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八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8600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53 大小:275.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八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3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八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3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八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3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八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3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八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八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八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八单元教案.docx(1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八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八单元教案

三年级下册语文科目教学设计

课题

16可贵的沉默

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学会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懂得关心父母,关心别人。

3.体会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

学习重点

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细致、生动地描述从而再现场景。

学习难点

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细致、生动地描述从而再现场景。

课时安排

2

学习准备

PPT

 

主备内容

修正

 

 

 

 

 

第一课时

课前二分,展示自我

哪位同学吧《弟子规》背给大家听?

一、巧设情境,明确目标

1.板书课题:

可贵的沉默。

2.引导学生理解“沉默”的字面意思。

“可贵”一般情况下用于形容什么?

3.齐读课题,质疑:

文题用“可贵”形容“沉默”,你怎样理解?

看到题目你有哪些问题?

(预设:

谁沉默?

在什么情况下沉默?

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呢?

他们沉默时的神态是怎样的?

沉默之后又是一种什么情景呢?

……)

二、质疑探究,获取新知

1.提出要求。

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遇到不懂的字、词,可以查字典,也可以先用笔画出来,在小组内讨论。

(组织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2.检查自学生字新词的情况。

(1)同桌自学互读字词卡片。

要求:

读准,声音洪亮。

(2)组长利用字词卡片,组织小组成员正确轮读、抢读。

(3)课件出示词语:

异口同声、祝贺、骄傲、神气十足、左顾右盼、迅速、依然、寂然无声、四面八方、蕴藏、霎时、七嘴八舌、建议、稚拙、烦恼、体贴、重复、安静、享受。

3.指导写字。

(1)先引导学生比较,“迅”“速”“达”,有相同的偏旁“辶”,指导“辶”的写法;“恰”“犯”“议”结构上都是左窄右宽,书写时要注意。

“复”字中间是“日”,不要写成“目”。

(2)教师范写“复”“迅”“速”,学生练习书写。

三、展示共享,点拨提升

1.熟读课文,巩固字词,达到准确、流利。

2.前面同学们提出了许多问题,通过读文,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可以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也可以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

3.全班交流。

谁能将同学们解决的问题进行整理,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在一节课上,老师询问学生,父母给自己过生日的情景,大家情绪高涨,滔滔不绝,可当老师问谁知道家长的生日并向他们祝贺时,教室里立刻沉默无声,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懂得了要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

4.文章的主线非常明确,按照沉默前、沉默时和沉默后的顺序进行行文。

思考一下:

哪些自然段写了沉默前的情景?

哪些自然段写了沉默时和沉默后的情景?

小组讨论,理出层次:

沉默前(第1~9自然段):

交代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及起因。

沉默时(第10~15自然段):

当“我”问谁知道父母的生日并向他们祝贺时,孩子们沉默了,“我”给孩子们提出回报父母的建议。

沉默后(第16、17自然段):

孩子们懂得回报父母,“我”很快乐。

四、归纳梳理,构建知识网络

自由朗读课文,回顾主要内容。

绘制思维导图。

五、达标测评,反馈矫正

1.填一填,读一读。

()口()声()然()声

()嘴()舌()顾()盼

()约()同()气()足

2.想一想,填一填,使句子的意思更具体、生动。

孩子们()回答。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在()交谈。

我的情绪()传染给了学生们。

六、布置作业

你怎样知道父母的生日?

第二课时

课前二分,展示自我

你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

读给大家听。

一、巧设情境,明确目标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字词,老师想听写几个词语考考大家,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老师找一名同学到前面来写。

(一名同学到黑板上书写,其他人在纸上写。

2.听写词语:

沉默、祝贺、神气十足、左顾右盼、迅速、享受、稚拙。

3.回顾课文内容,再现文章脉络。

(1)谁能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文字。

二、质疑探究,获取新知

1.找三名学生读课文的三个部分,重温课文内容。

2.课件出示学习指南。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深入小组随机指导。

3.全班交流,小组汇报。

(1)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动作、神态描写,结合动作表演等方式,理解“异口同声、神气十足、左顾右盼、骄傲、寂然无声、沉默、热闹”等词语,体会学生的情绪变化:

兴奋——沉默——兴奋。

进一步体会学生的心理活动:

自豪——内疚——觉醒,并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走进人物内心,进一步体会学生如何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懂得关心父母,关心别人。

(2)“我想去寻找蕴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东西。

”这“极为珍贵的东西”指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多向思维,“极为珍贵的东西”指的是对父母的爱、是如何去爱父母、如何回报父母的爱。

这句话是说“我”要让孩子们不光感受到爱,还要让他们懂得回报父母的爱。

(3)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教师要追问“你透过这些词体会到了什么?

