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回乡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87441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个人回乡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个人回乡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个人回乡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个人回乡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个人回乡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个人回乡调研报告.docx

《个人回乡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个人回乡调研报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个人回乡调研报告.docx

个人回乡调研报告

个人回乡调研报告

个人回乡调研报告  在刚刚过去的春节长假里,大批平时在城镇工作、生活的机关党员干部,利用春节回乡走亲访友的机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和掌握了不少来自家乡的第一手信息。

下面是先把搜集的一篇优秀的党员干部回乡调研报告范文,仅供参考。

  按照司领导关于春节回乡调研活动的部署,我于1月24-25日赴山东省栖霞市蛇窝泊镇前榆家夼村,依照“记录农村所见所闻,了解农民所需所盼,总结调研所感所悟”的思路,对前榆家夼村农业生产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

通过到农民家里拉家常,了解农民农业生产情况及XX年生产意向;通过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观看苹果种植园生产经营情况,进一步拓宽工作思路,加深对“三农”工作的认识和热情。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栖霞市蛇窝泊镇地处胶东半岛腹地,位于栖霞、莱阳、海阳三市(县)交界,是山东省中心镇。

全镇总面积平方公里,万户,万人口,10万亩耕地,7万亩果园,先后被山东省授予“品产加销基地示范镇”、“村镇建设新型乡镇”等称号。

蛇窝泊镇资源丰富,水果飘香。

这里有着150多年种植苹果的历史,全镇7万亩优质红富士年产量达到亿公斤。

大香水梨、莱阳梨、日本丰水梨等优质水果品种也已形成一定种植规模,并有杏、桃、山楂、葡萄等十几种干杂水果品种,是名驰遐迩的水果之乡。

始建于1996年的山东烟台蛇窝泊果品批发市场,总占地面积1200亩,为当地农户搭建了良好的营销平台,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评为优秀市场。

  前榆家夼村是蛇窝泊镇的一个自然村,现有105户,共计400余人,其中常住人口330人,党员20余名。

从调查看,这个村的主要特点:

  一是农业生产以苹果种植为主。

全村共有620亩耕地,其中果园面积51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

由于栖霞拥有百年种植苹果的历史,且具有很好的品牌效应,当地农户种植苹果所得收益远大于粮食生产,所以村里绝大多数农户都将自家承包地用于苹果种植,全村年产苹果133万公斤。

农户生活用粮、蔬菜等农产品大多是从市场购买,仅部分农户预留几分地用于自用粮食、蔬菜种植。

  二是村民富裕程度较高。

XX年前榆家夼村苹果种植收入达851万元,人均2万元以上,处于栖霞市中上等收入水平。

XX-XX年前榆家夼村一直从农信社和农行进行农业贷款,90%由村长进行担保,其中农信社贷款约占贷款总额的90%,农行贷款约占贷款总额的10%,每户贷款额为5000-10000元。

  三是农民观念不断更新。

在访谈中发现,当地农户对于获取市场信息指导农业生产的意识很强。

村里多户家庭接入了互联网,许多村民都是通过网络、电视、手机等媒介了解市场变化和新的种植技术。

受访农户反映,“电脑功能太强大了,咱家的苹果种植新技术就是从网上学来的,非常实用。

  二、受访农户家庭情况

  受访户刘氏一家四口人,户主42岁,夫人41岁,育有一儿一女。

儿子8岁,读小学一年级,女儿14岁,读初中三年级。

刘氏一家主要收入来源于自种的8亩地。

XX年刘氏将所有土地用于红富士苹果种植,每亩地种40棵苹果树。

从访谈中了解到,刘氏XX年种植苹果的成本—收益情况及XX年农业生产计划:

  一是苹果种植成本增加。

由于农资价格及劳动力价格逐年上涨,苹果种植成本也随之增加。

XX年,刘氏种植苹果总投入额为2万多元,其中购买化肥10000-1XX元,农药XX-3000元,套袋苹果专用袋5000-6000元,雇佣劳动力5000-6000元。

该户种植的都是套袋苹果,XX年春季套袋雇佣5-6人/次,雇期约为14天,每次每人支付120-130元;秋季揭袋雇佣5-6人/次,雇期约为13天,每次每人支付80元。

