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83812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教案.docx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教案.docx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教案

二堂小学2012年秋六年级语文教案

主备人

庄广学

课题

老人与海鸥

累计第(50)课时

审核人签字

武顺仪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

3、学习如何把这种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并进行语言积累。

重难点

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

激发学生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思想感情。

习得目标

培养学生快速、大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会抓住人物各种描写的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深情感。

个性化修改意见

预习习得明确目标(环节一)

1、认识6个生字,学会10个生字,积累“海鸥、褪色、瞻仰”等词语。

2、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老人与海鸥之间有一种怎样的情感?

合作习得展示交流(环节二)

1、欣赏图片,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一组海鸥的图片。

说说你觉得海鸥是一种什么样的鸟?

(重情义、纯洁、可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老人与海鸥》。

2、学生齐读课题。

质疑:

读了课题,你读懂了什么?

或者你有什么疑问?

生1:

老人与海鸥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生2:

老人与海鸥之间与一种怎样的感情?

生3:

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人?

2、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1.提出要求,学生自读。

⑴小组内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⑵思考刚才提出的三个问题。

⑶画出描写最令人感动的一幕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

3、展示:

(1)老人与海鸥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讲了一位老人与一群从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到冬天来临,老人便会风雨无阻地来到翠湖边喂海鸥饼干,视海鸥为儿女。

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不忍离去。

(2)老人与海鸥像亲人一样。

(十年来,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3)老人是一个勤俭的人,但对海鸥却无私的付出。

(课件补充老人的资料。

抓住文中对老人外貌描写的句子来体会。

 

师生习得总结归纳(环节三)

 

 

同学们,这感人的一幕常常会印在了人们的心里,也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可为什么会有这样神奇的事情发生呢?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老人与海鸥》。

 

巩固习得达标测评(环节四)

 

1.朗读课文。

2.比一比,组成词。

饼()驻()遗()涡()啄()祥()拼()拄()遣()蜗()逐()详()

 

教学反思

《老人与海鸥》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在统领单元的教学中就尤为重要。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潜心读书,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把读与思、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后续3篇课文做好学法铺垫。

本课讲述了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一位普通的老人(吴庆恒)在翠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

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

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地去照顾他的“儿女”。

老人去世后,海鸥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

阅罢,让我们不得不慨叹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融,原来是那样美好,如此动人。

在教学本课第一课时,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还不够熟练,小组分工不够明确,浪费了时间,改进方法:

在学新课之前,画出文中的中点的词语,分工查出词语的意思;课中只是对重点的词语记忆和听写;课后学生要对写错的词语进行纠正。

 

二堂小学2012年秋六年级语文教案

主备人

庄广学

课题

老人与海鸥

累计第(51)课时

审核人签字

武顺仪

教学目标

1、抓住课文的重点语句,体会句子的意思,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2.继续学习课文,深入了解故事的经过,知道这感人一幕发生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难点

1、目标1.

2、懂得动物和人类是好朋友,激发学生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思想感情。

习得目标

培养学生快速、大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会抓住人物各种描写的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深情感。

个性化修改意见

预习习得明确目标(环节一)

1、老人与海鸥之间有一种怎样的情感?

文中那些地方体现出来?

2、学习文章的写法。

合作习得展示交流(环节二)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海鸥们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不忍离去。

这是多么感人的一幕。

这一幕里埋藏着一个老人的故事。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

海鸥为什么会这样?

二、品读句子,赞颂老人美好的行为

1.指名反馈:

为什么海鸥们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不忍离去?

(因为老人长期坚持喂养海鸥,和海鸥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谊。

2.再读课文1至11自然段,把描写老人和海鸥的句子全找出来。

3.集体反馈,品读情感。

⑴他背已经驼了……跟海鸥相伴。

(说明老人勤俭,对海鸥有无私的爱。

⑵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老人的动作娴熟,与海鸥配合默契、和谐。

⑶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

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老人对海鸥的亲昵,对海鸥的爱。

4.教师:

十多年了,“老人每天必来”……老人视海鸥为儿女,对海鸥一片深情。

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当老人去世后,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

5.拓展想象:

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会说什么呢?