能带着感情读一读吗?

”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会。

三、展示共享,点拨提升

1.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心情。

2.谈谈自己父母对自己的爱,联系实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指名读,互相评价,进一步体会孩子们情感的变化。

四、归纳梳理,构建知识网络

1.我们合作学习了课文内容,并且有感情地朗读了全文,现在谁能说说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呢?

2.文中的孩子已经知道怎么回报父母的爱了,你们呢?

说说课文对你有什么启发?

五、达标测评,反馈矫正;

认真读一读课文,绘制课文的思维导图。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自己喜欢的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三年级下册语文科目教学设计

课题

17 她是我的朋友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描写阮恒献血时表情、动作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朋友真挚的友谊,树立正确的友情观。

学习重点

体会描写阮恒献血时动作、神情的语句,了解他当时复杂的内心活动。

学习难点

体会描写阮恒献血时动作、神情的语句,了解他当时复杂的内心活动。

课时安排

22

学习准备

PPT

 

 

 

 

主备内容

修正

第一课时

课前二分,展示自我

请同学们听《朋友》这首歌,有会唱的可以一起唱。

一、巧设情境,明确目标

1.同学们听过这首歌吗?

听了之后有什么感受?

2.学生简单谈自己的感受。

3.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一篇关于朋友之间的故事。

齐读课题。

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这个“她”是谁呢?

“我”又是谁呢?

他们是什么样的朋友?

“我”和“她”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二、质疑探究,获取新知

1.课件出示读文要求。

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字词,可以查字典。

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画一画,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组织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并及时纠正。

2.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的情况。

(1)同桌互读字词卡片。

(2)组长利用字词卡片,组织小组成员正确轮读、抢读。

(3)全班交流识字情况:

医院、阮恒、护士、消息、确认、输血、血型、擦拭、是否、草垫、酒精、掩盖、拳头、制止、轻柔、周围。

①先自己读一读,然后小组交流,注意:

“输”“拭”为翘舌音;“恒”为后鼻音,并读准本课出现带“血”字的词。

②全班交流识记方法:

“输”“型”“掩”“咬”结合形声字特点进行记忆;“炸”“酒”可与“昨”“洒”进行比较记忆。

③多种方式读词语:

全班开火车读、抢读。

(4)通过查工具书并联系上下文,初步了解“迫在眉睫、啜泣、呜咽、持续不断、休克”等词语。

(5)指导写字。

①先引导学生观察生字:

注意“否”和“咬”二字,“口”在不同位置时的书写特点;“拳”笔画较多,书写时要注意结构布局;“医”要注意笔顺;“垫”注意右上部是“丸”,不是“九”。

②教师板书示范书写重点字;学生练习书写。

三、展示共享,点拨提升

1.熟读课文,巩固字词,达到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读文,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她”是指受伤的小姑娘,“我”指阮恒。

3.谁能将同学们解决的问题归纳整理,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故事讲的是战争时期,孤儿院里有个小姑娘受了重伤,急需输血。

阮恒虽然以为自己献了血会死掉,但还是把血献给了自己的朋友。

四、归纳梳理,构建知识网络

1.指名逐段读文,说说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把内容相关的自然段归并为一部分,并依据提示划分段落,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

一个小姑娘在炮弹爆炸中受了重伤,急需输血。

第二部分(第5~11自然段):

献血时阮恒的表现。

第三部分(第12~14自然段):

阮恒自愿献血的原因。

2.绘制本课的思维导图。

五、练习读文,随机抽测

1.指名合作读文,随机抽测相关生字新词,回顾主要内容。

2.小组赛读,要求达到准确、流利。

六、布置作业

1.给生字组两个词。

2.把本课词语抄2遍

第二课时

课前二分,展示自我

关于友情的古诗你知道哪些?

背给大家听。

一、巧设情境,明确目标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字词,老师想听写几个词语考考大家,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老师找一名同学到前面来写。

(一名同学到黑板上书写,其他同学在纸上写。

医生、输血、血型、草垫、酒精、掩盖、拳头、制止、轻柔。

2.回忆一下,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质疑探究,获取新知

1.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一部分,说说这部分讲了什么内容?

