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教学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82674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报任安书》教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报任安书》教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报任安书》教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报任安书》教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报任安书》教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报任安书》教学案.docx

《《报任安书》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报任安书》教学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报任安书》教学案.docx

《报任安书》教学案

19、《报任安书》(节选)教学案

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司马迁的遭遇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2、理清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4、掌握更多的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1、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通过诵读,领会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自主学习

1、查阅资料,思考:

本文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有何艺术价值?

2、通读全文,回答:

未经节选的全文共分六部分,课文节选了哪几部分?

第一部分:

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

第二部分:

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

第三部分:

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

第四部分:

写自己忍辱受刑,以“倜傥风流之人”为榜样,发奋著书。

第五部分:

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

第六部分:

书信结尾,再次倾诉自己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答复任安的问题。

二、课堂主体参与

(一)解题,检查课前自主学习的效果

体裁解说: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参考:

本文写作背景及艺术价值

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

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

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

后任安因罪下狱,论罪腰斩,情况危机,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

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

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

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象。

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

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

今天我们读着这部不朽的巨著,遥想司马迁当年写作时的艰辛与坚毅,怎能不对他的崇高精神无比敬佩呢!

本篇不仅对我们研究司马迁的思想以及《史记》的写作动机和完成过程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并且在文学史上是不可多得的散文杰作,古人早就把它视为天下奇文,可与《离骚》媲美。

此文之奇,首先表现为气势的磅礴。

作者长久郁积心中的悲愤,借此文喷薄而出,有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其气势之壮阔,令人惊叹。

此文之奇,更在于他的纵横开阖、起伏迭岩。

作者是坦率的,但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又是极其复杂的,他无意矫饰,但三言两语又无法说清,所以他就一一地如实道来。

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旁征博引,时而欲言又止。

曲折反复,一波三折,充分表现出笔力的雄健。

此外,行文的流畅,语言的生动,骈句、散句自然错落,排句、叠句时有穿插,使本篇在散文形式上也具有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二)听《报任安书》全文录音,感悟文中所蕴含的情感;参照注释,分析课文。

1、研读第1段:

1口头翻译文段,划出谦词和敬词。

注意“望”“过”在文中的意思。

(望:

埋怨,责怪。

过:

错误,过失。

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研读第2段:

①同桌互助:

一人读原文,一人翻译。

概括本段大意。

作者受辱不死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③两段文字上的联系是什么?

内容上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

3、研习第3、4段:

1熟读理解背诵第3段,不解处质疑讨论解疑。

思考:

作者为什么要列举“倜傥非常之人”的事迹?

②熟读理解背诵第4段,不解处质疑讨论解疑。

思考:

《史记》的体例是怎么安排的?

司马迁著书的意愿是什么?

③概括第三段大意。

④概括第三段大意。

4、研习第5段:

①同桌互助:

一人读原文,一人翻译。

2此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课文小结:

全文呈现出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贤进士”数语,围绕一个“辱”字,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苦痛,表现了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

总结上文,我们可以看出:

司马迁与大多高尚士人一样,能正确对待受辱这件事,他能站在人生价值的高度,敢于正视现实,以非凡的忍耐精神,忍受住眼前的屈辱,并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史记》,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理想,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作者字字血声声泪,也控诉了那个社会的不公和皇权的黑暗。

(三)写作技巧:

怎样理解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理至情切”的表现方法?

答:

【参考:

1、理至:

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

①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②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③“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这说明,对待受辱,引决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

作者一方面说要学习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

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2.“情切”:

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

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又回肠荡气,如泣如诉。

第一段写受辱的痛苦时,说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

“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这里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则又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

第三段再一次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表达十分流畅自然,文章情感忽而悲切,忽而豪壮,忽而又痛不欲生。

这正如后人评价这篇散文时说,它“如山之出云,如水之奔壑,千态万状,变化于自然,由其气之盛也”(清·方苞)。

三、课堂检测反馈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魏其(jī),大将也,衣(yī)赭(zhě)衣,关三木。

B.暴(bào)肌肤,受榜箠(chuí),幽于圜(yuán)墙之中。

C.何至自沉溺(nì)缧(léi)绁(xiè)之辱哉!