6.教师小结:

“我们”为什么要把老人喂海鸥的照片放大,带到翠湖边?

(因为我们被老人爱护海鸥的美好行为深深打动了。

师生习得总结归纳(环节三)

师:

同学们,动物也是有感情的,像文中的海鸥,因为老人的关爱,它们和老人建立起浓厚的感情。

老人去世了,海鸥们也会悲伤。

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我们亲密的朋友。

我们对它们所付出的任何一分感情,都能得到它们加倍的回报。

用你们的爱去关爱那样可爱的动物吧。

 

巩固习得达标测评(环节四)

 

1.读下列句子,说说句中省略号的作用。

⑴它去年没有来,今年也没有来……()

⑵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⑶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

⑷你看它们那小模样!

啧啧……()

2.抄写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需要教师预先作出周密的安排。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但教师的指导只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外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学习的内因是不断产生的学习需要与自己原有的语文素养水平之间的矛盾。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要使阅读教学有效,教师必须随时洞察学生内因的动态生成,并努力创造条件促使内因向提高语文素养的方向转化。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对话。

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而且是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是读者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

而阅读教学则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教师不能完全依据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案进行教学,要善于从学生的质疑问难和独特体验中发现学生在知识、情感和心理上不断生成的需要,并对自己预设的教学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

教师的预设不可能是十全十美、滴水不漏的,它有时会同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产生一定的偏差。

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资源。

课堂教学进程是预设和生成的辩证统一,只要有利于加深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就要调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不必去担心预设的进程“失控”。

将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不仅是一种教育的科学,更是一种教育的艺术。

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

二堂小学2012年秋六年级语文教案

主备人

庄广学

课题

22、跑进家来的松鼠

累计第(52)课时

审核人签字

武顺仪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松鼠与我们一家建立的深厚情感。

3、学习作者如何将动物与人之间的感情写得真实具体的。

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松鼠与我们一家建立的深厚情感。

2、学习作者如何将动物与人之间的感情写得真实具体。

习得目标

培养学生快速、大声朗读课文。

抓住文中重点的词语、句子。

概括文中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个性化修改意见

预习习得明确目标(环节一)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松鼠在我家中干了什么事?

3、我们一家对松鼠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4、松鼠为什么会跑到我们家中?

合作习得展示交流(环节二)

1、欣赏图片,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一组松鼠的图片。

说说你见过松鼠吗?

松鼠有什么特征?

(板书课题)

2、补充介绍松鼠的资料。

3、学生齐读课题,质疑。

生1:

松鼠为什么会跑到我家中?

生2:

松鼠在我们家中干了那些事情?

生3:

我们对松鼠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2、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1.快速浏览课文,根据提纲自学课文。

2.分组交流学习情况。

3.集体交流:

松鼠在“我”家做了哪些事?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活动:

学生可按课文叙述的顺序汇报,也可先汇报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可先交流事件再谈感受,也可夹叙夹议。

(预设:

松鼠千方百计储存冬粮,把糖、面包皮什么的叼到大柜顶上;松鼠把我们采来的鲜蘑菇晾上了;天冷了,松鼠用我们的手套头巾垫窝……从中体会到松鼠的可爱以及家人对松鼠的喜爱……)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朗读。

4.快速阅读,找出你认为最能表达我们一家与松鼠感情的部分,有感情朗读,想象作者怎样把这种感情写得真实具体的。

5.交流作者表达方法。

(要点:

通过松鼠在“我”家的几件趣事反映松鼠的可爱,表达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这种喜爱之情是隐藏其中的;文中爸爸的话和作者的议论从侧面反映了作者一家对松鼠的喜爱。

师生习得总结归纳(环节三)

 

师:

这篇课文字里行间里流露出“我们”一家人对松鼠的喜爱之情,作者是怎样做到的?

