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解答.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7703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解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解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解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解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解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解答.docx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解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解答.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解答.docx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解答

思考题解答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

(1840—1919)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一、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1840年的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

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是一个封建的社会。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步演变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2.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处于闭关自守的状态。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开放,从此被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

3.鸦片战争之后,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革命性质随之发生了变化。

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封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成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革命的性质也因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的变化发生了变化,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历史时期。

二、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特征?

1.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则是最主要的矛盾。

2.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所谓半殖民地,即是说中国还不是完全的殖民地,还没有完全丧失主权;所谓半封建,即是说中国已经有了一些资本主义的因素,封建经济已经开始瓦解,但封建经济在经济生活中依然占据重要地位。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呈现以下特征:

(1)资本-帝国主义通过发动侵略战争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控制了中国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帝国主义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和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

(3)中国的封建经济虽然遭到了破坏,但封建剥削的根基地主对土地的占有制依然在广大的地区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4)民族资本主义虽已产生,但很微弱,发展亦很缓慢,而且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保持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5)中国处在帝国主义列强的间接统治中,加之地方性农业经济和帝国主义的分裂剥削政策,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处于不统一状态。

(6)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下,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的生活异常困苦,中国人民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少有的。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一个形成的过程,与此相联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征也是逐步形成并不断加深的,在不同的阶段其程度也不完全一样,在某些时期,中国的某些地区甚至成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三、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联系?

1.近代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是:

(1)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2)改变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

这两大历史任务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

不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不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况,也就不可能有国家的独立,生产力就不能得到解放;而没有国家的独立,就不可能有稳定的政治环境去发展生产力,也就没有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

同时,我们必须看到中国经济技术落后、人民困苦的状况,如果不能从根本上加以改变,中国的民族独立也不可能真正实现。

因为单有政治上的独立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经济上的独立。

历史证明,国家的真正独立富强和人民富裕幸福必须建立在经济发达、技术进步、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1.资本—帝国主义通过发动侵略战争,迫使当时的清政府签订了大量不平等条约,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攫取了许多特权,把一个独立的中国一步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2.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困落后。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发动侵略战争,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强租中国的港湾,在中国设立租界,并且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资本—帝国主义通过发动侵略战争,勒索了大量的战争赔款,控制中国的政府,操纵中国的内政外交,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从而操纵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资本—帝国主义在对中国进行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的同时,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它们通过在中国办学、办报宣传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在殖民地进行奴化教育,为他们的侵略制造舆论。

一些外国侵略者披着传教士的外衣,参与侵略活动,盗取中国的文物。

总之,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帝国主义是造成中国在近代贫穷落后的总根源。

3.当然,从客观上讲资本—帝国主义也给近代中国带来了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科学技术和资产阶级的思想观念。

但这些都是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副产品。

因为资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的目的是进行商品和资本输出,进行经济掠夺,割占中国的领土,是要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二、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1.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毫不屈服,进行了多次反侵略斗争,如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抗法斗争,义和团运动,抗日战争等,这些反侵略斗争极大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气焰,使得它们瓜分中国的图谋破产,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维护了国家的独立。

2.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不间断的反侵略斗争,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的赞歌。

在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的觉醒,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三、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1.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多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客观上是由于帝国主义侵略者均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武器装备和军队作战素养方面都优于中国。

而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国家。

从主观上讲是当时的中国政府一方面腐败无能,另一方面又不敢发动人民起来抵抗外来侵略。

所以失败也就成为必然。

2.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多以失败而告终的主要教训是“落后就要挨打”。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不被侵略,不被奴役,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跟上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使自己强大起来。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把中国旧式农民战争推向了最高峰,在早期,它制定了反映农民要求的《天朝田亩制度》;在后期,它又颁布了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

尽管这些方案都没有得到实行,但它反映出了这次农民战争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特点。

太平天国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太平天国还对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权威提出了挑战,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2.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之所以失败,一方面是由于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

他们无法克服阶级的局限性,既提不出彻底的革命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又无法克服封建主义的腐蚀和影响,无法摆脱宗教迷信的精神束缚。

它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也缺乏理性的认识。

这一切决定了它失败的结局。

3.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虽然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主力军,但由于它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它难以担当起领导革命的重任。

另外,近代中国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旧式农民战争是难以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的。

二、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1.洋务运动是一部分封建地主和官僚,为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所进行的以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培养近代军事和工业人才为主要内容的自救运动。

2.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在于:

(1)洋务运动本身具有封建性。

办洋务的主要是一些地主和大官僚,其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按照这个指导思想,洋务派是要以封建主义为本体,以吸取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为手段。

这在资本主义成为世界性潮流的情况下是必然要失败的。

(2)洋务派对资本—帝国主义具有依赖性。

洋务派对资本—帝国主义本质缺乏认识,希望依赖外国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封建性。

洋务派所办的企业具有资本主义性质,但管理办法却是封建衙门式的。

无论是官办企业还是官督商办的企业都是由官员控制,这些官员通常都不懂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所以企业经营管理混乱,亏损严重。