D.无乃与仆(pū)私心剌(là)谬(miù)乎?

2.下列句中全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  ②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③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④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

⑤则仆偿前辱之责     ⑥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⑦居则忽忽若有所亡    ⑧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A.①②④⑧B.②④⑥⑧C.①③⑤⑦ D.③④⑤⑥ 

3.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意气勤勤恳恳B.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C.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D.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4.古人在对话或交流中,常使用尊称或谦称,以表示礼貌或谦虚,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A.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B.少卿足下

C.仆非敢如此也D.臣虽下愚,知其不可

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2)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3)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始终,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6.将下面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

(1)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7.与“难为俗人言也”中的“为”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重为乡党所笑          B.为十表,本纪十二

C.故士有画土为牢         D.不足为外人道也 

8.对上面文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上面文字记叙自己遭受腐刑之后,完成《史记》创作的经过。

B.介绍了《史记》所包含的内容及所记事件的历史时期和创作风格。

C.此段文字中最早提出了“发愤著书”的理论。

D.能够体现其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内涵的句子是“就极刑而无愠色”。

E.表明自己的创作目的,是要将此书写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鸿篇巨制之作。

四.拓展训练:

阅读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完成后面的问题。

悲夫士生之不辰,愧顾影而独存。

恒克己而复礼①,惧志行之无闻。

谅才韪②而世戾,将逮死而长勤。

虽有形而不彰,徒有能而不陈。

何穷达之易惑,信美恶之难分。

时悠悠而荡荡,将遂屈而不伸。

使公于公者彼我同兮,私于私者自相悲兮。

天道微哉,吁嗟③阔兮;人理显然,相倾夺兮。

好生恶死,才④之鄙也;好贵夷贱,哲⑤之乱也。

炤炤⑥洞达,胸中豁也;昏昏罔觉,内生毒也。

我之心矣,哲已能忖;我之言矣,哲已能选。

没世无闻,古人惟耻。

朝闻夕死,孰云其否⑦!

逆顺还周⑧,乍没乍起。

无造福先,无触祸始;委之自然,终归一矣!

注:

①复礼:

合于礼的要求。

②谅:

信。

才韪:

才质美好。

韪(wěi,伟):

善。

③吁(xū)嗟(juē):

感叹词。

④才:

品质。

⑤哲:

哲人,明智的人。

⑥炤(zhāo)炤:

同“昭昭”,明白。

⑦否(pǐ):

运气坏。

⑧还周:

循环。

还,通“环”。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恒克己而复礼         克,约束。

B.信美恶之难分         信,相信。

C.好贵夷贱,哲之乱也   夷,轻视。

D.没世无闻,古人惟耻   闻,闻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惧志行之无闻       ②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B.①人理显然,相倾夺兮 ②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C.①徒有能而不陈       ②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D.①炤炤洞达,胸中豁也 ②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司马迁“悲”的内容的一组是(  )

①士生之不辰,愧顾影而独存

②恒克己而复礼,惧志行之无闻

③虽有形而不彰,徒有能而不陈

④使公于公者彼我同兮,私于私者自相悲兮

⑤人理显然,相倾夺兮

⑥我之心矣,哲已能忖;我之言矣,哲已能选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⑤⑥

4.下列陈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篇赋的抒情叙事都从个人的角度出发,从内容看,应该是司马迁受刑之后的作品。

B.这篇赋既包含着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感慨,又流露出作者特有的衷曲,传达出作者的爱国之志、磊落胸怀和内心渴望。

C.全文围绕“悲”字展开,最后以“委之自然,终归一矣”的悲叹结束,表达出作者对社会无能为力,决定退隐山林的消沉情绪。

D.本文虽然是一篇短赋,但却写得颇具特色,在大量的反复铺陈和排比对偶中,显示出句式的规整与有节奏的变化。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没世无闻,古人惟耻。

朝闻夕死,孰云其否!

五.课后巩固

1、默写第三、第四自然段。

2、完成《随堂》P80”课后巩固训练。

3、课外学习活动:

“自古英雄多磨难”,这是生活的哲理,但是顺境中就没有英雄诞生,逆境就一定造就英雄吗?

