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笔记DOC.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87163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2.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学笔记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高等教育学笔记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高等教育学笔记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高等教育学笔记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高等教育学笔记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学笔记DOC.docx

《高等教育学笔记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学笔记DOC.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等教育学笔记DOC.docx

高等教育学笔记DOC

1.高等教育:

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性、学术性的社会活动。

2.史上第一所正规高校:

柏拉图前387年雅典学园。

3.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欧洲中世纪大学,文、法、医、神四科。

4.全世界第一所大学:

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

柏林大学(德国洪堡创办)。

5.商代的“右学”,古代高等教育的萌芽,稷下学宫(齐桓公所创)

6.鸿都门学,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

隋炀帝科举制度。

7.宋代四大书院:

江西庐山白鹿洞、湖南长沙岳麓、河南商丘应天府、河南登封嵩阳。

8.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是我国第一所近代高等教育学堂;1898年的京师大学堂,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

9.高等教育学:

是以高等教育现象中的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和揭示高等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10.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

有助于高校教师系统地了解高等教育,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有助于高校教师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有助于推动高校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有助于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

11.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通过教学培养专门人才、通过科研发展科学、利用科技优势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和文化创新。

12.1862年《莫里尔法案》,赠地学院直接为社会服务之路。

康奈尔大学,威斯康星思想:

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有能力的公民;进行科学研究,发展创造新文化、新知识;传播知识给广大民众,使之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经济、生产、社会、整治及生活方面的问题。

————逐渐形成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

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效的重要职能;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职能的延伸(教学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设备开放服务);文化创新是现代高校职能的新拓展(制度、人力、资源优势)。

13.不同历史时期高等教育概念的演变

(1)中世纪大学是近现代高等教育的直接渊源。

(2)在中世纪,高等教育仅限于大学教育。

(3)中世纪大学是少数学者传授高深学问的场所,设有文、神、法、医四科,文是基础。

14.我国学者对高等教育的界定(掌握)

(1)80年代,潘懋元:

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标。

(2)1995年,胡建华:

高等教育是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各种学术性、专业性的教育。

(3)从高等教育的性质看,它是一种专业教育。

(4)高等教育作为一种专业教育,既可以是学术性专业教育,也可以是职业性专业教育。

15.高等学校主要承担起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职能。

16.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

(1)18世纪以前培养人才的职能:

最早产生的中世纪大学是意大利的萨拉诺大学、波隆那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

(2)19世纪初德国大学发展科学研究职能的产生。

1810年,德国建立新的大学,最先建立起来的是柏林大学,新的柏林大学由洪堡和费希特创建并领导。

洪堡提出“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柏林大学的创立把学术研究引入大学,发展了大学第二种职能,发展科学的职能。

(3)19世纪末美国大学服务社会职能的发展

1862年,总统林肯签署了著名的《莫理尔法案》,…统称为赠地学院。

《莫理尔法案》的颁布,使服务社会成为高校的第三个职能。

康奈尔大学是增地学院运动中诞生的一所著名大学。

康奈尔提出了“适用于所有目标”的课程计划。

康奈尔大学以“维斯康星思想”而著名,该思想明确地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

17.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

(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

(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

发展科学的职能体现在大学的科学研究活动中

(3)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服务社会的形式有:

教学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装备服务

18.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

(1)有助于高校教师系统的了解高等教育,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

(2)有助于高教师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教学水平;(3)有助于推动高校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4)有助于高教师有专业化发展

19.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

(1)政治决定了高教的领导权;

(2)政治决定了接受高教的权利;(3)政治制约着高教体制;(4)政治制约着高教的目的、内容

20.高教的政治功能

(1)通过传播政治观点、思想意识促进受教育者的政治社会化;

(2)通过培养政治、法律、管理等专门人才服务于政治;(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21.经济发展对高教的制约作用

(1)经济发展是高教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教体制的变革;(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教的规模和速度;(4)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教的结构高人们的收入

