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乐歌描写颜色的词语.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77410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敕乐歌描写颜色的词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敕乐歌描写颜色的词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敕乐歌描写颜色的词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敕乐歌描写颜色的词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敕乐歌描写颜色的词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敕乐歌描写颜色的词语.docx

《敕乐歌描写颜色的词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敕乐歌描写颜色的词语.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敕乐歌描写颜色的词语.docx

敕乐歌描写颜色的词语

敕乐歌描写颜色的词语

敕勒歌诗中描写颜色的词语是“天苍苍,野茫茫”,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一片茫茫绿色。

出自: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

原文:

敕勒歌

南北朝:

乐府诗集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译文:

辽阔的敕勒平原,就在千里阴山下,天空仿佛圆顶帐篷,广阔无边,笼罩着四面的原野。

天空蓝蓝的,原野辽阔无边。

风儿吹过,牧草低伏,显露出原来隐没于草丛中的众多牛羊。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敕勒歌》的诞生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的北朝时期。

由于漠南地区当时主要是敕勒人聚居的地方,他们把漠南一带成为“敕勒川”。

著名的《敕勒歌》,是北齐时敕勒人的鲜卑语的牧歌,后被翻译成汉语。

赏析:

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

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

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

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

“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

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

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敕勒族人用穹庐――圆顶毡帐来比喻草原的天空,对“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讴歌赞美,这样的审美情趣与他们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联系。

穹庐是游牧异议的活动居室,牛羊和牧草是他们的衣食来源,对于这些与他们的生活和命运相关的事物,他们有着极深极厚的感情。

所以我们说,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我们并且认为,这首民歌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原因也在这里。

一、描写景色的成语:

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万紫千红、湖光山色、草长莺飞

二、《敕勒歌》这首诗描写的是大草原的美丽景色。

原文: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释义:

辽阔的敕勒大平原就在阴山脚下。

天空像个巨大的帐篷,笼盖着整个原野。

蔚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碧绿的原野茫茫不尽。

一阵风吹过,牧草低伏,露出一群群正在吃草的牛羊。

1、山清水秀

【解释】:

形容风景优美。

【引证】:

王安《彩色的家乡》我的家乡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

【语法】:

联合式;作谓语;含褒义

【近义词】鸟语花香、柳暗花明、湖光山色、山明水秀、青山绿水、绿水青山、山青水秀、清奇俊秀

【反义词】穷山恶水

2、鸟语花香

【解释】:

鸟叫得好听,花开得喷香。

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

【引证】:

一路行来,山青水绿,鸟语花香,真是个好风景也。

清·李渔《比目鱼·肥遁》

【语法】:

联合式;作定语、宾语;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

【近义词】桃红柳绿、柳绿桃红、花香鸟语、莺歌燕舞、穷乡僻壤、莺啼燕语、赵歌燕舞、燕语莺声、山清水秀

【反义词】穷乡僻壤

3、万紫千红

【解释】:

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

也比喻事物丰富多彩,景色优美。

【引证】:

宋·朱熹《春日》诗: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释义: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示例】:

整个文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大好局面。

【语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近义词】五光十色、百花齐放、五彩斑斓、景色宜人、千红万紫、繁花、五彩缤纷、紫气东来、花红柳绿、春色满园、五颜六色、姹紫嫣红、奼紫嫣红、花团锦簇、百紫千红

【反义词】一枝独秀、枯木朽株、一花独放、落花流水、流水落花

4、湖光山色

【解释】:

湖的风光,山的景色。

指有水有山,风景秀丽。

【引证】:

园内轩窗四启,看着湖光山色,真如仙境。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五回

【语法】: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含褒义,形容美好的自然风景

【近义词】山光水色、山明水秀、山清水秀

【反义词】穷山恶水

5、草长莺飞

【解释】:

莺:

黄鹂。

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

【引证】:

清·高鼎《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

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

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

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示例】: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

【语法】:

联合式;作定语、分句;形容春天的景象

描写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古代北方牧民浪漫祥和的悠哉生活。

原文: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译文:

