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族从大兴安岭走出的民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76727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鲜卑族从大兴安岭走出的民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鲜卑族从大兴安岭走出的民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鲜卑族从大兴安岭走出的民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鲜卑族从大兴安岭走出的民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鲜卑族从大兴安岭走出的民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鲜卑族从大兴安岭走出的民族.docx

《鲜卑族从大兴安岭走出的民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鲜卑族从大兴安岭走出的民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鲜卑族从大兴安岭走出的民族.docx

鲜卑族从大兴安岭走出的民族

鲜卑族——从大兴安岭走出的民族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一、东部鲜卑  《后汉书·鲜卑传》载:

“光武初,匈奴强盛,率鲜卑与乌桓寇抄北边,杀略吏人,无有宁岁。

”东汉初年,鲜卑受匈奴役使,与匈奴、乌桓联合侵扰汉朝北部边疆。

光武帝建武24年(公元48年)匈奴分裂为南北匈奴,南匈奴附汉。

东汉政府采取联鲜卑抗匈奴的政策,使鲜卑逐渐强大。

“三十年,鲜卑大人於仇贲、满头等率种人诣阙朝贺,慕义内属。

帝封於仇贲为王,满头为侯。

”此为鲜卑接受汉朝封号之始。

和帝永元三年,北单于从蒙古草原迁出,西走中亚,鲜卑乘机占据匈奴故地。

“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鲜卑由此渐盛。

”为适应统治蒙古草原的需要,解决各部落生计,协调诸部关系及与汉地互市、军事征伐、掠边抢夺等问题,鲜卑的政治组织也发生了一定变化。

至公元2世纪中叶,以檀石槐为首的鲜卑军事联盟应运而生。

檀石槐(约157—181),因被父弃之野外,后为外祖母家收养。

自幼勇键有智略。

长大后,“施法禁,平曲直,无敢犯者”,被推举为大人。

东汉桓帝时(146—167年),建庭于高柳(今山西省阳高县)北300里之弹汗山(今内蒙古商都县附近)仇水(今东洋河),后“尽据匈奴故地,东西万四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网罗山川水泽盐池。

”建立起一个强盛的鲜卑部落大联盟。

他将统辖地分为东、中、西三部约60邑,各置大人为首领,归其统辖。

但由于当时形势所限,鲜卑尚不是一个统一的民族,檀石槐死后,联盟瓦解,鲜卑又分崩为各个部落。

曹魏时期被称为小种鲜卑的轲比能集团又在漠南地区重新建立了鲜卑联盟,但这个联盟不论规模和存在时间都不及檀石槐联盟,因轲比能被刺身亡,联盟解体。

其后东部鲜卑兴起了宇文部、段部和慕容部。

其中慕容部在中原先后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和南燕四个政权。

  二、拓跋鲜卑  《魏书·序纪》载:

“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

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

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

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

世事远近,人相传授,如史官之纪录焉。

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

其裔始均,入仕尧世,逐女魃于弱水之北,民赖其勤,帝舜嘉之,命为田祖。

爰历三代,以及秦汉,獯鬻、猃狁、山戎、匈奴之属,累代残暴,作害中州,而始均之裔,不交南夏,是以载籍无闻焉。

积六十七世,至成皇帝讳毛立,聪明武略,远近所推,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

”  1980年嘎仙洞鲜卑祖庙石室的发现,证明了大鲜卑山即在今大兴安岭北段、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

《魏书·序纪》又载:

拓拔毛下传五世而至推寅,“宣皇帝讳推寅立。

南迁大泽,方千余里,厥土昏冥沮洳。

  谋更南徙,未行而崩。

”推寅下传八世至诘汾,克服险阻继续南迁“始居匈奴之故地”。

始祖神元皇帝力微时(220—277年),拓跋鲜卑开始了第三次迁徙。

由于受西部鲜卑大人蒲头的袭击,部众离散,力微投依于五原郡(治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没鹿回部大人窦宾(纥豆陵宾)之下。