1、回忆《老人与海鸥》一课作者是怎样体现出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

2、讲一讲自己和动物之间发生的故事。

 

巩固习得达标测评(环节四)

习作:

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及自己观察的情况,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XX与XX的故事(可以是我与小动物也可以是别人与动物之间发生的真情故事)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真正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通过预习自学、小组交流扫清了字词障碍,课堂上学生自己拟订自学提纲,然后自学、交流,教师作为教学的倾听者,当然在学习中作些许指导,完完全全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

 

二堂小学2012年秋六年级语文教案

主备人

庄广学

课题

最后一头战象

累计第(53)课时

审核人签字

武顺仪

教学目标

1.会写11个生字。

2.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能以小标题形式进行分段概括。

3.感悟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重难点

训练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习得目标

培养学生快速、大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

个性化修改意见

预习习得明确目标(环节一)

1、正确读写“日寇、埋葬、阵亡、喘息、香蕉、皮革、凝重、华贵、英武、气概、伤感、苍茫、石碑、焦躁不安、漫不经心、久别重逢、横遭不幸、震耳欲聋、浴血搏杀”等词语。

2、课文中写了嘎羧的那些事情?

能给每一件事情加一个小标题吗?

合作习得展示交流(环节二)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欣赏大象的图片,谁来说说你对大象的认识?

(生自由发言)

2.是啊,大象可真是人们的好朋友,可以为人们做这么多事情,但是,你听说过大象还能帮助人们战斗吗?

这样的大象叫战象(板书:

战象),今天咱们一起认识一头经历过战斗洗礼的最后一头战象(补充完课题:

最后一头战象)。

3.齐读课题,简要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沈石溪被称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这篇文章写的是他在1969年到云南插队时亲身经历的事情。

4.再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文章都写了些什么吗?

(如:

为什么只有最后一头战象?

最后一头战象怎么来的?

最后一头战象怎么样了?

写了最后一头战象的哪些事情?

)孩子们刚才很会思考,提出了这些很有价值的问题,现在就自己去找答案吧。

二、速读课文,了解大意

1.快速阅读全文,思考刚才的提问,可在书上进行勾画。

2.学生阅读后解决简单的问题。

3.指名说一说课文写了战象的那些事情。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成为:

英雄垂老──重披战甲──重临旧地──自掘坟墓。

三、再读课文,理解字词,扫除障碍

1.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或者你喜欢的语句,也可以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

2.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字词或句子(如:

浴血搏杀、泣不成声……嘎羧为什么不搬东西,整天优哉游哉的?

3.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4.自己阅读感悟后,小组再合作研读:

交流感受特别深的地方,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决,准备汇报自主合作。

师生习得总结归纳(环节三)

 

师:

今天我们学习了最后一头战象的英雄垂老、披挂象鞍、重回战场、自掘坟墓这四部分,嘎羧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巩固习得达标测评(环节四)

1.继续朗读课文。

2.抄写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教学反思

《最后一头战象》是一篇情感深沉、内涵丰富、篇幅较长的动物小说,全文接近2000字。

作者以时间为序,扣住“英雄垂暮”、“披挂象鞍”、“重返战场”、“庄严归去”四个感人的片段,用生动优美的语言记述了嘎羧生命历程中最后的辉煌和尊严。

结合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实际,确立下了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训练目标和课文篇幅较长的特点,指导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重点抓住描写嘎羧动作、神态的词语和有感情的朗读来品读课文中的重点段落,从而引导学生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体会嘎羧丰富的情感,并感悟嘎羧高尚的情怀

一、如何解析文本?

