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舆情报.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84274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21.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银行舆情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国银行舆情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国银行舆情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国银行舆情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国银行舆情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银行舆情报.docx

《中国银行舆情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银行舆情报.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银行舆情报.docx

中国银行舆情报

 

中国银行

月度网络舆情报告

(2014年5月1日至5月31日)

 

一、舆情综述

2014年5月1日至31日,中国银行新闻报道及转载总量10943篇次、论坛主帖1497篇、博客文章808篇、微博13349条、电视报道5条,各类信息共计26602篇。

监测时段内,中国银行整体舆情态势良好,正面宣传重点围绕该行优先股计划、房贷支持力度、海外业务拓展等方面展开;新发负面舆情普遍呈现转载量小,热度低的特点,对中国银行声誉造成的影响可控。

5月份,关涉中国银行的新闻报道及转载数量呈现周期性波动,节假日及周末双休日期间,中行相关信息数量保持低位,周中信息数量攀高显著。

“中国银行向法兰克福分行增资10亿元人民币”、“中国银行在欧发行人民币债券”、“中国银行拟发1000亿元优先股”、“中行近九成个贷用于居民首套房贷”等多个热点话题,助推中行新闻报道数量保持高位。

从渠道权重看,关涉中行的舆情信息主要分布在新闻及微博媒体中,电视媒体及博客信息量较小。

二、正面/中性舆情分析

(一)正面/中性舆情事件影响度排行

表1.中国银行5月份正面/中性热点事件影响度排行

序号

事件

相关报道转载量

1

中国银行拟发1000亿元优先股

182

2

中行近九成个贷用于居民首套房贷

136

3

中国银行在欧发行人民币债券

102

4

中国银行向法兰克福分行增资10亿元人民币

85

5

匈总理表示将为中国银行业务扩张提供支持

39

6

中国银行签署首批全球外汇资金集中管理实施方案

36

7

海口美兰区与两银行签合作协议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30

8

中国银行前4月住房个贷增690亿元

29

9

中国银行将成三星生命中国法人最大股东

24

10

中国银行推出签证代理服务

24

说明:

1.上榜事件为新闻报道转载量排名前十的正面、中性事件;2.监测日期:

2014.5.1-2014.5.31;3.数据来源: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二)热点舆情事件解读

上榜事件重点关涉中国银行经营动态、房贷发放、海外业务、金融服务等方面内容。

优先股计划落地引关注

5月13日晚间,中国银行发布公告称,中行将在境内外合计发行总值1000亿元的优先股,以补充资本;其中拟在内地融资600亿元,余下400亿元则在境外发行。

自此,中国银行成为继浦发银行、农业银行之后,第三家拟发行优先股的银行。

新闻媒体对此予以高度关注,新华网、中证网等诸多权威媒体第一时间对此消息予以解读,中行发行优先股的意义深获舆论肯定,《中国证券报》等媒体强调,中行发行优先股有利于提升中行资本充足水平,缓解市场对其普通股再融资的担忧。

多家媒体将中行、农行、浦发三家银行的优先股进行比较,指出中行优先股与浦发、农行优先股一致,也将采取非公开发行方式,在赎回权利方面也是有条件赎回;三家银行的股息率确定原则呈现出略微不同,中行境内优先股采取固定股息率,农行和浦发银行则均采取分阶段调整的股息率,包括“基准利率+固定溢价”两个部分;在发行规模上,中行境内计划融资规模不超过600亿元,而浦发银行、农行优先股方案计划融资规模分别为300及800亿元。

中行四成优先股境外发行成为此次中行优先股的亮点。

股城网等媒体分析指出,中国银行此番优先股发行方案将率先面向海外市场,相比农行等悉数在内地发行更具灵活性。

优先股未来前景亦备受舆论关注。

《第一财经日报》引述业内人士观点指出,现在银行普遍面临资本压力,优先股发行逐步落地,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银行资本压力。

新华网引述专家观点指出,自4月银行发行优先股的细则正式落地,工、农、中、建四大商业银行的银行高层均表示在积极研究发行计划,2014年上半年将掀起优先股发行的高潮。

重点支持个贷业务获好评

在“房贷荒”背景下,央行5月12日召开住房金融专题座谈会,要求各商业银行“优先满足居民家庭首次购买自住普通商品住房的贷款需求,及时审批和发放符合条件的个人住房贷款”。