  二是苹果种植产量高、品质好、收益较高。

XX年,每棵苹果树约产140-150斤,最高产量达160斤/棵,最少120斤/棵。

产出的苹果品质好,85#及其以上的苹果约占80%以上,其余大部分是80#苹果。

XX年,当地85#及其以上的苹果收购价为元/斤,80#苹果收购价为元/斤,75#苹果收购价为元/斤。

刘氏种植苹果年收入达15万元。

  三是规模化种植苹果意愿强烈。

受访户刘氏说,“XX年我想在XX年种植亩数的基础上,再多租一些地(本村租一亩苹果地年租金为XX元左右),增加种植棵树,扩大种植规模。

”但他同时也反映,近几年许多外乡人也来村里租地种苹果,所以目前村里已基本无空地,很难再进行规模上的扩大。

  三、感到的问题和村里提出的愿望

  第一,农业生产后继力量不足。

前榆家夼村60岁及其以上人口有170人,占总人口的%;40-60岁有120人,占总人口的30%;40岁以下有110人,占总人口的%。

该村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来自于40-60岁年龄段,而40岁以下的年轻人95%以上外出务工,且大部分不具备从事农业生产的技术和经验。

逐年凸显的老龄化问题和后继乏人问题将严重制约该村农业生产和发展。

村里提出希望政府继续加强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缓解这些后顾之忧。

  第二,冷链仓储能力较弱。

目前村里尚未建设标准化苹果保鲜库,苹果的储藏保鲜问题一直困扰着村里的每个苹果种植户。

部分村民只能将自住房腾出一间来存放采摘装箱的苹果。

有的村民为了降低苹果变质风险,不惜低价将采摘装箱的苹果卖给收购商。

村民希望有关部门帮助解决这一难题。

  第三,农产品营销模式单一。

为了节省运输苹果至镇市场的费用及降低苹果损耗,村里大部分村民都是选择等待收购商上门收购苹果,很少采取自主营销。

村民刘氏说,“现在网络这么发达,我很想通过网络卖苹果,只是不知道哪个网站可靠可行。

”提出希望有关部门帮助建设苹果营销网站,引导农户开展网上营销。

  四、认识和启示

  踩泥巴、观果园、聊农情,为期两天的调研活动,使我对农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增强了我服务“三农”的使命感,让我进一步感到——只有扑下身子接受锻炼,才能真正锤炼意志品质;只有深入田头了解社情民意,才能准确把握“三农”脉络;只有切身体验民生艰辛,才能增进与农民的深厚感情;只有放下架子学习基层好做法,才能不断提高工作本领。

进而,更真切地领会到了部里开展春节回乡调研活动深刻寓意。

  关于业务工作,调研有如下启示:

  一是要推动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在访谈中,许多农户反映,苹果的储藏保鲜是个大难题,当地标准化苹果保鲜库缺失使他们每年承担较大的苹果损耗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收益。

我感到,加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发展冷链物流是促进当地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措施。

  二是农业品牌建设促农民增收。

栖霞苹果品质优良,拥有百年的种植历史,是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具有很好的品牌效应。

与其他产区相比,当地农户种植苹果的收益较高。

由此我感到,打造一批区域特色鲜明、市场知名度高、产品竞争力强的区域公用品牌对农产品营销、农民增收有着重要推动作用。

  三是要积极培育新型农民。

这次调研,我发现村里的农业劳动力基本上都是五六十岁,现代农业后继力量不足的问题不容忽视。

我感到,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对农业农村发展有切实效益,鼓励专业种植户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周边农户进行传帮带,对提高基层农业技术水平会有实用的效果。

  四是要提升农民营销能力。

从调研看,村民农产品营销方式传统、模式单一,多采用被动式营销模式,但广大农户对网络营销有着浓厚的兴趣,使用意愿非常强烈。

村民反映,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帮助和引导他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农产品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的应用,进而提升农户自主营销能力。

个人回乡调研报告  春节黄金周期间,我是在我的家乡河南省三门峡市度过的。

这个春节对我来讲是不寻常的,一方面我是带着任务回家过年的,因为结合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我要回基层进行宣传和调研,在扩大先进性活动的影响力的同时,也使得自己在认识深度和实践锤炼上有所提高;另一方面,我真真切切体验到了党的历史作用的伟大、党的政策的英明,因为无论是与当地财政干部的讨论交流,还是与城市下岗职工、种粮农民的接触,所见所闻都印证了一个相同的事实:

人民的生活在不断的提高和改善,我们的社会在永不停息的前进。

  一、当地紧跟党中央的步伐,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

在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三门峡市委市政府率先提出把握“三个关系”,搞好“五个创新”。

“三个关系”,一是规定与创新的关系:

各个单位必须按照中央的规定抓好落实,同时也要结合本单位工作的实际努力创新,显示出自己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亮点;二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教育要有丰富的载体,求真务实,千万不能走过场、搞形式主义;三是工作与学习的关系:

在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要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五个创新”体现在:

一要联系实际搞创新;二要在抓典型上有所创新;三要在实践上有创新;四要在促进工作上争取创新;五要在完善机制上努力创新。

  为了践行“三个代表”对党员的要求,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最高处,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三门峡市委市政府在全市五县二区数百个自然村派驻党员干部,推广“村情民意恳谈会”会议制度。

具体来说,“村情民意恳谈会”按“干部表态、反馈情况、群众发言、干部答复”等程序进行。

每次会上村民提出的问题,干部能当场解答的作出解答;不能当场答复解决的则记录在案,待研究解决。

各级党员干部向群众承诺:

无论什么事,群众都可以说;无论什么话,干部都要听;无论反映的问题有多难,都要认真去解决。

同时对参加恳谈会的党员干部提出“五不准”的要求,即不准无故推迟或不召开,不准中途打断群众提出尖锐问题和意见,不准顶撞群众的指责和抱怨,不准推脱群众提出的疑难问题,不准因此增加农民负担。

“村情民意恳谈会”会议制度,建立起了基层干部与群众的定期对话机制,畅通了干部了解民意的渠道,也锻炼了党员干部解决复杂问题、为民办实事的能力。

  当地开展的这些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丰富多彩、深入民心,触动了我也启发了我。

在新的一年里,按照部里的实施方案,先进性教育活动要进入第二阶段。

我决心要把从地方带来的先进做法和经验形成文字,积极向单位领导献言献策,促进我们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更大的实效。

  二、党的政策好,关键在落实。

2月7日是农历腊月二十九,农村的年味已越来越浓烈。

我抽空到峡市附近的郊区走了走,发现农民们早早贴起了春联,挂起了红灯笼、中国结。

不少别致的春联吸引了我,有“一份补贴万分情,支农政策暖民心”,有“国家补贴安定团结,农民种田越种越甜”……这些内容可能都是农民们自编的,说出了农民兄弟的心里话。

由于家不在农村,入户调研有一定困难,但我经过与年里来家走亲戚的老乡聊天交流,在网站等媒体上搜集资料,也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党的亲民、富民政策在我们三门峡市充分落实到位。

  峡市降低农业税税率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政策落实较好,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

降低农业税税率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是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两大重要政策。

为了确保这两项政策不折不扣得到落实,三门峡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主要领导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及时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各级财政部门严格按照全省统一部署,精心组织安排,利用广播、报刊、电视、标语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大力开展政策宣传,使农业税降点和直补政策真正做到家喻户晓;结合实际,周密制定方案,严格执行公示制度,按时向农民发放补贴通知书和纳税通知书,全市公示率和通知书发放率均达到100%。

各级税改办、直补办联合办公,抽调精兵强将,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牺牲节假日和休息日,加强对基层执行政策的督促检查和明察暗访,及时化解矛盾,切实维护了农民利益。

XX年全省降低农业税税率3个百分点,峡市共减征农业税2575万元,其中正税2146万元,附加429万元,全市农民人均减负元;XX年省分配峡市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款1323万元,峡市实际向农民直接补贴1333万元,全市农民人均补贴元。

这两项政策的实施,全市共减轻农民负担3908万元,农民人均负担由去年的31元降至12元,比上年减轻61%,比农村税费改革前减轻%。

农民负担的大幅度减轻,有力地促进了峡市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峡市退耕还林粮食补助工作扎实到位,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三门峡市属黄河流域,按照《河南省退耕还林粮食补助资金兑现实施方案》,退耕还林补助标准为每年补助粮食200斤/亩,改发现金补助140元/亩;补助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账管理。

这一工作的圆满完成,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严密的部署——四个“到位”,另一个是敬业的态度——四个“一竿子插到底”。

  “四个到位”:

一是认识到位。

退耕还林粮食补助资金能否及时兑现到位,事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同进也关系到农村的社会稳定,各级财政部门主要领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作为当前的重点工作加以落实;二是领导到位。

