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十大热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88096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6.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十大热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十大热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十大热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十大热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十大热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十大热点.docx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十大热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十大热点.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十大热点.docx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十大热点

2011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一:

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

【社会问题的背景】

  

(1)2010年1—6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638万人,完成全年900万人目标的71%;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大大低于近几年4.6%的控制指标。

全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总数为15723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626万人。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表示,就业已恢复至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前的水平。

  

(2)就业是否从此可以“高枕无忧”?

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副司长王亚栋分析,就业上半年表现好于预期,犹如是“叹号”,而下半年则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能否延续好形势还是“问号”。

  就业主要靠经济增长来拉动。

上半年,我国GDP增速达11.1%,经济增长快,企业活力足,岗位大量增加。

在对人力资源市场的监测中,二季度96.9%的用人需求集中在企业,其中又以内资企业为主体,企业用人需求共增加14.6万人。

但下半年,据预测,经济增速会有所放缓,这可能成为影响就业的主要不利因素。

从过去的经验看,经济放缓,不仅对劳动力的新增需求会缩减,已就业的劳动力也可能面临失业。

  就业虽已恢复至危机冲击前水平,但国际金融危机尚未结束,给我国实体经济和就业问题带来变数。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就业提出了挑战,这其中的新兴产业会促使就业增长,但不会那么快,而在控制过剩产能、节能减排中淘汰退出的企业带来的岗位流失则已在发生,经测算涉及20个行业上百万企业职工的安置。

 此外,新增就业中40%属灵活就业,很不稳定。

我国今年屡遭自然灾害,从西南旱灾到玉树震灾,到现在南方部分地区的洪涝灾害,灾区面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艰巨。

  从更长一个时间段来看,就业压力也很大。

目前,我国每年需要解决就业的劳动力总量是2400万左右,预计“十二五”期间还会增加。

城镇化建设的加快也会使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来。

所以,就业还远不到可以放松的时候。

  

(3)我国人口数量预计在2030年左右达到16亿的峰值,劳动力总量的变动趋势也类似。

2009年我国劳动力资源是10.6亿,预计到2020年会达到11.5亿,到2030年将达到12亿以上。

劳动力的总量会持续增加,并会给就业带来巨大的压力。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也很大。

农业富余劳动力的存量依据现有生产力水平估算还有1.2亿,需要转移就业。

按照我国目前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每增加一个点可以吸纳1000万的农村劳动力,现有存量还要有12年才能转移出来。

如果农业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转移的过程将变得更长。

  有一种说法是“新成长劳动力开始短缺”。

事实是新成长劳动力的增速开始下降,但还在增加。

而且由于是在高位上增长,增速再小,绝对量也不少。

此外,新成长劳动力的概念是以16岁为标准,真正每年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则包括了20—30岁的人。

比如高校毕业生,通常是在22岁以后就业,“十一五”期间平均每年在610万左右,十二五期间则会增加到约660万。

  因此,劳动力不是已经或马上没有富余了,“招工难”只是一个局部现象,改变不了我国长期持续的就业压力。

近年来党和政府把促进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提出就业优先的理念,正是基于对这种形势的判断。

  (4)目前就业市场存在结构性矛盾:

“招工难”“就业难”长期并存。

  春季农民工的招工难与秋季大学生的就业难交错产生,部分企业招工难与求职者就业难同时并存,其背后反映的是我国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对“招工难”,之前人社部的一项调查发现,缺工突出的地区是“珠三角”和“闽东南”。

广东全省缺工中有超过60%在广州、深圳、东莞三市,福建全省缺工中仅泉州市就占53%。

缺工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居民生活和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缺工的企业主要是中小企业,岗位主要是技术工种和熟练工种,用工方式主要是季节性用工。

概括起来,这类企业需要的主要是熟练的农民工。

  那么,是不是农民工供不上了呢?