央行表态后,各商业银行对房贷发放的态度成为舆论关注重头戏,中行个贷业务表现亦获媒体重点关注。

据中国银行提供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4月末,中国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达1.35万亿元,比2013年末增加690亿元,在全部个人贷款新增中的占比达85%,同比大幅提升15个百分点。

5月16日,中国银行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称,中行在今年新投放的个人住房贷款中,近九成的资金用于支持居民家庭首次购买自住普通商品住房。

此外,中行还表示,对符合条件的个人住房贷款申请,审批时间通常只需几个工作日内就可完成。

以上内容获得新华网等权威媒体重点播报,《证券时报》、《北京商报》、《经济日报》等诸多重点纸媒亦刊发报道文章关注中国银行个贷业务表现,相关报道转载数量接近200余篇次,“中行近九成个贷用于居民首套房贷”、“中行前四个月住房个贷增长690亿元”、“中行个贷申请审批较快”等观点舆情热度飙高。

在市场资金成本有所提升的情况下,中国银行积极响应央行号召,重点支持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尽力减轻居民购买首套自住房的家庭经济压力,赢得舆论好评。

海外业务表现亮点纷呈

5月份,中国银行海外业务表现亮眼,赢得舆论重点播报。

5月7日,中国银行驻德国法兰克福分行在柏林举行新闻发布会称,为进一步增强中行法兰克福分行的资本实力和人民币综合服务能力,中国银行决定向法兰克福分行增资10亿元人民币。

舆论高度认可此此增资的意义,强调这是截至目前欧元区中资银行获得的最大一笔人民币增资,并称此次增资将对推动法兰克福成为欧元区人民币清算中心起到积极作用。

5月8日,中国银行卢森堡分行成功发行15亿元人民币“申根”债券。

此新闻强烈吸睛,舆论强调此笔人民币债券是卢森堡市场发行的首笔人民币债券,也是中国企业在欧洲大陆发行的首笔人民币债券,“首笔发行”成为媒体报道噱头,借由此次离境债券的发行,中国银行海外融资业务渠道进一步拓展,负债结构亦得到进一步丰富优化。

5月10日,中国银行在匈牙利经营过程中取得的成绩获得匈牙利总理欧尔班的高度认可,欧尔班对中国银行计划在匈牙利设立中东欧地区业务发展中心及人民币清算中心表示欢迎,并表示将为中国银行在本地区的业务扩张以及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大力支持。

三、负面舆情解读

(一)负面舆情综述

2014年5月份,共监测到关涉中国银行的敏感话题47个(未统计微博、微信媒体),其中17个敏感话题进入新闻媒体关注视野。

整体看来,5月份中国银行敏感话题数量虽多,但相关话题传播均较为有限,舆情热度较低,对中国银行声誉造成的负面影响较弱。

按照负面舆情话题涉及领域具体分析如下:

信用卡类负面话题数量居高,信用卡办理监管不严、信用卡账户盗刷、信用卡相关服务不到位等内容频繁遭受舆论诟病,“居民莫名开户,背上信用污点”这类问题,在本月多次被新闻媒体播报;尤值得注意的是,5月末,“河北联合大学多名学生被办卡”一事引发新闻媒体关注,此事与4月份出现的“成都高校数千名学生违规被办理中行信用卡”一事性质相似,建议企业加强监测力度,积极开展线下核实工作,谨防媒体将两起负面话题联合炒作,对企业造成不良影响。

案件类负面话题多分布于新闻媒体中,“余国蓉案件”在5月仍停留于新闻媒体关注视野,此外,中行西藏分行职工姚某以贷款为名行骗、中行鹤壁长风路支行行长刘伟涉嫌诈骗、BOC无线域名抢注案件开庭等受到新闻媒体关注,相关报道客观陈述案件调查、审理进展,并未引发大规模讨论,对中国银行造成的负面影响均处于可控范围。

