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第二中学高二历史暑假假期作业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83065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9.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衡水第二中学高二历史暑假假期作业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河北省衡水第二中学高二历史暑假假期作业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河北省衡水第二中学高二历史暑假假期作业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河北省衡水第二中学高二历史暑假假期作业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河北省衡水第二中学高二历史暑假假期作业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衡水第二中学高二历史暑假假期作业1.docx

《河北省衡水第二中学高二历史暑假假期作业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衡水第二中学高二历史暑假假期作业1.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衡水第二中学高二历史暑假假期作业1.docx

河北省衡水第二中学高二历史暑假假期作业1

衡水二中2015暑假高二年级历史学科假期作业

(1)

必修一—专题一

一、选择题:

共45题满分45分

1.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2.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加强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井田制的推行

3.《百官春秋》记载:

“周受命封建宗盟,始选其宗中之长而董正之,谓之宗正。

(周)成王时,彤伯(王室成员)入为宗正,掌王亲属是也。

秦因之。

”该材料主要反映了古代中国早期的

A.中央官制B.嫡长子继承制C.王位世袭制D.地方行政制度

4.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

“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

□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A.周B.秦C.汉D.唐

5.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

读右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

A.②③①⑤B.②①⑤⑥C.①③⑤④D.④③⑤⑥

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

”中国人重视姓氏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C.个人名利色彩鲜明D.聚族而居根深蒂固

7.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

“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

”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8.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

“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

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

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

”该材料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9.“夏朝设秩宗,商朝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

”这反映出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C.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10.《左传•桓公二年》云: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

”与材料中政治制度相关的人生理念是

A.“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C.“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D.“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

11.中国古代收养养子时,往往有“异姓不养”的规定。

如明清律法都规定,若收养异姓子为嗣,则收养人和送养人都要被杖六十下,其子归宗(即送回送养人家中)。

与此规定密切相关的制度是

A.分封制B.世袭制C.察举制D.宗法制

12.图5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

其撰拟者应是

A.中书省B.内阁C.军机处D.礼部

13.《周礼•考工记》载:

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

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中央集权B.中正有序C.敬天法祖D.君权神授

14.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15.在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期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

这一状况被彻底改变始于

A.汉朝B.唐朝C.明朝D.清朝

16.《中国古代史》中指出:

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

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

平民得姓一事与下列哪个历史趋势的关系最直接

A.郡县制度的发展B.以“孝道”治天下

C.赋役制度的变化D.皇帝制度的形成

17.“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这表明“新皇帝”的重大举措是()

A.建立皇帝制度B.废分封,立郡县C.设立三公九卿D.统一货币、度量衡

18.《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

由此表明,明朝内阁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19.光绪《大清会典》载:

“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

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

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

”材料说明军机处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20.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写道:

“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

岂非理而能然哉?

……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作者赞赏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B.皇帝制C.郡县制D.行省制

21.汉文帝说:

“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

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

”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

A.无为而治B.轻徭薄赋C.崇尚节俭D.民贵君轻

22.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

这体现出

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

23.汉武帝时,政府明文规定:

地处京畿的河东、河内、河南三郡文武长官不得由王室成员担任。

其意图是

A.预防地方官员结党营私B.加强国都的军事防御

C.废除贵族血缘政治D.防止宗室势力威胁皇权

24.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世官制④宗法制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25.“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

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据此分析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

A.重用亲信B.频换丞相C.分化事权D.废除宰相

26.据《新唐书》卷46《百官志》记载:

唐代以三省首长“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

唐代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凸显宰相位高权重地位B.利于解决皇帝和宰相的分歧

C.强化皇权对相权的控制D.借助强化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27.清末御史张瑞荫的奏折中说:

“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

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

”与材料的看法一致的是

A.军机处实际上掌握了最高行政权B.军机处有助于树立官场廉政之风

C.军机处官员多是平庸之辈D.内阁制有利于加强皇权

28.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

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办事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

A.分封制的长期存在B.官僚政治的弊端C.中央集权的削弱D.行政效率的低下

29.黄宗羲说:

“唐之所以亡,由方镇之弱,非由方镇之强也。

是故封建之弊,强弱吞并,天子之政教有所不加:

郡县之弊,疆场之害苦无已时。

欲去两者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之方镇乎!

