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第一次月考政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79325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第一次月考政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二第一次月考政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二第一次月考政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二第一次月考政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二第一次月考政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第一次月考政治.docx

《高二第一次月考政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第一次月考政治.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第一次月考政治.docx

高二第一次月考政治

2019-2020年高二第一次月考(政治)

说明:

本试卷分Ⅰ卷(选择题)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将Ⅰ卷的答案涂在答题卡上,只上交答题卡和Ⅱ卷。

满分:

100分,时间:

90分钟

Ⅰ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1.5分,共46小题,合计69分)

1.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西部大开发又掀高潮②校园文明建设轰轰烈烈  

③共和国国庆大典举世瞩目④美国高层访华深化中美对话

⑤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气势恢宏 ⑥诺贝尔奖评选激发国人创新决心 

A.①②③⑤ B.①③④⑥ C.②③⑤⑥   D.②③④⑥

2.下列关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联系,表述正确的是()

A.任何文化都能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

B.一定的经济、政治是由一定的文化决定的

C.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经济、政治的反映

D.政治是文化的基础,经济是文化的集中表现

3.近年网络中出现了一种代表性的现象,以出位的言行、雷人的文字,震撼我们的国度和网络,特别是近期网络上出现的“凤姐”,以自己一系列雷人言论在网络上走红,瞬间风靡了全国所有虚拟网络社区。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必然将在中国社会、文化、网络发展史中留下几丝痕迹。

网络文化的出现表明()

A.文化现象作为重要的社会现象无处不在B.文化发展必将走向颓废化

C.文化发展终将失去正确的方向D.文化生产失去控制

4.我们可以从一本书探知作者的内心世界,从先民的遗物可以了解远古的文明,这说明()

A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产品B人们的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C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D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5.“信天游”流行于陕西。

以往,由于交通不方便,这里的生产、经贸全靠驴、骡驮运,当地把从事此种劳动的人称作“脚夫”。

“脚夫”长期行走在寂寞的山川沟壑,以唱歌自娱。

他们所唱的主要就是“信天游”。

他们既是传播者,又是创造者。

在传唱中,他们免不了随意创作,在创作了之后,又不断地传播出去。

这表明()

A.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B.文化作品直接产生于底层老百姓

C.只有直接产生于底层的艺术才有持久的魅力

D.文学艺术的创作是随意的、没有规律可循的

6.现实生活中,由于政治文化水平的限制,我国农民视野狭窄,民主知识缺乏,对参政的目的、责任和自己的义务、基本权利等缺乏认识,对村民自治中的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表现冷漠,对自己权利受到侵害有时也表现无所谓。

这说明()

A经济决定文化B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

C文化由一定的政治所决定D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7.2009年国务院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下列关于文化产业的说法,正确的是()

A、文化产业已成为我国的龙头产业。

B、我们应该无条件支持一切文化产业的发展。

C、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使得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D、在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始终注重经济效益。

8.今年安徽卫视斥巨资打造《天生王牌》的选秀节目,而江苏卫视有《绝对唱响》、湖南卫视有《快乐男声》等选秀节目。

无疑“选秀”节目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由此推出了“大众选秀”节目的流行。

这反映“选秀”作为一种文化活动()

①与经济相互交融②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③对经济具有反作用④是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

A、①③B、③④C、②④ D、①②

9.国民文化素质的提升,对于一个国家的崛起具有重要的意义。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的有关研究认为,国民素质与国家竞争力的相关系数在0.9以上。

这表明()

A提升文化软实力,应大力提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B提升文化软实力,应使人力资源优势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

C提升国家竞争力,应大力加强科学、教育、文化建设

D提升国家竞争力,应把科学文化建设放在思想道德建设更重要的位置

10.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拥有几千年的历史,如果我们不开发,不使其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随着我国融入国际社会的进程加快,就会被别的的国家开发利用,反过来向我国出口。

前几年,美国根据“花木兰”的故事制作的动画片在全国热播就说明了这一点。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A.大力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积极引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

B.充分合理开发我国文化资源,提升民族文化的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C.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力度

D.拒绝外来文化,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11.原生态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丰富人们文化消费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由此可见()

A.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推进作用B.文化与经济同步发展

C.文化是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础D.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12.“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

二十多年前张明敏的一首《我的中国心》,唱出了海外游子对祖国割舍不断的感情,表达了华夏儿女对中华民族的无限深情。

上述歌词表明()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强制的,无形的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无形的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永远不变的

13.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范仲淹曾挥笔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志向,如今这一思想已经熔铸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影响了千千万万人。

此句之所以代代相传,是因为:

()

A.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B.文化能影响经济、政治C.人创造了文化

D.文化都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4.从2010年3月1日起,深圳市博物馆、深圳市少儿图书馆等七大市属公益性文化场馆,全部免收门票向社会开放,真正实现了“零门槛”。

方便了老百姓贴近高雅文化,提高了市民的文化素养,上述材料主要表明()

A.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B.不同的地区、民族有不同的文化

C.文化对人的影响有相对的稳定性 

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15.“节省一分零钱,献出一份爱心,托起一份希望,温暖世间真情。

