说人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③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的意思吗?

  ④再读这段话。

二、交流故事,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发明家的故事。

  2.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可以相机谈谈感受

板书

设计

25、矛和盾的集合

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坦克

“铁屋子”+枪口、炮口+轮子、履带坦克

 

作业

布置

 1.同桌互相读词语。

 2.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教学

后记

 

 

课题

26、科利亚的木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从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获得启示,培养他们多动脑、勤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2.体会课文哪些内容写得真实、具体。

3.学会本课生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柯里亚最后讲的话

教学难点

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哪些写得真实、具体。

教学准备

纸人科里亚

教学方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修订栏

预习

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导入

1.板书“木匣”,“匣”字注音,学习“匣”的音、形、义。

2.完整板书课题。

 科利亚是苏联人。

这篇课文讲了他的什么事呢?

教学

过程

一、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1.学生自读,把课文读正确,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事。

  2.指名学生朗读,纠正读错的地方。

请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写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事。

二、默读课文,了解叙述顺序

  1.布置默读。

默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看看从哪儿到哪儿是讲科利亚埋木匣,从哪儿到哪儿是讲科利亚挖木匣的。

  2.默读、思考,做记号,也可与同桌讨论。

  3.全班交流。

  a.哪几个自然段讲埋木匣,哪几个自然段讲挖木匣?

  b.另外的几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有的是讲情况的变化,有的是讲从这件事受到的启发。

三、学习字词

  1.出示要求会写的13个生字,读一读,再组词。

  2.观察字形,互相说说写这些字时要注意哪些地方。

  3.学生写生字(两遍),再把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抄写一遍。

 

课题

26、科里亚的木匣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修订栏

预习

熟读课文

导入

复习字词

  1.用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

  2.听写本课应掌握的词语。

听写后对照词语表自我批改订正。

教学

过程

一、突出重点,加深理解

  1.提出重点问题:

科利亚是怎么找到木匣的?

从这件事他懂得了什么道理?

  2.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认真读书、思考。

 3.全班交流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4.教师出示课文最后科利亚说的话。

引导学生用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自己经历过的事例,说说对“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的体会。

  5.鼓励学生把最后一段抄下来。

二、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小结

板书

设计

科利亚的木匣

埋木匣挖木匣得启示

(十步)(五步)(都在变化)

作业

布置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一、二年级的小朋友听。

2.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不方便的事情,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准备一下,到“口语交际”时和大家交流。

教学

后记

 

课题

27、陶罐和铁罐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御厨、奚落、懦弱,轻蔑、和睦相处、覆灭”等词语。

2.阅读课文,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3.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自读课文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方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修订栏

预习

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导入

1.大家看一看,老师讲台上摆的是什么?

板书(陶罐和铁罐)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学在这两个罐子之间发生的故事。

3.齐读课题

教学

过程

一、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边听录音,边在每个自然段的前面标上序号。

并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生自由发言。

3.师归纳。

  国王的御厨里有一只陶罐和铁罐,铁罐仗着自己坚硬。

常常傲慢地奚落陶罐。

若干年后,陶罐从废墟里挖出来依旧精美,而铁罐却被氧化得无影无踪了。

二、学习1——9自然段了解陶罐与铁罐的性格特点。

 1.听1——9自然段的录音思考:

这几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铁罐自命清高,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陶罐。

  板书:

奚落

2.哪一位同学来说一说“奚落”的意思。

  奚落:

用尖刻的话数说别人的短处,使人难堪。

 3.这几个自然段也就是常讲铁罐常常用尖刻的话数说陶罐的短处。

 4.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

 ①陶罐的短处是什么?

铁罐又是凭什么来奚落陶罐的?

 ②铁罐用了哪些尖刻的话数说陶罐的短处(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

 ③面对铁罐的奚落,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请同学们边读就边把有关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5.生回答老师的问题

 6.小黑板出示对话,体会各自态度。

 ①“你敢碰我吗?

陶罐子!

  陶罐一开口就是“你敢碰我吗?

”它的意思就是陶罐敢不敢碰它?

<不敢>。

它根本就没有把陶罐放在眼里,它称呼陶罐“陶罐子”直呼其名,说明它有没有礼貌?