理财产品类负面舆情集中分布于自媒体中,重点关涉银保领域,“存单变保单”问题多次引发舆论不满。

贪腐领域信息均分布于自媒体中,网民在论坛、贴吧中发帖举报银行管理层,成为此类信息的主要来源。

较之以往,网点服务类负面话题数量有所下降,银行网点办事效率低下、服务人员态度傲慢、ATM机出现故障等仍是网民吐槽主要内容。

信贷安全方面,银行资产质量问题仍旧备受关注,中国银行业坏账率持续攀升并创下三年内新高,引发业内重视。

借记卡类负面舆情在本月集中关涉银行乱收费问题,手续费、卡费、年费等费用随意扣除,引发网民不满。

住房贷款类负面舆情热度较低,均分布于自媒体中,“房贷借款人身故,中行不接受继承人提出的变更借款人要求”以及“提前还清房贷,中行收取违约金”两事引发网民不满。

电子银行类负面舆情一起,内容为“网民在XX贴吧吐槽中行网银使用不方便”。

其他类舆情内容琐碎,“中行延安分行职员长年做生意”、“中行等银行支持亚马孙铜矿项目无视环保请求”、“中银保险亏损5.4亿”三个话题受到新闻媒体关注。

(二)重点负面舆情解读

信用卡领域成为负面舆情多发地带

纵观中国银行5月份负面舆情态势,信用卡领域已成为该行负面舆情高发地带。

市民莫名“被”办理信用卡的事例,屡被新闻媒体曝光。

5月12日,《城市快报》刊文《我名下的信用卡是谁办的?

》,文中称,天津市一名大学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名下多出一张未开通的中国银行信用卡。

5月27日,《北京晚报》报道称,在北京工作的高先生在申请信用卡的过程中频繁碰壁,查询个人信用报告后才得知,其名下莫名多出一张存在“呆账”的中国银行信用卡,该信用卡已严重影响了高先生信用,且该信用卡登记的信息为虚假信息,律师由此质疑中国银行未履行审查和核实申办人身份的义务。

5月30日,河北新闻网对“河北联合大学多名学生‘被办卡’”一事进行曝光,此事与4月份曾引发热议的“四川联合经济专修学院数千学生被办卡”一事较为类似,内容敏感,尽管银行办卡流程是否违规仍未被调查清晰,但中行因涉事其中,面临的舆情应对压力已明显加大。

随着公众信息安全意识以及个人信用意识的不断提高,信用卡被莫名办理这类问题,日益受到舆论重视。

银行在信用卡办理过程中是否存在违规,是否严格审查、核实申办人身份,是舆论重点关注内容。

除信用卡在办理过程中的审核问题经常遭受舆论质疑外,信用卡服务问题也容易引发舆论不满。

自媒体中,信用卡客服热线无人接听、客服中心态度恶劣等问题,经常遭受网民诟病。

本月《投资者报》对15家全国性银行信用卡客服专线进行调查,发现中行客服热线重要功能的便捷性指标较差,“挂失功能键位置”及“人工服务键位置”均较为靠后,便捷性指标得分水平最低,这意味着,当用户面临“挂失信用卡”等紧急需求时,中行客服热线提供的服务不够便捷。

随着银行金融服务的迅速发展,信用卡也逐渐成为越来越多普通人的“标配”。

相比借记卡,信用卡种类繁多,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也更多。

信用卡服务质量跟不上,容易引发网民不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用卡业务的发展。

与信用卡服务相关的负面舆情往往内容零散,集中分布于自媒体中,舆情持续周期较短,对银行声誉造成的影响较弱。

但网民所反映的相关问题,能够体现出信用卡用户对信用卡的使用及服务需求,重视此方面的舆情表现,对于银企提升信用卡用户价值、寻找适当的营销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分行舆情排行

我们统计了5月份中行各直辖市及省级分行的正负面舆情排行,作为分析下属各支行宣传考核的依据。

说明:

1.舆情信息总量(未计算微博、微信信息数量)为0的分支机构未显示在图片中;2.监测日期:

2014.5.1-2014.5.31;3.数据来源: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中国银行舆情平台。

广东分行、上海分行舆情关注度高涨。

从舆情信息数量上看,广东分行及上海分行舆情关注度较高。

广东分行客观舆情重点关涉银行房贷问题;上海分行正面宣传主要围绕自贸区建设展开。

各地分行舆情应对压力均处于较低水平。

5月份,中国银行各地分行负面舆情信息数量均保持在较低水平,各地区均未出现高热负面舆情话题,各地分行负面舆情应对压力有限。

相较而言,黑龙江地区负面舆情信息数量稍高,该分行负面舆情重点关涉信用卡领域,《北京晚报》于5月27日刊发《他莫名其妙背上“污点”》,引发多家媒体及网民转载,有力拉高该地分行负面舆情信息数量。

五、行业舆情

为便于把握中国银行整体舆情表现,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将中国银行与其他四大行舆情表现进行比较,解读分析如下:

(一)同业舆情概述

5月份,在五大国有银行中,工商银行在新闻报道数量上仍保持领先地位,建设银行次之,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紧随其后,交通银行舆情信息数量相对较少,具体数据如图所示。

注:

表中新闻报道数量,未包含相似新闻转载量。

5月份,各大银行新闻报道数量仍旧保持高位,这与“房贷问题”本月舆情热度飙高密切相关,继央行召开住房金融专题座谈会后,包括五大行在内的多家商业银行对房贷的投入力度,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议题。

此外,银行间同业业务本月迎来重拳监管,受此行业热点话题影响,各大行相关报道数量明显增多。

就各银行具体舆情表现来看,工商银行及建设银行本月舆情热度升温,均与“支付宝”有关,支付宝巨额备付金搬家,由工行改存至建行,引发舆论热议,支付宝变更备付金存管银行的原因备受关注,有分析认为,工行之前采取的“快捷支付业务交易限额”等多项举措,使得工行与支付宝的合作关系出现了裂痕,成为此次支付宝存管行易主的原因之一;也有分析认为,支付宝选择建行,其主因是建行已超越工行,成为支付宝网上支付份额最大的合作伙伴。

中国银行及农业银行两大银行在五大行中率先发行优先股,成为热点话题,银行通过发行优先股来提升资本充足率的做法获得舆论一致认可,舆论分析称,现在银行普遍面临资本压力,发行优先股有助缓解银行资本压力,且自优先股发行细则落地后,各银行均已表示将积极研究发行计划,今年上半年或将迎来银行优先股发行的高潮。

交通银行本月最热舆情关涉资本市场表现,交行13名高管自费200余万元,增持自家56万股票,并承诺将所持股份锁定三年,强烈吸引舆论聚焦,高管集体增持的行为,开创了银行首例,交行回应称,高管集体增持反映出管理层对该行发展前景的信心;但有舆论质疑交行高管此举实为“作秀”;不过从市场反馈来看,交行高管集体增持产生的示范作用,仍对提振资本市场信心产生了积极作用。

五大行重点负面舆情

涉事银行

重点负面话题

中国银行

市民莫名被办中行信用卡背上信用“污点”

信用卡客服调查:

中行挂失功能键难寻农行态度差

中行成都一网点办理业务速度慢储户银行起争执

辛集市民在中国银行存款被忽悠存单变保单

河北联合大学学生“被办卡”中国银行涉事

中国银行一支行长陷“诈骗”泥潭

网曝中行延安分行职员长年做生意记者调查未果

建设银行

中纪委晒“五一”违纪账单提及建行公款消费问题

无锡建行深陷80亿钢贸贷“漩涡”

投资者深陷信托违约吉林信托兑付危机持续发酵

华通系资金链断裂波及多家银行建行授信超7亿

建行靖江支行行长被立案侦查

四大银行逾千“断友”再聚国家信访局外维权争福利

农业银行

杭州农行储户存款疑似被盗与酒鬼酒案涉事行长相同

陕西宁强一银行行长坠楼身亡公安初步排除他杀

南京新街口一农行发生劫案

信用卡客服调查:

中行挂失功能键难寻农行态度差

银行卡在异地被取现市民状告温州农行胜诉获赔

工商银行

王东明因批工行利润高被罚近百万“工行批不得”引发争议

工行卡挂失制度暗藏漏洞限期自动恢复或引盗刷风险

工商银行天津分行30亿不良贷款存黑幕

滨州市民"被办"工行信用卡遭恶意透支18万

交通银行

交通银行信贷员以贷谋私获刑放贷资金竟然有截留

说明:

1.监测时段:

2014.5.1-2014.5.31;2.上榜话题选取标准:

传统媒体已介入播报,相关报道有一定数量转载,且话题内容较为敏感。

与4月份相比,5月份五大行整体敏感舆情热度出现降温,信贷安全问题及信用卡类业务纠纷成为各银行负面舆情高发地带。

中国银行在负面话题数量上居高,但相关话题内容较为零散,传播有限,整体舆情热度不高,负面影响可控。

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及工商银行本月舆情应对压力较大。

就建设银行而言,中纪委对五一期间各地查处情况进行通报,提及建行公款消费问题,引发媒体密切关注,相关报道转载数量超过250篇次,有力拉高建设银行负面舆情热度;此外,吉林信托兑付危机尚未解决,投资者对建行的不满情绪仍旧较为强烈;在信贷安全领域,受“无锡钢贸信贷风险集中暴露”及“腾中重工停工破产”两大事件影响,建行不良贷款问题亦较受重视;除以上敏感舆情热度较高外,断友维权事件再度发生,使建行舆情应对压力再度加大。