248年(曹魏正始九年),杀窦宾子,并其众,诸部大人悉款服,势力增强,控弦之士达20余万。

从力微开始,拓跋部落这个民族共同体有了很大发展,蒙古草原各部落纷纷成为拓跋联盟的新成员。

295年(晋元廉五年),力微少子禄官统部时,仿匈奴旧制,分国人为中、东、西三部。

307年(永嘉元年)禄官病卒,侄猗卢继位,总摄三部,成为塞北的一支强劲力量。

310年(永嘉四年),猗卢因功受封为大单于、代公,并求晋割让陉岭(今山西省代县西北句注山)以北五县,其地东接代郡,西连西河、朔方,方数百里,乃徒10万户以充之,疆域扩大,势力益炽。

315年(建兴三年),受晋封为代王,置官属,食代、常山二郡。

次年,猗卢被其子六修所弑。

《资治通鉴·晋纪十一》载:

“初,代王猗卢爱其少子比延,欲以为嗣,使长子六修出居新平城,而黜其母。

六修有骏马,日行五百里,猗卢夺之,以与比延。

六修来朝,猗卢使拜比延,六修不从。

猗卢乃坐比延于其步辇,使人导从出游。

六修望见,以为猗卢,伏谒路左;至,乃比延,六修惭怒而去。

猗卢召之不至,大怒,帅众讨之,为六修所败。

猗卢微服逃民间,有贱妇人识之,遂为六修所弑。

”  随后代国统治集团内部相互残杀,内部变乱迭出,势力衰落。

至338年(东晋咸康四年),什翼犍即代王于繁(今山西省繁峙县)之北,改元“建国”,内部变乱才终止。

什翼犍曾为质子在后赵历10年之久,汉化较深,学会了不少中原的典章制度。

即位后用代郡汉人燕凤为长史,许谦为郎中令,其余官职及名号,多仿晋制。

从此代政权开始初具规模。

后迁都盛乐,政权开始稳定。

此时,代国疆域有今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和山西省北部。

365年(代建国二十八年),铁弗部刘卫辰背叛代国,什翼犍率军讨伐,刘卫辰因惧而逃。

374年(代建国三十七年),拓跋什翼犍再次攻打刘卫辰,刘卫辰兵败南逃。

376年(代建国三十九年),苻坚派苻洛率领二十万大军,与张蚝等分路攻打代国以援救刘卫辰,直逼代国南境。

什翼犍派遣鲜卑白部和独孤部迎击秦军皆败,又派南部统帅刘库仁率兵十万在石子岭迎战,再败。

  当时什翼犍患病在身,群臣无人可担重任,于是率国人避难于阴山。

恰逢高车各部反叛,什翼犍四面受敌,继而迁移漠南。

秦军稍退,什翼犍方才返回。

《资治通鉴·晋纪二十六》载:

“闻秦兵稍退,十二月,什翼犍还云中。

初,什翼犍分国之半以授弟孤,孤卒,子斤失职怨望。

世子及弟翰早卒,子尚幼,慕容妃之子阏婆、寿鸠、纥根、地干、力真、窟咄皆长,继嗣未定。

时秦兵尚在君子津,诸子每夜执兵警卫。

斤因说什翼犍之庶长子君曰:

‘王将立慕容妃之子,欲先杀汝,故顷来诸子每夜戎服,以兵绕庐帐,伺便将发耳。

’君信之,遂杀诸弟,并弑什翼犍。

是夜,诸子妇及部人奔告秦军,秦李柔、张蚝勒兵趋云中;部众逃溃,国中大乱。

”至此代国灭亡。

  383年淝水之战后,前秦政权倾覆,由苻坚统一起来的北方重新陷入分裂。

386年(东晋太元十一年),什翼犍嫡孙拓跋乘机召集旧部,在牛川(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召开部落大会,并即代王位。

同年四月,改称魏王,建元登国。

398年(天兴元年),正式定国号为魏,史称北魏或后魏,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改元天兴,即皇帝位,是为魏道武帝。