对广东省500家企业的监测显示,300多家缺工企业,其月工资水平比不缺工企业低200—400元,且大都是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而月工资水平达到1800元以上、福利待遇较好的企业都不缺工。

换言之,部分企业找不到人,主要是工资待遇比农民工外出跨地区就业时可接受的工资水平低了一些,供求双方“对接不上”,不是劳动力不足。

  “就业难”折射的也是结构性问题。

二季度全国十大城市岗位需求排行榜显示,餐厅服务人员、机械加工人员、力工、裁剪缝纫工等职业的用人需求大,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程师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分别高达1.83、1.88、1.81,而物业管理人员、行政人员、财会人员、计算机操作员等职业的用人需求相对较小。

二季度应届高校毕业生占新成长失业青年的45.9%,急需就业。

但其求职的主要方向恰恰是行政、财会等需求小的岗位,而机械加工等需求量大的岗位,则不论是技能要求还是预期收入水平,与毕业生情况都相差甚远。

  【核心观点】

  

(1)在中国,“招工难”“就业难”长期并存的问题,确实很奇异。

中宜教育戴斌老师认为,就业岗位技能要求与劳动者技能素质和技能结构不匹配,造成了“就业难”和“招工难”同时并存。

而这个题目的破解关键还是在于“劳动力素质的提升”。

戴老师认为应该要大力开展定向职业技能培训。

  一是企业自主培训。

充分发挥企业自身的主体功能,根据自身发展的用工需要,科学制订好用工和培训计划,通过生产带培训、老手带新手的办法,自我培养一批熟悉企业生产运作的熟练工。

  二是短期技能培训。

充分依托劳动力培训中心和职业学校开展培训,通过“政府出钱买单,农民免费学技,企业按需用工”的形式,对城镇下岗职工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培训,培训专业倾向于我区打造相关产业所需的技能。

  三是“订单”培训。

由政府支持,企业支助,根据打造产业的长期发展需求,委托职业高中和技校开设相关定向专业,调整课程设置,搞“定单式”培训,让学生免学费、生活费进行定向培训,毕业合格后为相关企业服务。

  

(2)由于经济总在不断的变动中,信息又不可能绝对对称,所以劳动力市场上的结构性矛盾在任何一个时期都会存在,是一种正常现象。

“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在我国会长期存在,是劳动力供大于求大背景下结构性矛盾的突出表现。

用人主体和求职主体都需要不断地调整以适应劳动力市场,此外还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从根源上破解“就业难”和“用工荒”,并实现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的良性互动。

  (3)当然,有时候,“招工难”“就业难”长期并存的问题,也有可能是因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导致了。

即“企业不知道哪里找合适的人”,“求职者也不知道如何找合适的工作”。

对此,中宜教育的戴斌老师认为就应该要加强招用工基础平台建设了。

  一是建立真实可信的人力资源信息库。

掌握当地劳动力的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技能、务工意愿、就业情况、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基础信息,信息管理员可根据用工信息和劳动者意愿进行对比操作,有针对性地为劳动者提供就业信息,在企业急需用工时,也可向企业提供符合条件的人员信息。

  二是建立招工信息网站,将企业的用工信息全部放在网站广泛宣传,要与周边地区劳动力信息网站互联互通,让更多的人了解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招工企业的有关情况,吸引其务工就业。

  三是要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两个主要阵地的作用,有针对性地举办用工招聘会、人才交流会。

2011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二:

“罗源湾污染”事件

【社会问题的背景】

  

(1)罗源湾地处福建省罗源县城东部,海湾曲折,口窄腹大,水域面积34万亩。

罗源湾四面群山环抱,像一个美丽的葫芦,镶嵌在海峡西岸岸线上,风光旖旎,水天一色。

这里避风遏浪,不冻不淤,为福建省六大港湾之一,是全省重要的水产养殖基地。

由于水质尚好,2007年5月,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国际最为濒危的一类海洋生物中华白海豚曾罕见地“造访”罗源湾。

  

