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研究方法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87683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188.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命科学研究方法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生命科学研究方法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生命科学研究方法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生命科学研究方法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生命科学研究方法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命科学研究方法学复习资料.docx

《生命科学研究方法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命科学研究方法学复习资料.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命科学研究方法学复习资料.docx

生命科学研究方法学复习资料

一、1、什么是科学规范?

科学规范是指导和调控科学共同体成员行为的、具有普适性和长效性的指示或指示系统。

科学规范是以祈使句来表达的,它们告诉或告诫科学家:

应该做什么(如,“应该以追求真理为使命”),不应该做什么(如,“不应该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可以做什么(如“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学术方向”),不可以做什么(如,“严禁把科技成果运用于危害人类的活动”)。

2、分类

科学规范也可分为三类:

根据科学规范所调整的对象不同,可以把科学规范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即调整科学家与科学共同体的其他成员及非共同体成员之间关系的规范。

第二类是调整人与物之间关系的规范,即调整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关系的规范和调整研究者与研究的仪器设备等物质条件之间关系的规范。

第三类是协调各种知识之间关系的规范,特别是协调新知识和既有知识如爱因斯坦相对论与牛顿力学之间关系的规范。

第一类规范是社会性规范,第二类规范是技术性规范,第三类规范是逻辑规范。

也可以根据科学活动的周期,把科学规范分为三类。

1.指导科学研究的规范,2.指导科学成果评价的规范3.指导科学成果应用的规范

还可以根据科学规范对科学工作者的各种行为的态度,把科学规范分成:

肯定性的科学规范、否定性的科学规范、授权性的科学规范。

最后,可以根据规范所提出的要求的强弱程度,把科学规范分成两类:

一类是提倡性规范,一类是强制性规范

二科研工作假说

科研假说的概念:

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对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所作的推测性的说明和假定性的理论解释。

科学假说在科研中的作用

科学假说是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科学假说能够发挥思维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科学假说具有导向作用;不同假说的争论有利于推动学术的繁荣。

科学假说的特征

⒈来源的科学性

科研工作假说的提出应当是以一定事实为依据的,不能主观凭空臆想。

假说来源的科学性主要强调来源的客观性:

1,个人初步实践的事实依据2,别人或前人的资料

⒉说明的假定性

尽管假说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经过科学思维作出的推测性设想,但毕竟是对未知问题及其规律的猜测和推断,必然只是一种假定性说明,它具有不确定的性质。

生物医学科学中的问题,不确定性因素建立假说的形式可以是一元或多元。

例如:

影响感染性休克和DIC发生发展的因素很多,但不能确定是哪些因素是预后的决定因素,必须采用多元性假说。

⒊预见的可检性

假说的科学价值在于可被重复和验证。

一个好的假说应当是可以重复和验证的,重复和验证的越多,科学价值越大,越接近理论范畴。

对于医学科研,科学假说是工作假说,必须在实践中可以重复和验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能重复和验证的猜想是不能作为科学假说的。

⒋发展的螺旋性

一个真正解决问题的假说成立,一般不会一次完成。

需要通过若干次假定——检验——再假定——再检验,根据检验的客观事实,不断修改与补充,才能逐步完善。

一个正确的假说的建立,需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式发展过程。

建立科学假说的基本原则

⒈解释性原则

——提出假说不仅应该有事实依据,而且应能说明与解释已有的事实,不应与之相冲突。

要求:

⑴假说既能解释旧理论能够说明的事物和现象,又能解释旧理论不能说明的事实和现象。

⑵假说能够解释的覆盖面越大,表明假说反映客观规律的程度越好。

⑶对于暂时无法解释的难点,可以待假说验证后再考虑难点是否属于反常或特殊情况。

⒉相容性原则

——假说的提出除应有事实依据外,还必须具有理论基础。

即假说不应与原有理论中经过检验的真理成分相矛盾。

若有矛盾,通常需要增设辅助性假说或限制条件,以进行修改和调整。

纵使以新的假说取代旧理论时,也应继承旧理论的合理部分。

例如:

上世纪70年代流行的感染性休克微循环学说,强调营养血管灌流量急剧减少。

后来休克学说强调细胞肽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活化与损害作用。

后者并不排斥前者的意义,而是在概念上深入到一个新的层次。

⒊可检性原则

假说应能在观察、实验等实践上加以检验,从而判定其真伪。

假说的科学价值在于可被重复和验证。

一个好的假说应当是可以重复和验证的,重复和验证的越多,科学价值越大,越接近理论范畴。

对于医学科研,科学假说是工作假说,必须在实践中可以重复和验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能重复和验证的猜想是不能作为科学假说的。

⒋简单性原则

新假说应具有逻辑上的简单性,即假说体系中彼此独立的假设或公理最少。

力求运用尽可能少的概念和公理概括尽可能多的事实和现象,使科学假说的内容结构简单明确,逻辑结构严谨完美。

假说形成的方法

⒈比较分类法

比较分类法首先比较研究对象之间的异同,然后根据异同将对象分为不同类型。

受体学说的发展是典型事例。

同一活性物质作用于不同器官或细胞,其生物效应不同。

应提出什么假说?

——设想由于受体不同所致。

肾上腺素血管平滑肌收缩

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⒉分析综合法

所谓分析,就是将整体分解为部分,或将复杂事物分解为简单要素,将动态化为静态进行研究。

综合是与分析相反的一种思维过程。

医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复杂的机体,因此采取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是符合认识规律的。

核内受体超家族学说的发展是分析——综合法的典型。

⒊归纳推理法

从大量的临床现象中,经过综合和系统加工,找出他们的共同的主要现象特征,归纳概括形成假说.这也是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

把在特殊情况下已经证明无误的规律提高为一般情况下的假说,是建立假说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方法。

例如:

多种原因可导致休克,晚期均可发生出血现象,且由DIC所致。

据此,可提出DIC与非可逆性休克相关的假说。

⒋演绎推理法

演绎实际上就是推理。

它是根据已知的规律来推论未知事物的方法。

例如:

已知阿托品属于M-受体阻滞剂,能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

由于从颠茄中分离出的山莨菪碱也属于M-受体阻滞剂,故推测它也应具有类似作用,这一假说以被大量实验与临床材料所证实。

由于生物科学的复杂性,许多因素尚未阐明,因此演绎推理并不一定都是正确的。

推断与实验事实不同,往往提示另有影响因素存在,有时可能是新发现的起点。

假说的形成过程

⒈根据上述现象提出疑问

如果人体内不缺碘,不应发生甲状腺肿。

在食物来源不缺碘的情况下,发生了甲状腺肿,是否由于摄人的碘在体内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或被损失掉了?

⒉通过查阅文献认识了以下问题

⑴钙+碘→在小肠中形成沉淀物,不易吸收。

⑵摄入钙增加→氯的再吸收增加→碘的排出增加。

⑶动物长期饲用高钙食物→甲状腺分泌大量降钙素→甲状腺滤泡增大。

⒊形成初步假说

水中含钙增高,会使碘在肠管中沉淀,减少吸收,而钙的大量吸收又会导致碘的损失。

少人多出,体内碘必然缺乏,造成继发性缺碘,形成地方性甲状腺肿。

⒋验证假说

检验水中钙的含量。

经过调查研究,最终证实了饮水中含钙量非常高。

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表明,饮用了高钙水的动物也出现甲状腺肿大。

采用改水措施后,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发病率便下降了。

这一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只有体内缺碘,才能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

⒌假说的形成

它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实验和观察基础上,应用和发展思维的过程。

它虽不是事实的结论,但又要有事实作基础。

假说的建立,不仅需要有丰富的实验作基础,而且也需要研究者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有时还要对一个科研题目提出多个假说,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排除失败的、无效的假说,选择可能性最大的假说,并加以验证,直到得出科学的结论。