就农业银行而言,5月13日,《每日经济新闻》刊发文章《杭州农行储户存款疑似“被盗”与酒鬼酒案涉事行长相同》,旋即引发腾讯、凤凰等多家重点门户网站转载,此篇报道使得“酒鬼酒案”重回舆论关注视野,更使农行账户安全问题再度遭受舆论质疑,农行舆情应对压力骤增。

除此热点话题外,陕西宁强农行行长坠楼身亡、南京农行营业网点发生劫案,亦强烈吸引舆论聚焦,有力拉高农行本月敏感舆情热度。

工商银行陷入舆论漩涡与中信证券董事长王东明相关,5月10日,王东明在参加清华五道口金融全球论坛发言时,举例提及工商银行利润高,随后,王东明因此遭受重罚,工行因此取消中信证券的优先股承销合作等传言也在市场上弥漫开来,一时间,工行陷入舆论漩涡,“银行暴利”这一既有问题再度受到关注,“工商银行批不得”亦饱受舆论调侃。

此外,中国广播网于5月14日曝光工商银行挂失制度存在漏洞,认为此漏洞或加剧储户账户盗刷风险,因报道媒体具有较高权威性,工商银行声誉受到一定影响。

除此两大热点话题外,工行天津分行营业部副行长宋某在12日向记者举报称,工行在放贷过程中存在黑幕,使该行出现30亿不良贷款,此话题内容具有高度敏感性,截至目前,相关报道大多已被删除,但在银行资产质量问题备受关注的背景下,此话题仍具备再度热炒的可能性,工商银行舆情应对压力不小。

(二)行业热点解读

1、央行首度发声力挺首套房贷

5月12日午后,一份“央行住房金融专题座谈会会议纪要”开始在网络传播,从会议纪要内容来看,央行已于12日上午召开住房金融专题座谈会,包括五大行在内的15家商业银行均有出席,会议重点讨论了差别化的住房贷款政策,央行副行长刘士余在总结发言时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指导意见,分别是对个人住房贷款要资源优先配置、利率合理定价、改善提高批贷效率、防范风险、舆情引导与正面应对。

13日上午,21世纪网等传统媒体开始转播此份会议纪要内容,13日下午,央行公开回应,证实此消息真实性,官方发布的内容与会议纪要基本相符,旋即引发舆论热议,一场舆情盛宴由此开幕。

在当前房地产贷款市场出现一定程度萎靡的大背景下,央行有关房地产贷款政策内部会议,引发舆论集中关注是预料之中的结果。

央行此番调控的意义、房贷利率的未来走向以及商业银行的执行力度均成为舆论重点关注内容,央行缘何力挺个贷、房贷荒问题能否解决、央行是否意在救市等问题一度引发热议。

就央行此番表态的意义,人民网、中国经济网等媒体引述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央行从住房贷款刚需端入手提出指导意见,对于改善民生并缓解房地产市场投资销售下滑带来的经济增速下行和金融风险压力有一定益处,货币政策微调或走向定向宽松。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也指出,个人住房贷款有经济增长的稳定功能,央行此时关注住房信贷问题可缓解我国经济下滑趋势,有助于经济平稳增长。

就“房贷荒”问题能否借由央行此次表态出现缓解这一问题,舆论普遍呈现观望态度。

自2013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房贷荒”问题持续受到媒体热议。

今年4月份,我国各地房贷收紧现象更为严重,“房贷荒”症结已日益受到重视。

目前舆论普遍达成共识,认为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加之互联网金融的风生水起,银行面临的经营压力加大,银根有所收紧,在此情形下,银行不愿向回报率低的房贷领域投资,是我国频现“房贷荒”的重要原因。

《上海证券报》刊文“央行难救房贷‘出冷宫’”,文中称,虽然央行态度明确,但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面临的问题并不会因此有很大改变。

《新京报》也分析指出,尽管央行已明确表态,个别银行对首套房的房贷利率的确有所松动,未来也不排除其他的小银行也会跟进,但是房贷持续紧张的趋势在现行条件下是大势所趋,未来很难有更多银行跟进放松房贷业务,难以逆转房价在今年形成拐点的大趋势。