(2)自从来了钢厂(罗源湾开发区金港工业区的德盛镍业),罗源湾突然变成一个巨大的排污池。

由于水域污染,鱼虾产量锐减,福州的一些海鲜店已不再购进罗源湾地区的水产品。

曾经热闹的渔村荒凉了,如今成为不宜居住之地。

  2009年8月底,当地发生的大规模死鱼事件,渔民们心有余悸。

碧里乡共有鲍鱼养殖户2000户,每户都靠贷款投资二三十万以上。

从8月29日起,八个村的养殖户突然发现养殖的鲍鱼大量死亡,8月30日达到高峰。

附近的另外三个海区,也出现鲍鱼爆发性死亡,死亡率最高达到50%。

这次事件共损失4万多箱,直接经济损失上亿元。

  “好端端的海湾,好端端的渔业,都让钢厂给毁了。

”渔民们望着白水围垦大堤外正在吞云吐雾的德盛镍业,愤懑中透着无奈。

他们认为,鱼类爆发性死亡的时间与德盛镍业不锈钢和镍合金项目投产的时间基本吻合,以德盛镍业为主的钢企排放的高浓度废水,正是海产品遭遇灭顶之灾的根源所在。

  (3)据了解,坐落在罗源湾开发区金港工业区的德盛镍业,一期建设项目为年产92万吨镍合金和82万吨热轧不锈钢板带,总投资超过45亿元。

该项目于2005年10月开始填滩涂造地,2006年10月动工建设。

2009年3月,热轧不锈钢板带项目建成投产。

同年8月底,镍合金项目建成试生产。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专家表示,罗源湾为典型的口小腹大半封闭型港湾,湾内外海水交换能力较差,陆源污染物无法通过潮汐变化彻底排出湾外,湾内环境容量与海水的自净能力十分有限,在此区域上马钢铁和冶炼项目很容易发生重大污染事件,环境风险极大

  钢铁属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产业项目,有一套比较规范的审批机制。

2004年以来,国家宏观调控手段一年比一年严厉。

在生态敏感的罗源湾建设产能如此巨大的钢铁和有色金属项目,是否经过了规范的环评审批?

据查阅相关资料得知,德盛镍业项目环评报告是由福建省环保局(2009年8月更名为省环保厅)审批的,时间是2006年3月14日。

根据当时适用的原国家环保总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规定》,从2003年1月1日起,年产5万吨以上冶炼项目、其它总投资1亿元及以上的有色金属项目,由国家环保总局负责审批其环评文件。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法研究所专家表示,根据环保部令第5号规定,有色金属冶炼建设项目环评文件的审批权限,2009年3月1日以后才下放给省级环保部门,对于德盛镍业项目,福建省环保局属越权审批,是无效的。

  德盛镍业在筹划新上镍合金项目的同时,其法人代表“巧妙”运作了福建德盛特钢有限公司异地搬迁项目,该项目搬至德盛镍业所在地,产能由22万吨一下提高到82万吨,2009年5月,德盛特钢并入德盛镍业。

2008年12月4日,福建省环保局批准了德盛特钢年产82万吨不锈钢宽带的环评报告。

同样,根据原国家环保总局的规定,从2003年1月1日起,年产35万吨以上特钢项目由国家环保总局负责审批其环评文件。

钢铁加工项目环评文件的审批权限,也是在2009年3月1日以后才下放到省级。

福建省环保局又一次实施了越权审批。

  对于同一个企业法人代表,省环保局不惜两次越权违规为其审批项目,甚至一份环评批复文件出现两个版本,明眼人一看就知其中有不可示人的“潜规则”,没有巨大的利益驱使,谁都不会冒这个风险。

  (4)德盛镍业镍合金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称,该项目对于海域生态的影响主要来自废水中的石油类和重金属离子,对海洋生物具有毒性,存在慢性恶化影响,事故排放影响程度和范围都较大。