退耕还林粮食补助资金兑现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切实担当起了第一责任人;三是组织到位。

退耕还林粮食补助资金兑现工作由各级直补办负责,同时与林业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协调沟通;四是经费到位。

各县(市)区财政适当安排必要的经费,保证了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个一竿子插到底”:

即宣传发动、方案制定,信访处理,督促检查都要“四个一竿子插到底”。

宣传发动的面要广,手段要多多样、灵活,让广大农民充分了解发放政策;制定方案要周密,落实方案要严密;各级直补办要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及时处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加强对基层政策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确保工作圆满完成。

  在数据搜集和走访了解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深刻的体会到,党的这些惠农政策,“含金量”确实高;财政支农力度之大、落实之快,为多年来少有。

XX年,党中央继续努力建立为农民减负的长效机制,把国家的重大支农政策制度化、规范化;继续将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逐步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度;继续更多的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买单”,通过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计划生育、合作医疗、文化建设、社会救助等投入力度,使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明显加快。

相信在下一个春节,我会看到三门峡市乡村更加蒸蒸日上的景象,看到更多的农民走上康庄大道!

  三、三门峡市广大党员干部与群众心连心。

在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全市各级各部门争创“三好一强”领导班子,把发展经济、推进本职工作作为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切入点,将“先进性教育”与“温暖工程”、“三级联创”、“党员先锋工程”、“后进党支部整顿”等工作紧密结合,为群众谋福利、办实事。

山城风来满眼春,党员干部劲头不断高涨,群众建设峡市的动力不断增强,两股力量形成无坚不摧的合力,推动着峡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

  大年二十八那天,我有幸跟随市委宣传部一行到灵宝市(县级市)五亩乡白马村看望贫困群众。

白马村有200户757口人,散居在距灵宝市50公里外的黄土旱塬上。

XX年8月以来,市委宣传部驻村帮扶工作队进村入户,引导群众发展苹果、烟叶、朝天椒、中药材等,增加农民收入;争取资金13万元修建的新校舍主体工程,迄今已基本竣工;组织群众铺设了进村的沙石路,初步解决了交通不便的老大难问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帮扶工作队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为该村制定了一户一头牛、一户三只羊、一人五棵经济树的“一三五”发展计划,并个人捐资3000元资助村民栽植优质柿子树,同时还将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联系劳务输出等计划列入了XX年扶贫日程。

这次探访中,宣传部驻村帮扶工作队为群众送去了慰问金和棉被、面粉等慰问品,并代表大家向老人们拜年。

另外还专门为该村15个贫困户送去了375公斤面粉、10件棉衣、10条棉被和750元现金。

一位70多岁的老人拄着拐杖,出门迎接领导来访,党员同志们赶忙上前去扶住他,关切的询他的生活情况,嘱咐他有困难尽管说。

彼时彼景,现在仍历历在目,党给群众的温暖不仅照亮了群众的心,也激励了我在今后求真务实,多为群众办实事。

  笔者从《关于三门峡市XX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XX年财政预算的决议》中了解到,XX年三门峡市财政加大了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力度——大力实施“村村通”工程,市县两级筹集资金3000万元,修建道路273公里,解决了119个行政村行路难问题;筹集资金380万元,支持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投入资金300万元,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

新的一年年初,三门峡市《政府工作报告》发布,重点提出抓好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

即围绕发展牧、果、林、烟等支柱产业,建设瘦肉型猪、优质肉牛、肉羊、绿壳蛋鸡等畜牧生产加工基地;打造SOD苹果、“三门峡”牌烟叶等特色名牌产品;开拓25万亩优质烟叶、10万亩无公害蔬菜、4200万袋食用菌及万亩玫瑰药材基地建设,加快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完善市县农产品检测服务网络,搞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认证和绿色食品生产;推动农业信息化“进村、入户、到企”,突出抓好10个示范村、30个龙头企业等信息网点;规划建设一批农产品专业批发和集贸市场,发展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开拓国内外市场。

政府的关注和扶持,给了群众新的曙光、新的动力!