有人说过: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当我们手捧一篇墨香浓郁的文章时,我们需要以不同的身份去解读它,一是站在作者的立场,复原或者重建作者的境遇与意图;二是站在普通读者的角度,思索我们从文章中读出了什么;三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思考我们要交给学生什么;四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想想我们学习此文为何。

二、如何做到长文短教。

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多,学生在理解上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

备课前我也去查阅了有关长篇课文的教学方法,可以采取“直奔中心”法,即从整体入手,通过整体感悟,让学生直接触及中心正题,抓住重点段落进行研读,放弃逐字逐句的讲解。

也可以采取“抓主舍次”法,即在设计时候我们应该找出文章的线索,理清文章的结构,通过仔细研读后抓住主要的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做到突出重点而不面面俱到。

三、如何实现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品读“重返战场”和“庄严归去”段落时,在总结“披挂象鞍”这段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我想让学生自己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自学这些部分,这样既能够检查学生是否学到了这种读书的方法,也能够给于学生一个自我发挥和展示的空间。

于是在课堂上,我就先出示自学要求,请学生以学习小组自由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然后汇报交流。

二堂小学2012年秋六年级语文教案

主备人

庄广学

课题

最后一头战象

累计第(54)课时

审核人签字

武顺仪

教学目标

2.会写11个生字。

2.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能以小标题形式进行分段概括。

3.感悟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重难点

感悟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习得目标

培养学生快速、大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抓住重点句子、词语感悟嘎羧形象。

个性化修改意见

预习习得明确目标(环节一)

嘎羧是一头什么样的战象?

你从文中的那些地方看出来的?

合作习得展示交流(环节二)

一、再读课文,说印象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了问题,并一起解决了问题。

学到这儿,嘎羧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

可能有“善良”“怀旧”“坚强”“忠诚”“英勇”等,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可以做简单的整理,以便明确下一步的研读目标)

二、研读语句,细感悟

1、文中哪些语句的描写给你留下了这样的印象?

请你快速读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学生自由研读,教师巡视,了解学习情况,参与学生的自主学习。

2、小组交流,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

3、集体交流:

(1)从哪些语句感悟到嘎羧“怀旧”“善良”?

生读相应句子汇报:

“第二天清晨,嘎羧突然十分亢奋,两只眼睛烧得通红,见到波农丁,呕呕地轻吼着,象蹄急促地踏着地面,鼻尖指向堆放杂物的阁楼。

”(从“呕呕地吼”“急促地踏”感受到战象看到象鞍时的急切心情。

“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象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从“呼呼吹去”“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嘎羧见到象鞍时内心涌动的对辉煌过去的深深留恋与回味!

“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村子走了三圈。

”(从这里感受到战象也已经对村寨和村寨的人们产生了依依不舍之情,它也没有忘记村寨的人们对它的救助,对它的无微不至的关怀。

“它站在江边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

”“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这样的悲壮,这样的深情,这仅仅是一头战象吗?

这是一位让人满怀敬仰的英雄,这是一位让人饮泪歌颂的英雄!

从这些都感受到战象对战斗过的地方的留恋,同时也是对救它的人们的感谢,也是对死去的战象的深深的怀念。

(2)汇报能感受到嘎羧“英勇”的语句。

“象鞍上留着弹孔,似乎还有斑斑血迹──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

二十六个春秋过去,象鞍已经破旧了,仍显出凝重华贵;嘎羧披挂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

”(从这里可以体会到当时战斗的惨烈,战象对战斗记忆犹新,披挂上象鞍有一种无比自豪的感情。

通过对象鞍和嘎羧的简练描绘,深情地赞颂了嘎羧的英雄形象与气概)

“嘎羧要走的消息长了翅膀似的传遍全寨,男女老少都来给嘎羧送行。

许多人泣不成声。

村长在嘎羧脖子上系了一条洁白的纱巾,四条象腿上绑了四块黑布。

”(从“泣不成声”“系纱巾”“绑黑布”可以感受到村寨的人们对战象已经有了难以割舍的情感,人们不能忘记战象在战斗中立下的赫赫战功,人们对战象的将要死去表达了极度的悲伤。

顺势再巩固侧面描写)

(3)从哪些地方又感受到这头战象的“忠诚”?

生汇报“战象走向百象冢,和并肩战斗的战友躺在了一起”部分。

(4)课文里还有令你感动、令你深思的语段吗?