80%的公众担心项目建成运营后,水污染对海水养殖和捕捞造成影响,要求建设单位严格治理,实现达标排放,防止事故性排放。

  “整天提心吊胆,不知道他们会在哪一天突然再次放毒。

”以德盛镍业为主的污染“毒瘤”已成罗源湾渔民不能承受之重。

近年来,当地群众针对罗源湾污染的投诉不断。

  罗源县环境保护局今年2月21日回复县信访局关于罗源湾污染环境的投诉称,德盛镍业、亿鑫钢铁、三金钢铁等罗源湾几家钢铁企业,全部办理了环评审批手续,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环评审批意见,配套建设了环保设施。

显然,违规审批的环评成了污染企业的“挡箭牌”。

  当地渔民说,罗源湾成批海鱼暴毙,渔民们血本无归,这绝非海洋大环境和养殖技术原因造成,海水污染是罪魁祸首。

但有关方面的调查结论竟是“由细菌引发的鱼病所致”。

  【核心观点】

  

(1)像“德盛镍业”这样的重大项目都是省环保部门违规越权审批,且其中一个项目两个产能标准,审批权被“绑架”,环评流于形式,客观上助长了企业违法排污的气焰,污染防治措施必然沦为一纸空文。

  

(2)必须尽快建立对“环境行政乱作为”可能引发的后果进行“事前防范”的机制。

近年来,“环评腐败”案件多发,“环评领域”已成为违纪违法案件的“高危地带”,很多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是由于环保部门“不作为”、“乱作为”所致。

因此,戴斌老师认为建立“事前环境法律责任追究制度”对于遏制重大环境事件意义重大。

  (3)环境污染具有一定的潜伏性、累积性,危害后果的显现有的滞后几年、十几年。

因此只要环保部门在环境管理方面存在不作为、乱作为问题,无论是否出现重大环境事件,都应依法追究相关部门和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因为一旦出现重大环境污染事件,追惩式的处置相对于造成的危害后果往往于事无补,不如通过事前追责来防范。

  (4)按常理,环境监管部门应该是最“纯净”、最不能掺杂使假的。

近年来随着环保部门权力凸显,环评已成为腐败案件易发多发的新领域。

针对环评审批权力寻租问题,各地屡有曝光。

当前,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环境事故进入高发期,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环保法律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得到执行。

在那些被经济指标甚至一己私利冲昏了头脑的官员面前,法律成了一纸空文。

戴斌老师认为,惟有让环保法律真正成为不可逾越的红线,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才不会一次次上演。

  (5)今年以来,重大水污染事件频发,已让人产生“审丑疲劳”。

如今,许多地方因为“违规企业项目”的“盲目上马”,使得生态到了濒临崩溃的地步,弄得人心惶惶,民怨沸腾。

戴斌老师认为,如果我们仔细地看待这些污染事件,认真审视这些污染企业能够“肆意妄为“的前前后后,或许我们随处能够窥见部分地方政府部门,在行使“公权力”的过程中,存在种种的违规操作。

如何刹住这些“违规之风”?

民主监督亟待加强。

2011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三:

领导干部能力建设

【背景链接】

  2010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了《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的通知。

8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李源潮在干部教育培训改革工作视频会议上指出,要认真落实中央下发的《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坚定不移推进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着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使干部教育培训更好地为科学发展和干部成长服务。

  【标准表述】

  原因分析

  改革创新是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的不竭动力,是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保持生机活力的必由之路。

当前的干部教育培训了虽然取得了明显进展,但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党性教育比较薄弱,培训机构体系的开放度和竞争性不够、优质培训资源不足与资源相对过剩并存,干部学习内生动力不足、学用脱节、学风不正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涉及干部教育培训内容方式,而且涉及干部教育培训体制机制。

因此各级党委(党组)必须全面推进干部教育培训事业发展,努力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

  重要性

  干部教育培训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对策措施

  一个国家发展力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特别是领导人才的竞争。

当前形势下,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既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保证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又要推进干部教育培训改革,提高干部队伍的执政素质和能力。