与同学一起查找资料,分别担任正方和反方,展开辩论。

《报任安书》教学案答案

一、课文节选了第一、第四(课文2、3、4段)第五、第六部分。

二、1、明确:

此段交待了全文的内容:

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

2、明确:

说明自己受辱不死的原因。

最重要的原因是为了“文采表于后世”

3、第三段:

列举为后代传颂的“倜傥非常之人”历经困难、献身著述而奋发有为的事迹。

第四段:

介绍《史记》的体例内容,说明自己著书的宗旨和意愿。

3、明确:

第3段写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处困,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

第4段写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色”,著《史记》以“偿前辱之责”。

第3段的人物是第4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两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负重的原因。

这似与回复内容无关,实际上有着合理的逻辑关系:

一者,上段已经叙述了自己所受的极辱,自然会让人想到他何以能“苟活”,在第4段对此作了回答,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再者,任安是作者的好友,对好友(也只能对好友)倾吐个人情怀是极为正常的,所以作者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4、  明确:

此段在内容上又回到作者目前的悲惨处境上,描写自己“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无限痛苦和寂寞,从而回应第1段,结构十分严密。

三、1.C(A.“衣”yì;B.“暴”pù;D.“仆”pú。

2.D(①“剔”通“剃”;③“失”通“佚”;④“枪”通“抢”; ⑤“责”通“债”;⑥“摩”通“磨”;⑧“底”通“抵”。

3.B(A.意气,古义指情谊和语气;今义指意志和气概。

B.倜傥,古今义同,指洒脱,不拘束。

C.下流,古时比喻处于卑贱地位;今指卑鄙龌龊。

D.口语,古指说了几句话;现区别于书面语,指说话时使用的语言。

4.B(A.牛马走,谦词,像牛马一样被驱使的人;B.足下,书信中对对方的尊称;C.仆,自称的谦词;D.下愚,谦词,愚昧无知。

5.

(1)我之所以克制忍耐、苟且偷生,情愿囚禁在粪土一般的(污秽的)监狱之中也不辞世,是因为我的心愿尚未完全实现,平平庸庸地死了,文采不能显露给后世的人们。

(2)古代拥有财富、尊位而姓名埋没的人,不可胜数,只有卓越超群的人才为后人所称道。

(3)可是,这番话只能说给有见识的人听,对俗人就难说了。

6、

(1)考查他们的成功、失败、振兴和衰败的规律。

(2)想把它写成一部研究天地自然与社会关系,通晓古今历史变化规律,而成为一家之言的伟大作品。

7.D   8.BC

四、1.B信:

确实。

2.C(A①助词,取消主谓独立性,无实义②结构助词,的B①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②代词,这样C连词,表转折,却D①句末语气词,表判断②句末语气词,表疑问)

3.A(②写自己加强修养④写自己胸怀爱国之志⑥写自己内心的渴望)

4.C(全篇表达的是坚持理想的执著情怀。

5.终身默默无闻,古人当作羞耻。

早晨知道了真理晚上就死去,谁能说他运气不好呢?

附参考译文:

我悲叹士人的生不逢时,自愧顾盼身影孤独无依。

我时常约束自己,使言行合于礼法,唯恐志向与行为默默无闻。

我自信才质很高而世情不正,就算到了死都永远辛勤。

虽然有形相却不能彰显,空有才能却不能展示。

为什么困厄与通达容易使人迷惑?

美与恶确实很难辨清。

时光悠长而没有穷尽,我将只能屈而不能伸。

让那些公心为国的人都和我相同啊,私心为自己的人自己去悲哀吧!

天道精微啊,又那么疏阔;人间事理显而易见,只有互相倾轧和争夺。

贪生怕死,是品质的卑贱;爱贵轻贫,是智虑的混乱。

明白透澈,是胸中豁达开朗;胡涂迷乱,是内心生了毒害。

我的心意,明智的人已经能够猜想到;我的言论,明智的人已经能够接纳。

终身默默无闻,古人当作羞耻。

早晨知道了真理晚上就死去,谁能说他运气不好呢?

逆与顺循环往复,忽而没落忽而兴起。

没有人事先就造下洪福,也没有人起始就遇到大祸;委身于自然,最终还是归为一体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