从此,拓跋鲜卑正式入住中原,北魏政权逐步发展为南北朝时期代表北方的政权。

423年(泰常八年),拓跋孙、拓跋嗣子焘继位后,凭借鲜卑骁勇的骑兵,四出征伐,先后攻灭赫连夏、冯氏北燕和沮渠北凉,并出兵击败柔然、吐谷浑等,使西域诸族遣使朝贡。

自此统一北方,结束了自四世纪初开始的、长达一百余年的北方分裂割据状态,与南朝刘宋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疆域东北起辽西,西至新疆东部,南达秦岭、淮河,北抵蒙古草原。

拓跋焘四传至拓跋宏,471年(北魏皇兴五年)立,是为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间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孝文帝改革”,493年(北魏太和十七年)迁都洛阳,不久改姓元氏,故拓跋宏亦称元宏,北魏又称元魏。

557年,宇文觉废掉西魏,建立了北周政权,北魏正式灭亡。

享国170余年。

  三、西部鲜卑  西部鲜卑主要指秃发鲜卑和陇西鲜卑。

秃发鲜卑为拓拔鲜卑的一支。

它的始祖与北魏同出,至八世祖秃发匹孤时率众自塞北迁入河西,故亦称河西鲜卑。

《魏书》卷九十九《鲜卑秃发乌孤传》:

“鲜卑秃发乌孤,八世祖匹孤自塞北迁于河西。

”《魏书》卷四十一《源贺传》:

“源贺,自署河西王秃发檀之子也。

檀为乞伏炽磐所灭,贺自乐都来奔。

贺伟容貌,善风仪。

世祖素闻其名,及见,器其机辩,赐爵西平侯,加龙骧将军。

谓贺曰:

‘卿与朕源同,因事分姓,今可为源氏。

’”可见北魏最高统治者也知道秃发氏与拓跋氏同源,故赐姓“源氏”。

秃发鲜卑西迁后主要游牧地为“东至麦田、牵屯,西至湿罗,南至浇河,北接大漠”,即大致东起今甘肃省平凉县西北的牵屯山、靖远县北的麦田城,西至今青海湖东,南至今青海省贵德县,北接今腾格里沙漠。

  秃发鲜卑自迁入雍、凉后,鲜卑等少数民族往往被征发为兵,或被掠沦为奴婢或佃客,同时还要缴纳赋税,使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西晋初,终于爆发了以秃发树机能为首的西北诸民族反晋斗争。