要把增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作为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的主要目标,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不断完善党的理论教育、领导知识教育和干部党性教育体系,满足干部多样化多层次的培训需求。

  一要增强学习意识。

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理论素养和学习能力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

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职务的提升,并不意味着能力水平的自然提升。

职务越高,责任越大,学习的任务及要求也越高。

因而,领导干部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就必须要端正学习态度,保持学习热情,主动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不断充实、完善、提高自我,更新知识、积累经验、提高素质,努力成为具有世界眼光、把握科学发展规律,能够开拓创新、善于驾驭全局的优秀领导干部。

  二要增强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增强责任意识,是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是领导干部增强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领导干部作为决策者和管理者,是否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直接影响到决策水平和工作成效。

责任是一种担当,是一种信任,是一种态度,对党的事业负责,对人民负责,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神圣使命,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要增强忧患意识。

在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这就需要我们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驾驭复杂局势的能力,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

面对复杂的形势,必须从思想上切实增强忧患意识,行动上落实到位。

同时,遇到困难,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拼搏进取的精神状态,知难而进。

  四要增强团结意识。

团结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

在新的形势下,领导干部尤其要深刻认识团结的重要性,加强自我教育,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站在党和人民利益的高度,去理解团结的意义,强化团结的意识。

做到目标同向、工作同心、事业同干。

大力提倡讲真话,办实事。

要营造“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干事业”的社会氛围,让干部群众都能心平气顺、心情舒畅地工作,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形成干事创业的合力。

领导干部不仅要有团结精神,更要有协作能力。

要把搞好团结作为一种能力和境界来提升,带头团结协作,发挥班子的整体作用。

  五要增强廉洁意识。

作为领导干部,要自觉做到廉洁勤政,严格贯彻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各项规定。

坚持个人及家庭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自觉把自己的言行置于党纪国法和组织的监督约束之下,管好自己,管好部门,管好亲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

正确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慎言、慎行、慎独、慎微,自觉做到主动自律,经常自律,严格自律,有效自律,重操守、慎交友、淡名利、高追求,努力做一个政治上清醒、经济上清白、生活上清正、工作上清廉的领导干部。

坚持党性原则、公正待人、公道处事、生活正派、情趣健康。

总之,要综合运用示范教育、警示教育、纪律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等多种手段,全面加强领导干部廉洁意识,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提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意识,形成廉洁之风。

2011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四:

禁网门

【社会问题的背景】

(1)2010年9月4日,邳州论坛曝光台上一个题为《关于查处个别教师网络违规违法行为的通报》的帖子引起网友的关注。

帖子内容大致如下:

邳州教育局今年8月27日向该市各中小学、民办学校等机构下发了一个红头文件。

文件称,去年以来邳州已有3名教师因在互联网上散布不实言论被拘留,广大教师“要注意形象,讲政治,讲大局,不该做的事不要做、不该说的话不乱说”,此事被网友称为“禁网门”。

文件的真实性得到了邳州市教育局办公室主任高福新的证实,他表示:

“教育局并不排斥教师通过正确渠道反映正当诉求。

(2)2010年9月4日,网友所发帖子中提到的红头文件正是邳州教育局编号为邳教发(2010)89号的一个红头文件,共两页,落款时间是今年8月27日,盖有邳州教育局的印章。

红头文件称,邳州近年来一直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但个别教师为了一己私利利用网络发帖跟帖散布不实言论,不到一年时间已有3人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

为此,红头文件中指出,为营造文明的网络环境,邳州广大教师要“讲政治,讲大局”,要通过正确的渠道反映正当的诉求,不该做的事不要做、不该说的话不乱说。

此外,各校要加强师德教育,要把文明上网纳入师德教育内容。

对违反规定的教职工给予批评教育,坚决杜绝新的网络违规违法现象发生。

(3)题为《关于查处个别教师网络违规违法行为的通报》的帖子发布后,引发不少网民的热议。

网友“浅浅的笑”说,“教育局,我真对你无语了”;网友“7788”称,“还让不让人在论坛上反映问题”……

对于教育部门下发的红头文件,邳州一位教师告诉记者,去年以来确有教师因为工资、招聘教师考试、公积金等在互联网上反映问题,或许是觉得影响了当地的稳定,教育局这才发文。