  振奋之余,我深深的懂得了:

顺民意、得民心是党的政策实施的前提。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要在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新的阶段努力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时刻注意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投身改革和建设的大潮。

个人回乡调研报告  今年春节期间,过年了回乡,切身感受到家乡近年的大变化和农村、农民精神风貌的大改观。

现就本人调研情况,综合整理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家利村乡石头圩,位于县境西南部。

其四邻为:

东梓山镇、禾丰乡,南靖石乡、盘古山镇,西小溪、新陂乡,北贡江镇。

总面积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亩,山地面积160245亩。

全乡辖15个行政村,206个村小组,7450户,总人口31634人,设有利村、里仁两个圩镇集贸市场。

乡政府驻利村圩,我乡距县城仅17公里,交通方便,于都至盘古山、利园战备公路纵横其间。

  利村乡人民勤劳智慧,历来有经商传统。

众多商人在赣州市、吉安市经商,赣州市龙都商城、贸易广场被人们称为“利村一条街”。

  二.乡村教育

  回到二十多年前自己就读的小学校园,发现变化很大,修了新围墙,盖了新校舍,换了新桌椅,学校教学的硬件设施完备,环境优良,图书、文体器材、等也都有相应的配套。

可是越来越好的教学环境并没有激发起孩子们学习热情,目前初中毕业,高

  中没念几天就辍学在家的农村学生特别多,读书无用论在农村抬头。

  在全国高校都紧锣密鼓扩招的大潮中,老家的孩子们为何在升学的路上停止了脚步呢?

仔细想想,这与农村教育长期被定位为城市教育的延伸,而没有立足乡村生活与乡村社会发展的需要关系极大。

除了为升学做准备,农村教育并没有发挥其他更多的功能。

乡村教育的发展该何去何从?

我想在现代文明的背景上,立足乡村社会与乡土文明,除了为乡村孩子提供现代性价值中必不可少的发展机会,更应该给他们提供乡村社会的精神滋养,促进他们对乡村文明与乡土价值的内在理解,增进他们的乡土认同,厚实他们的乡土精神底气,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使他们获得一种在与现代化接轨的过程中又不失乡土精神资源的可能性。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乡村教育也可以为浮躁的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增加一份源自乡村大地的质朴与宁静,为置身现代化之中的每个人提供一份乡土自然的清心与慰藉。

  三.乡村公路

  老家发展最大的希望和瓶颈都在路。

“要想富,先修路”的口号喊了不知多少年,借着新农村建设的东风,乡里那条夏天泥泞、冬天颠簸的土路终于真正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一条宽阔敞亮的水泥路也终于姗姗来迟。

别看只是一条水泥路路,自从修了水泥路,村里通了公共客车,人们出行方便了,货物运输也容易了,村里超市的老板再也不用自己开三轮车去县里进货,公共汽

  车可以直接捎货上门;来往商贩也可以直接深入到乡里进行买卖,乡亲们再也不用为手里有好东西卖不出去发愁了;另外,村里有些年轻人买了车,搞短距离载人载物运输等等。

路修好之后,乡亲们致富的途径更加宽广了。

  但与新建村路功能发挥不相适应的是村路管理养护方面的滞后。

路修好不久,已有一些路段出现严重破损了。

可是,乡村道路管养的主体责任与路政管理工作并不到位,谁来谁负责协调管理?

谁来组织维修队伍?

谁支付维修资金?

这些都是摆在眼前的棘手问题。

俗话说,“修路,建路,二分修建八分养护”,真不知这条承载着乡亲们美好愿景的希望路能发挥多久作用?

  四.存在问题

  留守儿童成长有疏忽。

留守人员占比分别为留守老人占60%,留守妇女占10%,留守儿童占30%。

打工者全都是青壮年劳力,村内多以老弱妇幼为主。

其父母长年在外,由爷爷奶奶抚养,这些孩子缺乏父爱、母爱,个别孩子性格内向,在外打工的父母也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无能为力,只得任其发展。

  五.意见建议

  当前的农村,虽然有上述种种问题,但这只是个别现象,不是主流。

总体上,农村面貌日新月异,村民的物质文化水平正在不断提高。

事实上,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十分关注农民、农村、农业问题,各种问题得到逐步解决。

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医疗的投入。

建议政府进一步整合农村优质教育资源,加大资金

  投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在新农合方面,对一些慢性病的农合费用也应予以适当报销,同时提高住院费用的报销比例。

  相信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正确引领下,在各方面力量的不懈努力下.在老家人民的辛勤的耕耘下,家乡的面貌会越来越好,家乡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