更多的媒体对商业银行执行力度进行了跟进报道,如《京华时报》刊文称,对于现在市场来说,银行的保本理财、无风险理财七日年化利率都到5点多了,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很难有自己的意愿放折扣给首套房贷,所以从这点来看,央行的这个政策对银行的直接影响不会很大。

新华网认为,尽管央行已表态,但银行首先要确保的是自身利益,要真正激发银行在个人房贷业务上的积极性,后期还需出台更多细则。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表示,目前银行资金紧张,不愿意贷出低利率的房贷,特别是给出利率下浮的贷款。

央行此次发文,并没有对银行的贷款利率做出明确要求,比如下浮多少。

所以未来银行的房贷利率可能并不会随着这一文件的发布而发生变化,银行还是会根据自身的额度、盈利情况等方面综合给出房贷利率。

央行对房贷问题的调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房地产市场走向,关于“央行旨在救市”的质疑一度在舆论场中广泛传播。

房价问题关涉民生,“救市”传闻的出现,引发网民对“房价继续上涨”这一问题的强烈担忧。

《南方都市报》指出,今年以来,楼市一片惨淡。

此次央行喊话,确实涉及到缓解目前的限贷状况,无论其初衷如何,实际结果都会释放出“救市”信号。

因为中国经济与房地产市场的关联度很高,而刘士余亦明确强调“个人住房贷款有经济增长的稳定功能”,很容易产生稳住房地产市场以稳住经济的揣测。

况且,对于开发商而言,若个贷松绑则有助资金回流,即使只是原则性表态亦有降低政策风险的效果,有助其通过银行的授信评审,间接有助于获取开发贷。

东方网认为,此举无疑是央行发出了稳定房地产市场的强烈信号。

个人住房贷款的审批和发放速度可望大大加快,首套房利率将向基准利率回归。

这实际上是通过消费者的贷款这个终端向房地产注入流动性。

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更在微博中炮轰称,央行这么调整,市场不就乱套了吗?

在有影响力的媒体以及大V的影响下,央行此次表态一度陷入被动局面。

就此方面的舆情引导而言,新华网、人民网等权威主流媒体起到良好作用,相关文章强调,央行力挺首套房房贷需求,体现了一直以来的差别化房贷政策,并不意味着房地产调控方向的变化,市场不宜过多解读。

《新快报》认为,央行此举主要涉及民生,提法也不算新,过度联想并无必要。

央行此举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首套刚需群体的购房压力,但不宜奢望短期效果,这不是一个正式文件,而且没有任何超出既有政策范畴的新东西,它只是重申和强调,属于“窗口指导”。

财经评论员谭浩俊也表示,此次央行会议解读为政府“救市”是对楼市调控太过敏感、对房价可能再度上涨太过担心的结果。

所谓“救市”,关键不在如何依据市场需求调整政策,更不在针对居民居住用房出台鼓励政策,而在于有没有鼓励投机、鼓励炒作、鼓励抬高地价和房价。

与国内媒体相比,外媒更加关注我国经济调整的方向。

新加坡《联合早报》表示,中国央行研究落实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等内容,意味着中国将持续在“经济增长因负面情绪或金融风险影响下进一步下滑”和“采取刺激增长措施”之间寻求平衡。

《华尔街日报》援引法国兴业银行经济学家姚炜的观点称,如果中国央行继续维持之前的政策,无法阻止房地产市场的下滑趋势,措施调整是必需的。

该报还援引凯投宏观经济学家威廉斯和QinweiWang观点表示,中国楼市虽然下滑,但中国近日发布的数据并非很不利,通过基础设施支出,特别是保障房支出,政府有办法至少从一定程度上弥补私营部门房地产的疲弱。

《金融时报》报道称,中国楼市调整势在必行。

但从一个重要的方面讲,房地产市场下滑对中国银行业而言将是一件好事。

目前中国经济对房地产的依赖程度令人担忧,但此局面不可能持续下去。

此局面越早结束,中国银行业就能越早地找到一条更平衡的发展之路。

2、银行同业业务迎来重拳监管

自2013年“钱荒”问题凸显之后,银行同业业务飙升累积的风险,已逐步引起监管层的高度关注。

从坊间盛传银监会即将下发规范银行同业业务的“9号文”,到央行副行长刘士余10日明确表态“要下定决心整顿金融同业业务和各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