2010年上半年,邳州有教师在网上反映邳州某中学教师公积金被挪用的问题。

5月21日,邳州教育局专门发布公告,要求各相关学校将教师公积金补缴到位,不得出现新的拖欠。

“从这个情况来看,教师在互联网上反映的问题是属实的。

”一位不愿具名的邳州教师称,现在教育局出台文件要求教师“不该做的事不要做、不该说的话不乱说”,实际上是限制教师的言论自由。

他反问记者,“红头文件要求教师通过正确的渠道反映正当的诉求,现在是网络社会,互联网难道就不是正确的渠道?

(4)2010年9月13日,邳州市教育局办公室主任高福新确认了文件的真实性。

他称,去年以来邳州先后有3名教师因在网上散布不实言论,或散布谣言扰乱稳定大局,或中伤他人侵害他人权益被公安机关拘留。

还有1名小学教师在网上对正常绩效工资以及工作落实不满,造谣中伤,侮辱谩骂。

经公安机关调查,他们反映的问题都是在造谣,并不属实。

高福新坦然,教育局出台红头文件的初衷,就是杜绝网络违规违法现象的发生。

“教育局并不排斥教师通过正确的渠道反映合理正当的诉求,但不能侮辱谩骂,影响教师形象。

(5)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喻国明关于互联网的话题,此前曾接受记者的采访。

他说,作为网民,如果他发布了虚假的信息,发表了诽谤性的内容,他就要承担这个责任,这其实和我们现实生活是一样的。

我们有现成的法律,我们的公安机关也有能力,不用费多大的劲就可以找到网络中的他。

网络有一个逐渐成长、被大家所适应并熟悉的过程,网民也有一个文明习惯的形成过程。

有关部门应该少管为宜,所谓的管理,实质上是限制了网民自由表达的权利。

【核心观点】

(1)尽管教育行政部门再三申明“这不是禁止言论自由”,但从目前的实际操作来看,什么是“不该说的”“不该做的”,似乎都“由教育行政部门说了算”,缺乏足够的法律依据,此举有可能打击教师多渠道反映问题的积极性。

面对网络带来的失实、诽谤等负面效应,地方行政部门应“到位不越位”。

一方面,政府部门应积极面对网络舆论,对失实的言论迅速澄清,对各种诉求迅速回应,不让网民“投诉无门”。

另一方面,对网民反映的问题应高度重视,在查清事实基础上解决问题,一些问题难以一时解决的也应及时回应、解释,做网民的“贴心人”。

(2)每个网民都应享有网上言论自由权利,在网上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诉求,且这种权利不被干扰,这样才是推动网络舆论监督制度的根本方法。

然而,使用这种行政文件来干预言论自由,在国内实属“首创”,其实与当前加强民主监督的“大形势”也是违背的。

同时,这对网民言论自由权利,乃至于网上舆论监督制度,都是一种莫大的挑战。

而且,规范网络言论早已有相关法律实施,邳州市教育局的这一纸红头文件依法而言,只具有行政性质,但不具备法律效力。

(3)法国政治学家托克维尔说,言论自由是具有代表性的公民自由权利或免受政府行为干涉的自由权利。

在我国,《宪法》也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堂堂国法到了一个市级单位却遭到领导意志的抵触,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荒诞。

网络科技发展至今,已经在世界每个角落形成自由表达和信息传递的公共意见领域。

难道,只有上访才是唯一正确途径,网络言论表达也非法?

虽然不知道邳州是不是真有在全国首创“禁网门”的必要,但是,作为公民的一种最基本的表达权利,言论自由正遭到公权力的无耻干涉和挤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