22.高教结构对经济结构的影响

高教层次结构影响专门人才技术水平结构的形成;高教科类结构影响专门人才岗位类型和专业结构的形成;高教的地区结构影响专门人才的区域分布

23.科技对高教的影响科技影响着高教的内容;教育手段;

高教的科技功能高教通过对科技的传递和积累而实现科技在生产;高教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技来发展科学技术;高教社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

24.文化对高教的影响文化影响高教的内容;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高教的实施;文化传统影响高教特色的形成

25.高教的文化功能高教具有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高教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功能;具有选择和净化文化的功能;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26.高教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的体现

文化是社会精神生产的产物,而高教是社会上从事精神生产的最重要部门之一;高教社国际、国内学术交流的最主要领域,通过相互交流,高教可以发挥其吸收、融合各种文化的功能;高教通过提供文化素养教育,可培养学生对现实文化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和创造新文化的能力,以推动文化的创新。

27.《莫里尔法案》颁布的积极意义

打破了美国高校封闭的体制;在学术性科目之外确立了应用科学研究及农业、工艺学科在大学的地位,大学向更加综合化、多科化方向发展;开创了联邦政府资助高等学校的先例,同时使州政府对高校的财政拨款制度化,推动了州立大学的发展

28.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

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职能的延伸;文化创新是现代高校职能的新拓展

高校为社会服务的形式教学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设备开放服务

29文化创新是高校职能的体现/原因

30高校在创新文化方面具有制度优势;具有人力优势;具有资源优势

1.高等教育目的:

一个国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对把高等教育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总要求。

我国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

(导向、调控、评价、激励、选择五大作用)

2.高等教育目的的性质:

高等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具有主观性;高等教育目的受社会现实的制约,具有客观性。

3.教育方针:

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整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1995年3月《教育法》规定: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方针规定了一定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明确了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高校总是通过教学、科研、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教育目的。

4.高校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目的与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高等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所有高等教育机构和所有接受高等教育者提出的普通要求,是最终的结果,具有总括性、抽象性,一般不能测量。

高校培养目标是国家围绕高等教育目的展开的对某类高校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是阶段性的结果,具有操作性、具体性,一般可测量、可验证。

5.专业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的各个专业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科特点制定的对培养人才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规格的具体规格。

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是通过专业培养目标的管理、运行而实现的。

相对高等学校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有更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

基本内容包括培养方向、层次规格和相应的质量要求。

我国高教目的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6.高等教育目的课表述为: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

7.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层次性

(1)高等学校培养目的,高等学校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目标

(2)全面发展教育实施途径:

五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并举,教学工作、科学研究、社会实践。

德育是方向和动力,智育是核心,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基础。

8.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

(1)社会本位

是从社会发展需要角度出发,设计教育目的。

认为人是社会的产物

发展史——孔子把教育看成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学习的目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斯巴达的军事教育可以说是以社会为中心的价值观的源头。

代表人物:

柏拉图(社会价值)、洛克(绅士教育)、凯兴斯坦纳(公民教育)、赫尔巴特(五种道德观)。

改造主义—(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激活青年人担负起劳动世界中哟管社会责任等)

(2)个人本位

个人需求、发展角度出发,设计教育目的。

发展史——老子强调个人的修养完善。

代表人物:

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斯宾塞、伯特.赫钦斯。

存在主义、永恒主义、要素主义。

(3)如何看待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

这两种价值观观察高等教育的视角不同

两种价值选择都有其合理性,同时也各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

在现实社会背景下寻求两种价值选择相互间的协调与整合。

9.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的标准:

当一国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入学人口的15%,其高等教育发展属英才教育阶段;当该比例达到15%-50%,属大众高等教育发展阶段;50%以上则是属普及高等教育阶段。

10.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通才教育-通识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

实行博雅教育,注重理智培养和情感陶冶。

特征:

传授的知识侧重基础性和经典型;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专才教育是指培养比较狭窄专业人才的教育,教育内容主要涉及某一学科、专业的系统化知识,注重专门知识的传授和专门技能的训练专才教育是通过系统地讲授某一学科的专门知识,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同时具备一定专门技能的人才。

特征:

专才教育主要是针对具体岗位和行业需要来进行的,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

教训内容与社会生产及生活需要火箭有明显而直接的针对性,偏重于应用。

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的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个特征:

针对性强;应用性强;岗位适应性强。

11.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的背景

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

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形成需要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高度结合。

二者的结合是社会发展对现代人才提出的要求

12.英才阶段向大众化阶段转变的两种模式

美国模式—主要依靠公立高等教育系统

日本模式—主要依靠私立高等教育系统

英才教育首先由美国马丁·特罗提出。

我国总体上属于英才教育。

13.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

在可承受能力范围内适当加快发展速度;在注重规模扩大的同时提高质量和效益(充分挖掘潜力,联合办学等形式优化资源配置);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和多样化的办学形式;发展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14.人类教育史上,教育平等思想最早提出孔子和柏拉图。

15.瑞典胡森认为平等概念演变的三个阶段:

保守主义阶段,自由主义阶段,激进主义新概念阶段

16.从平等概念的演变可以总结:

(1)教育平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

(2)教育平等与一定历史阶段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价值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3)对教育平等概念的不同解释往往影响着教育政策的制定过程。

17.高教平等的含义:

(1)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复合体(机会均等、过程平等、结果平等);

(2)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18.世界银行把教育效率分为内部效益和外部效率:

内部效益是指某一教育系统用见谅减少靓妃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所培养学生的数量;外部效率是指一般教育同职业教育的干系,以及学校同就业机会的关系,即学校和教师能为学生将来就业做什么,以及学生所学知识就业后能否运用。

19.如何处理平等与效率间的关系

(1)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相互对立的范畴.首先高等教育的资源要适当集中以保证这种高投入的活动能够顺利、高效地进行;其次,对谁受教育要有所选择;再次,高等教育应按社会需求分层培养人才,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实现效率目标。

(2)平等与效率又是一对统一的范畴。

首先,人们所追求的效率以质量为核心,而质量同时又是平等的基本内涵之一。

其次,从另一角度来看,平等也是提高效率必不可少的条件(首先,效率的提高需要一定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其次,从某种意义上说,整个社会的合作是实现理想效率的关键;最后人类之间的竞争不同于自然界自发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则,它是由人类所特有的自觉性来支配、并通过理性的协调与合作而实现的。

所以人类的社会所追求的效率本质上离不开平等)

20.我国当前处理平等与效率关系的政策取向

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取向概括为“效率优先,兼顾平等”。

所谓效率优先,是指当前必须把提高高等教育效率作为首先要目标;兼顾平等,一是指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而是指目前仍不恩那个用平等的理想目标来要求现实,而只能用发展的眼光审视现实,做符合现实的最大努力。

21.为了提高高等教育效率,在目前高等教育经费紧张的情况下:

(1)首先要改革办学体制,实现教育资源多元化,允许社会团体、私人办学,采取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各方面教育资源。

(2)其次,要想实现高等教育适当分层分流,这有利于高校从份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

再次,要进一步改革管理体制,给高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要让学校成为面向社会依法独立办学的法人实体。

最后,国家应采取具体措施对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给予帮助,以尽量避免“马太效应”,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平等。

22.提高高等教育效率:

首先要改革办学体制,实现教育资源多元化,允许社会团体、私人办学,采取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各方面教育资源;其次要实现高等教育适当分层分流,有利于高校充分发挥优势,更好培养适用人才;再次要进一步改革管理体制,给高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要让学校成为面向社会依法独立办学的法人实体。

最后国家应采取具体措施对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给予帮助,以尽可能避免“马太效应”,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平等。

机会均等,过程和结果平等。

1.高等教育学制:

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高校的系统,它包括:

学校的类别、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依据:

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要受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要适应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受本国学制传统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高等专科学校、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成人

2.学位制度:

就是国家和高校为保证学位的严肃性,通过建立明确的学术衡量标准和严格的学位授予程序,对达到相应学术水平的受教育者授予一定称号的制度。

起源于中世纪大学。

3.我国学位制度存在的问题:

学位结构等级不完整;学位类型不全面;学术性学位与专业性学位发展不平衡;行政权力对学位管理影响过大;学位点的地区分布不均衡,地区间差异过大;专业学位中“专业”特色不强;研究生占比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高级学位“含金量”日趋下降。

对策:

设立副学士学位,完善学位体系;顺应社会需要,调整学位类型;重视学术性与专业学位的协调发展;加强学位管理和评估,重塑学术权威;加强西部地区学位建设,协调区域发展;突出专业特征,大力发展专业学位;在研究生扩招的基础上进行严格管理。

4.学位制度的由来:

学位在中世纪主要代表一种教师职业的资格。

现代,德国洪堡,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应运而生。

5.现代各国学位制度,美国,副学士、学士、硕士、博士:

专业博士、哲学博士和文科博士。

德国不存在硕士教育阶段。

法国第一阶段不授学位、二阶段授予学士或硕士,三阶段授博士

6.我国的学位制度

最早,民国,1935年,学位授予法,学位分级细则,1980中国学位条例,标志目前的学位制度正式确立。

7.我国学位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问题:

学位等级结构不完整;学位类型不全面;学术性学位与专业性学位发展不平衡;行政权力对学位管理影响过大;学位点的地区分布不均衡,地区间差异过大;专业学位中“专业”特色不强;研究生占比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高级学位“含金量”日趋下降

对策:

设立副学士学位,完善学位体系;顺应社会需求,调整学位类型;重视学术性与专业学位的协调发展;加强学位管理和评估,重塑学术权威;加快西部地区学位建设,协调区域发展;突出专业特征,大力发展专业学位;在研究生扩招的基础上进行严格管理

8.招生制度

各国招生制度的几种类型:

统一的入学考试形式(国际和地方教育主管为组织者,英法德;民间组织,美国);由高校单独组织入学考试的形成;统一考试和单独考试相结合的形式

我国1972恢复招生,1977恢复高考

9.我国招生制度的变革:

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恢复(1977-1985);。

的改革(1985-1992);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探索(1992-)

10.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的主要措施:

扩招,大众化进程加快;一年两次高考,考生机会增加;3+X与高考内容的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网上录取,防范高等学校招生腐败;放宽限制,拓宽终生教育渠道;收费与助学贷款,兼顾公平与效率;自助招生试点,高校招生自主权扩大。

11.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走向:

公平;公开;科学;多样与灵活;突出能力、重视素质;完善学费与助学贷款、奖学金制度,保证优秀考生入学。

继续进行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增加灵活性,扩大招生规模;完善高校招生收费制度,建立和完善奖学金、贷学金制度,勤工俭学制度;对有条件的地区和高校逐步扩大招生自主权。

12.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

进一步改善就业环境,理顺和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政府将从政策、法规角度进一步明确自身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角色地位;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加强;加强毕业生就业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有充分的就业心理准备。

13.高校教师聘任制度:

岗位设置原则:

系统原则、整体性、最低岗位数量、动态性。

应当遵循双方平等自愿的原则,由高等学校校长与受.聘教师签订聘任合同。

14.改革方向:

在保证学校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实行固定和流动的教师编制相结合,以增强教师队伍的活力;充分利用市场的调节机制来优化教师的资源配置;适当下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权,建立科学的评聘评价和监督制度;教师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保障是实行教师聘任制度的先决条件,成立高校教师权益的仲裁机构,体现学术管理中专家团体在处理师资纠纷中的权威性。

15.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特征:

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部门;单一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多重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