<没有>。

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一个能够体现铁罐态度的词来。

<傲慢>。

面对铁罐的傲慢无理,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不敢,铁罐兄弟”。

陶罐有没有生气?

<没有>。

它不但没有生气,还很礼貌地称呼它为兄弟,并承认自己不敢碰它,说明陶罐怎么样?

<很谦虚>。

  ②请同学们自学后面的句子,看看这些句子体现了陶罐和铁罐怎样的态度?

铁罐:

傲慢、狂妄陶罐:

谦虚、忍让、不骄傲不自卑

  ③请同学们看到书101页的插图,看一看,哪个罐子是陶罐,哪个是铁罐,为什么呢?

  7.指导朗读1——9自然段。

  ①通过1——9片段段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陶罐和铁罐不同的性格特点,铁罐的傲慢、狂妄,陶罐的谦虚、忍让、不骄傲不自卑。

我们就来分角色把1——9自然段读一读。

  ②注意:

读的时候要读出铁罐的傲慢、狂妄,读出陶罐的谦虚。

  ③分角色朗读:

男生读铁罐说的话,女生读陶罐说的话。

叙述的语句就由老师朗读。

  ④请两位同学把刚才读的内容演一演。

小结

完成小黑板上的练习

    

板书

设计

作业

布置

把故事讲给弟弟妹妹听,告诉他们看问题要全面,不能用自己的和别人的短处比,更不能因此而骄傲。

教学

后记

课题

27、陶罐和铁罐

第二课时

导入

总结1——9段、 铁罐自以为坚硬,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陶罐二者就发生了争吵,最后以不欢告终,随着时间的变化,故事又有什么变化?

教学

过程

一、学习10——17自然段。

  请大家快速的默读10——17自然段,并思考:

  1.许多年过去了,陶罐是什么样子?

铁罐呢?

(陶罐依旧和以前一样,光亮朴素、美观。

)(铁罐被氧化消失的无影无踪。

  2.当人们发现陶罐时,人们的态度怎样?

为什么呢?

(高兴、惊讶)(它是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

  当年被铁罐奚落的陶罐,如今却成了很有价值的文物被人们永久的保存下来,(板书:

永久)。

而当年狂妄自大的铁罐却被氧化消失得无影无踪(板书:

氧化)。

当初铁罐有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结果呢?

  (没有,因为它只看到自己坚硬的一面,而没有看到易氧化的短处;同样陶罐也只看到自己易碎的一面,而没有正视自己易保存的一面。

二、从这则寓言中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联系学生的课文和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小结

这则寓言采用了手法将陶罐和铁罐人格化,通过人格化的描写,告诉人们看待问题要全面,任何事物都有长处和短处。

不能用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比,更不能因此而骄傲。

板书

设计

27、陶罐和铁罐

奚落

陶罐铁罐

不理会

易碎坚硬

易保存易氧化

任何事物都有长处和短处

要全面看问题

教学

后记

课题

28、狮子和鹿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这是课文学习的重点。

3.教学难点是使学生体会故事中所讲述的道理。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理解鹿角和鹿腿给鹿带来什么。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不能注重事物的外表,得看它有没有用处。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修订栏

预习

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导入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挂图展示:

欢快的音乐声起,一只漂亮的鹿从丛林里出来,蹦到池塘边。

  1.同学们,今天老师把谁请来了?

(小鹿姐姐)

  你喜欢它吗?

你觉得它什么地方最美?

学生交流。

  2.鹿姐姐也认为自己的角很美,可是它经历了一件事,使它改变了一些看法,咱们先来听听它自己是怎么说的?

(放音,出示句子)“唉,两只美丽的鹿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出。

  3.学生朗读句子,师引: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那还得从《狮子和鹿》的故事说起,板书课题,读题。

教学

过程

一、初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要求读通,读顺。

  2.划出不懂的词句,通过互帮互助方式,师生共同解决,把词的理解放到句子中去。

  3.学生合作朗读,检查彼此的正误。

  4.你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深读课文,体会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不同态度改变的原因。

  1.再读“两只美丽的鹿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出。

  请学生从中找出两对反义词。

(美丽—难看、送命—逃生)

  2.小鹿是怎样赞美自己的角的?

请你找找。

  ①学生朗读,师在屏幕上出示句子,齐读。

  ②它把自己的角比作什么?

你还能用哪些词来赞美它?