⒍假说的检验在下述两种情况下可放弃假说:

⑴多次实验或观察结果与建立的假说截然相反,证明假说是无用的。

⑵即或补充假说也不能弥补原假说中出现的矛盾论点。

最危险的是不经质疑就接受了假说。

,似乎十分合理,但后来的研究表明,这正是最忌讳的饮食,因为低蛋白饮食也能造成肝损害。

例如,“饮水中钙含量与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关系”假说形成过程:

一位医生在门诊发现当地居民的甲状腺肿发病率很高,而当地食物主要来自外地,因此碘的来源不应缺乏。

据此推测,食物中不缺碘可能也会发生甲状腺肿,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及普遍形成的观点明显不同。

假说向理论的转化

⒈假说的检验

⑴理论检验:

逻辑证明与反驳

主要检验假说在理论上是否成立,逻辑分析的方法主要是逻辑证明和反驳,即从少量的简单前提出发,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如果和已知的结论和事实不相矛盾,并能推出新颖的预测,则可进行下一步实验检验。

⑵实践检验:

直接检验和间接检验

在医学实践中假说的实验检验包括调查、观察和实验等不同方法的验证。

方法虽然不同,但基本要求却相同,都要求进行周密的前瞻性科研设计,所得到的结果要具有可重复性。

⒉假说向理论过渡的形式

⑴假说被证实而上升为理论;

⑵假说因部分修正和补充而发展为理论;

⑶假说被全部推翻而为新的假说所代替;

⑷假说本身错误但得出部分真理性结论;

⑸有时对同一事实会产生两个以上不同的假说并存的现象。

⒊假说向理论过渡的条件

⑴假说与已知的事实相符合;

⑵假说所作的预见得到证实;

⑶假说在实际应用中获得成功。

正确对待假说

⒈科学假说既有科学的一面,又有推测的一面。

⒉检验假说切忌主观片面性,固执己见。

⒊正确对待不同假说。

3、科研选题的原则和方法

1.课题选择的原则

(1)需要性原则

即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心理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来选题。

(2)创造性原则

即要解决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必须有创新和独到之处。

(3)科学性原则

即选题应在一定的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必须有一定的事实根据和科学依据。

(4)可行性原则

即根据研究者具备的主观条件和具备的各种客观条件选题,以保证能按质按量地完成课题:

2.课题选择的策略

(1)从社会实践、现实生活中选择课题

心理学课题的所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解决社会实践、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应审时度势,根据社会的需要,看清时代的潮流,选择当前社会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作为研究课题。

(2)从理论观点中选择课题

具体来说有:

为证实他人或自己的某一理论观点而选择相应课题;根据不同理论观点之争选择课题;通过对现有理论、观点进行质疑而提出研究课题。

(3)从研究文献中选择课题

通过查阅与评价研究文献可选择课题,其中应特别注意和思考在已有研究文献中忽略研究的一些问题;研究结果中相互矛盾的地方和方法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现有的某些研究进行必要的重复。

(4)在研究过程中选择课题

随着研究的进行和深入,将会发现许多新的线索、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遇到各种意外事件,进而提出或构思出需要研究的许多新课题。

(5)根据当代科学在理论、方法、学科交叉等方面的新进展选择课题。

第一,必要性原则档案科学技术研究必须从全国或本地区档案事业发展和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需要出发.优先选择那些巫待解决理论、技术方法等万面的问题。

恩格斯有句名言: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因此,任何一项档案科研工作的开展.都要从档案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解决档案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间题_从大的方面来看。

档案科研主要是解决档案的“科学保管、有效利用”两大间题,即采取科学的手段延长档案的保存和使用寿命.采用现代技术和方法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率,并且不断总结档案管理工作中的经验,升华为档案学科体系的科学理论。