3.洋务运动的失败说明: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才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单靠引进西方的工业和技术是不能救中国的。

三、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又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同时也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力主变法,改君主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使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维新派传播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资产阶级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破了封建主义思想文化对人们的禁锢。

维新派还主张改革社会风气,摒弃各种社会陋习,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

所有这些,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2.维新运动的失败既有客观上的原因又有主观上的原因。

从客观上讲,维新运动失败是由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保守势力比较强大,而维新派所依靠的光绪皇帝毫无实权。

从主观上讲,维新派在政治上,不敢彻底否定封建制度,希望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实现君主立宪。

在经济上,没有触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关系。

在思想观念上,不愿和封建主义彻底决裂,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希望西方列强帮助自己完成变法维新。

在对待人民的态度上,他们惧怕人民,不敢动员人民起来变革社会,其政治活动主要局限在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里。

所有这些,决定了维新变法运动必然失败的命运。

3.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表明: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企图通过统治阶级自上而下的改良,使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中国需要一场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一、革命派在与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

1.革命派同改良派论战的焦点问题是要不要革命。

改良派认为革命会引起下层社会暴乱,甚至会引起外国的干涉,要爱国就不能革命,只能实行改良。

革命派认为,清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的走狗。

要爱国就必须革命,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免除“瓜分之祸”,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2.革命派针对改良派认为革命要“杀人流血”、“破坏一切”,因而不可革命的论调,尖锐地指出:

革命就会有流血牺牲,“革命不免于杀人流血固矣,然不革命则杀人流血之祸,可以免乎?

”在革命中付出牺牲,换取的是社会的进步。

3.针对改良派认为中国不存在社会革命的观点,革命派指出,中国存在着严重的“地主强权”、“地权失衡”的现象,而“救治之法,则惟有实行土地国有之政策”,才能避免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

中国需要一场社会革命。

二、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这场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巨大变化,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腐朽统治,也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自鸦片战争以来,清王朝长期充当着帝国主义奴役中国人民的走狗,清王朝的被推翻,使得帝国主义再也不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

2.辛亥革命终结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起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3.辛亥革命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它彻底打破了皇权神圣不可侵犯的迷信,使人们的思想冲破了封建的牢笼。

4.辛亥革命也促进了社会经济和风俗的积极变化。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初,颁布的一系列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政策,以及提倡新的社会风气、改变不良的社会习俗的措施,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风气的改变产生了积极影响。

5.辛亥革命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从而推动了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动摇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体系。

三、辛亥革命为什么失败?

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1.辛亥革命的失败,既有客观上的原因,也有主观上的原因。

从客观上讲,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封建军阀势力过于强大而革命力量相对弱小。

从主观上讲则是革命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的原因所致。

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他们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甚至幻想帝国主义对革命的支持。

他们反对清朝贵族的统治,但却没有认识到要反对整个封建统治阶级。

对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封建军阀缺乏本质上的认识,甚至把政权拱手相让。

资产阶级革命派虽然主张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朝的统治,但却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特别是不能发动农民起来革命。

毛泽东说:

“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

”资产阶级革命派不能建立起一个坚强的革命政党,同盟会内部成分复杂,组织松懈,未能形成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缺点,是由资产阶级本身所具有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的阶级特性决定的。

正因为如此,辛亥革命虽然赶跑了皇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却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2.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

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是走不通的。

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

(1919—1949)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什么时代条件下和国际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

这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哪些影响?

1.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是20世纪初世界历史的两个最主要的历史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也引起了帝国主义国家间力量对比的变化。

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给世界人民的解放事业开辟了广大的可能性和现实的道路,十月革命建立了一条从西方无产者经过俄国革命到东方被压迫民族的新的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革命战线。

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成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2.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也给中国革命指明了一条新的道路。

五四运动的发生,中国共产党的创建都是在这样一个国际大背景下发生的。

二、为什么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作为对象?

1.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这个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的反动势力,是中国走向独立、民主、自由,走向现代化的政治障碍。

2.帝国主义通过发动侵略战争,控制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对中国进行巧取豪夺,把中国变成了它的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地,变成了它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成为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

3.封建主义代表着中国落后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封建主义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使得中国经济落后,人民没有民主和自由。

封建主义又是帝国主义统治和压迫中国人民的工具,封建主义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4.官僚资本主义是帝国主义侵略、掠夺中国的产物,官僚资本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成为国家垄断资本。

官僚资本控制了中国的金融,实行金融独占,并以此为基础,垄断了中国的经济。

这一部分经济是服务于帝国主义的,又是同本国封建地主结合的,成为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

官僚资本的形成和恶性膨胀,严重地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得中国长期落后于外国资本主义。

5.综上所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走向独立、民主、进步和繁荣的严重障碍,是中国经济落后的根源,必然成为中国革命的对象。

三、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1.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这期间,中国存在着三种政治力量:

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二是民族资产阶级,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这三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