  ③当它发现自己的角如此美丽,会有什么样的心情?

(兴奋、惊讶)

  ④谁能把这样的心情读出来,我就把这美丽的鹿角戴在他的头上。

(用头饰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⑤用“多么┅┅多么┅┅”来说一句话。

   我们的教室多么明亮,多么______!

   我们的祖国多么______,多么______!

   ____________多么______,多么______!

三、小鹿为什么会认为腿是难看的?

找找相关内容。

  1.学生朗读句子,齐读。

  2.谁能读好这一句,带着怎样的表情?

(皱眉)

 3.练习:

选句

  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能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①唉,这四条腿太细了,配不上这两只美丽的角。

()

  ②唉,这四条腿太细了,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

()

  4.过渡:

难看的腿让它狮口逃生,美丽的角差点儿送它的命,这是怎么回事?

自由读第六自然段。

  ①难看的腿有什么优点?

美丽的角又有什么缺点?

  ②通过这件事中,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③你碰到过类似的事吗?

能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吗?

四、交流理解,拓展延伸。

 1.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篇寓言故事,我们一起来读读。

朋友与熊

  两个平常非常要好的朋友一道上路。

途中,突然遇到一头大熊,其中的一个立即闪电般地抢先爬上了树,躲了起来,而另一个眼见逃生无望,便灵机一动马上躺倒在地上,紧紧地屏住呼吸,假装死了。

据说,熊从来不吃死人。

熊走到他跟前,用鼻子在他脸上嗅了嗅,转身就走了。

躲在树上的人下来后,问熊在他耳边说了些什么。

那人委婉地回答说:

“熊告诉我,今后千万注意,别和那些不能共患难的朋友一起同行。

  2.我们来交流一下,你通过读故事,懂得了什么?

小结

在这个脚步匆匆的世界里,寓言是一种别致的快餐,能让我们在读后获得智慧,希望大家能和寓言交上朋友,享受寓言带给我们的快乐。

板书

设计

狮子和鹿

鹿角——美丽(挂住树枝) 险些送命

鹿腿——难看(有力)   逃生

作业

布置

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

后记

 

课题

语文园地七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生活,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

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2.通过练习编童话故事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在读读、认认、背背中发现反义词现象,积累语言。

4.通过连连认认的方法,认识“谎、笛”等8个生字。

5.读成语故事,联系本组教材的专题,使学生懂得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处理问题。

教学重点

读背积累谚语。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借助想像编写童话故事。

教学准备

小发明、小窍门的资料。

动物图片与资料

教学方法

教学课时

4课时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教学

过程

一、事例导入,引出话题。

  a.课件展示事例。

  ◆要剪一圆纸板,通常先在纸板上画出一个相应直径的圆,再用剪刀仔细剪下,花费时间较长。

有同学想到用圆规画圆,把贺规的笔尖改装为小刀片,则成为一个很好的切圆片专用工具。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具的“缺点”往往是大家主攻的目标,但在不同使用场合,有些缺点有可能成为“优点”。

德国一工厂生产的一种纸因严重化水无法使用,按常规只能打浆返工。

有个工程师考虑到化水原因是吸水性太强,能否专门用这种纸来吸水呢?

经过进一步“扩大缺点”制成了专用吸水纸,并申请了国家专利,增加了工厂收益。

像这种“缺点逆用法”就是逆向思维的成果。

  ◆一般的门锁锁舌有斜口,这样关门比较方便,但如果朝门缝中塞入硬片等却容易把门撬开,防盗功能差,有个同学发明了“简易防盗锁”把门框上锁孔内侧焊个斜片,而锁舌却改成方形,这样从结构上与原锁反转,关门照样方便,但由外往里撬门,由于锁舌是方形的就不易被撬开了,从而使防盗性能大大增加。

  b.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日常生活中的小发明、小窍门的资料。

  c.教师小结,引出话题。

在日常生活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想出办法解决问题。

我们同学在生活中可能也会遇到一些不方便的地方。

比如,夜里要开灯,摸来摸去找不到开关;擦高楼上的玻璃,又麻烦又不安全……。

大家仔细想一想,你曾遇到过哪些不便之处?