”在此,黄宗羲

A.着重分析了唐朝灭亡的根源B.提出扩大地方权力以限制中央集权

C.反对实行分封制D.主张设方镇以克服分封制、郡县制弊端

30.“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

”这里的“官”隶属于

A.宣政院B.中书省C.理藩院D.行中书省

31.《旧唐书》载:

“长庆、大和中,(狄兼谟)历郑州刺史,以治行称,入为给事中(中央官职)。

开成初,度支左藏库(掌管财政的机构)妄破渍污缣帛等赃罪,文宗以事在赦前不理。

兼谟封还敕书,文宗召而谕之日:

“嘉卿举职,然朕已赦其长官,典吏亦宣在宥。

然事或不可,卿勿以封敕为艰。

”由此不能看出

A.给事中隶属于门下省B.给事中可以否决皇帝旨意

C.体现了皇权独尊的地位D.皇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32.《宋史•职官志》记载:

“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之预,一归三司。

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

”这说明北宋

A.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B.三司使掌财权是当朝宰相

C.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D.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33.宋仁宗年间,有官员反映,那些应该穿皂衣的仆役小吏,居然也穿戴儒巾大袖,混杂于士流;民庶的妻小,头冠也插满珠翠,俨然贵族。

此现象表明()

A.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发达B.宋代贵族门阀制度松动

C.宋代中央集权制度加强D.宋代阶层有平等化趋向

34.“宰相之用舍听之天子,谏官之予夺听之宰相,天子之得失则举而听之谏官;环相为治,而言乃为功。

谏官者,以绳纠天子,而非以绳纠宰相者也……”该材料表明

A.皇帝和谏官矛盾尖锐B.皇帝的权力受到宰相的制约

C.监察制度适用于监督宰相D.谏官的职责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

35.始皇日: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材料说明秦始皇

A.认为分封制不利统治B.认为自己功勋盖世

C.准备推行郡国并行制D.主张实行严刑酷法

36.秦汉时期建立和健全了一套上下有序的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奏事制度、廷议制度和监察制度。

其中廷议制度规定:

“国家大事皆由廷议向皇帝提出意见,由皇帝裁度或由廷议作出决定”。

此规定表明秦汉时期

A.中央集权制完善B.皇权受到一定制约C.绝对皇权已经形成D.议会制初步确立

37.“唐末诸司使,内臣(宦官)领之。

枢密使参预朝政,始与宰相分权矣。

降及五代,改用士人,枢密使皆天子腹心之臣,日与议军国大事,其权重于宰相。

太祖受命,以宰相主文事,参知政事佐之;枢密使专掌武事,副使佐之。

”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唐末五代就已开始设置枢密使B.枢密使是皇帝心腹之臣

C.枢密使的设立是为了分割相权D.皇权与相权既矛盾又互相依赖

38.唐太宗说: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材料表明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议政权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君主不应实行专制统治D.中央权力重心应下移

39.王亚南在《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书中提出:

“中国二千余年的专制官僚政治局面其所以是由秦国开其端绪,乃因中国二千余年的地主经济制度,是由秦国立下基础。

这种政治经济形态的配合,不但改变了中国封建性质,改变了中国官僚政治形态,且也改变了中国专制君主与官僚间,乃至官僚相互间的社会阶级利害关系。

”该结论

A.夸大了阶级斗争对历史的推动作用B.开创了现代化史观的研究新视角

C.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态度D.肯定了政治对经济的决定性作用

40.据《文献通考》记载:

“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治兵得其道也。

”下列各项与材料所反映的情况不符合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武将专权B.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C.收回地方兵权达到“内外相制”D.地方割据势力的威胁完全消失