请有感情地读一读吧。

师生习得总结归纳(环节三)

师:

此时你想用怎样的语言来赞颂嘎羧,赞颂这位可歌可泣的英雄呢?

请写下你最深切的感受,写下你最诚挚的赞颂吧。

(学生练笔,集体交流)

巩固习得达标测评(环节四)

1.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小练笔:

嘎羧告别村寨的场面,驻立江滩回想往事的情景,都十分感人。

选择一个场景,想象嘎羧内心的感受,并写下来。

3、背诵课文第九自然段。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很典型的长课文短教的范例,文章虽然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的,但在教学时我们则采用直奔中心的方法,抓住重点段落进行研读。

在这一重要环节的实施中,教师可采用多样化的形式,不一定只是谈感悟再朗读,可以读代讲,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二堂小学2012年秋六年级语文教案

主备人

庄广学

课题

24、金色的脚印

累计第(55)课时

审核人签字

武顺仪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重难点

了解故事的内容及意义。

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这个故事认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知道人应与地球上所有生命和谐相处的道理。

习得目标

培养学生快速、大声朗读课文。

抓住文中重点的词语、句子。

概括文中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个性化修改意见

预习习得明确目标(环节一)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正太郎对狐狸有什么感情变化?

合作习得展示交流(环节二)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1.启发谈话:

同学们,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学习了《狐狸和乌鸦》的有趣故事。

后来又学习了成语故事《狐假虎威》。

请问,在你的心目中,狐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

(请三、四名学生说。

可以谈对狐狸的印象,也可以讲狐狸的故事。

看来狐狸在大家的心目上不是好东西,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关于狐狸的故事的文章,学了以后,也许你会给狐狸“平反”了。

2.板书课题:

11*金色的脚印;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2、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轻声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

A课文重点写了哪几个角色?

B老狐狸为救小狐狸都做了哪些事,正太郎做了哪些事?

C当正太郎失足受伤时,狐狸们是怎么做的?

2.读后讲讨论交流上述问题,引导学生完成板书:

小狐狸

喂奶要回

咬木桩放归树林

喂食

老狐狸正太郎

搭救

3.根据板书,让学生简要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起因、经过、结果怎样?

三、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1.过渡谈话:

刚才同学们围绕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认真地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但请大家记住: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除了这些问题,你还能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吗?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点拨,把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分组讨论。

2.分组讨论:

A老狐狸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救小狐狸?

B正太郎为什么能和狐狸建立亲密关系,并能得到狐狸的救助?

C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目?

D课文哪些地方给你感受最深,有何感受?

3.讨论后各小组选一个代表在全班交流。

(交流过程中适当播放多媒体课件。

4.教师小结:

看来,同学们真的给狐狸“平反”了。

老狐狸冒着生命危险去救小狐狸,使我们明白,动物之间也像人类一样有着不可割舍的亲情,尤其是作为父母的老狐狸对自己的孩子小狐狸非常关心和爱护。

(动物如此,何况人呢?

)另外,我们还明白,大自然是人和动物的共同家园,人们要和动物和睦相处,这个世界才更加美丽!

师生习得总结归纳(环节三)

1.启发谈话:

是的,能够回到属于自己的家是多么幸福的事。

请看看这幸福的一家。

(出示图片)

2.看到如此幸福的一家,你会想到什么?

 

巩固习得达标测评(环节四)

1.你能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人与动物的故事?

(海豚奥利纳;海龟救人的故事;丹顶鹤的故事;小狮子爱尔沙;昆索泼的猴子学校……)

2.课外练笔:

(二选一)①你与小动物之间最能体现真情的一个片段;②课文情节生动,有不少的地方都给我们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小练笔。

如:

正太郎在去牧场的路上从悬崖上摔了下去,失去了知觉,他是怎样被救的呢?

正太郎与小狐狸一家分别的情景一定十分感人,能把它写具体吗?

教学反思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通过自己的想象进行补白,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