在小组里把问题提出来,请组长做好记录。

选一个大家感兴趣的,讨论可以怎样改进,然后推举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

大家在讨论时要畅所欲言,尽量从不同角度想办法。

最后我们要评选出“最佳提问奖”、“最佳办法奖”和“最佳表达奖”获得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小组。

二、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了解每组学生的合作情况,随机给予点拨指导。

三、全班交流,师生互动。

  在学生表达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说话通顺、连贯。

说的同学要大方自然,口齿清楚。

听的同学要专心致志,能提出自己没听清楚的地方。

四、评选出“最佳提问奖”、“最佳办法奖”和“最佳表达奖”获得者,颁发奖状。

教学

后记

 

课题

第二三课时习作

教学

过程

一、交流故事,激发兴趣。

  1.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童话故事,课前我们请每位同学准备了一个童话故事。

请你们先在小组内交流交流,简要地说说大概,然后选出最有趣的故事在全班讲。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4.教师挑选《小猪唏哩呼噜》书里的一段故事读给大家听。

二、点拨角度,开阔思路。

  1.教师结合同学交流的故事及《小猪唏哩呼噜》的故事加以点拨。

看作者抓住了这种动物的什么特点展开想象的,拓展学生思路。

 

  2.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动物图片和资料。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展开联想。

  3.选择动物,编写故事。

  a.学生选择几种动物做主人公,想象一下它们之间可能会发生什么事。

  b.学生把自己想象的故事写下来。

三、交流展示,互相学习。

  学生把自己写好的故事读给大家听,教师引导学生要善于发现、吸取别人的长处,并能根据别人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

教学

后记

 

课题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读读背背”“连连认认”

教学

过程

一、我的发现

  1.教师和学生玩“对相反词”游戏。

教师说:

“我说黑。

”学生回答:

“我说白。

”……

  2.教师出示小黑板:

傲慢—谦虚 懦弱—勇敢 丑陋—美丽 愚蠢—聪明

  3.学生小声读一读,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

  4.同座讨论从这两行词语中发现了什么。

(发现上下两个词意思是相反的。

  5.延伸拓展。

请学生再说一些意思相反的词。

二、读读背背

  1.教师出示写有“读读背背”的小黑板,明确题目要求,看谁能很快地背下这些句子。

  2.学生自由地小声读读、背背这些句子。

同座可以互相读读背背,也可以“对口令”似的读读背背,如,一个人背“千里之行”,另一个背“始于足下”。

  3.全班交流学习成果,学习可以自由选择汇报形式,可以独自背,可以与人合作背。

 4.集体读、背。

三、连连认认

  1.教师板书学生已经认识的字:

竹、说、海、木、书、怒、女、子。

请学生读一读,组组词。

  2.教师板书拼音,请学生读读词。

  3.教师板书生字,让学生边看边猜一猜这些字可以和生字中的哪个字连成词呢?

  4.学生自由地小声读读这些词语,再找一找合适的字,连一连线。

同座可以互相帮助。

  5.全班交流。

请学生上黑板连一连线,再请学生做小老师带大家读读词语。

  6.教师出示生字,用多种形式请学生认读。

四、成语故事

  1.教师有声有色地讲成语故事《刻舟求剑》。

  2.学生自由地小声读读这个故事。

  3.请学生自己画画简笔画来想一想:

那个人最后能不能捞到宝剑?

为什么?

  4.全班交流。

先读一读这个故事,再说一说从这个故事中想到了什么。

  5.学生练习讲个成语故事。

  6.教师鼓励学生讲讲自己知道的别的成语故事,课后还可以去搜集更多的成语故事。

教学

后记

第七单元测试(两课时)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积累与应用(40分)

 一、我会看拼音写词语,而且我会写得很好。

(10分)

nǎo  nù   nán ɡuò     wū ɡui      dà xiǎn shén  wēi

(     ) (     )  (     )  (                   )

máo dùn     pǔ sù    dānɡchū    xiānɡtíbìnɡ lùn

(     ) (      )   (      )  (                )

二、我会用“\”划掉加点字在括号里的不正确的读音。

(6分)

和睦相处(chǔchù) 匀称 (chēnɡchèn) 重量(liánɡliànɡ)

到处   (chǔchù) 称一称(chēnɡchèn) 测量(liánɡliànɡ)

三、我会加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10分)

旦   (          )(       ) 每  (           ) (          )

荒   (           )(           )    奴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