这就是档案工作的需要。

近年来,国家档案局组织科技攻关和重点研究的课题,主要包括档案馆库建筑、纸质档案保存的最适宜温湿度条件、虫霉防治技术、褪变字迹的恢复及保护、破损档案的修复、计算机、缩微、光盘等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等方面的项目,都是档案工作实践中亟需解决的课题。

第二,可行性原则.根据实际具备的和经过努力可v具备的条件来选择课题,对顽期完成课题的主、客观条件尽可能加以周密的准确估计。

主观条件指研究人员的状况和水平,要根据研究人员的学术知识、研究经验和能力素质来选择适宜的题目。

要注意扬长避短,善于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选题过难会久攻不克,过易又会影响才能的发挥,造成人才浪费。

客观条件主要指科研所需设备、资金等。

档案科研部门在人、财、物三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立足于自身的条件,开展力所能及的课题研究;另一方面要“借鸡下蛋”,借助其他科研部门的力量,解决档案科研难题。

有些一时难以解决的课题,只能等条件成熟了.再进行研究。

例如,各种档案载体及字迹材料的衰变机理、手书档案原件的全文检索等问题,都是档案工作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但依靠档案部门现有的科研力量尚难以解决,即便依靠外界的力量,其难度也相当大。

需要是无止境的,而现实条件是有限制的,我们要善于处理好需要性和可能性这一对矛盾,优先攻克既需要又有条件解决的课题。

第三,创造性原则。

科学研究是要解决前人没有解决或未完全解决的问题,因此它必然要求创新,要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没有创新,就谈不上科学研究。

可以说,创造性是科学研究的灵魂。

因此,创造性原则要求一项科研课题本身具有先进性、新颖性,主要体现在观念、概念、方法、应用等方面。

档案管理中的一些日常工作,不能与之混为一谈,妄称为科研。

第四,科学性原则。

科研选题要以被科学实践反复证实的客观规律为基础,不切实际的课题不可选。

例如,我们不可能研究出使档案永远存在的技术或者方法,因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不变的,都有一个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

我们档案科研工作的一项任务,就是要提供科学的手段最大限度地延长各种载体档案的保存寿命。

诚然,科学无禁区,我们档案科研人员也要敢于大胆设想,勇于创新。

但是,经实践一再证明行不通的课题就不宜涉及了。

科学虽无禁区,选题还是要有一定限制的,因此,科学性原则也可以叫做限制性原则。

4、学位论文的选题和楷体报告的撰写

学位论文选题

学位论文选题是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或研究生培养的环节或阶段之一。

选题是研究生进行学位论文工作的开端,也是对研究生进行科研训练的重要一环。

选题原则一般为:

  开拓性:

前人没有专门研究过或虽已研究但尚无理想的结果,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或是学术界有分歧,有必要深入研究探讨,并能有预期成果的课题;

  先进性:

硕士学位论文要有新的见解,博士学位论文要做出创造性成果;

  成果的必要性:

所选课题应有需要背景,针对实际的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即应有实际效益或学术价值;

  成果的可能性:

课题的内容要有科学性,难易程度和工作量要适当,充分考虑到在一定时间内获得成果的可能性;

选题要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进行。

课题还应尽可能符合研究生的素质特点和兴趣,尽可能结合已有的科研任务,尽可能纳入我所的科研计划。

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在研究生入学后第三学期的最后三周内完成;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在第二学期最后三周完成,不得迟于第三学期的第二周。

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指为阐述、审核和确定学位论文题目而举行的报告会,它是监督和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措施,同时可使更多的人了解、关心和帮助研究生的有关科研工作。

开题报告一般包括下列内容:

选题的目的和依据。

说明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着重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自己的设想以及课题的学术和实际应用价值;选题的基本内容,构思及初步见解;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手段;预期达到的水平和所需的科研条件,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的途径、方法和措施;工作量、工作进度计划和经费估算。

