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确定企业的资产经济增加值.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9533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样确定企业的资产经济增加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怎样确定企业的资产经济增加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怎样确定企业的资产经济增加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怎样确定企业的资产经济增加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怎样确定企业的资产经济增加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怎样确定企业的资产经济增加值.docx

《怎样确定企业的资产经济增加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确定企业的资产经济增加值.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怎样确定企业的资产经济增加值.docx

怎样确定企业的资产经济增加值

 

一、公允价值概念的产生及应用的背景……………………………………………2

二、公允价值的含义…………………………………………………………………3

三、社会各界对公允价值在金融危机中所处作用的看法…………………………4

(一)金融界观点—公允价值加剧了金融危机…………………………………4

(二)会计界观点—公允价值与金融危机无关…………………………………4

(三)笔者观点—对金融危机有负面影响,而非主要原因……………………5

四、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准则中所起的作用………………………………………5

(一)公允价值有其它计量属性无法比拟的优势………………………………6

(二)公允价值是可靠的…………………………………………………………6

五、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运用与改进的建议……………………………7

(一)对公允价值的运用应坚持适度谨慎的原则………………………………7

(二)建立健全良好的市场环境…………………………………………………7

(三)研究发展公允价值估值技术………………………………………………8

(四)建立适用于特殊市场环境下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8

(五)健全市场评估机制、规范公允价值信息的披露…………………………8

(六)引入全面收益理论…………………………………………………………9

(七)提高我国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9

参考文献……………………………………………………………………………10

 

 

关于公允价值计量在风险控制运用的思考

摘要:

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原本被认为是颇具先进性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被指责为是加剧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

金融界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在金融危机中产生了顺周期效应,将资金流动危机转变成了偿还能力危机。

本文由金融危机下引发的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争议入手,追溯公允价值产生的背景和我国公允价值的发展历程,分析引入公允价值的作用和公允价值准则在我国运用所存在的障碍。

并从各国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规定,来理解公允价值的含义和本质。

然后由金融界与会计界对公允价值与金融危机关系的不同看法,分析会计计量属性对市场的影响,探讨金融危机的产生的根源以及公允价值对金融危机的影响。

金融危机追根究底,还是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缺损所造成的,公允价值计量并不是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

但其体系框架的缺陷或多或少在一定程度上对金融危机造成了负面影响。

在坚持公允价值计量的结论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现行的缺陷时,本文提出了应坚持适度谨慎运用公允价值、建立健全良好的市场环境、研究发展公允价值估值技术、建立适用于特殊市场环境下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健全市场评估机制、规范公允价值信息的披露、引入全面收益理论、提高我国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等完善我国公允价值运用环境、改进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

金融危机公允价值衍生金融产品

百年不遇的金融风暴,袭卷全球,使世界经济陷入了自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衰退,在人们纷纷指责房地产、金融资产泡沫破灭的同时,也在认真反思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存在的弊端,即产生的周期性,对资产价格时涨时跌的作用,背离了资产的内在价值,人们曾经预言公允价值是目前最好、最合理的计量模式,却在这次危机中,扮演了“经济杀手”的角色,为这场危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期盼经济复苏的同时,人们也更迫切希望找到一种更合理、更科学的会计计量模式,来消除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经济产生的负影响,让公允价值计量真正成为市场经济中风险控制的有效工具。

国外对公允价值的研究由来已久。

美国证监会主席理查德.C.布雷登(1990),首次提出应当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属性,指出历史成本会计报告对于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于事无补。

巴什(Bath,1994)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投资证券的公允价值能显著地增强对股价的解释能力,而历史成本相对于公允价值不具备增量的解释能力。

WilliamR.Scott(2001)指出,公允价值采用带来的相关性的效益增加超过了可靠性降低所带来的不利因素。

我国对公允价值的研究起步较晚。

黄世忠(1997)指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极有可能在下一个世纪的上半叶成为主流,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将逐步退出历史的舞台。

公允价值有别于其他计量属性,只能是一种参照现行交易的估计价格。

张寅晓,李志芳(2007)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及其引发的担忧》指出了公允价值也有其自身的缺点,认为如果以不同主体的主观价值判断代替市场的价值,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就难以保证;况且不同会计主体拥有的信息千差万别,难以统一标准,得出的信息也缺乏可比性。