269年(泰始五年),西晋为了镇压因灾荒而引起的骚乱,派遣“勇而无谋,强于自用”的胡烈担任秦州刺史,以镇抚河陇鲜卑。

但胡烈一上任,即采取高压手段,致“失羌戎之和”,成为爆发反晋斗争的导火线,秃发树机能为寿阗孙,寿阗卒后,继统其部众,活动于安定、陇西一带,史称其“壮果多谋略”。

279年(咸宁五年),树机能攻破凉州,占据主要城镇,阻断西晋与河西之交通,西晋朝廷大震,遣威武太守马隆统军攻之。

树机能部猝跋韩、且万能等率众万余落归降,马隆“前后诛杀及降附者以万计”。

是年十二月,马隆又与树机能大战,树机能终因寡不敌众,兵败被杀。

树机能反晋斗争虽然失败,但秃发鲜卑部落并没有因此而溃散。

数传至秃发乌孤立,采取养民务农的经济政策,在政治上礼俊贤,修政刑,对外“循结邻好”,不事争战。

十余年间,秃发部在后凉东南广武一带势力渐盛。

  394年(太元十九年,后凉麟嘉六年),后凉吕光“遣使署为假节冠军大将军、河西鲜卑大都统、广武县侯”。

次年,破乙弗、折掘等部,筑廉川堡(今青海省民和县西北)以居之。

又陆续征服意云鲜卑等部。

河西一带汉族豪门士族如广武人赵振等纷纷投奔乌孤,充当谋士,吕光见其日益壮大,遣使拜之为“广武郡公”。

  396年(太元二十一年),吕光即天王位,改国号为大凉(史称后凉),遣使拜乌孤为征南大将军、益州牧、左贤王。

乌孤决意摆脱吕光控制,谢绝封爵。

次年,自称大部督、大将军、大单于、西平王,年号太初,建立政权。

  398年(太初二年),改称武威王。

  399年(太初三年),徙治乐都(今青海省乐都县),使政权得以逐渐完善和巩固。

  是年(399)八月,乌孤因走马伤胁卒,弟利鹿孤即武威王位,迁都西平,南凉开始兴盛。

次年正月,改元建和。

  402年(建和三年)三月,利鹿孤卒,弟檀立,更号为凉王,迁都乐都,改元弘昌,史称南凉。

  404年(弘昌三年),因后秦势盛,檀去年号,称臣于后秦。

  408年(弘始十年),檀大败后秦军,复称凉王,改元嘉平。

  414年(义熙十年),南凉连年不收,上下饥弊,檀率军西击乙弗鲜卑,留太子武台守乐都。

西秦乞伏炽磐乘机袭取乐都,俘武台等及百姓万余迁于罕(今甘肃省临夏市),檀降西秦,后被毒杀,南凉亡。

共历3主,18年。

  陇西鲜卑,指居于陇山以西的鲜卑。

陇山即今六盘山南段。

居于陇西的鲜卑有很多部,都是由外地迁入,时间早晚不同,其中以乞伏氏发展最快,力量最强,逐步吞并其他诸部,建立自己政权成为陇西鲜卑的中心。

《晋书》卷一百二十五《乞伏国仁记载》:

“其后有邻者,即国仁五世祖也。

泰始初,率户五千迁于夏缘,部众稍盛。

鲜卑鹿结七万余落,屯于高平川,与邻迭相攻击。

鹿结败,南奔略阳,邻尽并其众,固居高平川。

邻死,子结权立,徙于牵屯。

结权死,子利那立,击鲜卑吐赖于乌树山,讨尉迟渴权于大非川,收众三万余落。

利那死,弟祁立。

祁死,利那子述延立。

讨鲜卑莫侯于苑川,大破之,降其众二万余落,固居苑川。

”  以乞伏氏为首的部落联盟迁至苑川后,势力增强,据有苑川、勇士川(苑川东,今甘肃省榆中县大营川地区)、牵屯山(今甘肃省平凉市西北)一带。

东晋咸和(326—334)年间,述延死,祁子大寒立。

当时后赵势力已伸入秦陇,使乞伏大寒惧而北迁于麦田无孤山(今甘肃省靖远县北)。

  大寒卒,子司繁立。

前秦始皇(351—355)中迁于度坚山(今甘肃省靖远县)。

371年(咸安元年),秦将王统来攻,司繁归降于前秦苻坚,被封为南单于,留之长安。

373年(宁康元年),苻坚令司繁回镇勇士川。

  376年(太元元年),司繁卒,子国仁立。

乞伏国仁继承父业,仍为前秦镇西将军,借前秦之威,逐渐发展自己的势力。

  383年(太元八年),苻坚大败淝水。

国仁“招集诸部,有不附者,讨而并之,众至十余万”。

385年(太元十年)九月,乞伏国仁即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领秦河二州牧,改元建义,筑勇士城而都之。

  388年(西秦建义四年),国仁卒,群臣以国仁子公府年幼,推国仁弟乾归为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河南王。

改元太初,由勇士城迁都至金城(今兰州市)。

  400年(西秦太初十三年)正月,乾归因所居金城南景门崩,还都苑川。

五月,后秦姚兴与姚硕德统军5万,进攻西秦,乾归兵败,先降后凉,后归后秦,西秦第一次灭国。

  409年(后秦弘治十一年)乾归以炽磐留守罕,自收众3万迁往度坚山(今甘肃省靖远县西),旋乘后秦内忧外患,逐渐衰弱之机,重新称秦王复国,改元更始。

  412年(西秦更始四年)六月,乾归及其子10余人为国仁子乞伏公府所杀。

驻府苑川的炽磐即帅文武及2万余户迁都罕,并击败公府,于八月袭位,改元永康,自称大将军、河南王。

  414年(永康三年),炽磐出兵灭南凉,复称秦王。

  428年(建弘九年),炽磐卒,太子慕末即位,改元永弘。

  431年(永弘四年),夏主赫连定杀乞伏慕末及其宗族500人,西秦亡。

共历4主,47年。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