”这朗朗上口的公益广告语使人们的言行悄悄发生了变化。

这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

A深远持久的特点B相对稳定性的特点

C潜移默化的特点D鲜明民族性的特点

16、汉族人婚嫁时大都是喜笑颜开,而鄂西土家族女孩则自小就跟人学唱“哭嫁歌”,以便自己出嫁时好表现才能,哭得好听又让人伤怀感动。

土家女孩这样做,取决于其()

A.价值观念不同B.风俗习惯不同

C.文化程度不同D.交往方式不同

17.阅读文学作品、欣赏艺术表演、外出旅游观光、参加体育活动等,或得到思想的启示、精神的享受,或产生思想的困惑、精神的失落。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总是通过一定的文化形式来实现

③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

④文化消极地影响人的思想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④D.①③④

18.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就全世界范围来看,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其产值占到GDP的约1/5。

这说明(  )

①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 

②文化力成为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③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④各国政治分歧逐渐消失,文化竞争日趋激烈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19.国家工信部下发《通知》,要求2009年7月1日所有在我国境内生产销售的计算机出厂时都要预装一款名为“绿坝-花季护航”的绿色上网过滤软件,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

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是因为()

A.网络文化环境对青少年成长起决定性作用

B.网络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C.网络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自身经济安全不可缺少的精神武器

D.先进的健康的网络文化会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20“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是古人对读书境界的生动写照,而每年的4月23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世界读书日”。

温总理也提倡人们要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他说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

这表明读书()

A.可以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B.作为一种文化活动能够塑造人

C.是人们享用文化的表现D.体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21.在一次评选20世纪对中国人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的活动中,鲁迅的《呐喊》、曹禺的《雷雨》、雷锋的《雷锋日记》、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榜上有名。

由此可以看出()

A.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创造人B.优秀文化不断丰富着人的精神世界

C.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2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但当时的诸子百家,群星灿烂,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

《孙子兵法》至今为兵家经典,甚至被应用于当代企业管理。

这一事实主要说明()

A.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B.文化对社会生产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C.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D.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3.学校草坪上告示牌的多数内容都是“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小草需要你的关爱”等劝告式、对话式的内容,体现了学校艺术气质的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其人文关怀的性情。

这说明()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持久不变的特点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发生于潜移默化的过程之中

④人们创造和发展文化,也获得和享用文化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4.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之所以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因为(  )

①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②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③先进文化决定着社会发展④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A.①②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5.2010年1月21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就“互联网自由”问题发表演讲,指责中国的互联网管理政策,影射中国限制互联网自由,向世界推销其所谓“信息自由”。

这表明(  )

①经济上的发展繁荣必然滋生文化上的霸权主义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③霸权主义国家借助文化渗透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 

④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6.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极其丰富的文化,留下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形成了许许多多的风俗习惯,透过这些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

①可以探索到我们民族文化的渊源 ②可以领略到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③可以感受到千百年来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④可以预测各民族未来的发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7.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我们目睹了太多的城市记忆被抹杀,历史文脉被割裂.地域特色被淡化。

而扬州通过古城复兴改善人居,实现传统文化载体与现代城市交相辉映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打造出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扬州城。

这启示我们()

A.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前提   B.传统文化能提升城市品位

C.传统文化影响城市发展   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28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话题越来越热。

假如以此为话题,围绕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意义写一篇政治小论文,你认为下列最合适的理论视角是()

A.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的传播B.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起决定性作用

C.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促进D.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文化的一元化

29.鲁迅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展望中国现代艺术的走向时指出: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这一令人警醒的著名论断体现了(  )

A.文化可以分为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两部分

B.民族文化都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C.民族文化都值得发扬光大

D.正是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才构成了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

30.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民族文化是相通的,这是因为(  )

A.文化具有多样性B.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

C.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D.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

31.我国城市建设中“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这种“千城一面”现象()

A.体现了当代世界建筑文化的发展趋势B.是批判继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结果

C.不符合人们对城市建筑文化多样化的需求D.符合城市建设统一规划的需要

32.中国的京剧、书法、武术为世界独有,俄罗斯的芭蕾舞、意大利的歌剧等享誉天下,这一切形成了世界文化大观园。

这主要表明(  )

①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主要体现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②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是有差异的

③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④文化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地位是不同的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尊重民族文化多样性,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据此回答34~35题。

33.尊重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原因(  )

①民族文化高于世界文化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③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根本不同

④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34.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就是要求在文化交流中做到(  )

①尊重差异 ②理解个性 ③和睦相处 ④不分你我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35.就文化而言,“世界因不同而精彩,交流因不同而必要,创新因交流而迸发”。

这句话所体现的关于文化的正确观点是(  )

①尊重各民族的文明成果,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②世界上林林总总的文化,都值得我们弘扬

③文化交流促进各个民族的文化创新

④各国应在文化上相互借鉴,共同繁荣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6.传达中国人民对亚洲各国人民、各国文化的尊重,促进亚洲各国跨文化的对话、沟通和交流,是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价值追求之一。

这说明(  )

A.认同本民族文化就是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B.消除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是文化交流的终极目标

C.不同民族文化既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又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

D.发展民族间文化交流的目的是建立“大同社会”

37.《阿凡达》是一部运用3D技术制作的电影,目前已创造了超过27亿美元的全球票房,并带动了3D相关产业的发展。

这体现了(   )

①文化对经济的重大影响②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

③文化生产力的日趋重要④文化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38.上海世博会福建馆茶文化的展示让许多游客叹为观止。

一位美籍华人欣赏了茶艺表演后,感叹道:

“太精彩了!