刘成喆等人(2006)认为公允价值的计量可以做到可靠,指出公允价值技术的难度虽然较大,但合理计量的技术规范是可行的。

我国2006年的新会计准则扩大了公允价值的运用范围,但总体上来说,还是较为谨慎的。

一、公允价值概念的产生及应用的背景

公允价值是美国会计界和金融界源于对金融工具确认、计量和披露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一个会计计量概念。

公允价值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1898年史密斯与阿迈斯一案的高等法院判例。

在该判例中,高等法院决定投资者应予容许按投资财产的公允价值,而不是按历史成本来获得的利润。

而公允价值概念最早出现在官方的文件报告中可能是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在1969年3月发布的第14号意见书《可转换债券和随同认股证发行的债券的会计处理》,这也标志着公允价值正式进入实质性应用阶段。

此后,APB又在发布的第18、21、28、29号意见书中要求企业对一些资产使用公允价值。

在现时看来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公允价值的推广运用正是缘于其防范金融风险的作用。

上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发生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储蓄及住房贷款机构利用历史成本计量的会计手段掩盖了问题贷款,最终导致400多家金融机构破产。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被责难的公允价值却被当时的美国经济界作为防范金融危机的有力武器。

在此之前,美国金融界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问题坚持继续使用历史成本,而证监会则力荐使用公允价值,正是那次危机使得金融界最终改变了立场。

随后FASB于1991年10月正式接受制定有关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

在某种意义上,“公允价值”概念正是为了防范金融危机而推广的。

公允价值概念传入国内还是近十几年的事情。

基于公允价值计量能够真实反映资产将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或企业在清偿债务时需要转移的价值,并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公允价值首次在我国1998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准则中得到应用。

此后,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股票、债券、基金、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不断涌现,资本市场日益完善,会计目标转向了决策有用性,财务报表信息的相关性也愈发受到重视。

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与国际会计实质性趋同的要求下,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颁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一整套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即新会计准则)。

在基本准则中,确定了会计计量五种基本属性:

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

在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资产减值、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合并、非货币性交易、债务重组、股份支付、生物资产等16个具体会计准则中,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该新会计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率先执行。

然而,公允价值在随后的应用中,被部分上市公司用来调节利润,特别是一些上市公司为了避免被ST和PT,通过债务重组来获取债务重组收益从而实现扭亏为盈。

此外,我国金融证券市场的不规范和会计信息的不透明等,使得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运用受到了阻碍。

二、公允价值的含义

公允价值概念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且重要的问题。

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不一样,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表述也不完全一致。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

确认和计量》中,对公允价值定义为:

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SFASNo.157中指出:

公允价值是指报告实体所在的市场参与者之间(betweenmarketparticipants)进行的有序交易(inanorderlytransaction)中出售一项资产或转移一项负债所收到或支付的价格。

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认为,公允价值指没有受到强制的、熟悉情况的自愿双方,在一项公平交易中商定的对价金额。

我国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解释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各国对公允价值的定义都强调了公允价值的交易性质必须是“公平交易”,交易主体必须是“熟悉情况”和“双方自愿”,交易主体的前提状态必须是“持续经营”。

由此得知,公允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如历史成本(historicalcost)、现行成本(currentcost)、重置成本(replacementcost)、现值(presentvalue)不同,它不是对“过去已发生的交易或事项”(pasttransactionsorevents)进行计量,而是对“假想交易”(hypotheticaltransactions)进行计量,假想交易是交换的双方已达成“确定承诺”(firmcommitment),已进行或即将进行的非现实交易。

在实际的操作中,活跃市场中的公开市场报价是公允价值的最好证据。

对没有活跃市场的,使用最近的市场交易价格计量。

对既没有活跃市场有没有最近交易的,就要使用估价技术了。

因此,严格意义上说,公允价值不能作为一个单独的与其他计量属性相提并论的一个属性,并且由于它的抽象性,不适合作为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属性,只能是一种理想中的、不可能达到的观念上的价值。

三、社会各界对公允价值在金融危机中所处作用的看法

公允价值计量与金融危机是否存在某种内在的关联?

是完全与危机无关,还是加剧了金融海啸的蔓延?