(2)你从哪个词语看出当时的情况紧急?

(迫在眉睫)

“迫在眉睫”是什么意思?

联系上下文理解小姑娘当时的危险处境。

(3)谁能读出当时的情况紧急?

(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2.学习第二部分,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1)课件出示学习指南:

①默读课文第二部分,画出描写阮恒神情、动作的词句。

②细读勾画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小组内探究,完成学生活动卡。

(课件出示学生活动卡。

(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深入小组随机指导。

(3)全班交流,小组汇报。

献血前:

“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

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

①学生交流。

预设:

a.“颤抖”是什么意思?

从“颤抖地举起来”说明当时阮恒是什么心态?

(阮恒心里一定很害怕。

b.从“举起”“放下”“又举起来”这几个反复变化的动作,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生1:

阮恒当时的内心非常矛盾,既想救小姑娘又害怕献血。

生2:

阮恒的思想斗争非常激烈,但是为了救小姑娘,最后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地举起手来。

②指导朗读,引导学生充分体会阮恒的心情,先是害怕、犹豫,最后是十分坚定。

献血时:

围绕着第8~11自然段进行交流感悟。

①阮恒在抽血的过程中“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说明了什么?

②重点理解描写阮恒哭的几个词语——“啜泣、呜咽、哭泣、抽泣”,体会他当时的内心变化情况。

提出问题:

这几个表示“哭”的词语,顺序能交换吗?

为什么?

(不能交换。

因为从“啜泣”到“呜咽”,再到“哭泣”“抽泣”,能让人感觉到,阮恒哭得越来越伤心,表明他内心越来越痛苦。

③从“啜泣、颤抖、捂住脸、掩盖、咬着拳头、竭力制止”等词语可以看出什么?

“他想掩盖他的痛苦”,他有什么痛苦?

(阮恒在献血的过程中,内心是非常不平静的。

从紧张、害怕到痛苦,失望,绝望。

他不想把这种紧张、痛苦和失望乃至绝望表露出来,但是他又无法掩盖即将失去生命的痛苦、无法制止内心深处的绝望。

④指导朗读:

通过朗读表现出阮恒复杂的心理变化。

(学生练读,指名读,评价读。

⑤他“立刻停止了哭泣”,“好像刚才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这是为什么?

⑥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猜想一下:

医生会对阮恒说些什么?

⑦阮恒在以为会失去自己生命的情况下,为小姑娘无偿献血。

此时此刻,你对阮恒有什么看法?

你又想对他说些什么?

⑧你能不能通过朗读表现出他复杂的心理变化?

3.学习第三部分。

(1)指名读第三部分。

(2)“他是以为自己就要死了”是阮恒献血时的唯一想法。

同学们再次回顾一下阮恒献血的整个过程,进一步来了解他的心理变化过程。

重点感悟阮恒的语言“她是我的朋友”。

质疑:

听了这句话,你觉得阮恒是个怎样的孩子?

你觉得“朋友”二字承载了怎样的含义?

(引导学生结合前文感悟阮恒对友谊的真诚,以及无私助人的美好品质。

三、展示共享,点拨提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次体会人物的心情。

(教师抓住重点词语指导读文。

2.联系实际谈谈和朋友之间发生的故事。

3.说说今后将怎样对待朋友,对待友谊。

四、归纳梳理,构建知识网络

进一步完善你的思维导图。

同桌交流。

五、达标测评,反馈矫正;

1.考考你的眼力。

血型(xiěxuě)附近(fǔfù)擦拭(chācā)

呜咽(yànyè)抽泣(lìqì)休克(kēkè)

2.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例小男孩躺在草垫上。

小男孩很快地躺在草垫上。

(1)一只小手举起来。

一只小手—————举起来。

(2)医生安慰他。

医生————安慰他。

六、拓展学习,丰富积累

搜集描写友情的名言或诗词。

读一读,背一背,也可以和朋友分享你积累的内容。

 

 

(板书设计)

 

 

三年级下册语文科目教学设计

课题

18 七颗钻石

学习目标

1.本课要求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4.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学习重点

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学习难点

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课时安排

2

学习准备

PPT

 

 

 

 

主备内容

修正

第一课时 

课前二分,展示自我

哪位同学来背一背《弟子规》

一、巧设情境,明确目标

1.同学们,你们喜欢童话故事吗?