辽阔的敕勒大平原,就在阴山脚下。

敕勒川的天空啊,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

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蔚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碧绿的原野茫茫不尽。

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赏析:

这首脍炙人口的北朝民歌,令人想到的是天野相接、阴山巍峨、草原辽阔、牛羊成群,是古代北方牧民浪漫祥和的悠哉生活,是一幅幅令人神怡催人遐想的壮美画卷。

扩展资料:

《敕勒歌》的创作背景:

《敕勒歌》生于玉壁(今山西稷山)攻坚战。

交战双方的核心人物是南北朝时期东魏丞相高欢和西魏守将韦孝宽。

东魏武定四年(546)九月,高欢倾全国之兵,亲率十万余众围攻玉壁城,志图西入;而玉壁的守将韦孝宽则率不足万人,负隅顽抗。

在历史上,高欢和韦孝宽是同代豪杰:

他们一个是东魏权臣,一个是西魏名将;一个勇猛强悍,一个多谋善防;一个持矛,一个拿盾;一个势在必得,一个严防死守。

战争中韦孝宽制造了高欢中箭身亡的谣言。

为了稳定军心,高欢不得不带病,派斛律金作《敕勒歌》。

敕勒歌中写天空苍阔,辽远,原野碧绿、无垠的诗句是: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出自: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一般认为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

原文:

敕勒歌

南北朝:

乐府诗集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译文:

阴山脚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

蓝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公元四到六世纪,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处在鲜卑、匈奴等少数民族的统治之下,先后建立了北魏、北齐、北周等五个政权,历史上称为“北朝”。

北朝民歌主要是北魏以后用汉语记录的作品,这些歌谣风格豪放刚健,抒情爽直坦率,语言质朴无华,表现了北方民族英勇豪迈的气概。

这首民歌《敕勒歌》最早见录于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中的第八十六卷《杂歌谣辞》。

《敕勒歌》作者到底是谁,各界一直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斛律金是作者之一,甚至有人认为作者就是斛律金。

而有人认为斛律金只是已知最早的演唱者,而非作者。

赏析:

开头:

“敕勒川,阴山下。

”这两句不仅交代了敕勒川的地理位置,而且请出雄伟的阴山,来做辽阔草原的背景。

这就像我们在电影中经常看到的画面:

先给你显示一下宏观景象,当你被它吸引后,接下来才领着你,欣赏更加众多而精彩的极具个性的奇观。

先欣赏第一个奇观: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敕勒族人是为别人着想的:

为了让我们领略这天野相接而壮阔的奇观,竟然会想到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

说:

天空宛如他们无比巨大的圆顶毡制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

你看,他们居住的时天地合一、无缝无边的地方,那简直就是整个世界!

再欣赏第二个奇观:

“天苍苍,野茫茫。

”苍,即青色或蓝色。

我们说的“苍天”就是蓝天。

所以,“天苍苍”是说,天空是湛蓝湛蓝的,不是像有些人说的是灰蒙蒙的。

那么,茫茫,第一个义项就是“广大而辽阔”。

可见,“野茫茫”正是形容敕勒川的广大而辽阔。

原来这块土地过去是这样的:

天空是湛蓝湛蓝的,田野无边无际的啊!

现在,欣赏第三个奇观:

”风吹草低见牛羊。

”有人说,他去过草原,也见过草原上的牛羊。

可那草并不高,牛羊在草原上吃草,是看得清清楚楚的,并非“风吹草低”后才显现的呀!