16.各国普通高等学校层次结构:

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

17.世界普通高等学校系统的微观特征:

(1)由于大多发达国家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的入学条件限制较宽松,特别是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层次。

(2)在一些国家同一层次的高校由于办学水平上存在差异,入学条件的要求有所不同,体现大众化教育中的精英教育特征。

(3)各国高校学生就读的形式呈多样化特点,具有一定弹性和灵活性,特别是对于一些低层次和新创办的机构而言。

(4)在各个层次中,由于培养规格的多样化,办学策略和学生的修业年限有一定差易,但总体上,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层次一般为2到3年,大学和独立学院一般为3到4年,研究生教育层次则差异较明显。

(5)各国在各个层次间既考虑到合理的分流,也注意到建立相互衔接和贯通的机制,以满足不同能力程度和有不同发展需要的学生的入学要求。

18.目前我国高校的宏观总体特征是:

以多重公理系统为主,即大多高校由各省(市、区)举办和管理,部分由教育部负责;与此同时私立系统正处于逐步形成中。

高等教育部门体现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

19.微观特征:

层次结构轮廓清晰,各层次间基本能保持衔接,相互连贯,但培养规格上还有些模糊,特别是专科教育的定位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明确。

由于高等教育在我国目前依然是稀缺资源,进入各层次高等学校都有比较严格的入学条件限制,实行规范、严格、统一的考试制度。

在学习方式和修业年限上,试图增加灵活性,但总体上说,比较刻板、划一的现状无多大改变。

20.我国成人高等学校的基本类型:

职工大学和职工业余大学;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学院和普通高校的函授部;普通高等学校的夜大学;包括教育学院和中小学教师进修学院,管理干部学院。

1.高等教育管理的含义

高等教育管理是人们根据高等教育目的和发展规律,有意识地调节高等教育系统内外各种关系和资源,以便达到既定目的的过程。

分为宏观管理-行政管理;微观管理-内部管理

2.高等教育管理:

宏观管理(教育行政管理,行政机关对高校,行政、立法、评估,院校设置、发展规划、经费划拨、师资建设);微观管理(高等教育内部管理,高校对内部,校内外各种关系、资源,管理层次、管理单元之间的全责、权力和利益关系,教学、科研、人力资源和后勤)。

管理原则:

方向性;整体性;民主性;多样性;动态性;效益性。

管理方法:

经费配置;发展规划;评估;调节。

集权型—法、意、瑞典;分权型—美;结合型—德、日。

3.高等教育评估的特点:

国家主导评估方向;评估活动的法律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评估系统结构化、评估功能多样化、突出评估的地位、体现对教学质量的重视;注重特点,强调多样性。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分为宏观管理体制(中央集权型、权力分散性、集权与分权结合型)和微观管理体制(欧洲大陆模式、美国模式、英国模式)

4.现代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

管理权分配朝中央与地方合作的方向发展;高校与政府间权利义务划分日益明晰;高校管理日益民主;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得到重视。

5.我国现行高等学校领导体制的特点:

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

6.我国高校领导体制特点:

实行党委领导、体现民主集中制;校长作为高校的最高行政长官,全权负责行政事务;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

高等教育结构

1.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分为宏观结构(层析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和微观结构(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

2.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布局形成的较为突出的模式:

梯度结构模式、中心城市模式。

3.世界教育结构改革的两种基本趋势:

一体化模式,多样化模式。

 

4.对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若干启示:

各种类型机构要保持自己的特色;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建立相应的转学机制。

5.影响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因素:

学术的因素;利益;区域发展水平;综合国力不足。

 37. 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

必须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以经济供给能力为支撑点,做到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中央和地方合理分工,突出高等教育为地方服务的功能;确立新的高等学校类型结构,实施不同要求的管理;确立各层次的比例和重点。

6.教师:

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建设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品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是办好高校的关键。

7.高等学校教师的作用:

人类文化的继承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