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读过很多童话故事,现在谁愿意讲讲你认为最神奇的一个情节?

2.指名讲故事情节。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美丽而感人的童话故事——《七颗钻石》。

它的作者是列夫·托尔斯泰。

谁能介绍一下作者?

4.指名介绍作者的相关资料。

二、质疑探究,获取新知

1.教师提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字词,可以查字典,然后读正确,读通顺。

(2)在小组内交流学习字词的方法。

(3)教师巡视指导字音易错、字形易混淆的生字。

2.教师检查自学生字新词的情况。

(1)课件出示:

竟然、焦渴、水罐、喜出望外、匆匆忙忙、咽下、绊倒、递给、瞬间、唾沫、涌出、新鲜、反正。

①学生先自己读一读,然后小组选派代表朗读词语。

②全班交流,重点指导。

(“竟”“匆”为后鼻音;“绊”“咽”是前鼻音;“咽”是多音字,有“yān”和“yè”两个读音;“匆”“凑”是平舌音;“瞬”是翘舌音。

③交流会写字的识记方法。

(2)通过查工具书并联系上下文,初步了解“干涸、瞬间、喜出望外、匆匆忙忙”等词语。

3.指导写字。

(1)重点指导观察“舔、凑、沫、渴”这四个字。

(“舔”右下部是“小”多一点;“凑”左边是“冫”;“沫”右边的“末”不要写成“未”;“渴”右下部里面是“人”,不要写成“

”。

(2)教师板书示范写“渴、沫、凑、舔”四个字。

学生练习书写。

三、展示共享,点拨提升

1.生自由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2.交流:

谁能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描述了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

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次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并跳出七颗钻石升到天空,变成七颗星星。

3.默读第2、3自然段,思考:

水罐发生了几次变化?

4.小组讨论交流,也可以在文中画一画相关语句,完成学习活动卡。

5.全班交流。

(教师板书:

空的木水罐——有水的木水罐——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着,罐子里的水还是满满的——银水罐——金水罐——从中跳出七颗钻石,涌出水流。

设计意图:

本环节重点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顺序。

通过前面的训练,多数学生能掌握概括主要内容的基本方法。

四、归纳梳理,构建知识网络

1.小组内练读课文,组员互相纠错。

2.指名朗读,达到准确、流利,注意停顿。

3.共同读文。

五、达标测评,反馈矫正;

1.考考你的眼力。

干涸(hégù)凑上去(còuchòu)忍住(rěnyǐng)

一瞬间(shùnshà清澈(zhéchè)涌出(yǒngrǒng)

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字并改正过来。

勿勿忙忙()唾末()脚低下()

喜出往外()焦喝()感紧()

七棵钻石()竞然()拌倒()

 

第二课时

课前二分,展示自我

谁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一、巧设情境,明确目标

1.教师找一名同学到前面听写,其他人在纸上写。

2.听写词语:

钻石、焦渴、水罐、喜出望外、匆匆忙忙、反正、递给、唾沫、涌出、忍不住。

3.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质疑探究,获取新知

1.教师运用课件出示旱灾的画面(树木枯萎,土地与河床干裂,水井干涸,人和动物的尸体等),引导学生观察。

2.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

3.课文中的哪一部分和画面的内容相符?

谁能读一读?

4.谁能发现这些图片表现的是课文哪一段的内容?

5.指名读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描写旱灾严重的词语和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说明地球上已经没有了水源。

“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

”说明植物干枯,人和动物因缺水而面临灭绝。

6.面对这样的一种状况,人和动植物最需要的是什么?

如果没有水,人们将面临什么?

(死亡)

7.谁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当时的危险状况和他们对水的渴望之情?

(指名读。

三、展示共享,点拨提升

1.回顾几次变化。

(1)快速浏览课文第2、3自然段,回忆水罐发生了几次变化。

(2)学生交流。

(空的木水罐——有水的木水罐——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着,罐子里的水还是满满的——银水罐——金水罐——从中跳出七颗钻石,涌出水流。

2.引导学生学习第一次变化。

(1)自读课文,讨论交流。

①是什么原因使水罐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我们先来看第一次变化。

自读第2自然段,用笔画一画相关的语句,找找原因。

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②学生组内交流探究,教师随机指导。

③学生汇报画出的重点语句。

(2)深入读文,想象感悟。

①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

”“哪儿也找不着”说明了什么?