这一表演让我们享受到了美,也让我们感受到祖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反映(  )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B.优秀文化在交流与借鉴中创新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D.优秀文化能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39.人的文化素养是多方面的,其中具有方向性作用、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A.社会科学素养B.自然科学素养

C.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D.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40.中科院院士杨叔子说: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先进技术,一打就垮。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优秀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不打自垮。

”“一打就垮”和“不打自垮”都说明了()

A.必须提高国家的安全实力B.必须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

C.必须提高国家的科技水平D.必须提高国家的文化竞争力

41.“文化创新来自创作者的灵感主要靠文化创作者的聪明才智。

”这种观点否定了()

①文化创作者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④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42.下列关于古代中华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殷周时期是中华文化最初的形成时期

②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 

③秦朝的统一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④宋朝时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 

⑤隋唐中华文化达到全盛时期 

⑥元朝时中国文化开始走向衰落

A.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⑥[高&考%资(源#网]

43.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国学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一些几岁的孩童开始诵读包括《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孝经》、《中庸》、《论语》、《大学》、《老子》等在内的古文(书)。

有人认为,让孩子们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是应该的,但是笼统地提倡学习传统文化是很危险的。

这一观点表明()

①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②辩证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作用

 ③要看到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对儿童成长的消极作用 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

44.随着电影《孔子》在全国的热映,再度掀起了一阵“孔子热”,电影所体现的孔子“仁、义、礼、智、信”的儒家精神非常值得当今世人研习。

《孔子》在韩国观众中间也引起了极大的舆论反响,其教育价值得到京畿道教育监管人金相坤以及众多学生的广泛认可。

这表明()

①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其精华,值得人类继承

②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③中华文化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外来文化

④儒家思想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45.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

A.儒家的仁爱、孝悌、谦恭等传统价值取向在今天仍然有其影响力

B.我国民族众多,方言也多

C.中国文化包含56个民族的共同智慧结晶

D.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并被本土化

46.民族精神不是虚幻的、虚无缥缈的。

在我国的古代经典著作《论语》、《孟子》、《韩非子》以及四大名著中,在鲁迅的《狂人日记》、矛盾的《白杨礼赞》、冰心的《致小读者》中……都凝聚着民族精神,只要认真读它,都能受到它的熏陶。

这段材料说明:

()

①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之中

②只有大力创造优秀的文化作品,才能弘扬民族精神

③我国的优秀文化作品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

④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D.③

 

灵中高二《文化生活》1-3课测试题(月考1)

答题卷

班级—————姓名——―――考号——――――分数——————

Ⅱ卷

二、非选择题(31分)

47.胡锦涛同志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

"在那场空前壮阔的伟大斗争中,中华民族进一步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并表现出许多鲜明的特点。

伟大的民族精神,不仅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团结一心、血战到底的坚实思想基础和强大精神支柱,而且在抗战的烽火中得到了新的丰富和升华。

这是伟大的抗日战争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一定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大力继承和发扬。

"结合文化生活的有关道理回答:

(1)如何大力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8分)

 

(2)为什么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8分)

 

 

48、(18分)综合探究题材料一:

随着“洋节日”的兴起,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节日备受我国一些青少年学生的青睐,过洋节渐渐成为一种时尚,而我国的大多数传统节日却日趋被青少年学生冷落。

材料二:

“韩流”涌入中国以来,赢得了许多青少年学生的青睐。

据上海市团委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

在360名接受调查的青少年学生当中,知道“哈韩族”的占80%,知道“流氓兔”的占81.9%。

另据《中国青年报》的报道,有46.5%的中学生表示喜欢韩国的青春偶像剧,48.2%的中学生表示喜欢欧美的HIP-HOP、日本动漫、韩式阔脚裤。

针对上述现象,某校高二(9)班举办了以“重视民族传统节日,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讨论课。

(1)作为一名在校中学生,你怎样看待上述现象?

7分)

 

(2)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创新呢?

(8分)

 

《文化生活》1-3课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47

(1)①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应对世界范围相互激荡的各种思想文化的“主心骨”。

②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必须要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③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必须要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④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必须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每小题2分共8分)

(2)①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是我国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或回答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和根本也可.②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③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④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每小题2分共8分)

 

48.(18分)

(1)①对于“洋节”、“韩流”等外来文化,要区别对待,不要盲从。

②中学生要热爱学习、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③中学生要积极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课外活动。

④中学生在校要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不要过分追求时尚。

(7分)

(2)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坚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并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坚持正确的方向,反对错误倾向:

既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每小点2分,共8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