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方案是实行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方案,使中国继续维持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

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是在中国建立一个英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工人阶级及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是进行一场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起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和社会,以此为基础,使中国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社会。

2.由近代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不具有现实可能性,这已为辛亥革命的失败所证明。

可供中国人民选择的是两种方案,或者是地主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方案,或者是工人阶级进步势力的方案。

3.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工人阶级及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即中国共产党的方案是唯一可行的方案。

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原因在于:

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这不仅是由于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缺乏力量,还在于帝国主义不同意。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方案从根本上来说是违背人民利益的,也违背了中国走向民主、走向自由、走向独立、走向繁荣富强、走向统一的历史总趋势。

而中国共产党的方案,则代表了中国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代表了历史进步的方向,自然成为大多数人民的共同选择。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一、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2.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马克思主义传入期间,先进的中国人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不断地向西方学习,先后选择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但实践证明,这些主义都不能救中国。

3.先进的中国人之所以选择马克思主义,还在于中国的工人阶级已经形成了阶级,并且有了解放的要求。

4.俄国十月革命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取得胜利的。

俄国的胜利开辟了新的道路,同时也为中国革命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榜样。

5.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前后,是各种新思潮澎湃的时期,先进知识分子是在各种思想的比较中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二、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中国近代历次革命运动都先后失败了,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先进阶级的先进政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从此有了先进阶级的先进政党的领导,这就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2.中国近代历次革命运动之所以失败,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没有先进的思想作为指导。

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思想武器。

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中国革命就有了胜利的保证。

3.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

为什么?

1.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2.中国共产党领导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

3.中国共产党推动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了大革命的高潮。

4.中国共产党是先进阶级的先进政党,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代表着中国先进的生产力,代表着中国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反映着他们的要求。

中国共产党积聚了那一个时代中华民族的精英。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一、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1.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但所有这些起义都是以夺取中心城市为主要目标的。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由于此前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只有以城市为中心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是由于党对中国革命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还需要一个过程。

2.在以夺取中心城市为主要目标的几次起义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将保留下来的力量转移到了敌人统治薄弱的乡村继续坚持斗争,并在这个过程中寻求新的革命道路。

3.毛泽东同志不仅在实践中率先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并且在总结农村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的经验,不断克服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倾向和影响的基础上,在理论上科学地回答了中国革命必须走先取农村后取城市的革命道路。

4.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以及围绕这一道路形成的理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二、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为什么连续出现“左”倾错误?

1.从外部条件分析,是由于共产国际不了解中国的国情,对中国革命实行主观主义的指导。

2.从政治上分析,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当时还处于幼年时期,理论准备不够充分,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解还不够深刻,还不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

3.从阶级原因上分析,是由于随着党的工作重心逐渐向农村转移,党必须在农村以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人为主体来建党,而大量的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人加入到党内,势必影响党的纯洁性,小资产阶级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心理是容易走极端。

4.从思想上分析,是由于主观主义的思想方法在党内一度占了统治地位,照抄马克思主义的现成理论,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

三、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思想理论建设的?

1.中国共产党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入手,经过比较和对照来总结历史经验的。

中国共产党同时又是在既反对右倾机会主义,又反对“左”倾机会主义,即在两条战线的斗争中不断总结历史经验的。

2.中国共产党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上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既反对教条主义又反对经验主义。

3.在思想理论建设上,党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思想教育,对党员和党的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以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对党的影响,同时注重总结党的建设的经验,并使之上升为理论。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1.抗日战争是20世纪3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进行的一场殊死的战争。

日本帝国主义要灭亡中国,要把中国变成它独占的殖民地,抗日战争的胜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

2.日本发动的战争是一场侵略战争,是一场非正义的战争,而中华民族进行的战争是一场反侵略战争,是一场正义的战争。

这场战争的胜负不仅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存亡,也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从帝国主义的压迫下彻底解放出来,走上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道路。

所以,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场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二、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

2.中国共产党制定并实行了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3.为贯彻全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开辟敌后战场的战略决策,并把游击战上升到战略高度。

4.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同一切妥协、分裂和倒退行径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5.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建立了巩固的抗日根据地,并在根据地进行了政权建设、民主改革、文化建设和减租减息,发展了根据地的经济,使中国人民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6.为领导抗日战争走向胜利,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进党的自身建设,使全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成为中国政治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力量。

三、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1.在抗战时期,国民党实行的是一条片面抗战的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群众,将抗战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政府和正规军身上;在战略战术上则是采取单纯防御的原则。

这条路线是一条失败的路线。

2.抗日战争存在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个战场,国民党政府及其军队承担着正面战场的作战任务。

在抗战初期国民党政府和军队抗战还是比较努力的。

正面战场虽然整体上是失败的,但由于国民党军队的积极作战,消耗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战力,迟滞了日本军队进攻的步伐,为后方的转移和中国的长期抗战赢得了时间和空间。

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国民党对内和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国民党政府和军队由片面抗战转入了消极抗战。

虽然这一时期国民党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