做开题报告前,研究生经过调查研究,查阅文献资料等选题过程,写出“开题报告”,供参加开题报告会的有关专家审阅。

审定开题报告的专家小组一般由研究室或导师出面聘请同学术领域的三至五名高级科研人员组成。

导师和课题组的同志参加开题报告会。

经集体评议并填写相应学位的论文开题报告书。

开题报告一般在学位课程学习结束后,硕士生于第三学期最后三周内完成;博士生于第二学期最后三周完成,不得迟于第三学期的第二周。

开题报告是对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工作的总结和考核,凡未获通过者,必须在一个月内重新选题、开题。

开题报告后,研究生一般应根据专家小组的评议意见,在对选题方案进行修正、补充和提高。

按规定的程序审批备案和存档,正式进入论文工作,如因特殊情况需变动论文题目的基本内容时,需重新进行开题报告并按程序重新审批。

5文献检索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如何利用专业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

文献是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或理解为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

也可以理解为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

现在通常理解为图书、期刊等各种出版物的总和。

文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也是交流传播情报的最基本手段。

正因为如此,人们把文献称为情报工作的物质基础。

另外,《文献》杂志为中文类核心期刊。

分类工作内容

  分类工作包括两个内容:

  

(1)编类(编制分类表)。

  

(2)归类。

具体的文献分类是分析文献内容的学科属性,确定所属类目,予以提示藏书,并将它们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

文献的分类工作,是一项十分细致而带有一定学术性质的工作。

其工作程序为:

查看;分析文献内容;归类;给分类号;校对分类目录;编索书号等几个步骤。

  为便于文献检索,文献分类方法必须做到科学合理。

文献分类方法(简称分类法)

  文献分类方法(简称分类法)是由许多类目根据一定的原则组织起来的分类体系,并用标记符号来代表各级类目和固定其先后次序。

它是情报图书部门日常用以类分文献、组织藏书的工具。

文献分类法的表现形式是分类表,因此习惯上常将分类法和分类表等同于一个概念。

但实际上二者是有区别的,即文献分类法并不单纯是一份分类表和该表的说明,还应包括分类的实践。

分类法有多种多样,其中常见的有:

等级分类法,标题分类法,组面分类法(或叫冒号分类法),二进位分类法,十进分类法,字顺分类法,自然分类法,人为分类法,主题分类法等。

  十进分类法又叫杜威十进分类法,是美国图书馆学家杜威创制的图书分类法。

初版于1876年,至今已出至19版。

被许多国家的图书馆广泛采用,是一部创制最早,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分类法。

采用严格的10进制等级分类体系,共分10个基本大类,每个基本大类分10个大类,每个大类再分10个小类,小类还可逐级细分。

使用阿拉伯数字1到9标记9个大类,“0”表示“总论”所有数字作为小数看待。

该分类法具有结构层次分明,易懂易记的特点。

  国际十进分类法是比利时的拉芳田和奥特勒创立的国际目录学研究所在《杜威十进分类法》基础上编制的一部国际性图书分类法。

1927-1929年间出版了法文版,以后陆续翻译成德、英、日、西等多种文字,中文版译本于1959-1961年间分册出版。

体系结构比《杜威法》有了进步。

该分类法分类详细,灵活性强,通用性好,同时经常修订以保持它的实用性、科学性。

中国目前的文献分类方法

  主要有五种:

(1)《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简称《中国法》,是由北京图书馆等发起编制的,1975年出版,共分5个基本部类,下分22个大类,标记采用汉语拼音字母与阿拉伯数字相结合的混合制号码,严格按小数制方式排列。

(2)《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

  是中国科技情报所等单位在《中国法》基础上,进行加细和适当修订而编制成的,1975年出版。

体系结构、标记符号与《中国法》基本相同。

(3)《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简称《科图法》。

由中科院图书馆编制,1958年出版。

共分5大部25大类,标记采用阿拉伯数字,号码分两部分:

大类及其主要类目采用00-99的顺序数字,细分类目采用小数制。

(4)《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简称《人大法》,是人民大学图书馆编制,1953年出版,分4大部17大类,号码采用阿拉伯数字。