(一)金融界观点—公允价值加剧了金融危机

银行金融界人士认为,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将资金流动危机转变成了偿还能力危机,无形中恶化了信贷危机。

他们指出公允价值计量在金融危机中产生了顺周期效应,即在市场高涨时,由于交易价格高,容易造成相关金融产品价值的高估,市场低迷时,由于交易价格低,又容易造成相关金融产品价值的低估。

这使得金融机构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并不总是公允的。

在正常的市场中,市场价格能够合理、真实地反映资产价值。

然而,在市场大幅下跌和流动性非常差时,市场的定价功能已经缺失。

失灵的市场中,市场价格是不足以作为计价基准的,而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要求,使银行和金融机构按照并不真实的市价减计巨额的资产价值和确认相关的损失,直接导致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的下降.从而使投资者信心极度悲观,进一步恐慌性抛售,使得金融资产进一步下跌。

因此,市场陷入“交易价格下跌—提取准备、核减权益—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必须继续加大拨备计提和继续核减权益”的连锁效应和恶性循环。

金融界基于会计计量结果对市场的反作用,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具有金融泡沫发生器作用。

(二)会计界观点—公允价值与金融危机无关

会计界则断然否认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加剧了金融危机。

他们认为,基于会计的反映功能,会计准则并不能造成企业的损失,它只是跟随市场,并非指引市场。

他们指出会计只是温度计,只能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而不能决定其高低。

公允价值本身并没有问题,反而是金融机构在市值上升时,乐于享受按公允价值计量而带来的利润;在市值下跌时,就将所有亏损的责任推脱到无关的公允价值身上。

例如,德勤亚太区金融服务领导人菲利普•哥特表示:

公允价值只是把情况表现出来,市场波动的影响被公允价值准则所捕获,但次贷危机不是由它引起的。

会计准则尽其所能做到信息透明性,一旦透明,这个信息可能有些刺耳,但正是其目的所在。

通过市场不断调整,让大家正确对待这个问题。

而改变会计准则,正如起火后,关掉火警警报,火不会自己熄灭一样。

会计界基于会计计量结果的反映功能,认为公允价值与金融危机无关,反而更早的揭露了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三)笔者观点—对金融危机有负面影响,而非主要原因

金融危机追根究底,还是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缺损所造成的。

公允价值计量并不是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

如果说在80年代的储蓄和贷款危机中.历史成本计量被指责为没能真实和迅速地反映金融机构财务状况.那么在这一轮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计量却被指责为过于真实和迅速地反映了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

因此,根本上来说,会计计量与金融危机没有深层次的而关联。

但在蔓延全球金融危机面前,公允价值也很难从金融危机及相关拯救行动中干净抽身,其体系框架的缺陷或多或少在一定程度上对金融危机造成了负面影响。

按照公允价值准则,在非流动的市场上,形成资产或负债的价值需要更多的主观判断和估计,这就难免会产生金融产品价值的低估或高估,加剧了市场主体的非理性投资行为,并降低了降低或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

但这并不意味应当全盘否定这一计量方式。

如果改用其他计量属性,只是人为的制造财务状况良好的假象,反而延迟问题的解决。

因此,错不在计量属性本身,而是在于使用公允价值的人和市场。

我们更应该考虑如何健全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准则体系框架,完善公允价值的运用环境,使公允价值无论是在过热还是过冷的经济形势下,都能如实反映资产的价值。

四、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准则中所起的作用

鉴于国际上对公允价值的广泛争议和基于谨慎性的原则,有的人指出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应予以完全废除。

他们则认为公允价值并不公允,不能可靠的提供会计信息,不利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然而废除公允价值后,又应当采用哪种替代的计量属性呢?

其它计量属性,如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是否能够阻止类似危机的发生呢?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

不能。

1980年代的储蓄和贷款危机便是最好的例子。

显然,简单而粗暴的废止,不是可行的方法。

公允价值更有其存在的独特价值。

(一)公允价值有其它计量属性无法比拟的优势

公允价值不是建立在已发生的交易的基础上,而是以假想的交易为前提,其假定“双方自愿、熟悉情况且交易公平”。

因此,公允价值只能是一种参照现行交易的估计价格。

相反,历史成本和现行成本都是实际价格。

由于经济情况是不断变化的,变动的公允价值比不变的历史成本更能反映市场对资产或负债所认可的价值变化,提供了外部信息使用者更有价值的信息,提高了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能力。

因此,公允价值计量的最大优势就在于能够根据当前的市场状况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真实经济价值进行计量,尤其是将衍生金融工具放在资产负债表内核算并以公允价值反映后,对风险的揭示更全面,金融监管机构市场投资者可以更直接地获取具有相关性的会计信息。