是的,可这种说法至少忽略了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他看到的只是某一处草原,那里的草的确比较低矮;如果他到过呼伦贝尔大草原,那恐怕就不会如此说了。

二是作者所写的草原与现在的草原是大不相同的:

那时牧民的家乡,是与蓝天相连的绿色草原,是牛羊的世界。

由于牧草格外丰茂,牛羊便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

这首敕勒歌风格奔放、雄健朴质,寥寥几句就十分生动地勾勒出内蒙大西北独特的壮丽景色。

政勒歌把古原野敕勒川的清新、辽阔,把敕勒川所散发的山野草地的特殊气息尽收诗中,宛如一幅草原放牧的美丽画卷,可谓“诗中有画”。

《敕勒歌》是反映北方少数民族生活的一首民歌,它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饱含着慷慨豪迈之情,洋溢着对故土的热爱和思恋,写景抒情层次分明,是一首不可多得的诗歌精品。

《敕勒歌》具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北方民族的生活、习俗如跃纸上。

诗人把读者带到了广袤无边的大草原,带到了那群山连绵的阴山下。

那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那牧民在草原上骑马射箭,捕猎野兽的勇武骠悍的身影,仿佛就在眼前晃荡。

那牧民骑在马背上,偶尔高歌一曲,间或扬鞭奔驰一阵,激起阵阵风沙,那情景、那场面就闪现在民歌中。

诗中的牧民、草原、阴山、骑射那一样不充满着北方民族浓郁的生活气息呢?

《敕勒歌》同时还抒发了牧民的豪迈之情和思恋之感。

“敕勒川,阴山下,”给我们以无尽的遐想:

气势雄伟的阴山,无限广阔的大川,这就是北方民族的发祥地,这就是他们生息繁衍的家园。

诗的字里行间浸透着北方民族的自信自豪。

他们拥有着这片土地,拥有着这块生养的故土,他们感到何等的慷慨,何等的豪迈!

草原上的牛羊像动态的雪海,草原上的毡帐像无边无际的天穹,丰茂的水草遮住了羊群,淹没了马队,而有时又狂风突起,牛羊马匹时隐时现。

好象诗人在那里伫立良久,默默沉思,家乡是那么美,家园是何等的亲,故土是何等的恋!

这草原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无不凝聚着诗人的思恋之情。

这也正是《敕勒歌》于平静中显神奇的可贵之处。

热烈的思恋之情不难看出。

另外,《敕勒歌》写景抒情层次分明。

景物的描绘错落有致。

诗人先从眼前的一望无际的草原写起,给诗歌渲染了一个阔大的背景。

诗的开头给人一种气势不凡的感觉。

紧接着作者的摄像镜头对准了阴山这个宝地。

它告诉人们这首诗所写的地理位置。

这个阴山,是北方民族祖祖辈辈生活繁衍的地方。

仅这“阴山”二字,凝聚着诗人对它的丰富而复杂的感情。

它是乡情的浓缩,它是故土的代名词。

紧接着写到天空,用一个形象比喻,天空象圆顶的毡帐,既有广阔之势,又有亲切之感。

然后又从远而近,从辽远的苍穹到眼前的放牧的牛羊。

这首诗歌由下而上,再由远而近,诗的景物描写很有层次。

因此,这首民歌无论是写景抒情,还是层次安排,都不愧是古代民歌的经典之作。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

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

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

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

“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

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

因为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点,不必用力雕饰,艺术效果就很好。

敕勒歌描绘的是一幅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北国草原风光;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

赞美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出自: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一般认为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

原文:

敕勒歌

南北朝:

乐府诗集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译文:

辽阔的敕勒平原,就在千里阴山下,天空仿佛圆顶帐篷,广阔无边,笼罩着四面的原野。

天空蓝蓝的,原野辽阔无边。

风儿吹过,牧草低伏,显露出原来隐没于草丛中的众多牛羊。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公元四到六世纪,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处在鲜卑、匈奴等少数民族的统治之下,先后建立了北魏、北齐、北周等五个政权,历史上称为“北朝”。

北朝民歌主要是北魏以后用汉语记录的作品,这些歌谣风格豪放刚健,抒情爽直坦率,语言质朴无华,表现了北方民族英勇豪迈的气概。

这首民歌《敕勒歌》最早见录于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中的第八十六卷《杂歌谣辞》。

一般认为是敕勒人创作的民歌。

它产生的时期为5世纪中后期。

赏析:

前四句是对他们的生活环境的咏唱。

“敕勒川”,不知是今天的哪一条河流,而且即使在当时,也未必是一个固定的专名,恐怕只是泛指敕勒人聚居地区的河川罢了。

阴山,又名大青山,座落在内蒙古高原上,西起河套,东接内兴安岭,绵亘千里。

敕勒人歌唱起他们所生活的土地时,就以这样一座气势磅礴、雄伟无比的大山为背景。

就具体的地理位置而言,这样说未免有些含糊,但作为诗的形象,一开始就呈现出强大的气势和力量。

接下去,诗人又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苍茫辽阔的图卷。

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满眼青绿,无边无际地延伸开去,只有那同样辽阔的天宇,如同毡帐一般从四面低垂下来,罩住浩瀚的草原。

如此风光,使人心胸开张,情绪酣畅。

在江南,山岭起伏,河流曲折,植被丰富多彩,景观充满细部的变化,人的注意力,也就容易被一山一水,甚至一草一木所吸引,形成细腻的审美感受,关注于色彩与线条的微妙韵味。

而在北方,特别是在大草原上,自然景观是单纯的,色彩和线条也没有多少变化。

由于缺乏可供细细观赏的东西,于是抬眼就望到天际,开口就是粗豪的调子。

这里面还有一种不易察觉的因素在起作用。

草原上的人,是没有土地私有观念的。

他们逐水草而居,天地之间,凡可放牧的地方,都可以视为自己的家。

即使,由于习惯,由于不同的种族分别占有了各自的疆域,他们的活动也有一定范围,这范围也决不像农业地区、尤其是江南地区人们日常活动的范围那么狭小。

一座村庄、几所房屋、若干亩土地。

在视界里,牧民的“家”仍旧是无边无际的。

这种生活.培养了草原上人们自由豪放的性格,也培养了壮丽的美感。

他们不会像江南人那样,歌唱小小荷塘里娇艳的莲花,村头路旁婀娜的柳丝;在他们的感觉中,敕勒人共同拥有着望不到尽头的大山,望不到尽头的河流。

望不到尽头的草原,而天恰似“穹庐”(现在所说的蒙古包),笼盖着他们共同的“家”,他们便讴歌这样的“家”。

“天苍苍,野茫茫”,仍然以浑浑浩浩的笔调写景,但这已经是为下一句作背景了。

“风吹草低见牛羊”是画龙点睛的一笔,我们看到在苍苍茫茫的天地之间,风吹拂着丰茂的草原。

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

画面开阔无比,而又充满动感,弥漫着活力。

诗没有写人,但读者不会不意识到那遍布草原的牛羊的主人——勇敢豪爽的敕勒人。

他们是大地的主人,是自然的征服者。

只有他们,才能给苍茫大地带来蓬勃生机,带来美的意蕴。

在诗中,我们不但感受了大自然的壮阔。

而更重要的,是感受了牧人们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性格。

那是未被农业社会文明所驯服、所软化的充满原始活力的人性。

阴山。

出自:

南北朝时期民歌《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作者不详。

原句: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译文:

阴山脚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

赏析:

“敕勒川,阴山下”,说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

阴山是绵亘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阴山为背景,给人以壮阔雄伟的印象。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

“天苍苍,野茫茫”,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一片茫茫。

扩展资料:

《敕勒歌》背后的战争故事:

梁武帝中大同元年(丙寅,546年),东西魏发生了一场大战,东魏丞相高欢率兵十万从晋阳南向进攻西魏的军事重镇玉壁(今山西稷山县西南),受到西魏名将韦孝宽坚守,高欢折兵七万,返回晋阳途中,军中谣传其中箭将亡,高欢带病强自设宴面会大臣。

为振军心,他命部将斛律金唱《敕勒歌》以振军心,高欢听到歌声后“哀感流涕”。

玉壁之战是东西魏的转折点,不久高欢病死,西魏由军事防守转为战略进攻,并于三十年后吞并高欢儿子高洋建立的北齐。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