41.“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人,……通管盐铁、度支、户部……。

”引文描述的官员应是

A.唐朝户部尚书B.宋朝三司使C.宋朝转运使D.明朝布政使

42.《续文献通考》中对中国某一朝代政治制度的变革有这样一句评论:

“天子之威福无下移,盖隐然周世六官(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后世分别作为吏都、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尚书的别称)之征,而独冢宰(冢宰也作为宰相的别称)不制国用,司徒不掌邦教,以此小异耳。

”其评论的是

A.秦朝B.唐朝C.宋朝D.明朝

43.“(本朝)惟军机处恭拟上谕为至要。

……诰诫臣工,指授方略,查核政事,责问刑罚之不当者,谓之寄信。

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或三百里,或四五六百,或至八百里以行。

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

”这主要说明清代军机处

A.由满汉高级官员组成B.是制约君权的重要机构

C.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D.有权裁决国家军政大事

44.明朝文官钱宰有诗写道:

“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

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

”这首诗从根本上反映了()

A.封建官僚的勤政和从善如流B.君主专制强化带来的政治压力和危机感

C.封建官场的腐败和官僚的交恶D.封建文人安贫乐道、崇尚自然的志趣

45.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

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

以上材料主要表明

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B.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

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D.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

二、主观题

4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满分22分

材料一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

……大夫以上皆世族,不在选举也。

——清•俞正燮《癸巳类稿》

材料二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惟问中正。

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晋书•段灼传》

材料三《傅畅自序》云:

“时清定九品,以余为中正。

余以祖考历代掌州乡之论,又兄宣年三十五立为州都,今余以年少复为此任,故至于上品。

”——《太平御览》

材料四乡会试考官、房考、监临、知贡举、监试、提调之子孙及亲族,例应回避。

雍乾间,或另试,或题由钦命,另简大臣校阅。

乾隆九年停其例,并受卷、弥封、誉录、对读等官子弟、戚族亦一体回避。

——《清史稿•选举志》

材料五根据1855年前后英国议院辩论记录及相关资料,得出结论:

“中国的科举制度在英国已广为人知;……没有任何其他国家先于中国采用竞争性的文官考试制度,而且没有任何西方的个人、国家或种族声称其拥有考试制度的发明权。

”——张沅长《中国与英国的文官改革》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选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西周为了维护政治稳定和权力的传接实行了什么制度?

(4分)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傅畅为何能“至于上品”?

与材料一中的选官制度有何共同特点?

(6分)

(3)综合材料一到材料四,分析材料四中选官制度有何变化?

(8分)

(4)综合上述材料,从君主专制和东学西渐的角度分析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影响。

(4分)

 

47.中国是官僚政治体制发育最为完备的国家,君臣关系成为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关键。

阅读下列材料:

满分6分

材料一中国过去的政治,不能说皇权相权绝不分别,一切全由皇帝专制。

我们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

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秦王政创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树立了绝对皇权,巩固了统一。

秦王政的这些活动,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二的观点并各举两例加以说明。

(6分)

衡水二中2015暑假高二年级历史学科假期作业

(1)

1---5:

CBABA6—10:

BACCC11—15:

DCBAC16—20:

ABBBC21---25:

CADDC

26—30:

CCBDA31—35:

BCBDA36—40:

BDACD41—45:

BDCBD

46.

(1)主要依据:

血缘;度:

嫡长子继承制。

(4分)

(2)原因:

身为中正;门第高贵。

共同特点:

封闭性、垄断性。

(6分)

(3)选官形式:

由世袭、推举到考试;选官标准:

由血缘、门第到考试成绩;选官范围:

不断扩大;选官特点:

由封闭、垄断到公平、开放。

(8分)

(4)从世官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演变体现了统治基础的扩大,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中国科举制成为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蓝本,促进了近代西方政治的发展。

(4分)

47.

(1)宰相、御史大夫、太尉。

“三公”的权力由实变虚。

宰相权力不断转移到皇帝的近臣手中,宫内官发展为正式的朝官(皇帝起用中书、尚书等近臣担任宰相)。

君权不断加强,相权逐渐削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