在此次的金融危机中,正是公允价值及时、全面地反映现行和未来经济环境的变化,为市场带来了“透明度”,向市场如实传递了那些诸如准许次贷、签署信贷违约掉期(CDS)等错误决策的后果。

而按照历史成本,在账面上维持这些资产的初始金额,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已毫无相关性可言,只会使泡沫越滚越大,最终会带来更大的灾难。

(二)公允价值是可靠的

由于公允价值是主观的,涉及到主观判断与估值模型,所以常常被认为是不可靠的。

所谓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应能如实表述所要反映的对象,即所表述的应是意欲表述的,尤其要做到不偏不倚地表述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避免倾向于预定的结果或某一特定利益集团的需要。

公允价值如实的反映了资产的价值,不

首先,估计和假设是会计所固有的,并不影响其可靠性。

事实上,任何计量都只能提供相对可靠的信息。

一味追求绝对的可靠,只会增加交易成本,并不会提供更加准确、真实的决策有用信息。

虽然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的难度较大,但随着会计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设计出更合理的估值模型也是切实可行的。

只要遵循一定的技术规范,以合理成本来可靠地估计公允价值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其次,公允价值是市场的无偏定价,不是某个单一市场参与者的主观估计,而是由相对独立的评估机构基于做出的专业判断,因此不会受到资产或负债持有人的主观影响,减少管理层的操纵空间,比历史成本信息相对可靠。

正如前文所述,金融危机错不在会计计量属性本身,而在于使用计量属性的人和市场环境。

而公允价值也有其它计量属性无法比拟的优势,使其存在是必要的。

因而关键是完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体系框架,建立健全市场环境,使公允价值计量达到会计信息可靠性和相关性的有机统一。

此外,国际上也并未废止公允价值准则,例如欧盟只是决定修改现行会计准则中有关按市值计算资产价值的规定,从而避免资产价值在市场动荡中被过于低估。

同时我国财政部也表示继续引入公允价值计量的立场。

因此,尽管当前国际上对公允价值计量存在广泛争议,但在金融资产和负债等特定项目的计量上,和其它计量属性相比,公允价值更具优势。

我们应坚持公允价值在此类项目的计量,并就其在其它项目上推广展开研究,以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和等效。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公允价值为主的混合计量模式将成为不二选择。

五、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运用与改进的建议

根据以上的分析,在我国现阶段乃至今后可预见的相当长时间内,公允价值仍是财务报告相对合理的计量属性。

然而,公允价值准则缺乏更为详细的可操作指南和市场环境的不完善,阻滞了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运用。

现就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运用与改进提出如下建议:

(一)对公允价值的运用应坚持适度谨慎的原则

我国新会计准则扩大了公允价值的运用范围,是基于其较其他计量属性更能提供决策有用信息,但也不能忽视其易被操纵的缺陷。

例如我国部分上市公司就将大部分对外投资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中进行核算,把这些资产的浮动计入资本公积,盈亏则没有在利润表中得到反映。

因此,应严格限制公允价值的运用范围。

既要与国际惯例实质性趋同,又要立足与中国的基本国情。

中国仍然是一个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市场机制还很不完善,很多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还难以合理可靠的取得,所以不能随意扩大公允价值的运用,应保持适度谨慎。

(二)建立健全良好的市场环境

良好活跃的市场环境是运用公允价值的先决条件,在健康的市场中,公允价值才能真实的体现相关资产或负债的价值,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公允价值是理智的投资者在开放、健康的活跃市场中,以平等的交易地位,自愿进行交换的价值。

在通常情况下,市场价格是公允价值的最佳估计。

在缺乏活跃的交易市场时,公允价值也要参照接近交易日的市价进行估计。

可靠的市价才能得出可靠的公允价值,而可靠的市价只能在健康完善的市场环境中才能获得。

失灵的市场只会提供错误的市场价格信息,最终影响到公允价值的可靠性。

因此,市场环境的好坏与公允价值的可靠性息息相关。

对我国而言,不太发达的市场经济,使得资本市场缺乏有序性,许多资产缺少活跃的市场,因而很难取得可观察的市价或者取得的市价失真。

为改善我国公允价值的运用环境,应当尽快建立和完善统一、透明公开、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

要建设公开市场价格的平台,建立公开的市场价格体系,杜绝各种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的行为,加强金融产品交易相关法律的建设,健全市场信用体制,促进市场的活跃与金融产品的流通,从而充分发挥健康市场的定价优势。