(5)《国际图书集成分类法》

  是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胡昌志在国内分类法处于困顿的背景下编制的新型图书分类法,编著者分析了中图法从理论到运用上存在的种种弊端,主张以形式逻辑作为图书分类理论基础;提出了文献传承律、交叉学科定位律等突破性的划分思维和排序技术,为图书分类由职业化向大众化转型,开辟了新途径。

文献检索途径

著者途径

  许多检索系统备有著者索引、机构(机构著者或著者所在机构)索引,专利文献检索系统有专利权人索引,利用这些索引从著者、编者、译者、专利权人的姓名或机关团体名称字顺进行检索的途径统称为著者途径。

题名包括书名刊名等途径

  一些检索系统中提供按题名字顺检索的途径,如书名目录和刊名目录。

分类途径

  按学科分类体系来检索文献。

这一途径是以知识体系为中心分类排检的,因此,比较能体现学科系统性,反映学科与事物的隶属、派生与平行的关系,便于我们从学科所属范围来查找文献资料,并且可以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

从分类途经检索文献资料,主要是利用分类目录和分类索引。

主题途径

  通过反映文献资料内容的主题词来检索文献。

由于主题法能集中反映一个主题的各方面文献资料,因而便于读者对某一问题、某一事物和对象作全面系统的专题性研究。

我们通过主题目录或索引,即可查到同一主题的各方面文献资料。

引文途径

  文献所附参考文献或引用文献,是文献的外表特征之一。

利用这种引文而编制的索引系统,称为引文索引系统,它提供从被引论文去检索引用论文的一种途径,称为引文途径。

序号途径

  有些文献有特定的序号,如专利号、报告号、合同号、标准号、国际标准书号和刊号等。

文献序号对于识别一定的文献,具有明确、简短、唯一性特点。

依此编成的各种序号索引可以提供按序号自身顺序检索文献信息的途径。

代码途径

  利用事物的某种代码编成的索引,如分子式索引、环系索引等,可以从特定代码顺序进行检索。

专门项目途径

  从文献信息所包含的或有关的名词术语、地名、人名、机构名、商品名、生物属名、年代等的特定顺序进行检索,可以解决某些特别的问题。

6观察研究法与调查研究法的基本原则与特点、要求,容易产生偏差的客观原因。

一、观察研究法(观察法)

1.定义

在教育研究中,观察研究法是研究者凭借自身的感觉器官和辅助工具,在教育活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研究学业或教育现象的一种方法。

2.优点与局限性

(1)优点:

①它在收集资料数据方面起着其他方法所没有的独特作用。

②依靠观察法,能够得到研究对象不能直接报告或不肯报告的资料。

③由于研究人员不干预研究对象的活动,从而能较客观真实地收集第一手材料,不会产生不良后果。

(2)局限性。

主要是研究者观察时受到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为研究者不可能在任何时刻、任何情况下都能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

此外,由于观察的样本数小,以及观察得到的只是表面性的和感性的材料,因而也容易使观察结果带有片面性、偶然性的东西。

3.要求:

(1)要有目的、有计划、有中心和范围,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2)绝对不能影响被观察者的常态。

(3)要客观、不带任何主观偏见。

(4)要有系统,由表及里,深入到问题的本质。

(5)次数要多,避免材料的偶然性。

(6)要精密,要有数量,有统一的标准。

(7)观察时要及时全面地做好记录。

4.适用范围

(1)在教育研究的起始阶段,研究者希望利用相对简单的方法,搜集关于研究对象的直接材料,并从中发现问题,确定研究课题的主攻方向时,可以选用此方法。

(2)当研究目的是描述对象在自然条件下的具体状态,或者需要对正在进行的某些过程作出描述,不允许研究人员干涉对象活动(干涉一旦发生,研究就失去真实),则需要观察法来搜集材料。

(3)当需要获得研究对象或事态变化过程的第一手资料时,观察就是获得这类资料的适合手段。

5.观察材料的记录方法。

(1)评等法。

观察者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