(说明小姑娘去过很多地方找水。

②想象小姑娘可能去过哪些地方找水呢?

③走了那么远的路,可怜的小姑娘太累了,以至于累得在沙地上睡着了。

当她醒来时,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竟”是什么意思?

④看着这清澈新鲜的水,小姑娘的心情如何?

(特别意外,特别高兴。

⑤谁能读出小姑娘此刻的心情?

(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⑥猜一猜水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神奇的变化呢?

(小姑娘为妈妈找水的孝心感动了上苍……)

师:

是啊,小姑娘对妈妈的爱心感动了上天,使空的木水罐装满了水。

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完整地读第一次变化。

3.总结学习方法:

刚才我们在学习水罐的第一次变化的时候,是先读段落,再找相关的重点句子,边读边体会这些句子,其中还可以穿插自己的想象,最后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师板书:

读——找——悟——想象——再读。

过渡:

下面我们用这种读书方法继续学习课文,找找水罐后几次变化的原因。

4.学生在小组内按要求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①第二次变化:

抓住“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体会小姑娘的心情以及人类的本能。

根据“给妈妈还不够”“赶紧”“跑回家去”感受小姑娘对妈妈的爱。

②第三次变化:

抓住“往手掌里倒了一点儿水,小狗把它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这句话,体会小姑娘的爱心:

她不但深爱着自己的母亲,还用真挚的爱心对待动物,体现出她的爱心是广博无私的。

③第四次变化:

抓住母亲的话,理解母亲对小姑娘的爱。

体会水罐的神奇并不在于小姑娘本身,而在于爱心。

④第五次变化:

抓住“再也忍不住”“咽了一口唾沫”等关键词句,引导学生了解小姑娘当时多么想喝水,从而体会她把水让给过路人是多么动人的行为,体会小姑娘的爱心是广博而无私的。

5.小结:

我们回顾一下,水罐发生这几次变化(小姑娘为母亲找水→小姑娘分水给狗喝→母亲让水给小姑娘喝→小姑娘把水让给过路人)的原因(水罐的变化都是源自——爱心)。

6.想一想,如果没有爱心,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四、归纳梳理,构建知识网络

1.自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

为什么课文不用“神奇的水罐”或“一罐水”为题,而是用“七颗钻石”作为文章的题目?

(钻石晶莹剔透,闪烁着美丽的光芒,用来表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

在本课中,星星和钻石一样,象征着美好的心灵,象征着爱心。

星星永远挂在夜空里,象征着爱心永恒;它光照人间,还表示爱心普照人间。

2.可以让学生介绍搜集到的有关钻石的资料。

3.我们每天都生活在爱中,能不能把自己感受到的爱和大家分享?

(说说自己身边关于爱的小故事。

五、达标测评,反馈矫正;

再读课文,填一填。

我知道课文中的水罐发生了一次次神奇的变化,主要有:

空木水罐——()——掉在地上端端正正,水依然是满的——()——金水罐——()。

六、布置作业。

创编故事,发挥想象

选择下面的一个情节,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创编故事。

1.小姑娘可能到过哪些地方找水?

2.小狗可能遇到哪些状况而渴得走不动?

3.过路人可能遇到哪些困难?

 

 

(板书设计)

 

 

三年级下册语文科目教学设计

课题

19* 妈妈的账单

学习目标

1.学习默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无价,懂得主动帮父母做事。

3.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

学习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理解妈妈给小彼得的那份账单的含义。

课时安排

1

学习准备

PPT

 

 

 

 

主备内容

修正

课前二分,展示自我

你在家里做家务吗?

说说你在家里帮父母做过什么?

一、巧设情境,明确目标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故事。

(多媒体课件出示背景资料中的小故事,教师配乐讲述故事。

2.同学们,你听了之后有什么感受?

3.学生简单谈自己的感受。

4.母爱是天底下最无私的爱,我们看看这篇课文中的小彼得又是如何感受母爱的。

(板书课题:

妈妈的账单。

5.学生齐读课题,理解“账单”。

二、质疑探究,获取新知

1.自读课文,学习字词。

(1)教师提出读文要求:

自由读课文,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