(三)研究发展公允价值估值技术

在不存在活跃市场、也无法参照最近交易日的价格时,则要利用估值技术来确定公允价值。

估值技术涉及估值模型的选择、参数的选定等,这都需要人们进行主观的估计和判断,如何来保证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和公允,显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实务中也是难于操作并广受争议。

加上我国金融市场相对不成熟,估值技术与国际上还有一定的距离。

因而,我国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应加强学习国际上先进的估值技术,关注其发展动态,并结合我国实际,研究设计可靠的估值模型,规范估值技术的操作,通过制定统一的操作指南,建立科学的内、外来机制来保障公允价值计量的客观性。

(四)建立适用于特殊市场环境下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在此轮的金融危机中,参照失灵市场中的市价,公允价值低估了金融资产的价值。

由于金融资产的市价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在特殊的市场环境中往往难以公允、可靠,因而建立一套适用于特殊经济环境下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势在必行。

在国际上,IASB在修改的准则中,允许在极为罕见的情况下对部分金融资产进行重分类。

其指出在市场不活跃的情况下,管理层可以采用自己的金融模型和判断进行计量。

借鉴国际上的做法,在市场异常、市场价值严重扭曲的情况下,可采用三种方法来计量公允价值:

直接进入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即估值技术获取相关计量信息;以市场价格和估值技术测定价值的均值计量;3、要求企业同时提供两套不同计量层次的公允价值,即市场价值与第三层公允价现值信息,以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合理的判断。

这样,就可以淡化产生的顺周期效应问题,防止公允价值在经济过热时火上浇油,在经济低迷时加剧萧条。

(五)健全市场评估机制、规范公允价值信息的披露

由于公允价值计量涉及到主观的判断和估计,相关专业评估机构的评估和信息披露不可避免的将会影响公允价值的公允和可靠性。

在实践中管理层和控股股东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操纵评估机构的评估结果,随意决定公允价值的计量,而我国又缺少相应的监管措施,这就既降低了评估结果的权威性,又损害了公允价值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因此,健全评估机制、规范信息披露制度,对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1、建立权威性的专业资产评估机构、培养专业的评估人员

在运用估值技术计量公允价值时,其专业性要求很强,需要专门的评估机构,由专业人员根据自己的职业判断能力,设定适当的模型和选取相应的市场参数进行评估,且评估后的价值还要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要使评估机构的结果具有权威性,则应当规范评估行业、净化评估市场。

建立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对不符合条件的机构,予以撤销,对不正当竞争的机构,予以整顿。

作为评估的直接参与者,评估人员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直接影响评估结果的质量。

一方面,应加强评估人员的职业道德等教育,一方面应培养其专业能力,对违法人员应予以惩处。

此外,评估行业管理应由政府管理、行业自治相结合,形成一个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良性运转机制。

2、提供公允价值信息的发布平台

为了方便企业获取资产的公允价值信息,利于审计人员判断交易的真实性和公允性,建立全国联网的公允价值信息发布平台十分必要。

应大力推进公允价值信息的公开化,建设相应的信息数据网络,随时提供动态的公允价值信息。

3、提高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公允价值形成运用了大量的假设和估计,要提高公允价值的公信力,则需提高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既要反映资产市场价格变动情况,也要披露相关的风险信息,并提供估值模型、参数选定的方法,加强公允价值信息形成过程的控制。

通过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来弥补公允价值代表的局限性。

4、扩展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的内容,引入风险披露

扩展公允价值计量的披露有助于信息使用者理解公允价值,当公允价值计量需要应用复杂的估价方法时,财务信息使用者需要分层次详细披露公允价值的确定依据对当期损益的影响。

同时,要引入风险披露,披露按公允价值计量所带来的相关财风险。

(六)引入全面收益理论

在传统的损益表中,管理当局常常利用公允价值操控利润,而引入全面收益理论则可有效的杜绝这一现象。

全面收益,包括净收益和其他全面收益,净收益仍由收益表提供,只反映已确认并已实现的损益,其他全面收益则涵盖那些已确认但未实现的损益。

在全面收益理论下,利用公允价值操纵的利润只会反映在其它全面收益中,于是会计信息使用者会明晰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作出正确的决策。

(七)提高我国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公允价值的运用需要主观的专业判断,这就必然会受到会计人员的主观意志的影响。

而且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金融衍生产品日益复杂,市场交易手段多种多样,作为反映市场价格的公允价值,表现为非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